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学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弱智学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弱智学校

弱智学校范文1

关键词 普小学生 弱智儿童 随班就读 内隐污名 想象群际接触

分类号 G760

1.引言

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是普通教育机构对特殊学生(包括盲、聋、弱智生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通俗而言,要求普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既要确保普通学生学习知识,又能照顾到随班就读弱智学生的发展。但是,弱智儿童进入普通班级后不可避免的要和普通儿童产生人际互动,形成同伴关系,那么班级里面的普通儿童对随班就读的弱智儿童接纳态度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弱智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以及随班就读的成效。

由于弱智儿童自身身体的生理特点,很可能遭到同伴团体的消极态度、偏见和排斥。对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当前普小学生对弱智生普遍持排斥、不接纳的态度。这说明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表现出“污名效应”,即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持消极态度,表现为消极的刻板印象、情绪反应以及歧视行为等。污名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刻板印象,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的、侮辱性的标签。

总结国内关于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态度的研究发现,第一,多数研究集中于对弱智儿童态度的调查方面,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法;第二,关于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态度的干预策略方面的研究鲜见,虽然李晓杰采用认知强化和行为模仿两种方式探讨了干预策略的有效性,但是这种方面比较繁琐,操作起来没有那么简单易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同一态度对象能同时存在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这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外显态度更多地控制行为相联系,内隐态度可以预测很多非言语的行为。对特殊儿童持有的负性内隐态度也许会损害同伴关系,阻止同伴友谊的发展和保持。有证据表明,孩子至少在6岁才表现出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开始出现在3-4岁的孩子身上,7-8岁时外显态度下降。目前对特殊儿童态度调查的绝大多数研究往往采用访谈和问卷等外显测量方法,而对于内隐的无意识层面上的态度关注不够,普通儿童对特殊儿童的态度可能会受到社会主流观点压力的影响,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而是按照社会的期望作答,进而影响他们的外显态度,而内隐态度则是可以反映人们真实态度的指标,所以这是现有研究方法上的缺陷。

Turner,Crisp和lambert对群际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想象群际关系的理论(Imagined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IICT),其基本观点是:在心理上想象与一个外群体成员的积极互动情景,这种情景随之会激发和外群体成员成功接触的观念,包括群际接触的舒服感、对外群体的信任感,这些观念将减弱对外群体的负面态度。想象接触执行起来灵活,简便、容易操作、有效,想象接触应用前景在于:作为教育背景下减少偏见的干预策略,能够使得我们在学校教育背景下,对普通学生实施想象接触训练的学校干预策略可以削弱其消极态度,Turner和Crisp(2009)研究发现想象群际接触可以改善内隐群际偏见,Turner和West(2011)的实验研究发现,通过对污名外群体的想象群际接触,被试对外群体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和积极感情。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态度干预角度切入,选取小学10岁-12岁的普小五年级学生为被试,借助想象群际接触的技术,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是否发生变化?想象群际接触对内隐污名态度的作用是否会受到普通儿童先前接触经验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整体选取甘肃陇南市6个普通小学五年级6个班的学生,每一个班有弱智儿童1名,6个班的学生一共357人。为什么采用五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前面提及儿童至少在6岁才表现出内隐态度,但是因为本研究采用SEB的测验,是一种文字形式的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要求儿童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释能力;另外考虑到年级是一个额外变量,不同年级的儿童其阅读理解能力可能存在差异,所以选取一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可以控制年级不同带来的儿童阅读能力的差异;再者Vezzalil,Capozza,Giovannini和Stathi(2012)以5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了想象群际接触是否会影响本土儿童对外来移民儿童的内隐态度,结果证明实验效应显著。考虑到这些,本研究选取5年级的儿童作为被试。采用Voel和Hewstone(2003)等人使用的七点评分量表,采用“你与弱智儿童的交往经历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或者其他?”问题作为划分普通儿童与弱智儿童先前接触经验的依据,1分代表不愉快,7分代表愉快。从得分为1分的被试中随机选取40名被试,为交往经验不愉快被试;从得分为4分的被试中随机选取40名被试,为交往经验中性被试;从得分为7分的被试中随机选取40名被试,为交往经验愉快组被试;共有被试120名,其中男生53人,女生67人,年龄在10岁到12岁之间。主试由研究者和经过培训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三年级在读本科生4人承担,每两人一组,其中一个为主试,另一个为助手,利用活动课实施想象群际接触的任务。

2.2实验材料

采用Sekaquaptewa等人2003年提出的一种测量内隐态度的指标,“刻板解释偏差”(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SEB)来研究内隐态度,杨治良和佐斌等人的研究证实了SEB测量内隐态度的有效性。

依照刻板解释偏差实验对材料的要求,本研究将选取得到的典型行为事件与主语匹配,共组成25个句子,其中9个句子是无关的中性句子,比如“白妮妮的妈妈来找她”,这类句子不具有评价意向,与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无关。另外16个句子是SEB项目,SEB项目句子的组成有两个要求,第一,16个SEB项目的主语必须包含两类相对社会群体,一类为弱智儿童,另一类为普通儿童;第二,16句SEB项目还需尽可能地包含与两类社会群体一致或不一致的积极和消极行为,即每一个句子具有两个特点,例如弱智儿童表现出的一致消极行为,如“智力落后儿童刘小霞上课不会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因为是弱智儿童,上课不会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和弱智儿童表现出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称为一致行为;另外上课不会回答最简单问题这种行为不是人们赞赏和倡导的,是负面的,所以称之为消极);弱智儿童表现出的一致积极行为“弱智儿童朱小敏没有那么多心眼,不会骗人”(“没有那么多心眼,不会骗人”和弱智儿童表现出的行为是一致的,因为是弱智儿童智力缺陷导致,所以称为一致行为;另外诚实、不会骗是人们赞赏和倡导的,是积极的,所以称之为积极);弱智儿童表现出的不一致消极行为“智力残疾儿童张德科上课偷偷的玩智力游戏”(上课偷偷的玩智力游戏需要一定的智力水平和灵活性,这与弱智儿童的表现不一致,所以称为不一致行为;上课偷偷的玩智力游戏影响课堂纪律和别的人会被老师批评,称之为消极行为);弱智儿童表现出的不一致积极行为“智力缺陷儿童孙军华这次考试得了优秀”(考试得了优秀一般认为是智力好的同学的表现,弱智儿童在学习方面相对要差点,所以这和弱智儿童的表现不一致,称为不一致行为;另外考试得了优秀行为会被家长和老师赞扬,所以是积极行为)。同样,也有以普通儿童为主语的一致或不一致的积极和消极行为。最后组成以弱智儿童和普通儿童为主语的句子各8个。

之所以这样选取SEB项目,包括一致和不一致、积极和消极维度,这是因为可以确保被试的反应是对“群体和群体行为”的各种组合刺激做出归因,而不是只对某一个行为做出归因,使得研究尽可能包含了与弱智儿童内隐污名有关的现实中的所有情境,测量到的SEB分数才具有说服力。

SEB事件的选择方法为,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访谈本地小学五年级老师和普通学生关于普通儿童、弱智儿童表现一致或不一致的积极、消极事件,让40名被试(非正式实验中的被试)在五点量表上对选取的事件符合程度打分(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经过统计分析,获取最终的25个SEB项目。

被试完成填空时,可以依照自己的理由填写,只需语句通顺。测验时,由两个主试评分,判断填写的内容是对前半句行为的解释,还是重复了前半句的意思,被试根据前半句的意思,在空白处填写任何想到的理由(可以填写很多理由,越多越好),最后获得指标是每个句子后面的解释数量,即解释个数,例如,“心智健康儿童王斌强做事很有毅力,不会放弃,这是因为

”,如果被试填写“他从小父母对他要求很严”,这提供的是一种解释,记为1个解释;而如果被试回答“他有毅力”,这只是对前半句意思的简单重复,没有提供归因解释,记为0个解释,则对这种无效回答进行删除。对评分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显著相关(r=0.89,p

2.3.1总体SEB分数计算

依据上面对SEB句子的分类,首先在弱智儿童或普通儿童表现出的一致行为的句子情境中,计算被试为主语行为提供的解释数量,此处记为XX;然后在弱智儿童或普通儿童表现出的不一致的句子情境中,计算被试为主语行为提供的解释数量,此处记为XY;最后用不一致句子情境的解释数量减去一致情境中的解释数量,就得到了SEB分值。

以本研究为例,在被试的SEB问卷上,可以计算出四类解释的总数量:(1)主语为弱智儿童时,且行为符合弱智儿童的表现,即与弱智儿童表现一致的句子情境中的解释总数,记为FF;(2)主语为弱智儿童,且行为不符合弱智儿童的表现,即与弱智儿童表现不一致的句子情境中的解释总数,记为FM;(3)主语为普通儿童,且行为符合普通儿童表现的句子的解释总数,记为MM;(4)主语为普通儿童,且行为不符合普通儿童表现的句子的解释总数,记为FM。

针对弱智儿童和普通儿童两个群体,所以每个被试可以有两个SEB分值,即SEB1=FM-FF、SEB2=MF-MM。SEB的分数越高,说明被试在不符合主语行为的句子情境中做出的归因越多、提供的解释越多,内隐污名对信息加工(归因)的影响也就越大,虽然被试意识不到存在这样的内隐污名,但是这种污名会内隐地影响了被试对他人的社会认知。

例如被试在弱智儿童表现一致的句子情境中,对“弱智儿童朱小敏没有那么多心眼,不会骗人,这是因为__,”这句话进行归因解释,写的原因越多越好,假如被试写出了2个解释理由,记为FF=2;被试在弱智儿童表现不一致的句子情境中,对“智力缺陷儿童孙军华这次考试得了优秀,这是因为__,”这句话进行归因解释,假如被试写出了5个解解理由,记为FM=5,SEB分数=FM-FF=5-2=3。

2.3.2内、外归因中的SEB分数计算

另外,针对16个测验项目的内容进行内外归因性质分析,计算被试在不同句子情境中的归因情况,以此来判别普通儿童对智障儿童在不同的句子情景中是否存在内隐污名。计算被试在表现一致句子情景中作出外归因和内归因的数量,将它们与弱智儿童和普通儿童主语这一维度组合,记为abcd;计算被试在表现不一致句子情景中做出外归因和内归因的数量,将它们与弱智儿童和普通儿童主语这一维度组合,记为ABCD。依据此表和前面介绍的SEB计算方法,可以得出内、外归因条件下的SEB分数,也可以进行卡方检验,判别被试是否对弱智儿童存在内隐污名。

在本研究主要借助SEB测验得到被试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分值,通过实验操纵考查想象积极群际接触能否减少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的总体内隐污名,重点在于探讨想象积极群际接触方法的干预效应,所以选用总体SEB分值作为因变量的指标,在本研究中只计算总体的SEB分值。

2.4实验程序

把每一组不同接触经验的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一组20人,两组被试随机被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儿童参加一个想象群际接触的任务,一共参加三次,一次一周,连续持续三周时间,每一次任务持续30分钟,要求被试想象自己与一个弱智儿童有一个快乐、愉快的交往,三次想象接触的情景不一样,第一次发生的场景是学校,第二次发生的场景是公园里,第三次发生的场景是邻居家,每一次想象完毕后给普通儿童15分钟,要求写下遇到弱智儿童情景的细节,内容主要包括弱智儿童的特点,他们一起玩的游戏或活动是什么,如何玩游戏的,他们在一起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双方都说了哪些话;同时被试就想象群际接触的内容和主试助手讨论10分钟。最后一次想象接触任务结束一周后,被试完成SEB测验。在控制条件下,不要求被试完成任何想象群际接触的任务,只完成SEB测验。为了避免顺序效应,将SEB问卷句子进行了顺序平衡。最后,感谢被试,并回答被试疑问。

2.5实验类型

实验类型为3(接触经验:愉快,中性,不愉快)×2(想象群际接触:实验组,控制组)的被试问实验设计。因变量的指标为SEB得分。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检验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内隐污名的存在

随机抽取357人中的40人(不参加正式实验)进行SEB测验,计算出每个被试对2类社会群体归因的总数量:(1)弱智儿童一致(FF),即主语与弱智儿童有关,且行为与弱智儿童表现一致;(2)弱智儿童不一致(FM),即主语与弱智儿童有关,且行为事件与弱智儿童表现不一致;(3)非弱智儿童一致(MM),即主语与弱智儿童无关,且行为事件与主语一致;(4)非弱智儿童不一致(MF),即主语与弱智儿童无关,且行为事件与主语不一致。每位被试可以得到两个SEB分值,SEB1=FM-FF,SEB2=ME-MM,在这里有40名被试,这样一共得到40个SEB1和40个SEB2,然后把SEB分值的平均数与0比较做单样本t检验。比较它们与0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Hastie认为个体在面对与自己期望值不一致的情境时,会做出更多的解释行为,使这种不一致的情景得到合理化解释,由于个体的期望值常受到个体对他人所抱有的内隐态度的影响,因此通过两个分数相减来考察是否存在不一致的解释,即解释偏差是否存在。将两个分数相减和0做t检验,是用来判断解释偏差是否受到内隐污名的影响。选择O的作为标准的原因在于,SEB分数是一个相减得到的分数,依据刻板解释偏差的理论,在没有内隐污名的情况下,人们对一致情景和不一致情境下的归因数量应该是一样多,那么SEB分值应该为0,所以选择0主要是用来判断内隐污名存在的标准。如果有显著差异,说明被试对行为者(句子的主语)的归因受到内隐污名的显著影响,SEB绝对值越大,则这种影响越显著;反过来,如果SEB值和0没有显著差异,则说明被试对行为者(句子的主语)的归因没有受到内隐污名的影响。

表1显示,被试对弱智儿童为主语句子归因的SEB分数的t检验差异均极其显著,即SEB均显著高于0,且SEB均大于0,按照SEB的理论假设,说明被试对弱智儿童不一致行为的归因显著多于对弱智儿童一致行为的归因,t(39)=2.08,p0.05。

3.2想象群际接触和接触经验对内隐污名的影响分析

因为主要研究通过想象群际接触任务探讨对于弱智儿童内隐污名的影响,所以以SEBl值为因变量进行3×2的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接触经验的主效应不显著,F(2,114)=1.54,p>0.05;想象群际接触的主效应显著,F(1,114)=4.17,p

交互作用显著要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不愉快的经验条件下,实验组的SEB分数和控制组的SEB分数差异显著,F(1,119)=10.86,p0.05;在愉快的经验条件下,实验组的SEB分数和控制组的SEB分数差异不显著,F(1,119)=0.02,P>0.05。

通过对想象群际接触和接触经验简单效应检验和交互作用图1,同时结合表1可以得出:在控制组水平上,接触经验不同被试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差异显著,F(2,119)=4.27,p0.05,说明对不同接触经验的普通儿童实施想象群际接触的任务后,普通儿童的内隐污名差异不显著。想象积极的群际接触降低了不愉快经验儿童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

4.讨论

4.1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

本研究采用归因范式的SEB方法考察了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是否存在。在众多的关于内隐态度测量中,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利用电脑完成测验,这种单纯的实验室研究的方法偏离了具体的社会情境,而人的态度呈现离不开社会情境,另外,在本研究中被试为10-12岁的儿童,而IAT大多为成人版,不太适合,再者本研究中的被试身处落后贫困地区,电脑还是比较缺乏,不太适合大规模的调查。而SEB使用简单易行,这是采用SEB方法的原因。普通儿童在对弱智儿童的行为归因表现出以下特点,对不符合自己预期的行为做出更多的解释,而对与自己预期一致的行为,解释相对较少。研究结果发现,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表现出的与其不一致行为的归因数量显著多于对弱智儿童一致行为的归因数量,依照SEB的测验原理,说明普通儿童对不符合弱智儿童行为的句子做出的归因越多、提供的解释越多,污名对其信息加工的影响也越大,虽然普通儿童自己意识不到存在这样的消极刻板印象,但是这种消极刻板印象无意识地影响了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的看法。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的污名会影响随班就读弱智儿童的情绪和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会导致随班就读的弱智儿童形成一个封闭孤立的群体,也会影响弱智儿童随班的效果。

4.2想象积极群际接触对改善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污名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操纵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的积极想象交往任务、时间、次数,考察了想象积极的交往情景对弱智儿童内隐污名的影响。依据实验的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得知,在实验组条件下,即实施实验任务时,想象任务的实验效果受到原来交往经验的影响,具体而言,实验效应在原来有不愉快经验的普通儿童身上表现比较明显,换言之,想象积极的交往情景可以使得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降低。这是因为,儿童相对于成人而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少,处于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其态度容易受到成人和社会情景现实的影响,而通过多次的心理想象任务训练,激活了类似于实际交往时的认知行为过程,能诱发类似于真实体验的情绪和动机反应,神经影像技术,比如PET和fMRI已经表明心理想象拥有和感知觉一样的神经基础,拥有类似于记忆、情绪和自动化行为一样的神经机制。普通儿童通过想象与弱智儿童互动交往的积极情景,增强了对弱智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表达性,也激发了与实际情景发生时相关的心理结构,所以想象与弱智儿童交往的积极情景也能引起普通儿童直接体验相关的反应,对于不愉快经验的普通儿童而言,想象积极的交往可能提高了对弱智儿童原来的内隐认知,使得对弱智儿童的认知全面,增强了对弱智儿童的积极印象;相对而言,中性经验和愉快经验的普通儿童由于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可能存在对弱智儿童的全面认识,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比较均衡,甚至积极印象更多一点,想象积极的交往情景对于他们改善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态度起到的作用有限,在实验组中往经验被试的SEB平均数=1.15,控制组中往经验被试的SEB平均数=1.40,显然实验降低了对弱智儿童的污名,但是不显著;在实验组愉快交往经验被试的SEB平均数=0.75,控制组愉快交往经验被试的SEB平均数=0.65,实验任务并没有降低对弱智儿童的污名。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种实验起到的作用能持续多久,是暂时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再者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想象接触的效应能持续多久。当实验操作和测验的时间间隔变长时,这种想象接触的持久效应值得令人怀疑,当时间足够长时,其纵向效应可能比较微弱。因此,要增强想象积极交往的持久性实验效应,就必须提高想象任务的频率和强度。同时,可以把此方法和其他的干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比如认知强化和行为模仿。

弱智学校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弱势群体 社会工作 支持

[作者简介]田萍(1971- ),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江苏 淮安 2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大学生弱势群体与学校社会工作支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SJB840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3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弱势群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学校社会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弥补高校现有的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支持的不足,使他们健康成长,为将来顺利地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高校里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的能力或机会的相对缺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一般群体之外的处于相对不利境地的学生群体。①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地位的弱势、能力水平的弱势和心理状况的弱势。有些学生只存在一个方面的弱势,有些学生则可能面临多种弱势。

(一)经济地位的弱势及原因

在经济层面,主要表现为家庭贫困,全部或部分依靠贷款或借款才能支付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平时的生活费用非常拮据,除了吃饭和学习方面的开销,应酬、娱乐、休闲等其他方面的开销几乎没有。除了这些学生来自偏远、贫困或遭遇自然灾害的地区外,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大学生一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共需要一万元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大学生一年的费用对于农村居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来说,负担不轻。

(二)能力水平的弱势及原因

在能力层面,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不足,经常有不及格的现象,严重的甚至不能毕业或不能取得学位;社交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就业能力不足,对就业有强烈的无助感,无法实现就业的愿望。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源于对大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不适应。中小学的学习主要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直接带领和督促下,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自主学习;中小学的学习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而大学的学习不仅强调基础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具体的实践能力。那些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或者进入大学后还是只知道埋头学习的学生,在能力的培养上就会处于弱势。

(三)心理状况的弱势及原因

在心理层面,主要表现为自卑、害羞、胆怯、冷漠、闭锁、抑郁寡欢、自暴自弃等,长期处于失衡的边缘,缺乏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中都不被重视。一方面,学校和家长往往较多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一些心理问题错过了解决的最佳时间,导致学生性格缺陷的形成;另一方面,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严重不足,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但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却不能保证,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很有限。

二、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经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②大学生弱势群体都是处境困难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应该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

(一)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支持的必要性

1.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机会的公平,不仅体现在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还应体现在要为少数因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不能参与或不能充分运用教育机会的学生提供生活与学习的支持,使他们得以充分利用受教育的机会。大学生弱势群体虽然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由于经济地位、心理状况、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弱势,在获取高校资源的机会上仍处于劣势。要想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必须给予这些大学生格外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的弱势得到弥补。

2.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80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背负着家长的期望,希望自我实现的愿望非常强烈。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自身条件的弱势,更加寄希望于知识改变命运,但也正由于自身的弱势,他们的成才之路更为艰难。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他们迫切需要学校的帮助,以达到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3.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大学生弱势群体中都是在某些方面存在欠缺的学生,这与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一致。我国高校已有的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往往侧重于经济层面,在心理和能力层面的工作则明显不足,同时也缺少专门针对弱势群体的工作机构和专业工作人员。因此,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工作者对弱势群体进行支持。

(二)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支持的可能性

1.学校社会工作有着先进的价值理念。学校社会工作秉承了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包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管他(她)的任何特殊性;每个学生都应该被允许享有共同学习的过程;个体之间的差异(包括学习效率的不同)应该被承认;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该帮助学生实现对其的教育目标;每一个孩子,无论其人种或社会经济阶层,都有权利在学校获得平等的对待。③这些先进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尊重、关爱和信任,能激发其内在的潜能。

2.学校社会工作有着独特的对象和内容。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所有与学生教育有关的人,但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习和社会适应有困难的学生。高校社会工作者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个案工作来评估并帮助学生处理所遇到的困扰和问题;向家长解释学生问题的内涵,使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发展状况,督促他们关心孩子,指导其与孩子进行良性互动;为教师与学校提供相关的咨询,以改善师生关系,协助教师鼓励学生发展潜能,提高综合素养;参与社区的建设发展工作,发挥社区的资源优势。④学校社会工作在学校、家长和社区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整合促进学生社会人格形式的三大力量,从而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提供更加全面和有力的保障。

3.学校社会工作有着科学的服务方法。学校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包括:个案工作,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一对一的服务,协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自我;小组工作,通过对有类似问题或需要的一组学生的服务,达到个人、小组共同发展的目的;社区工作,通过在高校和高校周边社区范围内开展工作,促进学生与高校社区的良性互动和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如物资、社会支持、合理的政策等来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这给高校的学生工作提供了具体的工作方法,使得对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支持更为有效。

三、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支持的途径

(一)实现与高校现有体制的衔接

我国高校对弱势群体已经开展了包括经济资助、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不是替代高校现有的对弱势群体的支持,而是通过自己的专业特点深化、提高、扩展这些支持,弥补现有支持的空白。比如,高校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经济支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等多种形式,但目前高校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认定主要靠生源地开具的证明和同学们的评议,实地调查的环节基本没有,这影响了经济资助的实际效果。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协助高校核查申请贫困救助学生的真实情况,对申请救助的学生进行生源地实地调研,确保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救助。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形式比较多,学校社会工作者熟悉这些资助方式,应该帮助弱势群体学生申请合适的经济资助。学校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积极动员社会资源,增加资助数额,拓宽资助范围。

(二)设立学校社会工作专门的服务机构

目前高校已有相关部门来实施对弱势群体的支持,但这些机构都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学校社会工作依托这些机构开展工作,必然要尽量使自己的工作在这些工作职责范围之内,这样社会工作的独立和专业性就难以保证。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要想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发挥有效的支持,一定要设立独立的工作机构。例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于2003年启动了“心灵相约”工作室,山东工商学院依托社会学系的社会工作教研室于2003年成立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以社会工作机构为平台,通过开展不同的专业服务项目,如人际交往小组项目、职业发展训练项目、新生入学适应项目等,专门负责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这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有专业人士用专业方法帮助他们,而且这些专业人士还可以调动社会的、学校内部的其他资源,形成合力,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爱,协助他们达到自助的目的,使他们最终走出困境。⑤赢得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信任和支持,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主动寻求社会工作机构的支持。

(三)以增权为核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方法在支持弱势群体的过程中各有优势,必须综合加以运用。个案工作有利于深入细致地了解案主内心深层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案主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小组工作有利于个人学习群体的经验,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彼此得到支持,改变情绪、态度和行为;社区工作可以帮助服务对象确定和运用各种资源。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在综合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支持大学生弱势群体时,必须坚持以增权为中心。所谓增权是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而增强个人的能力和对权利的认识,减少或消除无权感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人能够采取行动来解决自身问题和改善现状。⑥增权并不是“赋予”案利,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要实现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并使这种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增权为核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使他们综合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改善自己状况,摆脱弱势地位。

[注释]

①何毅.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看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救助[J].教书育人,2006(32):18.

②史柏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352.

③(美)Paula Allen-Meares.学校社会工作[M].陈蓓丽,蔡屹,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82.

④石彤,彭君芳.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

⑤孙跃.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recid=&filename=010015445.

弱智学校范文3

关键词:学分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较少,这种现状对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管理基础较薄弱,教学改革的经验不足,因而在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一些旧有的制度框架和观念束缚相对较少,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减少了障碍。

一、高职教育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意义

1.从学分制改革的实质看。我们知道,学分制的产生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的,在设置一定比例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差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照顾到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进度要求。此外,通过自由选课,可以使一部分学生提前毕业或延迟毕业,同时也为在校学生转专业提供了可能。从师资培养角度讲,选修课的开设,也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专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分制改革的实质在于一方面增强了学习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弹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分制改革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从办学方向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中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而如何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就业市场需要是高职教育的工作重心之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增强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学分制改革实行后,根据专业素质和能力需要,在设置一定比例必修课的基础上,通过选课制,可以设置一些符合社会最新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和复合型课程来满足就业市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新要求。

3.从能力培养方面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要着力解决课堂教学和职业训练的关系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因而要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分制实行后,那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课程或者实践水平较低的教师将会失去吸引力,这将促使教师主动深入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和新的管理模式,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完善知识结构,促进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此外,学分制改革推行后,可以对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给以相应的学分奖励,可以使其免修免考相对应的课程,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4.从生源特点来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分制改革实行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以及自己的学习能力,结合教师的指导,适当安排学习计划和进度,即可提前修满学分,提前就业;也可延后修满学分,延迟毕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就业的灵活性。此外,学生在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课,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同时,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增强了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参与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5.从高职教育整体发展角度看。学分制改革的推行,有利于区域间、校际间的学分互认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办学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协调发展。作为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在师资、硬件设施、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有必要增强校际合作,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实施的主要因素

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扩招也使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师资数量的紧张。这给学分制改革的实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学分制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的,师资数量会直接影响选修课的开设规模。此外,由于学分制改革对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同时也强化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因而许多教师对学分制改革存在抵触情绪,在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保守倾向,这也是制约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2.对学校硬件资源的影响。学分制改革实行后,选修课的增加必然使教室资源、实训室、实验室资源和硬件设施更加紧张。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要解决课堂教学和职业训练之间的关系问题。高职院校的职业训练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方式进行,由于外部社会条件的限制,目前主要以校内实训为主,这就要求学校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相应配套。实行学分制要有充足的硬件资源作保障,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图书馆等设施和设备不仅数量要增加,而且要提高教学设备的多样性和多用性,学校要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和改造,配备数量足够、规格各异的教室和专用学习室,重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加图书馆的藏书,加大教学设施的开放度,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但许多教学设施,如机房、图书馆以及实训室的开放程度还不够,利用率不高。

3.管理系统的观念调整。学分制改革不仅是高校教务部门内部的事,还需要各个行政部门和后勤机构的积极配合,进而使整个学校的管理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应有之意。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行政部门和后勤机构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能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此外,各级管理者对学分制的实质、实施条件和影响因素的认识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学分制改革的开展和实施。因此,对学分制的研究、认识和宣传不应只局限在教师和学生,各级管理者同样需要提高认识。 此外,学分制改革实行后,学生自由选课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组织,一门选修课堂上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院系和不同的专业,这给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同时,学分制改革实行后,学费将与学生所选学分直接挂钩,选修学分多的多交费,选修学分少的少交费,这也给学校的财务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处、财务部门与教务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也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在高职教育中推行学分制

1.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分制改革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分制改革要落到实处,首先要保证能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目前影响高职院校选修课开设的“瓶颈”之一就是师资问题。师资紧张是制约选修课开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学分制改革真正推进深入、落到实处,必须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确保一定的师生比;另一方面还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这个基础上,缺口部分再通过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来解决。但是,兼职教师的增多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经费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因而如何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要充分利用教室资源和后勤服务设施。教室资源和后勤服务等硬件设施也是影响选修课开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扩招的逐年推进,很多高校都面临教室资源紧张的问题。在这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一下其他高校的做法,即如何充分提高教室的利用率问题。目前很多高校把每节课的时间由原来的50分钟或45分钟改为40分钟,从早晨8∶00到中午12∶00总共可以排5节课,下午从1∶30到 3∶50可以排3节课。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可以集中在晚上或特定的两个下午进行。排课量的加大要求教务部门与各院系的教学秘书进行协调,各院系的专业课由教学秘书负责安排课程表,全校性的公共课由教务部门集中安排。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各院系二级管理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教务部门的压力,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和监督管理。

3.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选修课的增加还要求引进现代化的选课管理软件系统,这样就会使选课、改选、补选以及成绩记录和公布等工作在网上进行,方便快捷,从而使教务部门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提高教学管理的效能。同时,网上选课也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选课信息系统了解授课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特长和教学成果等各方面信息,以及各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专业方向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进而增强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选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4. 要正确确定高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就是服务,就是为实现预定目标,为所辖对象进行一系列服务活动。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管理的目的,就应当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去实现这个目标;高校的管理活动,就应当是“服从于”和“服务于”实现这个目标。作为高校管理活动的组织者,高校管理者就应定位在“服从于”和“服务于”实现这个目标上。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因此,推行学分制的过程就是高校管理活动的开展过程。学分制的推行,必然涉及到原有管理模式方方面面的改革,也必然增加许多的麻烦和工作量,至少在开始阶段是这样。但是,既然管理活动是服从于、服务于管理目标的,管理者是为管理对象服务的,我们就应当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麻烦和困难,把这些麻烦和困难看成是必然出现的一种过程,然后用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分析问题,采取各种办法和途径解决问题。只要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学分制改革平稳推进。

此外,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不能盲目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的经验和做法,而应该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开创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学分制改革新思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号召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员工深入学习和研究学分制改革的实质、实施条件和制约因素,深入分析和借鉴其他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然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分制改革实施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具体落实各相关部门和管理者的职责和任务,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袁祖望.高等教育比较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2]周立春.论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3]陈梦稀,钟毅平.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8).

[4]武 荣.学分制与课程体系优化[J].江苏高教,2001(1)

[5]满希明.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1(4).

弱智学校范文4

建设校园网要经过周密的论证、谨慎的决策和紧张的施工。许多教训是当一堆设备变成网络的时候,学校的满腔热情也已冷却凝固;网建成了,问题也出现了:设计目标无法实现;应用软件缺乏,阻碍了设想实施;维护费用不堪承受等等。这就需要在网络建设实施前确定明确的设计目标。

1 设计目标

(1) 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校园网,实现学校内部,学校与国内、国际信息的快速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科研、管理事业的发展。

(2) 图书资料检索、借阅自动化。通过改造原有图书检索系统,建设电子图书馆,提高校内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充分利用校外图书资料,实现远程计算机图书检索和借阅。

(3) 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依托校园网,构建相应的交互式应用软件平台,实现教学、科研、人事、学生、财务、后勤、档案等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实现统计监测网络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实现网上招生、网上人才招聘、学生网上求职等。

(4) 建立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建立基于网络的电子教学CAI课件开发、视频点播(VOD)、网上题库、答疑与作业批改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5) 依托校园网、广域网开展远程教学。

(6) 创建学院网站,使之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让世界了解我们,提高学院的知名度。

(7) 为广大师生提供宽松、开放、易用的网络环境,使网络进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网络的最大效用。

2 设计思想

(1) 系统性

校园网建设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网络的规划、设计、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网络的使用、扩充等均以系统的眼光来看待。

(2) 先进性、实用性

校园网规划、设计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技术,同时也要兼顾技术的成熟性和实用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不考虑技术的先进性,无疑会形成建成不久即面临淘汰的局面。而一味追求先进,不考虑技术的成熟性,将存在巨大的风险。

(3) 开放性、发展性

系统的规划、设计应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件和开放用户接口,有良好的兼容性,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及与外界的沟通。

(4) 安全性

系统具有多层次的安全控制手段,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防止受到黑客攻击和破坏。

(5) 易用性、可靠性

系统要求设计简单,层次清晰,软、硬件设备性能优良,功能完善,运行稳定、可靠,易于维护。

(6) 经济性

系统设计和资金投向合理,体现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力争少花钱,多办事。

(7)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3 方案解析

一个完整的校园网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内容:技术方案设计;应用信息系统资源建设。

技术方案设计主要包括:结构化布线与设备选择、网络技术选型等;应用信息系统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内部信息资源建设、外部信息资源建设等。这里我们介绍网络技术选型。

(1) 网络技术选型设计

目前,在局域网建设中,比较流行的技术有快速以太网(100BASE-T)、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千兆位以太网(1000BASE-T)和异步传输模式(ATM)。

经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校园网建设一般采用千兆位以太网技术。在实际构筑中采用三层结构。最下层到桌面为100Mb/s以太网;第二层为楼内各楼层到二级交换机,由100Mb/s的交换式快速以太网构成;各楼到网络中心(即主干)为以光缆为介质的千兆位以太网。一级交换设备具有ATM端口,二级交换设备支持ATM端口模块,可以方便地向ATM网过度。

(2) 内部信息资源建设

内部信息资源建设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校长查询、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思教管理、教工管理、党务管理、工资管理、财产管理、档案管理、文件管理等,各模块的功能在此不作赘述。

(3) 外部信息资源建设

外部信息资源建设应包括以下几个功能:Internet功能、远程访问功能、电子邮件功能、以多媒体方式介绍学校的功能、讨论和交流功能、信息功能。各项功能均可通过相应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在此亦不做详细描述。

学校的网络化建设必然会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提供简单、有效、便捷的理想办公、教学环境。校园网一方面缩短了学校与外界的距离;另一方面,构建了以 Intranet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随着校园网建设的普及应用,学校最终将迎来科学管理和教学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傅秀斌.将E-learning进行到底.中国教育网络,2004,(6).

弱智学校范文5

关键词:增值;教育增值;学校教育

教育评价领域中的“增值”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生增长的价值,包括智力、情感、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相对比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说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教育增值,简言之,就是学生入学时和毕业时相比,各个方面长进了多少,或者说在校期间收获多少。

一、学校已掌握资源

1.显性资源。这一类资源是每一位身在校园中的成员最容易感受到的。学校的装修环境、上课使用的教学媒体工具、学生课余时间在学校能够用到的各种设施等,均属显性资源,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进入现代社会的适应程度。

2.隐形资源。这类资源我们虽无法触及,但其重要性相比显性资源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将社会资源引入到学校教育的案例已不胜枚举。讲座、班队会课、社会实践等形式也层出不穷。

二、学校核心领导层

事实上,学校领导层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公交车理论”。如果把学校比作是一辆公交汽车,学校的核心领导层便是这辆公交车的司机,因为公交车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很大程度上受到领导层面的影响。而学生便是车上的乘客,学生可以看到这条线路上沿途的美好风景,也能够感受到道路上的颠簸。随时到站可随时下车,终点站便是学生毕业之时。虽然乘客和司机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但是乘客却可以从行驶过程中感受到司机师傅驾驶技术的高低。若司机的驾驶技术有限,乘客们要求换司机的呼声也许可以成为现实。因此,不同的司机会选择不同的行车路线。虽然终点相同,但是不同的司机带着乘客走着不同的线路,乘客们看到的定是迥然不同的沿途风光。

三、师资水平

1.教师的学识水平。“学高为师”。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教师,因此教师的学识水平决定着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

2.教师的道德品质。“身正为范”。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心目中的行为准则。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他们会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模仿教师的行为,最后同化为自己的行为。

四、朋辈在校期间的相互影响

家长在帮助自己的孩子选择就读学校时,最关注的两大条件莫过于“学校升学率”和“校风”。对于家长来讲,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孩子习得了不良的道德行为更可怕的事情了。朋辈群体以其自身的结构和特征影响学生个人的行为。第一,学生有共同学习、生活、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形成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客观条件。第二,学生之间由某种共同的利益需要或利害关系,自发结合而形成非正式群体。朋辈群体之间的交往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榜样与强化的条件。

五、朋辈间未来的发展状况

学生来到学校,陪伴他们时间最多的就是同学。毕业后情感真挚、深刻的也是同学情。朋辈同学间的发展状况作为学校教育的增值因素,其推动者并非校方,而是家长。在家长中流行着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孩子上个好学校是为了结识家庭条件各方面更优越的同学,将来在社会上能够互利共赢。这一想法也成为当今父母愿意让自己孩子上优质校的因素。

学校教育增值中的朋辈发展状况因素是需要时间才能获得回报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投机性。当笔者在中国知网等国内各大学术网站上搜索“朋辈”或“同学发展状况”等关键词时,并未找到相关的理论研究,或是与之有关的研究调查。可见,朋辈间的发展状况与学校教育增值之间的关系是难以用数据明确的,但同时两者间的影响却又是密不可分的。

六、学校的特色发展

目前,各个中小学校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或特色活动,如国学、体育、戏剧等。学生的课堂生活可以说更多地还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要活动内容,而现在更具竞争力的是课下对学生讲授课本外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学生习得一项特长的机会。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在考虑学校教育增值问题的时候,离不开三大主体:学校教职工、家长和学生,三个主体缺一不可,环环相扣,影响着学校教育增值的前进动力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南纪稳.教育增值与学校评估模式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3(7).

[2]马晓强.尝试以学校增值评价推进教育公平[J].中国教育报,2006(3).

弱智学校范文6

自20005年以来,我们采用耳穴按摩及压豆方法治疗儿童弱视60例(105只眼),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按《儿童弱视斜视及近视》[1]中的弱视标准选择病例,男61例,女56例;单眼28例 (右10例,左18例),双眼89例,共206只眼;初诊年龄最小2.5岁,最大13岁。弱视类型:屈光不正性118只眼,斜视性35只眼,屈光参差性53只眼;注视性质:非中心注视33只眼,中心注视173只眼;弱视程度:轻度(矫正视力0.6~0.8)41只眼,中度(矫正视力0.2~0.5)127只眼,重度(矫正视力≤0.1)38只眼。

随机分为耳穴按摩及压豆组(治疗组)60例(105只眼),对照组57例(101只眼),两组治疗前基本情况相同。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经1%阿托品散瞳验光、配镜,每半年复查,必要时更换眼镜。双眼视力不平衡者作常规遮盖,交替遮盖次数的比例根据两眼视力差距而定[2],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者加遮盖优势眼,双眼弱视视力相差2行以下的斜视性患者交替遮盖左右眼。旁中心注视者采用后像疗法,另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分别或同时采用光刷治疗、光栅治疗仪治疗、家庭精细作业(红线穿针、穿珠)。视力上升至0.5以上同视机作双眼视功能训练,斜视者合并手术治疗。3个月为1疗程,最短者1疗程,最长者1年。

2.2 治疗组 除应用上述综合治疗方法外,坚持采用耳穴按摩及压豆,1次/d,每次15~20 min,先按摩后压豆。耳部主穴:肾、肝、眼、目1、目2、太阳;配穴:攒竹、丝竹空。操作方法:先采用揉按法按摩耳穴,每次按3~4穴,共计15 min,按摩结束后将表面光滑近以圆球状或椭圆状的中药王不留行籽,贴于0.6 cm×0.6 cm的小块胶布中央,然后对准在按摩过的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使患者耳朵感到酸麻胀或发热。待第2 d按摩后取下。1次/d。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1] 无效:包括视力退步、不变或仅提高1行者;进步:视力增进2行及2行以上者;基本痊愈:视力恢复到0.9以上者;痊愈:经过3年以上随访视力保持正常者。

3.2 结果 治疗组中,治愈39只眼,基本痊愈48只眼,进步14只眼,无效4只眼,总有效率96.19%。对照组中,痊愈25只眼,基本痊愈42只眼,进步23只眼,无效11只眼,总有效率89.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98,P

4 小结

中医古籍对儿童弱视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其发病情况,系先天禀赋不足及后天失于调摄,精气虚弱,光华不藏。中医认为耳与经络、脏腑密切相关。实验表明:刺激耳部能达到改善器官功能作用[3]。故通过耳穴压迫可调节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4]。因此对儿童弱视除传统治疗方法外,以肝、脾、肾为主穴,眼、目1、目2为配穴进行耳穴压迫以达到补脾填精,益智明目[5],取得满意疗效。

长期弱视治疗获得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治愈的弱视儿童如何巩固疗效尤为重要[6]。视力恢复同时加强双眼视功能训练,以最大程度地恢复立体视功能是巩固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新建,孙志河.儿童斜视弱视及近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150.

[2]阴正勤.儿童弱视的图形视网膜电图和图形视电位同步治疗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1989,25(5):312.

[3]刘桂霞.耳穴按摩并压豆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观察[J].中医学刊,2006,(11):20.

[4]赵成荣,许卿卿.耳穴压迫法治疗视神经萎缩[J].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