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范文1

一、小学数学有效训练的现状

1.训练的目标不明确。由于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设计意图不熟悉,对《数学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目标要求不清楚,对知识点的教学在每一课时应当堂达成的目标和单元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界定不清。因此,在预设课时练习时,或在新授课时人为地拔高训练的要求,或在单元复习课时没有及时地提升训练的难度。一方面造成学生学习新知时学得很辛苦,目标达成率低,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造成复习课时没有新内容,学生参与率低,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2.训练的内容欠整合。由于少部分教师习惯于在练习数量上“做加法”,预设的练习题常常是重复单调,杂乱无章,加之对每道题的设计意图不甚清楚,无法根据训练的目的有机地选择题类,恰当组合形成有效训练。只能尽其所知、倾其所有为学生呈上一道“满汉全席”。造成了学生成天陷于“题海训练”之中苦不堪言。

3.训练的形式较单一。由于部分教师片面地追求高分,轻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加之在工作中懒于动脑动手,习惯于拿来主义,把教材的配套的练习册的使用作为练习的主要手段,很少或从不对练习的设计进行有效的原创,基本不把动口、动手等实践性练习带入课堂。造成了学生对学数学的理解就是做练习,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训练的设计无弹性。由于少部分教师习惯于在教学中追求整齐划一,重视“一刀切”的练习,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布置同样质与量的练习。造成好的学生“吃不饱”,待进的学生又“吃不了”的状况。

5.训练的时间没保障。部分教师习惯于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新授内容上,错误地认为只要预设了活动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新授内容学生自然就能掌握,因此课堂上互动多练习少,甚至没有练习的时间。造成了课内损失课外补,挤占学生课外的活动时间完成课内的练习,同时教师也无法进行有效的调控和指导,教学的效益自然不高。

二、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训练的对策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练习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必须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确保练习的有效设计为有效教学服务。具体的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追求:

1.有效的练习设计要在“精”上求突破,追求意图明确,重质轻量,让学生简简单单学数学。由于课堂40分钟时间有限,有效的练习活动一定是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少的题量达到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减负提质。所以,平时的练习活动一定是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精”上求突破,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为了切实提高练习的效率,要求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与学生,制订出适合本班的最佳方案。在备课中要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从教学内容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精讲精练,使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基础知识,解决难点和纠正倾向性错误。

2.有效的练习设计要在“变”上做文章,追求层次丰富,富有弹性,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灵活机动,讲究一个“变”字,立足一个“巧”字,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让学困生吃饱,又让优秀生吃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努力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愉快的体验。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范文2

一、 合作学习要激励学生“彰显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所以,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迎合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特意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好小组长,组长对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教师也会低下身子走到学生中去。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组长一言堂,或者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参与,而其他学生则袖手旁观、坐享其成。看似热闹,其实毫无“个性”可言,完全是被动接受,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低效的。合作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互学习,但这种互学习一定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每个人随时准备发言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学习,勇于围绕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对他人的思维、做法进行评价,即“彰显个性”。

案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片断。

师:如果是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列式?

生(齐):3÷4。

师:每人还能分到整块数吗?

生(齐):不能。

师:每人分不到一整块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3÷4的商呢? 请每个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几张圆形纸片和剪刀拿出来,动手分分看。

生1(把纸片拿出来数一数发现有6张):怎么有这么多纸片?我们只需要3张就可以了。(其他学生也愣住了。)

生2:可能有不同思路。

生3:我已经有一种分法了,你们听听看。拿出3张纸片代表3块饼,每次就分一块饼(边说边用剪刀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以得到1/4块,这样分三次,每人就一共得到3/4块,也就是3÷4=3/4(块)。

生(大多数成员):有道理!有道理!

生4: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想出另外一种简单的分法。只要把3块饼放在一起分一次就行了(说着就把3张纸片重叠放在一起,用剪刀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分得1份,摆开来就是3/4块。

生:这种方法好,很快捷。

……

(小组学习汇报,该小组推选生4汇报。)

生4:我们组看到老师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张纸片,我们就思考可能有不同的分法。××同学是把3块饼一块一块都平均分成4份,然后得到每个小朋友分得3/4块。我受他的启发,把3块饼放在一起一次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也得到了3/4块。我们组的同学都认为我的方法比较简单。

师:你们这个小组真爱动脑筋,个个都是好样的。

案例分析:这个合作小组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明确的分工,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序的、积极的、愉快的,人人都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代表小组汇报的那个学生还能简明扼要地把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汇报,再加上教师的简短评价,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合作学习就是要引导并激发学生将各自独特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在碰撞中形成智慧的火花,最终实现“彰显个性”与“合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二、课堂教学要力求“内省外思”

“完美”是我们许多教师尤其是进行公开课教学教师的一种理想追求。但这种追求有的教师却走入了误区,认为一堂数学课只要能很“顺当”、学生“全明白了”就是“完美”的。其实,一节“完美”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的掌握,还应该留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自主探究的空间,即要激发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本领去探究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空白”。也就是说,一堂有效的数学课要做到“内省外思”,其中,“内省”是前提,“外思”是发展。只有课内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外思”才能成为可能;同时,此时的“外思”也显得非常必要,它是一节数学课的延续,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外思”可体现在数学课的各个环节,但一节课的结尾常常是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探索与实践的“温床”。在练习的设计上一定要有层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探索,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有一个回忆、联想、再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去再思考、再创造。

案例:“找规律”教学片断。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路线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2.衣服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

3.游戏中的搭配现象。

师:生活中,不光是吃早餐、走路、穿衣服有搭配问题,我们平时玩的游戏也有搭配的问题。

师:同学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吧?玩这个游戏我们关注的都是输赢问题,现在我们如果从搭配的角度去看,两个人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共有多少种搭配情况呢?

生:6种。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在纸上画一画吗?看看谁画得简单、明了、快捷。

生1:9种,不是6种。

生2,不错,是9种。

……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范文3

【关键词】有效训练;练习;层次丰富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如何让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有效,是有效教学管理理念下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有效训练的现状

1.训练的目标不明确。由于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设计意图不熟悉,对《数学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目标要求不清楚,对知识点的教学在每一课时应当堂达成的目标和单元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界定不清。因此,在预设课时练习时,或在新授课时人为地拔高训练的要求,或在单元复习课时没有及时地提升训练的难度。一方面造成学生学习新知时学得很辛苦,目标达成率低,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造成复习课时没有新内容,学生参与率低,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2.训练的内容欠整合。由于少部分教师习惯于在练习数量上“做加法”,预设的练习题常常是重复单调,杂乱无章,加之对每道题的设计意图不甚清楚,无法根据训练的目的有机地选择题类,恰当组合形成有效训练。只能尽其所知、倾其所有为学生呈上一道“满汉全席”。造成了学生成天陷于“题海训练”之中苦不堪言。

3.训练的形式较单一。由于部分教师片面地追求高分,轻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加之在工作中懒于动脑动手,习惯于拿来主义,把教材的配套的练习册的使用作为练习的主要手段,很少或从不对练习的设计进行有效的原创,基本不把动口、动手等实践性练习带入课堂。造成了学生对学数学的理解就是做练习,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训练的设计无弹性。由于少部分教师习惯于在教学中追求整齐划一,重视“一刀切”的练习,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布置同样质与量的练习。造成好的学生“吃不饱”,待进的学生又“吃不了”的状况。

5.训练的时间没保障。部分教师习惯于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新授内容上,错误地认为只要预设了活动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新授内容学生自然就能掌握,因此课堂上互动多练习少,甚至没有练习的时间。造成了课内损失课外补,挤占学生课外的活动时间完成课内的练习,同时教师也无法进行有效的调控和指导,教学的效益自然不高。

二、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训练的对策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练习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必须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确保练习的有效设计为有效教学服务。具体的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追求:

1.有效的练习设计要在“精”上求突破,追求意图明确,重质轻量,让学生简简单单学数学。由于课堂40分钟时间有限,有效的练习活动一定是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少的题量达到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减负提质。所以,平时的练习活动一定是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精”上求突破,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为了切实提高练习的效率,要求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与学生,制订出适合本班的最佳方案。在备课中要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从教学内容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精讲精练,使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基础知识,解决难点和纠正倾向性错误。

2.有效的练习设计要在“变”上做文章,追求层次丰富,富有弹性,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灵活机动,讲究一个“变”字,立足一个“巧”字,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让学困生吃饱,又让优秀生吃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努力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愉快的体验。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范文4

一、以掌握基础知识为起点,抓好技能训练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技能训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最多只是充当观众,而教师则把自己降置为演员。因而造成严重的弊端:费时、低效。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还是观众,首要差别是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包括能力的培养,但最根本在于技能。我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可能的。正如教人开车的教练把开车的要点、技巧讲清楚,然后叫学车的学生马上开车去考试一样。试问: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时,能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专心去听?能否保证每一个专心去听的学生都听得明白?能否保证每一个听得明白的学生都能解同一类题目?可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听就会懂,懂就会做。”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想法,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那么,技能训练是如何实施的呢?

1.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案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前提

以目标教学模式为例:“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以及“课外作业”是五个基本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应该有足够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以及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也就是说,能使学生做到:“笔不离手”的教案,才能成功地实现技能训练。

2.在课堂上引导得法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先作示范,然后再由学生动手,这样做既费时、低效,又间接地打击了优生的极积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大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无须讲,尽量减少举手、口答等无谓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只有教师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的“导演”身份,对学生作出适当的点拔、引导、辅导,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作为“演员”的学生,才能实现有效的技能训练。

3.“限时”是实现技能训练的保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组训练题作出限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让学生记录实际所用的时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放松差生、缚住优生的现象。差生在课堂上由于不懂而显得无事可做,优生在课堂上仅用5至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其他时间也是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那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有哪些知识与能力的方面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以实现因材施教。

其次,要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练习的设计中准备好差生会做的题目。常听到一些教师说:“某某学生真是无药可救了”,但是,在我的实践中,我还没有真真正正碰到一个每次考试都是0分的学生,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主要看教师对他的要求如何。例如:如果我发现有学生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就会先让他解一元一次方程,甚至简易方程。另外,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给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还有,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分层训练。比如:“导学达标”和“课外作业”一般为A、B、C三组题目,其中A组题为预备知识,B组题是专为实现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基础知识、基本运算,C组题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下层生,只要求完成A、B两组题目,而优生则可完成A、B、C三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也就收到了课堂教学和高效益。

三、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范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断培养费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有人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四、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学习数学,学会是基础,会学是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完成“教是为了不教”任务的重要标志。教学中,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化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做到讲方法联系思想,以思想指导方法,使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广泛的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以便增强学生探究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 高效课堂 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108-02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高思维的学科,能够很好地锻炼人的思维能力。高中数学中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思维训练。思维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与准确率,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高中数学实施高效课堂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将数学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具备多种思维能力。学生学到这些思维能力之后,能够活学活用知识,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到,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数学学习中,学习数学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数学思维训练更加重要。数学思维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大脑。学生通过思维训练,使思维更加敏捷、灵活,在解决问题时更能采用多种方式,更懂得变通,并在这种训练中使得思维深度能够不断深入,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

为了推进教育的良性发展,教育改革提出的高效课堂理论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理论,它将“自主、合作、探究”等原则和方法贯穿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并将其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其中,高效课堂的思维训练是其核心内容,这项核心内容很好地吻合了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宗旨。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能够促进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达到了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开展的目的。

二、开展高中数学课堂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训练

教师激发学生参与思维训练的兴趣与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数学教材中的兴趣点与兴趣因素挖掘出来,采用直接或者是间接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遇到自己感兴趣并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时,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主动性,学生的注意力会迅速地集中,并会在参与数学训练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二)让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反思,提升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良好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思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过程有条理性,因此这样的思维得出的结果才可能会是正确的,也就是要求思维要具有周密性。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的周密性,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解答出数学题后,进行题后反思,将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单独找出来,将错误找出来,让学生在分析和反思中发现错解的原因,培养学生养成严格对待问题的好习惯。将解题过程中思维不严谨、出现漏洞的地方找出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慎思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三)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性思维

高中数学思维训练培养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将已经收集到的资料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答案。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针对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思考时,思路就会随之扩大,让思维空间得到扩展,使之能够达到训练发散性思维的效果。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弄懂一题,就能够解答多道题目。不用题海战术,就能够比较轻松地解题,将数学之间的联系完全掌握在心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归纳、总结以及概括能力。

(四)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思维能力中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是人在生产创造过程中,能够生产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植根于一般性思维,需要长期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些点滴的新观点、新思维以及一些新奇的看法给予鼓励与赞美,使学生有积极探索、进取的自信与动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做好示范、表率作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教导学生,不断鼓励学生乐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与观点。

三、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思维训练的具体做法

上述探讨过高中数学课堂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之后,以下结合实例,探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思维训练的具体做法。

(一)根据结果寻找原因,采用逆向思维解题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题目,采用正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或者是论证时,有时是非常难的,这时就需要使用逆向思维方法,从结果推导、探索出题目的解题渠道与原因,找出结果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最后找到解答题目的思路与方法,下面用实例来具体分析这种思维方法的用法。

例题1 正数s,t 满足s+t=1;x,y∈R,求证

(sx+ty)2

对于这道题目来说,证明过程如下:

s>0,t>0且s+t=1

s=1-t>0,t=1-s>0

sx2+ty2-(sx+ty)2

=sx2+ty2-s2x2-2stxy-t2y2

=sx2(1-s)+ty2(1-t)-2stxy

=st(x-y)2≥0

(sx+ty)2

这道题目的解题过程很好地采用了根据结果寻找原因的方法,采用了逆向思维思考问题。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出一些类似的数学题目,教会学生采用去伪存真的方法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了解与反思,培养问题反思意识。传授给学生逆向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结果推出解决的方法,从反面进行论证。

(二)利用开放型题目,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开放性思维解题

高中数学学习中,有许多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放性题目。开放性题目没有唯一答案,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局限,因而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训练学生去思考问题。这种题型的特点之一就是题目的条件是开放的,并且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因而得出的结论也是开放的变化的。结果结论的取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而且能够从题目中的一个问题衍生出多个问题。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思考,进行逆向思考、换位思考,锻炼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以下结合一个实例来看一看怎样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例题2t 在哪种情况下,方程x2-(t-1)x+t+1=0存在实根,再者,t 又在哪种情况下,有两个实根,并且两个实根的平方和是4。

对于这道题目来说,首先,采用换位思考方法,从反面入手,判断 t 处于哪种情况时,整个方程是无解的。其次,考虑两个实根的平方和是4的条件时,将 t 的范围求出来,将方程存在两根的条件方程式计算出来,得出 t 的范围。再次,根据实际情况与前面对的判断,找出不符合题目要求的 t 的取值范围,完成解题。

(三)培养学生多采用分析法思考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借助分析法教学。这种分析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及换位思考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这种教学方法是基于命题假设成立的基础上,根据结果探讨其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的一种思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题目给出的问题,按照逻辑思维推理方法思考问题,将题干给出的条件以及隐含的条件考虑进去,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方法,综合分析题干,找到解题的突破点,从而成功解题。

数学作为一门主要的学科,不仅起到传授数学知识的作用,而且还起着重要的思维能力培养作用。只有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产生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雷珍.加强高中数学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换位思维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

[2]鲍留兄.高中数学思维训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12))

[3]刘惠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5)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范文6

复习课,特别是小学每个年级的总复习,知识点繁多,时间紧迫。因此很多老师都不爱上,也不知道怎么上。传统的复习课大都是教师牵着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一轮一轮的复习下来,老师身心俱疲,学生则成为麻木的做题机器。完全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合作技能、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这两年我一直带六年级,而我校又要求无论任何课型必须不折不扣的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念上课。因此,我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复习课究竟应该怎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才能提高实效。下面我就以六年级数学《圆的复习》为例谈谈先学后教知道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课堂的实效性。

1明确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目标起着导教导学的作用。我们在确定一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时,要考虑目标必须全面、准确、有度,掌握目标出示的时机。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提出。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复习课堂上带着目标学习。有了方向性,学生才不会迷失方向。基于以上认识,《圆的复习》的学习目标我是这样定的:①通过回顾与整理,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建立关于圆的认知结构;②通过练习与运用,能运用圆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运用能力。

2围绕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自学指导

在自学指导环节中,要让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学习有了具体的范围和要求,而且有了规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适当增加学习的紧张程度,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如果在自学时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长期坚持下去,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圆的认识》的自学指导我是这样定的。请同学们带着一下一个问题对第一单元“圆”的知识进行回忆(不清楚的知识点再看书确认)、归纳和整理:①什么叫圆?圆的半径?圆的直径?②在同一圆内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样的关系?怎么用字母表示?圆是轴对称图形吗?什么是圆的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③什么叫圆的周长?如何计算?④什么是圆的面积?面积公示是怎么来的?字母公示如何表示?

3做检测题

检测题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用与自学指导问题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检测。此处的操作我用的是事先印好的练习纸。因为要做到人人参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请四位同学上黑板板演。

4更正后教

4.1同桌对改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测题后。我首先出示检测题的完整答案。针对做对情况,进行统计,对全部做对的给予表扬。

4.2讨论

4.2.1同桌相互交流,兵教兵,??的学生教不会的。

4.2.2集体讲解。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能说出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讲解时评价黑板上同学做的情况。讲评时一类一类的讲。)

4.2.3自学指导中的问题是这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全都在检测题中充分体现了。回过头来我们再对自学指导中的问题一一解答。并适时板书。

4.2.4让学生更正错题。

5完成当堂训练

训练题目难度拔高比检测题要难一些。并且分等级,分为必做和选做题。当堂批改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