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仙花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仙花的诗歌范文1
一、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词的起源
Ecocriticism(生态批评)由eco-(生态)和criticism(批评)构成,eco与critic分别源于希腊语的oikos和kritis。oikos和kritis连在一起的意思是“室内判断”。1978年,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随后,有人提出“生态诗学”(ecopoetics)、“环境文学批评”(environmental literary criticism)、“绿色研究”(greenstudies),或“绿色文化研究”(green cultural studies)等其他术语,但大多数人倾向用ecocriticism这一提法。“生态批评家”一词可解释为“倾向于赞美自然,谴责自然的掠夺者,本着试图通过政治行为来扭转对自然造成破坏的观念,对叙述文化影响自然的作品做出是非功过评判的人”。
二、生态文学批评的源流和意义
生态批判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潮流,具有很强劲的发展势头。20世纪70年代,生态批评从零散发表的关注自然生态的文学作品和分析自然主题的学术文章中初露端倪。学术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联合研究所教授约瑟夫・密克尔教授和威廉姆・鲁克特的著作。1974年,美国学者密克尔出版了专著《生存的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他首次尝试研究文学艺术与科学生态的关系。书中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古希腊戏剧、但丁、莎士比亚以及当代一些文学作品,并提出文学的生态学这一术语。1978年,威廉姆・鲁克特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中将生态学和生态的概念引入文学批评,首次使用了“ecocriticism生态批评”这一术语。虽然生态批评自诞生时起遭到不少非议,但由于其对女性主义、后殖民等政治性批评的传承,也由于现实的语境压力――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日趋紧张――这股新兴的批评潮流已越来越显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批评家在不仅关注文学外的种族、阶级、性别问题,又把目光放到了处于边缘之边缘的自然上。生态批评不仅是严肃的批评家们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彻底打开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文学批评的视域不仅和文本以外的社会融合,同时又向自然环境敞开了。生态批评标志着文学研究不仅穿越了其它的人文学科,也跨向了自然学科和自然。文学研究本就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与外界不断对话的体系。生态批评正是在学术的前沿展示了这一点。
1996年美国佐治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生态批判家彻瑞尔・格劳特费尔蒂(cherylI GIotfehy)和哈罗德费罗姆(Ha roldFromm)主编的《生态批评读者: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书的序言部分对生态批判做了如下简明的定义“生态批判是对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我们以生态的视角重新观察研究讨论文学作品时,许多涉及自然或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文学作品得以重视或再版。华兹华斯的作品《水仙花》就是此类作品之一。
三、《水仙花》的生态批译解读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诗人,出生在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的一个律师家庭。考克茅斯位于英格兰西北角的“湖区”内,该地区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而闻名。正是由于家乡环境的熏陶,使得他创作的诗歌以朴素、浪漫和清新的文笔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和乡民村姑而闻名于世。他认为自然能够熏陶人的性情,使人拥有善良的情感,当人们把自己投入大自然中才会拥有自己真正的快乐。所以早在生态批判之前,华兹华斯就已通过诗歌把人和自然的紧密关系描绘得淋漓尽致。《水仙花》是华兹华斯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创作于1804年,发表于1807年。诗中所描写的是华兹华斯在1802年所见到的一片水仙花的景象。
《水仙花》诗句简单口语化,内容简单。描写了“我”出访友人归来,途径乌尔华特湖畔,看到湖畔又长又宽的一大片水仙花。作为一名旁观者,看到清新的大自然景色,美丽的金色水仙绽放在明湖边,绿树下,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后,内心深处涌出的愉悦情怀。大自然的平和与水仙花的快乐和谐一体,“我”乐不思归,愿与欢乐的水仙为伴,以度过那孤独和无助的日子,到达人生的幸福彼岸。
此诗第一节第一句,华兹华斯用象征性的语言描绘自己“我孤独的漫游,像一朵云”,措词雅致,把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一下就勾勒出来,体现了他热爱因孤独产生的宁静的自然美。“我孤独的漫游”是诗人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虽然内心孤寂,而“像一朵云”体现的是自然的安宁。“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体现诗人路途中时间的永恒。紧接着“忽然”他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因为“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湖水边,树阴下”诗人一下从高空来到他们中间。“迎着微风起舞翩翩”象征着一群可爱、美丽的少女。诗人诗心、诗情完全被美丽的大自然和美丽的可爱水仙占有。诗人在自然的和谐中找回自信,获取灵感。
第二节华兹华斯更加关注广阔的大自然。“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诗人的情感从“山丘和谷地”“间转移到”“银河”――无边的宇宙,用银河、繁星比喻水仙的众多,表现了诗人钟情大自然的情感主题。“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在无边、宁静、祥和的自然里,诗人的思绪像这一望无际的水仙花一泻千里。人间、天上联在了一起。接下来是水仙“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千朵万朵颔首嬉戏的情景,诗人已完全沉浸、陶醉在这个漫舞欢歌的和谐世界中。这也是我们感觉最幸福的时刻。
第三节诗人的视线从无垠的宇宙回到湖边的水仙,从水仙又触及内心深处。“粼粼波光也跳着舞,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以湖波粼粼比喻花波浪浪正是诗人的巧妙之处,写景到此结束。紧跟着诗人笔锋一转,望景触情,想到“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诗人怎能不满心快乐!”于是水仙怒放转化成了心花怒放,自然界与心灵感而成一体,凝望的结果是将眼前的美景化作心中的美景,这种精神的结晶自然“价值无双”,它永远以美的意象慰藉诗人。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浮云,在这一片水仙花上俯视着它们,诗人还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The cloud wandered,the waves danced,但其重点还是放在水仙花上。他把它们写成:8 crowd,a host,a company,They dance and tOSS their heads,它们还会表达欢乐愉快(glee,jocund)的心情呢!
水仙花的诗歌范文2
唐代以前人们较为看重兰花。兰花被誉为“香祖”、“天下第一香”,历来受人们推崇。兰花生于幽谷,清香雅洁,有“生深林不以无人而自芳”的内在品质,故有“君子”之谓。刘勰《文心雕龙》云:“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在唐代以前的众多诗人中,最看重兰花的非爱国诗人屈原莫属。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咏兰之句,并且以兰花自喻,象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德。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礼魂》)“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山鬼》)“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湘夫人》)“纫秋兰兮以为佩。”(《离骚》)在唐代以前的诗篇中,兰花还是“佳人”的化身,为众多文人所题咏。如张衡《怨篇》自谓“咏兰,咏佳人也”,汉武帝也有“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的诗句。
在唐代以前,牡丹并不为人们看重,题咏者也不多。到了唐代,牡丹以其娇艳富贵,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喜爱,也成了文人题咏的主要对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咏牡丹诗。《开元遗事》载,唐明皇问侍臣曰:“牡丹诗谁为好?”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国色天香”就是对牡丹花的最高称誉。大诗人李白也曾奉诏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观赏牡丹作了三首《清平调》诗,其中一首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在诗中,李白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光融为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为唐玄宗所赏识。
在唐代,观赏牡丹成为了一种习俗。据李肇《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唐人诗句也可为证,如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中皆若狂”,徐凝的“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夤的“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由此可知,牡丹堪称唐代的国花,而其娇艳富贵之姿,正反映了当时的盛世风貌和唐人追求华贵的爱美心理。
到了宋代,国势远不及唐,加上外患频仍,盛唐那种繁荣景象已很难看到,士大夫的心理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诗风也由唐代的丰腴而变成宋代的清癯。这时的人们更多的是喜爱梅花,宋人也因此创作了大量的咏梅花诗。像苏轼有40多首,刘克庄有130多首,陆游有160多首,而张道洽有300多首,其他如王安石、林逋、辛弃疾、卢梅坡等人都有咏梅佳作。就宋代梅花诗的格调来说,大多突出其寒瘦、清疏、幽香的特征,这和宋诗“情思深微”、“气力收敛”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如“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陆游)、“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都塑造了枝瘦香幽、韵远格高的梅花形象。范成大《梅谱》云:“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影与老枝奇怪者为贵。”苏轼也在诗中提到:“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种对梅花风韵的赞赏,正是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爱美心理的真实写照。
水仙花的诗歌范文3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市场化改革;存在问题;对策
本文主要利用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市场化改革的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有的文献指出,从有管理效率角度出发,对市场化改革中产权和管理主体的变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也有一部分的文献指出,从用户角度出发,农田是水利设施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用户的相关利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同的研究着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属性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的研究文献将水利设施归类于属于私人物品,而私有权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而有的研究学生是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归属于公共物品的门类中;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标准和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研究过程中是要追求设备使用效率的最大化还是追求灌溉服务的公益性是不同研究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1、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市场化的趋势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一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之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我国分田用户时期,主要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几十年代这段时间,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从本世纪出到现代的水费改革取消制度的发展。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产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农村产权和经营主体的的变化积极经历了一下几种过程,首先,是农村产权多样化的趋势;其次,是非公有制产权的比例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最后,是税费改革之后出现了产权不明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税费改革之后,很多农村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经费逐渐入不敷出,开始向市场化推进,导致了维护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地的落实,最终出现了产权不明晰的现象。
从经营管理主体方面看,其与这三个阶段的产权形式基本相似,首先,是经营管理的主体存在多样化的趋势,在化时期,水利设施大多数情况下为集体共有,由集体管理和生产小组进行管理,等到了第二阶段之后,出现了联合管理的形式,等到了第三个阶段之后又出现了农民用水协同管理的先行;其次,非集体的管理主体不断上升;最后,相同产权形式出现了不同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逐渐进行了税费改革,农村地区的集体产权除了大部分由集体经营和管理之外,还出现了产权下放,个体管理的现象。在管理制度不断向着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税费改革后的基层经费变得更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维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这就促使了管理权不断的下方,这是我国市场化改革中由于设施管理方面的好处,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私人管过度重视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2、市场化改革中私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市场化改革中私人管理的方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模式,但是在对相关文献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市场化改革过程总私人对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相关文献指出,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私人化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带有明显垄断性质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处于垄断地位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而随意提高价格。相关研究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也说明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进行市场化建设过程中,可可能存在最求利润而存在不供水或者哄抬水价的现象。本次研究过程中,承包时私人管理主要常见的几种模式,但在承包过程中,承包商为最求经济效益,而且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权力和义务关系存在不明晰的现象,因此一些承包商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群众利益受到影响之后,往往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在农村地区,农业灌溉用井水价和配水过程中都是有承包商进行确定,因此在农业灌溉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严重管理混乱的现象。
3、私人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
在国际上,为了改进和缓解公共物物品供给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英国首先提出了公私合营的管理模式。其中讲的主要模式是由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进行合作,这种管理模式旨在为了分担公共部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过度重视经济效益的而忽视公共项目公益性的问题。在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过程中,由于存在较为明显的私人管理的现象,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私人混合经营的管理模式。这就需要将设施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权利进行统一的分割和管理,在农作物灌溉的关键时期有农民群众进行统一协调管理,而在农闲时间可以有这些私人管理人人员进行自主经营和管理。例如,对于私人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过程中出现较为明显的灌溉和管理秩序混乱的现象。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为了缓解这种问题,农村地区应该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在农业灌溉的关键时期对农业灌溉用水的价格进行统一的管理,统一协调配合,避免因为用水过度紧张而出现随意涨价的现象,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户的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在农闲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营和管理由经营者自行进行管理。
此外,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农村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市场化管理过程中,由于私人管理的比例不断提高,导致缺乏有效的管约束机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正常的保证农户的灌溉的需求,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提高水价,用水混乱的现象。因此,在进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通过农村地区用水组织和私人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模式保证农业灌溉的需求和保证承包商的利益保持吃平衡的位置。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减少私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由于私人经营管理最求利益最大化与公共项目公益性之间存在的矛盾。此外,在进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其应有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承包商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约束私人管理过程中单纯的最求利益最大化而存在的各种缺陷问题,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户灌溉的需求和农业发展的需求。
【结语】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方式在某些区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市场化趋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而市场化改革之后,出现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提供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将其解决,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业生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金霞,黄季,张丽娟,Scott Rozelle. 北方地区农民对水资源短缺的反应[J]. 水利经济. 2010(05)
[2] 王金霞,黄季,Scott Rozelle. 激励机制、农民参与和节水效应:黄河流域灌区水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0(11)
水仙花的诗歌范文4
[关键词] 学前师范教育;学前师范美术教育;水粉画教学
一、水粉画的多元表现形式与创作方法
(一)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1、水粉彩墨画。
彩墨画技法中的“彩”指水粉色彩,“墨”指传统的中国水墨,所谓水粉彩墨画即是融和水粉画与水墨画的技法而成的一种水粉画。传统的中国水墨画通常以墨代色,略施淡彩。把现代装饰色彩与传统的墨色、线描相结合,即可形成装饰感很强的彩墨画。此方法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并形成了闻名海内外的“云南画派”,其代表画家蒋铁峰、丁绍光采用勾线平涂的手法,强调画面构成,色彩强烈,富有装饰美感,在悠长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块中交织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浪漫气息的童话世界。
水粉彩墨画的绘制步骤包括起稿、勾线、施彩、染墨、整理等环节。其中起稿指用毛笔、淡墨直接在高丽纸上起稿,也可以先用自纸画好底稿,然后拷贝到正稿上。勾线指用水粉笔或毛笔浓墨勾出线条。根据画面艺术处理的需要,有时也可以不勾线而直接施色。施彩指在勾线的基础上用水粉色平涂或是有笔触变化地填色。用干笔画显粗犷、见力度,湿笔画显柔和、有韵味。涂色的厚薄可依艺术处理需要而定。薄彩法便有水墨画的渲染效果,厚彩法则装饰感较强。填厚彩时,色彩应适当压线、切线,以使线条有粗、细和顿挫感。染墨指待色干后,在画的背面涂染墨色。墨通过渗透,对画面正面起衬托作用,这是体现水粉彩墨画特点的重要一步。所染的墨色应浓淡合适,如果过浓会“吃色”而渗损正面的画面,过淡则会使正面的画“灰”或“花”。可以采用正面画与背面画的方法调整画面,即过浓时干后正面补色;过淡时干后背面追加墨再染。整理指根据画面整体效果的需要收拾画面,若觉色薄,可继续添加厚涂;如果色彩不够丰富,还可以重新选色叠加,以求丰富。
2、水粉版画。
版画是融绘画制版、印刷为一体的绘画艺术种类,以板为媒介,画家运用刀和笔及其他工具,在不同材料上通过刻、画等工序,制作成可以印刷的版画。传统版画如木刻版画以木板为版材,运用木刻刀等工具,在木板上表现刻制形象,制成可供印刷的凸版,再运用油墨或水性颜料拓印。版画制作工具主要有木刻刀、橡胶磙、调墨铲、调墨台、水粉笔或油画笔、调色盒、磨托、平板机、铜板机等。版画制作用的材料可根据不同的版画表现形式而有所不同。常见的版材有梨木板、黄杨木板和相应的三合板、五合板及纸版(纸版画用)、铜板、锌板、专用石板等。拓印用纸包括铜版纸、皮纸、宣纸等。拓印用颜料可以是油墨、油画颜料、水粉、水彩颜料等。
创作水粉版画时,可用硬笔或圆珠笔代刀,以吹塑纸或kt版作版材,用水粉颜料印刷。它吸收了传统版画的绘制方法,基本保持了版画强烈、洗练的独特艺术魅力与个性之美,色彩浑厚,装饰感强。由于水粉版画的印制时间较短、创作过程较轻松,因此很适应学前师范美术课堂教学的需要。具体来说,水粉版画的制作首先需要制版,即需要把图样用硬笔(如3H铅笔或是圆珠笔)刻在吹塑纸或kt版上。若要创作实物版画,则用实物直接作版,巧妙地利用实物的肌理效果,然后在裁好的宣纸或铅画纸上用板刷蘸墨汁刷黑,晾干备用即可。接着,要把制好的版和准备好的黑色印纸用夹子固定在一起,然后喷潮,用画笔蘸水粉色在版上局部着色。颜色里可加点洗衣粉或洁净液,以增强水粉色的附着力。印制时则应注意在吹塑纸版面上涂好色后,把印纸轻轻地覆在版上,用小胶磙在纸背上轻轻滚动,版上的颜色才会均匀地吸附到印纸上。在上色印刷中,着色不宜过多,可以画完一个局部就印制这一局部,画面分若干次印完为好,以始终保持印纸的湿度。全部印完后,再调整大的色彩关系,最后揭下印纸待干即成。
(二)水粉画的基本画法
1、点彩法。
点彩法即是用普通平头羊毫毛笔,采用点状的小笔触色点绘画面,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形成色彩的空间混合效果。它不用画轮廓线条划分形象,就是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又称“空间混合法”。例如绿色是用黄色和蓝色调成的,但如果把黄色和绿色摆在一起,不使其混合,观者的眼睛通过一定的距离看过去,仍会有“蓝色”的感觉。为了避免在调色盘上调色而造成色彩的混浊,尝试以原色小点直接点在画面上,可以保持色彩本身的纯度和明度,使画面色调鲜明而活泼。
2、勾线法。
此方法是在色块平涂的基础上,用色线勾勒纹样的轮廓结构,使画面更加协调统一,纹样更清晰、精致。线条可以有各种形式的变化,如粗细、软硬、滑涩等。上色时,既可以不破坏线形,也可以有意地对线条进行似留非留、似盖非盖的顿挫处理,从而使线形更加富有变化。勾勒的线形依据艺术立意可粗、可细,勾勒线条的工具可为毛笔、钢笔和蜡笔。在装饰画中用不同特点的线进行勾勒,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协调画面的色彩关系。
3、平涂法。
平涂法是将调好的色彩,均匀地、平整地涂在已画好的图形里。调色时应注意颜料的浓度,太干涂不开,太湿又涂不匀,这就要求颜料要浓淡均匀,否则会影响画面的效果。这种画法的特点是把一切自然现象浓缩为象征图案,并排除模仿性,强调图案造型的纯粹性和创造性,抛弃透视法与气氛的束缚,从而以一种稳定、均衡、富有节奏感的造像效果塑造出新的视觉形象。此法是图案造型中最基本也最常用的表现技巧,平、板、洁是其鲜明的艺术特征。
4、渐变法。
此法是在匀细的平涂中由一个色向另一个色推移过渡,即色彩按一定秩序等差排列,也被称为秩序调和。通过渐变构成富有节奏与韵律感的调和关系,色彩间的等差数越小,所构成的色彩秩序调和的差别越大;色彩之间的等差数越大,所构成的色彩秩序调和的差别越小。渐变色彩调和处理方法有三种:一是色相秩序的调和,即按一定的秩序排列红、橙、黄、绿、青、紫等颜色,无论纯度、明度的高低都能构成以色相为主的秩序调和;二是纯度秩序的调和,即在色彩中任选一种颜色,再选一种同明度(或不同明度)的灰色,形成纯度间的秩序排列;三是明度秩序的调和,即将纯色加入不同的白色或同时加入白、黑二色,形成明度间的秩序排列,构成以明度秩序为主的调和。
二、学前师范美术教育改革建议
作为学前师范美术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水粉画教学对提高学生们的美术素养和创作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水粉画具有多种形式,也存在诸多画法,如果将这些形式和画法分开教授,往往很难帮学生打好美术基础。基于此,学前师范教育有必要充分利用水粉画的多种形式,整合美术课程,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