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巴金随想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巴金随想录范文1
【摘要】20世纪的中国可谓风雨飘摇,起伏跌宕。在内忧外患的强压下谨慎地迈出关乎民族存亡,国运兴衰的步伐。而作为20世纪的最后一位作家――巴金,用心和笔陪着祖国走完了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程。从巴金作品风格的转换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出不同时期社会现实的差异。二三十年代的青春激昂,四十年代的沉郁冷静,八九十年代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每一种风格对应每一个历史脚印。这不仅体现了身为作家的求真求实的原则,更突出了身为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责任。
【关键词】风格 青春 沉郁 自省 知识分子 责任
巴金(1904-2005)是中国近现代的最后一位作家。在101年的生命历程中,他热心于文学创作,笔耕不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灭亡》,《萌芽》,《新生》,《憩园》等20部。短篇小说《复仇》,《将军》,《还魂草》80多部。散文集《纳粹杀人工厂-奥斯维辛》,《再思录》,《随想录》68部,以及数量众多的文学译著。他的作品产生的影响可波及三四代人。其中代表作《家》不仅歌颂了五四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抗争,更鼓舞了当代的青年反抗权威,求知求索的热情。巴金于晚年不幸患上帕金森症,住院长达8年之久,在病痛的折磨和精力的限制下,仍坚持写作,并将目光由现实转向了自身,开始了一场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升华。最终著成生命绝唱――《再思录》。2005年10月17日,巴金先生溘然长逝,同时也告别了为之奋斗的文学事业。读者们为了纪念这位时代作家,纷纷发文悼念:有你在,灯亮着;你不在,心亮着。
1、创作早期:青春激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巴金先生创作的早期。人们习惯用“青春的赞歌”来形容这一时期的作品。的确,早期的作品主要叙述对象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他们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和新知识的浇灌,成为有自主意识,懂得反抗的青年群体。他们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有决裂抗争的勇气,有救国救民的抱负,他们代表着民族和国家新生的希望。纵观《激流三部曲》中的人物命运,巴金设置了两种结果:一个是深陷封建愚昧泥沼的人日渐沉沦或死亡,另一种是具有理性反抗精神的人日渐走向光明与希望。在《家》中,梅芬,瑞钰的死与觉新的悲剧,反之是觉民的抗婚成功与觉慧的胜利出走。《春》中惠的含恨离世与淑英的重获新生。《秋》中以高家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分崩离析与觉民,淑华反抗过后的幸福婚姻。从这些人物的命运中揭示巴金对封建腐朽的强烈批判,但更多的还是对淑华,觉慧等人的赞颂。
在散文方面1938年创作的《做一个战士》中,巴金更不吝惜自己对反抗精神的赞颂。“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战士是永远年轻的。战士是不知道灰心与绝望的。他甚至在失败的废墟上,还要堆起破碎的砖石重建九级宝塔,任何打击都不能击破战士的意志。只有在死的时候他才闭上眼睛。战士是不知道畏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战士”是巴金寄予对青年学生的更高厚望,他希望青年学生的反抗并不是单纯感性的反抗,而是永远追求光明,永远年轻,不知灰心与绝望,不知畏缩的反抗。他们要勇敢地追逐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而且要追过它,自己去造更广,更深的洪流。
2、创作中期:沉郁冷静
40年代,在经过多年的艺术探索后,巴金的艺术技巧更趋于成熟,风格也变得深沉冷静。他先后写下了《云》,《雨》,《日》,《星》等多篇散文,而这一时期的小说《寒夜》是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是继《家》之后的又一部扛鼎之作。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倾注了巴金对普通人物命运的深刻同情,写出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鲁迅曾说过: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原本是一个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他在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的理想。可就是如此有价值的梦想却被日本和大后方的腐败统治的现实撞得粉碎。二妻子曾树生与母亲的不和又加重了矛盾冲突,如此种种,是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又身患肺痨的“病人”。最终悲剧的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巴金在《谈》一文中说:“《寒夜》中的几个人物都是虚构的,可背景,事件等却十分真实…….我想说,整个故事就在我当时住处的四周进行,在我住房的楼上,在这座大楼的门口。在民国路和附近的几条街,人们躲警报,喝酒,吵架,生病……这一类事件每天都在发生。那些人在生活,那些事在继续发生,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好像活在自己的小说中,又好像在旁观我周围那些人在扮演一本悲欢离合的苦戏。”此时的巴金已到中年,目睹了更多的世事纷纭,但他的目光没有迷离,反而更加细致,敏锐。他冷静地将笔端逐渐转向小人物和一些生活琐事,于自然平凡中挖掘更深的善恶美丑。同时淡化情节的铺叙,注重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在情感抒发方面,巴金趋向于内敛,含蓄的风格,不同于早期的不加掩饰地表现出自己对于社会黑暗的憎恶与青年反抗的赞美,而是依旧借小说人物的内心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进而产生同情,怜悯的感受,而这种写作风格所蕴含的影响将会更持久,更深刻。
3、晚期创作: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
1967年的对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可谓晴天霹雳,在经历了这场浩劫后,1978年,年逾古稀的巴金先生开始创作《随想录》。他在痛苦中回忆,在反思中不断攀登思想的高峰,通过对真实人格的塑造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
他在《S想录》中说道:“五十年代我不会写随想录,六十年代我写不出它们。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想起了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我也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什么是“人”,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讲到:“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肉的一面,是兽性的遗传;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人生的目的,便是偏重在发展这神性,其手段,便是灭了体质以救灵魂”由此可见,期间,人的神性被泯灭,兽性在滋长,而看透了这一切是一个“大骗局”的巴金,重新燃起了灵性的烈焰,冲破了权威的桎梏,恢复了身为人的自主意识,开始了阔别已久的审视与思考。而《再思录》是巴金在《随想录》之后的滚烫再思,它的大部分篇章是在病魔缠身之后写成的,由于行动受限,精力不足,巴金的目光不再聚焦在现实社会,而转移到个人以及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人生彻悟中。在《再思录》中,他旗帜鲜明地喊出“没有神,都是人”。巴金在晚年用血泪经验坚决地捍卫自己在五四时期所追求的价值标准。
巴金对于中国的贡献绝不仅仅止于这些影响巨大的作品,他用尽一生所践行的对知识分子责任的呼唤,更应是世世代代的读书人所铭记的良知。正如他在《随想录》中说:“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受灾难。”在国家处于迷茫,压抑,无生机的困顿中,创作青春赞歌鼓舞着青年学生投身革命,为国家开辟前进的道路。在的强大高压的笼罩下,通过细致地刻画人物来冷静分析内外矛盾。在人民遭受重大决策失误所产生的浩劫中,巴金作了一次人性的解剖与反思,履行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责任。同时他的追求也是他对后代知识者群体的期许:一个知识分子要在岗位上尽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在做人,治学(写文章)中坚守“有骨气”的精神品格。
参考文献:
[1]巴金《寒夜》晨光出版社 1947
[2]胡景敏《:巴金晚年对现实的最后一瞥》、《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9
[3]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 1918
巴金随想录范文2
一生才情,半世波折。坎坎坷坷踏过一个世纪。
千般忏悔,百文深刻,跌跌撞撞尝遍六味辛酸。
横批:此生无憾 张均星
宇宙间燃烧的激情点亮灵魂的灯塔,
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心灵的大门 李祝娜
穿越世纪的灵魂,叩响生命的大门。 黄颖佳
成就三部曲 ,文风历久弥新。 穿越一世纪,品格永世长存。 马天翔
挥笔书写 家 春 秋, 人生成就真善城。 庞露
家春秋尝透人生百苦,雾雨电忆往昔日数事。 陶元程
古来兮来贯通文学著作,十年造就辉煌一生。 周雪
在苦难中创造的伟大,由文字抒发的情谊 横批可爱的人 李静
当今狠心弃包弟,如今懊悔写文章。 横批悔不当初 李小慧
包弟人间寻温柔,巴金社会找真情。 周继磊
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横批 如意 齐璇
十年经沧桑,一生坎坷忆感慨。 杨倩
文学为巨匠,思想亦完人。 王婷婷
观历史,痛哉有志之士被埋没。 赏巴金书集,惜知热血男儿尤尚存。 横批 心未全泯 黄汉斌
随想录中唤回忆,三部曲里谈真情 叶建
经历奋笔直书露真言,跨越世纪开拓文学成巨匠 黎海波
巴金写作,真于美。 飞蛾扑火,勇在争 陈洋
诚实面对过错 痛苦面向未来 横批真实人生 徐亮
历百年,凭良心,内陆中华名声响。 过十年,得巨著,海外世界声誉扬 邱茗辰
穿越世纪的老人,留下经典的著作 横批 作家巴金 周婷
新学开拓救世俗,随学一生怀悲凉。 李佳文
积极向上,写作品。 奋发图强,学文学 饶诚
知错能改是巴金,鞠躬尽瘁真包弟。 叶森槟
巴金随想录范文3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案例;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31-02
一、案例背景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这篇文章写于“”结束后,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同时,作者通过小狗的悲惨遭遇,也表达了深重的歉疚和忏悔之情。
本课教授的重点,自然要放在对文中所流露的情感的品味、分析上。笔者对文中的某些词句有了自己的体会,于是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探究,以加深对作者情感理解的深度,现将教学过程呈现如下。
二、案例描述
笔者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走进作者给我们书写的世界里,让文本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载体。本节课,就是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所作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三、案例过程
师:课前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只有三四个同学没有举手。)
师:读了文章,大家能否体会作者巴金的情感?
生:读过。
师:把文章读过三遍的同学举举手。能体会到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吗?
生:我感到作者起初对小狗包弟充满了喜爱的,后面对小狗的遭遇又充满了歉疚。
师:从何而知?
生:从第5段第3行“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和第8段第4行“我却暗暗的流泪”等感受到的。
师:你善于抓住文中抒情性的句子来感受作者的心情,读书很仔细。我们知道文章主要是在写巴金与他的小狗包弟,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第一自然段要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呢?
师:下面我请咱班的女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认真听,等女生读完后我有问题要问你们,明天又是周末了,你们要是回答得好,我就少给你们布置点作业。
(女生齐读,男生认真听,读完后先请一名男生点评朗读。)
生:读得好!没有读错的字,声音大、整齐。
师:请大家都把书本合上,听老师挑读这段文字中的两个句子,进行选词填空。“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 )到他跟前,”这句中的小狗是向“我”‘扑’来,还是‘奔’来?
生:“奔”好,符合小狗的动作特点。
生:“扑”好,因为“奔”只是一个动作,而“扑”有身体的接触,带有一种喜爱的情感。
师:你的分析很透彻,你的表述也很精彩。文本中用的就是这个“扑”字,一个“扑”字传达出了一种喜爱之情,流露出一种信任之感。例如,生活的小孩在受到伤害时,总是哭着扑向母亲的怀抱;女生在遭受挫折时,也经常会扑在自己好朋友的怀里痛哭。没有奔向某某怀里之说吧!
师:“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 )。 ”这句中的,是用脚掌“搔”“抓”还是“抚摸”?
生:应该是“抚摸”。
师:为什么?“抚摸”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翻字典查查。
生:学生翻字典,解释。抚摸:用手轻轻地按着,来回地移动。此处用抚摸,作者赋予小狗以人的情感,与文中那些认识这位艺术家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那些认识他的人,在看到他遭受迫害时有怎样的反应?
生:纷纷逃离,装作不认识,生怕自己受到牵连。
师:试想,如果你也是那位艺术家的朋友,面对那样的情景,你会和那些人一样吗?
生:可能也会那样做,因为当时的客观环境……
师:是啊,十年,确实是一个畸形的时代,一个人心被扭曲、精神受伤害的时代,我们从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中看到了狗的人性和人的兽性,这也正是悲剧之所在。
师: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巴金真的无法保护一条小狗,所以只好把包弟送上了解剖台。对于这种做法,我们该怎么评价?
生:当时迫于政治压力,在那种艰难的处境下,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牺牲包弟的做法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
生:不可原谅。这显示了巴金当时的自私的念头,他害怕包弟会给他带来麻烦。
师:虽然同学们的观点不一,但都有道理,因为观点没有对错。逆来顺受,出卖自己的良心,我们可以说这巴金性格的软弱,这在书中能否找出原句?
生:“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很多的人变成了我。”
师:生活中的我们也总是习惯于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把责任推到客观的环境上,我们的悲哀就在于不断地抱怨环境,而巴金的高明却在于从不抱怨社会,抱怨环境,只在抱怨自己。在那个说谎成风的时代,巴金能够那么勇敢地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是难得可贵的。这也正是作者巴金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小狗的悲惨遭遇,表达自己深重的歉疚和忏悔之情。所以,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了文坛的震动,引起了人们对于“”的思索,这也是本文真正的价值所在。
四、案例分析
在备课时,笔者发现作者情感的流露,不仅仅是文中明白可见的对小狗包第的“喜”和“忧”,还有在背景下所流露出的苦闷、内疚和无人理解的孤寂,后者更含蓄委婉。所以在学生初读把握情感主线后,笔者又安排学生默读深入品析,学生是善于分析体会的,他们的表现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
五、教学反思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笔者发现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将主动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的。如果总让学生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易疲惫,易形成思维的懒惰。问题从学生中来,学习才更符合学情。当学生不能解答时,教师的指导才显得必要;当学生的解答欠准确时,教师的引导纠偏才显得重要。
因此,教师应放开手,让学生学会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品尝主动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中应少一些精心设计,多一些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教师的价值才显得更为可贵。
在教授本文时,笔者给学生发表言论的自由,尊重、理解学生的感情,积极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感悟,采用换词法并联系生活体验,在师生的相互补充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探索,学习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个教学片断带给笔者以下思考:
1.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有指导性的点评,使学生的回答不仅仅是谈自己的感觉,更要在符合我们的生活体验的同时,能够谈出自己的根据,做到以书为“本”。
巴金随想录范文4
为什么人们会赋予这具残缺不全的雕塑如此高的地位?残缺美,也许是最合理的解释。残缺成就了她的完美。与此同时,作为她的瞻仰者,我们欣然接受而不是忽视她的缺陷,这本身就是一种包容,一种美。
难道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吗?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谁都有缺陷。对于维纳斯的双臂,对于自身的缺陷,我们是面对还是逃避?是自省还是自欺?
哈维・米尔克(1930~1978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政治家。从他所在的时代直至现在,同性恋都是一个刺耳的词语。出于历史、宗教与传统的原因,同性恋者所遭受的歧视与有色人种所遭受的种族主义歧视一样强烈。他们中的许多人,失落地走向橱柜,把柜门牢牢锁死,躲进黑暗的角落,在别人看不到他们阴影的同时,自己也慢慢迷失在阴影里。然而,米尔克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直面自己,直面现实。“子弹要想穿过我的头颅,必先击穿所有的柜门。”这是竞选演讲中他对恐吓者的答复,偏执、狂妄,却更需要勇气,需要一种大无畏的豪情。站在阳光下,他的阴影比他要“高”出很多,但从他面孔所反射出的阳光令人难以忘怀。在面对和逃避之间,他选择了面对。
在接受自己、面对现实之后,对于自己已逝的过去――也许它仍是你难以掩盖的缺陷,你会选择自省还是自欺?
“”终于结束后,很多人却步入一个迷惘期――究竟是应该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还是将它忘却?显然,后者要轻松得多。让过去的都成为过去,一切从头开始,仿佛很有道理。不过,在这层假面具之下,被人遗忘的却是一张张流着血与泪的面孔,一个个无法释怀的灵魂。然而,还有一个声音,它来自一本书――《随想录》,作者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巴金。巴金把自己推上解剖台,无情地解剖自己,为自己所犯的“罪”赎罪,而他的“罪”放在“”来看,实在算不上什么,所遭受的苦难却是巨大的――也许他才有忘却的资格。但是,他没有忘却,他选择了去铭记,去痛苦,去自省。
在阳光下逆光行走,还是躲在阴暗、不为人知的角落,这只是一个选择。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爱神、美神,但我们都没有双臂。断臂的维纳斯是个“错误”的美丽,而能否成就这份美丽,取决于我们对光与影的选择。
巴金随想录范文5
雷锋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言行一致。可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心里想的,自己做不到;嘴上说的,又和心里想的不一样。这样,就让人误会,被人说成口是心非,使人们有些反感。其实,好多人的口是心非并不是真的口是心非,而是内心纠结导致的。本期,我们就集中探讨这样一个话题――在生活中,怎样让自己言行一致。
莎莎(高县中学):
上初中以后,我很想提高自己的成绩,常常制订学习计划,可是又不遵守。特别是节假日,我整天都在叮嘱自己要管住自己,按照计划学习和生活,可是一有人叫我出去玩,我又忘记了一切,玩过以后又后悔。我不知道到底怎样才能管住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管住自己的法宝,其实在你自己那里,别人都无法代替你啊!你还应该知道,自己选择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选择无节制的玩,就会荒废学习;选择勤奋学习,就会获得优秀的成绩。选择时你可以先想想选择的后果,学会用切实可行的计划管住自己。
雨叶(井研县集益初中):
不知道为什么,我做每一件事情都会犹豫不决,很长时间都不能作出决断。比如我看见一件衣服,很喜欢,想买,可是我又想它或许质量不好,还是不买吧;可是回到家里,我又很是后悔。在别的一些事情上,我也是这样的。我很怀疑自己是不是心理有些不正常。
可以理解你的心情,大家遇事都可能有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等矛盾、犹疑心理,这是人的本能。但是,一个人如果成天老是在这样的顾虑中过日子,就不正常了。要学会排除那些多余的顾虑,学会果断地对事情作出决策和处理。
赵红川(广安市第三中学):
小学的时候,我充满自信,可是一踏进初中的大门,就整天处在东想西想的担忧之中,面对任何一件小事,都会患得患失,怕这怕那,成了个名副其实的胆小鬼。我害怕自己成绩下降,害怕失去友情,还害怕老师不理我,整天闷闷不乐。
古人有“难得糊涂”的说法,这是一种人生境界。如果在生活中患得患失,怕这怕那,那就会成为“裹脚老太”,寸步难行。很多事情,担心是没用的,只有靠大胆尝试、探索,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李琳琳(广安市石笋中学):
最近,我发现自己变得有些喜欢“搬弄是非”了!我知道一些朋友的秘密,本来赌咒发誓不会告诉别人的,可是不知不觉的,又忍不住告诉了别人,而说过以后,心里又十分后悔。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事情,我本想这样做,可是又那样做了。我这是怎么啦?
我也常常有你这样的“八婆”心理和言行,弄得自己追悔莫及、惴惴不安,可能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坏毛病吧。只有克服这样的心理,才不会让自己时常处于自责和内疚中。在“八婆”的欲望出现的时候,就先想想可能会带来的麻烦和后果,尽量忍住。
这样想,又那样做,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这样的事情,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巴金晚年写《随想录》,就在很多篇章中,忏悔自己,在特殊的年代和场合,说过一些口是心非的话语。
巴金随想录范文6
学习本应不是墨守陈规,而是去不断思考与领悟,闪耀人性地光辉,彰显人生大智慧。
一条幽径,一株古藤,为学之路上季羡林老先生能以一颗智慧的心去观察注意到一个弱小的生命并为之思考人生,反思自己,化为自己一份无法释怀的过错,这也恰恰体现出季老人格、品性境界之高尚。
学习从来就不是刻舟求剑、一成不变的,学习是一种智慧,真正懂得学习的人能将有限的生命拉长、拓宽、积厚,甚至一种超越时空的姿态永存于历史。学习有境界之高低,学习之大境界是智慧的,能自由撷取生命中的丰美而不为其所累。在学习之路上懵懵懂懂寻不到正确的方向时,不妨问一问自己,我智慧地学习了吗?
学习的征途上,细心观察,敢于质疑,勇敢实践,不断地去升华人生成就。
钱伟长,一颗赤子之心,毅然回国,在从事物理学的研究中从不马虎,细心观察每个公式,智慧学习,书写共和国科技事业光辉篇章;巴金,被誉为“中国良心”的他,在写作生涯不断质疑,并亲身去实践,于《随想录》一书中反思自己,社会与国家,人生得以升华……
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中、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选择。凡是智慧学习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囫囵吞枣、死搬硬套,因而学习能事半功倍。同样,智慧学习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加于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于学习中,品尝人间百态,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悯人,由此,人性得以升华。
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反思,总结教训和经验,勇往直前,领悟一种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