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荷花淀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荷花淀教学反思

荷花淀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生态系统 生存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05-02

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活动主要就是培养人才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中及存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又有教师和教学环境的关系,这些关系的运动过程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主要就是由老师、学生和教学设施组成,这些组成因素对教学的成果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分析当代体育教学生态化的时候,对体育生态化的缺点进行系统的分析,主要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顾忌到每个学生的经济条件,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没有全面的体现和了解。

1.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缺点

1.1体育教学教师的能力

对于之前的教学都是有老师自己安排的教学内容,老师主要就是为了应付学校的领导,所以教学成绩的考核主要就是由老师进行安排,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就想得平淡无味,这样的教学也就没有质量。在2013年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调查的结果,大学体育课是大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虽然是这样,大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对待,也没有很好地安排时间学习,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没有上课,在最后考核的时候都是通过应付,没有严格的要求。对于这些问题都是大学体育老师的要求不严格,给大学体育教学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同时这些影响又是因为学生和环境所导致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制定体育教师资格评价体系,选择合适的人来做体育老师。首先体育老师要有体育竞技的能力,还要对老师的人文素质进行考评,这样也就可以培养更优秀的学生,主要就是注重体育教学中人文修养的教育,这也是提高体育教学的重要措施。

1.2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

大学校园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生也就是国家的栋梁,中国面临的挑战更加艰苦,因此教育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这也就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教学任务最重的高中阶段,学生的压力比较大,都希望学生能够考出优异的成绩,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学习,对于体育教学也就没有加以重视,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甚至没有开设体育课程,在学校随处都是看到学生苦读的身影,这样也就导致学生的体育素质十分差,到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体育也就远远的落后。近几年,大学校园进行的军训中,很多时候都出现了晕倒现象,这也就是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具体表现,大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体育课的重要性,大学体育课才能更加充满生态化的活力,才能平衡互动的发展。

1.3教育环境和教学工具

大学体育教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渐提高,很多学生的体育教学设施得到了保障,但是体育教学生态化主要就是强调工具的作用,也就是说每一项体育教学都是要依靠相应的硬件才能开展。在中国的校园更多的就是强调团队精神和无私奉献,这与大学体育教学的理念也就发生了冲突,根据对大学体育教学的调查,有80%的学生没有掌握健身的方法,有60%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也就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满足学生毕业以后进行体育活动的需要,这就意味着把培养学生体育文化和体育习惯放在了首位,完成培养学生兴趣、能力、习惯的终身体育的目标。

2.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解决方法

2.1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对于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与整个社会环境密切联系,我们只有提高体育文化的宣传才能带动大学体育的发展,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之后我们应该大力的宣传体育教学,把这些优点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增加人们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作为当代的年轻的大学生他们希望能够被社会认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我们也就要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在学校开展媒体广播大力宣传体育文化,以学生作为宣传的主体,主要以大学的体育传播为己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个人价值加以突破,获得学生群体的关注和认可。

2.2加强大学体育俱乐部建设延续体育教学生态化

在大学这个五彩缤纷的舞台,学校的社团也就是这个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全面的人才,主要就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和思想素质,同时培养积极向上的追求精神。这也就是我们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做到以学生为主,按照学生的兴趣自己选择体育项目,体现自身价值。在俱乐部里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发展。由于课程的安排以及专业体育教师的有限,体育教学在大三、大四开设的体育课程多为选修,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也是大学教育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学生因子的缺陷,使得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严重,而普及体育俱乐部却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

2.3改革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在教学的模式上也是存在很多问题,当代大学生主要是以老师的教授为主,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没有重视,也就造成了教学的脱节,没有创新体育教学也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具体到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我们应该抛弃以往大学体育教学中偏重体育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理论修养的教授、偏重统一标准考核而忽视不同学生的动态发展、偏重基本技能的广泛教授而忽视体育项目教授的延续性等缺点。

大学体育教学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共生性、动态平衡性的特点,在对人才的培养的时候是全面的发展,这也就是大学体育教学的要求更加高,目前大学体育生态化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并探索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之路。我们只有积极地改革体育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大力提倡终身体育的观念,才能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任凯.分析当代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缺点和反思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41.

[2]吴明深.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学刊,2013(3):22.

荷花淀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语文课堂;话题层次;自主合作

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还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教师希望能够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探索找出一条适合语文课堂中使用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之路。对这一崭新的学习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一些探索工作,已经切实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和学习效益。

在现实教学中,每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在50人左右,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说”的机会。“说”的机会缺乏,既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违背了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首先需要解决学生“说”的机会缺乏问题,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说”的机会。

对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如何解决“说”的机会缺乏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难题,小组合作话题讨论是既有可行性又有效果性的方法。小组合作是一种教学策略。在这种策略的指导下,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1至4人不等。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某个话题展开合作式讨论,共同寻找话题的答案。在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说”的机会。小组内的学生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后,每个小组再选出一位学生代表在课堂上担任主“说”,其他学生补充辅“说”。每一位学生平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在平等的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创见。这种方法也能够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分工合作,互相学习。

方法虽好,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在这里,教师需要做好如下几个细节。首先,教师必须在话题设计上下工夫,提出的话题要有挑战性,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让学生有话可说。其次,根据话题的难易程度确定小组的人数范围,不能一遇到问题就全班参与讨论,致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化。最后,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确保讨论不会“跑题”。

笔者认为,基于不同的话题层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相应地构建不同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结合目前所进行的探索性教学实践工作,笔者分析了这些不同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并说明了如何基于不同的话题层次,具体实施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工作。

一、前后桌合作学习

前后桌合作在具体操作中极为方便。前后四人组成一组,易于沟通。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讨论较为深奥的话题。如学习《雷雨》时,我便采用了此种方法。

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教师用书中也明确提出“欣赏戏剧作品,要认真阅读剧本,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看看哪个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比如节选的《雷雨》,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而要解决这一冲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周鲁两人之间的感情。

在讲授这一课时,笔者便设计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这一话题。由于高二学生对感情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此话题对他们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笔者采用了前后桌合作学习的方法。

经过15分钟的小组讨论之后,笔者便让各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们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理由是周朴园对30年前鲁侍萍居室的布置保持原样,对鲁侍萍的一些习惯念念不忘,甚至把鲁侍萍摆到前妻的位置,表示要修一修她的坟墓等等。

面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观点,笔者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同时,又进一步“追问”学生:既然是真实的,那周朴园为何要对眼前的鲁侍萍发出那样冷酷无情的质问、给支票、想把鲁侍萍永远打发走呢?

第二种是“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虚伪的”。面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观点,我在部分肯定的同时,进一步追问:对一个人的思念何以持续30年之久?

第三种观点,认为周对鲁的感情,既有虚伪性的一面,也有现实性的一面。但又举不出具体的例证来充分论证这一观点,达不到深层次的理性分析。

经过学生们的讨论,把三种不同意见摆出之后,经过学生们的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答案自然形成:周朴园对30年前鲁侍萍居室的布置保持原样,对鲁侍萍的一些习惯念念不忘,甚至把鲁侍萍摆到前妻的位置,表示要修一修她的坟墓,这种怀念有真实的一面。只是,这种怀念又是虚伪的。他怀念的是30年前已经投河死去的,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鲁侍萍。当鲁侍萍“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面前,并可能对自己及家庭、事业带来巨大威胁时,他审时度势,看清利害关系,毫不犹豫地想与鲁侍萍一刀两断,露出了资本家的狰狞面目。

二、同桌合作学习

同桌合作学习最为普遍,可随机进行,极为方便。这一模式适用于稍有难度的话题。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笔者便采用了这一模式。

鲁迅很赞叹《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描写,认为它“能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对王熙凤的语言描写便是极为精彩的一笔,笔者便设计了“王熙凤的语言如何表现出其人物形象”的话题。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文学素养,通过同桌间的讨论,

其观点虽不够全面和深刻,但仍能够初步总结出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在同桌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稍加引导和讲解,这一话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个人思考及全班交互式合作学习

这一方法适用于比较简单的话题,或者说适用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话题。在学习《荷花淀》时,笔者便采用了这一模式。

《荷花淀》的时代背景是时期,描述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战斗生活,但从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垣断壁的破坏,闻不到弥漫的硝烟味,听不到声嘶力竭的哀嚎。我们所能看到的是皎洁的明月、平静的湖水、素雅的荷花,闻到的是荷花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听到的是哗哗的水声、清脆的笑声。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读后令人仿佛被置身于童话世界。小说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因此,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便成为一个教学重点。

为了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笔者便设计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引导讨论式话题“用一个词描绘你印象中的战争”。对于这一话题,学生们表现得非常踊跃,大胆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残酷”“血腥”等词语。

教学效果达到这一层次,尚还不是笔者的主要教学目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善于把学生的“个人思考”引向更高的思维水平。当这拨学生写完个人的词之后,笔者便适时引导并启发学生:你们认为现在所写的这个词放到《荷花淀》的场景描写中是否合适?学生们经过再次思考,便会回答“并不合适”。此时,我进一步引导并启发学生:既然你们认为并不合适,那么你们会选用哪些更为合适的词语?很快,另一拨学生便在黑板上写下“朴素”“清新”“柔美”等词语。如此一来,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作者的写作风格便被学生们经由个人独立思考后,在交互合作的思维碰撞过程中,从浅层面的分析逐步过渡到高层面的分析。

荷花淀教学反思范文3

【案例描述】

孙犁的《荷花淀》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般的意境。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这篇小说来说,却是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充分诗化了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有着无限开阔境界的荷花图。这正是作品的真正魅力所在。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确定为学习通过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第一部分“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的时候,在范读、集体朗读,充分感受作品优美、清新、宁静的风格的基础上,我提问: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作品展示的时间、地点。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月亮、小院。这两个问题的确很简单。有的学生开始低头看书,有的看着我,期待下一个问题的抛出。而我却用粉笔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个弯弯的月亮,并且画了一道栅栏来表示小院,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有的疑惑,有的好奇,有的开始讨论,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于是我问谁能把这幅画的人物补充完整?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最后一致推荐美术科代表来完成,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水生嫂编席的画面逼真极了。在他的带动下,有的学生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接下来的教学就特别轻松,精彩不断呈现。那“新鲜的荷花香”弥漫了整个教室,仿佛有一股股清新的气息扑鼻而来,大家沉浸在这一愉悦之中。

就是这样一个由文字转化为图画,再现情景的环节,使学生更好地走进了文本,同时又跳出了文本。他们的智慧正在释放,情感正在碰撞,动态生成的无穷魅力不断地展现。

【教学反思】

1.寻觅结合点,发现专业魅力

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目标。在中职教学中,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文化课缺乏兴趣,学科的整合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寻找到语文课与美术专业的结合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专业发展,达到语文与专业发展双赢的目的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迁移理论的相同要素说:只有当技能具有相同因素时,一种技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技能。他告诉我们,如果两种学科之间含有共同成分,都有迁移的现象发生,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找到它们共同的成分加以利用。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美术专业知识,可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经历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的过程,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搭建大舞台,绽放学生美丽

相信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搭建一个足够大的平台,那么他们将释放无尽的潜力和魅力,我们的教学会成为一种艺术,会充满青春的活力,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会呈现出不曾预期的美丽。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才会自觉去学习。可见,激发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这节课将语文与美术巧妙结合起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讨论、交流、展示,尽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情趣高昂,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变得更专注了,回答问题更自信了,笑容绽放在他们清秀的脸庞上。

荷花淀教学反思范文4

――题记

一、语文在过去称为国文,小学段叫国语

其内涵由名可知,外延便看不出什么来了。而叶圣陶老先生提出“语文”这一概念就意味着其含义是语言与文字、文学之意,其外延包括听、说、读、写、悟等各方面,而不是哪一两个方面的任务。对于现代人文精神的缺失,究其原因,语文教育难逃其责,但原因又是多方面的。然而对高中生、大学生写不好文章,不喜欢读书有二条原因在这里不能不说。1.以往过分的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大大减弱了其人文性,甚至是忽略! 2.语文教育的功利性,功利性使作文教学要求模仿一套程式,总有八股之嫌;功利性使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抒感,发表思想,而是为了应付考试。曾经有一位著名学府的学者,也是一位有点名气的作家,对他的孩子说:“作文考试你不用怕的,只要写好这几个题目,什么样作文考试你都能应付,平日爱写啥便写啥!”毋庸置疑,这是对学校作文教学的否定,尽管有言过其实之嫌,可也确实值得人们深思,同时也点出了作文教学中的仿写、套写等问题。谈到作文之外的功夫自然要说到听、说、读、写、悟,而其中起连接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读了,它连接着听说和写悟!

二、阅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新大纲重新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的大纲一改以前只强调其工具性的做法,大大加强了其人文性。人文性如何体现,就是要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高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由这些要求就可知道语文不仅仅是四十五分钟的问题,也不是光学知识就可以完成任务的。如果从小学三年级学作文算起到高三毕业刚好是十年时间,如把这十年作一个整体,去规划发展,大家可想这“十年寒窗的苦读”,成绩一定不是现在这个局面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自古以来哪一位学者不是得益于孩童时期的苦读苦背呢?这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可见现代学生只有博览、多读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我们的文化精华,才能做到源头活水来,才不至像有些作文“尖子”到了大学就泯于众生之中了。可见阅读与继承文化遗产和提升人文素养的关系之大。综上所述可见,阅读确实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三、阅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及阅读的重要性,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荷花淀教学反思范文5

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艺术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的美感,是因为经过语词、线条、色彩、声响等中介,使审美主体回忆起既有的表象。但在中学教育中,学生由于经验不足,有时却不能唤起美感。这是因为审美知觉的基础是客观事物,包括时间、空间、能量、信息等物质存在形式。而在语文教育中大多是教材中那些经过了折射的时间、空间的存在形式,对这些整体形象的把握程度如何,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

如果仅仅把语文学科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那么,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审美感知。“深蓝色天空中的一轮金黄的圆月”、“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的火烧云”、“水面上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等景物描写,都不只是通过语言中介的自然景象;《党员登记表》《荷花淀》诸篇中的景物描写都远远不是景物的表象,不是一般的知性,而是赏心悦目的情性。教师那种“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说教并不是美育,因为审美感知是学生本质力量的体现,是生命的体验。语文审美教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培养审美想象力

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智力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审美观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之物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正如高尔基所说:“想象――这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通过语文学科的美育培养想象力,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鉴赏活动中,审美主体从来就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受主观感情的驱使,发现、补充、丰富审美对象,赋予它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审美客体总是潜藏着感染、诱发审美主体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激发鉴赏者的想象。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想象力,就是要把作品的艺术美和现实社会联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加以比较、融合,进行再造想象。这是使学生凭借教学活动唤起内心视象,由原有的表象推出新的表象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语文教材中诸如《土地》《白杨礼赞》《樱花赞》等课文都是培养想象力的极好凭借。

培养想象力应当特别重视移情现象。审美想象本质上就是移情的深刻化,是情感的物化。审美观照中的移情,是审美主体的情感向感知和想象的表象移入,而不是向客观对象移入。这是由于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质同、形似、神合等方面的联系,而不是脱离了客观事物的想入非非。没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审美经验,就难以构成由此及彼的联想,难以发生想象活动。因而,语文审美教育必须根据效应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获得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审美想象与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分不开,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语文审美教育培养想象力的途径,一是通过作品鉴赏;二是适量地背诵诗文,储备记忆材料;三是观察自然和社会,增强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记忆和积累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是一种高敏度的感知能力,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把握,具有更大的悟性。直觉的猜想、假说往往是科学发现和美的创造的起点。然而,在现实的语文学科教育中,学生接受的多是知识条文、文学概念,儿童时代那种整体知觉的内心世界往往由一种与之互不相干、互不一致的东西所代替。这种教育方式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直觉思维能力因此大大下降了,人的成熟似乎与人的创造思维形成了矛盾。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在常规教学中,把阅读教学确定为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把讲授归纳为对人物形象和景物的分析,把原有可以把握的整体形象肢解开来,这些做法都会扼制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学科教育中的文学作品鉴赏课和课外语文教育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客观事物并不在眼前,而只有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但是通过语言符号,经过想象、联想,在阅读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表象。这个表象不一定是具体的“这一个”,而是经过了创造的“那一个”,是对自然、对社会的直接观察和感悟,具有更高的价值。让受教育者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观察自然、了解社会,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加直接的表象,而且这种表象是任何人无法割裂、肢解的整体形象。审美直觉和心理学上的形象直观不尽相同,审美直觉形象更带有模糊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鉴赏中无意识与知觉表象交替出现,还未形成有意识的明确形象,或隐或现,带有神秘感。学生在心理上被诱导,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这就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即时效应;而诱发创造性,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则是语文学科教育的延时效应。直觉思维能力是人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

四.培养美好的情操

情操,简言之,就是情感和操守,这是由情感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会轻易转变的心理状态。美好的情操能够产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情操既是德育的任务也是美育的任务。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渗透在其他的心理因素之中,又是审美心理的诱因。情感往往同个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而又具有个体性;情感还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易变性。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操守尚不坚强,情绪极易冲动。因而,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高尚美好的情操,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许多古代诗文都表现出修身养性、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现代作品《自序》《荷花淀》《百合花》《坚强的战士》《党员登记表》等篇中的人物形象更是闪耀着为追求真理,实现伟大理想的美好情感和崇高操守。内在情感是人整个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情感的稳定性形成每个人特有的操守。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坚定的意志。

五.全面发展个性

人的历史,始终是其个性发展的历史。审美活动是一种个性选择。学生自觉地拥抱美的世界,充分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德育是受动式的教育方式:理性反思、启迪智慧、激发完善自身的意志力量;以其逻辑力量和说服引导引起学生心灵震动,锻炼个性。美育则是主动接受教育的方式:审美陶冶对性格的洗礼,主要依赖含有理性成分的情感因素,感染调动学生,使其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教师以情感春风化雨,点滴入微;学生以心灵沐浴春风,欣然接受。

荷花淀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中职语文 创新能力 培养

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质量需求越来越明显。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是最为社会所接受的。主要是由于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身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中。中职语文教学一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的重任,因此说为了完成人才培养,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一、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缺乏适应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相应教材

当前,我们有些中职院校的语文教材还在沿用以前的版本,教材体例、模式都比较落后,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要花力气结合当前的教学需求开发一套适合中职语文教学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各方面要提高对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当前,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学校、家长、学生、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语文课可学可不学,甚至有些学校为了给专业课让道,缩减语文教学的课时,甚至不开设语文课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充分证明了我们各方面对于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三)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当前,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比较单一,有些院校还在沿用以前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的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学生把语文课当成了“睡觉课”,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怎样改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探寻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一)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中职语文教学就要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以往我们的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满堂灌”。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接受,接受的如何,学生在这种被动学习氛围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对语文课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众所周知,中职生的生源质量相对来讲较差,很多学生的自律性很差,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我们也要改革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欣赏、讲故事、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第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的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创设一个完美、愉悦的教学情境,并且将学生带入这一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巧妙设疑、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时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巧妙的疑问,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需要巧妙的来设置疑问,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要大胆的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一定要加以引导和鼓励,诱导其想象,启发其思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调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联想和想象是智慧的翅膀,运用联想和想象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因素,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延伸课堂,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推进教育创新,靠的还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师务必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去观察、思考和研究,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课外读名著、办手抄报、演小剧、做游戏、作调查等活动已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补充。比如:在教授完孙犁的《荷花淀》一课后,我向同学们提出了将它改编成小话剧的要求。一周后,同学们拿出了话剧脚本,并进行了表演,学生的表演十分投入,每个角色的表现都惟妙惟肖,超出我的想象。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既学到新知识、新技能,也逐渐养成积极学习和思考以及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义学.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语文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