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作文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作文题

作文题范文1

尤芳;老师常说一些同学作文语句通顺,用词也优美,但内容文不对题,严重偏离中心。这是怎样回事?

郭老师:是作文前审题不当,或没认真审题。

小楠:这样一来,我们就要注意审题吧?

郭老师:对。见到作文题目,我们不要急着动笔……把题目默念几遍,想一想题目字面上的意思是什么。如《寒假中的一件趣事》,是写“事”。而不是记人;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或三件事;是一件“趣”事,而不是一件普通的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时间是“寒假中”,既不发生在寒假“前”,也不发生在寒假“后”,而是“中”;地点也不可能在学校。这些,在面对作文题时,需要一点一点先想清楚。

尤芳:还有。要先看看题目对写作对象和体裁等有什么要求。

郭老师:是的。如《我的同学×××》和《我和同学×××》,两个题都记人,前者是记同学×××一个人,后者是写“我”和同学×××两个人。又如《我的好伙伴》,可以写人,如要好的同学、小朋友等;也可以写物,如和自己有亲密关系的字典、录音机等,对自己忠实、讨人喜爱的小狗、小猫等,都可以是写作对象。确定好对象后,看看体裁是什么,是写记叙文还是其他体裁。

尤芳:您这一说,我突然想起了老师说的“找题眼”了――就是找写作的重点吗?

郭老师:是找那些揭示思想意义或表现感彩的词。然后围绕“题眼”选材组材、谋篇布局,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有的题目“题眼”突出,一看便知。比如:《最后悔的一件事》、《我爱妈妈》、《一件难忘的小事》等,抓住了“后悔”、“爱”、“难忘”,就不会离题。

小楠:老师,我明白了。

……

郭老师:《他是一位勤奋工作的老师》,应抓什么?

小楠:“勤奋工作”是“题眼”,如果写老师“生活朴素”“关心同学”,就离题了。

郭老师:对。

作文题范文2

家,是早出晚归的住所,是日夜思念的故乡,是精神栖息的殿堂……

回,是过程,是情结,是觉醒……

回家,从家人的喜怒哀乐中感受亲情,从故乡的离别团聚中体味牵挂,从精神的迷失回归中找寻寄托……

回忆你记忆中最难舍的“家”,叙写你的故事,抒发你的情感,分享你的感悟……

题目:回家

要求:1.不少于600字,在900字以内;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能出现影响评分的校名、人名,如不得不出现,请用??代替;4.不得抄袭或套作。

【试题解析】

《回家》这一作文题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给人以亲切、平实的感觉。这一命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作文命题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体现开放性和人文性。该题目没有城乡差距,适合不同背景考生作不同程度、层次及方式的发挥。“回家”这一主题是切合中华文化最深层的本质,反映人们对“归属感”的积极渴望。对“家”的理解可以无限延伸,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家庭,也可以是班级、学校、城市、国家,还可以上升为精神家园,对灵魂的叩问及回归。可以说,这是个人人有话可写的作文题,但要写出深度稍有难度。

【佳作一】

回家

深圳一考生

一不小心,那片叶子就脱离了树的怀抱,缓缓地在空中飘动,偶尔的一阵风会令它无可奈何地打旋、翻转。但最终,它还是会回到大地,回到那片生它、养它的土地。即便它的脸上写满了沧桑,它也很开心,因为回家了。

花伴着风谢了又开。不知不觉中,我已离开家快70年了。每当三五月明之夜,我总会静静地坐在海边,出神地望着海的那一边,因为那里有生我、育我的母亲。轻柔的海风抚摸着我的脸,好像是母亲的手;清新的海风味就像是家的味道。伴着海浪冲击的拍子,我吹响了木笛,希望悠扬的笛声能捎上我对家的思念,飘到海的那一边,告诉母亲:孩子想回家了。

或许“唰唰”的竹枝摇曳声是母亲在唤我回家;或许澎湃不息的浪是我想回家的冲动;或许深深太平洋的每一滴水都是我想回家的泪;或许纷飞的雨滴是我无限惆怅的乡愁……

想着想着,我的泪水又在脸上泛流。模糊的泪光中倒映着母亲对我的爱。1662年,郑成功打败了盘踞我38年的荷兰殖民者,我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45年,日本侵略者被母亲赶跑……母亲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我。2008年5月26日至31日,主席吴伯雄率领的中国大陆访问团从南京到北京、从上海到西安,到处是热烈的欢迎、热情的掌声、涌动的人流,这些再次反映出母亲对我的厚意深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的名字――中国;相信母亲也不会忘记我的名字――台湾。亲爱的母亲,您也在海的那一边想我吗?

母亲,我快回来了,想回家的孩子快回来了。我会挣开枷锁回来,不管路上有多少磨难,总之,我要回家。阳光照到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我想回家的念头。我不想独自一人无依无靠,我想回家。

睡梦中,我依偎着母亲……我坚信这绝不是梦,而是明天的现实,我仿佛已经看到您和蔼可亲的脸和灿烂的笑容了!这是想回家的孩子――台湾的心声。

【评点】

这篇考场作文选材角度独特,立意新颖。作者运用借托手法,深情地抒写了一个离家的“游子”(台湾)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企盼之情。运用借托,主要体现在:一是借事托情,第四段按时间顺序概述了三件事,作者不求事件的完整和精细,而讲究叙事含情,抒写了“母亲对我的爱”;二是借景托情,第二段写月明之夜的海风、海浪,其字里行间渗透了“我对家的思念”之情;三是借物托情,第一段描写“叶子”脱离了“树”的怀抱,这物――“叶子”和“树”选得恰当别致,有效地表达了寓意。

【佳作二】

回家

深圳一考生

有句歌词唱道:“回家的感觉真好!”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这是一种让人心酸的感觉,这是一种不能改变的习惯。

不是恋家,不是不够独立,只是回家给人一种莫名的激动,回家是那样的温馨。人常说,家是最好的港湾,无论在外有多大的苦,多大的累,多大的难,回家总能抚平这些暗淡的感觉。

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

上初中以前,我每天都回家,那时的我确实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天天回家,可以天天见到母亲。可自从上了初中,变成了住校娃,一周只能回家一次。其他同学周六不回家,或是离学校太远,或是为了多一点时间学习,可我不行,不知为什么,每到星期六,原本想好不回家的我总会突然变卦。其实,有时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别人问起,就说因为有事,所以回家。可是,有什么事呢?回家的感觉无法形容,它总是很好,心里仿佛有无限的寄托……

这是一种让人心酸的感觉!

每次骑车到村口,那棵苍老的槐树都会让我的心为之一动,到了,到家了。每每这时,槐树下面总会站着那饱经风霜洗礼驼背的母亲,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可更多的是心酸,可爱的母亲,女儿对不住您,想到自己在校的奢侈,便暗暗地觉得对不住母亲,心酸之情不能自已,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母亲永远微笑……

这是一种不能改变的习惯!

三年来,除了考试,我几乎每周都回家,即便是繁忙的初三,说不出为什么,只要回家,烦躁的心情就会消散,上学来时状态会变得极好。因此我把它变成一种习惯,不能不回家。

“回家的感觉真好!”回家能抚平受伤的心灵;回家能消除烦恼的愁绪;回家能给人温馨的感觉……回家的感觉太好了,没事了,何不回家看看?爸妈给了我们那么多感动,难道真的抽不出一点点时间吗?常回家看看,感觉真的不错!

作文题范文3

1.定义

全命题作文题的主要标志是有一个完整的题目,考生必须以这个题目为作文的标题,一个字都不能改动。

2.命题内容

近年来全命题作文题的命题内容丰富多样: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领悟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聚焦新闻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内容,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命题形式

从形式上来看,一般有两种:直接命题和提示命题。直接命题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 选材范围广,但审题有一定难度。提示命题通过提示语,在审题和选材上给考生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4.题目类型

(1)概念型题目。即题目中出现一个概念, 给定一个写作的范围,要求表现与概念有关的一些想法。如“习惯”“尝试”等,这种题目的内涵比较宽泛,考生不可能对这个概念进行全面的阐述,必须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进行写作。

(2)观点型题目。即题目中已经提出了一个观点,考生不能自作主张另说一套,而只能就这一观点进行论述。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3)感想型题目。要求对某一生活现象或事件发表感想,进行议论。如“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下笔之前要对所感之事进行分析,开头时还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交代,从而引发感想。

(4)比喻型题目。如“森林·树木·气候”。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找出现实中的对应物,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作文题范文4

与去年“文学家与科学家对手机的看法”材料作文关注科技发明的侧重点不同,今年北京高考作文聚焦“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的老规矩,引导考生就“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现象生发议论或感慨,更多关注对为人处世基本素养的考查,指向个体修身、养性、齐家等品行,具有培塑良好风尚的价值意义。

既然是老规矩,自然是纳入传统文化的范畴。对于这些老规矩,正如鲁迅在《拿来主义》所说,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们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因此,对于老规矩,首先要有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辨析筛选的过程,“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那是要继承且发扬光大的;“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那是不能强制要求的,要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否则的话,便扼杀一切的个性自由;至于“不许管闲事”等,那是万万要不得的,违背了“该出手时就出手”、见义勇为等基本准则。因此,一味给老规矩唱赞歌,或一味指责老规矩不合时宜,那都是不合适的,一定要辩证分析、合理取舍,做到择旧不守旧,推陈出新,实现真正的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些老规矩是要被人们淡忘的,因其不合乎与时俱进的缘故;而有些老规矩则必须时时刻刻被强化被效行,因其属于普世价值、核心价值观念而不应该被淡化。这是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暗含的一种对考生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是啊,要实现面向未来的“中国梦”,要培塑合乎人性规范的现代公民,要让社会风尚健康积极,就不能丢弃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那些精华、精髓的东西,要继承一些好的“家风”;当然,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在学会扬弃的前提下,还要成为这些老规矩、“家风”的建设者与开拓者。唯有如此,方能无憾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润泽。

当然,在行文时,也可在宏大叙事的观照下,采取小切口,就某一条具体的“老规矩”,来谈其前世今生,描绘其衍生出的种种现象,辨析其因时代变迁而兴衰的缘由,不一而足。如写“不许管闲事”这条老规矩,就可谈“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危害,就可议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合理性,就可指责“小悦悦”事件中那些见死不救者的“龌龊”,就可赞扬“最美妈妈”令人骄傲的伸手“一接”,等等。

其实,聚焦老规矩,目的还是培塑新风尚,养成好品格,形成好习惯。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一个是北京的老规矩,一个是幼儿园的好习惯,可谓异曲同工,说的都是一个道理,要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为人处世,成为一个知书达理、文质彬彬的人。

沪:解剖“自由”论,彰显“辩证”说

延续去年“做更重要的事”的材料作文思路,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继续引述一句名言“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引发考生深入探究“自由”的途径与条件,进一步突出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洋溢着浓浓的哲理味道。

天空中的鸟是自由的,森林中的野兽是自由的。自由,是一个美丽的词语,蕴含着人们的无尽期盼;裴多菲曾满怀激动赞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不自由,毋宁死”的铮铮宣言。然而现实条件下,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绝对意义上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意义上的“自由”。也就是说,自由存在于一定范围与条件中。正如作文材料所说,就“穿越沙漠”而言,你没有拒绝的自由;但你有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与方式的自由。借助穿越沙漠这一具体行为,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自由的度与达成自由的路径,化抽象为具象,引发考生更深入思辨,是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设计的最大亮点。

正如思想家卢梭所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这种主体选择的自由与必须穿越的不自由,形成了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内在的强大张力;若行文中,仅仅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失去了该作文题名言的实质内涵。也就是说,必须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来行文,可详略不同,方能写出辩证意味强烈的文章来。如可写成“在自由与限制中起舞”,或“追求适度的自由”,或“限制,才是更大的自由”,或“自由,构建在限制的基础之上”,等等,不一而足。

作文题范文5

请以“他(她)是这样的人”为题,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个人,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他(她)的特点。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不少于450字,注意文中不要出现泄露考生身份的真实校名和人名。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不难,只要通过对事件的叙述写出人物鲜明的特点即可。

可以写哪些人呢?可以写粗心大意的同桌、活泼可爱的妹妹、邋遢顽皮的弟弟、学识渊博又幽默和蔼的老师,可以写做了好事不留姓名的“陌生人”,等等。还可以转换思路,描写一个平时在你印象中是这样,通过一件事却发现原来是那样的人。比如写在学校一位处处和你比赛想超过你的同学,却在你需要帮助时伸出了援手。

【满分佳作一】

他是这样的人

长春一考生

小时候,我家门口有一个卖糖稀“画”糖人的老爷爷,每天我都向他买各种形状的糖人,小猴啦、孔雀啦、鲫鱼啦……那个时候,我觉得老爷爷比孙悟空还厉害。

“买一个小猴糖人。”说着,我便从口袋里拿出1块钱递给老爷爷。“好咧,马上就好!”记忆中,每次看见老爷爷都是一脸慈祥的笑容。他的头发很短,花白的胡子,一双大大的手非常粗糙,可这双手做起糖人来,一点儿不含糊。

老爷爷开始做糖人了,他拿起小勺子,从大茶壶里挖一些黄黄的糖稀出来,又拿出一根细长的小竹棍放在面前的案板上,随着他手腕的抖动,黏黏的糖稀化做一根细长的金线落在了小竹棍上。眨眼间,猴子的头出来了,紧接着猴子的脚和身体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以为已经完成了,刚想伸手接过,老爷爷却说等等。咦,那是什么?一根细长的棍子神奇地变了出来,哈!是金箍棒!“做好了,给!”老爷爷微笑着说。

因为老爷爷做的糖人漂亮,有很多人买,他却从来没有多收过一分钱。现在,不知什么原因,这位“画”糖人的老爷爷已经很久没来了,但我们这群小孩子会永远记住他,记住他带给我们的快乐。

点 评

小作者非常善于观察,用“挖”“拿”“放”“抖动”等动词,把老爷爷做糖人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出来,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满分佳作二】

她是这样的人

长春一考生

她,一个充满活力的老师,却被大家称为“魔鬼”,因为在她的体育课上,总有人要挨一顿“臭骂”。只要同学们稍微做得不好,如队伍排得不够整齐、人不够精神、有人遇到困难退缩等,她那张秀丽的脸立刻布满乌云,随之而来的是一顿“雷鸣”般的训斥。

丁零零,上课铃准时响了起来,讨厌体育的我(因为胖)只能无奈地跟着队伍走……

“立正!”随着强有力的声音传来,我们的队伍一下子缩小了,我的心也不由得缩紧了。老师一脸严肃,清了清嗓子说:“先跑4圈,然后跳远。”“啊?”尽管同学们都领教过她的厉害,可还是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甚至有人开始窃窃私语。我不由得为他们捏一把汗,还好老师没有发现。

随着清脆的哨声响起,同学们便开始跑了。刚跑完一圈,我就和几个“体力不足”的同学落在了后面,而且越跑越慢,几乎接近走路了。跑着跑着,我察觉到旁边似乎有个“高大”的身影,扭头一看,差点吓晕了――“魔鬼”正在我身边!“快点!”她板着脸边跑边说。我不知哪来的力气,像马儿一样飞奔起来。可任凭我怎样努力,就是追不上队伍,也甩不掉 “魔鬼”。不一会儿,其他同学都跑完了,连那几个落后的同学也跑到了终点。“怎么办呢?待会儿……”我的心里像挂着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坚持,一定要跑完!”“魔鬼”的话依然严厉,但更多的是鼓励。我的身子仿佛突然间轻了许多,一口气跑到了终点。

我吁了口气,才发现老师还在我身边。看着老师额头渗出的汗珠,看着她那双充满笑意的眼睛,我心中一动:原来“魔鬼”不魔鬼啊!

作文题范文6

本报2015年17期第3版:《爱吃亏的妈妈》。

本报2014年35期第3版:《道歉的魅力》。

2.福建厦门:品。

本报2014年25―32期第9版:《鸡蛋里的滋味生活》。

本报2015年23期第3版:《成长中的五味瓶》。

3.湖北襄阳:“路”材料作文。

本报2015年1―8期第12版:《非走不可的弯路》。

4.湖北恩施:最难忘的那个表情。

本报2015年1―8期第29版:《永恒的微笑》。

本报2015年16期第2版:《中尉的微笑》。

5.湖北十堰:①新;②最美的 。

本报2014年41期第3版:《新起跑线上,我摔了一跤》。

本报2014年25―32期第32版:《美丽的丁香花》。

本报2014年45期第2版:《心中的绝世风景》。

6.湖北荆门: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本报2014年36期第2版:《温暖的时刻》。

7.湖北鄂州:有种幸福在心间。

本报2015年16期第4版:《河里漂来的幸福》。

8.湖北咸宁:是苦也是乐。

本报2014年25―32期第31版:《逆境,一样心怀感恩》。

9.湖北武汉:“一棵树”材料作文。

本报2014年25―32期第7版:《向一棵树鞠躬》。

10.浙江台州:“分叉路口”材料作文。

本报2015年1―8期第12版:《非走不可的弯路》。

11.浙江宁波:种子发芽以后。

本报2014年33期第3版:《种下一粒种子》。

12.浙江湖州:挥挥手,出发。

本报2014年45期第3版:《远航》。

13.浙江丽水: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

本报2014年36期第4版:《阳光就在身边》。

本报2014年44期第4版:《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光芒》。

14.浙江衢州:“猎豹”材料作文。

本报2014年45期第1版:《勇往直前》。

15.浙江杭州:“学者金克木”材料作文。

本报2014年25―32期第4版:《蒋方舟:好书与小伙伴们分享》。

本报2014年46期第3版:《书的魅力》。

16.江苏无锡:读书之味长。

本报2014年46期第3版:《书的魅力》。

本报2015年12期第4版:《我与书卷有个约定》。

17.江苏苏州:记得那一次出发。

本报2014年25―32期第24版:《第一次去草原》。

18.江苏扬州:苦趣。

本报2015年15期第3版:《别具匠心的拖课理由》。

本报2015年20期第3版:《苦涩的莲子汤》。

19.江苏常州:温馨的设计。

本报2015年14期第4版:《假日里的温馨》。

20.江苏连云港:凝视生活。

本报2014年39期第2版:《生活,从一个微笑开始》。

本报2015年19期第3版:《生活中的一抹彩虹》。

21.江苏南通:一次相逢一份暖。

本报2014年39期第3版:《眷恋那份温暖》。

22.江苏盐城:从未走远。

本报2015年20期第3版:《爱的距离》。

23.山东东营:向 鞠躬。

本报2014年25―32期第7版:《向一棵树鞠躬》。

24.山东淄博:水。

本报2015年17期第2版:《一杯水的距离》。

25.山东菏泽:留在 的记忆。

本报2014年35期第4版:《我想起了那最后一课》。

本报2015年20期第3版:《黑板上的记忆》。

26.山东滨州:有你相伴真好。

本报2015年16期第3版:《有你的日子》。

27.山东德州:留在心中的那份 。

本报2015年9期第1版:《那份不一样的真情》。

28.山东济南: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本报2015年1―8期第12版:《花落的声音》。

29.山东聊城:风景在路上。

本报2014年40期第4版:《从丽江轻轻走过》。

本报2015年20期第1版:《沿途的风景》。

30.四川广安: 去哪儿了。

本报2014年34期第3版:《时间都去哪了》。

本报2015年13期第3版:《最疼爱我的人哪里去了》。

31.四川资阳:拐杖。

本报2015年21期第3版:《奶奶的拐杖》。

32.四川遂宁:风景。

本报2015年20期第1版:《沿途的风景》

33.四川达州:我最得意的一句话。

本报2014年41期第2版:《反思一句名言》。

34.四川南充: 伴我前行。

本报2015年19期第1版:《携反省一路前行》。

35.四川眉山:有一种记忆叫温暖。

本报2015年20期第3版:《黑板上的记忆》。

36.湖南娄底:①话说诚信;②乐在其中。

本报2014年41期第2版:《诚信是最大的招牌》。

本报2015年12期第3版:《诚信,做人之本》。

本报2015年16期第2版:《被拆掉两次的亭子》。

本报2015年1―8期第30版:《说两件好玩的事》。

37.湖南永州:①有一种声音牵动我的心灵;②那一刻,我 。

本报2015年1―8期第12版:《花落的声音》。

本报2014年41期第3版:《那一刻,我们就像蒲公英一样飞走》。

38.湖南长沙:书,我的良师益友。

本报2014年46期第3版:《书的魅力》。

本报2015年12期第4版:《我与书卷有个约定》。

39.湖南衡阳:爱的力量。

本报2014年25―32期第29版:《因为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