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言可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人言可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人言可畏范文1

[关键词]儿科护理;以人为本;理念;措施;效果

以人为本属人文学的范畴,在护理实践中则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1]。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既是规范人性化、优质化护理服务原则,是提高护士素养和品格的途径,也是适应时展,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实践与创新。近2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果,也证明了坚持以人为本是丰富和发展现代儿科护理学重要组成部分。

1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1.1坚持以人为本是时展的需要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2]。”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又要重视心理,既要重视局部又要重视整体,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重视“人文精神”,要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3]。

1.2以人为本等新型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具有特殊意义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是要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这种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1.3提倡以人为本有利于提高护士素养和品质目前大部分儿科护理人员都是中专学历,没有进行系统的人文学课程的学习,普遍缺乏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健康教育、伦理学等方面知识,提倡“人文护理”对护士职业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智慧、理想提出了更高要求,能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加强人文知识培训。

2儿科护理中如何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儿科护理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除了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人本服务的具体措施,重点体现在环境营造、模式转变和服务改善三个方面。

2.1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如今绝大多数医院都强调环境幽雅,设施完善。从人文关怀的要求上说,儿科病房则根据生理与心理特点设置独特环境,如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种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为主,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怖心理,此外,还要设置便捷的传呼系统,随时使患儿得到护士的帮助。

2.2倡导人性化服务模式对于患儿来讲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与患儿接触最多,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儿及家长以深刻的心理影响。一个训练有素的儿科护士要注意个人仪表和风度,才坚持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上要热情、和蔼,更主要的是要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如对婴幼儿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此外,交接班时要注意真诚问候,出院时的要多叮嘱与祝愿。

2.3丰富人性化服务内容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性化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按照护理程序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就儿科护理特点而言,人性化服务可概括为“四字”、“四送”。“四字”是指“技”、“情”、“忍”、“乐”,即,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以消除患儿“怕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对患儿、家属时时处处真情相待;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和行为、家属的报怨都要忍让在先;尽可能增加患儿的欢乐情绪。“四送”是指入院时送温暖,包括在送水、生活安排、协助检查,指导用药对初入院者要特别关心,尽快缩短双方距离;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一分小礼物;工作中送笑容,无论是操作、检查,还是取样,都尽可能坚持微笑服务,对儿童而言,在微笑中安慰、叮咛比直接告诫作用更加强烈;康复出院时送祝福,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总之,要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的不同,提供个性化护理与沟通,体现儿科专科护理特色,深化整体护理内涵。

2.4强化人性化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需要注重细节,讲求方式。一是要制定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计划表,在介绍疾病防治、饮食要求、用药指导、体育锻炼等知识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选择恰当方式,如将健康教育内容制成卡片,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多示教、编写讲述小故事等,寓教于乐;二是可进行集体沟通,对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对患儿家长进行集体沟通、宣教和检查指导;三是办好儿童健康教育的宣传栏、橱窗,形式上要图文并茂,版面上生动活泼,最好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卡通、漫画为主。

3儿科护理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儿科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承受较大的压力。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特别是静脉穿刺、危重患儿的抢救与护理,也由于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患方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再加上人员编制不足,三班倒的无规律生活,使儿科护士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护士长定期与护士进行思想沟通,开展护患座谈会,加强护患沟通。尽量争取提供晋升、深造、福利待遇上的优惠政策。对工作出色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制定护理缺陷记录,根据表现、工作量、承担的风险大小实行奖金二次分配。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工作模式,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保证护理工作质量[4]。

4实践效果评价

近2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对护士激励很大,使护理人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服务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护士在实践中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增强了对儿科护理针对性、特殊性的认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护理工作者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使护士从被动执行医嘱、完成护理操作转变为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评价患儿需求,提供个体化服务;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护理人员对儿科护理中的内容美、形式美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在轻柔、迅捷、精确的注射行为中,在对患儿心理的正确把握与安慰上,在从声音、色彩、形体方面改善护理环境中,在把握音色、声调、语速、用语选择的语境追求中陶冶了情操,领略了个性与风格、内容与形式、行为与科学性的和谐统一,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以高效和完美的护理手段、方式与方法,满足了患者家属的合理需要,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护患纠纷明显下降,床位使用率不断增高,医院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儿科的综合满意度达到了99.5%。从根本上改善了儿科护理质量,为创立服务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邓行爱,郑耀珍.给予人文关怀深化整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07.

[2]高明凤.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中的“小事”不容忽视[J].临床护理杂志,2003,2:328.

论人言可畏范文2

【关 键 词】 新课程;学科教研室;功能;职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从核心理念到培养目标,从课程结构到教材体系,从教学方式到评价方式,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科教研室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落实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并有所作为呢?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著名教育专家张志勇曾明确指出,学校要切实组织好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师同伴交流与研讨。为此,我们在学科教研室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研室要切实改变形同虚设,少有实质性的工作和独立活动的现状,应具备教学、科研和教师培训三个功能与职责,真正起到专业引领的示范作用,成为实施校本教研、培养研究型教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阵地。重视并不断强化教研室工作,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学习型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科教研室是教研文化生活的沙龙

教研室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指的是教研组教师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教研室教师的师德、教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和文化生活,是整个学科教研室的一种精神。和谐是教研文化生活建设的基础,首先是教研室内部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日常的工作中关心每位教师的学习、生活,了解每位教师的想法,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加强教研室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和谐体现在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密切协作,要与教师定期交流思想,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工作关系。

为了实现群体智慧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共同提高,克服课程实施出现的障碍,让学科教研室真正成为教师教研生活的沙龙,我校以学科教研室为核心,为教师搭建了形式多样的互对话平台,创办了学术委员会,定期举办学术论坛、科研沙龙,构建了教学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和教师的自我教育发展史研究、网络在线等校本化研究方式,从而借助一定的展示平台让骨干教师的价值得到彰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常规教研活动中开设学科沙龙,繁荣教研文化,让教师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主意识,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长。

二、教研室是校本教研的平台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已初步达成一个共识:教师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发挥;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要有共同的课程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校本教研要凸显以校为本理念,树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切实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为此,我们确立了建立以学科教研室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基本方式,是唤醒、体验,是视界融合、对话文化。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校本教研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生命的展开过程。它是一种非线性的研究,是对自己教学和生命过程的体验。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是文本的视界,课程、教材;一是学生的视界,学生现实经验。“校本教研”强调的是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达到这两种视界的真正融合。从这一点上来说,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这种“对话”的本质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为保证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将“让人的发展成为最大的福利”的管理理念渗透到学科教研组的特色建设中,我校出台了《宁阳一中校本教研制度》,构建了“构建‘以校为本,研训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路径”校本教研模式,通过学校层面的实践探索,努力探寻到了一条具有农村县域高色的、立体交叉、多网络覆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把各学科教研室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化组织和培训结构。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研策略:

1. 构建“说、讲、测、评、思”的教研模式。学校加强了教研工作的力度,成立了教科所,专门负责全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建立了“学校――教科所――教研室――备课组”四级教研管理网络,学校领导分组包科,参与学科教研室和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建立健全了学校各项教研制度,使教研活动制度化,坚持实施“说、讲、测、评、思”一条龙教研制度,以“课例为载体”的形式推动校本教研的落实,让同伴互助发挥真正的作用,让“集体备课”这一活动得以强化。

2. 专家支撑系统。我校聘请了校外专家,成立稳定、持久关注我校学科发展的“专家支撑系统”。我校被山东省教育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确定为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后,通过合同的方式签订了6名校本培训固定专家,通过“山东省中小学校本教学研究重点基地”这一发展平台,山东省教科所5名研究员成为我校固定的客座导师。他们除了定期到我校举行专家学术报告会外,还针对各阶段出现的课程实施问题进行专业引领。

3. 校本专家自我培训系统。为消除新课程发展过程中对专家的过分依赖,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将评选的“校级名师”和成立的“老教协”确定为校本专家,加强他们在学科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方面,提供常态实效的指导,消除一线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从思想认识到行为实践过渡的障碍。“老教协”参与学科教研室的课例教学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校级名师”通过“课例示范与研究”的方式举办校本培训。以上措施,保证了我校课程改革连年取得成效,一年一个大跨越。

4. 专题研讨会。专题研讨会是一种富有深度的思想碰撞。为了使合作教研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我校每学期都由学科教研室将阶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列成“菜单”,加以梳理形成研讨的问题,通过合作研究形成一致意见,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和发展性教师“同课异构”,不断修订形成解决方案。这对于建设学习型学科教研室团队具有积极的意义。

5. 分层次推进,差异性评价。我校为促进优秀与一般群体差异性地发展,实现共同提高,开展了基于校本的“名师”评选工程、“教学新秀”的评比和单项教学技能评比。学校出台了《宁阳一中名师专业发展考评方案》,对各级名师定期考核、科学评估。为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分层次推进,我校编制了《宁阳一中学科教研室专业发展过程性管理档案》《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分为职初型、熟练型、资深型三种类型,为不同类型的教师建立了“教师发展档案”,强调了对教学技能、教学绩效、教研过程和科研绩效等几个方面的评价,强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管理意识。“分层次评价,差异性发展”通过差异性管理与分层次评价,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规范与繁荣我校管理文化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 用活动促评比,用评比促发展。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以教研室为依托,开展了校级教学能手评比、校级优质课评比、教育科研成果评定和课件制作等评比活动。我们把每一次校本评比活动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在促进校本管理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三、学科教研室是学科教学的支撑

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学科教研室应是学科教学的支撑,学科教学的质量保证,是教学实践的共同体、教学研究的合作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研的支撑,没有长期有效的教科研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面对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教师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学科教研室应组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可以从本学科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选定一到两个专题,作为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研究重点,集中一至两个专题,扎扎实实地去研究,努力做出成效,创出特色,从而全面实现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的整合,这是学科教研室工作的有效抓手,是提高教研活动水平的重要策略,也是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培养骨干教师的重要途径。

为使学科教研室成为学科教学的支撑,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了对学科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评价力度。

(一)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努力打造“生本课堂”

在教学诸环节中课堂教学处于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作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三降一面向”的落实、“三环节”教学改革的推进,无一不反映在课堂教学上。而常规听评课活动参与面小,存在着学生主体不突出,教学方法简单,策略不科学;思维训练量小、强度低,思维层次浅;忽视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学习方式单一;教学起点偏高,学生分化严重等问题。这一切都极大地制约了整体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了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将以“自主探究,合作释疑,先学后教,内化素质”为特征的探究释疑教学模式推向深入,我校广泛开展了以全员参与为特征的赛课活动,以评促赛,以赛促优,形成常态。“赛课”活动每学期进行两轮,活动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每轮分备课组“赛课”、教研室“赛课”、学校“赛课”、校级示范课等四个层面进行,自下而上层层推选。通过大力实施赛课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出一节节精彩纷呈的“生本课堂”,全面推进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思想的落实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力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陈旧观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的学习素养和成绩得以最大限度地提升。

(二)规范管理和评价,促进教研室专业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对教研室的管理,把教研室建设成为学科发展和教师培养的中心、教学和教研质量监控管理的有效组织,我校对学科教研室工作实施了量化考核。我校制定了《宁阳一中关于加强学科教研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宁阳一中学科教研室考核方案》《宁阳一中学科教研室考核实施方案》,对教研室的量化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成效,教研绩效以及所属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赛课和教学技能达标等活动。评价方式采取查验资料、听取学科教研室主任工作总结和提问问题评议等三项内容。按名次将教研室工作情况确定为A、B、C三个等级,各等级分别占教研室总数的三分之一,教研室的等级结果与所属备课组的评价等级、本学科教师的评价等级相关联,根据教研绩效和过程性评价对各学科教研室和备课组实施区分性评价。除了各项活动的检查、成效的评估和绩效评价外,评价的载体是《教研室专业发展档案》。学科教研室依据教研室考核成绩确认教师专业考核的等次,各等级赋予学校规定的分值即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考核成绩。

我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研室功能和职责进行了重新认识与定位以来,加强学科教研室建设,实施了以校为本,研训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通过教研室平台的建设,成长起了一批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们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旗帜,在实践和研究新课程的过程中,纷纷撰写出版了自己的教学著作,参与了多种课程与教材的开发,真正由“教书匠”变成了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我校近几年来出版了教学专著6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10余篇,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上200余篇。近10年来,我校先后培养出全国模范教师1人,齐鲁名师1人,省特级教师4人,泰山功勋校长、泰山名校长1人,泰山功勋教师4人,泰山名师13人,国家级优秀教师6人,省级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13人,市级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62人,73人参加了研究生班培训。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教研室功能和职责有了新的认识与定位,加强了学科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了其在深化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但关键是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的机制,扎实的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 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刘尧. 教育评论学[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0.

[3] 刘树超. 学校教研组建设浅谈[J]. 职业教育研究,2011(4).

[4] 黎勇. 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室的定位[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2).

[5] 魏中和. 有了文化教研室就有了灵魂[N]. 中国教育报,2007-1-19.

论人言可畏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人才战略;做法;存在问题;对策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是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的果树专业机构。“十五”以来,根据科技和产业发展要求,进行了学科结构调整,基本确定了以下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一是果树资源与育种,其学科的研究方向为苹果、李、杏、树莓、蓝莓等果树资源与育种研究;二是果树栽培,其学科研究方向为苹果、梨、葡萄、李、杏、树莓、蓝莓、枣、榛子、板栗等果树栽培、设施栽培(李、杏、葡萄、桃、甜樱桃)、果树植保、果树土肥;三是果品加工与贮藏,其学科研究方向为果品加工、果品贮藏;四是观赏园艺,其学科研究方向为观赏果树及林木资源利用研究;五是干坚果研究,其学科研究方向为枣、榛子、板栗等新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六是设施蔬菜研究,其学科研究方向为国外优良蔬菜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在上述研究领域中,果树资源与育种、果树栽培、果品加工与贮藏为重点学科。

1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及成效

一是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在全所人才资源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科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了《辽宁省果树所“十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辽宁省果树所“十一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根据辽宁省果树科研所科研、开发、管理工作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分学科、分层次进行不同形式人才培养,既要突出科研人才,又要重视经营开发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既要开发现有人才,也要培养后备人才。二是将人才培养与所重点学科的建设结合起来,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人选,必须是重点课题或重点研究领导的优秀青年,引导人才的走向。三是选派一些政治素质好、有事业心、专业拔尖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到国外进修,或到高等院校攻读学位,“九五”以来,已选送6名同志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国外进修,6名攻读博士学位,已有2名毕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0名,在读10名,学费等相关费用由所、课题、个人按比例承担,先以个人借款形式支付,毕业后按规定报销,签定协议并由经济担保人担保。四是设立“青年科技基金”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申请所自选项目,经过个人申请,所学术委员会对论证报告把关,由35岁以下优秀青年主持,给科技人员提供脱颖而出的条件和环境,课题人员组合上,明确规定在科研项目执行中要有青年科技人员担任课题主持人,副主持必须是青年科技人员。五是注重学历层次,把好进人关。为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文化层次,建立起一支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队伍,除鼓励在职人员继续进行学历教育外,重点把好进人关。规定今后新进人员原则上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实行考试、面试评议制度,严格把好入口关。六是创造用好人才的环境。在职称的聘任上按照科研、科技服务、科技开发、管理各岗位的不同特点,制定各岗位的聘任标准,单独打分排序,同时将指标数按同比例分配到各岗位中,在职称聘任上创造同等机会;对学术造诣较高、承担国家重点课题的博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提供楼房1套;对新分到所大学生安排食宿,每人每月给100元生活补助,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关心人才成长,营造一种环境的亲和力。对于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能够推动“三农”发展的优秀科技人员,不拘一格让其脱颖而出,在职称晋升、奖励措施等方面给予倾斜[1]。七是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党政班子共抓人才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培养、引进、优化人才结构的工作机制;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在优势学科中筛选出学风正派、学术造诣较高、熟悉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能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具有组织和指导重大科研项目和培养高级科技人才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对获得国家、省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每项奖励5万元,获二等奖每项奖励3万元;获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每项奖励2万元,获二等奖每项奖励1万元;获国家其他各部委一等奖,每项奖励1万元,二等奖每项奖励5000元。成果鉴定每项奖励2000元;取得专利的技术(或产品、品种)或保护权的品种每项奖励2000元。品种鉴定并登记备案后,通过杂交自育的品种每品种奖励5000元,芽变选种每品种奖励3000元,引进品种每品种奖励2000元。获院科技创新一等奖,每项奖励5000元,获院科技创新二等奖,每项奖励2500元,获院科技创新三等奖,每项奖励1000元。不断完善培养、引进、使用等激励保障措施;创造人才施展才华的科技发展平台,促进人才团队优势的集聚;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创业环境[2]。通过实施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的总量和结构得到了优化,质量得到了提升,科技人员的内在动力极大地得到了激发,“十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研究、开发、推广等项目143项,科研经费从2000年的4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35万元,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1项。其中,国家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政府成果转化二等奖1项,省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3项。18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品种备案登记,获专利2项,产生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1990~2006年,辞职、调出25人,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原因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科研任务不足,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环境条件艰苦,科技工作者福利待遇低、负担重、压力大;由于和其他部门、行业比收入差距大,人才流向其他部门;地理位置偏僻,子女上学就业有一定困难;用人机制不灵活,缺少有效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等。二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才总量不足,在职职工354人,包括:专业技术人员130人;其中高级职称52人、中级职称40人;管理人员17人;工勤207人,专业技术人员130人,占职工总数的37%,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工人比例偏大。人才质量不高,缺乏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群体,尤其缺乏能解决辽宁省果业生产重大难题,能支持、开拓一批新兴学科或能够组织协调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带头人高学历人才不多,硕士生以上2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6.2%,与一个省级科研院所的发展目标要求相距甚远。三是开发经营人才缺乏,管理及科技服务人才不稳。目前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130名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农业研究系列70人,科技服务11人,管理47人,科技开发5人。从事开发经营人才少,管理及科技服务人才不稳。缺乏经营、营销管理专业的人才;开发经营部门大都是所办实体,逐步走向经济独立,有一定的风险;个人的职称上,现行的职称制度评审上,过分强调、获得的成果、承担的课题以及排名等,从事科技开发、管理者科技服务大都与此无缘,高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不愿意长期从事此岗位,人员的流动性大,工作连续性差。四是创新能力不强。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目前农业科研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有很大差距。缺乏创新人才战略的实施计划,经济时代的“论资排辈”现象严重。

3对策

一是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产业开发、科技兴农、管理创新战略,结合农业科研单位实际,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3个环节,重点围绕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3支队伍,着力培养推进科技创新的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能统帅学科、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能将科研成果物化成产品、善于开拓市场的企业经营人才,具有理论素养又有战略眼光、勇于创新管理提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人才。二是建立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的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工作,根据科研、开发、管理工作需要以及各类人才成长目标和自用标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专业的短期培训,如外语培训、农业科研中生物统计的计算机培训或派出到大中专院校或科研院校有针对性以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和提高业务水平为目标的短期培训,同时鼓励自学。着力提高科研、管理、开发3支队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三是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高培养的起点,加强与高校、国家级科研单位的联系,有目的地选送部分培养对象,国内专长学科高研班,参加国家重点开放试验室工作和专业学术会议,充实专业前沿知识和交叉知识,掌握高新技术[3]。对于梯队人才要结合科研项目,立足实践培养。四是组织各种形式所学术研讨会,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发现人才,不断完善职称的评聘制度。五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岗位倾斜;完善各种奖励制度,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保证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从而有力促进农业科研队伍的稳定和人才备出[4]。要着力推进人才机制创新。用好人才、引进人才、发展人才的关键是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在机制上大胆创新,使荣誉、地位、条件支撑向中坚力量和科技骨干倾斜。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和完善人才使用、管理、激励、保障、评价和有效约束等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文环境,使农业科研单位成为能干事业、能干成事业、能干成大事业的舞台,成为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促进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和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

4参考文献

[1]吴林妃,符建荣,陈志兴,等.浅析科研院所如何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满意度[J].农业科技管理,2008(1):94-96.

[2].认真实施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开创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局面——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摘要][J].求实,2006(3):3-9.

论人言可畏范文4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语;修辞;内在关系

众所周知,词语是我们语言表达、沟通交流时使用的基本素材,也是语法和修辞表达时所使用的基本素材。实质上,从古代到今天,人们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在说话、交流的过程中,关于词语的选用、推敲、加工等各种方式方法,就是对修辞手段的进一步继承和拓展。

一、我们研究汉语词语在构成分类方面的修辞现象,就会发现,无论是单个词语,还是由词语组成的词群或句子,都是根据语形、语义和交际语境,反映出作者或说话者用这种语言形式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或传递的信息。汉语词汇由许多词语构成,且各个词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汉语可以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造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词句。例如,用比喻就能造出许许多多的词语,像我们日常在词语中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等,就是通过比喻造词法产生的;再例如,用拟人、夸张、对比、对偶等修辞,也能造出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例如,成语后羿射日、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画蛇添足、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再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母亲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爱情像美酒,使人陶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等等。词语修辞在词语分类这一层面上的另一个内容是词语群,即词群。各个词群中的词语,由于构造的修辞手法不同,词形也各异。以汉语中表示红和黑两种颜色的词群为例,粉红、朱红、玫红、紫红等等,是用比喻手法造成的,属于双音节形式;红彤彤、红艳艳、黑黝黝、黑乎乎、黑不溜秋等三音节、四音节形式,是用摹状和叠音的手法构造的。一个词群中的构成要素,由于词性不同,指称对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其运用修辞学造词法的手段也各异。如前所举红颜色词群中,除比喻、摹状、叠音外,还有借代,如红尘、红娘、红旗、红人、红心、红区、红颜、红装、红领巾等等。

二、汉语词语充满了我国汉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汉民族语言文化方面的特征。例如,汉语的形象思维特征,在造词习惯上的明显表征之一就是比喻造词,它不是诉诸本质特征而是追求形象生动,例如”鸡眼、顶牛、吃醋、浑水、使绊子”等词语,形神兼备。许多象声词不但诉诸听觉,还表现出事物的动感特征,如“当啷、咣当、丁零零、乒乒乓乓、稀里哗啦”等等。成语、典故、谚语、歇后语更具有丰富的形象色彩和汉民族文化特征,例如叶公好龙、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守株待兔、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最能体现形象思维的是带叠音后缀的形容词,它们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如“绿油油、红扑扑、香喷喷、胖乎乎、松垮垮、滑溜溜、泪汪汪、油腻腻、呱呱叫”等等。

在汉语词汇中,文化层面的修辞内容尤其丰富,饮食词语、服饰词语、称呼词语、礼俗词语、禁忌词语等等,都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征。以民俗词语为例,汉语中有不少修辞手段的构成是以民俗背景为基础的,例如中国封建时代农村有大姑娘出嫁须坐花桥的习俗,因而有歇后语“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之说,这种比喻就有浓烈的汉民俗色彩。又以禁忌语为例,对死的避讳说法就很多,例如,“仙逝、去了、驾鹤西游”等等,由此产生了婉曲的修辞手法。禁忌语还可以通过谐音双关来忌讳不吉祥事物的字音,比如,因为“4”和“死”谐音,所以我国许多地方的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和汽车号牌的时候,都会避开阿拉伯数字“4”;又如,因为“梨”与“离”同音,因此从古代到现在我国民间一直有回避两人共分、共吃一梨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或习惯构成的婉曲辞格,充满了我国汉民族比较含蓄的文化特征。

三、大家都知道,由于语言交流的最大功能就是为了表情达意。因此,利用各种修辞手段把不同的词语组织成修辞话语,使听者或读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透彻地理解并接受,这是语言表达的最终目的。比如有一则太阳镜的广告词是这样撰写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爱护您的心灵,请您给窗户配上玻璃吧!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用了隐喻,给窗户配上玻璃就用了借喻。整则广告的语意是希望广大受众给自己的眼睛配上太阳镜。广告的整个修辞过程都没有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听众或读者极其容易接受。

另外,词语修辞的有些内容,由于表达目的的需要,造成语表和语里的不一致,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就是语表蕴涵在语里,例如双关修辞手法,就是在写作、表达过程中利用词语的一词多义或谐音使词语或句子产生一明一暗双层含义。例如的词《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段文字表面上好似评判古人的历史功绩,实际上是暗指领导未来中国历史的人是劳苦人民大众。又如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论人言可畏》一文中这样写道:“她们的死,不过像无边的人海里添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是不久还是淡、淡、淡。”这段文字中的“淡”其实是一个多义词,句末的“淡、淡、淡”顺下来,自然是不够咸之意,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意思,真实的意思应该是平淡、冷淡、引不起社会和人们重视的意思,这里显然是一语双关。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表层仅仅是言语现象,深层才是实质。有时候表面看说的是一回事,暗地里却蕴含了另外的意思,故而往往能收到奇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四、汉语词语在审美方面的修辞手法也是数不胜数的。人们无论是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还是文学写作中,都有许多词语在其中使用,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产生出很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效果。在古典诗文中,一些平常的词或词组,经过诗人、作家的妙笔生花,竟可勾勒出复杂的意境或图画,达到非常好的美学意境和审美效果,例如,(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例(1)中有三个画面:桃花、一潭水、人物和送别场景。例(2)则有四个特写:床前、月光、地上霜、明月。例(3)则有三个画面:袅袅炊烟的村落、漂亮的亭台、美丽的花朵。例(4)则有五个画面:千山万岭、大雪纷飞的阡陌小路、一条孤船、船上一个老渔夫、寒江独钓。它们形式上有着形象的片断性、叙事的不连贯性、思维的跳跃性,但它们在整个情节、基调上却是统一的,读者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镜头和画面,激起无限的遐想,在遐想中对诗意作出大胆的推测、合理的补充,甚至是进一步的发挥。这推理、这补充、这发挥本身就是对词语及其作者组词联句所产生的美的欣赏,美就在读者的遐思之中。由此可见,要巧妙地发挥平常词语超常搭配的功能,巧设语言环境,赋予词语以新义,出奇制胜,使语言富有个性,从而达到某种审美效果,这就是汉语词语在审美方面的修辞所追求的美好意境。

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词语修辞的视界也越来越广阔,词语修辞被作为一种语境行为、交际行为和审美行为,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魅力。在修辞方法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符号――词语,来建构符合语言环境的话语,达到信息传递与交流、相互了解与沟通、合作共赢的目的。因此,汉语一方面靠各种修辞手段不断地创造新词新句,使我国的汉语文学宝库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这些丰富多彩的字、词、句又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使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妙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词语艺术化,使汉语词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修辞功能,从而达到了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3]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

[4]周荐.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