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范文1
1.1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虽然出现了一些坎坷和波折,但是发展总体趋势良好。当前是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在1987年成立了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办公室,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对外汉语教育政策和对国内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进行组织管理。许多国内高等院校设立了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或留学生学院,负责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有关部门为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设立了专门化的课程教学标准,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外汉语教育教师资格审核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编写了专门性的教材以及各类工具书⋯。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对外汉语教育学位评审制度,设置了专门的学位,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一应俱全,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制建设不断完善。一些高校设立了对外汉语教育研究中心,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出版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期刊。在这些利好因素的带动下,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年底我国高校已注册的留学生数量已经接近30万人,来自200余个国家和地区,而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及相关学科教育工作的国内院校已达500余所。
1.2现阶段国内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国内高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2.1对外汉语教育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工作模式由于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对象是外国留学生,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模式要有别于传统教学工作。但是现阶段国内高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过分依赖课堂教学和单向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1.2.2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现实要求许多国外留学生参加了对外汉语专业学习以后,普遍反映不能够很好地运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和技巧,语言应用面临一定的障碍,这充分体现出当前国内高校对留学生汉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工作存在缺陷。
1.2.3对外汉语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误区笔者认为,现阶段许多国内高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秉承的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误区。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并不是单纯培养留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汉语语言的学习过程来深刻全面地理解、认识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迫切需要高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留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2文化意识培养在对外汉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2.1文化意识培养工作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
现代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外国语言教育应当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之下•。也就是说,国内高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教学工作置于社会文化的整体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语言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进而在文化这个更高的层面上提升对汉语的理解力,提高对外汉语教育工作水平。
2.2文化意识培养工作本身就是汉语对外教育工作的一个部分
正如前文所述,语言教育应当包括文化意识培养和语言基础知识培养等主要部分。通过提高文化意识培养能力,学生可以有效地将语言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并能够将语言基础知识正确灵活地运用在汉语口语表述和书面应用之中。
2.3文化意识培养有助于留学生提高汉语应用能力
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形式,单字和词汇的组合本身蕴含着许多信息。留学生必须在文化和语境的大背景之下才能逐步提高汉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对外汉语范文2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听力策略 听力策略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第一语言或母语听者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听者都不会意识到自己使用了何种听力策略;但是,对于第二语言来说,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听力水平与他使用听力策略的能力相关。听力策略即是人们在聆听时所使用的方法或途径。若方法或途径得当,则可能提高聆听效率和效果;反之,则可能降低聆听效率和效果。听力策略教学即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使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各种有效的听力策略,提高听的能力。
一、选择目标,把握重点
聆听时,在很短的时间里,大量讯息会接踵而至甚至同时涌进听者的听觉器官。对于听者来说,各种讯息的价值并非相同,而是有主有次。这时,有计划或有选择地聆听便十分重要。听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关键讯息上。只有把握了重点讯息,聆听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举个简单的例子:
糟糕,我的手机让妹妹拿走了,可以借你的用一用吗?
对于听话的人来说,说话者的手机哪里去了并不重要,对方要求借用自己的手机才是主要讯息。因此,只要听懂了说话人主要目的是想借用手机,便完成了主要的听力任务。把握重点的策略不但适用于短句聆听,更适合于较长篇章的聆听。听一句话是要抓住重点,在听一段较长的语料时,听者更要留意将注意力集中于主要讯息。否则,不分主次地听,不但听不清,反而会适得其反,误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二、自我监控,调整表现
在聆听过程中,有人遇到了困难会中断聆听,而有的人则能够“虽然遇到困难,但是继续听下去,以求解决”,后者便有效使用了“自我监控,调整表现”的策略。听者需要在聆听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聆听行为。
三、义在音先,得意忘言
聆听时,听者会遇到中文的某些语音听不清或分辨不出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可能是因为:在口语里许多音本来就不必发清楚,或者听者本来就不需要听清楚每一个音。况且,中文中还有大量的轻声或轻读音节,以及音节脱落等情况。例如朱自清散文《匆匆》开头一段,其中,黑体字是重读音节,加线的部分是轻声音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在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些轻读音节往往发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脱落,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来。听者如果想听清楚其中的每一个音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聆听主要是为了听懂说话人的意思而不是为了辨析说话人的语音。从这一思考出发,我们可以对聆听过程中的辨音情况作出新的理解。也就是说,有必要使用一定的听力策略协助辨音,甚至可以依靠上下文的含义或语法关系确定一个词的发音,即“义在音先”。
四、前后贯通,跳越障碍
在聆听过程中,有些词语可能一时没听清或听懂,即所谓在聆听时遇到了“障碍”。最常见的障碍是生词,即没学过的词,此外还可能是语音、习惯表达法及文化因素,等等。遇到这种障碍时可以利用上下文和前后语义进行推测,即使用“前后贯通,跳越障碍”的策略。
由于很多听力障碍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之中,所以,作为一种听力策略,听者可以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帮助越过这些障碍,使其不影响理解。例如:
上个周末,我们单位组织了一个联欢晚会,大家痛快地玩了一回。
其中的“晚会”或者“联欢晚会”对于听者可能是个生词,而且是个关键性生词。表面看,听不懂这个词应当会影响理解全句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听者有可能就会根据上下文或更大的对话情境猜到“晚会”大概是“party”、“carnival”或“concert”那样的活动。只要猜到这个大概的意思,就可以跳过这个障碍,继续聆听。
五、预估内容,听者先行
预估是根据已知的内容或知识,对尚未出现或未能听清的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测。比如下面这段有关购物的对话语料:
女:先生想买什么呀?
男:我想挑一件浅色的衬衫。
女:您看这件怎么样?白底灰色,又大方又绅士。
男:这是什么面料啊?摸着怪粗糙的。
女:这您就不懂了。这是麻纱的,今年最流行了,穿在身上特别凉快,而且透气,夏天穿着最舒服了。
男:凉快是凉快,可是很容易皱啊,还得经常熨。
女:现在衬衫您哪能不熨就穿呀,费不了多长时间,两三分钟就熨好了,穿上特挺。
男:可是……
以上这段对话,有一定先备知识的听者,从前后文或开始的一两句话已经可以估计到:这是售货员与顾客之间有关购物的对话。接下来,听者的已有经验足以预估到这位男顾客和女售货员之间大概会有怎样的对话。
六、听后模仿,重现讯息
在认知策略中,“模仿”和“笔记”是两个十分常见的听力策略,它们都是为了保留讯息而使用的。听后模仿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对于听清了发音但是尚不理解意思的字或词,可以通过听后模仿来留住,有利于稍后有机会去处理;第二,模仿刚听到的重音、语气等,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在第一层含义下,如听到:
这本书是在琉璃厂买的。
其中,“琉璃厂”是生词,听者已经可以根据前后文和语境大概知道“琉璃厂”可能是个地名或者书店名称。但是,听者如果可以模仿出来,必要时便可以进一步问说话的人:“琉璃厂?”或“琉璃厂在哪儿?”便增加了理解和处理这个词的机会。在第二层含义下,如听到:
这事连小孩子都知道。
如果一时没有听懂这句话,但只要能模仿下来,特别是模仿出“连小孩子”的重音所在,则有助于获取讯息,理解全句的语义。
对外汉语范文3
【关键词】离合词 偏误类型 偏误原因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类特殊的群体,适应了汉语表意精确性和多样化的要求,提高了言语交际的效率[1],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的特殊性和使用的灵活性也使得离合词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瓶颈。本文试图通过对留学生的离合词偏误现象的分析,对偏误产生的原因做一些探讨,进而对其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一、离合词偏误的主要类型及分析
(一)离合词+宾语
3、今天下午我要见面我的老师。
4、三年前,玛丽结婚了约翰。
“见面”、“结婚”类离合词具有[+与事对象]语义特征,不能直接带宾语,需要借助介词来引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同时在两语素之间加上动态助词“了”“过”表示动作的状态。此类词语还有“聊天”、“贷款”、“签字”、“说情”等等。
(二)离合词+着、了、过
A.我起床了就给你打电话。
B.他们几分钟前吵架过。
C.郑经理正在剪彩着。
离合词动宾式结构由前边的动词和后边的宾语两部分构成,其内部构造关系不同于普通的动宾式动词。离合词动宾式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的动词性语素虽然带了宾语,但它们仍保留了作为动词所具有的语法特点,所以若在离合词中插入动态助词,动态助词“着”、“了”、“过”应该放在离合词动宾成分之间。
(三)离合词+定语(以“的”类定语为例)
妈妈总是生气他。
张大伯要进县城告状村长。
“操心”、“告状”类离合词具有[+领属]语义特征,所以表领属的修饰语要放在离合词动宾成分之间。以上两句可改为“妈妈总是生他的气”,“张大伯要进县城告村长的状”。此类词语又如“吃亏”、“发火”、“报仇”、“诉苦”、“告密”等等。
(四)离合词+介宾结构
A.我毕业从北京大学以后,就出国留学了。
B.玛丽出院在星期一。
汉语语法中,介宾结构若做状语一般位于谓语动词之前,所以在以上例子中,动宾式离合词应该位于介宾结构之后。
二、离合词的重叠
A.咱们一会出去聊天聊天吧。
B.我和玛丽初次见面时握手了握手。
动词重叠的形式主要分单音节重叠(如看看、看一看、看了看、看了一看)和双音节重叠(如研究研究、研究了研究)。离合词动宾式由于是由动宾两种成分构成,其重叠只能是重叠其中动词性部分。此外汉语动词动宾式不存在AABB式重叠形式,所以以上例子应该为“聊聊天”、“握了握手”、“让让步”、“散散步”。
以上是离合词偏误的主要分类,此外还有几种类型,如特殊句式中离合词的运用偏误(“我把试考完了”)、离合词中插入“的”产生的偏误(“这件事是他帮忙的”)、离合词词性混淆(“我们明天没有上课”)等,限于文章篇幅,此不赘述。
三、离合词偏误产生原因探讨
关于偏误产生的原因,各家表述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母语负迁移影响、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学习策略、文化和交际策略等等。以下仅就前两个因素探讨下离合词偏误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影响
由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大多是成人,他们大都已经具备了较完整的母语系统,所以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知识来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在此过程中,母语的干扰就会明显地影响第二语言掌握的准确度。
以英语为例。汉语中的离合词和英语中的相应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前者在英语中可为词,也可为短语。为词时,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以才会有“洗澡两次”这样的偏误。此外,相应意义的词语的词性也不是一一对应的。英语中的“meet”是及物动词(如I meet him at the airport.),而汉语中的“见面”具有不及物性,不能带宾语,对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只能用“A和B见面”形式。由于二语学习者对两者的差别认识不足,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就产生了偏误。
综上,在离合词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纠正学生将母语和目的语简单对等的趋向,对汉语离合词本身的特殊性加以特别的强调和实践,以尽量减少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
(二)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
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主要针对的是中等和高等程度的二语学习者而言的。他们在基本掌握目的语的一些知识和规则后,会运用类推等手段把所学到的东西类推到一切与其相似的其他语言点中,造成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从而产生负迁移导致偏误。
以离合词重叠为例。动词重叠的形式主要分单音节重叠(如看看、看一看、看了看、看了一看)和双音节重叠(如研究研究、研究了研究)。在学过了动词重叠以后,学生将这个一般动词重叠的规则运用到整个离合词体系中,因而出现了“散步散步”“洗澡洗澡”这样的偏误。
类比推理是二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方法,它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有很大的帮助,但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类推不当必然会产生大量偏误。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汉语语法点的一般规律外,还要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适当地补充些独立于规律外的相关语法点,从而有效地避免一些偏误。
总之,离合词偏误的产生并非某一种或两种原因所致,它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学生汉语学习的结果。基于上述探讨的原因,我们应从教学的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加以反思,有意识地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尽可能减少类似偏误的产生,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2]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对外汉语范文4
关键词:新词语;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新语教学的背景和问题
(一)汉语新词新语的涌现及世界汉语教学的新特点。
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新词语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有一定流动性的。新词语作为词汇中的“新鲜血液”,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不断涌现出新的词汇。例如:“MP3,音乐肥料,IT产业,健美浴,嘉年华,亚健康等,此类新词语都是社会的变化最直接的产物。对新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成为人们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更是顺利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当前,人们学习汉语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多数汉语学习者秉着在学习中“学以致用”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任继愈先生曾经这样说过:“50年前,外国人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多从考古、社会学、民族学着眼。但今天世界各国学者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是企图认识、了解这个活生生的国家,要和它打交道,建立长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语言学习者除了在传统方式下学习汉语外,他们更注重增加汉语学习中“习得”的比重。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新词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如果大家对语料中大量使用的新词新语不熟悉、不离解,就会造成严重的障碍。
(二)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新词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先锋”却由于其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备受冷落。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1992年出版的《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中根据汤志祥的统计,这本书中新词仅占总数的0。125%,如此微小的新词语比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80年后大约10年间产生了上万的新词语,这些后产生的新的词汇却一直没有在大纲中出现。新词语的教学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的论证,相关的教学实践就更为少见。这就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乏新词语的教学内容。
2.关于新词语的教材常见的主要有两本《报刊阅读基础》、《当代中国话题》。有人专门对这两本教材的新词语进行过分析和整理,其中新词语113条,经济类的新词语有27条,政治法律类的新词语 21条,科教文卫类的新词语41条,社会生活类的新词语19条,国家统一、社会安全类5条。这些为数不多的新词语中大多数还是八、九十年代出现的,这反映了我们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以及对于新词语的吸收落的后状况。
3.受现有教学大纲、课程规范、教材制定等条件的限制,汉语新词语教学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哪一门课程是专门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这样使得汉语教学和汉语应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没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解,所以这并不利于新词语教学的开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注意新词新语的必要性及作用
新词新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从教学效果和目的及汉语的自身状况上讲,和语音、语法相比,语言要素中变化最快的就是词汇要素。当前,新词语已成为社会和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更有效地使汉语学习者接触和掌握新词语。如果我们不认真的对待此事,汉语教学就会变的没有生机与活力,就会脱离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词汇教学一直是以某种大纲或词表为范围,注重系统而静态的分析与考察词汇,却很少去进行动态的追踪和关注,这使得汉语词汇的新成分不能及时引入教学中,导致新词语教学成为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新词语教学的开展,不但可以使词汇教学的内容得以完善,使词汇教学工作与时俱进,更可以丰富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材料库。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汉语媒体不但对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为其接触和学习汉语提供了重要的语料来源,是汉语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方面。新词语活跃在各类媒体中。 国家语委近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表明,每年媒体都有大量的新词语使用,成为当下中国语言生活的一个特色。由此可见新词语与媒体的重要关系。在与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更为主动地学习从而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汉语材料,获得更为实用的汉语能力用于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因此,新词语的教学可以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在媒体上获取、传递和交换信息。还有,新词语和汉文化关系密切。中国的文化是不断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的,是向外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前后相承的,而不是割裂的。从文化的角度讲,新词语在出现和流行的同时,内涵着诸多文化性的因素。新词语在蕴涵着传统文化的因子的同时,也更多地折射着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子。新词语一般都是在特定的背景和原因下出现的,通常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变迁相伴随着,是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新的动态和信息的反应。通过新词语教学,既可以使汉语学习者知道并掌握新词语的特点和内部规律,了解新词语的类型和语义特征,又可以启发学生学习汉语中将来出现的新词语。
其次,从学习者的实际应用效果上、对猜测,理解,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上,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已使其在汉语词汇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尤其是在新闻,报刊等注重时效性的文体中出现的更是频繁。据我们了解,现在很多学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已经开设了新闻,报刊阅读课程,这无疑会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类课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新闻,报刊的文体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新词语的教学。新词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外国留学生具备一定的猜测,理解和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从而跨过新词语的理解障碍,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学习者接触中国的新文化,提高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语言的发展和更新更加速了新词语的流行程度。如果学习者可以了解一些网络流行词语,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于汉文化的了解和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例如网络词汇里的:CU、OIC、1314、3X、818、斑竹、倒、雷、闪、板凳、板斧、给力、童鞋、东东、路过等,这些网路新词学习起来都很有意思。
其次,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和社会交际能力,扩大他们交际范围。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使之融入汉语的文化环境,因此阅读、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是学习者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扩大交际范围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
三、结语
在当前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形势下,注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新语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新词新语的引入,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追随时代前沿。我们相信,新词新语的教学能够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和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引发相关问题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冰.《今日财富》.2009年11月
[2]汤志祥.汉语新词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第2期
对外汉语范文5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用语;用语变异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在学校这样目的性强的背景下,有效构建语言环境以便学生更好交流和学习便尤为重要。而面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时,如何构建适当的语言环境便成为本文思考的话题。构建一个成体系且完整的教学语言环境是个大工程。因此,本文着力于探析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的种类及其有效意义。
在语言的内部框架上,教学语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彭利贞,2013)。所谓狭义的教学语言,直接表现在课堂用语层面上,旨在组织课堂教学,推进教学课堂进程。大家耳熟能详的“上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五课的生词,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的课文,请打开书,三十页,来,大家先跟我朗读课文。”对于这一程序化的课堂用语,在习得语言时是非常必要的。而广义的教学语言更主要是体现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言。一方面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学习掌握的语言。论文主要探讨狭义的教学语言,即课堂用语。分别是课堂用语的类别、课堂用语的变异、课堂用语的动态性特征、课堂用语的肢体语言以及课堂用语的评价反馈等进行逐项探讨,确保对外汉语课堂上的课堂用语的特性及意义能真切服务于课堂。
一、课堂用语之分类
首先,在探析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的类型时,教师的课堂用语是重中之重。同时,课堂用语也涵盖了教师教学口语、书面语以及体态语。在课堂教学时,如何使用适当的课堂用语需要把握好尺度,这与学生是否能有效学好汉语息息相关。因为学生也是依靠课堂用语的学习来达到学习目标的,因此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教学用语的精确性和规范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课堂上学生会把教师的课堂语言当成范本来模仿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说话的轻重、说话的快慢等因素这些都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而什么时候说什么,又该怎麽说,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这些都是教师的课堂上需注意的。但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减少听读障碍,而将课堂用语进行了语音、句法和语义等多个层面的有效组合,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课堂推进,而这种经改造后的课堂用语我们称之为课堂用语的变异。
二、课堂用语之变异
所谓的语言变异,主要是指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说话人为达到一定的修辞和表意效果,故意地违背语言使用上的语法或者语用的常态从而产生出来的语言形式(张辉1999)。而课堂用语的变异,具体来说,教师会自觉地结合学生真实的语言水平,辅之于模拟、测试和反馈等多样化的方式来使其脱离自身语言能力的实际情况,从而接近学生的语言水平,如此以往将让课堂教学的语言输入变得更加简易有效。由于本文提到教学用语需确保一定的精确性和规范性,因此,学习者需对变异的课堂用语加以区分和辨明。结合许多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分享的经验得知,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用语有时会和小学甚至幼稚园教师般简洁且“悠长”。
而对外汉语课堂何时采用什么类型的变异词汇?考虑到人脑对记忆的曲线因素,以及结合可理解性的输入,用形式单一和语汇简单的课堂语汇,方便学生有效输入和吸收,由于学习语言目的在于交际,则可理解性的输入便成为首要原则,彼时,语言经济性倒是稍逊一筹。
三、课堂用语之动态性
在知晓该采用什么类型的课堂变异词汇后,我们似乎应该思考为何要用这些变异词汇,其中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呢?何时采用高辩认度词语,何时又选择低辨认度的词语。两者之间该如何平衡?首先我们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水平的不同,学习环境和内容的不同等造就的动态性,在时间空间和形式及内容的不断推进下,教师所采用的课堂用语也会自然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教师在开课前几节,都需要对其课堂指令进行复现和重温,但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其课堂用语的复杂性,同时并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同步。因此,课堂用语的动态性是影响其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四、课堂用语之肢体语言
最后,我认为,在对外汉语课堂用语上似乎不能缺少教师习惯性的肢体语言,例如教师两手一扬,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教师大拇指一伸,表扬赞赏无人不知;而对于基本的课堂教学指令,我认为应提前让学生直观理解,例如听说读写技能训练该如何表达,例如听,把手掌打开放在耳朵旁边,同时大声说听;例如记住,用食指指太阳穴,同时大声说记住;例如维持课堂纪律时保持安静应表达为把手掌摊开,掌心向下压两下,同时大声说安静。有人说这是常规的课堂表现,不能作为课堂用语的变异现象,但结合现阶段许多培训性质的高压力的非学历的汉语课程,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接近严苛的状态,惜字成金便成为了他们的课堂主旋律,不浪费只言片语,每个字词都须保证是有效输出的,因此常规的学历教学或者兴趣教学中的“你读的真好,你表现的真棒”往往会缩减为“你很棒”或者“好”甚至只是简单的一个大拇指。而对于这些肢体语言在前几次课时要注意强化和复现,将汉语表达和对应的动作、行为和手势结合起来重复给学生,而且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同样的肢体语言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要避免误用其它国家或民族的禁忌动作或手势。
五、课堂用语之评价反馈
“当我们开始谈话时,我们总是期待对方跟我交流,期待着听话者对我们所说的话作出评价,这种信号能使说话者感到自己并不是在对着墙壁讲话,而是人人参与交流(匡小荣,2000)。”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在交流过程中,适当的反馈能为交际更顺畅进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汉语综合交际能力是最本质的教学目标,这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汉语知识,还需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极具情境化。因此,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及多对多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促成的反馈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评价反馈,让其能更好与教师交流。师生交流语中反馈语不同类型也表达了丰富的涵义。在实际教学案例中,我们发现缺乏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反馈语言很单一,学生听多了,便会怀疑这是否只是老师的习惯或敷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夸奖或评论。因此,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不断推进,教师应丰富其课堂反馈语,对学生的褒贬有相对的区别性,且以鼓励和赞扬为主。
在对课堂用语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但我认为,本课题还是应建立于大量课堂案例基础上,结合更多实证方法来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年晴.课堂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 2010.
[2]程杨.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与课堂用语[J].现代商贸工业,2010.
对外汉语范文6
目光语是表情语中的一种,是通过视线接触来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在日常交际中,除了运用有声语言,也常常通过目光或眼神这种无声语言来传达信息。人类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中,视觉最为敏感。赫斯在《会说话的眼睛》一书中指出:眼睛能显示出人类最明显、最准确的交际信号,喜、怒、哀、乐、奸、善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变化都能通过这个神秘的器官显示出来。科学研究证明,客观世界信息中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传播的,同时,人的视线活动概括了70%的体态语表达领域。目光语在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在交际中也最先为交际者所注意到,对交际效果影响巨大。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教师目光语的运用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心态和教学效果,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目光语不容忽视。
二、目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光是师生沟通不可或缺的媒介,易被忽视的目光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独特作用。在教学活动中,目光语的作用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运用目光语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对外汉语教师(包括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承担着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任务,代表国家形象。良好的教师形象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顺利完成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的任务,让学生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留下美好的印象。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首要的是要把握好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衣着和谈吐等形成的。初次交往中,若目光炯炯,给人以健康、精力旺盛的印象;目光迟钝,给人以衰老、身体虚弱的印象;目光明澈,给人以坦诚的印象;目光混浊,给人以糊涂的印象;目光闪烁,给人以神秘、心虚的印象;而目光如炬,则给人以威严正义的印象。[1]有些初次上讲台的对外汉语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或身处他国,不敢直视学生、观察学生的情况,只把注意力放在授课内容上,或只看讲稿、黑板,或只看墙面、窗外,不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不仅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影响教学效果。研究表明,敢于直视对方,同对方进行目光接触的人,往往是自信、坦诚的人,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给学生投以明亮、友善、坚定、灵活的目光,塑造一个自信、坦诚、友善、威严、健康的教师形象。
(二)合理运用目光语可以传达感情,缩短师生距离
对外汉语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交际中存在心理差距。目光是最富感染力的体态语言,初次见面,教师给学生投以友善、真诚的目光,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形成的隔阂,迅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课堂提问时,教师报以亲切的目光,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感;当学生答题不畅时,教师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可以使其充满信心,大胆回答;当学生答错了,教师的宽容目光,可以使学生心灵得到安抚;当学生的发言有创造性时,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课堂之外,教师也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用最真实、自然的目光表达出对学生的爱,这样才能缩短师生距离,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恰当运用目光语有助于调控课堂,维持秩序
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施以惩罚。[2]合理、准确运用目光语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课堂管理,维持教学秩序。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尤其是针对低龄学生时,可以不断在教室中加强目光巡视,主动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信任,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掌控课堂。当学生不注意听讲时,用言语进行责备、训斥有损学生自尊,给学生造成伤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放慢语速,用期待、提醒的目光暗示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教学进程不被打断,而且很好地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准确捕捉学生目光语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反馈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求教师准确地输出信息,还要求教师随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内容适度环视教室,捕捉学生目光,从学生的眼神中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信息。当学生理解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时,眼睛里会流露出豁然开朗、满意的眼神,此时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计划顺畅地进行讲课;当学生理解困难时,目光会显得非常困惑或焦躁不安,此时教师可以放缓语速,换个角度再次给学生进行讲解,直到学生明白。及时获取学生的目光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节奏,使讲解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目光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具有跨文化性,要尊重各国习俗
在跨文化交流中,目光语的文化差异容易被人忽视,因此常常引起误解和冲突。在非洲的某个地区,孩子直视大人的眼睛是不礼貌的。一个美国志愿者前往该地进行支教,因不了解当地的这个习俗,在教学过程中,她要求学生注视她的眼睛,结果使得该部落的长者非常不愉快。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礼仪习俗,目光语也因国家、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形成差异。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应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目光定位的差异,并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误解和冲突,使教学顺利展开,实现跨文化沟通。
(二)要选择适当的目光语,避免使用消极的目光语
使用不同的目光语,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选择适当的目光语。如果学生调皮捣蛋,那么应该使用严肃的目光,给予学生警告;如果学生情绪紧张,那么应该用诚恳亲切的目光,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所谓因人制宜,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应使用不用的目光语。例如,对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应该多给予鼓励的目光;对成绩突出,但容易骄傲的学生,要给以告诫的目光;而对那种性格腼腆的学生,则应该避免长时间的目光接触,以免学生产生局促不安的情绪。此外,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消极目光语。消极目光语会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的学习心理,甚至造成师生冲突,影响教学秩序。比如,冷峻的目光会使学生感觉被疏远,受到打击;轻蔑的目光会使学生心灵受挫,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热情关爱的目光,则可能会产生良好的罗森塔尔效应,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只有综合处理好多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发挥目光语的作用,使其传微妙之神、达复杂之意。
(三)目光分配要合理,正确选择目光投放点
美国昂塔里欧学院教育博士约翰?克勒对教师目光投放进行过观察研究,发现由于教师在上课时主要是在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处于次要地位,因而目光投放到左边学生的时间明显多过右边学生的时间,这引起了学生得相关心理效应,产生了亲疏远近的情绪,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师生关系。因此,为了避免使学生产生心理偏差,教师应采用目光环视法,合理分配目光投放点,使自己的目光均匀分布到教室里的每个学生身上,既不要长时间地关注某个学生,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感觉被冷落、被忽视;同时,教师应平等对待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有时还应多将亲切的、鼓励的、信任的目光投向后者。教师合理分配目光,始终保持与全班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及时调整,可以更好地控制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