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危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危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危害

网络危害范文1

我的好朋友就住在我家的对门但我们相见却不再是直接到对方家里而是通过电脑视频或是一起在网络里相约在网上玩同样的一个游戏比谁强。

到了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见面了,甚至可以说就算是见了面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彼此只有在网络世界才能够那样亲近的做朋友。现实里的我们变得越来越生疏了。

在现代戴眼镜的人比不戴眼镜的人要多但在听妈妈说到的那个过去,我觉得很不可思议,过去的人为什么都不用戴眼镜啊!太奇怪了!近视不应该是很常见的吗?

网络危害范文2

[关键字]网络病毒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我校的校园网起步于90年代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校园网作为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平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网络病毒也利用校园网大肆传播,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如何保障校园网的正常运行,保障用户计算机不受病毒的侵扰,一直是各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简单探讨基于校园网的网络病毒的防范方法。

一、什么是网络病毒

计算机病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它传播的途径多!速度快!范围广,危害信息安全,防范代价较高。网络病毒一般分为有害和无害的病毒,其传播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网页代码,文件下载,漏洞攻击等方式。

二、网络病毒的危害

校园网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学生机房和教师机房,教师办公室和寝室,有固定用户的电脑也有公共使用的电脑,使用情况非常复杂。一旦网络病毒在校园网内大肆传播,将造成用户文件丢失,网络阻塞,甚至计算机无法启动等严重后果。例如:冲击波病毒、震荡波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等曾在校园网内大规模传播流行,感染病毒机器反复重启,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最多的是arp病毒引起局部网络时断时续,网络访问非常困难。总之网络病毒严重危害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所以在校园网内必须建立起对网络病毒全方位的防范措施。

三、校园网的病毒防治的一些方法

根据网络病毒的特点,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多方面考虑。只有将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学校网络管理员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章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加强师生的防范意识,使校园网师生深刻了解网络病毒的危害,自觉地采取防范措施,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根据近几年网络病毒流行和发作的态势可以看出,对于网络病毒,防范比整治更重要。

2.学校网络管理员应该合理的规划校园网和实行主机实名制。学校应该实行实名上网,有效的管理是防治网络病毒的基础。合理规划校园网,方便计算机的划分和管理,从而使计算机只能在相应的位置范围内使用;对入网计算机的命名实行实名制统一管理,发现有问题的计算机及时隔离,借助这两项措施,网络管理人员将很方便的定位到问题计算机。

3.学校网络管理员应该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官方补丁,使用正版的系统和软件,不用盗版。许多传播性极强的网络病毒利用了操作系统漏洞或常用应用软件的缺陷,存在这种漏洞或缺陷的计算机极易受到病毒的感染,进而成为病毒传播的帮凶。如震荡波病毒流行时感染率极高,破坏力极大,我校校园网内大多数用户的计算机都被感染,几乎造成校园网的瘫痪。只有及时更新系统补丁,才可能防范这一类的网络病毒。所以,要求校园网用户打开操作系统的自动更新功能,及时下载和安装系统补丁非常必要。

4. 学校网络管理员应该建立FTP服务器,校园网的服务器是信息交汇的平台,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重要的存储服务。FTP使用的人非常多,可能有少部分用户利用这些公共网络服务恶意散播网络病毒,一旦病毒侵入这些服务器,就会利用它们在网络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传播。因此必须加强校园网服务器的防病毒配置。首先,网络服务器必须安装正版的操作系统并及时更新补丁,合理配置网络服务程序,禁用不必要的系统服务,从而减少受病毒攻击的可能。其次,必须在网络服务器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并打开实时监控,一旦有用户恶意上传病毒,系统也能够自行清除。再次,利用监控软件对系统关键目录和文件进行监控。这样,只要病毒以文件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关键目录和文件中,管理员也能及时发现。

5.学校网络管理员还应做好系统备份工作,提高计算机恢复能力。FTP服务器上有大量的重要数据,应该经常做好备份工作。另外一些办公室的电脑上也有大量数据,比如教务处有大量的学生信息和成绩等等,也应该定期做备份。

6.学校网络管理员应该加强机房的防病毒措施。学校的计算机机房往往拥有近百台机器,使用频繁,又是公共使用的计算机,很容易大规模感染病毒,对校园网影响极大,必须实施有针对性的防病毒措施。机房一般统一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并且使用了保护还原卡,在开机后对系统盘自动还原。在这种情况下,所安装的最新系统补丁和杀毒软件病毒库就会被还原卡清除。一旦有病毒利用新的系统漏洞传播,计算机极易反复感染,并成为校园网上的毒源。因此,机房管理员应关注病毒动态,安装最新的系统补丁和杀毒软件病毒库。

网络危害范文3

关键词:雷电;医院;网络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71-01

我院地处河北省雷电高发区,易受到感应雷击的影响,从网络组建以来,我院网络多次遭受雷击,使各种网络设备,如交换机、电脑主板、网卡、电源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使得部分工作站无法使用,造成很大影响。现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谈谈雷电所造成的危害 。

雷电的产生是由天空中云层间的相互高速运动,剧烈摩擦,使高端云层和低端云层带上相反电荷。此时,低端云层在其下面的大地上也感应出大量的异种电荷,形成一个极大的电容,当其场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产生对地放电,这就是雷电现象。

雷电及浪涌灾害是一种低概率、高危害性的事故。雷电流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巨大的破坏性,人类目前还无法控制、主动化解,现阶段我们只能通过努力被动地将雷击的能量给予阻挡并将它释放入大地,以避免所带来的灾害。雷击和线路过电压会出现多种有害的效应,基本上会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直击雷击、感应雷击、电磁脉冲辐射、雷电过电压侵入和反击。

计算机网络属于弱电系统,采用了大量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于网络设备中,而这些设备对于高电压、高电流的防护能力大大低于普通的电气设备,电路集成度越高、功能越强,一般来说耐压和耐流的水平就直线下降,因而对浪涌电压(SURGE)的防护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1.1雷电对设备的损害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直击雷,是指带电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直击雷威力巨大,雷电压可达几万伏至几百万伏,瞬间电流可达十几万安,在瞬间产生了巨大的热量、机械应力、电动力和电磁辐射。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损坏、设备结构分解、电路及金属构件熔化、微电子电路损坏等事故,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此外,直接雷击的部分电流将沿着与被击中物体相连接的金属管道、线路传递到很远的地方,从而使被破坏的区域扩大。在雷电通路上,物体会被高温烧伤甚至融化。

另一种是感应雷,是指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所带电荷迅速消失,而地面上某些范围于散流电阻大,感应电荷无法立即消失,以致出现局部高电位;或者由于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因电磁感应而产生高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由感应雷引起的事故约占雷害事故的80%~90%。尽管这种放电产生的能量较小,但对于脆弱的电子设备来说,往往造成灾难性的损害。此外,由对地电流产生的磁场辐射会在邻近金属环路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如果环路存在断点,有可能会在断开处产生放电而对周围物品造成伤害。

直接雷击或感应雷击都有可能产生浪涌电压电流,浪涌可以沿着各种导体传播数十公里仍具有破坏能力,对连接在该线路上的设备造成伤害,这种形式被称为远端雷击或浪涌放电形式。浪涌放电往往发生在非雷电放电现场,容易被忽略,使人猝不及防造成损失。通信网络线路附近往往平行敷设有动力设备电力电缆,如果线路间距不够或缺乏良好的屏蔽,在动力设备操作期间会在通信网络线路中感应出浪涌电压电流,如果这种浪涌电压的幅值或变化速率超出电子设备所能承受的水平,将会对电子设备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雷电放电期间,由于接地电阻不可能完全消失,在雷电放电电流较大时,会引起地线系统电位急剧上升,从而在设备内部产生电位差破环设备的电气绝缘结构造成损害,这种现象被称为雷电反击。

雷电及浪涌冲击对通信网络的影响还表现在干扰正常通信内容,增加误码乱码几率,甚至使通信网络陷于瘫痪状态。

1.2雷电引起的网络设备故障主要原因 感应雷对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危害最大, 据资料显示,微电子设备遭雷击损坏,80%以上是由感应雷引起的。

由于电源线和双绞线,DDN专线及电话备份线都很容易对雷电产生感应,从而引起设备的损害。

广域网的雷害主要来自感应雷击,通常不受直击雷的破坏,因广域网线遭受高压雷电袭击时,其自身首先溶断。所以防护感应雷是广域网的防雷重点。

局域网虽然都在室内,但由于设备接口耐压很低,加之线路屏蔽、布线距离、布线方式等因素,感应雷击浪涌过压都可以通过网络对设备造成破坏,局域网的RJ45头因信号是一收一发,其保护应按两对线来对待。

网络危害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类型;危害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92-03

随着网络对生活的渗透,青少年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与使用网络,所以青少年面临着一个较为特殊的生态环境:不同性质的信息、异样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生活行为等,无时无刻地呈现在青少年的认知空间之中,并在他们的价值观、信念与行为上缓慢而有力地发挥着影响。所以,关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的行为与心理特点,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的成长变得至关重要,而网络道德失范正是在此背景中走入我们的视野。本文基于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来分析其中的网络道德失范类型,并指出相应的危害。

一、网络道德失范的含义

所谓网络道德失范,即不道德或者不符合伦理规范的网络行为。那么,如何判定网络行为不符合道德或者伦理规范呢?学者们并没有给出一个严格的说明。主要原因在于,网络行为是近几十年来才大量出现的行为,而评判人们行为正确或错误的观念需要较长的过程,这意味着在网络行为上,并没有特定伦理判断准则。所以,人们倾向于使用以往的社会观念来评定网络时代中网络行为的对错。人们坚持以传统观念来看待网络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失范,也就是指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不符合人们所信守的传统道德观念或伦理规范。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类型

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可以发现网络道德失范有不同的类型,本文将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入手,来归类现在青少年的网络失范行为。

1. 网络道德失范的害他行为

害他行为主要指基于网络工具而损害他人利益的网络行为。这种行为的主要特点包括“黑”(黑客行为),“毒”(病毒传播),“侵”(私自入侵),以及“隐”(行为隐蔽),与传统社会中的害他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所处的领域、所借用的工具与表现形式不同。其最终的结果是,行为主体给行为对象带来了伤害,包括物质伤害、心理伤害以及社会形象伤害等。害他行为是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社会最为关注的道德失范行为。

害他行为会给他人或者社会带来较大伤害,比如,使用网络病毒侵入个体的银行账户,就可以偷窃他人的财产而不被人知觉;或者非常隐蔽地进入组织的网络系统,就可以偷窥其科研的秘密。有组织的黑客行为甚至会给社区或国家带来灾难。与传统社会害他行为不同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永远属于年轻人,同时,由于青少年在道德认知上的不成熟,所以青少年最容易成为害他行为的主体。比如莫尼可在15岁时就成了美国最为出色的黑客之一,他毫无约束地进入他人的银行账户,甚至偷偷地潜入国家机要部门的网络系统中。在国内,也不时有青少年利用自己的网络技术而危害社会、组织或者他人的报道。有些网络技能较好的青少年不能完全清楚其特定行为带来的后果,因此,有相当部分的案例并非完全预谋的犯罪。这也说明了普及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意义所在,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而言。

2.网络道德失范的逐利行为

逐利行为即利用高超的网络技术,以不道德的方式甚至是以违法的方式来获取私利的行为。逐利行为与害他行为有较大交集,因为在满足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在危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利益;但两者也有不同,在害他行为中,行为主体并非都是为了获取物质上的利益,比如,有些青少年黑客是为了得到认可与关注,甚至只是为了展示能力。所以逐利行为是更为有预谋和计划的一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对社会、组织或者他人的伤害水平可大可小,预谋、计划与故意实施,是此行为与害他行为的主要区别所在。

在网络社会中,根据逐利行为给社会、组织或他人所带来伤害的大小,可以分为“犯罪式”与“小偷小摸式”。所谓“犯罪式”即主体行为是有目的的,其行为后果已经触犯了法律,而不能仅以道德或者伦理来评价,比如2008年三名青少年利用自己的网络技能进入江西省电视台有奖节目数据库系统,多次领取价值五万元的奖品。而“小偷小摸式”的行为远远不构成犯罪,给他人带来的危害也是微小的,但此类行为更为广泛,甚至被行为主体认为是自然的日常行为。比如,很多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工具,来偷窃别人的QQ号,或者有意识地偷窃网络游戏设备与账号,其涉及的金额都很小。

3.网络道德失范的宣泄行为

害他行为有侵入性的特点,逐利行为有满足私利的特点,还有一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最为普遍,并且与网络技能水平没有多大关系,即网络宣泄行为,也有学者称之为情感型的道德失范行为。行为主体为了满足其心理需要或者情感需要,在网络上不符合社会观念的信息或者观点,由于网络上内容的开放程度与可视程度很高,所以,信息或者观点暴露水平很高,甚至在数小时内得到几万人次的点击率。由于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都没有定型,并且其心理也很不成熟,所以,很容易将一些较为幼稚甚至极端的观点在网络上,来宣泄自己对社会或生活的不满。

也有学者认为,网络宣泄行为在有些时候确实与传统社会中的道德观念相冲突,对青少年而言,是成长中所出现的偏差。教育者或者家长责任就是,尽量在现实生活中向青少年提供健康的宣泄途径,比如,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健康的社会交往或者成长的机会,即所谓的“升华”(Fortson, Scotti, Chen, Malone, & Del Ben, 2007)。也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在网络上的宣泄行为在危害程度上较大,因为他们的观点、情感、与不满很容易感染其他的同龄人(Morris, 2007),所以,宣泄型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得到重视。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

青少年处于信仰、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从社会上接触到的信息与行为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Arkin在五年的长时跟踪研究中发现,那些经常浏览与经常接触网络失范行为信息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不道德的行为较多,甚至倾向于犯罪行为(Arkin, 2008)。与传统的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相比,网络上的失范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如下几个特点。

1.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与传统的失范行为相比,在网络世界中,那些智商较高的青少年能够更为有效地使用流行的网络技术,从而在青少年群体中显得更为突出。因此,他们并不会因为行为失范而受到同龄网民的心理疏远与排斥,相反,他们会受到其他同龄人的尊敬与敬佩。其出色的害他行为,成功的逐利行为都会在网络世界中声名远扬,使这些失范行为主体在心理上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其道德失范行为也得到了强化。Ming-guo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有名的黑客,在网络技术上,可以有效带动至少300名青少年转变为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者,而其榜样示范效应,至少可以在十年内影响无数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美国12岁的黑客杰克森在三年内竟然成功培养了500名技术较为高超的青少年成为黑客,而这500名青少年又各自组织了自己的虚拟社区。在这些社区中,众多的青少年相互交流自己的网络技术与网络攻击心得。在尝试访谈中,Ming-guo发现,这些社区中的黑客,在学校的表现都较好,有的甚至相当好。访谈同时表明,这些思想并不成熟的青少年,非常羡慕那些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呼风唤雨的有名黑客,他们视之为英雄,并极力模仿其网络行为(Ming-guo, 2004)。学者认为,网络失范行为在媒体上报道的越多,越有可能给不成熟的青少年树立榜样,越有可能产生示范效应。

2.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极易导致青少年犯罪

在本文中,我们从道德层面来阐释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其实,在害他行为与逐利行为中,有一部分已经涉及法律层面,即这些道德失范行为已经是犯罪行为了。比如,青少年使用网络技术侵入银行系统,即使没有给银行带来财务的损失,也是一种犯罪行为。在网络环境中,很多青少年网络技术上的成熟程度,远远超过他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与法律意识的成熟程度,也就是说,这些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心智水平。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青少年在网络上实施了特定行为,但是他们并不能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可能触犯了法律。Galatzer-Levy在研究中认为,青少年通过随便地敲打几下键盘,就能够给社会、组织或他人带来很大伤害,但行为失范的主体并没有亲眼所见这种伤害,所以,网络失范行为在很多青少年认知中,是不具有伤害性质的行为,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比较小(Galatzer-Levy, 2012)。Rosen在研究中发现,那些掌握了较好网络技术的青少年,总有一种展现自己能力的动机,但在传统的社会中,他们又没有这种展现的机会。所以,网络才是他们找到自我的平台,他们编制并且传播病毒,频繁侵入组织网络,偷看别人信件,甚至将别人的虚拟财产变为己有(Rosen, 2001)。在一项调查中,学者Freestone发现,在被调查的青少年看来,与传统社会中的失范行为相比,网络上的道德失范行为危害更小,并且值得尝试(Freestone & Mitchell, 2004)。这位学者担心,培养道德的网络公民要比培养道德的传统公民困难得多。

3.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影响青少年价值观

在上文中,我们指出,宣泄行为的真实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绪与观点,而不是故意给他人造成心理伤害。确实,很多在网络上随意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并没有特别的恶意与目的,但实际情况是,与传统社会价值观以及信仰相背离的观点常常误导青少年。如Walther在研究中发现,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更容易相信网络世界中的信息,那些经常浏览名人博客的青少年在价值观念上更倾向于质疑传统道德观念,所以,在英美发达国家,很多社会名人在网络上的发言是受到规范与约束的。Walther认为,青少年在网络上的道德失范行为非常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时代感受与心理特点,所以,青少年在网络上的宣泄行为很容易获得同龄人的理解与同情,其网络传播的范围也会更广泛(Walther, 2002)。

由于网络沟通的便捷与匿名,青少年很容易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够表达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之所以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表达,恰恰是因为它们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是相冲突的,所以,网络上青少年可以接触到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触及的话题。经常接触与传统道德观念不符的内容与信息,导致青少年在价值观念上有异化的倾向,比如,Bassett在研究中发现,与网络不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相比,网络渗透率很高的国家的青少年在价值观上更为混乱,而这种混乱与青少年自身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关,他们通过网络对话相互引导,相互影响(Bassett & O'Riordan, 2002)。

四、结语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指出了青少年常见的三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即“害他”行为、“逐利”行为以及“宣泄”行为。但实际上,还有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没有得到归纳。随后,我们又指出了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三种危害,即示范效应、犯罪引导以及价值观的误导。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既可能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主体,又可能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受害人,所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防范与治理,也是救助青少年免受网络伤害的过程。

参考文献:

[1]Arkin, R. C.(2008). Governing lethal behavior: Embedding ethics in a hybrid deliberative/reactive robot architecture part I: Motivation and philosoph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Human-

Robot Interaction(HRI), 2008 3rd AC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Bassett, E. H., & O'Riordan, K.(2002). Ethics of Internet research: Contesting the human subjects research model. 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4(3), 233-247.

[3]Fortson, B. L., Scotti, J. R., Chen, Y.-C., Malone, J., & Del Ben, K. S. (2007). Internet use, abuse, and dependence among students at a southeastern region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56(2), 137-144.

[4]Freestone, O., & Mitchell, V.(2004). Generation Y attitudes towards e-ethics and internet-related misbehaviour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54(2), 121-128.

[5]Galatzer-Levy, R. M.(2012). Obscuring desire: A special pattern of male adolescent masturbation, internet pornography, and the flight from meaning. Psychoanalytic Inquiry, 32(5), 480-495.

[6]Ming-guo,L.(2004).On Effects of Internet upon College Stu-

dents' Behavior[J].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 015.

[7]Morris, M. (2007). The Legal Profession, Personal Respons-

ibility, and the Internet. Yale LJ Pocket Part, 117, 53-288.

网络危害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原因 危害 对策

一、前言

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青少年对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表现出极大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互联网对青少年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他们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成长和行为方式。有部分青少年因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的现场多有发生,“新华网合肥 2005 年 2 月 28 日报道,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 13 所高校的调查显示,中断学业(包括退学、休学)的大学生,80%是网络成瘾造成的,他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比高中生还要厉害。”[1]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研究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和危害,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对如何预防大学生沉迷网络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探讨

1.学习方式转变不顺,学习目标不明确。

“38. 01%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最大的挫折是成绩不理想,31. 12%的学生无明晰的学习目标;45. 75%的学生表示自己常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只有25. 26%的学生已有明确的人生规划。”[2]大学生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新的学校环境和新的学习方式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中小学学习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且班主任及代课老师无论对学生的作业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都多有指导和关注,读书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也是中小学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清晰的目标。然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学习的自扩大、可支配的时间较多,辅导员及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与中小学相比显得比较宽松,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以进入象牙塔自居,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因而对新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是造成了大学生沉迷网络。

2.学习环境转变,从众心理影响。

大学生聚集而居,学生群体的整体的生活文化和学习环境会对个体造成重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50.12%的学生上网受环境、他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3]大学生与中小学学生相比,生活方式比较丰富和多元化,大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彼此增多,交流的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学习方面。受互联网的影响,大学生在了解社会的渠道增多与学习方式增加的同时,沉迷网络的事件时有发生,且大学生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造成的结果是一个人沉迷网络周围的人也紧随其后。

3.自我约束能力的不足。

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能进入大学的学生也是同辈群体中的佼佼者,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社会视之为天之骄子。家长和老师的关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之一,但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会造成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上的自我约束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一旦离开了父母的帮助,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弊端暴露无遗,同时由于大学和家庭所离距离较远,父母的关怀和监督受到时空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部分自制能力不足的学生放纵自我,沉迷网络和游戏不能自拔。

4.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产生消极情绪。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就业”成为当今大学校园里常谈不衰的话题,常常以天之骄子自居的大学生毕业后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局,曾经求学时的雄心壮志被严峻的就业形式所击溃。由于受这种悲观消极情绪的影响,导致部分在校大学生不思进取,抱着“学与不学都一样”、“找工作不需要好成绩”的心态,在学校消极度日,网络正好成为他们心灵的避难所,于是网络游戏和电视剧成为大学生消遣度日的首选。

三、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危害

大学生沉迷网络会造成重大的危害。第一,危害身体健康。长时间的上网或游戏,不仅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伤害,电脑辐射也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熬夜通宵上网不仅造成精神不济,更严重的损害身体健康;第二、养成消极避世的心理。网络世界神秘与虚幻是不少大学生沉迷其中的原因之一,网络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交往的屏障,网民大学生“真是的自我”和“网络的自我”会产生强烈的冲突。当“真实的自我”不能在现实生活得到满足时,就会沉迷“网络的自我”之中。第三、荒废学业。沉迷网络和游戏势必会荒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旷课、逃课现象时有存在,平时不注意学习和积累,临近考试势必会产生“临时抱佛脚”、作弊等不良现象,因此而学业中断和荒废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对策

大学生沉迷网络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还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合理、有效地预防大学生沉迷网络需要学生个体、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第一、大学生要提高自制能力。大学生个体要学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健康、文明上网。第二、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大学生就读地点一般离家都较远,家长如何高效地与孩子沟通,打破时空的限制成为家庭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经常保持电话联系,保持对孩子需求与现状的及时了解至关重要。第三、高校应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乐观的生活态度,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到学习中来,从而避免学生沉迷网络。

参考文献:

网络危害范文6

(讯)北京时间8月8日消息,据Slashgear网站报道,加州州立大学多明尼戈斯山分校心理学家拉里·罗森(Larry Rosen)一项最近研究显示,过多使用Facebook会对儿童有害。

罗森从事心理学研究长达25年,其最近致力于研究社交网络对于学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花费过多时间在视频游戏或其它网络流行产品的青少年多有胃病、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健康问题。同时,经常登录Facebook的青少年比社交网站流行之前更自恋。

该研究令人震惊的发现是,很多高中、大学生在集中2-3分钟精力后就转移到发短信或者玩应用软件上,医学上称之为注意力缺乏症(ADD)。

罗森表示,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就如何使用科技产品交流,并以孩子们感觉舒适的方式问询。(编译/武上晖 编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