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与钟子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伯牙与钟子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伯牙与钟子期范文1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伯牙绝弦文言文的译文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山高峻的样子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伯牙与钟子期范文2

一、疏通意思,感受汉字文化

本文中有几个字意蕴深刻,从字理角度进行剖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把握内涵,并从中感受汉字文化。如结合板书,讲述“绝”的演变,进而理解课题:金文,“绝”写作,像(刀)断两束丝之形。小篆写作,左偏旁()是一束丝,右上的“”是“刀”,右下是“卩”(音jié,在“节”字中作声符)。会意为“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再理解“绝”的引申义,最后结合课文的讲解,深入理解“破琴绝弦”,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再不鼓琴,与琴决绝的痛苦心情。再如,课文中出现了四个“善”字,可以从这样做:第一,板书:――――善,讲清小篆的“”的字理,理解本义。第二,讲解引申义,表示赞叹,也引申为做得好,擅长。(出示:善:①吉祥、美好;②表示赞叹:好;③做得好,擅长。)第三,让学生为文中四个句子的“善”分别选择解释条。这样,学生在浓浓的汉字文化熏陶之下轻松地理解了字义,科学合理又不乏趣味。

二、还原意象,感受泰山江河文化

伯牙以琴声写志,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子期以诗回应:“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是音乐的和鸣,这是灵魂的共振,这更是精神的共筑!怎样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子期的两句话,进而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为领会“知音”的内涵打下基础,我采用了四个步骤:首先,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假想自己就是伯牙,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汉阳江边,在琴声中与子期不期而遇。用引读的方式,创设伯牙与子期的对话情境:当“我”想到高山时,子期不由赞叹道:――(生读)当“我”想到流水时,子期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生读)。接着,引领学生还原意象,说说自己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泰山与江河?这样,巍峨高耸的泰山、顶天立地的泰山、磅礴雄伟的泰山、波澜壮阔的江河、波涛汹涌的江河、气势磅礴的江河,源远流长的江河等,就会随着学生的读,还原成孩子头脑中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伯牙的琴技,更领悟到伯牙以琴抒志,抒的是泰山之志、江河之志。再接着,引领学生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所念”的含义,进而理解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中的心声。最后,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伯牙弹琴中还会“念”到什么?子期会怎么赞颂?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学生以文中句子为例,进行笔练。于是,精彩流泻而出:①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②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③伯牙志在芳草,钟子期曰:“善哉,萋萋兮若芳草!”……这样一来,学生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是形象化、立体化的。

三、感悟意蕴,领悟知音文化

伯牙所念、所志、所想,子期必得之,懂音乐,懂志向,懂情感,真乃知音!如何引领学生突破难点,深刻感悟这知音文化呢?可以这样做:第一,补充故事:伯牙在楚国宫廷中演奏成名作《水仙操》,楚王嫌嘈杂,众大臣昏昏欲睡,伯牙内心感到无比的寂寞与孤独。这一故事为伯牙后面遇到子期,无论在琴声中寄托着怎样的志向与情怀,子期都“必得之”,形成鲜明对比。这也为理解伯牙遇到子期时的欣喜若狂打好了铺垫。第二,安排随文练笔,出示:“我欣喜若狂,感慨道:善哉!善哉!”在背景音乐《知音》的伴奏下,让学生以伯牙的身份写话。伯牙得遇子期的巅峰情感也随着学生的写推向了:①“善哉!善哉!吾终于得一知音!”②“善哉!善哉!有幸遇子期,乃我伯牙之福也!”③“善哉!善哉!人生虽短,知音难求,懂我琴音,唯有子期!子期乃我知己也!”……练笔填补了文中情感的空白,在回味与想象中,将课堂教学推向了。而这一与后面“子期死”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课堂充满了震撼心灵的跌宕起伏。在学生交流练笔之后,师出示伯牙原话:“善哉善哉,子之所夫,志想象犹吾心也!”让学生抄下,再与之前的写连起来读一读,进一步加深对伯牙与子期“知音”之情的理解。第三,分角色朗读。伯牙与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是那样的默契、和谐!在回环反复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相对应的特点,领悟这样的语言形式正是“知音”在心灵上的自然写照和深刻呼应,从而更加深刻感悟到这两个人之间的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四、突破难点,领会绝弦文化

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和补充:第一步,链接故事蓄势:这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两人都相见恨晚,于是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相见。只可惜天意弄人,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低垂,流水呜咽,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第二步,诵读中悟情感。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呜咽的音乐情境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进一步感悟伯牙内心对“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的痛苦。第三步,补充诗句增情感。子期死后,多少文人墨客感怀于此,用诗句抒感的诗句。可以出示“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等,在深情吟诵中,让学生领悟到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从而明白《伯牙绝弦》所蕴含的“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的感人情怀。

五、资料诵读,传承经典文化

古文教学适度“拓展链接”,不但可以丰赡教材内涵,实现课文这一“例子”的增值,而且也让语文课展现出更加浓郁的文化色彩。在本课中,除了上述进行的“拓展链接”外,在课的结尾处还可以这样做:1.链接资料袋。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边的资料袋,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2.补充其他的资料记载,比如宋代王安石《伯牙》等。然后结合引读,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升华认识:

师: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了多少的中国人,故事发生300多年后,战国时期的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生读)

师:500多年后秦朝的《吕氏春秋》,又生动地记载了这令人难忘的知音故事――(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生读)

师:时间转至1000多年后的唐代,多少人还在为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子期死……终身不复鼓。(生读)

师:到了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生读)

最后全班尝试背诵。

伯牙与钟子期范文3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大屏幕出示与知音相关的诗句:

(1)知音共饮醉当歌。(2)世乏知音空抚琴。(3)知音世所稀。(4)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2.学生自由读,然后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3.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4.什么是“知音”?怎样才称得上是“知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有所了解。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6.通过预习,你解决这些疑问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知音 子期 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2)齐读全文,做到正确、流利。

3.回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借助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2)联系上下文;(3)多读。

4.运用这三种方法自学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做上记号。

5.(大屏幕出示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全文,注意读出古文的节奏美、音韵美。

三、细读品味,朗读感悟

1.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认为伯牙和子期算不算知音?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应该重读?(“必”)

(3)“必”什么意思?(一定 都 肯定)

(4)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 全班齐读)

(5)哪些句子具体表现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6)理解二三句,并指导朗读。随即由“善哉”的“善”引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进而理解全句,重在区别两个“善”字的不同意思。

(7)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子期曰——(学生接“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学生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的确确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叫——(学生答“知音”。)

(8)想象拓展: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现所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9)(出示词语,学生齐读):杨柳依依、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10)说话训练:现在老师是伯牙,你们是子期,让我们来个默契的演练。当我伯牙志在明月时,你子期曰——(学生补充“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当我伯牙志在清风时,你子期曰——(学生补充“善哉,徐徐兮若清风”)以此类推反复练说。

(11)只要是我心中所想,你子期全都知道,你真乃我的——(学生补充“知音啊”!)

(12)知音相逢,格外欢喜,从此俩人朝夕相伴,其乐无穷。带着这份快乐把前四句连起来读读。

2.品味知音诀别之“痛”。

(1)快乐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很快离别的日子来临了,俩人洒泪而别,彼此约定来年再见。然而,第二年,当伯牙故地寻知音时,不料子期因病离世。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齐读最后一句。

(2)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相传伯牙破琴之前,曾来到子期坟前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补充资料)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抷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情感推到。

(4)学生配乐朗读诗歌。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来形容。(悲痛欲绝 、 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6)请思考:伯牙绝弦,他断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还断绝了什么?(断绝了前程、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心弦)

(7)感情朗读,读出伯牙之痛。

四、欣赏乐曲《高山流水》,作业

1.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创编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名曰《高山流水》,一起来听。(播放音乐)

2.配乐背诵全文。

伯牙与钟子期范文4

关键词:《伯牙绝弦》 文言课堂

如何打造精彩纷呈的文言课堂呢?

一、诵读文本主旋律? 品悟真情于行间

诵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诠释了诵读在先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今,文言文的教学依然能把诵读推为第一法――将诵读文本定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文本的蕴藉隽永。

1.先声夺人传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读视频,能把文本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让学生得到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如在执教《伯牙绝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一课时,新课导入后,师语:“请大家来欣赏一段视频,兴许我们能从中粗略感知故事的来龙去脉,注意语气、语调及情感的处理。”教师播放视频,学生安详地徜徉于温情画意的境界里欣赏抑扬顿挫的范读,如痴如醉,拉开了文言课堂的精彩序幕!

2.一咏三叹五音符 诵读,我们可让它演变成一个又一个五音符――贯穿教学始终,将其谱写成精彩乐章。初入文本,重点语句的诵读,也能成为文言课堂的一次精彩回放。如执教《伯牙绝弦》一课,学生欣赏视频范读后,围绕目标合作探究,然后展示交流第一个目标:“美文要品读”。凸显的问题是语气、语调及情感的处理表现比较青涩。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突围重点语句,先作领读,学生在跟读中逐渐走向熟读成诵。如师领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是钟子期在俞伯牙“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的心境下坦露出的发自肺腑的美言。所以两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鸣。学生在效仿教师的诵读中感悟子期至真、至善的赞美,呈现一咏三叹的精彩场面!与前两句截然相反,“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作以领读,学生在诵读重点语句的落差中,体味伯牙失去知音后内心的痛楚。教师的领读招徕一读一接的画面――酷似音乐旋律中的五音符串连成文言课堂的精彩瞬间。

3.余波荡漾意未尽 一石激起千层浪,诵读突破重点语句后,好似湖面上卵石击起的余波随风荡漾,好一番风景!此时,配乐《高山流水》――学生和着音乐齐读全文,从字里行间感悟伯牙与子期的友谊之深,再次掀起诵读热潮。一幅精美的画面又似一颗流星轻轻划过夜空……由美言到感伤再到沉思遐想……意犹未尽!呈现精彩!!

“诵读文本,感悟真情”是打造精彩纷呈的文言课堂的第一诀要,除了有情有味的诵读外,还有诸多因素均可塑造更加完美的文言课堂。

二、语言凝练传真情 点拨生成见功底

如何能让文言文的芳香飘散得更远?文言课堂中教师精妙的语言、学生风趣的交流和巧妙的拓展延伸以及辅助教学的细节,显得尤为重要。

1.导语凝练引佳境 良好的开端是文言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用精妙的语言导入,就像映入眼帘的一抹亮丽风景,吸引学生深入文本。再拿《伯牙绝弦》导入为例:提及友谊,我感慨颇多。“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云烟万里,佳话千载。”有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对“友谊”二字做了最为深刻的诠释,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伯牙绝弦》。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主人公之间的至真、至纯的深厚情谊。教师用凝练的语言、慷慨激昂的语调将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快乐地接纳学习任务!

2.精当点拨显靓丽? 课堂中教师的精当点拨,适时补充,也会让学生的思维荡漾出一道奇异的亮光。继续拿《伯牙绝弦》教学为例:指导学生理解几个重点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伯牙与子期令人仰慕的真情。之后教师指导学生齐读第二至四句,读出伯牙、子期相处的默契和愉悦。因势补充伯牙宫廷奏乐窘况,引出课文开篇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齐读)。

于是点拨便生成: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就不一定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外,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你能尝试替子期赞美几句吗?

伯牙与钟子期范文5

摘 要:《伯牙绝弦》一文出自鲁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讲述了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教学围绕“知音”主题,借助音乐、理解、诵读、资料拓展,逐步深入,理解知音之意,感悟知音之情。

关键词:伯牙绝弦;教学方式;知音

一、导入,以背景为依托

开篇,《知音》歌曲引入学习,“说起知音,是有历史渊源的,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学生课下搜集有关伯牙、子期、知音和高山流水的资料,在课上交流。“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被誉为‘琴仙’。子期,传说是隐居山林的樵夫。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伯牙所鼓《高山流水》被后人用来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荀子》中记载“伯牙鼓琴,令六马仰秣”,一个大名鼎鼎的令六马仰秣的琴仙与一个隐居山林的樵夫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愿望。

背景介绍是学习本篇古文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知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只有放到当时的背景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知音”的价值与意义。

二、学习,以注释为方法

学习古文,教师在学生读正确、有节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读明白。

首先,询问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谈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即借助注释理解法、查工具书法、搜集资料法等。其中,借助注释理解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因为古人语言与现代人有所不同,注释可以让我们明白差别,然后就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其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注释理解课文,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内容分三组呈现。

第一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二组: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第三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一环节要体现四项重点内容:第一,四个“善”字含义不同;第二,“哉、兮”语气词的含义;第三,“念、志”意思相同;第四,借助注释理解长句子。学生巩固了借助注释理解的方法,理解了古文中同字不同义的特点以及古文中常用的语气词。

三、诵读,以境界为标准

读古文,要读出两重境界。

1.第一重境界,读正确、有节奏

借助注音读正确后,再读出节奏,就是读出字词间的停顿。如读好长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和带有语气词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停顿,要达到“似断非断,藕断丝连”的效果。而“哉、兮”后要适当拖音,读出赞叹的语气。

2.第二重境界,读明白、有韵味

我们常说,读书要“抑扬顿挫”,读韵味就是要读出抑扬。“抑”是压抑,悲伤;“扬”是赞美,感叹。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扬”的内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抑”的内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然后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读伯牙,教师读子期(配乐《高山流水》)。伯牙仿佛在鼓琴倾诉;子期仿佛在听琴回应。学生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背诵了。正如朱熹所说:“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四、训练,以想象为翅膀

学习古文,最后要落实到语言训练上来。

1.第一步训练――丰富词汇训练

伯牙志在高山,子期仿佛看到了( )的泰山。

伯牙志在流水,子期仿佛看到了( )的流水。

学生展开想象,说出“巍峨的、高大的、高耸入云的泰山”和“奔腾、奔流不息、一望无际的江河”。想象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并借此深入伯牙与子期的内心。

2.第二步训练――模仿学说训练

伯牙还会志在什么呢?

伯牙志在徐徐清风,子期曰:“善哉,( )兮若( )!

伯牙志在( ),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子期知伯牙志,知伯牙念,知伯牙心,这就是“知音”啊!

五、拓展,知音故事渊源长

可惜,天公不作美,子期已逝,知音不在,伯牙悲痛欲绝,慨然叹息曰:“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选自《俞伯牙摔琴谢子期》)痛惜知音之情,跃然纸上。

知音,古有“伯牙绝弦”,亦有“管鲍之交”。学生阅读推荐资料,感受知音亦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境界,并通过冯梦龙的一席话“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提升知音内涵。

六、板书,突出“得而复失,失而不舍”

开篇谈知音,板书“知音”。中间诵读古文,感受子期知伯牙志、念之时,板书“志、念”和“高山流水”。当谈到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时,擦去板书。尽管知音难觅,但我们心怀美好的愿望,追寻我们向往的知音,再次板书“知音”。

伯牙与钟子期范文6

大雁南飞,伸颈哀号。万木凋零,泰山一片凄凉之景。

伯牙轻轻捏着刚摔断的我,不说什么,只是久久望着天空。泪,滑落一滴,又是一滴。

天,灰灰的,如此混浊,不见云儿和太阳。

风,冷冷的,扬起他的衣袖,在空中轻舞。

我的另一半,早已跌入深谷,摔得粉碎。那,不就像伯牙已碎的心吗?!

我断了,弦也断了,在风里摇曳。

弦的另一头,是伯牙的牵挂,终生的知己啊!故人已去,弹琴有何意义?这闻名天下的《高山》、《流水》无人欣赏又怎能是完美的一曲?

而我不懂。

断了琴,钟子期之魂难道会就此安息?

伯牙没有回答,只是仍旧那样,望着天,流着泪。

他一头黑发,竟瞬间成了银丝!

我很气愤,疯子,他真是一个疯子!

我怒吼,他并不理会,只是淡淡笑了笑!

一缕幽香从崖底飘来,我,似乎变得轻盈了,随着伯牙飞上天去,伴随着我们的是一阵动听的琴音。

看生命的诞生,看生命的逝去;看无边的大海,看无际的大地;看阳光普照大地,看黄河奔流不息……

啊!这伴随着我的音乐不正是那《高山流水》吗?

可,我却分明已断,如何弹曲?

不,他仍在弹!我感受的到,伯牙的脉动,正是昔日的《高山流水》!

轻轻,那是娓娓的琴声,从伯牙的心中传来,荡漾在山间四处飞散,无形无影,好像招唤着知己的亡灵。

当琴声,不,是伯牙的心声再次响起。我看到了,那亡故的钟子期,隐隐约约,是伯牙给我意境。

我似乎也变得完整了,与已去的另一半合为一体。

伯牙拿起了我们,在心中弹起了动听的曲,钟子期在一边闭目倾听:“好呀,一会儿像雄伟的泰山,一会儿像浩荡的黄河。”

画面消失了,伯牙仍站在泰山上,轻捏着我,嘴角却有了些微笑,久久的,在泰山上成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