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鉴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文鉴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文鉴赏

古诗文鉴赏范文1

关键词:古诗文 鉴赏 诗文题目 知人论世

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的默写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借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诗歌鉴赏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如何在高中语文中开展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就成了当前教师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下四个方面是我在教学中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简单总结。

一、看题目

诗歌题目通常都会较直白地透露一些信息,对学习者鉴赏诗歌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比如李白的《送友人》、王实甫的《长亭送别・碧云天》是送别诗;王昌龄的《出塞》属于边塞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怀古诗等。上述诗歌的题目中,都较明显地蕴透露了诗歌的主要情感。其中,《送友人》从题目便可容易得知诗歌主要是讲述与友人分别,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通过缅怀古迹,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赞扬等。因此,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从题目入手,通过解析诗题,初步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倾向,为下一步的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看作者

古语有云“知人论世”,主要是强调作者与作品的关联性,要求读者能够在这种联系中对诗歌进行鉴赏。诗歌是诗人的情感体现,所以诗人的生平、所处背景、思想及创作风格都与其诗歌创作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在鉴赏诗歌前,应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所处历史背景、创作风格等信息,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着名诗人、词人的文学流派、生平与思想、创作风格等信息,为诗歌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学生根据流派对诗人进行分类整理,并注意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领会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如辛弃疾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但始终不得重用,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又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及壮志未酬的惆怅。李煜是南唐后主,从君主沦为阶下囚,故在《虞美人》中既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又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一生忧国忧民,创作的诗歌主要描写真实的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疾苦,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有所差别。在杜甫晚年,生活颠沛流离,故在《登高》中由自然的秋写到了人生之秋,饱含了人生苦况。诗歌往往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掌握作者的背景、生平等重要信息,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产生审美共鸣。

三、看关键词句

古人创作诗词讲究“炼字”。因此,在诗词中最传神的字或词,被称为诗眼。它往往是全诗或词的主旨体现,故找准诗眼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而言,找诗眼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①抓住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愁”,“怎一个愁字了得”;②抓住描写形象生动及准确的字词,比如“银烛吐清烟”中的“吐”;③词类活用的字或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④抓住诗中的巧妙修辞,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⑤抓虚词,比如“亲朋无一字”中的“无”、“只是朱颜改”中的“只”等。比如,在赏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时,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中的“隐”“没”便是诗眼。其中,“隐”主要写高树遮住了明月,“没”主要写银河被淹没在曙光中,主题即为:时光催人离别,它不会为了友人而暂停片刻,表达了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情感。

四、看意象

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为意象,主要是指诗歌中既包含了人物形象、又包含了所写景物及作者情思的形象。诗歌中的意象多种多样,可以是景或物,可以是人;可单一,也可多个。根据物象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其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归纳与总结,比如“月亮”多表达的是思乡、思念之情;“浮云”多指漂泊的游子;“鸿雁”多指思乡之情或羁旅伤感之情;“梅、竹”多指高雅、品节高尚之士;“蝉”比喻高洁等。比如杜甫的《登高》诗中出现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等景物,并用了“急、高、哀、清、白”等词语修饰,渲染了一种忧郁的秋意,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出现了“黄花、秋风、落雁、梧桐”等一系列景与物,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表达了词人哀愁、凄苦、悲愤的内心世界。又如柳永的《雨霖铃》,词中出现了“杨柳、残月、晓风”等意象,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伤别情怀,感情基调是忧郁的;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出现了“山、雨、明月、清泉、石、莲”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图,寄情山水,表达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及对美好山林生活的向往。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学生便能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正确把握诗中意象,实现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解读,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总之,诗歌鉴赏对培养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把握诗题解读要领和诗歌鉴赏技巧,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出版社,2005,6.

[2]艾青.诗论.论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

古诗文鉴赏范文2

本文笔者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实际经验,主要从4个方面阐述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初中生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初中生感悟诗境,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比如讲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观沧海》,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一幅碣石山的寒冬美景图,使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和诗意化,并且设计具有新意的引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千年的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然后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这样既让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意,也有利于检查字音和预习情况。

我为学生进行范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再把时间留给学生,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接下来我带领初中生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引导初中生发挥想象,感悟诗境,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再让初中生背诵古诗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轻松。

二、 把握诵读主线,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须要把握诵读教学的主线,制订明确的诵读目标,改变传统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弊端,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初中生分析掌握关键词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从而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情感。

比如讲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是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背诵诗歌。俗话说“教学千法读为先”,我以诵读贯穿初中生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我首先让初中生自由朗读,尽情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大声朗读过程中,也是对古诗的深层次感悟。然后我让学生听诗朗颂的录音,在倾听的过程中用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等,便于掌握古诗文的诵读技巧。最后我要求初中生模仿齐读,读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语文教师进行总评。

三、 开设鉴赏课,优化学生文学素养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古诗文的形式多样,非常有利于初中生学习和深造。但是古诗文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难。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笔者建议可以开设古诗文鉴赏课,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诗文解析,欣赏名篇等多种形式,开辟一个更加美好的艺术境界和思想境界,以此来完善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为古诗文教学赢得先机。

在古诗文鉴赏课上,我给学生收集了各位名家的名诗名句,包括常见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让初中生跟着配乐吟诵,巩固初中生的文学基础。对于重点诗句我会进行详细讲解,如《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作者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四、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形成诵读习惯

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应该合理激发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诵读习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和启发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进度,不给学生留出自由诵读的时间,学生的阅读水平得不到有效锻炼。我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初中生多阅读古诗文,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同学和语文教师请教。

古诗文鉴赏范文3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创新方法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改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关注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因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究。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人才,成为人才的第一步就是要会学习,会主动学习,新课改理念指导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所以,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借助工具书来疏通文义,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的提高,还能减轻老师教学的负担,我们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鉴赏古文、体会古诗文内涵,得到审美体验。不管怎么教、怎么讲,学生总有一天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不再依赖老师,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出问题、解决疑难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二、音画结合,创设情境,再现诗文意境美

古诗文的意境深远,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各种想法。根据古诗文的时代特点,古诗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或是“国破山河在”的悲凉,或是水月朦胧的美景,或是保家卫国的豪迈。这些深刻的情感,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理解、参透。实践证明,利用现代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古诗文,为学生营造有声音、有图像的教学环境,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验到诗词的意境美。古诗文的朗诵教学可采取多媒体音乐伴奏的方式进行,一般多采用古韵较浓的音乐伴奏,如古筝、古琴或横笛之类的乐器演奏的音乐。如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即可用古筝音乐《春江花月夜》来伴奏,朗朗的读书声,悠悠的琴韵,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月色皎洁、自然清新的环境中,并深深体会到诗人如月色般澄明的内心世界。

总之,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我们要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加强古诗文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增强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古诗文鉴赏范文4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诗歌与散文”这一系列中,有五项具体的课程目标。下面笔者就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行比较分析。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

古诗文鉴赏范文5

一、传承历史――特色活动,精彩纷呈

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1. 科学安排诵读内容。在开展“读、说、写、画、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随机渗透诗文教学,让年级组老师共同协商选定每周诵读内容,制定诵读计划,借助文本让学生积累诗文。比如:课文中学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李白的诗,以及相关描写祖国山河的诗等等。

2. 精心阅读教材。为了便于老师系统地安排诗文诵读内容,在张达安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为每个学生订阅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各年级课题组的成员对文本进行甄别,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的差异,选择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等穿插到各年级。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阅读理解,又使得学生在自己诵读和老师帮助下逐步养成积极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和较高的欣赏能力。

3. 全力保证诵读效果。对于要求孩子们必背的篇目,我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诵读效果。走近班级,每个班级的图书角《图书管理制度》、借阅登记等表格,各年级教师以经典古诗文为蓝本,做好诵读内容推荐工作,选定诵读内容由教研组长报教导处备案。这样,经过学生自背、班级检查、学校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

4. 积极开展多项活动。把诵读中华古诗文作为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三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古诗文“诵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活动。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赛诗会、经典诵读展示会”等主题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在美文中,学生体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必将受用终身。

为了深化和巩固中华经典诗文的研究成果,形成全校诵读诗文新的热潮,学校还制定了多项措施促进诵读活动的开展。

成立古诗文诵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或座谈会,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诵读活动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进行推广。

班级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每生一诵读本,用于记录学生已背过的古诗文题目内容、熟练程度等。

学校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诗文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年终考核。

二、实践研究――目标明确,措施到位

在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使活动实施者清醒认识到只有明确正确的活动方向,采取合理的措施,才不会使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我们在诗文诵读研究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1. 活动目标要明确

轻形式重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不求数量只求质量。质量第一,数量第二。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不能只单纯追求背诵数量,更不能把背古诗文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质量。不讲速度讲效果。速度和效果并非相辅相成。搞古诗文诵读,宁可慢一些,但求好一些。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目标明确,就能保证活动的过程不流于形式,能沉下心来研究诵读艺术,研究记忆方法,研究诗文鉴赏,以适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的方法方式把诗文诵读活动推向深入。

2. 活动措施要合理

古诗文鉴赏范文6

一、引入审美情境,感受形象美

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基本上处于感性阶段,他们往往缺少审美的有意注意和审美经验,审美对象的选择随意性强。在所有的审美对象中形象美是最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的,但他们对形象的理解常常是停留在浅表层次上,不能理解形象的意义。因此,引领小学生鉴赏性阅读,首先要为其创设一个形象化的审美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唤起他们有限的审美经验,感受其作品所描绘的自然图景的形象美。如在《卜算子・咏梅》的教学导入中,为了让学生对梅花有个形象的感知美,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红梅傲雪绽放图,同时播放王莉原唱的《红梅赞》,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红梅凌寒傲雪、努力迎接新春的情怀,为下面的对诗词的鉴赏奠定情感基础。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用深情的语言描绘梅花在各自心目中的形象。最后我用满怀激情的语言进行引导性的情境创设:“梅花,以其凌寒独自开、冰清玉洁的傲骨,备受文人墨客的赞美,那么一代伟人笔下梅花又是怎样的一种风采呢?”

从以上的导入情境中可以看出,情境的创设与引导在学生的审美感知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的优势,凸显了情境的直观性,再加上图画和歌曲本身的艺术美,使梅花形象美更加丰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得情境产生的激情效果得到了有效的维持,进而顺利地实现了情感的迁移。

二、唤起审美想象,感受情感美

鉴赏性阅读就审美角度而言,最本质的是要让学生展开审美想象,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鉴赏性阅读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唤起审美想象,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情感沟通和心灵对话。传统语文教学把诵读看成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认为只有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才能获得语感的积淀和语文经验的顿悟。我认为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这一传统不能丢。当然诵读的方法可以有所创新,教师不能像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那样,只是自我陶醉式地诵读,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诵读,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的鉴赏性阅读,离不开诵读,没有诵读为基础,鉴赏就没有了根基,审美也就无所依托了。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鉴赏性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诵读变成美读,读出作品的“音美、情美、意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让朗朗书声成为孩子们精神律动的音符。如我在教学《卜算子・咏梅》时,在导入情境的有效引导下,向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诵读要求:①用一个适当的比喻表达出笔下的梅花,并说说它让你想到了什么?②把你所感受到的情感美,以“美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学生自由诵读后,指名让三位不同层次的学生个别读,师生一起进行讨论式点评,最后有感情地齐读。通过不同方式的“美读”,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多重对话中,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升华了情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了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朗朗书声中,学生不仅感受和再现了作品的情思美感,而且体验到了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三、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意象美

意象是古诗词之魂,古诗词之美突出地表现为意象之美。在古诗词鉴赏性阅读中,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形象感知,从而触发想象,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领会作品的主旨和意蕴,捕捉到古诗词的意象。

我在学生“美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词眼“笑”,然后进一步追问:“生活中的笑千姿百态,你认为这首词中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呢?”这样的开放性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完全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笑”这个字的内涵,感受梅花胸襟坦荡、豁达大度、无私奉献的高贵的品质,品味作品给人带来的独特的美感。

学生通过意象的捕捉,对梅花的形象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接着我趁热打铁,再创设一个研读情境:“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一句写得最好,能成为名句流传?”让学生一边各抒己见,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从而完成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真实的自由的鉴赏。

在这个环节中,我成功地创设了两个研读情境,提出了两个开放性的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自由欣赏,自由思考,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了一种美丽的自由畅想。浸润于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张扬,人格教育的审美目的也就在审美意象中形成了。

四、拓展审美情感,感受情意美

上一篇月亮的诗句

下一篇国殇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