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环境范文1
关键词 新媒体 湖南卫视 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elevision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ake Hu'nan Satellite TV for example
Abstract New media is new media forms in new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the platform of the free movement of ideas, sharing knowledge and in-depth exchange of the property to get more and more recognition,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the fifth-largest media. Interactivity of new media to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diversity, richness, community-based, mobile and audiences now mobile, fragmented, massed fit, easy integration of new features, and more and more investors, advertisers and pro-gaze of the audienc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raditional media. This article by Hunan Satellite TV marketing strategy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summarize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Hunan Satellite TV, learn marketing strategies to the traditional television media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Key words new media; Hunan Satellite TV; marketing strategy
1 新媒体环境分析
新媒体在内容价值、传播模式、传播效果和传播特点等方面的优越性,使传统媒体的弊端凸现,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状态不再是“一点对多点”,而是“多点对多点”,即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样的传播特点决定了电视媒介不再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工具,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新媒体传递信息的时效性使得电视媒体相形见绌,新媒体的娱乐功能相比传统媒体手段更为丰富、互动性更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成为各个产业以及国内外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
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称雄中国传媒业的电视在21世纪初受到互联网的强烈冲击,然而,在新媒体日益成为传播界和广告界热门词汇的同时,电视媒体的作用仍然难以颠覆, 2012年《美国互联网产业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网络广告的份额由2006年的23%上涨到2011年的38%,报纸广告的收入经历了崩溃,然而电视广告仍占据广告市场的第一位(42%)。①可见,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功能上仍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电视媒体仍然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
2 电视媒体分析
2.1 我国电视媒体整体环境分析
(1)新媒体分流电视媒体的预算。投资者、广告主由于预算和投资效率压力,会将一部分广告预算分流到新媒体,而一些小型企业,迫于预算压力,也会优先选择新媒体。(2)“双限令”对电视媒体影响深远。“双限令”等对资源量的限制使得2012年1-7月电视广告时长整体缩减9.5%。②虽然广告空间减少,但刊例花费仍然增长,广告主对其传播价值的期望有所提高,得到受众亲睐的新媒体逐渐变成首选。(3)整体格局稳定,地方台呈收缩趋势。央视依然强势,但省市地方台受到资源限制,在全国收视竞争中呈收缩趋势,但由于具有地缘性优势,承接地方性的信息传播业务,以谋求发展。
2.2 湖南卫视分析
湖南卫视作为老牌的传统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树立了“快乐中国”的明确定位,制作了一系列紧跟时代和潮流的节目,紧随其年轻、活力的定位,建立了受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湖南卫视从“快乐中国“的定位出发,缩减了新闻等信息的传播,使受众认为湖南卫视有泛娱乐化倾向,而且“受众第一原则”有盲目迎合受众偏好之嫌。湖南卫视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策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3 湖南卫视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1)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媒介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实现电视节目的数字化,“媒介融合应该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流程以及传播方式的全方位融合,媒介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③
湖南卫视通过和金鹰网、芒果TV等资源合作,对许多优质内容进行二次传播,打造品牌影响力。湖南卫视在原湖南卫视网站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金鹰网湖南卫视频道”及其姊妹频道“金鹰网娱乐频道”上传播最新资讯、娱乐节目、观众服务等内容,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金鹰网与原湖南卫视网站的成功整合,彰显出湖南卫视新媒体的属性与优势。
(2)注重节目创新,制作有吸引力的节目。湖南卫视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注重本身节目的定位,从品牌定位、个性创意、形式创新等方面都有差异化的价值取向。从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我们都看到了“寓教于乐”的影子,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文化之间的交流。电视文化的形成,不仅展现了文化的时代特征,丰富了受众的文化生活,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立,也使得湖南卫视与其他卫视差异凸显出来。
(3)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在互动中让受众认识和了解湖南卫视。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引入贴近民生和百姓生活的话题,增加与受众的亲近感,增强其娱乐性,秉承其“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坚定“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的目标,实现电视媒体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湖南卫视与搜狐网深度合作打造的娱乐纪实秀《惊讶大调查》,选取的题材都是广大观众对生活中各类感兴趣的问题和话题,用各种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注重与观众保持互动、普遍听取观众看法。
(4)重新制定广告运营模式以适应广告行业的新变化。广告行业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一列新变化:广告媒体由分立到融合、广告对象由大众到小众、广告效果由到达到互动、广告核心由创意到策划。④湖南卫视广告遭受诟病,在新媒体环境下,湖南卫视结合广告行业的新特点采取措施,运用新媒体,定向分散的投放广告,创新广告形式,进行品牌营销,植入性广告等使广告主更有效的针对个人目标客户进行投放。
(5)节目为主,制作高质量、有特点的节目。《数字媒体时代家庭与个人信息接触行为考察》中曾说过:纵观中国电视传媒营销观念的变迁,无论是先前的“频道细分”的差异化策略,还是后来的“内容为王”的品牌营销强调的都是电视节目内容的本身,仍属于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营销范畴。⑤可见,对于电视频道来说,节目是十分重要的,湖南卫视在新时段播放的电视剧,在编排的数目和风格方面,并不以“多”、“新”见长,却依然能够通过其“质量”和“特色”来吸引目标受众。⑥
4 总结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过: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网络传播融合了传统媒介的特性,它是一种跨时代的媒介。但是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媒介的地位。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介发生了角色上的转移,造成了受众群体数量的减少,但无法完全取代它们。
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契机,众多电视媒体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中,湖南卫视无疑是成功的,其制定的应对策略,不仅仅做到了一个电视媒体的营销,更做到了一个品牌的营销,而且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突破,对于其他电视媒体有借鉴意义。
注释
① 数据来源:2012 年《美国互联网产业现状及趋势报告》. [EB/OL].
② 2013 年广告市场:低增长修正期——对话央视市场研究(CTR)副总裁田涛[EB/OL].综艺报官网http:///new/info.asp? id=1348
③ 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策略分析[J].声屏世界,2009.1.
④ 张霖枫,董茜.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广告突围——以湖南卫视的广告经营为例[J].媒体时代,2011.9.
新媒体环境范文2
(一)新媒体的内涵特点
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互联网覆盖范围的增大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为新媒体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平台。以网络平台、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有着传播媒介所不具备的时效性、灵活性与互动性,普通市民可以真正参与到新媒体的新闻播报环节中,这改变了报纸电视等单方面的信息传播格局。市民从单纯的观看者变成直观参与者,并将其主观意见直接表现出来,使舆论的走向更加直观明显,也方便相关媒介对讨论热点进行后续报道。以广西电视台官网为例,网络平台上不仅有按照频道内容进行划分的各个板块,也有着电视栏目上所没有的,以广西新闻、第一书记、新闻夜总汇、快乐挑战星等栏目为内容的热点节目板块。与此同时,其网络平台上还有春节晚会的报名入口,线上活动的链接以及部分讨论板块等。简言之,广西电视台充分发挥了网络平台信息量大、传播范畴广、综合性、互动性、时效性较强的新媒体优势,通过将网站打造为融电视播报与互动平台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电视新闻与网络平台的结合。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
不可否认,以网络为信息平台的新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也开始朝着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丰富、交互性更强的方向不断发展。新媒体为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平台。传统纸媒与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始建立官方网站与微博,并通过电视节目网络化,实现新闻传播范围的扩大化。在广西电视台创建的广西电视网上,我们不仅能实时收看电视直播的新闻内容,也能点播自己喜欢的栏目的录制视频。这种传播方式避免了受众因错过节目播放时间而错过信息接收,也通过保留原始的新闻资源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进而将电视媒介与网络平台紧密结合,实现新闻传播领域的多元化。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关注群体自发进行的信息或网页链接转发,也能使新闻以更快的速度传递至更远距离,同时也扩大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新媒体丰富了新闻传播形式,扩大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通过受众阅读、观看的方式得以传播。然而,这种单方面的信息接收很容易因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失误,从而导致新闻无法被受众及时得知。首先,新闻传播的单调性很容易令受众群体在长期收看过程中产生厌烦心理,而缺乏内容与形式创新的电视频道也会因为与同类栏目缺乏区分度而丧失宣传优势,进而导致受众群的流失。其次,传统媒介对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时间都有严格规定,诸如购买报纸困难、上班时间与新闻栏目相冲突等现象都可能导致部分观众无法在第一时间完成新闻内容的接收,从而错过重要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问题通过传播方式的丰富得到解决。此时,新闻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完成了在网络上的二次传播,并通过传播形式的综合运用实现新闻在网络上的反复播报,进而实现其影响力的扩大。以新闻在线的微博为例,其微博内容多以近期栏目中探讨的热点话题与实时发现的民生问题为主,通过网友对相关微博的转发,使新闻内容得以被反复提及,从而增加普通市民收看到相关新闻的可能性。新闻本身也得以在微博平台中被保留下来,从而使今后进行的相关新闻信息的搜集工作变得简单。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
(一)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
新闻主体包含了在传播环节中起着不同作用的新闻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新闻传播主体则是指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的新闻当事人与新闻传播者。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主体即职业新闻传播主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它们通过专业记者采访获取新闻内容,成为新闻消息的独家方,通过参加记者会,采访政府部门相关领导,约见新闻当事人,基本实现重大事件的深入与跟踪报道。然而,新媒体的冲击使普通市民和一些机构也开始成为新闻事件的传播者,促进了新闻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就职业新闻主体而言,他们依然是重大新闻事件的主要者,依然掌握着主流的媒体声音。他们始终遵循新闻传播所必须遵守的路线、方针,所以职业新闻媒体在采访政府机关、企业名人、热点敏感话题时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资源优势。纵观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电视栏目与网络平台、官方微博,不难发现那些就热点话题采访政府、企业负责人的新闻基本只出现在电视栏目,而较少见于新媒体平台。对普通受众来说,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新闻的可能,使得市民的身边事能为更多人所关注。简言之,新媒体较强的交互性使普通市民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能够完成信息的意见反馈与新信息的工作,使者与受众角色产生融合,进而使新闻传播变为一种社会化、平民化、普遍化的大众传播活动。与此同时,以群体为主体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因为与部分专业媒体展开合作,也能够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并提供给受众一个更加轻松、活泼的讨论平台。
(二)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加速了传播主体转变的进程,也促进了传受主体间的双向互动与广泛交流。不再固定的传受关系建立在媒介传播方向的流动性上,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是从传播者与受众界限模糊化开始的。以政府、新闻机构为主要信源的传统媒体一方面强调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通过寻求微博、网络平台的帮助,实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多渠道信息。这一过程中,普通市民可以通过登录微博、微信等APP终端实现新闻的实时收看,反之也能借助网络平成新鲜事的第一时间,或对新闻发表评论意见。信源范围的扩大化一方面使捕捉新闻、及时反馈重大事件的难度降低,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公众与记者之间的界限。以发生在广西医科大学“学长扮女装替学妹考试,两人均被开除”事件为例。由于一份开除学籍处分的决定在网上备受热议,所以引来众多网友围观,然后有网友开始对“校方处罚是否过重”“学长也是蛮拼的”等话题进行讨论。接着,以人民网、新华网福建频道、南国早报为代表的新闻媒体才参与到事件的报道中来。不难发现,这一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被打破,人们在阅读新闻的同时通过移动终端发表个人意见,并将事件相关内容与个人评论予以,从而突破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完成了普通民众向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
三、传播主体转变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范文3
关键词 新媒体;新闻报道;要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039-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以微博、微信等为主的新媒体,在新闻事件的挖掘与报道方面,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要素和模式探索,无论对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媒体环境给了新闻报道的诸多可能,也给新闻报道提出了诸多要求与挑战,要求新闻报道要适应新媒体的报道环境,能够恰当充分运用新媒体,为当前的新闻报道工作助添动力。
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优势
新媒体以信息传播速度快、传统范围广、互动及时、传播内容丰富等优质,远远胜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与传播。新媒体给传统新闻报道带来诸多可能,将实现了新闻报道的快速传播、多样传播等,让新闻报道的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传统的新闻报道一般以“新闻六要素”为要求,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及时的报道,要求新闻报道关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等,追求在事实基础上的新闻及时性与有效性。新媒体的广泛使用,给新闻报道的诸多要素挖掘与使用,带来了新的便利,丰富与挖掘了新闻报道的方式,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平。
1.1 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增强
新媒体依托的是传播快速的互联网平台,消息的传播经过转发与评论,就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影响到最大范围。这跟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模式比起来,有着非常鲜明的优势,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加工与印发,但新媒体的存在,让新闻报道能够做到第一现场与第一时间报道,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尤其是针对一些突发新闻事件,往往新媒体最先新闻事件,参与到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在互联网上形成碎片化的内容传播。传统媒体依据新媒体的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挖掘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然后利用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增强新闻事件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将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及时推送出去,增强新闻报道的及时性。
1.2 新闻报道的传播范围更广
传统新闻报道依托有限的传统途径,新闻内容的传播范围有限,产生的影响力也比较局限,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经过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后,比较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新闻事件在新媒体的传播中,依托新媒体的快速转发与评论功能,在不同社交平台上得到转发,增强了新闻事件传播的范围。新闻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中传播的成本比较低,新媒体用户只需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就可以实现新闻报道的转发,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传播范围。新媒体具有海量信息存储的功能,可以给新闻报道的与传播,提供便捷的途径,方便新闻报道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
1.3 新闻报道的互动性更强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经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互动性的特点,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与新媒体用户产生积极的互动,听取用户对新闻事件的评价。新闻报道在转发与评论的过程中,又可以产生大量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的重组与加工,又可以产生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新媒体传播带来的互动,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立体化传播,让传播过程更加灵活,增强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报道的驾驭能力。
2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挑战
2.1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受到怀疑
新媒体环境下,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与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这一方面给了新闻报道充足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也带来新媒体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混杂,信息的真实性遭到了挑战。新闻报道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会有更多信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增添进来,这些信息会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造成干扰。尤其在重大突发灾害事件中,各种各样不同来源的信息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充斥在新媒体的舆论空间,给谣言的滋生带来条件,更是使消息的真实性遭到挑战。如果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基础的新闻职业专业能力,没有对这些消息的来源和真假进行核实,非常容易被新媒体中各种各样的消息误导,从而降低了新闻报道的严肃性与真实性。
2.2 新闻报道的专业能力需要提高
传统新闻报道方式,要想与新媒体的报道方式接轨,尽快适应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新闻报道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不仅需要具备传统新闻报道中的职业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全媒体新闻报道能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面对新媒体带来的诸多压力和挑战,新闻工作者要尽快熟悉和利用新媒体传播工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自身对新闻信息的辨别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将传统新闻的内容优势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更好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
3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注意事项
3.1 新闻报道要素的核实,坚决杜绝假新闻
新闻报道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优势时,要注意辨别新媒体信息的真假,按照新闻报道的五要素,严格去适合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新媒体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比较快,一旦假新闻经过新媒体传播,将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甚至威胁社会稳定。一些传统媒体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公信力,利用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及时有效地对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谣言进行辟谣,维护新闻事件报道的真实性,发挥传统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在实际的新闻报道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新闻报道的审查与核实制度,加强对责任人的追究力度,充分利用制度手段,让假新闻无处生存,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3.2 新闻工作者要保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对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更是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应对各类新闻事件的能力,更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工作。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中,除了要继续提高传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还应增强自身的互联网思维意识,积极吸取当前先进的理论知识,增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坚持到新闻现场去挖掘新闻,增强自身对新闻真实性的尊重态度,在新闻报道的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问题,做一名符合当前媒体环境需要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刘坚.深度报道中一般新闻要素的意义拓展[J].传媒观察,2002(1):29-30.
新媒体环境范文4
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第1款的规定,所谓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损坏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技术在大众生活中不断普及,传统诽谤行为借助新媒体的新型传播手段不断变化,衍生出新的诽谤罪犯罪形式。新媒体的特殊特性使这一环境中的诽谤罪认定和管辖出现新问题。
新媒体的“公然性”影响
网络的出现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和范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革命颠覆了大众的生活方式,新媒体也改变了大众的生活空间、节奏和态度。
新媒体不是局限于一种固定形态的媒体形式。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涵盖了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IPTV、楼宇电视、数字电视等各种形式。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较之一般传统媒体而言更加开放公开,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在新媒体的社区论坛、新闻跟帖等传播平台上,传者和受众彼此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与对话,互动参与传播,使交流更具有主动性和互动性。
同时,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迅速的传播。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帮助新媒体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媒体的即时性和移动性都大大增强,同时新媒体中信息的来源也因此更加广泛。像微博、微信等平台,由于其用户广泛、操作方便、收发消息迅速、互动性强等特点,业已成为大众社交生活的重要空间,甚至会对公众舆论乃至社会事件的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手机短信、QQ、MSN等网络工具与平台,还让使用者拥有了一个相对而言较为私密的信息空间。使用者可以通过设置权限使自己的内容仅让指定的人看到。不同于传统媒体一信息言论就让受众全体可见的“公然性”意味,新媒体上的内容有时只是一对一或仅对特定对象或分享的。
诽谤罪与言论自由
在我国,对于诽谤罪的法律规定最主要的就是1997年3月14日颁布的,1997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但从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新媒体诽谤案”引发的社会舆论和学界争论来看,新媒体这一特殊的传播环境给法律认定带来了许多问题。
譬如,诽谤罪与“言论自由”的界限这一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中更加凸显。言论自由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一项基本民利,同时,对“言论自由”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限制。而限制的尺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过度的限制会侵犯公民的自由,而限制力度不足则会对公民的个人权益造成伤害。新媒体中的诽谤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一直存在。新媒体环境公开,媒介使用者角色界限模糊,信息传播迅速,这些都会造成使用者在自觉不自觉间严重伤害他人人格尊严。有些在新媒体上捏造事实攻击他人的行为人,在内心却觉得自己只是在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如何对二者进行划分,不仅是公民主观意志和内心道德的需要,也是法律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还有“自诉”与“公诉”的冲突、诽谤罪客观要件的认定等问题,都是新媒体环境中诽谤罪所面临的需要厘清与规定的问题。
诽谤罪的客体与客观
“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所谓他人,是指自身以外的自然人。犯罪对象必须是特定的自然人,并不以我国公民为限,诽谤外国人的,亦可构成犯罪,但对象不包括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组织。”
我国《刑法》第246条第1款的规定,所谓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损坏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该条第2款则明文规定:“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按照《刑法》第246条的规定,诽谤罪以自诉为原则,进入公诉程序的案件是例外情形。在新媒体环境中,诽谤罪“自诉”与“公诉”的界定应该以是否“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为标准。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所谓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是指捏造某种事实并加以散布,破坏他人名誉,贬低他人人格的行为。”
“捏造事实”指虚构事实,如果散布、传播某种事实,不构成诽谤。捏造和散布、传播必须皆具备,只有既捏造且散布、传播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虚假事实,才可以构成诽谤。如果只有“捏造”、没有“散布、传播”,或者只有“散布、传播”但该事情不是本人捏造而是传闻,均不构成此罪。
所谓“散布”,其解释是传布、传播。在传统媒体中,由于其信息的方式具有“公然性”,信息已经发出就必然会让大量受众接受,所以其诽谤罪客观方面在“散布”这一点的认定上极少有争议。而新媒体中,譬如邮件、网络聊天、短信、微博私信等,都有可能是一对一的,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散布”的认定就要视情况而定了。如果有人将其信息在网页、论坛、公开微博、QQ群等公共平台,大量受众可以或可能看到,那么即使行为人辩称该平台访问量多么小,此行为也一定可以认定为“散布”。而倘若只是将信息通过一对一聊天、邮件、短信等方式给信息相关人的话,则不构成散布,若有第三人意外看到内容,由于不属于行为人可预期控制的范围,所以也不属“散布”。如果短信邮件等是通过一对多方式的话,也应认定为“散布”。
“情节严重”是认定诽谤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因素。认定新媒体环境中诽谤情节的严重程度需要结合新媒体的特性考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当地界定损害程度。如果是在一些影响较大的网站消息,在一些点击率较高的论坛日志,或者向与当事人密切相关的人发送短信或邮件等等,信息传播范围大、速度快、受众多、当事人受影响程度深,所造成的伤害较为严重,当视为“情节严重”。反之,如果是在一些点击量很小的冷门网站信息,或对很少的人、与当事人无密切关系的人,其造成的损害也就相对小得多,情节也就轻得多。
诽谤罪的主体与主观
“本罪的主体是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在新媒体环境中,此要件的认定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是转载者。由于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一些伤害他人人格尊严的消息可能被大量转载,接收到消息的人群因此迅速扩大,消息所造成的影响也随之变得更加恶劣,当事人受到的伤害也会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消息的最初者之外,转载者是否也要承担诽谤的刑事责任?
对此项认定要看转载范围、造成的结果以及转载者的主观意图。如果转载者在明知会造成恶劣影响的情况下,依然大量转载散布该信息并造成更多受众接受,并因此对当事人产生巨大精神伤害,那么就可以认定转载者属恶意散布,属于诽谤罪行为人,也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转载者无主观故意和主观恶意的话,则不应认定为诽谤罪行为人。
二是运营商及技术提供者。我国《刑法》中规定的诽谤罪主体为自然人,运营商等法人机构未包括在内。但出于社会责任的角度考虑,如果运营商或技术提供者发现在自己的平台上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内容,并且自身可以控制这种信息却并未采取措施的话,应该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具有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过失而损坏他人人格,名誉的,不能构成犯罪。”
诽谤罪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认为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在网络环境中,大多数信息、诽谤事实的传播,主要还是通过大量网民的传播,这种“推波助澜”容易造成极为恶劣的严重后果。当然,并不是所有传播诽谤信息的网民都要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样是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伤害。对转载者刑事责任认定的论述,需要对网民的主观意图、传播范围的大小、传播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定,以认定其是否构成主观上的“间接故意”。同时,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的并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故意,都不构成诽谤罪。
新媒体环境范文5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观众对新闻的选择权与以往来说有了极大的拓展。网络、手机等以其丰富的报道形式、广阔的传播渠道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日益关注。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新闻面对这些发展如此迅速的新媒体时,应当怎样争取已经失去的观众,提升自身的竞争水平,从而找到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深入地分析。
一、新媒体下观众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新要求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将优质的新闻内容传达给观众。这也使得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依然拥有大量的忠实观众群。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的口味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网络越来愈开放和透明以及近几年社交网络的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观众已经可以通过媒介平台自己的信息和作品,从而,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就使得电视新闻既要吸收新媒体的优点,又要具备鲜明的“草根性”,使观众不再被动接收信息,转而积极主动地从电视新闻的传播中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进而达到多元文化信息之间的渗透和相互交流。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的不足分析
新时期的电视新闻传播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而这些困境以偶很多都是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引发的。与新媒体相比,电视新闻媒体面临的困境:
1.互动性差。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向都是单向的,而网络等新媒体却有着极强的互动性。无论是网络还是手机,他们都可以快速的对信息做出编辑,进而更加符合观众的欣赏需求。观众在最短时间里收到的信息,并做出快速回复,阐述自己的意见等。而电视新闻在这方面就明显有所不足,电视在作新闻报道时仍然很难做到与观众的实时沟通,不能对观众的反应作出及时回应。
2.新闻形式呆板。目前的电视新闻报道,我们以当下最具影响力的联播类新闻节目为例,从央视的《新闻联播》到省市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都长期存在并显现出新闻报道内容老套、形式呆板的问题,新闻的报道形式常年不变,每一条新闻都追求四平八稳、风格统一,这就难免会让观众产生厌烦感。观众的眼光自然而然被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络等新媒体所吸引。
3.更新速度慢。“新”与“快”是新闻的生命力,缺乏上述两者,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发现多年以来电视新闻的播出一直遵循采访、制作、审查、播出等流程,这就拉大了新闻事件发生和播出之间的时间差。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信息只需要几分钟,可以做到最快速度将信息出去。例如,玉树地震期间,地震发生几分钟之后消息就见诸网络,人们基本上依靠手机获取相关信息,而后才是电视的跟进。由此可见,在报道突发事件上,电视新闻的反应速度与网络等新媒体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的应对建议
1.加速媒介间的融合,丰富报道形式。新媒体的兴起给了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一个新的发展机会。我们应当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借助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加速媒介融合,拓宽传播渠道进行全方面、立体化、多层次的信息传递;再则,电视新闻仍将有自己的观众市场。另外,媒介融合也可以使电视媒体获得更多的新闻素材。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视角,在新闻报道中引入人们用手机、相机等设备拍摄的画面或网络上的视频,弥补新闻记者漏拍或无法拍到的一些现场画面,使新闻报道更加全面、生动以及更丰满。
2.注重新闻时效,促进直播常态化。时效性是新闻产品的生命。近几年来,面对突发事件,观众获知信息的第一时间通常都是网络媒体或者手机媒体。在这种状况下,电视新闻媒体就不得不将以往的延时播报变为即时播报,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3.提高对信息的分析与驾御能力。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能力以及驾御能力,进而以最快速度对新闻的价值做出判定,不能向部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那样随便就用舆论监督的权力来批评这个那个。应当正确地进行新闻舆论监督引导,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质量。这样就更能快速地将新闻报道给观众,同时有保证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和谐的建设。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范文6
【关键词】媒介素养;新媒体环境;大学生
在新媒体环境,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广泛。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成为新媒体运用最广泛的受众。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高达5.64亿人,且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非常大[1]。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需积极分辨、鉴别和利用媒介信息,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但是,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结合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早在1933年,英国学者李维斯及其学生汤普森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文献中对“媒介素养”具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媒体资讯素养”、“传媒素养”等,但内涵基本一致。结合国内外的文献,可以将“媒介素养”的内涵概括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具备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以及制作媒体信息的能力[3]。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使用频率明显较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避免出现网络欺诈、网络成瘾情况。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现阶段,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属于重要的受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可以更加快捷地掌握生活技能,交际平台更加广阔。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新媒体
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触最广的媒介,甚至出现过度依赖,主要表现在每日接触网络时间较长、沉湎于虚拟世界中等,进而患上网络依赖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逐渐疏离传统媒体,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
(二)对媒介功能利用不足
与其他学历较低的同龄人相比,大学生媒介操作使用技术相对较高,在关注网络的过程中,既关注娱乐功能,同时又关注知识功能、新闻功能等,一部分大学生可以熟练运用媒介技术。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娱乐功能过度发展,消磨时间、休闲娱乐成为大学生利用媒介的主要动机。
(三)对媒介的批判意识较弱
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时,大多会通过网络、人际和资料来寻找解决的办法,且求助网络的趋势快速上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意识比较若,大多只是基于个人直觉或是现有社会经验等,甚至普遍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解毒能力,被表象迷惑。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具体措施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中存在的问题,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程
大学生处于学习的重要阶段,大量的时间待在校园内。高校需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当然,高校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灵活采用选修课程的方式,逐步推广,促使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提高大学生的运作模式、传播技巧等,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二)充分利用高校社团组织
在高校中具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比如社团邀请传媒教育专家、从事传媒业的校友等,到高校开展相关的学术报告,同时与学生共同讨论;再比如通过社团办展报、宣传手册等,促使大学生认识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还能在社团内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引导大学生共同讨论、思辨,对当前的媒介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评价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效抵抗媒介信息中的不良思想。
(三)鼓励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作为先进科学知识文化的一个重要场地,大学校内蕴含着丰富的媒介资源,比如校园网络、校报、校园广播、校园BBS等[4]。高校需充分利用上述媒介资源,提供大学生相关的实践机会,并且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比如在校园内开展计算机知识竞赛、校园DV作品展览、网页制作大赛等,还能开展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访报道、影视作品展播等,促使大学生可以高效利用媒介,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媒介素养。
(四)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思政教育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促使大学生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不可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是要适当减少媒介的休闲娱乐功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媒介的学习、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上。与此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加强学生的法律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避免上当受骗等。
四、结束语
在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均受到重要影响。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且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过度依赖新媒体、对媒介功能利用不足、对媒介的批判意识较弱等。鉴于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即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程、充分利用高校社团组织、鼓励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参考文献:
[1]闫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J].新闻传播,2014.
[2]王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