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范文1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1.纽约的国有国营模式无竞争条件的国有国营模式是指由政府负责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建设完成后委托给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负运营,纽约的城市轨道交通是典型的国有国营模式。纽约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政府,项目建设完成后交由纽约市运输局进行运营管理[1]。纽约市运输局的董事会成员绝大部分由纽约州政府任命,其余少数由纽约市长和郊区各县官员指定,运营资金补助来源于政府拨款。政府对票价等进行监管,充分保证轨道交通的公益性。这种国有国营模式缺乏市场竞争参与,运营收益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对政府财政补贴的大量占用。欧美国家大多采用该模式,因为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密度低,赢利的可能性较低。这种模式适用于客流量较少,经济实力强,注重突出公益性的城市,也适用于轨道交通运营初期。

2.伦敦的公私合营模式公私合营模式是指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负责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伦敦轨道交通由隶属于伦敦交通局的伦敦地铁公司负责运营管理,目前伦敦地铁采取的是公私合营(privatepublicpartnership即PPP)模式。伦敦地铁公司负责整个地铁的运营并规定票价水平,同时将地铁的铁路线、信号系统和隧道主要部分承包给三家私人基础设施公司,由它们负责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升级改造。政府通过优惠性政策保证投资方的最低回报率,若最低投资回报率未得到满足,政府给予补贴,从而降低私人投资风险,引导社会投资。该模式还设计了专门的仲裁机制[3],帮助合作各方建立信任。这种公私合营模式以市场化的形式将地铁的一部分运营交由私人管理,为地铁高效运营提供了动力,加强了地铁的赢利性;政府的参与又保证了地铁的福利性。但这种模式下轨道交通的产权界定困难,企业性质不同,利益分配复杂,企业内部矛盾相对较多。这种模式适用于客流量很大,投融资渠道通畅的城市。

3.新加坡的国有民营模式国有民营模式是指城市轨道交通由政府投资建设,建成后委托私人企业运营管理。新加坡地铁的建设和运营是分开的,所有线路由国土运输局建设,完成后交付新加坡快速轨道交通公司运营,其第一大股东是一家私人企业。国土运输局拥有轨道交通的建设权和所有权,还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和初始运营资产购置费用,其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和自身借贷。新加坡快速轨道交通公司负责地铁运营和后期的资产更换,政府不干涉运营收入也不对运营亏损进行补贴。国土运输局对运营水平进行约束,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营和维修升级工作的开展,保障地铁公益性。新加坡地铁按照市场模式经营,摆脱政府补贴,成为少数赢利的地铁运营公司之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仅增加了资金灵活性,更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效率。但建设与运营的分离造成衔接不协调,不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该模式适用于客流量大,市场化程度高的城市,只有这样的城市才能给予运营公司赢利空间,私营企业才有足够的积极性。

4.曼谷轻轨的民有民营模式民有民营模式是指由私人集团投资兴建,并由私人集团运营。曼谷首条轻轨的建设和运营由曼谷大众交通系统公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曼谷轨道交通公司)负责,它是由一家私人家族企业控股的公司。曼谷城市建设委员会与曼谷轨道交通公司签订特许运营协议,政府提供项目沿线用地,同时限定运营初期的票价水平;曼谷轨道交通公司保有全部收入,运营前8年无须交纳税金。泰国政府没有参股或给予任何形式的补助,对公司没有控制力,仅对投资者资质进行审核,对建设运营进行监管。曼谷轻轨这种私人投资、政府监管的运作模式,通过民间资本解决政府公共交通资金不足的问题,激发了私人投资者对成本的严格控制。但轨道交通项目需要巨额资金,曼谷轨道交通公司资本有限,加上实际客流远低于预测值,亏损严重,轨道交通发展前景暗淡。该模式在客流量大而政府资金无法满足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适用。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启示

由国内外典型城市的分析可见,各城市宏观政策、经济状况、客流特点等的不同,其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不尽相同。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我们应从国内外发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需要政府做好引导,保证公益性,同时要注重引进市场竞争,合理吸收私人资本;合理引进先进的运营方法,通过规定运营水平委托私人公司负责运营以提高运营效率,政府对其加以约束,保障公共福利性。

三、小结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范文2

【关键词】城市 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 规范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磁悬浮、现代有轨电车等,集车辆、轨道、机电、供电、通信信号、运输组织等多专业、多工种为一体,具有点多、线广、面大、客流量大、封闭运行等特点,对运营管理有着很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不断增多。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30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共计133条线路,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160.9亿人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4152.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显著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是运营管理中的任何疏漏和缺陷,都容易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甚至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常态问题

我国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时间不长,运营管理仍存在着很多常态问题:(1)运营管理制度滞后。多数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制度滞后,管理标准不统一,结果了浪费运营资源,而且难以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隐患。(2)运营管理模式不够规范。国内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区别,有的沿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还有的采用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实际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3)管理人员水平低下。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很快,而一些运营管理人员欠缺学习主动的意识,技术和知识明显滞后,难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需求。(4)驾驶员的综合水平不足。列车司机岗位安全责任重,专业技能要求高,是运输安全的保障者,行业对优秀列车司机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现有司机的素质水平仍不足以从容应对复杂的环境。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路径

1.完善运营管理制度

建立运营管理制度在于规范运营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各项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约束。首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应按照《地铁与轻轨系统运营管理规范》对规章进行修订和优化,确定运营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能,保证运营工作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运营管理制度,规范运营人员的工作行为,规避不良操作行为,对于存在工作不当的运营人员应予以一定的惩罚和处分。另外,加强对轨道交通乘客的宣传、管理和引导,并形成书面的管理制度,以尽可能减少乘客的不良行为,为城市轨道运营提供切实保障。

2.规范运营管理模式

为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序、平稳发展,运营单位必须及时优化运营管理模式,确保运营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在融资方面,运营单位应积极借鉴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以多元化投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的运营管理效率,切实关注和重视运营风险。在运营管理标准方面,应尽快形成一套统一的运营管理标准,包括人员管理、维护管理、技术标准等,以避免资源浪费,全面提升运营管理质量,切实保证运营管理整体效果。在设施方面,及时优化和改善软硬件条件,提升隔离门、空调系统、监控设备、报警设备等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并且加强日常管理、维护、监控,建立明确的维修和监管机制,确定安全维护和保养周期,避免交通异常和事故的发生。

3.建设运营管理团队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复杂而系统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产生严重的混乱局面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运营单位应大力引进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吸引具有丰富运营管理和技术操作经验的人员参与到运营管理工作中,降低事故发生几率。单位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制度,定期对运营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帮助运营管理人员掌握和了解先进的运营管理方法和技巧,并积极运用到日常管理活动中。运营单位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经济效益、安全管理、日常维护和运行服务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并且借助必要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提升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4.加强司机培训及安全管理

运营单位应通过多种方式对列车司机加强技能培训,包括新司机上岗培训和老司C轮回培训,从理论知识、标准化作业、故障处理、应急处置等几个方面提高司机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例如,北京地铁公司设立了金手柄奖,以激励电客车司机安全行车。公司工会定期组织全体司机进行联合培训和对标操作,并参加北京市技能大赛,再选拔优秀司机参加全国轨道列车司机职业技能竞赛,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苏州轨道交通运营乘务专业QC小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用于电客车新司机培训,使学员司机熟练掌握电客车基本的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置程序。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主线,为推行“安全标准化”,2014 年交通运输部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实施细则》,全面阐述了安全管理的内容。运营单位必须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加强对安全事故的防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降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结语:我国城轨交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据估计,“十三五”期间我国轨道交通总投资将超过15000亿元,到2020年运营里程或将超8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为人们提供了便捷、高效、快速的交通方式,对于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现象,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运营单位应综合衡量各种影响因素,积极优化管理模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动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汪文忠.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J].交通与运输,2015,31(4):38-39.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范文3

关键词:城市 轨道交通 教学改革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200-0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迅速,规模也越来越大。随此产生的是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但是,相关院校的轨道交通管理专业,并没有因为市场和社会需求取得发展和前进。目前,该专业的教学方式和师资力量依然有待改变和提升。高职院校应该抓住目前的发展机遇,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准,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师资力量,为社会提供更多合格人才的同时,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

1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

1.1 专业教学与市场要求脱节

(1)目前的轨道交通管理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少有革新,教学科目偏少,教学内容浅显和陈旧问题突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偏重于教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教学案例陈旧,一方面是教材知识点陈旧限制;另一方面是对先进管理和技术不了解。

(2)教学实训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教学实训存在3个问题:其一,院校由于教学观念和资金投入的限制,实训设备缺少,设备陈旧落后。其二,实训教学课时严重短缺,学生不能真正掌握相关技能。其三,实训操作更多的是在校园内,模拟演练,缺少现场实习和观摩的机会。

1.2 教学培训资质管理不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很多院校跟风开设相关专业。然而,实际上,很多院校并不具备开设该专业教学的资质条件,甚至相差甚远。首先,专业基础教学设施资源欠缺,很多院校直接由中专学校升级为高职,在不具备专业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匆忙开课招生。其次,专业教学扩展迅速,师资配置严重短缺,相对新鲜的专业,原有的教师并不熟悉,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再次,专业教学开设后,后期的教学资金、设备等支持不足,没有系统化、长远性的发展规划。

1.3 教学模式和手段落后,且单一

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教学理念亟待变革,传统理论式教学仍然占据大量教学课时,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不适合这种注重实际操作的专业。其次,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次,缺少实际操作训练,即使再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无助于事,同样限制着教学模式和手段的丰富和创新。

1.4 教师队伍的提高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该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专业开设较晚,缺少系统性、科学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和知识。首先,教学理念匮乏,传统教学思想仍然占据主流,不主动去创新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工作热情减退。其次,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教师没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和现状。再次,优秀的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迟缓,使得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非常困难和缓慢。总之,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决定教学质量,薄弱的专业力量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

1.5 教学资源的匮乏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管理需要大量的实操培训设备和时间。因为教学上的不重视以及增加教学设备投入巨大,造成大多数的专业实操学习是以理论或者模拟演练的形式完成。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挖掘互联网教学的资源潜力。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展工作不积极,校企合作的模式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教学改革建议

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为教学目标,是目标实践性专业教学。教学改革就要围绕满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通过针对性的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2.1 校企联合,建立实践培训平台

高职专业技能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很快适应企业需求,满足企业运营要求。与一线企业的合作,弥补院校无法紧跟轨道交通技术进步节奏的不足,企业通过与院校的合作,定向培养或者择优录取所需要的人才,以及利用高校丰富的脑力资源开发新技术,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良性校企合作循环,是促进教学改革进步和企业技术提升的利器。

2.2 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基准,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表征院校专业教学水平。去除高校行政弊端,以职业技能教学为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及时更新和改变教学课程及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贴近企业技术及能力要求的实际。其次,设置阶段考核机制,对教学内容进行阶段性检测考核,督促学生投入精力去学习掌握,同时,依据考核情况,调整教学课程和手段。再次,以毕业证书、学历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建立资格证书考核系统,鼓励学生参加和获取相关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完善和优化实训教学体系

实践操作是专业教学的核心。首先,大胆整合校内实训教学资源,淘汰过时的教学设备,引进新型或者性能较为先进的二手设备,供学生模拟操作。其次,教学模式灵活化,多样化,不拘泥于教条框框,比如,可以延长实训时间,分批次多次练习,不限于周中上课,不限于白天上课等,诸如此类方式方法,想方设法增加实训时长。再次,与校外企业合作,或者支付一定费用,到运行一线,邀请一线专家师傅亲自指导,实际操作,参与一线工作岗位,使学生形成直观概念和影像,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和技能需求,增强学习主动和积极性。

2.4 改革教学考核模式

目前实行的教学考核模式与综合性院校差不多,这不符合以实践操作为教学目标的高职院校,并且,学校内部的考核,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关起门来自己玩,不能真实地反应教学质量。首先,已有的用于维持课堂纪律和出勤情况的考核应当保留,保证学生上课课时,摒除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其次,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第三方包括企业单位、外校教师,上级行政指导和管理部门,这些考核纳入教师绩效和学生阶段性考核成绩。

3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工作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养为主线,以市场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操作培训为核心,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机制,提升专业教W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专业实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是不断发展和进行,时刻保持改革创新的意识,是促进专业教学能力提高,提升教学质量的准则。

参考文献

[1] 王宇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及课程设置探究[J].电子测试,2016(20):146,156.

[2] 黄兰华.教学实训在中职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中的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6):90.

[3] 徐虎.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J].甘肃科技,2016(1):60-61.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范文4

[关键词]轨道交通;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60-01

一、引言

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需求也快速增长。目前该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从事运营管理、维修养护、施工、监理等中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数量巨大。苏州技师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办以来,为了设置更为科学,更加符合企业用工需求,使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训更贴近企业工作流程,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实现职业化,更快适应工作岗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轨道交通运营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指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票务管理、站务管理、客运组织及服务等专业知识,能在有关轨道运输生产作业现场从事技术作业,具有车站运行组织及行车事故先期处置与分析能力的人才。

组织教师深入到轨道交通行业、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调研,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群和技能需求进行广泛了解和详细分析。

三、轨道交通运营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和基础能力

(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由于缺乏对地铁企业的深度调研以及师资力量的欠缺等原因,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定位。

(二)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虽然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旺盛,但结构性失衡比较突出。

(三)以知识本位构建课程体系

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设备发展更新快,要求课程体系必须根据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及就业岗位最新要求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

(四)实践教学平台缺乏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配套的软硬件与相应的基础设施。由于轨道交通实训条件投资费用大,校内实训基地以简单的软件和设备模拟为主;校外实训基地应用模式单一,以现场参观和培训为主,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无法满足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

四、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一)明确专业定位

依托《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5年)》的实施契机,借助苏州区域优势,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需要,向企业输送合格的运营管理人才,苏州技师学院根据轨道交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充分研究讨论,确定本专业的岗位群及相应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本专业定位为:立足苏州,面向长三角,培养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及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四协同

四协同是指本专业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共同构建协同平台,在政府,行业(协会)指导下,借鉴与融合兄弟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通过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达到学生职业化成长,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双通道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基于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客观差异,以及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岗位工作特性的根本差异,推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双通道”培养,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三)重构“职业成长+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岗位(群)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着重考虑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整合,体现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

(四)构建“校企融合多赢”实践教学平台

1.构建“五环式”实践教学体系

“五环式”实践教学体系,共分五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是认知实践,第1学期完成,着重于对轨道交通行业、地铁企业以及岗位的基本认知;第二环节是仿真实训,第2-3学期完成,着重于软件操作,模拟工作任务和角色体验;第三环节是岗位实训阶段,第4学期完成,着重于不同工作岗位的专项技能训练,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上安排一定的实践课与理论课有机结合;第四环节是校内顶岗,校内综合实训阶段,第5学期完成,集中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训练;第五环节是顶岗实习阶段,第6学期完成,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践。以上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是实践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

2.搭建校内实训基地平台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室配置有模拟仿真软件多套,包含ATC系统、调度系统等信息平台,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实际的软件操作。

3.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顶岗实习

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和轨道交通企业的密切联系与技术合作,采用多种方式巩固和新建校外实习基地,与苏州地铁、南京地铁、北京地铁、上海地铁、广州地铁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关系,成为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参考文献: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范文5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加快,城市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人流量大、交通拥堵、出行不便,严重制约了城市的稳健发展,在这种形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呈多样化趋势,无论是在建设规范,还是建设速度上,都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现阶段,随着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轨道交通为核心辐射状城市发展,是轨道交通与城市相互发展的一种趋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工程,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并且投资大。建设工期长与居民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涉及到众多的城市资源,对城市发展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笔者就将从不同的层面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概述

1.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含义

城市轨道交通涉及多种技术领域,是由土木工程、轨道车辆、机电设备、计算机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等组成的复杂交通系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13年12月,全国运营里程己达2500余km。城市轨道交通大都建于地下,具有封闭性强、运行速度高、起停频繁、客流量大且来源复杂、设施设备科技含量高、乘客自助乘车、应急疏散难度大等特点,一旦发生危险,不仅造成设备设施的损坏,而且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乘客的伤亡,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保证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首要任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就是以协同学科的理论为基石,以内部组织的方式通过对信息的处理等手段,最终形成对空间、时间以及资源的监督和调控的系统,应用协同系统的规律变化和状态参量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水平。可见,应用协同机制,能够对安全管理的每个相关因素进行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等的全面掌控,从而做到轨道运营安全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管理,提高事故的可预见性几率,降低事故损失。

1.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重要性

对于城市来说,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而事故的妥当处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出现停电故障、机械故障等,如何避免故障的发生率,如何快速对故障进行定位、修复,以及如何预见故障的性质与特点等,这些都是安全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协同机制能够对安全管理进行全过程全要素的全面管理,能够有效掌握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所以能够很好的提高轨道运营安全管理的水平,对运营安全管理的成效促进作用非常大。

2、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讲,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因素构成了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复杂机电自动化设备系统、通信信号系统、计算机系统、运营管理人员的协调组织、大流量客流,另外还涉及社会的安全现状与各种大型活动的举办等。因而,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问题,如果只单独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某部门或者某个子系统,就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的状态。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问题以及相关协同机制应用的必要性

3.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个环节上相互脱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设部已于去年制订颁发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但仅此是不够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安全标准规范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如何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确定事故分类、事故等级及其划分办法,进而形成完整的安全标准体系,这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没有形成一种全民的安全意识,要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序,在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基础上,必须对广大乘客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形成全面的安全意识方面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3.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应用的必要性

目前的轨道安全管理能够对运营事故做出快速回应,能够紧急调动轨道车辆来疏散人流,但是由于管理方面的不足,往往与人群发生矛盾,而且没有对事故的性质和特点进行预测,没有用更严格的标准来考量相关应急预案的制订、演练和实操;对乘客常量和变量估计不够均等。而协同机制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上更精细化,对事故的处理更人性化。因此,协同机制在轨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很有必要性。

4、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依托的技术

4.1、安全预警与事故扩散分析模型

轨道线路网络应用GIS后,能够实现网格化的精细管理,应用预警扩散分析模型,对监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实现对重点安全区域的监测和预警。并可对事故救援所需的救援力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全面估计,为开展安全管理和事故救援工作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4.2、安全事件空间定位与分析模型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线网的形式分布于广阔的空间中。该模型主要用于安全事件的空间定位,使安全管理人员实时了解安全事件周边信息。同时实现安全要素的空间化管理,随时了解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和类型、数量等信息,为寻找最合适的事故救援机构和人员,查找受困人员疏散地点,统计事故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为恢复重建提供决策依据。

4.3、安全调度路径分析与优化模型

路径分析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图为基础,建立基于时变的动态网络流模型用于安全信息、组织和资源调度的路径优化,如实地反映出安全管理网络中的信息流、组织流和资源流的变化状况,形成以全系统最优为目标的安全管理调度方案。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良好的运营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在规范化运营管理机制体系之下,才能真正的确保其自身得以稳定、安全、高效的运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因此,城市轨道交通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GIS,能够建立轨道交通运营的精细化、安全化、定位化的各种分析模型,能够更好的对事故进行预见、分析、处理,做到全面化、精细化、高效化和人性化的线路营运管理,改变轨道线路营运管理的现状,以此有效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特别的重视对其的分析研究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江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1:267.

[2]郗海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12:158-159.

[3]孟亚东,贾崇强,韩宝明,付燕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的现状与展望[J].都市快轨交通,2014,04:17-20+24.

[4]周利锋.浅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J].民营科技,2014,02:118.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范文6

【关键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对于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现阶段,西方等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安全运营安全管理主要采用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式[1]。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突出城市整体的安全性,将人、设备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管理方式上加大了安全法规的建设力度,实现了法制化的管理。在手段上开发了大量先进的行车安全检测设备,实现自动检测车辆的行使过程,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和远程操控。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模式尚未成熟,主要是因为我国所掌握的轨道交通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模式。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在轨道交通的管理模式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归纳起来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北京地铁制定了安全可靠、快捷准时、出行方便、高效运行的安全管理模式[2]。公司主要依靠加强基础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深化管理体系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安全活动,积极推动了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香港地铁公司同样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模式。轨道交通部门只动了安全策略,建立了安全管理系统,推行安全管理计划等措施来消除安全隐患。以上的两个实例表明了我国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必须不断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推动轨道交通的发展。

二、国内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的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轨道设备质量问题。在轨道交通的施工过程中,有些部门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就购买质量没有保障的设备。这种现象将会导致轨道设备不能正常的运行,如果出现故障就会使列车运行的秩序混乱,严重的会出现运营中断,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而且严重影响了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

2、人员问题。在轨道交通的投入运营以后,经常会出现乘客不遵守安全管理规定或者工作人员职责疏忽导致安全事故。另外,由于乘客的疏忽不慎落入或者故意跳入轨道,造成了列车延误,再加上工作人员处理不及时出现安全事故。

3、轨道交通运营法律不完善[3]。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缺少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造成了一些危害轨道交通安全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得不到保障。

4、其他原因。恐怖袭击或者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这些因素也影响轨道交通安全的管理。

三、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模式的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涉及多个专业,且多专业之间相互关联,联系密切,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工作复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进行安全管理时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管理宣传工作,健全基础设施的配备和维护保养,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的规范,建立应急机制。

1、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安全的管理和宣传工作

严格筛选工作人员,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认证,切实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对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法制教育、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等,加强员工对知识的追踪考核,使其能够将新培训的内容不断的强化,进而在工作中可以自如的应用。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在地铁乘站口进行人工安全检查和自动安全监控,杜绝危险因素进入地铁中。与此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对乘客的乘车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救能力的宣传,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使得乘客能够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

2、健全基础设施的配备和维护保养

健全基础设施,为城市轨道交通提供完善的设施配备。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通过现代化设备的安装和通信设备的引进,加入排烟设备、消防设备和疏散设备的使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防止设备的老化,促使设备保持较高的可靠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发生故障的隐患,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

3、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的规范

为了安全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需要在运营管理行业内形成完善的行业规范,制定相应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规范行业内企业的行为。同时,加快运营企业的体制的改革,促进其转变为企业的步伐,使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并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行业的运营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水平。

4、建立应急机制

通过现代化设备的安装和通信设备的引进,加入排烟设备、消防设备和疏散设备的使用,对于客流量较大的地铁系统建立现代化的应急机制系统,进行实时的人员监控。在轨道交通发生事故时,应急系统可以自动报警,并在此过程中开启自动检测装置,对事故进行检测和应急。同时引导工作人员指挥乘客进行安全的疏散。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存在的诸多多问题,必须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减少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洪德,吕栋.基于集对分析原理的地铁运营安全评价[J].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1,3(0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