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范文1

浙东名山天姥山位于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10公里,围30公里,志载:“派自括苍至关岭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千姿万壮,为一邑主山”。李白一曲《梦游天姥吟留别》,更使天姥山因而成为文人墨客无限向往的神奇仙境。

天姥山得名来自“王母”,是新昌一邑之主山,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是一片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群峰。天姥山在现代名不见经传,但在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天姥山却是一座备受敬仰的高峰。早在唐以前,天姥山就已经是中国文人向往的文化名山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诗人追慕前贤足迹,寻访天姥山并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将天姥山推到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境界,天姥山遂成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乐园。

(来源:文章屋网 )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范文2

一、《夜归鹿门歌》中的山水情怀探寻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正逢大唐盛世,在这一时期,诗人的梦想自然也是建功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但事实上孟浩然一生运气极差,多次错过出仕的机会,以至于郁郁终老。他壮年时就赶赴长安去谋求官职,盼望在仕途上有所进步,但因为“当路无人”,得不到当权者的推荐和赏识,最终只好还归故园,寄情山水,成为唐代一位不想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对于孟浩然自己来说,这自然也是一个难以言说的痛和始终解不开的结。孟浩然在出仕无望的情况下选择了寄情山水田园,应该是心有不甘的,更是无比愤懑的。但是就这首诗歌所言,似乎此时的孟浩然不但默认了这样的人生,并且在心灵上开始探寻其中的乐趣。

题中所写的鹿门山应该离作者家不远,“庞公”就是庞德公,是汉末著名隐士。他不喜欢出仕,于是他拒绝了朝廷的征辟,隐居在鹿门山,从此这里就成了著名的隐逸之所。孟浩然在仕途失意后,似乎想起了这位前辈,于是追寻他的足迹,也在此修建了一处别业,因此就有题目“夜归”的写实。但这首诗歌仔细读来,其实还是阐发自己乐于归隐的情怀志趣,这看似与作者求官本愿不合,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是作者多次失意,难免厌烦仕途;二是作者本性就喜好山水;三是古人诗歌中之爱山水、望隐逸多是一时之感,不能看作不变的思想。因此在这首诗中孟浩然确乎对山水之爱出乎真心、真情,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就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中,山寺、钟声、月光、鹿门、烟、树、松间小路、山中岩石等,这些意象,可以说是娓娓道来,非常幽清自然,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静谧优美的画面,真可谓隐居的胜境,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这静谧优美的景色寓含了作者那种悠闲淡然的隐居之情。所以诗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的自比。在这里,没有熙熙攘攘,没有俗务缠身,没有失意不顺,唯有古寺明月、禽鸟山林等美景,隐者在这里可以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诗人真实地抒写出这种隐逸情趣,虽然也表现出了一些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但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地对这种静谧、远离世俗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透露出在盛唐时代错失报国扬名盛宴的凄清与无奈,与晚唐时代诗人躲避战乱纷争而隐居截然不同。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寄寓情感发微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形象缤纷多彩,表现手法新奇,是李白的代表作。这首诗又名《别东鲁诸公》,从时间上看,本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由于受当朝权臣排挤,李白被赐金放还,没能够一展胸襟,这对于李白而言是郁郁难平的。离长安后,他回到东鲁居住了一段时间,可是李白无法忍受这种安逸和空虚,于是他与东鲁诸公告别,踏上漫游的旅途,希图通过寄情山水,来消释在政治上遭受的挫折,排解其中的愤怨。

对于李白来说,他并不是要写现实中的天姥山,他要写的是历来游览的那些山水,甚至可以说,现实中的山根本不是他要表达的内容,他要写的只是他心目中的山,带有某种寄托的山水,因此,用梦游便于作者超脱现实,对天姥山进行寄寓式地阐发。诗人运用极度夸张与浪漫的想象写出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峻,仙境的瑰丽如幻,但梦醒时分,一切消失了,眼前的现实依旧无奈、黑暗。李白在梦中所游历的山水自然是一种美好、理想的人生与社会,那么梦中的美好自然就与现实的黑暗、丑陋产生了不言而喻的对比。在诗中,诗人因为仕途失意、人生挫折,于是感叹“古来万事东流水”;为了排遣这种失意,他选择梦游、仙游,在天上仙境之中找寻乐趣,于是发出“世间行乐亦如此”的感慨;然而诗人并非耽于享乐,这不过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方式,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于是在诗歌的结尾,诗人还是发出了不愿为权贵折腰的呼喊。

这才是李白,那个敢想敢说的李白。李白虽然曾受帝王优宠,但也不过是个词臣,在这样的景况下,李白不但有失尊严甚而根本就没能够实现理想,一展抱负,同样在盛唐这场即将转衰、结束的盛宴面前,失去了最好的机会。因此,李白这样的一种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决绝,与那些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者的决绝。对他们,李白深深地表示出蔑视与不屑,这种不屑写出了千古以来多少仕途不顺、报国无门之人的心声。所以,诗歌虽然因为记梦而显得浪漫虚幻,但实际上依然是针砭现实,寄托了诗人的现实理想与态度。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范文3

一、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紧密结合

教师应将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一般未列入课堂教学时间之内,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讲。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选一些篇目,作简要的提示和分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也可以将这些诗歌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作一些诗评或改写之类的写作训练。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学习课外的诗歌,又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重要作家全面详细分析

对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作家,教师在讲解分析他们的某一作品时,可以入选其他作品,对该作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介绍,使学生对这些重要的作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作家的作品,教学时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对其中的一两位作家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以李白的诗歌为例,《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色彩很重的抒情诗歌。全诗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诗歌结尾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他蔑视权贵的傲岸品格。《行路难》一诗则以行路难比喻世路险阻,抒发诗人在坎坷仕途上的痛苦和愤懑。这两首诗同写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都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但表现的方法有所不同。《行路难》着重于抒情,诗人痛苦和愤懑的感情,来源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即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救民的理想与权贵独揽大权、排斥贤能的黑暗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诗的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实现理想的信心和希望。《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则不然。诗人以大量篇幅描述天姥山的美景和神仙境地的奇妙。诗人对美景的留恋和对仙境的向往,恰恰是为了摆脱黑暗现实的困扰。诗人写道:“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说明诗人想超脱现实,而实际上却无法超脱。当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以后,又被痛苦和愤懑的情绪牢牢地缠绕着,无法摆脱。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诗句,也抒发了同样的感情。理想和现实充满了矛盾,而这种矛盾又无法克服,这自然会给诗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压力。难怪作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结。这句诗道出了诗人的心声,体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保持独立人格的抗争精神。只有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分析这首诗,才能对诗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流露出的消极思想作出恰当的评价。我们说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这是就诗人的艺术风格而言的。浪漫主义诗人并非忘怀现实,李白的《西岳莲花山》一诗便是明证。当诗人受仙人的邀请飞升天堂游历仙境时,仍不能忘怀人间的苦难。诗人写道:“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表达了诗人对饱受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制造这一灾难的当权者的强烈谴责。只有通过这样挂一而牵十的分析介绍,学生才能对诗人的作品有较为全面、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比那种就一首诗讲一首诗的做法,在效果上要好得多。

三、注意抓好诗歌教学中的“双基”

进行诗歌教学,还应该注意抓好“双基”。所谓“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指的是字、词、句、篇(篇章结构)、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常识),基本技能指的是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诗歌教学应结合诗歌的特点,恰当地确定适合这一特点的“双基”的内容。

例如,诗歌在用语方面十分讲究。一般来说,诗歌的篇幅有限,字数也有限制,如律诗、绝句、词、曲等。作者要在有限的篇幅中更好地抒发感情,就不能不十分讲究“炼字”的功夫。比如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推敲”二字的典故、宋代诗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佳句的多次斟酌修改,都成为流传后世的佳话。因而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应把字、词放在重要的地位。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遣词用语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

诗歌往往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比喻、排比、双关、比兴、反复等。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这一特点,把它和修辞教学结合起来。有些修辞格过去讲过,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复习巩固、加深理解。有些修辞格,常见于诗歌之中,如比兴、反复等,则可结合诗歌教学加以介绍。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范文4

2、组词:草屐;屐履;锦屐;屐子;屐齿;屐声;屐履间;屐响。

3、相关古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辛弃疾《满江红》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叶绍翁《游园不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范文5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翻译: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3、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范文6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又是怎样的不昧世俗。

李白,衣袂飘摇,羽扇纶巾。盛唐的繁华怎能容得下这位心比天高的志士;长安的街桥又怎能承载这位诗仙的无尽才气。醒也罢,醉也罢,无尽的感慨融于妙笔,汇聚成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人们常常同时提及李白与杜甫同时提及。世人称的“李杜”便源于此。有人把杜甫比作青铜器,把李白比作唐三彩。前者厚重,后者瑰丽。想起唐三彩就想起李白,一样的沉酣恣肆,一样的飞动豪迈,也一样的有西部的异国风情。唐三彩有大漠风沙,长河落日之美,有夜色驼铃与酒与胡姬之美。唐三彩是中国与西亚的一个文化之谜,也正如李白身世之谜。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

李白,他是酒仙,他是诗仙。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衣袂一挥便是无限风光。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的代表作,带我们走进了李白那充满奇幻色彩的梦境。想起李白的豪迈,又不觉得联想起了易安的婉约。幸甚至哉,于是作诗一首。

“阴阴翳翳,萦萦绕绕,飘飘渺渺飘飘。电闪雷鸣之势,山峦崩摧,石扉洞天仙府,轰作响,天崩地裂。九州怒,四海惊,神仙咸在其间。

洞中碧落无垠,路不见,深眸望断天涯。日月流辉,风光金阙宫殿。青云彩霞为裳,风作马,纷纷来下。虎鼓瑟,鸾驾车,风飘仙乐。这次第,怎一个乐字了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被放逐出京后,遇到的一湾明月。温情,飘逸,有仙人之气,送诗人以自由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看看李白,他梦游天姥,一览仙境,可他并非消极避世,仍然胸怀天下。所以才有梦的醒,让自己清楚地认识这个社会,承认这个事实。这样的人,是痛苦而伟大的。自始至终,他依然记得少年的壮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啊!

坏才,可以不遇一时,但不会埋没一生。李白,政治上的才能无处施展,于是便把满腔热血倾注于一根笔杆。于是,我们虽然少了一位政客,但我们收获的却是一位华夏奇才!

李白,是什么让你的内心如此坚毅,是什么让你的步履如此坚定。我想,那该是你的一腔爱国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