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以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手以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手以后范文1

1、我再也不会奋不顾身的去爱一个人了,哪怕是你。

2、你有新欢了,我连旧爱都不是。

3、当看破一切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失去比拥有更踏实。

4、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

5、我赢了所有人,却输掉了你。

6、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会拥有,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去爱她。

7、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8、简单安静的生活其实不幸福,所以我只拥抱刹那,绵延持久的感觉根本不快乐,所以我只信仰瞬间。

9、喜欢一个人没有错,错就错在喜欢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

10、你突然点醒我,我们相识的时间能够以年计算了,你找到了你爱的,而我,还在原地徘徊着。

11、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以彼此为不可替代;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那样用力的爱,直到哭了出来。

12、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13、忘记你,是为了证明我可以忘记你。

14、一天,我终于不再思念他,因为他离开太久了,我的习惯已经不再是习惯。

15、我想哭,可是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流泪了。

16、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

17、望着你离开的背影,我告诉自己要坚强,不哭,是因为爱你,更是因为懂你。

18、没有他我不会不习惯,因为我从来没有习惯拥有他。

19、有一个人,教会你怎样去爱了,但是,他却不爱你了。

20、我们都这样离散在岁月的风里,回过头去,却看不到曾经在一起的痕迹,尽管,曾今那么用力的在一起过。

21、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象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凝成热泪。

22、现在终于到了要分别的时候,他比我先走,我反而觉得有点欣慰。()这样的悲伤,迟早会让我们其中一个人单独体会,就让我来承担好了。

23、当眼泪流下来,才知道,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

24、第一次的爱,始终无法轻描淡写。

25、结局和过程都有了,再去纠缠,连自己都觉得贪婪。

26、在原谅与绝望之间游荡,唯一的感觉是伤伤伤。

27、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28、转弯只为遇见你,却忘记了,你也会转弯。

29、撕心裂肺的挽留,不过是心有不甘的表现

30、我还是会相信爱情,只是不会再相信爱情能永远。

分手以后范文2

其实,既然真心爱过,只是缘分已尽,何必要将曾经的美好葬送在最后的分手里,成为两个人一生的悔恨痴缠。何不将最美好的一面留在分手后的记忆里,成为彼此珍藏的一道风景。那么在分手的最后一分钟里,男女该有怎样的表现?

微笑

如果有泪,也不妨以微笑结束。你的微笑会让对方觉得你还是那么可爱,于是怨恨化为原谅。

拥抱

给对方一个拥抱,会让彼此心感温暖。再多的争吵,再多的敌视,全会被消解融化,能记住的便剩下了美好。

亲吻

不要觉得这不可思议,或者根本是在做梦。实际上确有这样的分手恋人。但须注意的是――吻头发、吻额头是最好的选择,彼此都不会感到尴尬。一吻能消除太多的不快与怨恨,徒留一种亲近与慰藉。

倚靠

将肩膀给对方倚靠一下。在对方即将离去时,短时间内不会觉得孤单,再艰难的日子,都因为你的肩膀,为其保留一种安全感及关怀。

哭泣

哭泣会让彼此难受、疼痛,但它更能唤醒彼此的怜爱之心。所有的情节即在那一刻闪现,之后,印刻在脑海深处。这种难舍虽然凄婉,但弥足珍贵。

回味

重温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让对方知道爱情的开始与终结都是那样刻骨铭心,深刻体味到“爱过方珍贵”的滋味。

礼物

送一件最有意义的纪念物给对方。它将成为爱情的一个见证,也成为一种牵挂。分手或许不再相恋,但不可以没有回忆。

回头

无论是笑着离开还是哭着分别,回头那一瞬都寄寓了最深的眷恋。这样的难舍很真实、很伤感,也会令对方深受感染。

祝福

祝福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表达方式。它能使彼此在一种坦诚的状态中感受到对方最后的心语,还有深深的祝福。

吟唱

吟唱是非常特别的一种方式。或许是相识时的盎然诗意,或许是一句珍重的低语。轻轻浅浅地道出来,且打动某个最深刻的爱之记忆,再让记忆成为永恒。

分手以后范文3

由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自5月份上映至今,赢得了众多影迷的青睐。一个多月以来,除了对电影本身艺术价值的思考,围绕着该电影原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下称“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王强和徐小平三人展开的讨论也不绝于耳。

尽管俞敏洪说《中国合伙人》的诞生和他“基本上没有关系”、“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事情差了很远”,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把两者联想到一起。

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三位好友一起创业,最后把公司送到国外上市。现实中的俞敏洪和王强、徐小平也一起把新东方送进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唯一不同的是,现实中的新东方三驾马车最终各走各的路,王强和徐小平逐渐淡出了公司管理层,而俞敏洪则“只能被锁在新东方做一名职业经理人”——真实上演了现实版的“中国散伙人”的故事。

如此一来,这部电影反而具备了反讽的意味,因为“散伙”才是当下中国企业里每天都上演的剧目。

来自合伙人的“逼迫”

“新东方其实只是一个小生意,说到底就是简单的培训和课外辅导。但同时新东方也值得骄傲,它是全世界第一个成功将培训和课外辅导规模化的公司。从这个角度来说,新东方把小生意做成了一个大生意。”俞敏洪曾经为新东方的成就感到自豪。

在自豪的同时,俞敏洪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推动新东方上市的悔意。“到现在为止,我也认为上市不是新东方最好的选择。”但他却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2006年的新东方也只有上市才能解脱面临的诸多困境,尽管上市后又有了不同的困境和麻烦,但新东方毕竟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了。

1993年,俞敏洪创立新东方,之后他又邀请其北大的同学王强和老师徐小平一同参与创业。借着中国留学热潮,新东方获得快速发展。早在2005年,新东方的创业元老们开始在董事会上逼迫俞敏洪接受风险投资、接受上市,他拒绝了,其理由是怕上市破坏了他一直追求的“做事情的从容和理想”。僵持了半年之后,俞敏洪才最终妥协。

而真正上市之后,面对华尔街资本市场对业绩增长的无形要求,俞敏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投资人的短期利益,新东方不得不走上以品牌支撑扩张、以扩张支撑市盈率、以高市盈率强化品牌的道路。

但俞却始终认为,教育不是规格化的产品,属于用户体验度较高的特殊长线商品,优秀师资才是核心竞争力,而非营销扩张。尽管“俞老师”深知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但在投资人的压力下,走上这条道路必然是量与质无法两全,因此才让他感觉疲惫。

“我现在读书越来越少,这是很明显的,有时一个星期都读不完一本书。”俞敏洪甚至渴望着每周能跟一批思想家有一两天的清谈时间,但显然不可能。“(没有这些时间)是一个很耻辱的事情,变得很痛苦。”他说。

去家族化的斗争

在企业操作不规范的时候渴望规范,规范之后又不堪忍受规则的束缚。这就是新东方三位创始人面对的尴尬现实。

最开始的新东方采取三分天下的做法,俞敏洪自己负责出国英文培训,徐小平负责留学咨询,王强则负责口语,互不干涉,各挣各的。到了年底,现金拿回家,他们过上了小时候喜欢的《水浒》里兄弟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全国各地的学生慕名而来,新东方几乎成了他们出国前必经的一站。

2000年,新东方快速发展但也使潜藏的矛盾爆发出来。从西方留学回来,一切以规则为准的王强最无法容忍的是,包括俞敏洪在内的新东方早期管理层陆续将亲戚引入公司,出现所谓“四大家族”的家族化趋势。王强要求的改革必先从俞敏洪开始。

因为俞敏洪早年丧父,由母亲拉扯大,在最艰难的创业初期是母亲给了他帮助和依靠,现在企业壮大了却要让母亲和亲戚离开,俞妈妈在办公室骂起儿子不留情面,俞敏洪不得不当众跪下不敢回嘴。但是王强对原则绝不让步,他会帮助俞敏洪果断开除犯规的员工,强迫老俞开会时关机,规定教学区不准抽烟,第一个罚的就是俞敏洪的母亲。

为了给俞敏洪施加压力,王强甚至递交了辞职信,徐小平对他表示支持也要求辞职。最后俞敏洪挽留了二人,他在内心深处也认为去家族化是正确和必要的。后来公司遵循现代化股份制的管理模式,股权分配很顺利地完成,俞敏洪作为第一创始人占股45%,其他两位各占10%,股权分配顺利完成。

电影之外的“合伙”

新东方上市之后,王强、徐小平二人退出了管理层,剩下俞敏洪孤军奋战。离开新东方后的徐、王二人曾一度“闲得要命”,而相比之下俞则十分忙碌、疲惫不堪。

徐小平在公开场合批评俞敏洪后悔上市的心态,但在某个时间他曾表示也后悔上市:“我渴望新东方创业时候的那种火红生活,上市使我连董事也做不成了。我只想做董事,上市时我才50岁。俞敏洪如果让我去做副总裁,我现在就去上班。”但他知道,自己也帮不了俞敏洪:“上帝既然选择了俞敏洪做新东方的总裁,他已经走上不归路了。这种压力、快乐和对他来说的得不偿失,种种都是他的命运。”

“拿华尔街冰冷的数字来跟他和我们这帮哥们儿喝酒庆功吵架来比,前者当然缺少了很多人情味。也许这就是俞敏洪后悔上市的原因。”徐小平理解俞敏洪的悔意。

现在三个人是什么关系?俞敏洪在自己的微博中说:我们依然是合伙人关系。徐小平成立的真格基金,为归国留学生提供创业基金支持,俞、王二人都是基金的持有者。新东方十几年前就提出了一句口号:“出国留学的桥梁,归国创业的彩虹。”前半句话是新东方的现实,后半句话则正在通过真格基金努力实现。“我们也还是新东方的合伙人,因为我们都是新东方的股东,继续在为新东方的发展做出各自的努力。同时,我们更是友情的合伙人。”他在博客中最后这样写道。

分手以后范文4

    2008年1月14日,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人民法院对原告蒋发诉被告高金共有房屋出租收益一案进行了宣判,由被告高金分给原告蒋发租金4176元,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原告蒋发与被告高金于2007年3月8日经法院判决离婚后,属双方共有的位于河池市某局的一套房改房和位于河池市江北路的一栋五层楼房在判决中没有分割处理,双方离婚至今也没有对共有房屋自行协商分割处理。原、被告于2007年3月30日离婚后至2007年11月间,原告蒋发出租收取了上述房改房租金为400元/月×8个月=3200元,扣减2007年7月原告支付房改房重新安装水电表等各项费用2852元后,原告实际得到的房屋出租收益是348元;被告高金出租收取了河池市江北路楼房的一楼和二楼租金为8700元。原告于2007年11月19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1、将被告利用双方共同共有房屋出租获取的租金5826元分给原告;2、判决从2007年12月1日起至房屋共有关系终止时止金城江区某局的房改房和河池市江北路的房屋一楼和二楼按每半年为一个周期,轮流享有财产权利(出租等)、轮流收取收益,期间房屋以及附属设施发生维修等相关费用由双方平均承担。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被告对其共有房屋在2007年3月30日离婚后至2007年11月间的出租所得租金应如何分配和支付没有约定,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原、被告在上述房屋出租期间所得的租金在扣除对共有物进行合理必要的修缮和管理费等费用后,应由双方平均分割享有。以此计算被告应分给原告租金4176元即(8700元÷2-348元÷2)。至于原告诉请从2007年12月1日起至房屋共有关系终止时止金城江区某局的房改房和河池市江北路的房屋一楼和二楼按每半年为一个周期,轮流享有财产权利(出租等)、轮流收取收益,期间房屋以及附属设施发生维修等相关费用由双方平均承担的问题。因被告不同意如此管理使用,双方又未能协商解决,而按法律规定被告对共同共有的房屋既共同享有所有权又共同享有管理使用权,故原告的该项请求缺乏法律依据应不支持。综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九十五条、第九十六条、第九十八条之规定,法院作出了以上判决。(文中人物为化名)

分手以后范文5

遥想,儿时曾许下的梦想,早已折了翅膀,跌落在光阴的角落,落满灰尘。斟上一杯清水,让热气氤氲了眼眶。不是清泪,生活早已教会我要坚强。无须用泪水冲洗心境,文字给我了情感宣泄的出口。日子过久了,仿佛,看穿了,悟透了,了然了,生活何须用悲切演绎成神伤。

平实不惊的日子,守候着一份清闲。那清淡素朴的味道,宛如暖茶一盏。钟爱“感动”一词,便欣然于感动之间。常怀感动之心,感恩之念,便是一种内心柔软的体现。无法想象,一颗寒冷如冰,坚硬如铁的心,该会怎样面对人生之中的那些悲喜,人世间的那些离欢。一个个美好曼妙的瞬间,生长在人的内心,盛开在你的眉眼之间. 爱,是这世间最打动人的一种情感......

独享这刻清闲。掀起落满灰尘的纱帘,平铺开记忆的画卷,凝视,怀想。浓墨重彩亦或轻描淡写,如今都已婉转成风轻云淡。那些不舍,那些不忍,那些不忘,终因内心的柔软。流动的光阴里,无论故事,曾经有着怎样的精彩,终会沦为,被覆盖。不能还原,无法涂改。记忆,蔓延成一种习惯,收集一些温暖,与生命相陪相伴,直至永远。坐在岁月的日影里,内心盛开成一朵清莲。

花开四季,每一朵花,都会有绽放的那一刻。青葱岁月,谁伤了谁的心,谁为谁断过肠。一曲离殇,千古传唱。回首展望,有多少柔情缱绻,是燃烧了生命做为陪葬。生活还要继续,抖落不快的过往,好好收藏,从新上路,继续出发。一路上,终会有一些人被遗忘,也终会有一些人陪你终老,不离不弃。从此,才会有一些角色被定义: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知己,什么是过客,什么是灵魂的伴侣。

走近不惑,已然懂得,悲伤是欢乐的陪衬,挫折是幸福的参照,磨难是坚韧的败将。当我们满怀虔诚的希翼,才会发现满眼尽是大好风景,无限风光。人的心理装下什么,眼里才会发现什么。幸福与否,是由人的内心来决定的。三岁的小女儿,在秋千上被高高荡起的一刻,忽然飞出一句:“好幸福哦”。不禁感叹,人活越简单,快乐与幸福的感觉才会越丰满。日子让我们背负起太多的欲望,才会让生活显得步履艰难。舍得,舍得,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悟透,这两个字的内涵和深远。

一枝花,有它的美丽,一片叶,有它飘落的痕迹,一株草,有它撒过的绿意,一个人,活着就是生命的奇迹。天地间,因生命的存在而灵动与生机。生命的长短无法掌控,那就活好每一天吧,在内心的某一处,给自己留一点空余,做真实的那个自己。

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无法预料。唯有让我们身处尘世间的那颗心,淡定,平静,安然。面对一切来袭,都会浅笑嫣然。再深的伤疤,久了也没了痛感。醒目的疤痕,无非是提醒我们,生活里的甜美,是用疼痛作为的等价交换。懂得品尝甜蜜,更要学会独自疗伤。在内心一隅,做自己的主宰。走过了,会发现,一路上,水依然是水,山还是山。

分手以后范文6

【关键词】 汽车 纳什均衡 售后服务质量

一、汽车售后服务问题日益凸显

在2011年初凤凰网汽车频道进行的一项调查中,89%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汽车售后服务不满意。随着汽车保有量和销售量的不断快速增加,汽车售后服务问题渐渐凸显出来。

从法律方面看,汽车售后服务不能令消费者满意主要是因为国家缺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早在2006年就出现了“汽车不是消费品”事件:一位消费者在经销商的案件中败诉,法院给出的依据是汽车不是生活消费品,不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至今日,汽车仍然没有实行“三包”服务。

从经济利益方面看,现阶段汽车售后服务质量水平不高,但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潜力巨大,售后服务是各个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领域。在汽车产品销售利润逐渐萎缩的情况下,售后服务将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宋晓冰(2006)指出:“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汽车的销售利润约占整个汽车业的20%,零部件供应利润约占20%,而60%的利润是在售后服务领域中产生。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售后服务业比汽车产业更加幼稚,发展水平更低。”

售后服务本身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最典型的案例非海尔莫属。在海尔创业时期,电视机是“三大件”之首,买一台电视机需要四五千元,相当于一个家庭的年收入,其地位与今天的汽车是非常相似的。在没有明显的技术和品牌优势的情况下,海尔靠优质的售后服务取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成为世界名牌。通过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汽车企业可以减少消费者购买时的不确定性,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探析汽车企业为什么没有主动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争取竞争优势和巨额利润的经济原因。

二、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博弈分析

1、分析假设

假设有两个企业:领导者和追随者,可以将上海大众等合资企业视为领导者,奇瑞等自主品牌企业视为追随者,这两个企业在汽车市场中展开竞争。假设两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短期利润最大化,并且初始情况下领导者的销量与追随者的销量相等。

领导者的产品质量水平好于追随者,并且价格也高于追随者。在初始时刻,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售后服务质量都是低水平的。在我国汽车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都较低的情况下,必然只能提供低水平的售后服务。领导者和追随者都可以选择通过增加成本向消费者提供高水平的售后服务。这样,售后服务质量的高与低就构成了汽车企业的战略选择集。

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愿意为售后服务更好的产品出更高的价格,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消费者都是第一次购买汽车,他们没有使用汽车的经验,因而无法判断出汽车企业售后服务质量的高低,也不能感受到售后服务质量的提高,只有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消费者才能切实了解和感受到售后服务质量并提高自己的保留价格。售后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两个标准:其一是客观标准,即车企售后服务质量的真实水平,其二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消费者明显地感受到售后服务质量的提升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2、博弈分析过程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指这样一种均衡状态:每个博弈的参与人,都在其他参与人战略给定的条件下,选择了他认为最优的战略。

根据纳什均衡的定义,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领导者与追随者均选择保持低质量的售后服务就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两个条件分别是:第一,在追随者不选择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的情况下,领导者也会选择不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第二,在领导者不选择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的情况下,追随者也会选择不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当以上两个条件同时成立时,市场达到纳什均衡状态,各个企业没有改变现状的激励。

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第一个条件是否成立。给定追随者选择保持低质量的售后服务,领导者有两种选择: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保持低质量的售后服务。如果领导者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消费者无法立即感受到其服务水平的变化,因而领导者还必须保持原来的价格不变。但由于售后服务质量的提高,使得领导者的成本提高,领导者的利润将会在短期内下降。而在长期看来,领导者的价格和售后服务质量同时提高后,并没有在性价比方面有所提升,反而会因为价格提高而失去部分消费者。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对于领导者而言是不利的,领导者没有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的激励,即第一个条件是成立的。

接下来要讨论第二个条件是否成立。给定领导者选择保持低质量的售后服务,追随者有两种选择,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保持低质量的售后服务。追随者选择低质量的售后服务时市场保持初始状态。

在追随者选择提高售后服务质量而领导者保持低质量售后服务的情形下,追随者将会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导致其利润下降。使得追随者可能遭受损失的情况大致有以下情形。

第一,追随者的利润水平低,增加售后服务质量的成本较高,可能导致追随者亏损。虽然乘用车行业整体利润水平较高,但自主品牌企业等的产品价格较低,利润水平也较低。“据有关研究表明,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品牌差价十分明显,A00级为30%,A0级为25%,A级为25%,B级为50%”。2009年的相关研究表明,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利润率大约在5%左右,而合资品牌的车企利润率能够达到10%。当追随者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之后,其售后服务成本也必然随之上升。如果追随者的销售价格和销量没有变化,增加的售后服务成本将减少追随者的利润水平,甚至使追随者出现亏损。

第二,追随者的保有量不断增大,使得增加售后服务成本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追随者的保有量不断增加。2007年8月22日,奇瑞汽车第100万辆车下线。这也意味着奇瑞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100万级别。汽车企业宣布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就意味着要对这上百万的用户同等地提供更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如果每年花在每个用户的售后服务时间增加1个小时,每个售后服务人员每年工作时间为2000个小时,那么汽车企业需要增加5000个员工。假设每个员工的年工资为5万元,只是员工工资的开支增加就高达2.5亿元。

而自主品牌企业作为行业的追随者,错失了一个重大的机遇。即在21世纪之初的几年,在汽车的利润率较高的几年时间里,在自身的保有量并不高的情况下,用高质量的售后服务赢得市场认可的机会。由于盲目追求规模,迅速增加的市场需求使得自主品牌企业忽视了售后服务质量问题。因为对行业和产品本质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自主品牌企业并没有抓住这难得的机遇。而当保有量已经达到百万级别之时,当汽车已经变成微利产品之时,当消费者已经对自主品牌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质量失去信心之时,再去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显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变得根本不可行。

第三,消费者可能要在多个时期后才能感觉到追随者售后服务质量的提高并且增加对追随者产品的购买量。而在这之前,追随者要忍受售后服务成本的提高和销量不变的境遇。而如果领导者采取“浑水摸鱼”的策略,追随者的情况可能变得更差。领导者在追随者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时,可能也向消费者信息,声称提高自身的售后服务质量,但实际上并不采取任何行动。当消费者或相关媒体观察到领导者的实际情况时,也会自然地认为追随者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的承诺也是空话。因此,追随者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的努力很大程度上被抹杀了。

第四,当追随者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之后,如果领导者采取降低产品价格的还击策略,追随者将面临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下降、售后服务成本提高等三重困难。在追随者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之后,消费者增加对追随者产品的购买之前,领导者会降低自身的产品价格。因为价格信号非常明确,易于观察,消费者会立即改变自身的购买决定,转而购买领导者的产品。追随者的销量将会出现下降,利润将进一步被压缩。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的代价过高,迫使追随者放弃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的承诺,又回到初始的状态。

第五,快速增加的消费者需求可能使得追随者无心提高产品质量。从2001年以来,我国的乘用车行业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2001年,乘用车销量为127万辆,2007年达到630万辆。快速增长的销量会将企业的注意力吸引到如何安排产能、生产更多的产品上,也会让企业觉得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要求产生错觉。

第六,企业规模经济的错误认识使得追随者要先追求销量目标。关于规模经济问题,各方普遍的共识是汽车行业是一个具有明显规模经济的行业。如果产量达不到一定的规模,通常认为是15万辆或30万辆,企业将无法在行业内立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新进入行业的企业都力求快速增加销量,争取早日达到规模经济的门槛。

第七,售后服务人员严重匮乏,售后服务质量提高的人力资源条件不具备。提高售后服务质量需要大量的售后服务人员。目前全国4S店的数量达到六七千家,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每家4S店的员工人数大约为50至100人。此外,还有大量的汽车维修店需要各种人员。近几年来,汽车制造商、4S店、汽车修理厂等广义的汽车行业规模迅速扩大,但人才培养规模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结果导致汽车行业的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因此,给定领导者选择保持低质量的售后服务,追随者也将选择保持低质量的售后服务,第二个条件成立。而两个条件都成立证明领导者和追随者都保持低质量的售后服务构成一个纳什均衡。

三、解决低质量售后服务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市场中的各种企业都提供低质量的售后服务构成一个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具有稳定性,在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将维持现状不变。

解决这个低质量售后服务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出台售后服务标准,强制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政策法规的强制性使得领导者和追随者都不得不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这样低售后服务质量的纳什均衡就会自然地瓦解。政策法规的出台及企业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的行动将会很快地使消费者受益,从而提高市场绩效。

【参考文献】

[1] 邱灿:售服:高飙低走为哪般[J].汽车观察,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