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春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春教育范文1
早恋绕不开性教育
一位从事中学教育多年的教师,讲述了发生在自己班级里的烦心事:“我班里有一名叫张强的男孩,和同班的女孩邹芳,因为都来自于单亲家庭,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由开始的相互同情,到相互关心,由你给我一个面包、我给你一瓶饮料,到频繁接触,乃至于双双旷课,彼此到对方家过夜。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到同学们窃窃私语,我确信他们早恋了。我三番五次找他俩谈话,男孩觉得自己是男子汉了,那些大道理什么都懂,女孩认为男孩喜欢自己,这是爱情。我又找家长谈话。男孩的父母很开心,认为自己的儿子没吃亏;女孩的妈妈说管不了,让我找她爸爸。双方家长都没有重视这件事。于是,在妇产科里令人痛心的一幕出现了:男孩的父亲垂头丧气,女孩的爸爸怒火中烧,妈妈痛不欲生。女孩子一脸茫然,任凭父母的斥责。而那个男孩呢?他哭着说‘你们杀了我的儿子’,女孩的爸爸飞起一脚,他吓得闪身躲到大人的背后……两个孩子过早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从一些调查数据看,在做人流手术的女性中,未成年人占40%-50%,而且近年来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在广西南宁甚至发现一个9岁少女堕胎的案例,而表示对此负责的竟是一个13岁男孩。更可怕的是,这些少女偷偷做完手术后便马上回去上课,甚至上体育课。这是教育的缺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一筠认为,少男少女的交往既可以愉悦双方的身心,增进健康,又能完成第二次“断乳期”,避免恋父或恋母情结的出现。早期的交往是今后恋爱、择偶的一个练习。早练习可以避免青少年今后将爱情和婚姻当成练习本。家长应鼓励异往――男性擅长抽象、逻辑思维,女性擅长形象思维,处于智力发育期的男女交往能形成智力的互补。
电视主持人乐嘉在得知15岁的女儿早恋后,给自己的女儿写了一封信,信里说:“你们交往无妨,但不要影响目前的成绩,如果你的成绩学期结束时有跌落,那就证明你不喜欢他。你们趁早分开。因为好的情感是滋生向上的力量的,是可以让你们变得越来越好。此外,不要过早偷尝禁果。作为你爹,我暗地祈祷:这一天的到来,能在你18岁以后,过早对身体发育也毫无好处。”
性教育应明朗化
在少男少女的交往中,学校和家长不应挡在前面,也不应拖后腿,而应该站在孩子旁边,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性观念。2014年12月,由江苏省文明办、教育厅等主办,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承办的校园心理剧《一封情书》在南京汇演。该剧通过青少年的各种异常行为,展现青春期遇到的困惑。 “我们也只是了解些皮毛,学校教得少,只有生物课上涉及一点。”海口一中高三年级的王同学说。海南侨中初二年级的吴同学说:“我是通过网络和与同学沟通才知道的,父母忌讳谈这些,学校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们只能偷偷摸摸上网了解一些。”海南侨中的陈老师说:“作为老师,我非常支持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很多学生因为不清楚会带来的影响,稀里糊涂就跟别人发生关系,也不懂做防护措施。学校应该在小学就开设相关课程,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最好是男女生分开上课。”其实,我们也应该学学西方,把性教育明朗化。
国际上比较公认性教育模式比较成功的,有联合国倡导的“ABC性教育活动”、欧洲的早期学校性教育,以及源于美国的“禁欲教育”。由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组织倡导的“ABC性教育活动”旨在全世界范围内减少艾滋病发病率,其中:A指代拒绝婚前、B表示对配偶忠贞、C表示会正确使用安全套。
在欧洲诸国中,尤以瑞典的“避孕教育”效果最为突出。瑞典早在二战期间便开展了对国内7岁以上儿童的性教育,通过提问、游戏等多种方式,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妊娠,生理常识直至如何避孕。政府同时通过大众传播平台实施性教育,打破家长亲自教育难以启齿的尴尬局面。据统计,仅1991年至1996年间,瑞典全国15至19岁青少年艾滋病感染率下降32.4%,淋病和梅毒等疾病的感染率也分别下降了65.8%和55.9%。
美国在最近10年间,三分之一的学校加入了禁欲课程,提倡将推迟到婚后。美国财政从1996年到2001年,有4.4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宣传禁欲。现在,全美有14个城市的32所公立中小学建立了性咨询室,所有内容都对教师和父母保密。
青春教育范文2
在同学的安抚下,我给自己找了一个“美丽”的借口: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一切都会过去的!在这“走投无路”中,我有了自己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和“最”。比如,第一次被学生嘀咕,第一次被学生说不公平,第一次与学生吵口,第一次说粗话等等,以及睡觉学生数最多,晚自习最不安静等等。但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暴粗口,当时有几位同学在说话,屡次提醒他们,但他们依然面带笑容,讲得很欢,我气急败坏,大吼一声“某某某,你真得很犯……!”。因为平时从不说脏话,因此,说到“犯”这个字时,我竟然非常理智地停了下来,没想到的是:其他学生帮忙补充说一个“贱”字,声音很响亮,很整齐。大概我气还没有消,又继续吼道:“再说话,你们两个都给我滚出去!”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分钟,整个教室死气沉沉,没有了往日和谐与活泼的课堂,回答问题也只是“懦懦”的样子。很多学生可能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今天的班主任失去理智,“面目可憎”!而我表面虽然显得很平静,也没有对说粗话这件事做出任何解释,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上课。但事实上,我的心里真是像打翻了五味瓶。我一边上课,一边观察那几个学生的表情,也许是被我点名的那个学生从没听我说过“犯贱”二字,他垂头丧气,沉默不语!我开始反思自己刚才的行为,内心很纠结。为什么学生脸皮这么厚,教育了好几遍竟然没有一点效果?是不是已经到了非说粗话不可的地步?为什么学生会对“好言相劝”充耳不闻,而对这几个字如此敏感?诸如此类的猜测不断地浮现在我脑海之中,内疚和懊悔撞击着我。“粗话”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它不仅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污染”了教室这个受教育的环境,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我暗暗思忖:“为人师表”体现在哪?当时我痛下决心: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暴粗口,也是最后一次!
经过三年的磨练,对于叛逆期学生的教育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多了解“叛逆期”学生的特点,更好地与学生相处。“叛逆期”的表现因人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作为70年代出生的我,根本没有感觉到“叛逆期”的存在;然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把他们不爱学习,爱玩手机,上课爱说话等现象都归为“叛逆”,“美其名曰”有个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多去了解当今学生叛逆期的心理特点,结合体育学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在竞校,目睹或耳闻了一些师生之间的争吵,其实有些争吵似乎是可以避免的。在与“叛逆期”的学生出现过激言行时,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毕竟,作为比学生更年长的我们,阅历与理智都比学生更胜一筹,与他们“一般见识”大可不必!如果能够控制住情绪,可以在课堂上跟学生一块判断“孰是孰非”,帮助学生分清是非;也可以在课后自己冷静下来的时候再找学生谈话。当我们主动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并想办法帮他们解决问题时,也许会发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从而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其次,从内心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身段,将他们当作成年人一样对待,不随意批评学生,保护他们那小小的自尊。在课堂上,老师可能会无意识地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比如,一个不屑的眼神,一个鄙夷的表情,或者是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可能都会深深地刺痛某些学生脆弱的神经。我们普遍认为学生的脸皮太厚,没有自尊心,对一般性的批评教育没有任何反应,从而也使得我们容易随意批评学生。因此学生也炼就了“铜墙铁壁”的本事,对我们“温柔”的劝告“嗤之以鼻”。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学生经常违纪,老师常常大声呵斥,学生继续违纪……其实我们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对于正确与合理的批评教育,虽然嘴上不服,但是心里是会认可的;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弄清状况的“破口大骂”,是非常抵触的。试想:如果我们真正尊重学生,在弄清楚他们违纪的原因之后,再做批评教育,可能结果就完全两样了。久而久之,也可能会出现我们期盼已久的良性循环!
第三,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不要轻易说出不文明话语。开玩笑说说“笨蛋”、“傻瓜”可能无妨,但当听到“滚出去”或“脑残”之类的粗鲁语言时,无论是谁可能都不好受。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也有职责和义务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我们的学生说粗话现象本来就非常严重,如果我们也常在不经意中说粗话,那就更起不到好的示范作用。虽然他们上课不听、睡觉甚至讲话、玩手机,跟“出去”没什么两样,但叫学生“滚出去”确实是很伤人的!上文提到过,我第一次说粗话也包含这几个字,同时我也曾在自己班级目睹其他老师叫学生“滚出去”,那个滋味呀真是没法形容!其实学生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只是因为我当时开了一个玩笑,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其中有几个同学笑得特别夸张,甚至跺起了脚……本来我认为这节班会课很成功,没想到刺耳的“滚出去”三个字使我高昂的情绪荡然无存!当时,学生都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希望我做出解释。可是,我当时并没有这样做。我只是以这个实例再次跟学生强调:文明用语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他们平时能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免伤及“无辜”!
青春教育范文3
关键词: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发展。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诸如“棍棒教育”“父母专制”等通过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来达到教育目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不知不觉受到从父辈、祖辈那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会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从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第二种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种则是父母在家庭中并没有处在父母状态。比如说,有一位初三的家长,因为和女儿在生活事件中的几句口角,一连几个月和孩子之间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关于志愿的家长会前一个小时,母亲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了,在女儿面前就输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就类似于两个孩子。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不在父母状态。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现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一种抚养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隔代教育存在着较多弊端。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浅见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教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国近代朱庆澜将军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家庭教育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大量的和随时随地的,并且是不断持续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而发挥作用的潜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生活乐观,能很好地适应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反之则容易紧张和焦虑、容易发生情绪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身不稳定,容易波动。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极为重要。
(二)以了解和尊重为基础,加强引导
青春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青少年从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改变,更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经验、情感支持和心灵沟通。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相比,家长“养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渐淡化,而“心灵陪伴者”和“方向引领者”的角色需要则逐渐凸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向,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方向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三)加强沟通,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孤独,希望被人理解。作为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和孩子之间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通过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通过倾听、理解、接纳、鼓励、尊重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感觉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指导、建议和帮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结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起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丁,孔悦.家长与子女为何频发“战争”[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6(06):2.
青春教育范文4
接纳并存
无数父母为孩子的青春期担心。到底担心的是什么?事实上,为人父母者自己也说不清。可能是性,还可能是堕入黑社会――媒体不断报道的各类青少年暴力事件让很多家长视青春期如洪水猛兽。危险丛生,这就是父母眼中孩子的青春期图景。
青春期确实如家长们担心的那样充满危险吗?整个社会是不是过度渲染了青春期危机呢?其实,青春期是社会文化的概念,不是生物学的概念。就像一只小老虎,可能会去玩弄一条眼镜蛇,却不知道危险,长大后才会敬而远之。西方社会没有那么多对青春期的关注,原因是把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看成是自然的,因而更具宽容的态度。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而忽视对个性的尊重;太多使用非此即彼的评价系统,使孩子内心处在分裂的语境中;还有就是父母不鼓励独立,或者滥用家长权力,不主动给予孩子自我的空间与行为决定权,这些都会造成青春前期的孩子普遍感觉压抑。
在心理学家看来,青春期远没有父母们想象和媒体放大给社会看的那样可怕。而父母过度担心青春期,首先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很多父母感觉青春期的孩子像断了线的风筝要飞走了,这使他们很焦虑――他们希望孩子还像小时候一样依恋自己。如果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仍然感到需要控制,就会经常体验到恐惧和危险。
从心理层面说,青春期应该是父母的问题,而非孩子的问题。孩子小的时候无条件地依恋父母,全方位地听从父母,按照父母的价值观生活、学习与交往,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可以体验到、权威感、被需要感、自我价值实现,甚至是活着的意义。当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审美、情趣、价值体系时,他们首先放弃的是父母给予的那套价值体系。对孩子来说青春期是获得,对父母来说青春期是丧失。很多父母意识中渴望孩子长大,潜意识中又害怕他/她长大,于是孩子在社会适应中遇到的许多麻烦就会被父母无限放大,从而加重了孩子适应社会的挫败感。专家认为,强调青春期的管理,不过是帮助父母能够合理化自己依恋孩子的行为,使分离延缓到来。
1/3的年轻人青春期是痛苦的
确实,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经常出现关于青少年暴力事件的报道,也并非危言耸听。我们看到,虽然有些孩子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但还是有很多孩子青春期过得相当艰难。
青春期是一方避无可避的海岬,从孩子的奇思妙想到成年人的独立自主,需要经过一个心理年龄的过渡。法国专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索雷恩之家的领导者马塞尔・吕弗(Marcel Rufo)教授认为,世界上有1/3的年轻人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另1/3是“恰到好处”地使人厌烦,只有对最后1/3的年轻人来说,青春期是痛苦、复杂的――但这个比例也相当高了,不容父母们不重视。
体验生活是青春期的一部分
马塞尔把青春期称为混乱的生活:“我参照的是那些属于自我形象范畴的问题:我们想留给别人的形象,以及我们对自己的印象。进入青春期的特征是开始质疑,比如:我讨人喜欢吗?怎样才可以有我自己的朋友圈?怎样让别人高兴?很多的疑问都与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上的整体地位有关。尤其还与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有关:怎样才能抹掉那些被父母理想化了的印象?怎样才能摆脱他们所认为的我是个完美孩子的印象?这就是青春期。”孩子们通常表现为消沉沮丧,因为青少年开始自我怀疑。还会焦虑不安,因为他们体验的是现在,而不是过去和将来。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了初吻,有了第一次失恋,第一次迷醉,第一次危险行为……体验生活是青春期的一部分。“因为那些我们掌控不了的东西不能为我们所有,冒险,对青年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征服手段。可以说,他们是通过这些危险行为来排遣死亡。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对生活的恐惧更胜于对死亡的恐惧。”马塞尔分析。
其实,想想我们自己的青春期,不也曾做过一些连父母也未曾料到的事情吗?对生命来说,任何体验都是获得,当然也包括犯必要的错误。没有经历与体验过的东西,对生命来说是一种丧失。没有哪个男孩在做学生的时候没偷偷吸过烟,幻想过性,撒过谎,打过架,干过父母不让干的事。
为孩子的青春期做好心理准备
青春期也是青少年反抗父辈权威的一个时期,父母是青少年的首选攻击目标。所以,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过分担心和不够担心之间,很难确定合适的行为方式,那个界限到底是什么?
马塞尔认为:“关键在于不要害怕。这也是心理医生相对父母的优势所在。我们之所以害怕我们的青少年,并且为他们而害怕,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我们自己的未来。而心理医生本人则跟他们没有这种关系。”
因此,父母要减少对青春期孩子的过分关注。一个和谐的婚姻很少会对孩子青春期给予过分关注。同样,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也不会对青春期那么关注,原因是从整体社会意识上就没有把这些麻烦当问题,反倒会为孩子的长大而欣喜。对父母来讲,孩子满11周岁,就要开始调整孩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把精力多分配给自己一些。努力学会把孩子看成一个可以独立的、有自己价值观念与思想的人。未来是孩子的未来,未来的社会只会更适合孩子。所以,青春期是父母对孩子与社会再适应的问题,吸收孩子的一些想法与做法,家长们会永葆青春。
那么,如何“参与”孩子的青春期呢?专家建议:
首先,无条件接纳与尊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社会能力是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的,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也会很容易接纳别人,并融入社会。要让孩子觉得自己重要,尊重自己,那么,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父母作为一个孩子的法律监护人,必须引导孩子某些行为。尊重就意味着关系有了界限,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亲友团、啦啦队,或者是热心的旁观者。
第二,责任心的培养。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只能自己负责。要敢于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可以负起责任的事。当然,青春期孩子犯错时要保护他/她的心灵与尊严,不能让孩子在众人面前丢脸。对犯了大错的孩子,父母要通过让孩子对社会的公益服务来“偿还”。
第三,不要替代孩子。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当孩子面对困境时,让孩子自己解决。尤其是人际关系问题,更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孩子在审美、个人爱好、人际交友方面出现的差异,往往是孩子刻意的自我表达,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成长,不要看成问题。
青春教育范文5
刘景喜,女,1979年8月15日出生,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逊克县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在从教的13年里,刘景喜始终恪守着忠诚教育、奉献教育、创新教育的原则,把强化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参与省市级各项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挥洒青春与汗水,在点滴的岁月里给予学生无限的鼓励与关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刘景喜真诚执教、勤恳奉献,所带的5届高考毕业班不仅课堂秩序优良,教学成果也连创辉煌:2004年高考语文学科平均分首次超过百分;2005年高考重本率全市第一,语文平均分全市第一;2007年高考她所教的班级郝成龙同学语文成绩考取了129分,居于全市榜首;2009年高考理科本科上线人数比上年多出二十几人;2012年高考学校第一次实现了本科上线人数157人的历史性突破。
实践出真知,课题带发展。从教以来,刘景喜一直致力于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科研的点点滴滴。“十五”期间,她从事了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国家级、市级课题的研究。2006年,她成为“十一五”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内容和方法的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是子课题《高一新生心理调适》的负责人,该课题已于2010年7月通过验收;2011年她又成为“十二五”省学会重点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五步分层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多次代表学校向省市专家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和收获,学校已经申请更换她为此课题的主持人;2011年她主持的《高中作文层次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被市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一般课题。2011年刘景喜被评为市级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和县级教育科研骨干。课题研究给了她不断总结经验的机会,也给了她创作的源泉。2006年她的论文《让文章“亮”起来》在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试验”课题中获国家级二等奖;2008年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让感恩的心重新飞翔》在黑龙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五届优秀科研论文评审会上获省级二等奖,《用正确的人生观驱走自私的阴云》和《作文夺魁秘诀》获市级二等奖;2011年论文《从管理的角度探究有效课堂改革深入推进的方法》获得市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在第五届东北三省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她的下水文《永远的感谢》被评为一等奖;2012年《深入思考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利于弊》获得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此外,她的论文《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方法与实践》和《初步探索高中作文层次教学法》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刘景喜多次承担的公开课《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分获省市级奖励。因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刘景喜先后被评为市级教坛新秀、黑河市优秀教师和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市级优秀备课组长。
从教的十几年仅仅是沧海一粟,今后刘景喜将继续把提升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为逊克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她的绵薄之力。
青春教育范文6
[关键词]青春期 家校合力 必要性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96
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处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他们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家庭”的合力教育是最完备的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充分利用家校合力,扎实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提高了青春期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青春期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家校合力开展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
1.家校合力,提高青春期教育的时效性
初中生活的开始,作为班主任往往还来不及细细了解每个学生,有些学生的青春期就已悄然来临,这个时候如果家校不能有效配合,那么青春期的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家长平时与他们沟通少,疏于对青春期知识的学习,疏于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这样可能会导致不可逆转的教育失败。
2.家校合力,提高青春期教育的针对性
青春期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它是人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往往发展不同步,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再加上过度用脑和不良习惯,使得一些学生容易形成青春期综合征。青春期综合症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前途。面对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班主任要对学生多理解、多引导,家长要对子女多呵护、多倾听,做到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提高青春期教育的针对性。
3.家校合力,保证了青春期教育的高效性
青春期是人生变化最迅速的时期,是否顺利、安全地度过青春期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学者阿瑟・W・库姆斯等人提出,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和学校能否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群体的、发散的、阶段性的,而家庭教育是聚合的、连续的、及时的,家校合力容易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保证了青春期教育的高效性。
二、家校合力开展青春期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展调查工作,家校形成统一认识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部分家长不懂得爱也需要与时俱进。下面以2009年新生入学(60位家长)问卷调查为例。
(1)您是否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特点?
70%的家长自认为了解,30%的家长不太了解。
(2)您孩子的性知识教育应由谁来完成?(可多选)
45%的家长认为应由家长完成,55%的家长认为应由学校完成。
(3)您是否对孩子进行过性知识教育?
45%的家长做过,55%的家长没有做过。
(4)您是否做好了对孩子青春期教育的准备?
30%的家长表示做好了准备,70%的家长没有准备。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班主任责无旁贷,但部分家长的认识有待提高。于是在第一次家长会上,笔者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给青春期的孩子充分的、切实的帮助和引导。
2.建立家校联系平台,家校齐抓共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我校是一所县城寄宿学校,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制度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之一。事实证明,班主任如果不习惯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只是在学生出了问题后才会想到家长,长此以往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为避免出现这样的被动局面,笔者多渠道多方面建立家校联系平台,如家长会、电话联系、短信联系、班级博客、QQ群等,并做到彼此常联系、多沟通,共同探讨青春期教育良策。
3.开展多元化青春期教育活动,促进个体健康发展
青春期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活泼、好动,这就决定了青春期教育的特点必须是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如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青春期教育视频、举行青春期知识竞赛、出青春期宣传板报,班级可举行青春期异往、青春期的困惑等主题班会,家庭可对子女进行青春期保健以及性知识教育。学校、班级、家庭三方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用心陪伴,用爱护航,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