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句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译汉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译汉句子范文1

[关键词]英汉翻译 翻译对策 转换方式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154-02

一、引言

英汉语属于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其句子在诸多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显著的差异。探讨、研究英汉语句子在结构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及差异,对于翻译工作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分析英汉语两种语言句子在结构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进而提出英汉语句子翻译过程中宜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英汉语句子的特点及差异

(一) 形合对意合Hypostasis VS Parataxis

此处的“合”指句子之间的连接关系。英语句子重形合: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即语句各分句及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如:连词if, although, but, and, because, 独立主格结构 noun + doing / done; with + noun doing/done,介词以及分词等,句子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其关联关系是显性的。

例句:Time is one of the two elements that Americans save carefully, the other being labor.

在此句中,各部分通过连词that 及独立主格结构the other being labor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其连接关系呈显性。

汉语句子重意合: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或逻辑关系进行连接,其关联关系是隐性的。

例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些句子之间由于没有连接词,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一些单独孤立的句子,而从语义和逻辑关系看,它们构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意义完整的整体。

(二)主语对主题

在表达方式上,英语句子一般总是把主语放在句首,突出主语;而汉语句子则习惯把要表达的事情(即主题)放在句首,突出主题。这是英汉语句子在表达方式上的显著特点和差异之一。

例如:这一点,我已经知道了。

译文:I have already known this.

例句:昨天的事,多亏你帮忙。

译文:I’d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yesterday.

例句:All of a sudden 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failure might be due to their negligence.

译文:我突然想起了问题可能是由于他们的疏忽造成的。

(三)无灵主语对有灵主语

动词不定式、从句等表示抽象概念的成分做主语,在英语语言中,是一种很常见的句式,在此称其为无灵主语;而汉语就没有此类句式。与之相反,在汉语语言中,做主语的常常是具体的成分,称之为有灵主语。

例句:Although it is better to keep an open mind on the subject, it is true that the power of dreams to predict future events still remains unproved.

译文:尽管我们提倡不同的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梦对于将来事件的预测能力,始终未得到过验证。类似的例句在英语中很常见,这也是英汉语两种语言句式显著的差异和特点之一。

(四)树形结构对竹形结构

英语句子的另一特点是一主句可包含有诸多从句,借助于连词,主句与从句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结构严谨、意义完整的整体,看起来就像是一棵大树,树干上连接着许多小树枝;而汉语句子少用连词,其分句及成分之间靠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连接,各分句呈线性分布,看起来就像是一根竹子(由许多节构成)。

三、翻译策略

英汉语句子在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而,在英汉语翻译过程中,就有必要依据其各自的特点进行句式转换,从而使得译文语句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一)形合意合的转换

如前文所述,英语句子重形合,而汉语句子重意合,因此,在英汉语翻译过程中,就需要做形合与意合的转换:在英语翻译成汉语时,要注重语句间语义和逻辑关系的连接而不必过多地使用连接词;翻译方法上,常常可以将复杂的长句子拆分成若干短小简单的句子。而在汉译英时,要更多注重语句的连接和语法关系;翻译方法上,可以借助于连接词,将若干短小简单的句子合并成一个复合句。

例如:今晚在院子里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译文:Tonight, when 1 was sitting in the yard enjoying the cool,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lotus pond,which I pass by everyday,must assume quite a different look in such a moonlit night.

原文有三个句子,译文通过连接词when, that, which将原文的三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译文的英语句子看起来结构复杂,然而,其语法和语义关系却清晰明了,这也体现了英语句子重形合的特点。

(二)突出主语与突出主题的转换

由于汉语句子突出主题,英语句子突出主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需要在“突出主语”与“突出主题”间做必要的转换。

例如:这个问题,我想说三点。

译文:I would like to make three points on this issue.

例句:婚姻的事,年轻人都自己做主。

译文:The young people would make their own decision as for the marriage.

例句:They trussed the young man up like a fowl with the three long ropes.

译文:三条长绳,他们把个小伙子捆得像只粽子。

(三)无灵主语与有灵主语的转换

无灵主语在英语句子中很常见,而汉语句子常采用有灵主语。在翻译过程中,也就需要在“无灵主语”与“有灵主语”间实施必要的转换。

例句:Anxiety tore her into pieces.

译文:她焦虑不安, 完全崩溃了。

从以上例句及译文句子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在“无灵主语”与“有灵主语”间实施必要的转换,能够使得目标语更加流畅地道,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四)树形结构与竹形结构的转换

在英语句子中,主句与分句间用连词联结,整个句子呈现出树形结构;汉语句子少用连词,其分句呈线性分布,看起来就像是由多个竹节构成的竹子。在汉译英时,常采用合句译法:借助于连词,把若干短句译成较长的复合句;而英译汉则反之。

例句: 由于距离远,缺乏交通工具,农村社会与外界隔绝;而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的不足而变得更加严重。

译文: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在此例句中,原文的五个句子,通过连词的连接,合并(翻译)成一个句子。

四、结语

英汉语句子千变万化,其翻译方法也应不尽相同。在具体翻译实践中,不应拘泥于某一种翻译理论和方法,需要灵活多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书健,李玲.汉英无主句翻译策略探究[J].上海翻译,2010,(4).

[2] 何三宁.实用英汉翻译教程[M].福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燕,赵波,任军.汉英语动翻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潘文国.英汉与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英译汉句子范文2

【关键词】句子结构 对比 翻译

引言

汉语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语言,句法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对这两种言语进行翻译时要注意汉英句式转换时产生的一些问题。以下我将依据汉英两种语言间存在的差异,从句子结构上体现的意和与形合、前重心与后重心、左分支与右分支、复合句与简单句方面浅谈汉英句子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1.汉语句子的特点是语义型或意合,其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以意统形”。英语句子的特点是语法型或形合,其依仗形式,即词的形态、时态变化,词汇的衔接等,语言符号由“散”(单个词)到“集”(词组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汉语重意合是指汉语句子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英语重形合,指英语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如例句She did not remember where she lost her wallet.此句话以限定动词remember为桥梁,可直译为“她不记得她在哪丢得钱包。”这种句式在汉语里因以“形”(动词中心的框架)译“意”显得 “紧凑”、而且不够通顺。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应该译成:“她不记得钱包在哪丢得。”

2.汉语后重心,英语前重心。虽然汉、英句子的重心一般都落在结果、结论、事实或假设上。但汉语句子往往较短,结构紧凑,它是“左分支”、“后重心”结构――重要信息置后。而英语句子长, 插入成分多,它是“右分支”、“前重心”结构――主要信息置前。我将从以下两方面比较汉英语言的异同:

(1)在复合句子中汉语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将重要信息置后,即重心在后。而英语的主句为重要信息,主句置前,从句为次要信息。从句置后,即重心在前。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翻译成英文:A young idle, an old beggar.

(2)中英文翻译事实和评论时,汉语中我们一般先陈述事实,再评论;英语中则先评论,再陈述事实。例如:我们要努力学习,这是很重要的。翻译成英文: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study hard.

(3)汉英两种语言在处理事件发生背景方面也存在差异。相对于事件发生背景(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地点)而言,事件本身是很重要的信息。因此汉语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置于事件本身之后,而英文中则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置于事件本身之前。例如:春季运动会将于明天上午9点开始。翻译成英文:The Spring Sports Meeting will begin at nine o’clock tomorrow.

3.现代英语句子有五种基本句型:

(1)主-谓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and sets in the west.太阳东升西落。

(2)主-谓-宾I like English.我喜欢英语。

(3)主-系-表 She is a worker.她是名工人。

(4)主-谓-间宾-直宾My friend gave me a gift.我朋友给了我一个礼物。

(5)主-谓-宾-宾补 He invites her to take part in the party.他邀请她参加聚会。

英语句子的谓语只有动词才能充当。在这五种简单句基础上,还形成了一些复杂的句子,即英语中的复合句。汉语中的句子有简单有复杂、有短句有长句。因此在汉英互译时要采取合适的翻译技巧。如分句和合句。翻译英语句子时,有时可以把原文的句子结构整个保存下来或稍加改动;但在不少情况下则必须将原句结构作较大改变。分句法和合句法是改变原文句子结构的两种重要方法。何为分句?何为合句?所谓分句法是将原文中的一个单词或短语译成句子,或将原文的一个句子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如例句1)He, not surprisingly, did not pass the exam.他考试不及格,这在意料之中。2)He arrived in China at a ripe moment internationally.他来到中国,就国际形势来说,时机正合适。所谓合句法是指把原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一个复合句在译文中用一个单句来表达。如例句1)He is honest. He is straightforward.他为人纯朴而坦诚。2)It was midnight, and there were few people on the street.午夜时分,街上行人稀少。

总结

当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文化与翻译的关系,首先应研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尤其是研究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对比。翻译者无论是从事翻译理论研究还是从事翻译实践都应该深入了解语言中所孕育的社会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要牢记汉英句子的差别,并且根据各自语言需要,在转换时灵活处理。深入了解汉英句子的差异,有利于准确理解原文,便于把握翻译规律,有利于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也有利于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英译汉句子范文3

关键词: 电子专业 科技英语否定句 分类研究翻译方法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或进行学术交流,不可避免地要翻译大量的科技资料。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手段和表达习惯有很大差异,如英汉都有其独特的否定方式,在表达否定概念时,英语在用词、语法和逻辑等方面与汉语有很大不同。翻译英语的否定句式,必须首先了解掌握英语否定句的结构及其表达的意义,然后根据汉语的习惯与逻辑进行翻译。本文结合电子专业科技英语翻译实例,探讨英语否定句的结构形式及其翻译方法。

1.意义否定

意义否定即内容否定,是指英语中某些形式上肯定、内容上否定的句子,也称为含蓄否定句。句子中没有否定词,但意义上却是否定的,句中有带否定意义的词或词组,翻译时要把否定的意义明确译出[1]。英语的意义否定有下列几种情况:

(1)动词或动词短语表达的否定意义

常见的表达否定意义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有:fail(to do)不能,没有(做……);lack缺乏,不足;deny拒绝,否认;ignore忽略,不管;neglect忽视,没注意;refuse拒绝;leave留下;protect...from...保护……免受……如:

The system of power supply in the city leaves much to be desired.

该市的供电系统非常不完善。

(2)名词表达的否定意义

常见的表达否定意义的名词有:absence(缺少,缺席,没有),failure(失败),neglect(忽略),loss(丢失),ignorance(无视、不睬),exclusion(除外,不顾)等。如:

The absence of air explains why the stars do not seem to twinkle in space,as they do from the earth.

因为没有空气,所以星星在太空中不像从地球上看它们时那样闪闪发光。

2.形式否定

英语句子中有些否定词与其他词连用形成一种固定搭配,其形式上是否定的,但语义上表示对事物的否定达到极端程度,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这种结构就是形式否定。翻译这类句子时应结合上下文,将其翻译成肯定句。常见的形式否定结构有:cannot...too,no...little,not...slightly,not...other than等,分别译为“无论怎样……都不过分”、“很多”、“就,只能……”。如:

We cannot estimate the value of modern science too much.

现代科学的价值,无论如何重视也不过分。

3.双重否定

英语的双重否定是指一个句子里除了谓语用否定式外,其他句子成分也含有否定词或含有否定词意的词。双重否定通常由否定词no,not,never等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连用构成,如:no...without,without...not,never...without,impossible...without等。有些双重否定词因其本身含义的确定性,在翻译成汉语时通常译成固定的意思,比如:too...not to,not too...to,一般译成“太……肯定会……”、“必然”、“不要……不……”等。如:

Without electricity, there could be no today’s civilization.

没有电也就没有现代文明。

There is no modern communication mean that has no disadvantage.

现代通信手段都有缺点。

4.几乎否定

几乎否定词,通常是以下这些词:hardly,scarcely,rarely,barely,seldom,few,almost no,little等。翻译成汉语时,一般可以译成“极少”、“几乎没有”、“几乎不”、“很少”等。如:

It seldom makes such difference to the user which winding or windings are tapped.

哪个绕组或哪些绕组上有分接头,对使用者来说这没有多大区别。

The installed capacity in this power plant hardly changes at all.

这个电厂的装机容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5.全部否定

全部否定指否定整个句子的全部意思。英语中用来表示全部否定意义的词或短语很多,主要有以下这些:never,none,not,no,neither,nothing,nobody,nowhere,not at all等。含有这些词的否定句通常译成汉语的全部否定句,在翻译过程中无须考虑其所修饰的成分及在句子中所占的地位,只要注意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即可。

Neither refractory materials nor magnetic materials can be used to make the part.

耐火材料和磁性材料都不适合生产这种零件。

He can analyze neither of the circuits.

这两个电路他一个也不能分析。

在科技英语中否定句样式多种多样,本文从以上五种否定句具体展开了研究,涵盖了其中大部分表达形式。同时本文注意挖掘了其内部结构规律,总结了一些翻译方法。要把电子科技英语文章翻译得当,还需要广泛涉猎电子专业领域的各类知识,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

参考文献:

英译汉句子范文4

关键词:翻译要素;技能研究;英译汉;英语长句

在翻译英语长句过程中,由于长句的结构过于复杂,加上句型多变,语句含义及逻辑关系层层叠加。与此同时,英语长句中还采用了错中复杂的高级词汇。甚至有的长句中采用了西方的词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使人无从入手。然而,翻译再长的英语句子,都是在遵循英语语法的基础之上运用词语组织句子。事先分析英语句子当中潜在的规律、结构或主次关系,接着再灵活运用科学的英语翻译中的技巧将其翻译成通顺的语句。英语语言往往在形成中紧密联系着民族文化。只有完全掌握了历史传统文化的背景及翻译当中基本的技巧和要素,准确的理解句子当中的语境,才能准确翻译出长句当中的核心思想,在翻译的过程中挥洒自如、灵活变通,尽可能避免用英语翻译长句的汉语时,不能确切地表达出长句中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含义。因此在翻译英语短句的上特别需要重视语言的技巧。同时,英语长句的翻译也是这样的。本文主要研究英语长句翻译当中的语言要素以及语言技巧。

一、英译汉长句的结构和成分

从分析的英译汉当中的长句机构及成分来看,如果遇到较长的英语句子的时候,起初应该合理分析长句的句型及结构,才能准确理解句子中的语境,将长句翻译成汉语。英语长句中有多种句型,包括: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强调句、宾语句和倒装句,以及带it的形式主语等。从理解语句当中的关系成分来看,不仅要分析句子成分,也要分清主从句之间的关系。而在分析长句成分中,重要的是要理解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例如:原句:The pen on the book.翻译:笔在书本上面。同时,在分析并翻译定语从句及分词短语的时候,往往是将其含义放在它所修饰的语句前端,当定语从句比较长的时候,如果放在前端可能导致歧义的现象,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单独成为一个句子,也可以使用一些翻译的技巧(加注法),让整个句意变得顺畅。以主从复合句为例:It is true that people with better education are usually able to get better paying jobs,It作为形式主语,代替that后面的主语从句中的better education are usually able to get better paying jobs,而修饰前面的先行词people。因此,对于进行英语学习人员而言,掌握英长句语翻译的要素合技巧,对于大幅度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尤其重要。

二、英译汉长句中的翻译要素

(一)英译汉长句中语境的理解

“主从复合句”在英译汉长句当中是最为常见的句型之一,它和中文当中的中短句恰恰相反。在历年英语考试过程当中,常常以长句翻译为主要题目,很少出短句翻译的题目。因此,针对英语学习的同学来说,如何正确理解英译汉长句翻译当中的要素及技巧研究,将自身英语水平大幅度提升尤为重要。从长句语境的理解来看,在英译汉长句当中,即使词汇含义存在相似点,但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其词义也有千秋。需要将整句的语境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只翻译逐个词,这样才能使整个句子顺畅。因此,英语学员在翻译较长的英语语句中,掌握英长句语翻译的要素合技巧,同时,事先需要判断整个英语长句当中的语言环境,再集中抓住长句中的关键词,最后整体进行长句翻译。

(二)英译汉长句中传统文化

在翻译英语长句中,正确理解语言中的传统文化对翻译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各国的传统文化不同,间接导致了核心价值及传统文化不同。这些不同之处能很好的体现在各国英语语言当中。例如,在我国通常将“龙的传人”用英语单词dragon翻译成“成龙”的含义,但是这在中文词库中属于褒义词,但在英语词库中“dragon”属于邪恶的词汇,与中文含义恰好相反,属于贬义词汇。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如果英语翻译人员想要把英语长句翻译得更为实际,那么需要积累足够多的翻译经验,了解各国的传统文化脉络,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文化障碍及冲突。

(三)英译汉长句中关键词及长句的理解方式

在翻译英语长句中,一方面,正确提取其中的关键词并理解其中的含义尤为重要,同时,相关翻译人员需要仔细推敲并准确找出长句中的关键词汇并进行合理翻译。在翻译英语长句中,往往英语句子中都会出现一词多解,排除外在的解释以外还依然存有内在的关联含义及情感等。因此,翻译人员不仅仅需要找准关键词汇,还需要找准中文含义所对应的正确语境。另一方面,正确的把握长句中的意思,需要翻译人员结合句子表面含义之外的引申含义,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语言相关及生活习俗等。“翻译”不仅仅停留在国与国之间浅层的含义,更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传统文化传递及交流。因此,英语翻译者需要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培养自身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及融合多种思维方式,拓宽自身的眼界以便更好的挖掘英语语句中的关键词,学会科学的翻译英语中的长句。

三、英译汉长句翻译的技巧研究

在翻译英语的长句当中存有千变万化的语言技巧,只有准确的掌握适合某长句的翻译技巧,那么所进行翻译长句的难题会迎刃而解。

英译汉句子范文5

[关键词]A、B级考试 翻译 效果 实践能力

一、前言

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O)简称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分为A、B两个级别,能力要求相当于大学英语三级水平,B级为高职高专学生应达到的最低标准要求,B级标准略低于A级,是过渡性要求。A、B级考试根据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实际和发展的需要,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在同一基础上设置两个级别的考试,既考查学生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也测试与涉外业务有关的内容。由于A、B级注重基础的语法结构和应用能力,在难易程度和词汇量等方面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四、六考试,因此,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

从2000年英语等级考试制度改革后的A、B级考试情况和平常的教学效果来看,笔者认为翻译题型存在一定的束缚性,值得商讨。虽然出题形式改变,但教与学效果不理想,有待于我们总结分析,找出一种更好的题型来测评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二、翻译题型分析

翻译题型的变化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随着语言测试的发展,更加突出了对考生应用能力的检测。语言测试和评估的发展总趋势,在语言理论上将从重形式转向重语言运用;从测试个别技能转向测试多项技能;从孤立测试语言技能转向几种技能混合测试;从客观题一统天下转向主观题大量增加,语言测试更加以人为本(人性化)。

1.传统翻译题型

以往的英语教材、辅导材料和试题中的翻译题型都是单独的一个句子。例:

(1)英译汉:She was in no hurry, appreciating each blossom as a rare and delicate treasure.(她不慌不忙地欣赏着,把每朵花都视作精美的稀世珍宝。)

(2)汉译英:这批钱计划用于救济贫困学生。

(The money is to be used for the benefit of poor students. / The money is to be used for supporting the poor students. / The money is to be provided for the poor students.)

这类题型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忠实于原句、言简意赅也不容易。如果句子是来自学生熟悉的课文,那么,练习作业和考试效果还会令人满意。然而,由于是脱离了上下文、孤零零的一个句子,翻译时往往漏洞百出。英译汉时意译太多,而汉译英的句子有的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不能仅对照唯一的答案去评判对错。

2.A、B级翻译题型

自改革英语考级制度以来,高职高专教材练习题、A、B级辅导材料和各种试题集基本趋于统一,翻译部分基本上就是以下两种英译汉题型。

(1)句子翻译。教材上的英译汉跟传统题型一样,以单个句子出现。而教辅材料和试题上的都是多项选择的英译汉,且要求排序。例:

I usually go skateboarding when I am free.(正确排序为:C-A-D-B)

A)当我有空的时候,经常去玩滑板。

B)当我自由的时候,通常去玩滑板。

C)在我有空的时候,通常去玩滑板。

D)在我自由的时候,经常去玩滑板。

(2)段落翻译。在教辅材料和各种试题中,增加了意义完整的一个段落翻译(5句左右)。这部分基本上以巩固语法和固定句型为主,学生掌握较好。

题型的改进增加了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特别是段落翻译有了很大改进,用意义完整的一个段落代替以往的1个句子,考核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本文对此不作过多赘述。而句子翻译改为选择排序后,评分标准对A、B、C、D四个选项按正确降级次序分别定为2、1、0.5、0分,下面对此题型做进一步分析。

三、教与学效果测评

1.教师教学效果

我校2007级学生使用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的《走出牛津》(1、2册)。该套教材强调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英语和功能,练习采用任务型。学生买了配套的练习册,作为A、B级考试的热身练习,B级合格率大有提高。但在批阅作业和习题讲解中,英语老师发现一个共同问题:英译汉句子部分做得最差、最不好讲解。分析发现有下列几种情况:

(1)一部分学生从汉语思维角度套答案;

(2)大部分逐字翻译、直译,生搬硬套普遍;

(3)少数人数选全A、B、C或D懒惰型。

以2007级冶金技术1、2班学生的一道习题为例。

I used to get up early and take an hour’s walk before breakfast.

(参考答案为:B-A-D-C)

A)我过去习惯了早起,和早餐前散步一小时。

B)我过去常常早起并且在早餐前散步一小时。

C)我过去常常早起然后吃完早餐去散步一小时。

D)我以前经常早起,并且散步一小时,再吃早餐。

客观地分析,这道题并不难,也不需要提供上下文来帮助理解。本题就是要求学生区别“used to do sth.(过去常常做某事)”和“be used to (doing) sth.(习惯于做某事)”。从统计结果来看,能区分这两个词组的学生各班都占近1/3(选A),但生搬硬套直译的学生也都各占1/3(选B)。笔者认为,对比参考答案,选项D比A更准确一些,因为A项混淆了两个词组的含义,而且是逐字翻译。统计数据也表明,接近1/3的学生选了D项。

老师不好讲解就因为只有一个句子,没有上下文,最多就是一个语法或固定搭配。点评时多数是鼓励学生选哪一个最好、哪一个最差。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初学者尚可,无论答案是否切题,以鼓励其兴趣和积极性,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教学目的是培养其实际运用能力,以“能力目标”为核心,不仅仅是对对答案而已。

除教学效果不佳外,该题型对老师还造成一个负面影响。因为“不好讲”,不负责的老师干脆就不讲解此类习题,直接将答案告之学生。久而久之,惰性养成,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不会提高。

2.学生掌握情况

在对报考A、B级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时,发现学生更愿意训练多项选择、词汇和语法结构及应用文写作。而看似简单的英译汉句子部分虽只有8分,但大部分学生从汉语思维的角度来选择排序,其实丢分最多。

我们曾用2007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一套A级模拟试题和自编教材中的测试1作为学生的期中考试卷。从试卷评分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考试题型、做题技巧和英语基础知识,但翻译题丢分较多。学生反馈的情况是:英译汉句字翻译是猜测题、运气题。

四、翻译题型尝试

英译汉句子翻译虽只有8分,但笔者认为此题不是猜测、更不是靠运气,实际上是考核学生的词汇搭配、时态、语态、汉语表达能力等的一道综合题,与英译汉段落翻译应是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在实践中,我们曾尝试了下列几种翻译题型。

1.汉译英(五年制试卷)

例:(只有这样)can you learn English well.

2.英译汉/汉译英(成人业余班试卷)

将单独的一个句子译成汉语/英语,类似于传统翻译题型。题材大都出自课文和课后练习。

3.汉译英(三年制、专升本试卷)

将语境完整的一段中文(5句左右)译成英语。例:

在西方的商务场合中与人见面时,对话通常直接围绕着一些商务问题或商务话题,而不会有太多的寒暄,更很少涉及家庭和私人问题,特别是在第一次见面时。对话会紧扣眼前的商务目标,从而保持它的客观性和专业性。

4.英译汉(三年制试卷)

从意义完整的一段英文中抽取其中几个句子,译成中文。例:

Nations as well as individuals follow rules of etiquette. In the dealings with each other,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developed a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courtesy known as protocol. In the United Nations, the delegates of each country are regarded as equals and are seated according to the alphabetical order of the countries they represent. Since diplomats represent their countries, any discourtesy shown to them is considered a discourtesy to their countries. Thus, a violation of diplomatic courtesy might endang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even became a cause for declaring war.

(无论哪个民族,无论什么人,都要遵循礼仪规则。在相互的交往中,世界各国创立了被称为礼节的国际礼仪。在联合国,各国代表享受平等待遇,席位按照各自国家的名字的字母顺序安排。由于外交官代表的是各自的国家,任何对他们的失礼都被视为对他们国家的不敬。因此,违反外交礼仪有可能引起紧张国际关系的危险,甚至有可能成为宣战的理由。)

其实,这道题可反其道而行之,变成汉译英。在实践中,学生们觉得这样的题型活、灵活性大,能激活他们的思维,而且摆脱了以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框架。因此,此种题型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灵活运用和实践能力,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5.根据图片(或表格)中的提示完成一段100字的短文(实用英语口语大赛辅导班学生)例:

值得一提的是,A、B级考试中的应用文写作其实就是一道汉译英翻译题,但因为应用文写作不论是通知、海报、道歉信、邀请信、投诉信、证明信、求职信、简历,还是电子邮件等,都有一定的写作格式和常用表达句型,学生只要熟记就可以减少丢分,所以写作题型又有别于普通的汉译英题型。一般的汉译英题型灵活性较大,只要语法正确、语意通达,一句中文可有多种英文表达方式,其实这也是翻译题的宗旨――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和实践能力。

五、结论

测试是外语教学和检验外语学习的一个必要环节和手段。A、B级考试是专为高职高专类考生设计的一类适合高职高专特点的考试,强调考查考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外语考试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同时对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和测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教材和试题中,题型是否优劣与合理仅是相对而言,只有运用到教与学的实践中,才能检验其效果,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实践中,笔者发现A、B级翻译题型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既然存在弊端,必有改进之处。在尝试的几种方法中,笔者认为第四种最有挑战性,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验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润清.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趋势.文酷网,2009.

[3]梁育全.实用英语教程(读写•第一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4]欧阳敏.实用英语教程(教师用书•第一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

[5]陈明娟.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走出牛津(练习册1).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7.

英译汉句子范文6

关键词:形似; 形美; 唐宋词英译; 许渊冲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60-04

一般说来,无论是汉语诗词英译还是英诗汉译,欲求形似都比较困难。因此英汉诗歌互译时,置原诗形式于不顾的现象往往有之,例如:

例1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旧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The frontier grass must be showing a fresh silken green,for the mulberry trees here are already heavy with luscious leaves.When your thoughts turn towards home,I have long been pining.To the spring breeze fluttering my flimsy curtains I say: Kindly keep out,stranger![1]

例2

Could man be drunk for ever

With liquor,love,or fights,

Lief should I rouse at morning

And Lief lie down of nights.

But men at whiles are sober

And think by fits and starts,

And if they think,they fasten

Their hands upon their hearts(Verse 9,“Last Poems” by A.E.Housman).

如果人能够永远酩酊

于酒、于爱情、或于战争,

每天早晨我都将怡然起身,

每夜晚又怡然就寝。

但人啊总不免有几时清醒,

一阵阵一阵阵蓦地思忖;

而一思忖,他们便赶紧

把双手紧掩住自己的心[2]。

例1中的汉诗虽不是五律也不是五绝,但形式规整。全诗六行,每行由五个字构成,第一联与第二联中的诗句对仗工整。英译却是散文。例2中的原诗共八行,分为上下两片;每行为六个音节,两片中的第三行均多一个音节;全诗基本上为三个音步,抑扬格。译诗虽然在隔行缩格与标点符号上与原诗相同外,其余的形式均与原诗迥异。与上述做法不同的是,许渊冲英译汉语诗词力求形似,并通过形式以求得形美。下面以其《最爱唐宋词》中的100首词英译为例,从诗行增减、人称代词的增加、句子与句子结构、总体形态变化等角度,做一个简要的统计分析称之为简要的统计分析,原因有二。第一,统计是用手工完成的,准确度未必尽如人意;第二,鉴于许渊冲认为节奏、押韵、头韵等为音似与音美因素,我们在统计形式因素时没将其考虑在内,仅就诗行增减、人称代词增加、句子与句子结构、整体形态等进行了初步统计。。

一、诗行的增减

统计显示,英译这100首唐宋词时,有45首诗行数量发生了变化,另55首诗行数量一如原词,各占45%和55%。在诗行发生变化的45首词中,36首增加了诗行,9首减少了诗行。在增加诗行的36首词中,有上下片均衡增加的,如第十一首《河传》,原词上下片各7行,英译上下片各8行 ;有上片行数增加、下片没有增加的,如第四十九首《念奴娇》,原词上下片各11行,英译上片增加1行,下片没有增加;有上片行数没有增加、下片增加了的,如第十五首《酒泉子》,原词上下片各5行,英译上片没有增加,下片增至7行。在9首诗行减少了的词中,有上下片均衡减少的,如第三十首《苏幕遮》,原词上下片各7行,英译上下片各5行;有上片诗行减少、下片没有减少的,如第六十三首《渔家傲》,原词上下片各5行,英译上片减少1行,下片行数不变;有上片诗行没有减少、下片减少了的,如第四十一首《江城子》,原词上下片各8行,英译上片还是8行,下片减至6行。另外,有上片增加、下片减少的,如第三十七首《桂枝香》,原词上片11行,下片12行,英译上片增至14行,下片减至8行;也有上片减少、下片增加的,如第九十二首《扬州慢》,原词上下片各11行,英译上片减至10行,下片增至12行。

虽然有45%的英译增减了诗行,但总体上说,增减的幅度都不大,只有少数例外,如第十首《梦江南》,原词5行,英译增至10行,翻了一番;第二十五首《雨淋玲》,原词18行,英译增至24行,增加了1/3;第三十七首《桂枝香》的下片,原词11行,英译减至8行,减少了将近1/3;第九十八首,原词上下片共19行,英译却增至27行。

二、人称代词的增加

将汉语译成英语,由于差异较大,往往需要增加人称代词,又以汉语诗词英译为甚。这主要由于:1)汉语诗词多用第一人称叙事,叙事人称“我”往往省略;2)汉语需要重复名词的地方英语往往需用代词;3)汉语是意合语言,许多用代词表达的意义可以隐诸字里行间。通读《最爱唐宋词》,我们看到许渊冲英译百首唐宋词时,也增加了大量的人称代词,这里仅举增加得较多几首为例。

例3 鹊踏枝

无名氏

叵耐灵鹊多谩语,

报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

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

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

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Tune: “The Magpie on a Branch”

Anonymous

How can I bear to hear the chattering magpie

Announce the happy news on which I can’t reply?

So thus I catch it alive when it flies to me again

And shut it in a cage where lonely ’twill remain.

――With good intent I brought her a happy message,

Who would expect she’d shut me in a golden cage?

I wish her husband would come back soon so that I

Might be set free and take my flight to the blue sky[3]6-7.

这是《最爱唐宋词》中的第1首。原词仅下片用了2个“我”,均指喜鹊,1个“他”,之征夫之妇。英译上片用了3个“I”、1个“me”和3个“it”,其中I和me均指代叙事人即征夫之妇,it均指报信的喜鹊。下片以喜鹊为叙事人,因此英译中的三个“I”、一个“me”和一个“my”均指喜鹊,1个“she”和2个“her”均指征夫之妇。综合起来,原词用了3个人称代词,英译用了15个,多出12个。

与上例相类似的还有,第24首《昼夜乐》、第25首《雨淋玲》、第42首《江城子》、第43首《水调歌头》、第65首《声声慢》、第70首《满江红》等。在第24首《昼夜乐》中,原词除了上片使了1个“伊”和1个“谁”外,没有使用其他代词。英译用了9个“I”、2个“my”、1个“we”、1个“thou”、1个“your”、1个“thy”和1个“who”,共16个代词。第25首《雨淋玲》中,原词除最后一行的“何人”可以勉强算作人称代词,全词没有用其他人称代词。英译用了7个“I”、2个“my”、1个“me”、4个”we”、1个“our”、1个“whom”和1个“each other”,一共17个代词,其中whom为疑问代词、each other为相互代词外,其余的均为人称代词。第42首《江城子》,原词没用一个人称代词,英译用了4个“I”、5个“my”、1个“me”、3个“she”、4个“her”、和1个“whom”,共18个代词。第43首《水调歌头》仅上片用了1个“我”,英译用了5个“I”、1个“me”、1个“we”、1个“us”、3个“she”、1个“her”和1个“he”,共13个代词。第65首《声声慢》,原词仅用了1个“谁”,英译用了7个“I”、1个“me”、1个“my”、1个“they”、1个“them”和1个“who”,共12个代词。第70首《满江红》,原词没用一个人称代词,英译用了3个“I”、2个“my”、6个“we”、6个“our”、1个“it”和1个“they”,共19个代词。

据我们统计,这100首英译的唐宋词,共用了674个人称代词,平均每首英译用了6.7个。最多的用了19个,但第9、第31、第34和第52首英译没用一个人称代词。

三、句子与句子结构

汉语诗词英译的另一大障碍是语法。众所周知,英语诗歌虽然分行,但一般说来,诗行内部与诗行之间仍用语法手段来衔接,也就是说,分行时虽然也倒装,也打乱正常的语法顺序但并不影响语法结构的完整性。换言之,一般不能将分行的英诗看成是一些词语的有序或无序的堆砌,将汉诗译成英语也是这样。汉诗则不然,虽然不能说汉语诗词没有语法,但多诉诸语序而不太诉诸介词、连词等手段,没有也无法诉诸曲折变化、冠词、单复数、动词规则及不规则变化等手段。例如,第一首《鹊踏枝》英译,上下片各为4个诗行,但从语法的角度看上片是2个句子,下片是3个句子。上片2句均为主从复合句,其中第一句由主句加宾语从句构成,宾语从句中含一个定语从句;第二句由主句加定语从句构成。下片3句,第一句为简单句,第二句为主从复合句,由主句加宾语从句构成;第三句为主从复合句,由主句加宾语从句构成,宾语从句又含一个目的状语从句。第二首《浣溪沙》实际上应为《摊破浣溪沙》,因为上下两片都增加了“是船行”。英译,从语法的角度可以看成上下片各含1个并列复合句,也可以看成各含2个松散连接的并列的简单句。第三首《菩萨蛮》从语法的角度看译成了5句,上片2句,第一句为简单句,第二句为主从复合句,由主句加定语从句构成;下片3句,均为简单句,后2句一问一答。总之,所有这100首英译从语法的角度都可以用简单句、并列复合句、主从复合句以及名词独立结构等语法结构手段一一予以分析。然而,如果用同样的语法手段来分析汉语原词,恐怕往往只能望而却步。

四、整体形态变化

汉语诗词往往整体形态有定,骈俪讲究骈四俪六,近体诗有五言与七言之分,律诗八行,绝句四行,排律虽不限行数,但一般为双数行。在诗的基础上形成的词,虽然称为长短句,然而哪一行该长、哪一行该短,长到何种地步、短到什么程度,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定都用词牌标示出来,一般说来,填词时不能擅越雷池。例如,《十六字令》由16个字组成,可分为四个诗行,其中,第一行为1个字,第二行为7个字,第三行为3个字,第四行为5个字。又如《南歌子》由26个字组成,可分为四个诗行,其中,第一、二行各为5个字,第三行为7个字,第四行为9个字,如此等等。总之,词的总字数与各诗行的字数,一般是不能突破的。如果突破了,有可能变成了另外一种词。例如,《浣溪沙》分上下两片,每片可分为3个诗行,每行7个字,全词由42个字组成。如果在每片的最后一行各加上3个字,将全词加至48个字,就变成了《摊破浣溪沙》,是《浣溪沙》的一种扩展形式(an extended form)。

英译汉语诗歌,许渊冲提倡用亚历山大体即六音步译七言,用英雄体即五音步译五言,或用每行八个音节译五言[4]128-129。但在翻译实践中,他也常常用五音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译七言。词如何译?音步与言之间要不要对应?如何对应?这些他都没有说。看来,似乎难以对应。例如:

例4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Tune: “A Fisherman’s Song”

Zhang Zhi-he

In front of western hills white egrets fly up and down,

In peach mirrored stream mandarin fish are fully grown.

In my blue bamboo hat

And green straw cloak,I’d Fain

Go fishing careless of slanting wind and fine rain[3]14.

这首词原词诗行比较规整,如果将第三行的两个三字小句之间的逗号变成“和”字或“与”字,整体形状就酷似七言绝句了。许渊冲将前两行译成了13个音节,第四行译成了12个音节,第三行译成了两个诗行,各含6个音节,共12个音节,两小句间用and连接。因此,可以看成一行,由12个音节构成。换言之,英译对原词的整体形态做了变通处理。像许渊冲这样的翻译高手,对唐宋词的整体形态一般也只能作变通处理,可见变通是处理汉词英译时求形似的唯一办法了。

许渊冲历来认为,翻译是艺术,可以发挥译文优势、改变劣势、争取均势;英文可以与原文竞赛,在竞赛中创优、争先,从而使译者和读者都知之、好之、乐之。英译汉语诗词时,他一般总借助于“三化”(等化、深化、浅化)以求得“三似”(意似、音似、形似),在三似的基础上追求“三美”。在这些论说的基础上,他将自己的翻译理论总结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4]3-24。他还认为,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大,两种语言间的形式差异尤巨。在英译汉语诗词、求取三似、三美的过程中,应将意似与意美置于首位,音似与音美次之,形似与形美又次之。换言之,为求取意似与音似,可适当牺牲形似;为求取意美与音美,可适当牺牲形美。由于上述原因,英译汉语诗词时,很难求得形似与形美,尤其是形似,而英译汉语的唐宋词较英译汉语的唐诗更难求得形似与形美,尤其就上述四个参数而言。换言之,诗行往往有增减,代词往往要增加甚至大幅度增加,一般要使用完整的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从句与主句之间一般应有连词,词组与词组之间多用连词与介词,有些词有曲折变化等。即使从上述前三个参数的角度看译文酷似原文,且译文也为长短句,然而从英译的整体形态根本看不出是从汉语的词译过来的,更不用说是从某个特定词牌译过来的,因为英语中根本就没有对应于汉语词的诗歌品种,没有类似的参照系,英语读者也无法了解英译为什么是长短句。也许会将英译与惠特曼等改革派诗人的作品等同起来,也许会将英译与庞德等创新派诗人的作品等同起来。既然如此,形似,尤其是汉词英译时整体形态上的形似,就是一种译者设定的追求目标了,就难以落到实处了。另外,形似与形美往往会成反比。因为在追求形美的时候,往往要与形似拉开距离。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形美,英文与形似的距离就越大。质言之,从理论看,形美可以抛开原文,至少是不同程度地跑开原文,而形似则不能。既如此,在形似基础上的形美作为英译汉语诗词的一种更高追求,恐往往难于落实。

然而,许渊冲的英译确有独到之处,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也确有独到之处,虽然也多源于作者的感悟,但却逐步推进,自成体系,言之成理。这种现象如何看待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道可道,非常道”。汪榕培在讲述自己英译《老子》的心得体会时将其演绎成了“译可译,非常译”[5]。我们选取了四个参数,简要分析了许渊冲《最爱唐宋词》的英译,与汪榕培产生了同感,认为英译汉语诗词,在形式上只能做到“似可似,非常似;美可美,非常美”。老子的话既有结构歧义也有历时歧义,汪榕培的话的真谛在于读者的解读,同样我们用以言说诗词翻译中的形似与形美的“似可似,非常似;美可美,非常美”的意义也取决于读者的解读。

参考文献:

[1] 冯世则.风格的翻译:必要、困难、可能与必然[J].翻译通讯,1982(5): 9-14.

[2] 翁显良.译诗管见[J].翻译通讯,1981(6): 1-7.

[3] 许渊冲.最爱唐宋词[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