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的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望的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望的翻译

春望的翻译范文1

摘要:唐诗堪称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本文主要探讨唐诗的可译性,许渊冲教授在唐诗英译中提出的三美原则以及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如何保留唐诗英译后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关键词:唐诗英译;可译性;三美原则;翻译策略

一、唐诗英译的可译性与可译度

一直以来大量中外学者致力于唐诗翻译工作,然而至今为止关于唐诗英译的可译性却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约翰•德南姆2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因为诗歌的外在形式,即语言是无法被完全翻译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以再创作的手法再塑原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

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诗歌是可以翻译的。约翰•德莱顿3提出了一系列诗歌翻译的原则并支持诗歌是相对可译的。德莱顿把翻译手段分为三类:逐字译,意译和拟作。他认为针对诗歌翻译,前后两种手段都过于极端,而唯有将其折衷,采取意译的方法,才能使翻译的效果在最大程度接近原诗程度上接近原诗。德莱顿的三分法原则对后世影响颇深,其强调了诗歌翻译的可译性。

中国当代学者大多都是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可译性问题的。许渊冲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理论方面,他所提出的诗歌翻译原则自成系统,虽然有些部分仍存在争议,但其在实践层面上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许教授对诗歌翻译原则的观点主要是“三美原则”,即音美、形美、意美;同时,许教授提出了“以诗译诗,韵律对韵律”的翻译方法,这一方法正是其所提出的翻译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许渊冲“三美”原则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还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三美”原则(“意美”、“形美”和“音美”)是其翻译理论的重要内容,“意美”即要传递原诗的神韵;“形美”即要求诗行要和原诗尽量一致;“音美”要求以诗译诗,译文要有节奏、押韵。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对于唐诗英译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

三、“三美”原则在唐诗英译中的应用――以《春望》为例

(一)《春望》的原文、创作分析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作于至德二年(757)三月,此时杜甫被叛军所虏,困于长安,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二)从“三美”原则分析许渊冲《春望》译文

Spring View

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Seeing us a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

1从意美角度分析

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许渊冲先生用“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来表示原文的“连三月”,关于“三月”的理解历来有多种解释,理解的不同翻译的也就大相径庭了,一种解释是指“春季的第三个月”,一种指“从去年的三月到来年的三月”,第三种解释是“战火从去年一直烧到今年”,第四种解释是“‘三’是概数词,形容时间长”。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时也基本采用的是第四种解释,他并没有直接的说几个月,而是用“higher and higher”来形容战乱持续时间之长,较好地维护了原诗的意境。

2从音美角度分析

许渊冲先生认为,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因此,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的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始的风格和情趣。在译文中的“flow”, “over”, “broken”, “grow”, “hold”等词中/o/音的使用,再现了原诗中诗人的无限惆怅和感伤,以及对现实现状不满的呐喊来解除心中被压抑的无限苦闷。一些双元音的运用也达到了再现诗人情感的作用,如“unquiet”,“riot”和“cry”等。此外还有头韵“run riot”,也反映出物是人非,繁草疯长及岁月留下的沧桑;分词“grieved”,“seeing”引导的从句也组成两个很工整的押尾韵“years”和“tears”,“apart”和“heart”。再现诗人对山河支离破碎,烽火无限燃烧下去现状的强烈悲愤和惆怅,引发诗人心中无限的哀伤,只有让无尽的泪水伴着绵延而无法熄灭的烽火一直燃烧下去。

3从形美的角度

形美主要包括句子长短、行数多少、诗行错落、排列重复颠倒、对仗工整等方面。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同原诗神似形合,完全保留了原文形式简洁的风格,每行诗的字数也基本上在10个左右。在形式上基本上是长短相问,错落有致,末尾两句又不乏译文的整齐性。译文诗行严格对仗,字数与音节完全相同,视觉上给人以清新的感觉。除了长短句,许先生的译文还有对仗句。此外,译文运用了朴质的文字,使译文通俗易懂。从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我们发现了句对句的简洁与清晰,一目了然,而且是在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的基础上,实属难得,完全再现出诗歌在形式上的美感。

四、结轮

“文学翻译是艰难细致的脑力劳动,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它要求于译者的是:确切的理解,流畅的表达,尽可能完美的再现。”(冯庆华 2002)诗歌有其特殊性,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优美的艺术形式,译者要在原诗与目的语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用目的语中的音韵、形式来完整、忠实地传达另一种语言中的情感、意境、音律和风格,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然而许先生的译文及其以往的翻译实践向我们例示了“三美”理论的可操作性,也激励广大译者知难而进,向读者展示更多优秀的译作。(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浦东;200135)

注解:

② 约翰•德南姆(John Denham, 1615-1669)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翻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③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英国桂冠诗人、文学批评家

参考文献:

[1]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3]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对外翻译公司,1984.

[4] 许渊冲等编.唐诗三百首新译[M ].香港:商务出版社,1988.

[5] 许渊冲.诗书人生[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春望的翻译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学古诗文教学 教学策略

1.引言

据笔者三年教学实践观察,初中生对古文学习兴趣不浓厚,古文教学处于低谷阶段,一个来自语文论坛的调查表明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随着年级升高逐渐递减,“初一年级喜欢古文的高达66%,初二和初三分别为44%和43%,不喜欢的则由初一的25%上升到初三的55%,学习古文的兴趣同学习基础有明显关系,学习成绩越差,越不喜欢古文”①。学生认为古文枯燥乏味、词句难懂,内容离他们的时代较远,没有品读的欲望,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学古文对当前社会实用性不大,更失去学习古文的兴趣。因此,笔者提出把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应用于古诗文学习中,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

2.信息技术应用于古诗文教学的可行性

2.1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很大,据笔者对当地农村学校的调查,基本都有多媒体教室,甚至有的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为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硬件设施基础。

2.2新课标指出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2.3随着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多媒体融入学校教育中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4信息技术能承担起课堂教学任务,比教师用手、用口教学更能拓宽课堂的空间和内容,使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信息技术应用于古诗文教学的策略

要完善古诗文教学,多媒体是不可或缺的。

3.1创设情境,穿越时空。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弥补传统古诗教学枯燥和乏味的不足,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学生在短短几分钟里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意境,倾听古人的情思,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学生的听觉、视觉得到充分调动。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播放一段“赤壁之战”的视频,让学生深切体会那种英雄豪情。另外,配乐示范朗读,创设意境。古文有一些字词之音不同于现在,还有些长的绕口的不同于现今语法规范的句子,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节奏和韵律,再加上配乐,能体会其中的意蕴,更好地把握古诗文基调。如学习《〈论语〉十则》时,配上古筝伴奏读论语,感受古人的精气神。

3.2加大教学密度,提高效率。

3.2.1多媒体把古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提供给学生,把口授难以讲清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正确、生动地反映出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如学习《春望》时,首先由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学生大多只能了解并搜集到有关作者杜甫的生活朝代,如他的字、号等简单内容,而对于杜甫的诗歌地位及诗风了解甚少,这时出示如下幻灯片:写作背景,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作者,而且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刻地理解诗词作品。

3.2.2展示古文翻译,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节省时间。学生译文时只是略通内容,不能做到翻译要求的“信”、“达”、“雅”,更不能把握重点字词,如古文常出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重点字词释义等,这些都能通过多媒体承载,幻灯片还能通过不同颜色标绘使重点突出。

3.2.3呈现习题训练,反馈巩固。把之前提到的内容用习题在幻灯片上展现,让学生自主检测,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能把本课知识和课外知识放在一起展示让学生比较学习,掌握所学知识。

3.2.4补充链接资料,拓展学生阅读空间,开阔学生视野。如在《天净沙・秋思》课堂后用多媒体展示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进而深刻体会思乡情。

结语

多媒体对古诗文教学有很大作用。但要注意忌用多媒体完全代替黑板,课堂被多媒体控制,否则,语文教学将被多媒体遮蔽。

注释:

①张翔,庞宝文.关于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情况调查[EB/OL].http:///cgi-bin/topic.cgi/forum:4&topic:696, 2004,8.

参考文献:

春望的翻译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91-02

当前,审美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美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尤其是古诗词直接与艺术接壤、交融,学生通过对诗词美的内涵感受和吸纳,对良好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时间上看,中国古诗词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明悠久历程的缩影;从内容上看,诗词涉及到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自然界等众多题材和主题;从形式上看,优美的语言、动人的韵律、幽远的意境无不拨动人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小学语文教材所收录的古诗词,均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诵读学习经典诗词作品,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感染,进而陶冶情操。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对这些诗词进行有效分析和教授,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诗词审美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理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指明方向。一是重背诵,轻讲解。小学古诗词教学以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一来可以应付考试,二来有助于完成新课标对学生掌握诗词量的需要。然而,在学生对于诗词的真正含义还不够深入、明晰时,教师一味要求背诵,其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由于没有理解诗词的内涵,即使W生能将诗篇背不来,也未必真正入心,结果是很快便被遗忘了。在对古典诗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把诗词大意用白话文告诉学生,只是做了一个古今翻译的工作,以此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有效体会诗词情与理、景与意、文与人的密切关系,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与思想。

二是重数量,轻质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或是为了取得预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还要求能默写,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态度,往往与中国传统优秀诗词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悖离,学生只有深刻领悟诗词的意蕴及哲理,才是有质量的教学,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其胸怀和视野更为宽广,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三是重翻译,轻审美。从当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逐字逐句地把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联想和情感的调动,还将养成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当教师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为“抬头看看月亮,低头想起了家乡”时,这首千古流传的名作中淡雅而动人心弦的意境便荡然无存了。可见,教师过度讲解会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和想象的自由,而从翻译的过程来看,教师往往只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在讲解过程中不注重营造氛围,不重视思维引导,将很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诗词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将会变得比较困难。

二、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当理解了小学语文诗词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后,教师对于审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关系到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完善。

(一)挖掘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教师的朗诵与讲解为主,而教师在诵读过程中为了能够真正理解诗人的感受,就应该把自己看作是抒情主体表达情感和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表演和呈现。以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诗中汪伦以歌送友,作者李白借潭水之深抒发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诵读此诗时,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这两个角色,再现江边送别的场景,让学生进入作品情境,真切体会诗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教师或学生也可以独自将自己置于“乘舟将欲行”的作者角色,想象自己此时正独立舟头,就要告别倾心相交的朋友了,此别之后,由于交通不便、重重阻隔,彼此不知何时能再见。正忧思万千时分,岸上突然传来友人送别的歌声,于是,独立舟头的“我”望着眼前的潭水,听到友人质朴纯洁的传音,那种难舍友人的心情便油然而生。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作者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于此处自然地联系起来,至此,吟诵者自然更能体会诗歌后两句所寄托的友人之间的那种深似潭水的情谊。可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读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美,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欣赏语言美

古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包含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诵读,欣赏其语言美,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王安石的诗歌《泊船瓜洲》时,诵读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教师围绕“绿”字启发学生推敲猜测、体会,并彼此交流作者可能用过“绿”字之外的哪些字,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万物生机、绿满江南的春光意境。在学生感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想并小结:据传,诗人先后选换了“过”“吹”“至”“到”“回”“满”“入”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字,成为诗歌创作炼字的佳话。学生通过对这样一段背景故事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字词对比,体会不同字词给诗歌带来的不同审美感觉,以及诗人传达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三)体会意境美

古诗词具有凝练简洁的特点,富有个性化、意味深长。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利用古诗引导学生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画面,在审美过程中领悟和升华诗词的思想境界,只有实现了这一教学目的,才能够真正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体现诗词的欣赏价值。如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眼中,国家残破,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意境美。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要充分挖掘与运用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远钧.经典浸润人生,美育升华人格――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0(4).

[2]孙桂成.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育因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春望的翻译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 古文中“金”的译解 析疑匡谬

在中国的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中,对“金”做了如下解释:“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从革不違。”此为《说文》对“金”的原解。亦即:金,本指黄金。但随着古代汉语的发展,“金”在古文中的义项不断丰富,并被赋予了更多的用法。然而,也正因其释义的多样性和“金”字所在语言环境的复杂性,导致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对“金”做了一些不当译释,本文将对此进行析疑。

一、本应解作尊贵、华丽、精美等形容词,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却未作译解

课本古文例句:

1、世间花叶不相伦,花落金盆叶作尘。——李商隐《赠荷花》(七年级下册《咏荷诗歌五首》)

《语文教学参考书》第P406页译为:世间的人们对待花和叶的态度不一样,把花栽入金盆把叶子变成尘土。

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此处将“金盆”直接译作“金盆”,很容易让师生将“金盆”误解为“金作之盆”,实为不妥。金盆可释为“精美的花盆”。

“金”作尊贵、华丽、精美之解,古语俗语颇多例句。例如: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汉·班固《汉武故事》

金屋:极言屋之华丽精美也,而非黄金之屋。

对“金”作如此解释,成语俗语常见。如:“金口玉言”“金枝玉叶”“金榜题名”“金盆洗手”等。

二、本应解作尊贵、华丽、精美等形容词,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却将其作为专有词汇来解释

课本古文例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本注释:【金经】指佛经。

将“金经”注释为“指佛经”有笼统之嫌。应注解为“精美的佛经”或“尊贵的佛经”。

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将“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翻译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金经’,用泥金(一种用金属粉末制成的颜料)书写的佛经。”

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此处将“金经”作如此解释,是拘泥于“金经”这一专有词汇,似为不妥。

我们都知道《陋室铭》一文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其实文中也不乏对比的运用。尤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两句中对比的运用尤为明显——“鸿儒”对“白丁”,“素琴”对“金经”。另外,作为骈文,应该很讲究对仗。若将“金经”解释为“用泥金(一种用金属粉末制成的颜料)书写的佛经”,那么,跟前面的“素琴”则对仗不工。其实,根据上下文,我们大可不必将文中的“金经”作为专有词汇来解释。唐朝是礼佛的国度,对于佛经,常尊之贵之而加以精美的装帧。因此,此处“金经”应解释为“尊贵、华丽、精美的佛经”,如此,便可与“素琴”工对。所以“金经”可译为“精美的佛经”。亦即“佛经的精装本”,甚或连精装本都不是,只是出于信仰而心生敬意的表达方法而已,大可不必将“金经”译为“用泥金(一种用金属粉末制成的颜料)书写的佛经”。

三、本应解作尊贵、华丽、精美等形容词,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却将其当作介词词组,译为“以金为饰”

课本古文例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本注释:【金樽清酒斗十千】金樽中的美酒,价钱很贵。金樽,古代盛酒器,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形容酒美价高。

课本将“金樽”注释为“古代盛酒器,以金为饰”,似乎不妥。此处“金樽”之“金”,可解释为“华丽、精美”。“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为对偶句,“金樽”与“玉盘”相对,乃李白用夸张手法极言“樽”“盘”之精美,而非实指。若“金樽”之“金”解释为“以金为饰”,那么“玉盘”之“玉”则应推释为“以玉为饰”,岂不谬哉?

四、本应解作“货币单位”作量词,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却译作“黄金”作名词

课本古文例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课文简析”中对此的翻译是: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如此翻译当属望文生义,应将译文中的“黄金”改为“白银”。理由有二:

1.诗中之“金”,应为古代货币单位,作量词,而非实指黄金。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金”作为古代货币单位的解释是这样的:“周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两汉以黄金一斤为一金,汉以后以银一两为一金。”

古代大多时候的通用货币都为银子。所以,“抵万金”的正确解读应是“抵得上万两白银”。是例多矣: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墨子·公输》

购子头千金。——晋·干宝《搜神记》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上述例句中之“金”,皆应作“货币单位”之解。

2.诗中之“金”,即使不作古代货币单位解,也只能解为钱财与货币,作名词,亦非实指黄金。如: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战国策·齐策四》

所赐金帛。——汉·刘向《列女传》

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上述例句中之“金”,皆泛指钱币,钱财是也。

由此可见,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将“家书抵万金”翻译成“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是错误的,应翻译成“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白银”,或者译成“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银钱”。

“金”在古代汉语中的释义和用法比较复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文中所涉的“金”字虽不太多,然因其义项繁杂,故容易误释。但是,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并且在译释时联系语境,还是能够给出正确释义的。本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文篇目中的“金”作了几处另类解释,实为一孔之见,姑妄言之而已!

参考文献:

[1]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春望的翻译范文5

一、诗歌谱写,意在表达

1.诗作成篇,体现社会现实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唐诗题材较为广泛,除了抒发个人情怀以外,更多的诗歌体现社会现实生活,呈现普通劳动人民或宫廷生活状况。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等,体现将士出征作战的悲壮生活。抒写将士边塞生活的,除了王维,还有王昌龄写的《昭君出塞》以及王翰的《凉州词》,写到出征将士豪情万丈,视死如归挥洒热血与青春,只为报效国家的悲壮情怀。唐诗中也有写宫廷生活中的痴男怨女的苦闷之情,比如李商隐的诗歌。除了唐诗,还有两汉时期的乐府诗歌,乐府诗歌《陌上桑》中的女子秦罗敷,还有《木兰诗》里面的花木兰,《孔雀东南飞》里面的刘兰芝等,这些诗歌皆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

2.诗歌之声,抒写个人情怀

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式在各个时期诗人笔下大都通过自己的诗作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想法,诗人通过诗歌来与读者进行对话。不管诗人所处的社会是兴还是衰,是富有还是贫穷,在诗人的眼中,他们都希望不负有限的青春年华,希望为国家,为朝廷效力,希望走上仕途,发挥个人的智慧和才能。唐代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在此期间产生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璀璨的诗歌群星,他们大都博学多才,但因国家政治上的复杂性,都曾身处被贬之苦。在面对这样的仕途坎坷,他们用自己的笔墨抒写个人情怀,抒发内心的感受,借酒,借诗或依托山水田园来体现个人想法。如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诗篇抒发政治失意,职场不得志的苦闷;杜甫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写个人对国家兴衰的喜与悲。

3.诗歌之美,呈现生活画卷

中唐以来,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文人理想破灭等种种原因,安逸享乐之风在社会上蔓延。史书记载有宋代“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的太平盛世局面。事实上,这样的国家局势,在唐代诗人的眼里有另一种思考。山水田园派诗人如王维等描绘的意象为山水田园之间的隐逸闲适,在水墨画清新淡雅、自然纯朴景物中获得心灵的释放和苦闷之情的排遣。事实上,不管诗人是否真的喜欢这样的田园生活,但在读者看来,这样的田园生活以自然风光无限美的意境带给人们的是超然物外的内心体验和摒除了尔虞我诈的繁复生活,获得了内心的放空,得到了繁重精神压力的释放。

二、诗歌之美,美在艺术

1.诗歌与文学语言表达艺术

诗歌是讲究上下对仗、用韵、用典、修辞格、平仄、意境等规格的文体形式。文学的社会功能在于引起人们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共鸣,而诗歌的语言注重精准美,注重用词凝练精致,注重意象和意境的感染力。因此,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字里行间的形式之美,也就是指诗歌语言表达的精准美给予人们表达能力的示范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不仅说明在诗歌阅读中可以领悟诗歌语言的用语技巧和字词表达,还要注重语言表达的精准美。

2.诗歌与音乐审美趣味

诗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并通过富有音韵节奏之美抒写成句,以其音律和谐之感吸引读者,让读者在诗歌作品中感受到音乐的节奏。音乐和诗句中体现的时间和空间,都能以诗人精致的笔墨刻画得生动有趣,意味无穷。因而,诗歌之美,美在节奏,美在音韵,美在和谐。杜佑曰:“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说明乐工伶人与诗人合作,以增强其艺术效果及竞争力。

三、生活如歌诗意浓

1.生活中的“精、准、美”与“信、达、雅”

诗歌在当下语文教育过程中仍然占有一定比例,语文教材中精选部分古典诗歌作为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范例。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独立自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能够自由表达的人,而语文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由表达。表达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经典名篇的诵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音韵、声调、表达的节奏与速度、以及锻炼学生的语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习过除了重视学生口头交际以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指写作能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思维能力。清代翻译家严复先生在《天演论》一书中提到文本翻译的三个标准,即信、达、雅。学生良好的写作主要表现在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符合逻辑,文章层次是否清晰,是否有错别字,然后是文章的立意,写作的视角,学生的思辨能力等以及学生语言表达的审美性。

2.漫步诗歌丛林,品味诗意人生

春望的翻译范文6

摘 要: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古诗文文辞含蓄内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鉴赏古诗文的兴趣。针对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鉴赏策略,以提高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有效性;策略

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化长河中源远流长。从古代到近代,诗的发展经历了不断变化和革新,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光。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重要内容。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

用。在这一方面,诗歌有其独特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载体。通过学习,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中蕴含的自然美和文学美,让学生领略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对于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应试教育的干扰

古代诗歌能够留存至今,主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所致。

很多诗歌被选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其本身有着很高的学习价值。作为文化载体的古诗文本身具有开发性和多元化的特征,聚审美、认知和个性的发展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学的历史价值和育人价值。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古诗文教学中存在重理论重背诵的现象,只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写出古诗文的诗句即可,了解诗歌的大概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了解,这样就已经满足了现代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这种教学思想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很多学生不具备语文诗歌鉴赏的能力,甚至一些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无法理解,从而无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教学缺乏趣味性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教学中,教师重点强调的是对词句内容的理解,导致学生对语言的过度工具化追求,很多学生将古诗文作为没有趣味的符号进行理解。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古诗文鉴赏教学的意义被学生简单地理解为读懂词句含义,理解作者思想。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提升。古诗文鉴赏教学中,教师对那些原有的灵性古诗文进行苍白的翻译,其结果往往是丢失了古诗文的真正意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份惬意。

3.语言环境不兼容

古诗文作为古代汉语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同现代汉语相比较,其语言体系之间有着较大差异性。古诗文语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古诗文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古诗文出现有着历史阶段性的文化背景,现代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古诗文的语言解读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对古诗文鉴赏产生了畏惧心理。现实的语言环境和古诗文所描写的语言环境不相兼容,学生在太平盛世阅读战火纷飞,难免产生不真实的感觉。

二、提升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背景理解

古代诗歌写作中往往会蕴含一定的时代背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根据自身遭遇或者是感悟表达一种情感的寄托。因此,在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内容。很多诗歌的题目有很大相似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认为这些诗歌的写作背景一样,错误的认识最终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因此,需要让学生清楚掌握诗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背景,方便学生对诗歌意义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望岳》这首诗歌时,由于学生之前学习过《春望》,想到这两首诗歌的作者都是杜甫,很多学生就会认为《望岳》也是作者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所写的内容,实际上这两首诗歌的背景截然不同。《望岳》是作者在年轻时游历山东泰山之后,面对泰山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在山顶上俯视一切的雄心流露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因此,在朗读这首诗歌时,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豪迈之情。而《春望》则表达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伤感。安史之乱后,作者回到长安,曾经的繁华已不再重现,眼前是荒草丛生、破败不堪的长安城,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国都已经残破不堪,山河还是原来的样子,作者因此写下了“国破山河在”这样悲壮的诗句;想到自己与家人分离已久,无法联络,作者突生伤痛之情,写下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想念,对祖国美好山河的向往。

2.意境品鉴

古诗文的意境是作者思想情感和生活现状的统一。加强学生对古诗文意境的领略,对于鉴赏古诗文起着重要的作用。领略古诗文意境时,鉴赏者可以从古诗文的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得到情感上的陶冶,从而促M学生积极创作,增强自身阅读古诗文的境界。古诗文意境的领略需要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能够表达主观感情的物象。在诗歌作品中,这种意象以个体形式存在着,多个个体联合为一个整体就是诗歌的意境。学生在诗歌阅读中应该抓住物象,品味其特征和蕴含的情感,就可以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意境。

诗歌中的意象大致分为不同的类别,有景观类、植物类、动物类以及行为类等。其中景观类主要有月、风、烟、流水等;植物类有梅、兰、竹、菊、柳等;动物主要有鸿雁、鸳鸯、猿猴、青鸟等;行为类包括登高、饮酒、吹笛、凭栏等。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将西沉的太阳作为写作的意境,表达在外漂泊游子的孤独和伤心。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通过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意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说明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只有读者对作品有透彻的领悟,才能够达到对作品的真正鉴赏。

3.创新教学

古代诗歌和现代文学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采用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提升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兴趣,也无法体现出诗歌的趣味性。只有形式多变的教学模式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可以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很大激发。所以,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解《马说》这篇诗歌的时候,可以通过诗歌辩论赛的形式实施教学,让学生针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诗开展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不同碰撞,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讲到《木兰诗》这首诗歌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看花木兰征战沙场的电影,进行不同文化视域间的比较,从而有效把握诗歌的民族精髓。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创作者所处的环境,使他们的内心得到一定的感触。例如,在讲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播放铿锵有力的爱国歌曲,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古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体会作者当时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时的感受。

现代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为古诗文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提升古诗文鉴赏学习的有效性。此外,古诗文鉴赏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古诗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兢.提高初中古诗文鉴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9):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