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人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人才

互联网人才范文1

真心地感兴趣

在你考虑是不是要成为下一个“乔布斯”之前,第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你是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是否愿意长时间不跳槽。这个领域,人们常常只看到它光影十色、绚烂夺目的一面,而技术更新周期极短、竞争异常激烈、工作内容枯燥、繁琐的一面,却常常被忽视。如果你只是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那么你早晚会被此行业淘汰。这个行业需要精益求精、不断革新,这样的特点便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也需不停地学习才能保证不被淘汰,才能实现长足的进步。因此,拥有浓厚的兴趣是从事该行业的最重要动力。

基础知识要扎实

这是个有“门槛”的领域,从最新的几大网络职业来看,无论是技术研发类工作,还是营销服务类工作,都要求掌握该细分领域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据该领域中的HR表示,专业人才是稀缺资源,不少应聘者连基础知识都掌握得不够扎实,即使勉强留用,日后碰上稍复杂的工作任务,效率立马就降下来了。因为他需要不停地百度,不停地冥思苦想才能推进工作,这样很让人头疼。所以,即使绝世武功,也需要从扎马步、练架势开始,不能好高骛远丢了“根本”。

专业度要精深

IBM某程序开发工程师在自我总结中说,和所有迫切希望成为专家的新人一样,想快速积累经验和技术,会花很多时间关注所有行业内的新信息和新技术。但工作时间长了,才知道只有围绕工作重点开展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例如,手机应用程序开发包括:IOS应用开发、安卓应用开发、JAVA应用程序开发、C++应用程序开发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类别,做手机应用程序开发的人,大多知道其中一两个类别,但都不够专业。很多人都是在一个类别上遇到瓶颈和技术难关后,便转向学习其他,逃避技术延伸学习方面的困难。

建立自己的业内社交圈

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光有技术上的积累还不够。一个人的眼界有限,很多时候也需要和经验十足的前辈或同行进行交流,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建立自己的工作社交网络十分重要。在“新陈代谢”速度极快的领域中,与专业人士、圈内人士的沟通就变得不可或缺,保持一定的频率的信息交流和互换,能有效地帮你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你了解业内动态和前沿信息方面也十分有益。

互联网人才范文2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终端;移动互联人才培养

一、概述

移动互联网覆盖了传统互联网,催生了新的产业。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消费市场和最活跃的创新领域。有数据统计,2014年全球移动业务收入达到2.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35%;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近12亿部,达到PC机的3倍多;移动互联网重构了互联网服务的模式与生态,全球应用程序下载次数累计超过5000亿;网络流量的激增更驱动LTE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移动通技术。它改变了娱乐、交通、餐饮、医疗、服装、旅游、支付等领域,改变和优化了人们的生活。

本文将依据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通过调研,研究出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中的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应该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本地区企业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始终抓紧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执行“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育人理念,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机会。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通过对多个移动互联就业单位调研,深入企业访谈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技术部经理和高级工程师等,确定了移动互联应用方向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

1.移动终端软件设计与开发。岗位职责为:根据需求,进行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代码编写,设计和开发工具、软件包、中间件。

2.移动终端软件维护、销售、技术支持、技术咨询。岗位职责为:市场考察,发掘及选择顾客,拟定访问计划并按期实施;演示产品,制订报价单,合同草案编写;经销商及分销商管理。

3.移动终端UI设计、网站信息维护。岗位职责为:与客户沟通细化软件界面的设计,及时更新企业网站信息。

4.测试工程师。岗位职责为:测试方案编写;测试案例编写、数据准备;测试工具使用;测试环境搭建;测试文档编写。

(二)确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移动互联软件设计基础,具有较强移动互联程序设计、应用开发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培养目标,细化出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计算机系统操作、计算机日常管理与维护、实用软件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信息检索的运用;移动互联网软件的开发技术,Java、Android和ios程序设计专业知识,移动互联网项目管理知识。

2.能力要求:较强的移动互联应用软件设计开发能力,网上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制作、与维护能力,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自我知识技术更新能力,跟踪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三)课程开发

根据以上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要求,确定专业开设课程,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具体有:英语、数学、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网络技术、网站平面设计、移动终端原理与检测、移动互联网开发环境、移动互联应用程序开发、移动互联游戏开发、移动网站服务器端技术等。

培养计划的设定可以采用3+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个学期在学校内完成,并且在每个学期由企业给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开发,教师参与辅导学习的模式。中间2个学期在企业完成,先进行一些企业上岗前的培训,再让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实际项目的实战。最后的1个学期在企业真正地上岗工作,达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四)实训实习基地

为了让学生能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必须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训练。因此,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应该满足条件为:学生机配置应满足能正常运行移动互联开发环境和模拟设备测试要求,让学生能进行开发测试,并且配备一定数量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真机设备,以满足兼容性测试需求。

同时,应当建立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产学研紧密合作,实现校企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可以在本区域联系和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的开发在企业现场进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是每个高职院校执行教学的大法,制定和修正的是否实用和合理,对于培养的人才质量至关重要。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力加强内涵建设,重视社会调研,按社会需求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学生的可持续就业,才能培养出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人才。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正走在探索前进的道路上,人才的培养和课程的建设仍在不断地改革和探索,现行的方式与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检验。今后还需要时刻紧跟先进技术、市场热点与需求和国家政策,做好高职学院与移动互联企业的对接,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奇.基于移动移动互联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5.

[2]张红霞,姜志旺,郑艳娟.信管专业互联网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3]金明.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培模式探讨――以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例.《现代职业教育》.2015.

互联网人才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建议

随着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之前的手工记账基本上被计算机软件所替代,之前的纸质的记账凭证与科目汇总表也基本上被现在网络计算机软件运行的电子凭证所替代。那么作为人才培养的高职学院也需要不断的变革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式,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

1“互联网+”下完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

1.1“互联网+”特征

互联网在当前社会来讲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虚拟性,并没有实体,通过网络能解决很多问题。之前的记账凭证以及账簿基本上是采用手工的模式,但是现在不需要手工,是在软件中进行登记,经过软件处理,自动生出,与纸质相比,网络是虚拟的。速度快,信息存储大,还能实现共享。现在行业都在使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信息不用纸质储存,传输速度非常快,不需要很大的媒介,也便于携带,只要授予权限就可以查看相关信息,提高了生活的便洁性。在集团企业中,大部分已经实现了共享会计,对于不同部门或者不同的事业部,其运营的基础信息可以直接在企业所共同运用的软件中留存,这样集团有权限的部门可以跨部门查看,实现了信息共享,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1.2“互联网+”下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改变了市场上很多行业的工作方式,会计行业也深受影响,具体来看,主要变化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偏向财务决策与管理。之前的会计人员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核算财务数据与指标,并且准确性还有待提高。但是现在运用互联网,各个软件计算能力提升,会计电算化应用广泛,核算以及登记人员越来越少,更多的倾向于财务决策人员。市场上,一个会计人员可以记账几百家公司,从报税到核算每个人员分工合作,核算人员并不缺少,而是企业运行进行财务决策与管理人员需求增大,会计行业不仅仅是只会算账,而是需要财务决策与管理能力。企业的核算数据可以交给公司,但是企业在运行中的投资以及筹资等方式还需要自己去决策,这些都需要财务分析,而这部分工作在网络化的今天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互联网无法帮助财务人员最终决策。只能帮助财务人员计算相关数据,提出智能化的建议。第二,会计行业效率提高,需求复合型财务人才。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网络记账,而不是手工记账,在手工记账下,可能会出现手工数据计算错误,并且效率比较低,凭证一个一个填制,并还得粘贴上相应的原始凭证,可是现在互联网下,利用会计电算化等各种软件,根据原始凭证,在软件的有关界面进行填列,就能生成记账凭证;之前每个月进行月末记账以及汇总时,需要手工一一汇总并核对,但是现在在互联网下,利用相关软件,记账会后台自动运行,只需要会计人员操作一下而已。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数据核算等人员的需求。因此,之前的财务人员可能只需财务管理相关知识,但是现在是完全不够的。现阶段的会计人才不仅仅会财务知识,还需要互联网知识,懂得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等,要做好复合型人才的转变。第三,存储模式改变,信息处理能力变强。现阶段,企业中的会计凭证特别是记账凭证很多都是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储存,改变之前的纸质储存模式。一个财务处理软件能储存很多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第四,共享会计信息逐步增多。很多企业集团内部可以共享会计财务信息。在集团内部形成一个基础数据网络,所有部门可以把自己的基础信息上传到云平台,这样实现了集团内部的信息共享,使用时可以直接查看,信息传递速度非常快,集团企业财务工作效率提高。

2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2.1教学形式单一,理论多,实践不足

在高职会计培养中,主要的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们还是对核算比较感兴趣,听到管理会计以及理论时,感觉无聊,学生积极性不高。在一个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考核用的试卷大部分还是采用核算部分。学校也引入案例、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等教学方式,但是整体来说,学习起来还是变换了界面,只是书本知识的演变,并没有很大的实践性。而在互联网模式下,市场上更加需要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人员。

2.2课程体系不够全面

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很多专业课是在大二这一学年,大一这一学年涉及的是很基础的学科。但是高职学生在学校是3年,最后一年面临着专升本以及工作两方面的选择,大三开设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现阶段,高职学校专业课学习集中在大二这一年。但是很多学生报这个专业时,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大一有太多的基础学科,导致大一基本上没有专业课,这样到大二这一学年对专业的积极性与好奇心已经降低很多,对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就没有大一时候高。专业课相互衔接的也不完善,开设的课程太多不精。

2.3教师团队缺乏实践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生直接入职的,或者是其他学校换工作入职的。教师团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养很高,但是就是没有在企业中待过,缺乏实践经验,在进行教学时,也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充分的案例与实务做支撑。在知识的讲解中,不够深入,认识不到位。这样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会枯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4教学资源有限

高职院校在资源上是比不上本科学校的,教学规模相对来说不大,实训室等建设不足,教师参与市场无法实现。互联网模式下,需要培养实用型强、操作能力强的人才,但是高职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很有限,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实训软件以及设备不足,导致学校里大部分还是采用纯理论的讲解。除了教学资源不足之外,教师人数也少,师生比高,教师无法兼顾那么多的学生。

3“互联网+”背景下完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3.1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高职学校应该从教师入手,加强教师培训。现阶段,高职教师每年必须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但是大多是与科研挂钩,很多教师只是发论文、评职称等而忽略了作为教师最基本的传道受业,解疑答惑的责任。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教师队伍培养。第一,建立良好的奖惩晋升机制。现阶段高职学校教师上课质量并不能与工资绩效挂钩。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将教师的授课情况与职称、绩效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充分调动教师教课积极性。很多高职学校教师知识水平挺高,学习能力强,但是科研却是评职称的重要指标。对于高职学校,应该强调实践能力,要将讲课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作为衡量职称的重要标准。建立良好的晋升机制,才能让教师有精力去搞好教学,充分培育会计人才。第二,定期进行集中培训,相互学习。学校要邀请各界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培训,小到财务技能,大到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等,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让跨区域的高职会计教师都能来参加集中培训,一方面,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借鉴经验与教训,达到高职会计教师相互融合,相互帮助的局面。另一方面,请来的各界专业人员可以给高职教师带来另外一个世界,补充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第三,组织教师去企业实践。高职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在理论知识上已经有不低的造诣,就是欠缺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应用型学科的会计来说,实践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高职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去企业实习,真切的感受会计岗位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还可以组织教师去跟踪学习,建立企业的学徒制,让教师跟着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学习,长期跟踪,充分了解市场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3.2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高职学生在校也就是3年时间,最后一年又面临着工作与专升本的选择,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放在大一与大二这两个学年。现阶段大一的基础课多,专业课很少。在随后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将专业核心课在大一与大二之间分散安排。基础课,例如,英语、计算机、政治等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分散安排在三个年级,而不是集中在大一这一学年。除了安排时间上调整之外,可以在课程上也改善一下。引进动手实训课程,现阶段高职会计培养已经有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之类的。但是这是不能满足互联网世界的,在接下来可以引入慕课、微课等课程。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之外,可以通过网上课程来巩固知识。

3.3促进校企合作,引导学生参加实习

会计是一个应用性学科,人才培养必须到市场上接受检验,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去参加实习,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特别是寒假,很多企业会计人员比较繁忙,此时,让学生深入企业,才能得到锻炼。

3.4丰富教学模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互联网下,教学模式已经发生很大改变,例如,现在基本都使用的是电脑幻灯片授课。这是无法适应时代需求的,在互联网下,高职学校要引入微课、慕课等方式。上课前,让学生针对某一个知识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小视频,既预习了课本,也调动学习积极性。课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签到,高效准确。可以采用微课与教师讲课相结合模式,将学生自己制作的视频或者画面向同学们展示,让学生参与课堂。课后,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之外,可以增加学生自己评价与相互之间评价的方法。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也要引入小组合作录制微课等相关的方式,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3.5增加新型实训室建设

互联网下会计人员更加倾向于动手能力与软件操作能力。而实训室是学生提高软件操作能力的地方,高职学校要建立模拟工作岗位的实训室,可以引入沙盘试验。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训室教学。加大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引入新系统,新资源,培养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郁翔.“互联网+”背景下成专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

[2]程平,陶思颖.基于ADDIE的“互联网+会计”MPAcc财务共享课程教学设计—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财会月刊:下,2018(11):24-29.

[3]曹致浩.互联网+会计”时代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4):220-221.

互联网人才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闽台校校企;人才培养

一、引言

自2010 年6 月29 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重庆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两岸经济关系跨入了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ECFA新时代”。紧接着201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其实早在2009年厦门就出台了《厦门市金融服务产业集群2009-2015年发展规划》,国务院就福建省内厦门经济特区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作用,先行先试一些金融领域重大改革措施。2010年10月,中国保监会与厦门市政府签署了《关于建设厦门保险改革发展试验区合作备忘录》,厦门成为全国保险改革发展试验区 。2012年8月9日签订了《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2012年9月签订《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协议。近期国家也出台了在对台开展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及合资基金、期货公司等细则。

在此大背景下,两岸也相互设立了一系列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见表1。目前还设立了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是由福建省产权交易中心、福建省能源集团、兴业证券以及具有台湾富邦金控背景的海峡富国投资基金等9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在福州、厦门、泉州设立有3个海峡股权交易分中心。

目前闽台合资金融机构基本定位在服务于大陆的台商,进入大陆后保持快速增长,如君龙人寿基本保持1年开2-3家营业分店的速度。从盈利的角度来看,在大陆的全部金融的机构都实现了盈利。而从规模来看,相对于福建老牌的金融机构,无论从经验范围、规模、分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如在福建尚没有一家全牌照证券闽台合资公司,经营范围就收到了很大的限制,像IPO等业务就无法开展。表2,2012年福建省上市的证券公司及融资规模,如果在福建有全牌照的证券公司,就可以分享福建企业IPO等经济成果。同样,保险机构定位于服务台商及大陆民众,其特色是“一张保单,服务两岸”,但是在互联网保险“众安在线”及顺丰等逐渐涉及背景下,也会受到相当的冲击。

二、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的冲击

随着“大数据”“云服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伴而生;一些互联网企业己不满足只做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而是凭借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直接向供应链、小微企业信贷等融资领域扩张,未来可能冲击传统金融的核心业务、抢夺银行客户资源、替代物理金融机构的物流渠道,颠覆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在互联网金融论坛表示,网络银行2013年全年交易额1106万亿人民币,增20%,手机银行12万亿年增长率248%。中国银行业20多万实体网点会逐渐失去存在价值,至少传统银行实体网点会失去价值。在2014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在《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4》会上指出,必须严肃认真看待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而其中之一是冲击传统的物理银行概念,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灭绝的恐龙。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保险机构及证券机构。2013年,最热门的一个词就是“互联网金融”,电商与金融的相结合,形成一系列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具体见表3,互联网给金融机构发展和品牌创立、传播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将形成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未来甚至可能改变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格局。

合作营销金融网上营销银行基金、券商与电商结合的网上营销国金证券+腾讯国泰证券的“君弘一户通”

三、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调整――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

(一)闽台合资金融机构同样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闽台合资的各类金融机构定位服务于台商,在市场上占领独特的金融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畅行,推行“普惠金融”的今天,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传统物理网点优势弱化,客户将面临更多的选择,客户的忠诚度也相应降低。

闽台合资的金融机构同样面临电商系列跨界金融产品的挑战,优势地位正在消减。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与大的金融机构竞争的契机。面对互联网金融,积极创新,将在一些新兴业务上赶超大的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才不会成为“21世纪的恐龙”――破产倒闭。

台湾金融企业的优势,以银行为例已经经过了利率自由化的时代,我们现在国内银行正在此过程,台湾的金融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从1975年台湾地区新《银行法》颁布到1989年,台湾地区银行业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银行依赖利差收入的传统受到挑战。台湾地区的存贷款利差不超过1.5%,不及大陆的二分之一。以2012年数据为例,台湾银行业的ROE(净值报酬率)和ROA(资产报酬率)远低于全体陆资银行的ROE为19.2%,ROA为1.2%,而台资银行ROE为9.13%,ROA只有0.59%,显见陆资银行的获利能力比台资银好太多。中国银行台北分行开业时,行长李礼辉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所有陆银都该来台湾,学学如何对中小企业放款。”[3]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业务结构调整开始了利率自由化,存贷差减少,逼迫银行必须创新,否则难以生存。台湾企业基本以小微企业存在,银行的客户基本也以小微为主,在客户选择、贷款风险防范控制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大陆银行现在也面临同样的危机,尤其是中小银行,以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为例,小银行的资金成本要高于大型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付息率并列最高,为3.16%;农行最低,为1.91%,前两者均为后者的1.65倍。如果以直接对接互联网金融的存款付息率为观察指标,则光大银行最高,为2.35%;农行最低,为1.74%,前者是后者的1.35倍。闽台合资银行如果能够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的优势及数据挖掘技术,及台湾的小微贷技术将可以更好得成长,逐渐适应利率自由化。

保险行业的优势:定位于台商与大陆民众,一张保单服务两岸。证券行业由于目前没有全牌照,优势暂时还没有体现出来。

经营环境的变化,定位于服务两岸通用人才的闽台金融人才模式,也需要根据新的形势而改变。

(二)现在闽台合作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福建省已经有多家院校与台湾院校及企业开展合作,培养两岸通用的金融人才。本科院校以闽江学院为代表,这是闽台高校第一个本科院校合作,闽江学院与台湾实践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合作,其模式采用“分段对接”联合金融培养人才;类似此模式的还有江夏学院、福建师范学院等。本科学生采取“ 3 +1”方式,可选派学生到台湾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技术学院或者高职层次,采取“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校企指的是“大陆高校” “台湾高校”和“台资企业”的三方合作关系。以福建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与台湾的中州技术学院金融系合作,为代表。合作双方的职责义务:双方共同培养,学制为三学年。学生在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学年,第五学期学生去中州技术学院学习,第六学期在台资国泰人寿福州公司、君龙人寿福建分公司等企业毕业实习。从开设的课程来看,基本与传统的金融课程,没有大的变化,可以说无法体现互联网金融的需求。

(三)互联网金融人才奇缺,闽台金融人才培养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金融服务日益表现为金融数据流的产生、交换、分析、存储和应用,而金融数据量规模迅速扩大,结构日益复杂,大数据的处理和应用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从目前的人才市场需求来看,互联网金融人才奇缺,通过搜索引擎输入“互联网金融招聘”,不少银行、基金、保险的招聘信息都跳了出来,各大金融机构纷纷为新成立的互联网金融部门招贤纳士。其中较为活跃的有哈尔滨银行、三峡银行、广发基金和中国平安和新华人寿等。北京商报记者总结后发现,各家金融机构需要的人才岗位奇缺。从待遇条件来看,各大金融机构为互联网金融人才开出的薪酬也普遍颇为诱人。如新华人寿、太平人寿纷纷挂出诚聘年薪在10万一40万元不等的电商运营负责人、金融电商产品经理、金融电商网站商务专员;某银行系电商正招聘金融网站运营总监,年薪在50万一60万元。此外,安邦保险也招聘金融电商网站产品经理,负责公司保险电商新产品的开发,年薪在10万一40万元之问。[4]

从目前的招生到的公开信息来看,硕士层面只有背景航空航天大学与厦门大学与新加坡联合开展的“MITB”课程。2014年6月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全国首个互联网金融硕士专业方向面向社会全面招生。

厦门大学与新加坡联合开设了相关的课程“MITB”,金融服务课程方向,目的互联网金融方向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同样采用校校企业合作的模式,学生到合作企业为期3-6个月的实践课程,如花旗银行,星展银行,OCBC华侨银行,IBM等实习,分析银行及相关企业的数据。高端人才的短缺是互联网金融各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能及时把握市场热点,适应形势培养相关人才,既表明了市场需求需求与教育供给的良性互动,也充分展露出了互联网金融的威力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随着台湾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的日益频繁,培养精通台湾两岸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在互联网金融挑战各个金融行业的今天,培养人才方面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及创新。在完善金融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应该大力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业务培训,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实战型互联网金融人才,提高金融服务整体素质。除了上述硕士层次的培养,还需要从本科层次面培养,可以双学位的方式培养,或者计算机+金融课程方式设置教学培养方案,培养出精通互联网、数据挖掘的金融复合人才,胜任互联网金融产品总监、金融产品大数据分析专员,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析专员;从高职层次,培养出掌握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金融类型人才,胜任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同时,根据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坚持“而向市场、服务地方、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与企业紧密合作,以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为目标,通过设计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应用型人才。

注释:

① 证券公司,有多家处于监管审批阶段,2013年2月台湾永丰金控旗下的永丰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金圆集团旗下的金财投资有限公司,将合资在厦门注册成立一家全牌照证券公司。泉州的统一证券与连捷投资集团及开源实业的合作,欲设立全牌照闽台合资证券公司。

② 2008年厦门银行成功引进台湾富邦金控旗下子公司香港富邦银行为其战略投资者,富邦金控由此成为借道第三地入股大陆银行的首家台湾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统计年鉴整理,2013年版.

[2] 陈明昭.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1期.

[3] 张颖.两岸金融合作新格局[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2年第12期.

[4] 闫瑾 陈婷婷.互联网金融人才成市场抢手货[N].北京商报/2014年/3月/11日/第007版.

[5] 熊良俊.聚焦银行科技前沿―来自金融机构和监管者的思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

[6] 丰翔.国内外网络银行产品创新能力比较及建议[J].职大学报.2007年12月.

[7] 丰翔.第三方支付企业竞争策略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12月.

互联网人才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9日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将我国经济发展带入了“互联网+”的高速前进轨道。“‘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时代,必将对会计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对会计人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互联网+”对会计职业的影响

(一)对会计职能的影响。传统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完成这两个基本职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相对而言,预测和决策职能只是辅助职能,投入其中的资源有限,其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均远远小于核算职能。而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大量使用,会计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只需投入极少量人力资源,便会将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日常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实现预测和决策职能;另一方面经济环境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会计人员发挥更大的管理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对会计服务模式的影响。“互联网+”推动了新型会计服务体系的构建,也对会计服务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会计工作由线下到线上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打破了地域对会计工作的限制,构建“互联网+会计”的共享经济新模式。

目前,已经有企业在会计行业共享经济模式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6年10月17日,阳光保险“阳光财务众包平台”,该平台将会计作业拆分成微任务,并面向互联网用户进行任务招募,由互联网用户抢单、随时处理完成。阳光保险也由此成为首家面向社会大众、采用财务众包模式处理会计事项的企业。平台在系统后台设置了大量的审核、校验、比对规则,平台使用者只需根据影像任务提取所需要的信息直接录入,之后系统自动完成校验、比对。目前,平台能够实现75%的业务“看图说话”,无需专业判断。阳光保险财务共享作业,一年可以节约运营成本1,000万元左右。

(三)对会计工作流程的影响。传统会计工作环境下,很多工作环节手续都很繁琐,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比如费用报销,在手续规范的企业,需要报销人员履行较复杂的审批手续,导致报销时间很长,效率很低。“互联网+”给企业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很多会计工作环境可以由线下转为线上完成,从而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有些大企业已实现“不用见面”的报销,和传统报销流程不同,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提交财务报销申请,领导可通过软件进行业务审批,财务部门对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并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支付。以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为例,该公司报销主要是通过“财务辅助系统”来完成。报销人员只要在系统中选择报账模板录入信息,提交后表单会自动流转到本部门主管领导处。然后,报销人员将打印填好的报账审批表与原始凭证一起送至财务共享中心的档案管理人员,就完成了全部的报销工作。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报销工作效率。

二、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过时。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是根据教育部所制订的培养目标,结合高校自身地域特点及办学层次进行适当修改确定,并没有与时俱进。很多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中存在重核算、轻管理,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会计操作能力,而对学生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只能胜任会计核算、审核等传统会计工作,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需要会计人员完成的管理、协调、数据挖掘、决策等工作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陈旧。围绕传统专业培养目标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存在相对陈旧的问题。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为了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在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外,设置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大量重视基本操作的会计核算课程,主要还是基于在线下完成会计工作这一环境进行人才培养,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大多仅限于《会计电算化》(或称会计信息化)课程,只是让学生能进行财务软件操作。而对于“互联网+”背景下企业需要会计人员胜任的业务和财务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决策等内容,基本上没有纳入专业课程体系。

(三)师资力量不足。相对于“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传统会计专业教师知识体系相对落后。目前,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对大数据、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新资源了解不多,深入程度不够,没有根据新形势对固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没有将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新手段、新资源进行融合。只能基于固有的知识体系完成授课,无法传授学生需要的满足“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相应的专业能力;第二,相关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熟练掌握和运用大数据、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手段的人才不多,高等院校相关人才尤其紧缺,高校很难找到足够的师资力量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导致对学生这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心无力。

(四)教学手段单一。传统会计教学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不多,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解的方式,学生是被动的单向信息接受者,主动参与度不高,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手段的出现,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大大丰富,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纷纷涌现,这些新型教学手段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一)确定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应根据“互联网+”时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大数据,对企业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判断的能力,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决策,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大力提高毕业生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从培养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员转变为培养价值创造型会计人员。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无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数据挖掘能力、创新能力。高等院校应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增加网络安全、移动互联终端和云计算应用、大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三)组建满足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高等院校应和企业紧密结合,联手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首先,高校应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和相关理论,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高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引进相关教师。但是由于“互联网+”本身发展时间不长,掌握相关知识、具备相关能力的人才十分短缺,引进难度较大。因此,高校还应为校内教师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比如积极选送部分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提供高校教师间的交流机会,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学术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数据分析师等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高校还应经常性邀请企业实务工作的专家进校举办各种专题讲座,甚至直接承担学生的部分相关课程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和老师对社会实际需求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相关能力。

(四)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结合,综合运用传统授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秦荣生.“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2.

[2]戴柏华.适应新常态融合促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下的会计改革与发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8.

[3]王慧.“互联网+”与大会计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互联网人才范文6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人才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众所周知,高校在人才管理中,信息的获取、传播等至关重要,互联网在此过程中具备独特的优势。在信息交换与传播中,互联网由于不受空间限制而表现出的便捷性与高效性能够大幅提升高校人才管理工作的效率。管理人员在需要信息时,可以利用网络工具提供的平台,供学生自行浏览与下载。此外,网络工具的出现与应用也使得高校人才管理的手段更加多样化。高校人才管理者可以充分运用微信、QQ等工具,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互联网与人才管理工作的融合发展,丰富了高校人才管理工作的手段、形式,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促进了高校人才管理向着智能化与信息化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信息给高校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内容多,高校学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会对这些信息产生极大的兴趣。但是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发展还不成熟,以及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和多元化,他们很难确保自身不被各种不良信息误导。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困难。加之网络环境开放性和自由性特点,极易塑造出叛逆心理、盲目随从等扭曲的人格特征,这使得高校教师在人才管理中的难度增加。而且在互联网平台中,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脱节,增加了人才管理的难度。

2.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与现代管理工作需求严重不符。长久以来,我国在高校人才管理中采用严格化管理模式、单向控制形式开展管理工作,然而在现代互联网的冲击下,学生个性比较张扬,很容易对这种强制性管理产生逆反心理。近年来,高校一直扩大招生规模,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辅导员人数严重不足,使得人才管理工作量大增。此外,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人才管理体制,学校组织不合理,各部门分工不明确等,使得人才管理效率低下。

二、对“互联网+”时代下加强高校人才管理实践的建议

(一)创新管理模式,实现融合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各部门之间必须融合发展。具体到高校的人才管理工作,由于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因此,高校有必要在人事部成立专门的人才管理委员会,用来协调高校各部门在人才管理中的工作。由学校主要领导以及分管领导分别担任人才管理委员会的领导,由各学院的人才管理教师、学生代表等担任委员,定期举办研讨会,对人才管理的相关事务进行讨论与研究。对于人才的基本管理与评价工作由各学院负责,对与教学工作量相关的工作由教务处负责,对与科研能力相关的工作由科研处负责。各部门定期向人事部反馈信息,并通过人事部门的人才管理委员会对各部门的反馈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实现在人才管理中各部门的融合发展。

(二)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人才创新和人才管理创新的统一

在高校的人才管理中,应该鼓励运用网络平台实现人才及管理方面的创新。第一,在政策方面予以保障,奖励那些利用互联网实现人才管理创新的人员。第二,督促科研人员和教师参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新,促进学科教学与网络的融合发展。第三,通过网络创新思维实现对自身研究的创新。

(三)以网络平台为核心,创新高校人才管理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才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通过这一平成对人才管理信息的公布与处理,安排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维护。增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精通网络技术,而且能够做好人事管理工作,提升人才管理的效率。

(四)建立网络评价系统,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评价

此网络评价系统必须做到对学生和教师的开放。学生能够在该系统中评价教师的教学与行为,教师能够在该系统中评价学生和其他教师。在该系统中,教师能够看到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但是无法看到评价者信息,这样能有效避免师生由于害怕惹麻烦而不敢评价的现象,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促使教师能够在日常管理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五)实现高校人才管理系统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