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1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广泛存在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迁移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迁移,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虽然迁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它并不是自动产生的,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小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特点、学习材料等。总的说来,迁移主要受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影响迁移的主观因素指的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如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思维定势和学习语文的兴趣等。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智力水平越高的学生在学习上更易发现新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总结其中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对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可利用性以及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都会影响到迁移的效果。此外,思维定势在迁移中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发挥消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同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效果。其次,客观因素指的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存在的因素,如语文学习材料、学习情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在语文学习材料方面,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和学习材料的组织特点都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影响其迁移的重要因素;同时,语文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也有利于迁移的产生。另外,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迁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迁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合理地运用迁移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但迁移的发生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其规律,积极地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迁移,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结合迁移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际生活中的知识与语文教材中知识的联系
语文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语文教学融入现实生活当中,注重实际生活知识向语文知识的迁移,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比如,学习人教版语文第四册《找春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使他们在寻找中进行观察、思考。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如广告牌、宣传栏都可以拿来作为学生进行识字的工具。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才有可能产生极大的热情,并乐于去学习,进而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图画和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燕子》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利用文中的两幅插图,使插图中的燕子在语言的描绘中“活”起来,让学生在图画与语言的结合中更好地体会到燕子的美。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促进识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之间的相互迁移
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密切联系的。识字是写作和阅读的基础,而阅读又对识字、写作和口语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迁移,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比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感悟,让学生学习文中遣词造句、描绘事物和布局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东西迁移到其写作中。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2
语文是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教好语文学科实在必要。由于民族地区习惯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化,造成学生汉语基础普遍较差。因此,语文教学在民族地区是一项难点,犹如攀登,使众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倍感艰辛。为改变现状,本人根据自己的调查和多年在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工作经验,对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民族地区小学生教学困的现状
1、师资水平不高。在调查的学校中,师资水平低下的现状表现得相当突出。表面上看,这些教师都具有合格学历,而实际情况是多数为“民转公”教师,然后通过“函授”等方式取得的学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是并不符合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如上课不用普通话、知识积累欠缺等。而教学主要通过的是经验完成,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
2、教学资源缺乏。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资源缺乏是当前面临的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它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
3、教学观念滞后。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是不争的事实。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因此,面对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上述问题,应该引起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应采取的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可以加大对语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力度,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
2、将民族语言特色以及文化特色展现在教学形式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多数使用本族的语言,所以他们的汉语水平会明显落后一些。这样的局面的形成教师应该承担一部分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一直不能够将教材中的教学与民族特色的教学相互结合,致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这样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够达到最佳的状态,也不能够真正的实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语文教学知识的真正融合。
但是在现实当中,这两者的关系其实非常好处理,因为二者本身的关系是互补关系,不仅可以相互促进,还可以相互协调,所以,只要教师能够做好这一点,二者的关系就能够处理好。首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分割讲课时间,划分好教材知识讲授以及民族语言讲授的时间,尤其是汉族的教师,不要认为自己普通话教学比较便利,就忽视民族语言,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这两种语言中得到一个完好的补充以及过渡过程。然后,教师要深入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中去,寻找那些常用的语言文化与教材进行对比,将这些民族语言插入到教材中去,这样就能够在学习民族语言的基础上理解和提升汉语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语言文化,要学会适当融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这两方面一定要共同前进。
3、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很容易形成一定的模式,久而久之,就会使课堂显得呆板,枯燥乏味,缺乏生机。因此应当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并在变中求新,在新中追求创意,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互动式提问。在教《石榴》这一课中有学生就提出了“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为什么要多用一个“实”?在《风筝》一课中有学生提出了“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这本书帮助“我”明白了以前行为的错误为什么要用“不幸”这个词呢?于是引发了全班学生的讨论,这节课的学习氛围就非常浓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调动了起来。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适时运用。民族地区教学硬件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的小学近30个教学班却只有一个多媒体阶梯教室,一个与实验室通用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来帮助教学,一方面可以直观的有效的大容量的传达信息,另一方面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学习,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4、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民主化教学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与教学民主化不谋而合,它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将语文教学的功能做了重大的调整,指出语文知识的传授不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当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由于教学资源薄弱,教师专业素养较低,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等原因使得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师任务繁重
教师承担了大部分教学教育工作。由于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普遍缺失,致使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都转移到农村教师的角色上。农村小学语文作为主科,语文教师做班主任带班的情况很普遍,除了从事班级管理和学生生活指导,主要的语文教学目标还要按进度完成。因此完成课本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致使课堂成为课本灌输的主战场,课下要忙于安排班级活动,学生日常管理以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指导。没有更多时间对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改进做深入研究,加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低,自主学习能力不高,教师教学任务难以高效完成。
2、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缺乏
与城市小学相比,农村小学给与教师的专业教学训练机会不足,使得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对如何将专业教学同学生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由于缺乏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进修和教学能力培养,自身教学水平有限,提升教学水平的平台较少,同时除了课本教学,缺乏课外补充学习的贴近农村题材的学习材料,更不用说校本教材。这严重影响了农村语文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可发挥水平和教学质量。
3、教师教学模式和理念落后
教师落后的教观念不符合小学语文大纲要求,大部分农村教师依旧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1]。教学过程中仅重视模仿和迁移,没有将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实践、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能力等看成是语文的教学目标。缺乏创造性的教学,对学生的权威灌输,缺乏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抑制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所包含的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念的感受、理解和认识,没有与学生产生共鸣,影响了学生对语文情境的体验和形象感悟能力的提升。
二、推进语文教学民主化是实现新课改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教育者所制定的计划必然会以我为中心"[2]。这就要求教师应与学生是主体间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民主关系。推进语文教学民主化,是实现新语文教学课改的有效方式,是综合推进语文教学完成全面培养人的目标的有效途径。
1、民主化教学要求教师改变已有的教学观
注重学生的学习主题位置。学生的学习主体是不能忽视的。新课程提出的学生新型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这与民主化教学是相通的。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主观的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建构,从而达到知识的增长。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要求,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教材的联系,用民主化教学鼓励学生有意识的探索,可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渴求。以讲课为核心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讲课和自主探索、集体讨论、小组合作、个别诵读等综合课堂教学模块相结合。
2、民主化教学要求教师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面对国家针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去理解、摸索。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理念,才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有的落后的教学方式。这促使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教学水平训练机会和与先进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机会吸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只有教学理念转变了,教学能力提高了,才具备民主化教学的基础。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发展。才能有意识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学生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产生相互的信任、相互的情感交流,实现民主化教学。
3、民主化教学要求教师情感投入
语文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文章中要表达的情感。传统的只重视书本,忽略学生情感体验,忽视学生形象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民主化教学要求教师将情感教育也作为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感受课文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把握语文知识包含的情感因素,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表现,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并在良好的情感互动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讲授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朗读课文时感情到位,刻画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在文章中运用反问的地方,要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跟学生一起体会反问恰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民主化教学要求教师就地取材
语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应该融入家庭作业的完成中。例如在布置作文作业时,可适当增添描述乡情、本地风俗、农业农活、动物植物等生活中的喜闻乐见的题材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欣赏生活的美丽,挖掘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对生活美的感受,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民主化教学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实现新课改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民主化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重要性,尊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在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要求教师有民主的先进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能力的提升,不着眼于书本教学目标的完成,更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生接受和消化的教学内容,面对弹性课本留下的教学空间,选取更多既开阔学生眼界,又能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辅助教学内容。民主化教学是农村小学教学实现新一轮语文课改要求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民主化的教学课堂学习语文知识,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庆松.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J].长丰教育信息网.2010,(6).
[2][经]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3.
[3]孙采平.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探[J].教育革新,2011,(1).
[4]陈锡清.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珠江教育论坛,2013,(2).
[5]张宏杰.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3,(14).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互动;现状;对策
中国分类号:G623.2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纵观当前我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互动现状,发现其中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多以师生互动为主,而缺少生生互动等。下面笔者将就此进行分析、探讨。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互动现状
(一)师生间互动多于生生间互动
当前据有关调查发现,在87%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所占的时间仅为13.5%。而事实是,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它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单调,多师生间的机械互动,少生生间互动。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少见。
(二)浅层次互动多于深层次互动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可见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这样的课堂互动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很难达到预期的互动效果。
(三)师生互动不恰当
一般把师生互动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样子的课堂互动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建立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互动水平的对策
(一)创新教师的现代课堂互动教学理念
通过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教师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师生之间属于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的教学方案,以防不备。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尽量遵循互动规律,采用同桌之间互动或前后桌之间互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扩大互动空间。还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更丰富,容易打开思路。
(二)加强实践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本身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侧重于如何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下面将具体的互动方法一一介绍:
1激发互动式
激发互动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2引导互动式
引导互动,是在学习时,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师生与家庭、社区的互动中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学习材料。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收集和积累在以上过程中有价值的经验信息,在适当的时候与大家分享。
3学习互动式
学习互动式,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们不过早解释,而应组织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解决。可以采取生生合作探究: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就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研讨,相互启发。或采取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各抒已见,使获得的信息更全面、结论更准确;还可以是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强化学生的合作互动的能力。
4实践互动式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由教师简要提示学生运用什么方法,收集什么信息,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平时习得的方法,在自主互动的氛围中去获得信息,并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巩固和扩大知识,并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互动
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例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日常语文课堂中,利用和创设能引起学生认识冲突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总结为两方面内容,其一,课堂要多启发,多让学生有体验的机会。其二,在课堂上多开展些小竞赛、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提问的活动。
(四)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共同参与
共同参与是学生高层次的参与过程,学生要学会基本的求异思维方法,能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对知识学习和理解步步深入。课堂训练是教学流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
此外,在实践环节还应当注重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例如可以以个人的形式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为例:可以由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由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或由小组展示续写或扩写的内容,小组间采取竞赛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团结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进取之心,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语
由此可见,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首先必须创新教师的互动教学理念,围绕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一系列互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参与,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斌,黄珊珊.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202-203.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艺术性;提问艺术;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9-0083-01
一、引言
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艺术性与实效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的教学中心是学生,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的思维一般不太成熟,认识也较为粗浅,就必须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平等的友好的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这点我认为非常重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都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因为课堂教学艺术依赖特定的情景而形成,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情境性,每位教师都应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有效提问是一种高效率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过程本身早已不再是古代私塾里老师带着学生们背诵诗歌的乏味和苦闷,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智慧和艺术的再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际能力,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让学生能听、能说、能读、能写,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成功的语文教学靠的是语言艺术的魅力,语文教师要学会把自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艺术性地传递给学生。课堂教学用语受教学内容和其它教学手段的制约,是语文形式和教学内容相统一的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多而散,并且联系紧密,不便于作出时间上的分隔的情况下,可以在课尾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用画龙点睛的方式揭示课题。
语文教师用语鲜明活泼,在保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发人深思的比喻等,使讲授富有趣味性。语文教师要注意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顺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基于教材语言而生发出来的,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应用的形象化诠释。让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其兴奋点能随着教学语言的起伏而不断得到刺激、调节、转移和强化,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要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要让教学主题鲜明突出,还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构思。
三、设疑新颖,激趣
学生在体验成功愉悦的同时会发生积极的激情倾向,从而对进修发生新的热情。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整合。把语文常识与活生生的糊口现实联系起来,把语文手艺与具体糊口实践勾当联系起来。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1.入境体验,角色扮演。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孩子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在老师巧妙设置的情境中,课堂内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课堂内外沟通,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因之而愈显生动,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学生的学习也会因罩上浓厚的情感而焕发出生动的光彩。
2.精选资料,适时补充。精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资料,适时补充,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深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中生动地学。
教师重视的应该是学生参与情景式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对学生要综合全面评价,兼顾学生的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教师在进行情景创设时,既要有充分的课堂内外沟通和情感交流,又要有大量的信息交流,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充满活力和生机。
四、提问的艺术
语文教学是艺术,是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创造出的艺术,只有将语文教学艺术化,才能展现出语文课的个性来。教师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层面,都是平等的提问,并非就是教师的专利。我们教师要还学生提问的权利,促使学生履行提问的义务。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门教学技能艺术。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提问的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1.训练重点也就是教学重点,就课文教学内容而言,提问设计应围绕教学重点设置,如《我的老师》一文的训练重点是弄清记叙的要素。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有根有据。问题的难度设置就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他们对同一个问题就有不同的观点。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到达的目的的途径,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和智慧。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艺术。
2.联系实际提问法,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作为一名教师,要灵活应用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要在提问的有效性、切入点、层次性、艺术性等方面不断优化,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 阅读观 海量阅读 兴趣 习惯 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42-02
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痼疾,一直饱受批判,甚至被怒斥“误尽苍生是语文”。时至今日,新课改又走过了十几个年头,语文教师挖心搜胆,莘莘学子焚膏继晷,可是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学生的语文素养依然令人汗颜。下面,笔者就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以海量阅读夯实基础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1~2年级5万,3~4年级40万,5~6年级100万)。145万貌似数目巨大,但平均而言,也只是每天阅读670多字罢了。按照小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速度,每天的阅读量只够读区区2分多钟。假如,我们把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延长到10分钟,也就是每天约3000字,6年就可以有648万多的阅读量。据相关资料介绍,美国的小学生的阅读时间是校内1小时和家里半小时,如果进而像美国的小学生同样的阅读时间,那么阅读量又是怎样的可观呀?可能有人会质疑,学生会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完成海量阅读吗?既然美国的小学生能做到,中国的小学生又何尝做不到呢?其实,早在1982-1985年黑龙江拜泉县育英小学等三所学校验证:三年课内外阅读总量平均每人300多万。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韩兴娥老师已经坚持十几年的课内“海量阅读”教改实验,充分证明海量阅读是切实可行并且成效显著的。诚如潘新和教授所言:“阅读有数量才有质量,要在数量中求质量。”浅水养不了大鱼,薄土种不成大树。没有海量阅读夯实基础,岂可奢求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以激发阅读兴趣为前提
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然而,现在的语文教材广受非h,选文数量太少,内容大多呆板乏味,过于成人化,说教味太浓,比较抽象枯燥,不大契合小学生的阅读需求,难以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不受学生喜欢,甚至被潘新和教授炮轰为“破灭了他们本能的言语之爱”。因而,在课外,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们去大量阅读适合小学生读的课外书籍。比如,中低年级学生适合阅读童话、寓言、神话故事等,高年级学生可以以诗歌、童话、儿童小说等等。当然,其他凡是小学生喜欢的也无不可读。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一文说:“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好书。我也许会开一个推荐书目,但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为什么要强调关注阅读兴趣?“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如是说。只有孩子喜欢的,他才会去用心阅读。而他用心去阅读了,才有可能达成对孩子的教育熏陶目的。
三、以培养语感为核心
语文素养众多构成要素之中,笔者认为,最为奇妙又隐秘的素养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它不能仅靠天赋,也不能只靠背诵记忆字典里的字义获得,需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才能逐渐领悟并习得。莫言说,“我感到,一个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而所谓的对语言的感觉,只能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他又举例说,“沈从文未必能写出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如果一个句子不通顺,沈从文马上就会感觉到,并会凭着语感将它修改得很通顺”。可以说,语感是衡量语文素养高低的主要指标。学生读得越多,理解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性都得以逐步提升,语感也随之增强。有了良好的语感,又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提高呢?否则,课程标准的理念难免沦为笑谈。而小学正是语感养成的起始阶段,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夯实基础,那么养成良好的语感定能事半功倍。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精神发育的奠基时期,由此看来,抓实课外阅读,切实提(下转第66页)(上接第42页)高语文素养,为孩子精神的健康发育保驾护航,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白金声.中国语文教育五千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