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范文1

一、引导学生学习老师的书写笔法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的板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书写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识字、认字的阶段,老师的板书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老师板书的方式方法

教师板书的语言确切、精当、言简意明、一目了然,给人以凝炼之感,能起到“画龙点睛”、指点引路的作用。老师的板书正是边教边作的记录,是抓要点、理思路的范例,要求学生用好老师的板书就得要求学生学习老师板书的方式方法,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在纸上边阅读边思考边作“纸书”,来提高阅读和思考的效率。

教师的板书内容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达到了科学、精炼、好懂、易记的要求。要使学生能利用好老师的板书学习,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预习,并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预习时首先做到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在书上批点勾画,把生字、生词、重要词、重点句段画下来。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补充老师板书

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一人板书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看重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自己补充板书,并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也就加深了。一堂课的板书是对该堂课讲述内容的浓缩,是一个完整系统,学生在课后利用板书的章、节、目、条、款进行归纳小结,能收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扎实用好老师的板书学习课文

让学生学习老师的板书,除了老师边教边板书边让学生理解以外,适当的时候——特别是板书内容已构成一个相对整体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板书作一些复述、答问、补写等等练习。如《草船借箭》一课,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扣住题眼“借”字,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设计说明:

1、以文章题眼“借”为突破口导出纵向思路“为何借 怎样借结果”,这样既分散了教学难度,又放缓了教学坡度,还使文章叙述的线索一目了然。

2、“嫉妒斗智自叹不如”准确地概括了故事的经过,便于学生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既突出了本课重点,又突出了本课难点。

3、本板书以箭为突破口,使得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学生从我的板书中学习《草船借箭》,就会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知道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的根本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其次让学生自学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最后激疑:周瑜为什么会发生思想转变呢?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就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设计的。

学生看到我的板书后就会做如下学习和思考:

1、会找出本文中的主要人物:周瑜、诸葛亮。

2、会找出“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及后果。根本原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是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3、会知晓周瑜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是草船借箭的成功。

4、会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

①由板书“逼迫造箭”知道周瑜借假公事,逼迫诸葛亮造箭。

②由板书“承担”理会诸葛亮巧识阴谋,承担了造箭的任务。

③由板书“不给材料”明白周瑜暗中使坏,不给材料,故意延误期限。

④由板书“不要材料借箭”惊叹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做安排。

⑤由板书“成功”佩服诸葛亮巧妙地利用天气、地形,了解曹操性格以及周密的安排,正好“借”了十万支箭。这样,全文的脉络就全部展示出来了。

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板书上利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以表示人物的对立及人物心理的变化。

学生可以从上述板书中做如下练习:

1、根据板书复述课文内容,背诵。

2、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3、各段中层次的划分。

4、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添加诸葛亮的特性。

①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添加板书:知天文。

②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添加板书:晓地理。

③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添加板书:善知人。

④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添加板书:善知人。

5、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范文2

关键词:教学方式;合适方法;善用技巧

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和学生实际。备课时首先弄清作者的思路与编写的意图,确定本课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知识水平设计提问。提出的问题不但要有思想性、趣味性,还应注意其可行性。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这个问题来说,学生年级越低,教师的提问愈要富有启发性,使学生通过想象,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发动机,对课文产生兴趣。例如,《小猫和鱼》这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小朋友,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呢?”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菜是可以种的,鱼怎么可以种呢?”有的说:“农民伯伯能种出来庄稼,小猫怎么能种出来鱼呢?”就这样,小朋友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他们带着强烈的兴趣学习课文,使课堂气氛活跃。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大,年级升高,知识的增多,提问的要求也要逐步提高。例如,在教学课文《草船借箭》中的重点段“借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读课文,说说诸葛亮在什么环境下借箭?(2)诸葛亮为什么要利用这样的环境借箭?(3)在这样的环境下借箭有什么好处?经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合理推理,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问题的答案巧移于板书设计中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既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

设计课堂提问要紧扣课文内容,切忌过易过难。一般来说,提出的问题应难易适度。首先进行一些疏导性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懂课文,掌握课文的梗概。例如,教学《》这课时,我设计了:(1)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2)为什么在暴风雨般的子弹中三次站起来。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时不仅掌握了记叙文要素,还掌握了课文梗概,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了充分准备。

三、要紧扣文章的思路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文章的思路是:造箭―借箭―交箭。“造箭”是周瑜为难诸葛亮的借口,是故事的起因;“借箭”是故事的;“交箭”是矛盾的最后解决,点明周瑜反被诸葛亮制服。显然,“借箭”是全文的重点,因此,“怎么借”就是教学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备课时,可沿着教材思路提出问题:(1)为什么要借箭?(2)怎样向敌军借箭?(3)借箭成功说明了什么?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的全过程。这种紧扣教材思路,根据重点问题变换提问方式,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捕捉住了课文的中心,而且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沿文章的思路去阅读、去思考的方向。另外,教师还要根据语文教学突出语言文字训练的特点,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巧抓一些关键的字词设问,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感突出重点、难点都极为重要,起到以点带全篇的作用。如《穷人》一课中,渔夫对桑娜说:“……!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对于这句话,我巧抓一个“熬”字设问,(1)这个“熬”字,写出了渔夫一家日后生活将会怎样?(2)展现了渔夫和桑娜怎样的内心世界?(3)揭示了怎样的主题?这样,学生通过精读课文,既理解了文章内容,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又突破了课文重点、难点,使学生对一些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

四、提问要掌握时机,讲究技巧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在他们处于“困惑”时,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化难为易。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其中学生对“我这样不负责任的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这句话感到“困惑”,难于理解。学生质疑正说明学生的思维在深化,在积极寻求答案。我便设计了这样的提问:(1)作者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此时的矛盾心理,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课堂提问得当,气氛和谐,不但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发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语文的能力。

⒖嘉南祝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75-01

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外,还应观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去获取成功,让他们更充分地体验成功后的欢乐与满足。

一、加强词句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拓宽视野,丰富想象

知识经验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从中往往能迸发出美丽的想象火花。因此,语文教学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为了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如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录像、多媒体等手段,或根据教学内容组织郊游、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开辟“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等使学生不断接触周围环境,丰富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想象有足够的感情材料储备。学生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多,他们的想象力就越丰富、越开阔,创造性思维越能得到发展。

如教学《荷花》一文,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观赏满池的荷花。教学时出示各种荷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想象池中荷花的形状和身姿,使学生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又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我出示了中国地图,并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知道“黄山”是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然后,我引着学生到黄山假象旅行,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感受黄山的美丽景色,尤其是黄山石的“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唤起学生积累在头脑中的有关绍兴东湖、柯岩、羊山等石文化风景中的奇石表象,进而领略到祖国山河之壮美,体味了作者热爱祖国之情。

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都是把握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将会不错。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印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采取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最佳情境,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会说的同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使我感受颇深:

1、口语交际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的互动式言语交流。

2、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3、在交流互动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角色的定位,如果教师把自己当作是活动的组织者,那么交流中将很难形成生生之间的自然的互动交流。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活动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交流,甚至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引航,才能促成互动交际的达成。

四、利用动漫营造意境,突破难点

什么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就是难点。语文教材的选择范围是广泛的,古今中外、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不丰富,注定他们对课文的深入感悟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巧妙运用多媒体就能难为易,从而突破难点。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范文4

一、巧解课题,指导审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揭题时机,巧妙进行审题训练。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设问:课题中关键词是什么?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审题让学生明白,本文写的是利用草船借箭的事,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这样,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通过审题训练,逐步教给学生在写作时有关审题的方法,提高审题能力,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二、以文为例,仿照写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作文的熟练技巧。”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教师教学时要趁热打铁,指导学生仿照写作。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训练。

1.仿写开头。教材中一些文章开头颇具代表性,巧妙利用它们导写是一种好办法。如《燕子》开头写道:“一身乌黑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可以让学生仿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2.抓住特点仿写。《桂林山水》一课,作者描写漓江的水抓住静、清、绿三个特点,描写桂林的山抓住奇、秀、险三个特点,分别把它们写得很具体,文章结构整齐。可以让学生仿照这种句式和描法,写一写其他的事物。如:写出公园里的花多、香、美的特点;菜市场里的蔬菜多、鲜、齐的特点;妈妈的手糙、巧、勤的特点。《火烧云》一课的作者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描写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同时展开想象,生动地描写了火烧云的形态。可以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观察开水冲泡茶叶时,茶叶在水中的变化,学习课文展开想象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

3.仿写结尾。有些课文的结尾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桂林山水》一文的结尾:“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让人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又如《珍珠鸟》一文的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样的结尾巧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运用模仿的方法写结尾。

三、凭借教材,展开想象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写作方式可采用改写、续写、缩写、补写等。如古诗教学后可让学生进行改写,例如在《清平乐·村居》一词改写时,我提示了两种方法:一是先写人物的活动,再描写景物;二是先描写景物再写人物的活动。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诗意,感受了诗的意境,又培养了写作能力。又如学完《凡卡》一文写“凡卡寄出信后”,要求续写故事的结局。

四、确定重点,提高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写作训练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时要注意把握“梯度”,训练“适度”,体现层次性。针对教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特点以及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段提出写作要求。如写“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对三年级学生只要求把经过写清楚,四年级则要求有重点、要分段,五、六年级则需适当提高要求,如对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进行描写。防止出现高年级学生笔下的“猫”跟中年级学生写的一模一样的现象,没有层次,年级升高,写作水平并未提高。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范文5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47-02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宋代教育学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所以只有教学生学会质疑,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深化分析”、“公式化的训练”,缺乏学生自己充分读悟、吸收、内化的时间,使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本身的灵气。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会去想提什么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的提问不断深入,起到对课文加深理解、发散思维、扩大知识面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必须增加潜心读书、思考的时间,使学生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明白,自然而然,学生在自读自悟时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也能提出一些问题。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让学生善于质疑。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哪些有效途径呢?

1.抓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学生能抓住课题质疑,对理解文章的主旨会很有帮助。抓课题质疑一般都教学生从内容、形式、写作意图等方面去考虑。如教《难忘的一课》时,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课题中的难忘体现在哪里?这一课讲了什么内容,这么简单的内容为什么难忘?从中可以感受作者的怎样的爱国情感?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2.抓关键词语质疑。文章中一个关键词的理解,能为揭示主题作好铺垫。我在教学中常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质疑。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可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抓重点句子质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质疑,以此为支架辐射全段甚至全篇文章,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课文的能力。课文《她是我的朋友》在描写小男孩主动献血过程中“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支手捂住脸”。这是课文重点句之一。我启发学生对这个句子多问几个为什么。阮恒为什么会突然啜泣?一个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颤抖?阮恒啜泣时为什么会颤抖?为什么还要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再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议议。从而悟出了阮恒内心的担心―紧张―恐惧―痛苦,但为了自己的朋友又努力掩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体会到了阮恒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

4.在课文空白处质疑。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开头、中间过程或结尾处都留有引发学生想象的空白,这也是训练学生质疑能力感悟文章主旨的平台。如《一夜的工作》写的是我国著名作家何其芳同志亲眼目睹一夜工作的情况和由此产生的感想,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敬佩之意和由此产生的自豪之情。教学中学生提出疑问:作者只和总理一起审阅了最后一份文件,其他时间都在睡觉,凭什么说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甚至是每夜的工作情况?此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在作者睡觉这段时间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平时每天的夜里总理又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得出结论后出示一天的日程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自豪的由来。学生在感慨总理工作劳苦的同时,质疑能力、解疑能力和想象能力再次得到了训练。空白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生长点,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点,也是激发想象能力的闪光点,更是理解文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所在。

5.从矛盾处质疑。课文中有些地方的描写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如教师能挑开矛盾,引导学生质疑,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伯父救助了车夫,本应该高兴,为什么还表情严肃,叹气呢?又如《鸟的天堂》前边的“鸟的天堂”用引号,后面不用是为什么呢?

6.从过渡处引出问题。课文的过渡小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样的小节,可以“中间开花”、勾连全文,从而提炼出主线来。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我抓住课文第4小节中的“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这一句,提出问题:如果这一仗让你来打,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问题的中心去,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再回归到课文,提问:课文哪几段讲了怎么打?你能总结出这一仗需要哪些因素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由过渡段形成了一条阅读探究的主线。

7.鼓励课后质疑。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课后质疑实际上是学习课文内容的延伸、扩展。教师在讲完课文后,要引导学生深挖课文内涵,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学完后的体会,或让学生演课本剧,或续编故事,或写广告词,当小导游等。如学完《凡卡》后,有学生问:凡卡是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当他醒来之后会发生什么?他今后的命运又会如何呢?这些问题牵动了每个学生的心。教师可以顺势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课堂气氛一下子活了起来,之后又让他们分别续写《凡卡》,得到了许多佳作。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表现的中心上发问,课文的重复的地方发文,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发问,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发问,利用课文插图发问……在学生想知道处,在学生易出错处,在学生理解片面处,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进行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兴奋点,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质疑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善读会悟(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认认真真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愿问、会问、善问。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树立探究意识,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范文6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小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学习兴趣,即认知兴趣。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面,手段单一,方法老套,很难培养学生的兴趣的稳定性、长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

在一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计算机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同,它可以利用画笔、课件中生动有趣的画面,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例如《大海啊,故乡》一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现蓝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然后再通过声音驱动,引出“哗哗”的海浪声,小朋友赤着脚在海滩上拾贝壳,嘴里还哼着《小螺号》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美丽的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金色的海滩吸引了,一直到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开发,变“单一的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会”,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创新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为学好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理解阅读重点

课文重要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的内容的。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课文的重点一般表现为:集中表现主题思想、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的段落,最能表现中心所用的修辞手法。应该说,准确的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阅读的重点,要求儿童对课文有深切的了解,这种深细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智力活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学习阅读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例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其中的第4、5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文章写得很美,但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体会阿炳的疾苦和乐曲的含义呢?这种感觉是缺乏的,而且也不是靠教师单一的讲解、字面的理解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在教学开始,我将阿炳悲惨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带到阿炳的年代中,教学了课文的前3段后,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在教学重点段时,结合画面和音乐,我把阅读重点进行开放:月光似水,静影沉璧,听着听着……你是怎样听的呢?请用上表示听得时间长,听得很专心或者表示听时显示深情的词。并出示句式:我( )地听。学生深情地听乐曲的表情得到了开放:“我久久地听。”“我动情地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听觉感受“声”的委婉凄美的同时,在想象中充溢着阿炳的形象及他的坎坷的生活经历,用心灵感受阿炳那积淀已久的情怀:“我觉得阿炳要抒发对光明生活的向往”,“我觉得阿炳在呐喊‘我不能倒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文中的形象,而且感受到乐曲中阿炳的无助和勇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巧用多媒体,发展思维质疑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现在多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之中,孩子的情绪一下子被激起,形成了一种内驱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促使学生将心理活动转化为饱满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主动“质疑”。

如:课外阅读《草船借箭》时,当读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利用多媒体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问学生:“大家看完录像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诸葛亮为什么又要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曹兵反攻怎么办呢?”……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有鼓励其他学生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

四、借用多媒体,优化阅读训练

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进行,为他们语言和能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评议训练和能力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在开放的训练中发展学生能力。而计算机的引入课堂,实现了人机交互,同学间的交流,真正使训练得到开放。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第2、3、4自然段分别写了“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三个自然段都是按“先总后分”的结构写的。在教学完这三个段落后,我用多媒体计算机将“曼谷到处是佛教”,“水城威尼斯”,“北京是对称的古都”这三句话成像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个开头,到网络中搜寻相关的文字及图片,按课文的写法仿写一段话,并输入计算机。训练题的选择,使不同爱好的学生都得到满足。学生完成习作后,我再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到大屏幕上,师生共同评价修改,又一次将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训练,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盎然,同时,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尤其是作文能力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