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智能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智能化范文1
所谓智能化管理,就是协同发挥各类智能优势,包括个人智能、组织智能以及社会智能,以应对复杂市场环境和持续挑战的管理模式。目前,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推动生产智能化,已经成为互联网思维和工业思维对接融合最关键的现实基础。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管理体系,强化自身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全面支撑。但是,要想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将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无疑是一个难度较高的任务,这是因为,不同技术环节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要向实现技术管理的高效性,不仅要从整体上统筹规划,而且要从细节上精心布置,形成整体的技术优势。因此,只有构建完善的技术管理系统,提高技术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加强技术环节之间的渗透,才能有效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技术管理智能化的原因与特征
1.企业技术管理智能化的原因。
(1)充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互联网思维的普及彻底打破了传统企业竞争格局,由于信息流通加快,创新收获期缩短,产品与服务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消费者的选择权越来越大,于是差异化竞争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大众消费开始向个性化消费转变。
(2)转型升级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环境风云变幻,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加大,经营管理难度不断提高,要求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构建高效技术管理系统。
(3)智能化应用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语境下,IBM公司提出的建设智慧地球的理念引起了广泛响应,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小区、智能电网等一系列智能化应用开始出现,智能化应用时代已经来临。
2.技术管理智能化特征。
(1)广泛开展知识管理。深入挖掘和利用企业和社会知识资产的价值,是智能化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企业都构建了专家系统和知识共享平台,实施开放式科技研究,同时还践行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了企业科技管理智能化水平,增加了企业产品的知识价值含量。
(2)人工智能工具的大力研发与普及。无论是企业管理领域,还是企业业务领域,都开始引入智能技术系统,程序化与版程序化决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推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3)创造良好的智能化技术管理环境。企业为提高技术管理智能化,不断营造良好环境,包括强化信息化意识,完善技术管理系统,完善员工奖励制度,加强技术人员管理等。
三、企业技术管理系统辅配系统的构成
简单来讲,技术管理系统就是对技术及相关活动实施有效管理的系统。完善企业技术管理系统辅助配套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提高企业管理智能化水平创造良好的智能化环境,为企业创造市场竞争优势。
1.企业技术管理主系统。
企业技术管理的基础是由企业组织结构所支撑的,因此,相关组织部门系统是企业技术管理系统的主系统,就如同一个人的大脑。企业技术管理主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决策领导层和相关职能部门,比如技术中心、技改部、人力资源部、信息中心等组织部门。完善高效的组织结构,能够提高企业资源的获取与分配效率,为开展全面技术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企业技术管理辅助配置系统。
企业技术管理系统的构建属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通过对不同企业技术管理现状的分析,归纳了各大子系统和管理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6个辅配系统构成,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工艺管理、人员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信息技术管理六大辅配系统。这些辅配系统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其中,技术创新管理在所有辅配系统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工艺管理主要是确保技术过程的正常执行,人员管理属于整个系统得以运行的核心资源部分,质量管理是整个系统的具体实施标准,安全管理是整个系统运行的保障指导,信息技术管理是对系统应用的实践管理。六大辅配系统的共同作用,以推动企业管理效率提高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促进了企业技术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3.系统构建的指导思想。
通过对全球经济格局和行业动态的全面分析,特别是要结合企业具体的生产特点,企业必须要明确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工艺设备和技术人员为依托,以安全生产为保障,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构建科学合理、完善高效的技术管理辅配系统。
4.辅配系统分析。
(1)创新技术管理系统。管理性活动和实体性活动的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辅配系统。
(2)工艺管理子系统。工艺设备是企业生产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工艺设备管理,就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依据,以提高工艺设备利用率为目的,在工艺设备的研发、选择、安装、调试、维护等各个环节所进行的全程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工艺设备的潜在价值,确保企业生产高效化,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是企业工艺设备管理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社会对企业工艺管理水平提出了全新要求。工艺管理系统主要分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经济责任制、现场管理和职工素质四大职能。
(3)人员管理系统。人员管理,就是以现代化管理理念为指导,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选调和组织,并对技术人员进行精神层面的引导与管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成为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本,成为企业技术管理系统高效运行的根本支撑。现代企业技术人员管理系统要从4个方面着手建设,包括人才引进、人才分配、人才考评和人才培训。
(4)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是企业技术管理系统得以高效运行的有效保障,根据安全管理系统的职能划分,现代企业质量管理子系统应该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优化改进四方面入手建设。
(5)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就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率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子系统应该从文化建设、控制管理、归纳总结三方面入手建设。
(6)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加强企业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企业技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信息技术管理辅配系统的职能划分,该系统要从生产控制、风险管控、决策支持和员工响应四方面入手建设。总而言之,现代企业技术管理系统的建设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平衡性和民主性原则。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明确系统的主体和管理对象,找出整个系统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资本流动和信息开发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优化改进,不断提高企业技术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在应用中的有效性、能动性、敏感性等管理目标,为企业内外部科学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四、企业技术管理智能化推动技术管理创新
企业技术管理智能化趋势,彻底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推动了技术管理的创新与革新。技术管理智能化主要是通过改善管理决策、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来实施的。
1.管理决策。
通过企业智能化手段,为企业提供全新的管理决策支持工具。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包括电子会议系统、办公智能化系统等相关辅配系统的建设,都全面加强了企业管理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管理人员。
技术管理智能化,极大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通过活动精准有效的信息提高了预判能力,加强了企业生产各环节的信息共同与资源共享,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实现技术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
3.管理方法。
技术管理系统的全面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前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高度共享性、精准性和可持续性,而且实现了企业技术管理的智能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五、结语
企业智能化范文2
当来自好莱坞的科幻大片一再提示我们智能化时代的无限可能及风险时,机器人已经开始在服务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了。以发展较快的日本为例,《机器人革命》一书指出,除了经济因素和技术实力外,对于人形机器人的直接需求造成了这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点说,日本超过20%的人口在65岁以上――这种仍在不断加深的老龄化刺激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而在老龄化这条路上,中国也在越走越远,截至2014年末,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15%,乘上中国的总人口数,你将看到一个极为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对于专业护理、保安、向导等的需求将直接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此外,危险工作和重复性工作也对机器人的使用提出了要求。
当然,在中国谈智能化时代,就业是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因为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率则刚刚过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是政府关于民生的重要考量。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需要考虑的就是权衡人工成本和机器人使用及维护成本,因此,机器人的应用会对低技能和低收入的工作者造成影响,甚至会使未来的青年人很难找到第一份工作。
然而,正如约瑟夫・巴-科恩和大卫・汉森指出的那样,机器人的高度重视应用,或者说智能制造的普及也将开拓出新的工作领域,带来其他的工作机会。所以,在未来,企业的员工会包括人和机器人。
进而,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就需要处理人和机器的协同问题。《工业4.0(实践版)》一书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关注这些讨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工业4.0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胡权在本书推荐序中对于智能化实现条件的界定:工业4.0的三大高度化特征合一。所谓“三大高度化”,是指大量机器的应用带来的高度自动化、无所不在的计算导致的高度信息化、真正的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带来的高度网络化。胡权进而描述了智能化时代的企业及工人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人、经理等角色将不复存在,工业4.0的自组织能力,将模糊工人和经理之间的界限,也许每个人都是生产者,每个人也同时是管理者,甚至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投资,成为“资本家”。
带着智能化将冲击当下企业分工的思考,我们来看看《工业4.0(实践版)》如何讨论人机协同。这里面至少包含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在人机协同中以谁为中心。《另辟蹊径走向工业4.0――机遇及限制》一文作者本德・卡尔楔指出,以人类为中心的CIM和高度机械化的工厂是通过工业4.0的两条路,前者强调的是人类在生产流程中起中心作用,后者强调工作流程的自动化。本德认为,人类是现在及未来生产中最灵活、最智能的部分,因此很多企业都在致力于研究可以实现人机直接交互的解决方案。
二是人机如何协同?本文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毫无疑问,人机协同将改变人们的工作世界,工作者将需要学习不同于现在的技能。作为组织,企业将需要调整自己的组织理念:企业应当集中化还是分散化组织?决策应当由组织高层做出,还是现场做出?所有过程都应当对所有组织层级透明化吗?或者采用分散式管理,将决策视为“黑匣子”?
企业智能化范文3
【关键词】智能化;电力企业;抄表核算收费;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增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用电量需求也大大提升。同时,电力市场的蓬勃发展,电力营销技术也比较发达,电力抄表收费工作也随之改变。传统的手工抄表核算收费的缺点也逐渐浮出水面,如分散性较广、工作效率低、需要更长的时间等,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得电力抄表收费业务逐渐突破传统的技术弱点,有效减少员工工作压力,提高抄表核算收费业务水平,因此,智能技术应用在电力抄表核算业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
1电力企业抄表核算收费智能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建设大型供电公司营销系统。供电公司为了达到建立大型专业市场营销体系目的,营销体系的支柱之一的电力抄表核算收费业务是重要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对象。传统的人工抄表核算工作效率太低,导致电力公司的人力资源不能得到最大化使用,浪费人力资源,甚至限制了电力公司转型升级服务机制,不利于供电公司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电力公司大营销系统实现目标。因此,实现智能化电力抄表核算收费业务有助于加快建设电力公司营销体系。(2)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电力抄表核算中问题。人工计算的工作方式会很容易出现漏抄、误差、估抄问题。同时,电力业务的核算收费,需要很多的员工,很容易导致电力公司人力资源浪费、人员紧张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许多工人不能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抄表核算工作每个环节,不能及时有效发现、处理在核算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导致抄表核算控制不足,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隐患。通过对电力抄表收费集中式智能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解决了人工抄表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有助于改变工作方式。目前,我国电力公司在公司的操作和信息获取方面已经开始积极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集约化运行方式,这也就要求电力抄表核算收费业务也可以转型,提高其智能水平。智能化电力抄表核算收费业务可以改善工作自动化水平,改善传统的工作模式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监督,促进在技术上发生根本性转变,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供电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
2智能化抄表核算要求
2.1抄表业务
改变传统的人工现场抄表为远程自动抄表;传统的人工抄表模式计划、数据抄录、数据准备等集中式自动加工;传统的抄表模式数据审查异常处理改为简化闭环处理;将人工抄表数据检查,改为系统智能初步审计,然后,通过人工审核,主要审核疑似异常用户。
2.2核算收费业务
传统模式下的电力检查异常处理实行循环闭环处理;传统的人工模式开始电量电费计算改为系统自动启动电量电费计算;改变传统人工电审计为先期智能审核,人工关键审核疑似异常用户。
2.3预警防控
集中监测抄表日常业务、核算日常业务,对潜在的问题进行预警,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并短消息通知相关人员,以确保问题是及时和有效的处理,生成监测报告。
2.4统计分析
核算、抄表工作的完成质量情况、问题和处理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集约化管理体系和方法提供决策依据。
3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智能化抄表核算收费主要指电能信息采集系统提供的参考数据,使用智能调度、队列控制、流程传递、监控和其他功能对传统业务环节智能处理,从而有效地提高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电力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3.1完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1)需要统一按照智能电表和终端。在电力企业要统一标准和相关工作要求,有次序、有规划开展智能仪表和终端的安装工作,它有助于促进信息采集系统,实现智能抄表核算业务。(2)需要扩大集中远程抄表覆盖范围。这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手工抄表方式,实现现代化的电能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可以自动收集系统涵盖的所有用户的用电信息,实现远程集中抄表,并有效提高电能信息采集的质量和效率。
3.2建立智能化数据系统
实现智能化电力抄表核算收费,必须结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营销管理系统,保留原有的业务流程和内容,通过增加智能应用程序模块,实现自动抄表的信息收集。由电脑终端直接制作超标计划、计算电费、上传抄表数据等流程;然后计算机遵循规定审查和审核规则,自动筛选电力客户。为了实现智能抄表,有效避免由于人工抄表出现的失误,提高抄表数据的准确性。
3.3创新业务管理模式
智能化电力抄表核算收费应用程序,认真落实标准制定计划和自动抄表数据采集,提高抄表的效率;创新抄表核算过程,避免传统抄表工作的不足,管理人员可以提前收集和分析数据文件的准确性,检查电力用户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智能抄表的核算系统,提高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智能化电量初核、复核、发行及收费。
3.4加强全过程管理
智能抄表核算费用技术推行,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监督,从根本上优化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点到面的变化,实现人工监管转向智能监管,对抄表核算收费集中监督、实时监控,提高整个过程的监督。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统一处理缺陷处理过程中异常信息,如复核异常、处理异常、分类异常、归档异常等异常处理。总之,实现闭环管理,可以规范抄表核算收费行为。
4智能化的应用效果分析
电力抄表核算费用智能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创新技术,完善的管理体系,优化业务流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人工抄核存在的缺陷,实现现代化的电力抄表核算收费业务。
4.1提高抄表核算工作效率
电力抄表核算费用应用智能,可以完全取代人工现场抄表和人工输入的操作模式,可以实现抄表核算智能化运行,有机结合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监控系统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从而可以减少电力企业员工工作量,减少工作的压力,电力费用信息收集和集成、智能,能有效地提高电力抄表核算和收费效率,减少浪费时间和人力资源。
4.2强化管控能力
电费计算和抄表时限、监测的预警、智能化复核监控、电力抄表过程的监控、智能审计和监测、抄表过程监控和其他业务环节,进行标准化的监测和综合预警,保障抄表核算收费业务规范、准确处理。此外,智能抄表的核算系统,每个正在运行的基本指标和业务环节都显示在相关的监控数据中心平台,根据相关的系统可以自动提示一些异常信息,方便业务人员及时处理问题,然后实现业务流程的过程中实时监控和跟踪。
4.3提升抄表核算工作质量
通过建设的三个信息防火墙,可以实现有效地提高抄表核算工作质量。(1)文件层防火墙,它从数据源控制操作质量。(2)示数层防火墙,它早期通过数据审核和初抄审核两个方面,确保数据的准确性。(3)电费电量层防火墙,在电力、电费计算和退补流程,避免计算误差。有三个防火墙把关,不仅能提高核算质量,也减少风险,提高抄表核算的工作质量。
4.4提高业务复核的准确性
智能技术在电力抄表核算和费用等业务定应用,可以减少错误。员工可以通过档案检查、自动运行异常等模块,按照统一的智能管理体系标准来处理相关的缺陷,跟踪和监督每个环节。使用不同的管理模块和管理过程来实现业务复核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并规范工作人员相关行为。
5结束语
总之,智能技术应用在电力抄表核算费用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传统手工操作的不足,优化电力抄表核算收费流程,加强综合治理,及时预警,深化电力信息采集系统,抄核管理模式创新,切实规范工作程序,为电力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电力服务,以提高电力的营销水平,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志勇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天门市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王俊杰.计算机智能化在电力抄表核算业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30).
[2]李春露,宋晓英.智能化技术在电力企业抄表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6(10).
企业智能化范文4
[关键词] 管理学 激励过程 定性模拟 QSIM算法
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即人的管理是重中之重。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又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
激励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时,目标的设置是关键环节。设置目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需求,最终还是为了有利于完成组织目标。因此在设置目标时,只有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好,使组织目标包含较多的个人目标,使个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作的努力,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一、QSIM算法
定性仿真算法是以描述系统定性结构的定性微分方程和系统的初始状态为输入,通过仿真输出系统的预测行为。具体说就是给定系统的定性微分方程和它在t0时刻的状态,QSIM算法以状态树的形式预测出系统可能的行为,系统的一个特定行为由这棵树的根结点(初始状态)到叶结点(终止状态)的路径上的所有状态所组成,其形式为
behavior={state(t0),state(t0,t1),state(t1),…,state(tn)}
QSIM算法可归纳为以下公式:
QSIM:(QDE,state(t0)or(B1,B2,B3…,Bk)),
式中,Bi为系统的一个可能行为。
由QSIM算法产生的k个行为中的一个或几个是系统真实的行为。产生多个行为的原因是由于系统参数值的不确定造成的。必需指出,QSIM算法是充分的但不是完备的。
1.QSIM算法的输入与输出
(1)具体地说,QSIM算法的输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代表系统参数的一个函数集合{f1,f2,…,fm}。
②用M+(f,g),M-(f,g),ADD(f,g,h),MULT(f,g,h),DERIV(f,g)和MINUS(f,g)6个关系建立的约束方程集合。
③每个参数有一个代表函数路标值的有序集合,其中至少包含{-∞,0,+∞}。
④每个函数的上、下极限。
⑤初始时间点t0和每个函数fi在t0的定性状态。
(2)QSIM算法的输出是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定描述,每个定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①表示系统可区分时间点的符号系列{t0,t1,…,tn}。
②每个函数的一个完整的、可能扩展了的有序路标值集合。
③根据函数的路标值描述的每一个函数在所有可区分时间点上和两个相邻可区分时间点间的定性状态。
2.QSIM算法的步骤
QSIM算法模拟的六个步骤如下:
(1)从活动状态表中取出一个状态作为当前状态。
(2)根据通用状态转换表,确定每一个参数(函数)由当前状态可能转换到的状态集合。
(3)对每一个约束,产生状态转换的二元或三元组集合,根据约束的限定,过滤掉与约束不一致的元组。
(4)对元组配对一致性过滤,即具有相同函数的两个元组,对同一个函数的转换必须一致。
(5)将经过上述过滤剩余的元组加以组合,产生系统状态的全局解释。如果不存在相应的全局解释,则做不一致标记,否则标记它们的当前状态的后继状态。
(6)对新产生的定性状态运用全局过滤法来决定是不是将新的状态加入活动状态表中。
二、定性模拟过程
1.激励过程的定性建模
激励过程引用了心理学的知识说明了对人员激励的一个行为导向(需求动机行为)。通过对激励过程的模拟,让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能有个很好的合理把握被管理者的心理过程,能施加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激励的效果。应用QSIM算法,这里对激励过程理论进行了定性建模,激励过程的定性模型如图示。
图 激励过程的定性模型
图中,“+”表示箭尾变量的增加会导致箭头所指变量的增加,“-”表示箭尾变量的增加会导致箭头所指变量的减少。“?”表示某个变量同时作用于另一个变量时,其作用效果根据具体规则确定。
定性模拟中的变量都是非数字化的变量,可以看到在激励过程的定性模型中,影响激励的因素有很多。在这里为了方便以后的讨论和模拟统一使用字母来表示,用B1表示环境因素,B2表示个人需求,B3表示组织目标,B4表示动机,B5表示目标的设置;B6表示目标导向行为,B7表示目标行为。变量之间的定性关系如表所示。
在表中,不同变量的相交点表示2个变量的作用关系,根据定性理论,“+”表示纵轴变量的增加导致横轴变量的增加,“0”表示2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比较弱,“―”表示纵轴变量的增加导致横轴变量的减少。
表 激励过程定性模型的变量关系
2.定性推理过程
按照QSIM算法,定性变量可以表示为:QS(f,ti)或QS(f,ti,ti+1),t0
各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参数的量空间都是在<-1,(-1,0),0,(0,1),+1>,依次表示低,较低,一般,较高和高。在初始时刻t0,给定变量的状态QS(X1,t0)=,即奖励的价值增大,且增加的水平比较平缓。在下一个显著时间点t1,既是X1没有变化,但下一个可区分时间点有增加的可能性,用QS(X1,t1)=表示。
在模拟过程中,给出了推理过程三个时间情境[t0,t1,t2]下的推理,并对推理过程进行了过滤与解释,初始时间状态为t0。初始状态t=t0:
(2)从t=t0到t=t1的模拟
从t=t0到t=(t0,t1)的模拟,根据QSIM算法的状态转换规则,使用P-转换(从可区分时间点上到可区分时间点之间
三、结论
通过上述的激励模拟,在[t0,t1],[t1,t2]的模拟过程体现了激励因素对主要激励状态的影响,在环境稳定,个人需求高并设定良好的组织目标的时候会形成良好的目标导向行为情况下,良好的目标导向行为将形成良好的目标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这个在[t0,t1]模拟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在[t1,t2]的模拟过程中,良好的环境对个人需求和组织目标也是个有效的影响因素,目标行为一直在十分良好的水平。
总的来说,定性模拟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趋势,这也说明定性模拟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定性的,而非提供精确的定量知识。但是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中,这种定性信息已经足够了,使用这种定性的信息构建企业整体激励的机制比单纯的语言叙述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健敏李原等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4
[2]吴瑞明刘豹关伟:结合定量信息的定性仿真方法[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99, 4: 89-92
[3]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5
企业智能化范文5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 电力企业 抄表核算 收费 应用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47-01
新时期,智能化技术在社会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电力企业抄表核算收费业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充分引进了智能化技术,取得了鲜明的成效。
1 智能化技术在电力企业抄表核算收费业务中的必要性
1.1 满足大营销体系建设需求
传统的电力企业抄表核算及收费均依赖人工进行,这不仅极大的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而且抑制了客户导向型服务机制的建立。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 电力企业着重建设大营销体系,力图达到抄表核算及收费等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抄表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电力企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智能化抄表核算收费,降低人力资源成本[1]。
1.2 提升抄表核算收费业务水平
当前,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普遍采用传统的人工抄表核算方式,电费的抄表与核算不仅涉及的环节多,而且流程复杂,工作量大,再加上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容易出现人为差错,造成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其次,传统采用人工上门收费或定点收费的方式,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收费工作比较繁琐,存在着严重的收费资金风险。目前电力企业对于抄表核算收费缺乏有效风险控制系统以及监督体系,因此,必须引进智能化技术,提升电力企业抄表核算工作效率,降低收费工作风险,加强预警与监督,使抄表核算收费更为科学、准确。
1.3 促进电力企业工作模式的转变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当前,电力企业已基本构建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走上了集约化发展道路,在这种形式下,电力企业的抄表核算收费业务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抄表业务工作模式进行新的创新,引进智能化技术,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加强对抄表核算的监督,提升工作效率,促进电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 智能化技术在电力企业抄表核算收费业务中的实际应用
2.1 健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智能化技术在电力企业抄表核算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智能化调度、控制与监督等对电力企业中的传统业务进行处理,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为电力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2]。
2.2 完善智能化数据系统
电力企业的智能化的实现,需要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营销业务管理系统充分链接,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进而实现智能化抄表与核算。一般情况下,电力企业的营销系统基本业务流程与业务内容变动不大,不同的是,通过智能化收集的用户用电信息将交付计算机进行有效处理,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据准备、报表制作以及电费计算等环节无需人工参与,极大地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核算差错的发生。另外,电力企业还可以对智能化系统进行有效设置,以达到对用电用户的定期筛查的目的[3]。以上措施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工纰漏,促进了电力企业抄表核算业务的现代化。
2.3 对抄表核算管理模式的创新
智能化抄表系统主要包括后台、集中器以及子节点模块等多个组成部分。后台系统主要负责对各类数据的抄收;集中器除了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外还具有数据传输功能。子节点模块则是于本地模块完成数据采集、传输业务等。该管理模式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抄表管理方式,实现了自动化抄表与数据核算,不仅提升了电力企业的抄表核算效率,而且还能够对用电用户的档案进行分析,保证了用电信息采集的正确性。另外,抄表过程中的异常审核、表码以及电费发放等活动在后期均实现了自动化,简化了电力企业的抄表核算流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2.4 对收费业务的智能化管理
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营销业务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有效的对接。自动化的抄表方式与数据上传技术使电力企业的收费更为便捷。一旦用电信息上传至电费核算系统,会自动打印电费清单,经过自动审核进而发往收费系统,电力企业的联网银行将会通过专线访问中间数据库实现对电费的实时查收,并于每日日终对收费流水进行核对,自动记入到分户账以及银行日记账,月末可进行对账。该收费方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能够减少找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2.5 对抄表核算业务的稽核工单管理
传统的电力企业在抄表核算的过程中,多采用的是人工监督管理模式,以确保抄表与核算的科学性,而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抄表核算中的稽核工单流转、异常核算等环节的监督均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使电力企业由传统的“点控”逐渐向“面控”进行转变,整个过程实现了集中化、实时化管理,提升了抄表核算的现代化水平。另外,对于缺陷处理,智能化系统有着统一的处理流程,它能够对异常情况进行复核、确认、分类等,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不仅降低了异常差错的发生率,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规范行为,使电力企业抄表核算流程更加科学、规范,提高了服务质量,保障了电力企业的稳定运行。
结束语
近年来,智能化技术在电力企业的抄表核算以及收费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地应用,实践证明,它能够真正使电力企业的抄核收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核算极大地降低了人工差错,促进了电力企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丽辉.供电企业抄表核算收费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3(12):166-166.
企业智能化范文6
[关键词] 电网企业现状;智能电网;项目信息化系统;ERP建设;基建管理标准化运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8. 030
[中图分类号] F272.2;TM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8- 0052- 03
0 引言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电网建设必须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现代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要求,是电网建设务须完成供电企业目标责任计划任务,并逐渐发展智能化电网,建设智能变电站。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起统一坚强的智能电网目标,投资总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的长远计划。为实现这一重大宏伟目标,公司开始推广智能电网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建立科学合理能源利用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抉择,完成时代赋予中国电力企业的历史重任。由于电网企业的基建工程建设具有的客观复杂性、迫切性,需要进行电力基本建设,以实现电网建设计划任务的全面完成。而基建项目管理中ERP基建管控模块及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广泛采用,为电网企业建立了充足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运用计算机与网络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严格运用基建项目管理标准化程序,是建设智能变电站,发展智能电网项目建设,改变以往传统的电力企业管理理念,奠定其坚强有力可靠的基础的唯一选择。 在对项目进行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加强基建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进行项目信息化在线可控管理,实现其全过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是这一过程的必然要求。
1 目前电力电网发展面临的环境及现状
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国民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电网安全及可靠运行问题日益突出,而电网企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具有亟需解决此问题的社会责任,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电力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能源转换和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衔接智能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接入电网的重要支持。当前阶段,由于国家经济的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使经济增长因素对国家能源的依耐性越来越强,电力能源可靠、安全和稳定的供应,电网的坚强可靠,已成为地区性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电力能源的发展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电力是电能的生产、输出、分配和消费各环节组成的一个特殊的整体,而形成这一整体的不断发展扩大,被称作电力行业的基本建设活动。由于电能生产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及组成电力系统后出现的问题,决定了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过程与其他企业部门有着许多完全不同的特点。其表现为:①电能的生产和消费是在同一时间实现的。电能是不能储存的,每时每刻电力系统的发电量取决于同一时刻的用电量,这是电能生产的最大特点;②电能生产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表现在现代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交通运输业等部门都广泛地用电能作为动力来进行生产,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还不断广泛地使用着各种电器用具;③电能过渡过程十分短暂,由于电是以光速传播的,所以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电磁方面和机械—电气方面的变化过程是十分迅速的,这就必须采用各种自动装置迅速而准确地完成各项调整和操作任务,这个特点给电力系统运行、操作带来许多复杂的课题;④电力系统是不断成长状大的系统,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现代化、电气化程度日益提高,电力系统的容量势必逐年增大,因此,在系统规划与运行管理时都必须充分注意并事先做出足够预测,否则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
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电力需求将长期保持较快增长,国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油气资源较为贫乏,目前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较低,加快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改善能源结构至关重要。同时,我国能源资源与生产力水平总体呈逆向分布,3/4以上的煤炭、水能以及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在北部、西部和西南地区,而2/3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主要负荷中心与大型能源基地的距离一般都为800~3 000km。因此,我国的电网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电网在能源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坚强的网架结构和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为基础,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不仅电网安全得不到保证,煤电运输的紧张局面也难以从根源上解决。目前,新的能源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变革的焦点是新能源,核心是电力;变革的关键在于发展坚强智能电网,推动电网的创新发展,因此我国电力发展必须进行智能变电站的整体建设,务必发展智能化电力。
2 面对智能化电网建设中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从电力企业系统的特点出发,以及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显著地位和作用,对电网企业系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是:①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为国民经济的各个生产部门提供足够的电力;②严格保证用电的可靠性;③积极提高供电的可靠性;④不断提高运行的经济性。电力建设正是实现这一重要目标过程的有效关键环节,也是国家基本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电力建设作为电力发展的基本点,其基本建设计划执行完成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发展格局。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其增长方式也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电网规模发展,这就必然对电网建设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实现低碳电力的基础与前提,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将智能电网的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纳入到能源发展规划之中,逐步加大了智能电网建设力度,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电网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国家电网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辅以通信信息平台的支撑,不断发展了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括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覆盖了所有电压等级,实现了“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具有了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和友好互动内涵的现代电网结构。国家电网依靠自身电网近年来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成就,在电网建设中广泛深入应用,并结合传统电力技术与现有技术的有机融合,迅速地提升了电网智能化水平,并通过传感器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电网发展中的应用结合、为电力系统状态分析和辅助决策提供起技术支持。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结合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特点,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实际国情,都提出了发展“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国家电网建设开始推广智能变电站建设。国家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在技术上体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在管理上体现集团化、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而信息化是坚强智能电网的实施基础,通信信息化平台是以智能电网发展要求为导向,实现实时和非实时信息的高度集成、共享与利用。自动化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实现手段,依靠先进的自动控制策略,全面提高电网运行控制自动化水平。互动化是坚强智能电网的内在要求,实现电源、电网和用户资源的友好互动和相互协调,才能全面满足发电、输电、变电、配电、调度、信息等各环节的需求。计算机信息网路系统是建立在电网骨干通信网,按网络类型划分的传输网、业务网和支撑网之上,以传输网(传送网)包括电力光缆、光通信系统、电力微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电力载波通信系统等为基础技术支撑,包括业务网、综合数据网、调度交换网、行政交换网、会议电视网、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等,支撑网包括时钟(时间)同步网、网管网等。加强提高骨干通信传输网承载能力,加快发展中低压通信网接入能力,构建技术先进、布局合理、传输顺畅、延伸到户的电力通信网接入能力,就能达到深化智能电网六个环节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业务处理互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战略决策科学化,就能增强通信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一体化管理能力,提高对各级通信资源的调配能力,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的抵御能力,并建立起符合坚强智能电网的通信网络平台,业已全面提供电网信息系统运行支持。计算机网路信息技术的支撑与作用贯穿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个环节,实现了电网运行与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营销与市场交易三大领域的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同时,以此为契机,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全面开展实施,并为电网企业信息化得以深入发展,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加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企业信息化系统在山西电网基建项目管理中的运用发展
21世纪以来,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电网企业信息一体化在不断得到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运行支持平台保障。国家电网资源计划系统(SG-ERP)的建设,是以继承、完善SG186工程建设成果,不断深化应用、发展创新,打造起集约柔性的一体化信息平台。融合智能的业务应用,统一高效的保障体系,是提升国家电网公司科学发展质量和速度,支撑智能电网和实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展支持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公司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在SG186工程建设发展基础上,建立信息高度共享、业务深度互动、覆盖面更广、集成度更高、实用性更强、安全性更高、国家领先的国家电网企业资源计划系统(SG-ERP)模式,是当前智能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与坚强智能电网的基本技术特征。而现代电网的智能化建设离不开通信信息技术的广泛大力支持。积极发展电网信息化信息技术与电网生产技术的深度渗透,以及“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使计算机信息技术支撑的范围和内容大大超出传统模式。国家电网SG-ERP是由一体化信息平台,包括信息网路、数据(容灾)中心、集成服务、信息展现、业务应用,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规划计划、项目管理、运行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协同办公、综合管理,保障体系,包括信息管控、运行维护、安全防护、标准规范、技术研究、人才队伍等基本构成,并随其发展逐步扩大完善。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了微机技术与普及应用开始,在基于单机单项和局域网技术基础上的开发应用,基本都是面向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基本特征为基于广域网技术基础上的开发应用,开始有了面向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逐步成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流,如OA系统、综合统计管理系统、Internet互联网站和Intranet内联网站的推出等,提出了平台共用、系统互联、数据共享的建设要求。发展至今,对电网企业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基础有了较大的提升,企业信息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应该面向企业统一加以开发利用,应该基于企业资源计划的理念进行一体化建设,成为企业的共识,密切注重一体化建设和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注重信息化基础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归口管理,抓住机遇,才能迎接信息化发展期的到来。
山西电力公司ERP软件平台是由SAP AG 公司提供的SAP ECC 6.0,并涉及到SAP AG和其分销商所销售的某些软件产品包含有其他软件供应商版权所有的软件组件。山西电力ERP系统项目管理模块于2009年6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省公司本部和分公司4个试点单位按时开始正式使用ERP系统。2009年国家电网山西ERP项目的实施,以及国家电网《ERP辅助模块——基建管控》的试运行与正式上线,实现了国家电网公司“三横五纵”基建业务管理标准化管理模式,达到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网省公司、业主项目部以及相关协作单位业务流程纵向贯通和横向集成,满足了电网基本建设业务项目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造价管理和技术管理五大业务需求,发展引用了成熟套装软件与基建管控模块的紧密集成,建立了以基建管理的标准规范和工作流程为基础的,并满足精益化管理需求的基建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了基建管理运行标准化、规范化、实用化、高效化管理目标。
4 基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基本业务功能介绍与近期运用效果
《ERP辅助模块——基建管控》通用部分具有的内容包括:
(1)项目的立项及决策控制,其内容包括:项目的目的、范围、质量要求、时间要求等,主要进行项目管理策划、项目进度管理,操作内容包括:①维护项目标准模板,②项目定义,③项目概算,④项目物料采购,⑤项目服务采购,⑥项目里程碑及进度管理,⑦项目信息系统查询,⑧项目增强字段定义,⑨项目编码规则。
(2)基建业务主流程:基建项目管理总体流程(项目核准前期、项目工程前期、项目工程施工、项目竣工验收与评价);基建项目管理单项业务管理流程(项目管理策划流程、项目进度管理流程、合同管理流程、项目建设协调管理流程、资信情况统计与上报流程、项目竣工验收及启动管理流程)操作内容包括:①项目的成本计划,②项目预算的分配,③项目计划,④项目确定及任务分工,⑤项目决策与可研阶段,⑥初步设计与招标采购阶段,⑦建设施工阶段工作流程,⑧竣工验收与总结评价阶段。
(3)项目执行及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管理策划、进度管理、招标配合、合同管理、建设协调、信息与档案管理、资信情况统计与上报、项目管理综合评价、项目的物料管理、项目的预算管理、项目的费用管理、项目的信息管理、项目的审批管理;操作内容包括:①系统主界面,②工作平台,③项目管理,④质量管理,⑤安全管理,⑥技术管理,⑦综合管理。
(4)项目的整体管理及主要管理标准:包括项目管理策划、进度管理、招标配合、合同管理、建设协调、信息与档案管理、资信统计、项目管理综合评价;操作内容包括:①新建任务,②待办任务,③任务查询,④ 项目控制等等。
基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现场部分,更加充分贯彻了现场项目部标准化管理思想,建立了一线施工、监理、业主项目部业务数据网,以及报审的及时性、准确性平台,完成了公司对施工现场精益化管理要求。2009年国家电网ERP项目的实施,以及国家电网《ERP辅助模块——基建管控》的试运行及正式上线,实现电网公司“三横五纵”基建业务管理标准化管理模式,达到公司总部、网省公司、业主项目部以及相关协作单位业务流程的纵向贯通与横向集成,满足了电网基本建设业务项目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造价管理和技术管理五大需求,引用了成熟套装软件与基建管控模块的紧密集成,建立了以基建管理的标准规范和工作流程为基础的,并满足精益化管理需求的业务化管理平台,实现了项目管理运行标准化、规范化、实用化、高效化管理目标。当前,公司信息化已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公司网络已迈入全程全网服务型网络发展阶段。企业以“十二五”信息化和通信网发展规划为指导,以服务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两中心”建设为重心,在系统信息深化融合基础上,“抓建设、重运行、促应用、保安全”,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在电网和企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信息化系统向更集约、更精益、更专业方向发展。
5 结 语
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基建项目管理的必要手段,是保障电网输变电基建项目按计划,高效、高质科学性完成建设任务,及时掌握项目施工全过程的经营信息,进行企业信息标准化管理,建立企业建设的综合信息以及相关的市场变化信息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电网企业信息化就是要为电网企业及基建项目部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管理和市场信息,保障管理和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电网企业信息化实现基建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前提。发展智能电网、进行智能化变电站建设,提升电网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优质高效电力服务,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用电,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好务,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用电,促进社会和谐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提供优质可靠的电力保障的共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