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的生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憧憬的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憧憬的生活

憧憬的生活范文1

关键词:民国个人经验女性主义写作观

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75-02

萧红,这位民国才女,以细致、冷静地描绘而著称,一提起她,我们就会自觉想到《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尤其是女作家中,也许,没有哪一个人比萧红更为独特。她笔下的民国社会寒冷、悲凉,时而又有憧憬,而这些感觉作者都是以平静的话语缓缓道来,而非情感宣泄。

萧红的多数作品,都有着非常真实的民国社会面貌,她表现哈尔滨、北京等地的生活真貌,具体而言,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社会环境方面。萧红描绘的寒冷、悲凉的民国社会环境,写出了民国社会的沉重和压力,以批判的意识观照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其表现出当时社会压力对人基本生活的摧残和扼杀就可明见。如《看风筝》里失去女儿的老人,想去女儿做工的工厂要点女儿死后的赡养费,没有人帮他,也没有人理会他,所以饿着肚子奔波了三天却一无所有。对于一个无劳动力的老人,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精神痛苦的同时,还有肉体的寒冷和饥饿。二是人际关系方面。作品中人物间毫无温情的对话所呈示的冲击力,不仅呈现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无情,而且构成了这种冷漠关系背后的社会背景的严峻批判。小说《王阿嫂和死》讲述了失去丈夫的王阿嫂虽然善良、勤劳,挣扎的活着,终究难产而死。王阿嫂的丈夫因备受张地主的欺凌而发疯,被张地主活活烧死后,四周看热闹的人说:“死了倒好,不然我们的孩子要被这个疯子打死呢!”完全不顾王阿嫂那惨得沁血的哭声,村人看热闹的一句闲言却足以显示人物间的冷漠无情,而它的源头就是人物所处的社会。

萧红描绘民国生活的话语内敛,极其平淡自由,总是以冷静、平实、不动声色的笔调,客观展现民国时家庭的悲凉、社会的寒冷,即使是在令人愤慨的罪恶面前,她也能保持异常平静、心静如水。如《一条铁路的完成》所描述的一九二八年的学生运动,本是惊心动魄的,但到萧红笔下,依然平和宁静:“男同学们偶尔从我的身边经过,我听到他们关于受伤的议论和救急车。以后,那条铁路到底完成了。”这种叙述没有冲动和感慨,甚至不加一点议论,更没有喷火式的感情宣泄和充满激情的控诉,而是把感情和倾向性意见深深隐藏,只是说到:“我只感到我的心脏在受着拥挤,好像我的脚跟并没有离开地面而自然它就移动似的。”萧红有时还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不动声色地展现凄凉的民国生活,如《过夜》里做皮肉生意的那个女人所说的那番话:“金铃子这丫头还不中用,也无怪她,年纪还不到哩!五毛钱谁肯要她呢?要长样没有长样,要人才不是人才!”这种直接性的人物语言有较强的客观化和可信度,真实表现民国社会的无情和凄凉。在描述社会的凄凉、寒冷的同时,萧红又表现了一些憧憬,如《小城三月》的那种相对和谐的家庭环境。

萧红为何要以凄凉、寒冷、憧憬作为描述民国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向呢?

首先,寒冷是来自萧红独特的个人经验。康定斯基说,任何真正的艺术形式都来自创作主体表达他的内在冲突和体验的内在需要。萧红是一位典型的体验型情绪型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饱受被抛弃的寂寞,孤独和痛苦,她有着和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后半生生活经历,并一直在极端贫困中,萧红的贫困生活有过两个严重的阶段:最先是一个人流浪在哈尔滨的街头,稍后是同萧军一起生活于商市街。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像萧红那样被饥饿、寒冷、疾病逼到无可退避的死角而孤立无援。萧红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这些都构成了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饥饿和寒冷紧紧追逐着她,让她常常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连最便宜的黑面包都吃不起,因为没有钱,早上卖面包的人想着挤满面包的大篮子到过道里卖,她始终没敢推开门,她在书里写道:“门外有别人在买,即使不开门,我也好像嗅到了麦香。对面包,我害怕起来,不是我想吃面包,怕是面包要吞了我。”如此真切形象地写出了饥饿感,这源自现实生活的贫困。司马迁说,人在穷困时,“未尝不呼天也,未尝不呼父母也”,其实,人在穷困时,又何止“呼天”、“呼父母”呢?对萧红来说,贫困的日子,阴暗的居室,恶劣的环境,永久的焦虑,还但完全毁坏了她的健康,也赋予她创作的源泉,同时造就了她两个视角的文化身份,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这两个视角是本体的,本源性的,所以萧红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民国社会,写到的民国家庭大部分是充满寒冷。

其次,源自萧红的女性主义观点。作为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萧红在要求男女平等,反对妇女歧视和压迫、侮辱,争取妇女独立自由、自利时,态度是明确的,立场是坚定的。她认为只有男性中心社会的瓦解,男性才能对女性个体有尊重。因而,在作品中她认同并赞美女性对男性的反抗,虽然有时反抗的力量很小,但却是萧红欣赏的,而讥讽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和顺从。在《生死场》中,萧红写道:“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正因如此,小说中带着自己姓名出现的女性大多是被折磨以后悲惨死去的,而许多女性是连姓名也没有,她们仿佛是父权下的孩子一样怕着她们的男人,比如得了瘫痪的月英,还有《呼兰何传》中的小团圆的媳妇,萧红的女性主义观点让她的作品在表现寒冷和悲凉的同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男女平等社会有些许憧憬。《小城三月》里描绘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弹琴,吹箫,看纸牌,我们一天到晚地玩着。我们玩的时候,全体参加,我的伯父,我的哥哥,我的母亲。”萧红想以这样的家庭小环境延续出对社会大环境同样的追求,正因这种憧憬,翠姨虽然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但她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她死后,作为长辈的母亲表态:“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在作品中流露出男女平等社会的憧憬。

憧憬的生活范文2

关键词:暑期阅读;阅读小组;阅读日志;督促互助

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但能增加学生的课外积累,增强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还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正因为阅读如此重要,所以,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在平时教学中,虽然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由于又要上课,又要完成各科的作业,即使孩子们想读书,但是能用于读书的时间毕竟很少。而暑假则完全是学生的,不用上课,也不用做什么作业,时间又比较长,正是孩子们读书的黄金时间。暑假,城市的孩子也许会累一些,因为他们会被家长逼去参加各类特长班、辅导班等。农村的孩子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的暑假是自由的、轻松的。笔者在农村生活、工作了许多年,发现农村的孩子在暑假不是疯玩,就是泡在电视前。笔者认为,应该用经典充盈农村小学生的暑期生活,从而让他们的暑期生活变得有品味,有意义。

如何用经典充盈农村小学生的暑期生活呢?

一、提前布置,明确要求

阅读虽然是孩子们的个性化行为,但绝不能忽略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临近放假时,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阅读任务,并且把打印好的阅读书目发到孩子们手中。笔者今年教的是五年级,暑期就推荐学生读:《普希金童话》《王尔德童话》《中外动物故事选》《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国际知识问答》《上下五千年》《鲁滨逊飘流记》《淘气包艾米尔》《童年》等经典作品。光布置还不行,我还明确告诉学生,暑期中,我会不定时地去家访,去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

二、建立组织,督促互助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教师又没有分身术,暑期教师又有自己的事情,即使抽出时间去家访,但毕竟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让孩子始终处于自己的关爱之中。大量的课外阅读还得靠学生自己。为了让学生在暑期的阅读能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放假前,我在班里成立的九个“阅读小组”。“阅读小组”是根据居住的远近而自由组合的。考虑到安全问题,让住得比较近的学生组成阅读小组。阅读小组的成员有多又少,多达十几个的,少则三、四个。组长由组员选举产生。阅读小组在学生的暑期阅读中发挥着两方面的作用。

1.互助

在图书上互相帮助。我推荐的阅读书目,孩子们不可能每个人全有。有的有《普希金童话》等,有的有《王尔德童话》等,有的有《童年》等。同组的同学把自己的书统一交到阅读组长的手中,由阅读组长统一保管,那不就解决了书的问题吗?即使凑不齐,由同组的成员分开购买,也大大减轻了同学们的经济负担。

2.督促

集体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往往可以唤起学生的内因,提高学生的自觉性。阅读小组是住在一起的同学组成的一个读书集体。大家在一起玩耍,在一起读书,亲密无间,不由得会自然而然地互相督促。这样一来,大家都不好意思缺席了,而且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读书,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啊!

三、宣传发动,促进阅读

暑期,孩子们主要是在家长们的监管之中。长期以来,农村的一些家长对课外阅读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其中一些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凭他们没日没夜地看电视,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不让孩子们读,只让他们看语文、数学和英语。孩子的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形成立体的力量,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又快又好地成长。

四、期初检查,成果展示

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新学期伊始,我就对学生暑期阅读进行了专项检查和成果展示。

憧憬的生活范文3

旧金山的家在城区里,是伫立于街角的一幢奶白色三层小楼,门前有一条林阴道,就是这一排排的树木让她一见倾心,它们让她想到了上海的家。没有选择更幽静的郊区,是因为这里方便逛商店、逛公园,或者在咖啡馆悠闲地坐一个下午,那是她自小就喜欢的生活方式。

可能对光线敏感,她保持着天刚亮就起床的习惯,多年不变。做完早餐,叫醒先生和孩子们,开始欢笑声不断的早餐聚会。阳光很好,更映射出家居的一尘不染,园子里花开得旺盛,草剪得齐整。

送孩子们去学校,彼得上班,之后的大半天时间都是属于自己的:收邮件、写剧本、看书、睡午觉,去超市买食物。家里有阿姨,但厨房的事她还是习惯亲力亲为,家人们都迷恋她做的地道上海菜。

这样的平静生活最多持续个半年,她就一定耐不住,要飞回国看看。探望父母、拍戏、上海情结……诸多理由。

20岁之前的陈冲一直住在上海的平江路17弄10号,那是一幢欧式建筑的老房子,有带兽爪的金属浴盆、艺术装饰风格的瓷砖和可以俯视街道的美丽阳台。而今,她的父母依然住在那里,只是屋子里的摆设有了变化。父亲的书房里多出了好几台电脑,这个77岁仍在医院里出诊的放射学专家,每天仍将大量的业余时间放在专业课题的研究上,比一些年轻医生们更勤奋忘我。老人家还是个紧跟潮流的先进派,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因为爱摄影,还专门跑去学photoshop,给自己拍的照片修图加背景是他生活的一大乐趣。

时家里的钢琴被抄走了,那一块地方一直空着,直到母亲退休以后,又重新放回了钢琴。母亲也是医学家,研究的是神经药理,但自小就爱音乐。退休以后去了孔祥东的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不久前还参加了上海市的业余钢琴比赛,得到了第三名。

“妈妈一直是我的偶像,她既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音乐家,她的才情,她的绝顶聪明,是我永远也达不到的境界。而另一方面,她的端庄仪态、对书本和音乐的挚爱、对他人的宽容、对劳动的尊重,对我的一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陈冲说。

虽然出生在医学世家,陈>中父母的思想却很开明,从来没有为孩子圈定未来的方向,所以兄妹两个人,一个学画,一个14岁就进了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8年,陈冲考进了上海外国语学院,并凭借主演的《小花》得到了百花奖。前程一片大红,但她却出人意料地选择放弃一切去美国求学。

“那时候我母亲是中国政府第一批公派去美国的研究生,她当时在纽约常会给我传递一些信息。在外国语学院也有一些同学说‘你那么好的条件,你母亲已经在那了,你为何不联系一个学校?’就这样,我懵懵懂懂地走了。没有长远的计划,也不觉得可惜,就是一个年轻人想去更远的地方看世界的心理。”

20岁到美国,其后的近十年时间,她一直生活在困惑和挣扎中。想拍电影,但机会不多;去餐馆打工,却被餐馆老板当成活招牌,逢人便夸耀:这是中国来的影后:结婚4年,还是逃不开分手的命运……

可是她仍相信自己的选择,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即使并不清楚最终会走到哪里。但人生总是在顺境逆境、高峰低潮间交叉着行走,这是自然规律,风雨之后必能见彩虹。

果然,27岁那年,她等到了《末代皇帝》,从此柳暗花明,她不仅成为两届奥斯卡的颁奖人,还有机会以导演身份拍摄属于自己的电影《天浴》和《纽约的秋天》。

事业的成功却并不能给陈冲带来相应的快乐,那个时期她的最大的愿望是结婚,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我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这样一幅画:夫妇两个是连在一起的大树,大树底下是像蘑菇一样围着我们的一圈孩子。朋友就是不远处的树林,有风微微吹过,叶子哗哗地飘过来,我们就做些交流。”

30岁那年,她许下了一个新年愿望:必须在31岁之前嫁人。白纸黑字,她写下了这个决心。

不久后,在好友的撮合下,陈冲从洛杉矶飞往旧金山,会见一位心脏科医生许彼德。第一次约会,彼德就因为工作迟到了很久。共进晚餐时,他还不断接听医院打来的电话,但陈冲心中已认定,“就是他了”。

“他可能生来就比我优秀,因此他有能力使我更优秀。跟他生活了十几年以后,更加验证了当初的判断,每一年他都会被学生评为最佳老师,他还是我见过的最正直的人,有非常明确的是非观,他可以完全不需要思想斗争,就能很快地选择做对的事,哪怕牺牲自己利益。这是最让我钦佩的地方。”

幸福就这样猝不及防

陈冲实现了对自己的承诺,在和彼德相识三个月后就结婚了。婚后她把家从洛杉矶搬到了旧金山,开始安心地做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

“我是特别特别恋家的人,如果说,在外有半个小时的空隙,大部分人可能会到咖啡厅坐一下,我就会选择回家,回家坐10分钟,然后再走。”

生活的安逸也让她的事业进入了冬眠期,直到严歌苓的小说《天浴》将她唤醒。那是1997年,她执导的这部同名电影处女作让世界影坛为之惊艳。

好运接连不断,第二年,陈冲又收到了老天爷赐予她的另一份大礼――大女儿婷婷的降生。那一年她37岁。

怀孕期间的她,依旧在为《天浴》的后期和各类宣传工作忙碌着,完全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高龄产妇,生完孩子的第5天,她就坚持送父母去机场。

“我没有坐过月子。中国人为什么要坐月子?那是因为以前的生活水平差,平常吃不上什么好东西,身体素质就不够强壮,但现在环境不同,每天都吃得很好,根本不需要用一个月时间来补充营养。”

但第一次生产的经历还是让她吸取了一些经验,像婷婷未满月,她就跑去参加夏威夷电影节,回来后发现牙齿断了,是因为缺钙。所以4年后,怀第二个女儿文文时,她每天都会定时的补充维生素和钙片。

而今,婷婷9岁了,就要上三年级,是个天才儿童,比同龄孩子要早熟得多,思维缜密甚至堪称复杂。她很早就确定自己要当作家,现在她看的书让妈妈都觉得深奥,写出来的日记更是惊人,对身边的事物总能有非常精准的一针见血的判断。

文文5岁多了,是阳光灿烂型的小精灵。细心、乐观、爱管闲事,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愿意跟别人分享,有什么好吃好玩的一定想着给姐姐拿一个。

憧憬的生活范文4

1 、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境1 “在一杯不太甜的糖水中,添加适量的糖,结果糖水变得更甜了。”这是一个众

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上升到理论高度,便成为一个数学问题。

解析: 设有a克糖水溶液,其中含糖b克,则其浓度为 ,若在该糖水溶液中添加m

克糖,则糖水浓度变为 。于是得到一个重要的数学不等式: > ,其中a>b>0,m>0(证明从略)。反之,该数学不等式又很好的解释了上述生活现象。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还可以导出以下几个不等式命题:

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载体,渗透、体现数学问题,进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收获的快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探索发现。

2、创设具有悬念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情景2 在学习数列时,首先提出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能将一张0.1毫米的报纸对折64次的话,其高度可以从地球到达月球,你信吗?

解析:已知地月距离为380000千米,对折64次后的厚度为h=0.1 毫米。取对数得lgh=lg0.1+64lg2

由此可知,这样对折的结果,其厚度超过了地月距离。

3、创设与其它学科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情境3 某研究机构要对药物的疗效进行研究,假设这种药物对某种疾病的治愈率是0.8,现在患此病的10人同时服用此药,求其中至少有6个人被治愈的概率。说明此概率的实际含义?

解析:由于此药对每个病人有效与否是相互独立的,且每个病人服药后只有“治愈”或“没有治愈”两种结果,因此可以看成是一个10次的独立重复试验,所以所求的概率为:

所以,至少有6个病人被治愈的概率是0.97 。

这个结果表示,如果将10个病人服药看成一次试验,那么在100次这样试验中,大约有97次使得10人中至少有6人被治愈。换句话说,在10个病人服用后治愈人数少于6人这一事件是很少出现的(概率为0.03)。

利用此例题可以引起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药品疗效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可以看出数学是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

4、创设具有陷阱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情境4 已知:圆 与抛物线 有公共点,求p的范围?

解析:在学生看来这是一道简单的题目,因为他们知道,两曲线有公共点的问题等价于由两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实数解的问题,所以,好多学生都容易给出如下解法:

由 联立方程组得:

从推理过程看,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解答的结果是错误的。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1)从图形上去观察,来检查结论,可以发现 是不可能的;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学生解题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辨析过程中参与讨论,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5、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本题考查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本题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只须取其中之一即可,做题时要注意题目的不同要求.作出合理判断.利用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自我积极主动的争取课堂的教学主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6、 创设竞赛游戏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情境6 联系世界杯比赛设置问题

甲、乙、丙、丁四支足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两个队都要赛一场),评分的办法是:胜一场得3分;负一场得0分;平一场两队各得1分。全部六场比赛后,统计出四队的累计得分是:甲得7分,乙得5分;丙得3分;丁得1分。试问:每两个队之间的胜负关系如何?

解析:由于每个队都要踢三场球,甲得7分肯定是二胜一平,乙得5分肯定是二平一胜,总之,甲、乙两队保持不败。由于甲、乙两队都保持不败,故甲、乙两队之间的比赛必然是甲与乙战平。由此知甲队的另外两场都获胜了,于是推断出:甲胜丙,甲胜丁。丙得3分可能是平三场,或一胜二负。只可能是这两种情况中的一种。由于丙负甲,所以丙只能是一胜二负。由于乙保持不败,因而不可能是丙胜乙,所以肯定是丙胜丁,从而知乙胜丙。

剩下的乙与丁的一场比赛,若是从乙是二平一胜来看,已知乙与甲战平和乙胜丙,推知乙与丁战平;若是从丁得1分肯定是一平二负来看,已知甲胜丁和丙胜丁,推知乙与丁战平,总之可以确定乙与丁战平。

综上所述:这四个队中每两个队之间的胜负的关系是:甲与乙战平,甲胜丙,甲胜丁,乙胜丙,乙与丁战平,丙胜丁

本问题将逻辑游戏思维融于游戏的情境中,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创设题组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创新与发现问题的结论

情景7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用到题组教学,在不等证明中,给了这样一个题组:

憧憬的生活范文5

导读: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群众环境意识的增强,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社会管理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必须进一步加强涉及城市垃圾政策的顶层设计,在充分借鉴市级层面环境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应推进实施完善垃圾环境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其“生态红利”、“社会红利”效应,表现为三方面策略:一是积极研究建立垃圾环境补偿机制;二是呼吁完善现有环境补偿资金运用机制;三是借力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垃圾源头减量、分类的社会动员。

随着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增加,对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而生活垃圾问题作为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城市环境质量及运行安全的重要课题,受到公共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生活垃圾,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在传统模式中,城市环境卫生被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看待,而生活垃圾处理(包括收集、运输、转运、处理)相关经费基本上由政府负担,政府除了面临着较大的财政压力之外,还产生了困扰各地政府的两大难题:

(一)“垃圾围城”难题

表现为垃圾的超量供给,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远远超出城市的消化容纳能力。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10年初,中国每年产生垃圾近1.6亿吨, 且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440公斤。全国600座城市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80亿吨,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有2/3城市被垃圾群包围。具体在上海市,生活垃圾年处置量在1978年为108万吨,到1986年为226万吨,到1992年为301万吨,到1996年为416万吨,到1999年为500万吨,到2000年为641万吨,到2007年为702万吨,到2010年为732万吨,目前平均每天处置生活垃圾近2万吨,远远超出垃圾设施处置能力。而在浦东,则拥有上海三个大型垃圾处理终端区域,接纳了全市生活垃圾的近70%:一个是老港垃圾填埋处理场,日处理全市垃圾近1万吨,一个是曹路的黎明垃圾填埋场和美商生化处理厂,每天处理区内垃圾近2600多吨,还有一个是御桥垃圾焚烧厂,日处理垃圾1000多吨。

(二)“邻避现象”难题

垃圾处理的社会压力和成本不断增大,即日趋强烈的“邻避现象”。尽管垃圾处置设施是社会公益性设施,但具体到个体,谁都不希望把它设置在居住地附近。于是,已建或拟建垃圾处理设施周边的居民抗议事件不断出现,从媒体公开报道的23件事件中,包括2006年福建南屏垃圾填埋场事件、2007年北京海淀区六里屯焚烧厂事件、2009年北京朝阳区垃圾填埋场事件、2009年广州番禺垃圾发电厂事件、2010年温州乐清垃圾中转站事件等等。相关类型事件具有社会影响面广、参与人数多、发生频率越来越密集、社会稳定压力大的特点,表现在上海市和浦东新区,尽管政府在缓和垃圾造成的环境和社会矛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垃圾造成的舆论压力、维稳压力仍牵扯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大量精力。

二、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

就经济学看来,垃圾的环境压力和社会稳定压力,是一个典型的“外部性”问题。所谓“外部性”是指,只要个人(或企业、地区)的行动对另一个个人(或企业、地区)有影响,后者并没有为此付费或收费,那么就存在外部性,产生个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进而导致低效率的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问题分析

1.视角一:负外部性问题

城市垃圾生产问题,可以将其看作一个负外部性问题。城市垃圾的确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社会也会承担一定的环境成本。在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置的体系中,大多数的垃圾产生地将垃圾运离本地,在有效处理垃圾的同时也保护了本地环境,而这些垃圾的环境成本主要由垃圾处理设施的附近居民承担。而且,垃圾产生地在缺乏环境成本约束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垃圾过度生产的情况,进一步使垃圾接纳设施周边的居民环境更为恶化。

对此经济学上认为应采取征收污染税的方法,将税额设定为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差额(即环境成本),使垃圾生产区域(或个人)面临着真实的社会成本,实现社会成本内部化,进而促使其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垃圾产量,以有效地投入来尽可能减少因垃圾排放增加的成本。

2.视角二:看垃圾接受地

再从另一个维度看垃圾接受地的政府和居民。作为接受地而言,他们的接纳行为是具有高度正向外部性的工作,清除垃圾、环境美化的成果大多由垃圾产生地享有,而自身更多的是承担垃圾的环境成本。以上海市最大的垃圾接受地老港镇为例,每天有上万吨的生活垃圾运达此地的老港垃圾填埋场处置,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在生态环境方面,垃圾填埋对周边地区的土壤、水体、大气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据原南汇区环境监测站统计显示,在老港填埋场边界测出的各项环境指标严重超标,地下水中的三氯严重超标、空气质量超标,苍蝇、老鼠等四害数量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二是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因为对环境污染的担忧,许多优质项目没有落户老港镇,同时该镇居住人气也一直无法聚集,至今还是浦东新区唯一没有房地产(商品房)项目的街镇,税源涵养困难重重。三是在社会稳定方面,一直以来,老港垃圾处置场环境问题是引发老港镇乃至浦东新区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在2011年,老港地区群众因垃圾处置场恶臭污染急剧增加,积聚已久的不满与对立情绪爆发,导致了多起大规模的。

(二)高度正向解决方法

在没有与环境补偿相配套机制的情况下,垃圾接受区域的政府和居民面对的环境成本包含了过多的额外义务,权利义务关系出现扭曲,因此当地政府和居民缺少足够的激励去接受这些成本,单是靠强调行政手段的“大局观”和“执行力”来推进相关区域基层维稳,往往事倍功半。就此而言,经济学对这类高度正向外部性工作,建议给予垃圾接受区域一定的经济补贴。通过补贴,补偿该区域政府和居民承担的额外成本,使之达到符合社会需求的水平,这也称为“环境补偿机制”。

三、垃圾环境补偿机制的“双重红利”

(一)上海市生活垃圾环境补偿机制的主要内容

正是认识到环境成本扭曲的种种缺点,上海市公共管理者直面问题,探究解决之道,在深入调研、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于2011年年底推出了生活垃圾环境补偿机制(《上海市生活垃圾跨区转运、处置环境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新创设的垃圾环境补偿机制主要包括:

1.在基本原则上,明确了“谁导出,谁补偿;谁导入,谁受偿”的原则,将附着在垃圾上的环境成本显性化、计量化,推动形成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机制。

2.建立了生活垃圾环境补偿额计量征收、补偿的模式,确立了补偿标准动态调整的基础,同时根据环境影响不同,对不同处置设施实行差异化补偿,实现了环境成本评估的定量化,有利于形成基于绩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3.明确了补偿资金结算、分配和使用方式,严格限定补偿资金使用范围,确保其用于周边地区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居民民生改善,对维护相关区域社会稳定给予了有力支持。

(二)垃圾环境补偿机制的“双重红利”效应

不难看出,垃圾环境补偿机制具有典型的“双重红利”效应。

1.“生态红利”

通过向导出垃圾区域征收环境补偿金,使垃圾产生区域面对(或接近)真实的环境成本,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促使垃圾导出区有更强的积极性和动力推进垃圾减量化,减少了社会总体环境成本。与环境补偿机制相呼应的是,上海市从2011年起将垃圾减量与分类作为市政府实事项目予以推进,连续两年实现人均日垃圾产生量降低5%的目标,2010年本市人均日垃圾产生量约为0.82公斤,至2012年底人均日垃圾量减为0.74公斤,人均日垃圾减量达0.08公斤。2012年试行垃圾分类减量后,全市日均减量达到1000吨,相当于一个大型垃圾焚烧厂的日处理量。环境补偿机制无疑是垃圾减量工作的有力推手。

2.“社会红利”

对垃圾导入区域给予环境补偿,通过补偿相关区域的环境成本与损失,改善当地的环境,进而使当地居民得到实惠,社会稳定压力有所减轻。以我们调研的老港镇为例,按照单位补偿标准和年导入垃圾总量计算,2012年老港镇已经开始获得相当数量的生态补偿资金。经过市、区两级审核确定,老港镇目前已利用补偿资金启动了数十个项目,在基础设施改善方面,包括污水总支管铺设、农村地区路灯安装、桥梁道路改造等工程;在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包括垃圾分类、新农村建设延伸提升、农村绿地建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等项目;在居民民生改善方面,推行50周岁以上健康体检、妇科普查、合作医疗资金补贴、特殊人群体检。三大类项目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补偿资金使用,在5年内将老港镇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上一个新的台阶,打造浦东一流的农村生活环境,同时有效提升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尽管相关项目实施效果的发挥还需较长时间,但是对社会稳定的积极影响已经初步显现。2012年以来,在老港垃圾填埋场强化环保措施手段的协同推动下,2012年年初至2013年年中,老港地区居民因垃圾填埋场影响而到新区及市委、市政府上访数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

(三)尚待完善的方面

在梳理上海市垃圾环境补偿机制亮点的同时,还应看到一些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地区政府间补偿的局限

补偿资金来自地区财政资金的划转,虽然对区域政府产生了一定减量压力,没有彻底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生活垃圾的生产者(居民)没有成为环境成本的直接承担者。居民不直接负担成本,难以形成直接面向居民的“多则罚,减则奖”的激励约束机制,缺少推行垃圾减量的动力。同时,由于环境补偿标准相对偏低(50元/吨),既无法相对全面地反映环境成本的开支,也无法对垃圾导出地政府造成实质性的触动,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标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倒逼相关区县政府从源头上推进垃圾减量。

2.补偿资金的收集

垃圾环境补偿资金收集运用机制尚待优化细化。环境成本估算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环境补偿资金的实际拨付、使用审批流程环节较多,涉及市和区两个层面、多个部门,基层操作周期较长,资金难以尽快转化产生效果;目前资金使用严格限制在公共设施建设和居民健康保障等方面,补偿范围偏窄,居民直接得益的项目偏少,影响当地居民的受益感。

四、工作建议

随着浦东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群众环境意识的增强,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社会管理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垃圾问题依然是难以绕过的一个难点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涉及城市垃圾政策的顶层设计,在充分借鉴市级层面环境补偿机制的基础上,推进实施新区完善垃圾环境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其“生态红利”、“社会红利”效应。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新区层面积极研究建立垃圾环境补偿机制

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区,新区层面同样面临类似全市的问题,在区域常住人口达到526万的背景下,全市明确下达给浦东的垃圾减量任务十分繁重。建议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各方共识,借鉴市级层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浦东实际,加快研究制定新区实施垃圾环境补偿机制的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应当在市级层面环境补偿机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区域平衡与公平公正相结合,更加注重制度激励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更加注重源头减量与社会动员相结合。同时做好以下两方面配套工作:

1.强化新区环境市容联席会议的统筹能力

环境补偿机制如果仅仅作为一种财政支付转移制度安排,那么主要作用更多体现在厘清垃圾导出和输入方的利益关联和平衡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垃圾减量化工作中存在的思想认识不统一、工作推进有差距、居民配合度不高、源头减量缺少机制支撑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区级层面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强化区级层面的综合协调功能,通过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制定完善配套机制,确保垃圾环境补偿机制有效推进实施,进一步带动垃圾减量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2.注重体系化设计和整体推进

要将垃圾减量化放在事关浦东生态文明以及建设美好家园的高度统筹考虑,将此项工作与整个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文明办、妇联、团委等各类资源,注重基层动员和群众自觉,形成多部门联合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态势;将此项工作与垃圾资源化利用相结合,在环境补偿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托底保障财力,推动、鼓励市场主体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逐步培育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垃圾综合利用体系。

(二)呼吁完善现有环境补偿资金运用机制

上文已经指出,目前,市级层面的环境补偿机制还存在环境成本估算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环境补偿资金的实际拨付、使用审批流程环节较多,资金使用限制严格、补偿范围偏窄等问题。因此建议:

一是建议区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向市级层面呼吁,比照同类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确环境补偿资金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资金标准与环境成本有效契合,也为新区层面环境补偿标准调整提供参照。

二是建议适当简化环境补偿资金的实际拨付、使用审批流程,简化工作环节,根据项目实施特点,制定项目实施两年计划或三年计划,统一申报审批,资金可分步下拨,把资金监管重点更多地转移到事中执行监督和事后审计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建议扩大资金使用范围,增加直接面向居民的补贴项目,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仅是指“可见度”,还有“可及性”),也可借鉴台北北投模式,专门划取一定比例资金直接投放到村(里),由当地民意代表、居民代表等多方组成的委员会管理使用。

新区层面也需与市级层面保持同步,精心设计新区垃圾环境补偿资金的使用机制。

(三)借力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垃圾源头减量、分类的社会动员

自2011年新区开展新一轮垃圾分类、减量活动以来,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实际效果离预想仍有距离,主要原因是难以完全解决社会动员问题,包括各街镇推进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居民对垃圾减量的参与程度。目前,垃圾处理及环境补偿成本主要由各级财政资金承担,虽然对区域政府产生一定的减量压力,但压力程度还不够,尚有待提升,同时,目前还难以形成直接面向居民的激励约束机制。因此建议:

一是以垃圾环境补偿机制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及减量化的督促推进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经济激励双管齐下,落实街镇的责任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基层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适时将此项工作作为地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等区级层面考核、评估、通报;一方面,在科学设定各街镇垃圾清运基数的基础上,按照“多产生、多付费,少产生、有奖励”的原则,将源头分类与减量化,同条线上对各街镇的财政转移支付相结合,与以奖代补等区级激励措施相结合,形成优奖劣惩的工作氛围。

二是进一步利用经济杠杆手段,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借鉴台北市经验,研究生活垃圾居民全口径计量收费的可行性模式,同步纳入垃圾处理成本与环境成本,形成垃圾减量化倒逼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群众垃圾减量的内在动力。(以台湾地区的台北市为例,2000年实行垃圾随袋收费政策后,当年家庭垃圾总量即由每日2970吨下降为每日1883吨,降幅36.6%,人均垃圾量由每人每天1.12公斤降为2009年的0.39公斤,10年减少65.2%。同时,由于垃圾量的减少,台北市垃圾处理场使用年限拉长,节省政府投资,环境压力大大减轻。)

结语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充分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将在区级层面推进实施环境补偿机制,既是解决当前工作难题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有益尝试和生动实践。

憧憬的生活范文6

走进花季

走进十六岁

喔!十六岁里

我们憧憬

我们渴望

我憧憬那花儿永无凋谢

为四季增添色彩

春夏秋冬会偷偷转了一个圈

回首时。。。

看那花儿永无凋谢

心中多了一份喜悦

我憧憬踏入高中的门槛

脸上的笑容

像花一般灿烂

我憧憬站在世界的最高处

看天空 看白云

是否像以往的甚蓝透亮

我憧憬永永远远的快乐

永无烦恼

快乐似神仙

我憧憬我能飞翔

飞上蓝天与白云飘荡

坐上月亮 遥望星光

看它闪着光芒

带我进入梦乡

我憧憬站在超女的舞台

想唱就唱

像歌星一样闪亮

我憧憬。。。

我渴望

在灿烂的花季

我憧憬能有一片光芒

带我进入梦想

给我一丝希望

让生活充满能量

喔!十六岁

上一篇美丽的力量

下一篇发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