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力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的力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的力量

美丽的力量范文1

——题记

《草房子》是曹文轩的纯美小说之一,书中的文字将友情、生命与美交织旋转,把金色的草房子、苦涩的艾叶、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出来,令人深思、难忘……

油麻地里的孩子,都是那么的善良、纯真,他们带给我的人性之美,让我回味无穷。

执着、坚强的美——陆鹤

陆鹤是个秃顶的孩子,因此常常被人戏弄,他不知为自己的秃头默默地哭过了多少回。但却从未放弃自己对尊严的守护,反而勇敢地担当了剧本中“秃头”的角色,他身上散发出的执着、坚强的美,让我明白了自信建立在对尊严的执着与坚守之上。

纯洁、柔和的美——纸月

纸月是个漂亮、柔和的女孩儿,她是那么的完美,一言一行都可以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她仿佛就是真善美的化身。纸月用眼神鼓励着桑桑,在桑桑病痛时给他送去纯洁、柔和的美。让我一次又一次地为纸月的纯洁而落泪。

勇于承担、坚韧无比的美——杜小康

杜小康是油麻地家底最殷实的人家,高大阔气的红门,使他有着一股独有的傲气,可一次灾难让杜家家道中落,成绩名列前茅的他不得不辍学去跟父亲放鸭。在放鸭的几个月,杜小康在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孤独、忧伤和寒冷中获得了无数宝贵的财富!当杜小康面临由芦荡给予他的那些美丽而残酷的题目时,他,长大了。看着杜小康在校门口摆摊的身影,让我看到了他那经历风雨过后的坚韧之美。

成长的美——桑桑

六年小学生活中的往事深深触动了桑桑的心,爱的种子在他的心里渐渐萌芽:他帮细马放羊、陪秦大奶奶聊天、用自己心爱的鸽子帮助杜小康摆摊……甚至在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还为了兑现诺言,带着妹妹柳柳进城,拖着病体背妹妹上城墙。在无数的苦难面前,那一首无词的歌,一直盘旋在桑桑心头:咿呀……呀,咿呀……哟,哟哟……咿呀咿呀哟……

最后,桑桑载着那一连串不平凡的故事告别了这座与他朝夕相伴的草房子。那种厄运中的相扶,冷漠中的脉脉温情和殷殷情爱,表现出数不清的感动,撒下无尽的悲悯情怀,给我以震撼心灵之感。

美丽的力量范文2

辽宁历来是文人辈出、人杰地灵的地方。838年前,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外甥,辽东熊岳人王庭筠考中进士,并入翰林院任编修。他文词渊雅,书画精美,是金朝最全面最有名的诗书画家。在书画史上,他应当是最值得让后人骄傲的辽宁第一人。

自此而后,辽海地区书画大家不断涌现,并各领。如指画宗师高其佩,诗词书画俱佳的郑文焯,翰林书家王尔烈、李鹤年、缪润绂、谈国楫和杨钟羲;现代以来,学者书家金毓黻、于省吾、王贵忱,齐白石最得意的弟子周铁衡,画兰圣手高常荣,北碑第一人沈延毅,工笔重彩大家晏少翔,山水画大家张仃、季观之,著名油画家詹建俊、宋惠民,现实主义绘画大家王盛烈,鉴定与书法大家杨仁恺,碑与帖结合最好的书家李正中,连环画大家王弘力,杰出画家宋雨桂,画虎名家冯大中,画马名家许勇,著名人物画家赵奇……这些书画名家,个个都能在全国有一席位置。

可见辽宁从来就不缺少书画名家,缺少的是文化的研究、市场的整合与媒体的弘扬。从2012年5月开始,为了展示北方艺术创作水准,提振辽宁乃至东北书画创作群体的影响力,由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发起并举办覆盖东北百位书画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大型系列宣传和展览活动――“丹青北国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冯远为此次活动题字。

此次活动由鲁迅美术学院协办,辽宁日报传媒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旗下七家子媒(辽宁日报、辽沈晚报、半岛晨报、北方晨报、时代商报、时尚生活导报、北国网)联动报道,全面聚焦中国东北,尤其是辽宁的书画创作群体。利用艺术投资专版为平台,挖掘辽宁乃至东北书画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市场潜力,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欣赏力。

如今,这种局面因为有了辽宁日报的介入得到改观,这就是辽宁报业传媒集团所属的文化艺术投资公司所做的对辽海书画在文化层面上的全面研究,在市场运作中的商业整合,在媒体参与上的品牌塑造与大力弘扬。从而使辽海地区书画艺术在创作、市场与影响诸方面如春风骀荡,见树见林,满眼春色。

辽宁报业传媒集团文化艺术投资公司在组织辽海地区书画文化研究上,以“丹青北国行”版为品牌媒介,启动了“中国北方当代美术家价值考”活动,探讨类似“为什么会出现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不成正比的情况”等问题,反思目前针对老一辈美术家的研究与美术评论工作方面所存在的缺失与误区,从而全面开始对辽海地区书画家、书画流派的研究。

与此同时,成立辽报美术馆,策划多项展览,全面推动地区美术创作。如启动“首届丹青北国行艺术贺岁季”,举办“期颐之祥晏少翔百岁精华作品展暨保利康桥迎新私人藏品展”、“艺术老男孩――辽宁画院老艺术家作品展”、“主流・艺力量――辽宁画院2013创作成果展”、“地北天南・孙戈中国画作品展”、“致母亲・角振通中国画作品展”、“关东之韵・陈涤中国画巡回展”,并策划与推动画家走出辽宁,走向世界,成功举办了“丹青世界行・张玉茂法国卢浮宫艺术大展”,向欧洲美术界充分展示了中国画的创作水准。

市场改变世界。近代以来,如果说有一种力量,最广泛、最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的话,那就是市场的力量。市场的活力维系着书画创作的活力,市场的创新引领着书画艺术的创新。

辽宁日报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其中最成功的则是辽报艺术公司组织的“辽韵秋鉴”艺术品拍卖会,这是去年辽海地区最成功的一场书画拍卖会,许多年来辽海地区书画家的作品在这场拍卖会上或破纪录,或创纪录。时隔不久,辽报艺术公司又成功地组织了“辽韵迎春――2014辽海地区艺术品第一拍”。同时还充分发挥辽宁日报“丹青北国行”的品牌力量和文化附加值,将“丹青北国行”百万元授权香港修晟唐,达成文化品牌商业使用的成功运作。

文化研究、展览与市场开发这些方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媒体的力量。《辽宁日报》是辽海第一平面媒体,其“丹青北国行”版面又是辽海最成功的书画艺术专版。在这样强势媒体的全力量推动下,再加上成功的品牌与市场策划,才使辽海书画艺海兴波,高调前行。在辽宁日报的参与下,辽宁成功获得国家级“沈延毅书法奖”举办权,使这一奖项与“林散之书法奖”、“沙孟海书法奖”并列为中国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三大书法奖;冯大中荣任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这是辽宁画家在国家级美术学会中的最高职位;《中国书法报》与《辽宁日报》合作创办,将在北京创刊。

辽宁书画家的作品在拍卖市场屡创新高,辽海地区的书画交易从未像现在这样活跃。这些,不能不说是辽报媒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丽的力量范文3

在中国,这个“商业传奇”被延续与深化。“玫琳凯中国的每一个部门都以‘为利益相关方持续创造价值’为工作目标,每一位美容顾问也带着为她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的愿望开展业务、为顾客提供服务。只要玫琳凯公司以及玫琳凯人不断为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我们就能在中国持续发展并获得成功。”张晶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

在玫琳凯来到中国后的第三年,张晶就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并持续工作到现在。在见证玫琳凯中国快速发展轨迹的同时,她也收获了人生的成长。

“我渐渐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是玫琳凯一直都拥有的传统,比如‘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的黄金法则、‘信念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的生活优先次序、让他人感到自己很重要、施比受更有福的乐施精神等,这些从创始人那里延续下来的价值观是玫琳凯的宝藏,不断鼓励人们更多去关注他人的需求,给予他人关爱,而我的工作就是让其他人明白,可以运用这些法则来为利益相关方持续创造价值。这正是我们能够持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先后在营运部、销售部、物流部等工作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工作让张晶感觉自己触摸到了玫琳凯文化的灵魂。

传承“她”力量

拥有50多年历史的玫琳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成为了全球顶尖的美容品牌和直销商,在中国,更是与欧莱雅、玉兰油共同占据中国化妆品销售份额的12.5%,十次蝉联“全国化妆品制造行业经济效益十佳企业”第一名。就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已成为了玫琳凯全球最大的市场。

“我们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我们传承了公司的使命,创始人的经营和管理理念、行为方式”。张晶认为,作为一家女性公司,玫琳凯充分发挥了“她”的优势。玫琳凯中国拥有50%的女性高管、55%的女性员工、逾40万名销售人员也都为女性。

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创始人玫琳凯女士不满于社会就业中歧视女性、无法给女性足够发展机会的状况,在直销行业工作了25年后毅然辞职并成立了这家为女性带来美丽的化妆品公司,矢志以商业手段帮助女性实现梦想。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商界根本不可能使用的“黄金法则”,在玫琳凯却成为了企业的文化基石。

“我们的管理中应用的正是黄金法则,员工在岗位上做得不好,我们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并寻求解决方案”。张晶介绍了玫琳凯最有代表性的“三明治”策略――夹在两大赞美中的小批评。对于女性来说,赞美与肯定是非常具有激励效果的,即使是批评也应该与赞美相伴。事实上,这样的赞美在玫琳凯随处可见。例如每一位新任的首席(品、才、貌方面的典范,玫琳凯的品牌代言人),都将在研讨会穿上最华丽的晚礼服、带着精致的妆容,由玫琳凯的男员工戴着白手套搀扶着登上灯光炫丽的舞台。类似于这样的荣誉与表彰是研讨会中持续时间最长、最重要的内容。此外,销售业绩优秀的人员获得的认可别针是非常特别的大黄蜂形状,其寓意是像大黄蜂一样,虽然只有轻轻薄薄的小翅膀,却依然能让庞大、沉重的身体翩翩飞翔。

在业务过程中,这种从他人角度出发,服务他人的理念则体现到了每一个细微之处。为了对消费者负责,早在2008年9月,玫琳凯中国便在业界率先响应《化妆品标识治理划定》,启动了全成分标注项目,统一产品成分的翻译并对134款产品包装进行了修改。同时,因产品成分的翻译更新,公司还对销售队伍进行了相关培训,给每一位销售人员发放《化妆品全成分标识解读指南》。

除此之外,玫琳凯女士以及她所提出的生活优先次序、让他人感到自己很重要、乐施精神等企业价值观都成为了现代职业女性的启蒙。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国女性发展的现状,2001年玫琳凯中国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创办了玫琳凯女性创业基金,并坚持“授人以渔”的方式,给予贫困地区的女性可持续性的、受用一生的能力。2011年基金进一步引合国开发计划署作为合作伙伴,在为贫困女性提供小额无息贷款的同时,提供更多技能上的培训。截至目前,基金总额已经达到2,517万元,累计为全国20个省份的近7万名下岗女工和贫困妇女提供帮助。

“她们更加自信、自立,有的能够担负起家庭的经济重担,有的能够成为技能培训师,她们的社会地位,对自身的价值认同感更强、更坚定了”。在组织与推动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张晶认为,不仅仅是经济上,这种女性意识的崛起才是项目取得的最大收获。

“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尊重信任别人,以别人为出发点’,与经济、社会、环境共同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相一致”。在不断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过程中,张晶与玫琳凯中国的其他高层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为六大利益相关方“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持续创造价值的中国方案

2013年,玫琳凯中国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变更为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中首次明确了“创始人、消费者、销售队伍、员工、社会、环境”这六大利益相关方,成为玫琳凯全球的首创。

“每年,美国总部以及全球各个子公司都会用平衡记分卡来制定年度策略。”张晶介绍到,平衡记分卡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财务目标,第二层是对外部客户所要达成的目标,第三层是制定并完善内部流程,第四层是提升人员技能、开发工具。这四层自上而下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才能实现策略与目标,自下而上则是进一步明确为何要这样做。然而,检讨过往我们的记分卡,在第二层(外部客户)里只提到消费者与销售队伍,从六大利益相关方出发,缺失了社会和环境。为此,今年在第二层里特别增加了这个目标,并相应地在第三和第四层增加了相关的行动。张晶相信这些努力最终会有助于公司财务目标的达成。一旦将此纳入公司的战略与策略后,各个部门都会积极行动起来。比如销售部就对此展开了很多工作,并邀请张晶提供帮助与支持。

在去年10月的南非首席高峰会议上,销售部特别召集首席讨论哪些是销售队伍的利益相关方,如何为其创造价值?年底,全体首席一致通过了并签署“创造价值倡议”。与公司层面的利益相关方有所不同的是,该决议中还增加了很特殊的人群――家人。今年五月份开始,由玫琳凯销售队伍组成的志愿者也将从试点的三个省开始做社区服务。

美丽的力量范文4

她柔美的样貌往往会让人忽略她的能量:6岁时只身离家先后赴上海、成都、北京求学古筝,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父母的羽翼下;9岁时同时被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和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录取,全国仅有的两个名额因为她的优秀而被空占一个;二十四五岁时先后荣获国际、国内两大古筝专业大赛第一名,成为国内古筝领域第一个双料冠军;未及而立创办中国第一所以一种乐器命名的民办大学—中国古筝学院……

在日趋现实的当今社会,袁莎的成功充满启示。她并非音乐世家出身,艺术之路上也没有所谓的传奇际遇,她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出于自身的天赋、对古筝的热爱和个人的勤奋努力。因此,美好的袁莎独具力量,走近她,不仅可以感悟“独立成长”的丰富意义,而且还能读懂“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师者人格。

袁莎9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从此至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十余年间,一直潜心专修古筝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2、2003年分别获两大国际及国内古筝专业大赛冠军。

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形象大使及常务理事、中国古筝学院院长及教学总监、中国民乐艺术团团长。培养古筝人才近千人,在海内外举办专场古筝音乐会及讲座近百场。出版教材及光盘数十套。曾代表国家出访30多个国家进行民族音乐交流演出,并为中央电视台录制百期古筝讲座,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及古筝界的好评。

柔而不弱的独立少年

“如果,一朵白云不知飘向哪里,那就去我的家乡吧,那里有小朋友甜甜的微笑,那里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天上的白云呀,如果你飘到我的家乡,那么,请你帮我带回一些家乡的甜美与温暖。”--这是袁莎9岁的学生央央在考中央音乐学院时写的诗,当读起这首诗时,袁莎的眼里漾起了泪花,她说:“因为,这也是我的童年。”

1977年,袁莎出生于浙江天台一个没有音乐背景的普通工人家庭,家中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父母对我们姊妹三个的教育理念包含了远见和魄力,是一种大爱。”如今回想,她对父母只有感恩,因为与艺术毫不相干的父母正是凭着因材施教、爱孩子就要让她独立的可贵理念,倾尽全力,先后将具有音乐天赋的女儿们引入了艺术殿堂。

早在四五岁时,袁莎的早慧就已露出端倪。那时袁爸爸买回一架玩具电子琴,小袁莎在没有任何人教导的情况下竟能将听过的歌曲《十五的月亮》弹出来。细心的父亲发现了女儿的特长,但没有盲目给女儿做选择,而是将她带到了乐器店。当看到女儿对古筝的流连不已,袁爸爸心里也有了主意。紧接着,他又费尽周折地给袁莎找到一位远在上海的古筝老师,因为他认为,女儿要想有出息,必须要走出去求良师。“我父亲是有大智慧的人。在30年前,在浙江天台这样一个小地方,他能坚决地把6岁的我送出去求学,这样的家长,你现在到天台也很难找得到。”

选对一条人生道路不易,可路上的跋涉更艰难。袁家当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为了节省开支,小袁莎经常一个人坐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车到上海从师习筝。为省钱,学琴后期她甚至改坐货运车,她至今仍然记得那些在路上的经历。

“那时坐的是装满货物的卡车,我和很多工人叔叔们挤在一起,车走山路晃得厉害,加上排气管散出的浓烈汽油味儿,常常让我想呕吐。”过关卡时更凶险,她常常要被一件军大衣罩住,以防被警察抓住罚款。“爸爸托了人情才让我搭上货车,我知道这实际上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每次不论被憋得多难受,都极力忍着。”但当这个6岁的坚强女孩回到家,妈妈却被吓得流泪了,因为只一天工夫,女儿居然就瘦了一大圈。

袁莎的坚忍很快得到回报。9岁那年,她因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和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都考得了第一名,同时被两家学院录取,一时间,袁家陷入幸福的烦恼中。“我爸爸当时真的太难抉择了。因为对于我们浙江人来说,上海音乐学院已经很理想了,但北京也很令人向往,而两个学校都只有一个名额,我去了任何一个,另外一个就空缺了。”当时两家院校因了解到袁莎也报考了对方,纷纷给袁爸爸打电话极力争取,这更增加了选择的压力。“最后我爸爸把心一横,说就听天由命吧,于是向空抛硬币,抛了三次都是国徽一面落地,于是我就来到了北京。”

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学习的孩子年龄都很小,很多家长放心不下,特地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以便照顾。而袁莎是当年唯一一个没有家长陪读的特立独行的孩子,非但没有家长陪读,父母一年到头来北京也没有几次。“父母的这种放手促成了我的独立、自律,也让我体验到人生先苦后甜的过程。”

1989年“”时期,北京形势很紧张,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给每位家长都发了接孩子的通知,袁莎的父母情急之中托付一位浙江籍同学的父亲,央请他将袁莎带到上海,再发电报给袁爸爸到上海接。没想到火车里人太多太混乱,袁莎和同学的父亲被挤散了。突况下,举目无亲且身无分文的袁莎并没有哭,而是忍着饿坐在火车的盥洗室里不知如何是好。突然,她听到了久违的乡音——有人在用天台话交谈。聪明的她顿时像抓了根救命的稻草,凑过去搭话。于是,伶俐懂事的小袁莎很快被几位民工老乡接纳,并在他们的一路照顾下平安回到了家。

高中时期,学习成绩优异的袁莎开始利用每周末的一天教学,以自己的劳动所得负担起生活、学习的开销,甚至还有盈余购买一面面心爱的古筝,实现了全面的独立、自立。略有空闲,她还会构思自己的“宏图大业”——出一张古筝教学光盘,开一个古筝学校……

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一路被保送至古筝硕士研究生毕业又被留校任教,袁莎的脚步日益铿锵,实力与信心亦百炼成钢,只是当这一切展现在古筝琴弦上时,又被她演化成荡气回肠的绕指柔,打动每一位听众,甚至乐坛大师们。

凭音乐打动乐坛大师

袁莎刚上初中时,曾在上海参加一个全国比赛,她回忆道:“当年那场比赛给我的奖项不是很公平,作为评委之一的何占豪老师非常生气,他公开表示对我的支持,并预言说‘十年以后这将是古筝界最优秀的一个人才。’”当年的袁莎特别感激何老师的爱才之心,两人也因此成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她向何老师委约作品,何老师创作出古筝与钢琴合作的《临安遗恨》、古筝和交响乐合作的《梁祝》等后来成为时代新经典的佳作。“这些都是如今我们这个领域里非常受欢迎的曲目,它们使古筝步入与时代接轨的新阶段,我特别感激何老师的创作。并且,通过何老师的这些作品,我开始了解古筝传统曲目之外的世界,何老师为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后来,只要她一演出,何老师都会亲自来为其指挥,袁莎为此始终感恩不已。“前不久他还和我开玩笑,说你看我当年的预言一点都没有错。”

1998年,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小天才艺术团成员代表的袁莎赴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音乐厅参加赈灾义演,与钢琴大师刘诗昆同台表演。一曲“高山流水”奏罢,刘诗昆感慨到:真不像这么年轻的人弹的,听起来很成熟。他对袁莎表示,没想到古筝已经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因为他对古筝的印象就是《战台风》那种很有时代烙印的作品,当他听到我从传统乐曲弹到《临安遗恨》,他觉得古筝不得了了。他当时也说了一个预言:古筝将是民族乐器里发展得最好的一种,就靠你们把它的魅力发挥出来。”大师的鼓励让彼时才二十出头的袁莎非常振奋,因为在当年,古筝尚属冷门。

2001年,袁莎和同习古筝的妹妹袁莉准备举办一场名为“蕉窗夜雨”的古筝经典演奏音乐会,刘诗昆闻之后,欣然表示要为她们的《临安遗恨》演奏钢琴部分。忆起这一段往事,袁莎忍不住微笑,她说:“刘诗昆老师当时特别‘专横’,他说钢琴我来给你们弹,我就是要扶持新人。”有了刘诗昆的钢琴,袁莎和袁莉的《临安遗恨》几近“绝响”。在这一曲中,钢琴不只是古筝的伴奏,更是古筝的知音,二者相互倾诉,以音乐酬和,共同完成了一场民乐与西洋乐器的精彩对话。

在这场“琴筝和”结束后不久,袁莎面临着她职业生涯中一场非常关键的比赛:第一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国际比赛。“我当时非常苦恼,因为没有合适的自选曲目,而这对每一个参赛者非常重要。”虽然已将《临安遗恨》这样的大作品演绎得极其娴熟动人,但因怕听众习以为常,袁莎还是希望以新作品参赛。“我准备了很多新作品,但刘老师知道后都给否决了。他对我说,这些新作品的水准还欠积淀,与《临安遗恨》这种既包含了古筝的传统文化内涵、韵味、技艺,又融入了创新技法的经典创作没法比。他鼓励我就以《临安遗恨》参赛。”袁莎坦言,当年如果没有刘诗昆的分析与鼓励,她不会有勇气用一部现成的作品去参赛,而刘诗昆也为此帮她把曲中的钢琴部分做了提升。最终,袁莎取得了这次大赛青年专业组的第一名。“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是转折点。虽然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都要感谢,但最感谢的是刘诗昆老师。因为他是站在一个艺术大师的宏观高度,非常客观地看待我们古筝的作品,他对我的建议非常准确。”次年8月,袁莎再获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中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青年专业组第一名,至此成为国内古筝领域第一位双料冠军。

2006年,袁莎因帮妹妹救场而与谭盾相识,谭盾极其欣赏袁氏姐妹的古筝造诣,将她们推向国际舞台。“他当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签约一年,于是邀请我们去那里演出,为我们姊妹做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袁莎不仅和瑞典当地的长笛合作演奏了一曲《谭湘子》,还为西方听众演奏了《蕉窗夜雨》等中国传统曲目,令他们领略到中国民乐的魅力。而除了演出前的策划筹备,谭盾在演出当晚还帮忙兼任打击乐部分,对袁氏姐妹全力支持。“演出结束后,谭老师也对我们表达了对古筝的重新认识,这是最令我们欣慰和感恩的部分。离开时,我们把其中一面古筝赠送给了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我想这将会是对中国民乐很好的宣传。”

当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外部阅历日渐深厚丰富之后,特别是与这些乐坛导师的交流合作增多之后,袁莎的视野、疆域不断提升、拓展,她不再仅满足于完善自己,而将眼光投向整个行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育人、兴业等更有意义的领域。

“袁莎的音乐想象和精美的演奏技巧当属我国最杰出的和最优秀的音乐家行列,我一直是她最忠实的观众和听众。她对学生们的深爱和严格的执教风范深得音乐教育界的尊敬。她是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一名优秀传承者。”这是谭盾对音乐家袁莎与师者袁莎的综合评价。

感恩是她的口头语,也是灿烂笑容的源泉

将浑厚的情感蕴于指尖,流淌于琴弦,是袁莎演奏的最动人之处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新春音乐会上的精彩演奏,令西方观众领略中国古筝的魅力

创办中国古筝学院

“真希望每一个人中国人都能像我一样了解与热爱古筝!”抱着这样美好的愿望,2005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的袁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以一种乐器命名的民办大学——中国古筝学院,终遂高中时的梦想。

回想起十几年前刘诗昆老师的预言,袁莎笑言事实果然和刘老师判断的一样。“这十几年来,古筝的确发展得越来越好,从冷门变繁荣,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爆发式发展。”话说到这儿,她的表情忽然严肃起来。“但在这种繁荣之下,我发现实际上它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后果将会很严重。”

袁莎口中的问题是指当学习古筝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人数越来越激增,很多教学中的不规范纷纷浮现。“我们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讲座,也遇到很多各地来京求教的学生,于是有机会特别深刻地看到这些问题,了解到很多地方上的古筝老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跟一张碟片学学就开班授课。”袁莎说,虽然从某种角度讲这些现象也能说明古筝的繁荣,但它的负面问题很严重。因为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存在理念、技法上的瓶颈,到一定程度后必定无法再提升,有些还可能根本学不下去甚至放弃。“当业余爱好者们带着一腔热血来学习,最后因这样那样的障碍不得不放弃,或者有可能就不喜欢、甚至厌恶了这门乐器,长此以往,对古筝的发展必定会造成阻碍。”

受邀参加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活动,为古筝爱好者答疑解惑

于是,在身为中央音乐学院老师,本着精英教育的同时,袁莎以中国古筝学院为阵地,另一手抓民间普及教育。“以前常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就算外地有学生能找到我,但还有那么多找不到我的,而我去外地做讲座每场也不过两三个小时,怎么能解决全国各地这么多这么普遍的问题?直到机缘巧合碰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这所古筝学院,我才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越来越好的被解决。”

从2005年至今,中国古筝学院以规范和普及为己任,以各地古筝教师及古筝爱好者为教学对象,培养了几千名学生,发展步入正轨。每一年,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材都是袁莎的重要职责。“我们就是从最基层的老师开始,从理念到技法,规范我们的古筝教学。即使一个学生只学到7级、9级,只学一首《渔舟唱晚》,我们都要让他接受最专业的传授。只有这样,当他回到当地才能再传规范。不能误人子弟,不能在教学中出现方法问题是我们教育每个学生的‘老生常谈’。”

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筝乐重奏作品演奏会,观众反响热烈

美丽的力量范文5

游美丽的月亮湾

前天我和爸爸、妈妈、周老师(妈妈的同事)一家和爸爸的同学一家一起去美丽的月亮湾游览,观赏月亮湾的美景,过一个开开心心的假日!月亮湾在沙扒镇,回去的时候买一些特产送给公公婆婆,让他们开心一下!

我们迅速的来到了月亮湾,我跑下金黄色的沙滩上,望着那宽阔,湛蓝的大海,真想下去游泳!沙滩上有许多的贝壳,我和妈妈一起在捡贝壳,有金色的、白色的、绿色的……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贝壳和海螺,我要把我捡的贝壳送给我的朋友和同学。我妈妈捡到了一个条形状的贝壳,超像我家里的那个贝壳,同学们都说是“狗牙”,这下他们总相信是贝壳了!

我独自到沙滩离海最近的地方站着,让微风吹拂着,那感觉真舒服。海浪冲到我的脚丫子,凉凉的,真舒服。爸爸叫我小心一点我就回去和妈妈继续捡贝壳。我拿着金黄色的贝壳,躺在金黄色的沙滩上,把贝壳对着天,那感觉真舒服!

爸爸说:“时候不早了,待会还要去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我便随妈妈一起爬上小石子路,回到车上去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了

美丽的力量范文6

很少有人像魅族那样做产业,也很少有像魅族那样拥有100万掏腰包的粉丝,这些“粉丝”自称“魅友”或“煤油”。

在消费电子行业,很难发现像魅族这样的企业。它的用户可以直接对话产品的开发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直接影响产品开发的每个环节。也很少有一家企业的产品,像魅族一样受粉丝的热捧。

没有太多产品,没有什么广告投入,借助互联网,魅族在前有国外手机巨头夹攻、后有山寨手机围堵的情况下,走出了本土品牌一条独特的成功道路。

倾听粉丝的声音

为了确保新品的轰动效应,苹果对新产品开发和实行极其严格的保密政策,甚至不惜因为泄密而诉诸法律,而魅族在产品开发上采取的是对用户完全开放的交互式开发策略。

其实在魅族进军手机市场之前,就有倾听用户声音的习惯。早期魅族在竞争激烈的MP3市场,与消费者通过互联网频繁互动,就产品性能、包装与消费者交换意见,依靠为数不多的几款产品,发展了一批忠实用户。

而当这家MP3时代最风光的公司决定改行做手机之后,又通过不断与用户互动,“黏住”了数以万计的魅友,让他们甚至为一款M8手机死心塌地等待了两年。

作为魅族进入手机市场的第一款产品——M8,从最初生产意向的提出到产品的外观设计、硬件配置、软件操作系统等,魅友们都会进行热烈的讨论,而魅族的研发人员也把论坛上来自潜在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融入自己的研发工作中。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M8手机经历了从键盘设计到全触屏的改变,手机操作系统也开发了三遍。

对用户意见的尊重,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开发,赢得了用户的支持。2009年2月18日,M8在国内正式上市,在坛子里跟随产品两年多的魅友们迫不及待购买这款自己参与“研发”的产品。一位魅友甚至在论坛上发帖,称自己辗转了四个省市才最终买到期待已久的M8。这种场面似曾相识,它发生在大洋彼岸,人们等待的是一台苹果iPhone手机。

同样,魅族另一款手机M9在2011年1月1日首发上市,出现了与苹果粉丝连夜排队购买iPhone类似的盛况。

这些消费者如此痴迷魅族的原因,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而是魅族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被动接受产品,而是与魅族一起在开发产品。而一旦用户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力量是巨大的。

粉丝的大本营——论坛

魅族的不同之处在于独特的论坛文化。

2003年6月,魅族的第一款MP3随身听产品上市。与此同时,魅族的网站和论坛开通。正是这个论坛,成就了魅族的“江湖地位”。

从那时起,魅族老板黄章就开始活跃在论坛上,跟“煤油”们讨论关于魅族的一切问题。网友们都知道有个J.Wong是魅族的老板。据说,黄章几乎每天都会在论坛上泡几小时,从2003年到现在,他共了近6000个帖子,平均每天3个。此外,魅族的员工也都会经常去论坛逛逛。

由于产品口碑的不断积累,魅族论坛的用户越来越多,目前注册用户近200万,每日活跃用户在3万以上。

魅族的铁杆魅友在5万~10万人,绝大部分是男性,他们又以消费电子领域的玩家居多,这些魅友不仅仅购买产品支持魅族,最关键的,他们都是互联网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者,他们在论坛之外对魅族品牌和产品带来的正向作用不可估量,影响的人群无可计数。

作为魅族粉丝的大本营,魅族论坛在其整体的网络营销中占据核心位置。

利用互联网传播,魅族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有关M8上市的消息,魅族没有在任何媒体投放广告,全部通过论坛。对于资金并不雄厚的魅族来说,这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营销传播模式。

在中国很少有企业负责人能够像魅族黄章一样,与用户如此近距离地沟通,也很少有企业能够将互联网的功能在与用户沟通中发挥到极致。

魅族可能无意经营一个“煤油”团队,但当这个群体在产品的光环下形成,并日益壮大甚至形成了一种“煤油文化”时,“煤油”就成为“下一个产品”的潜在市场群体。

为“煤油”建立体验店

在珠海,最大的一家魅族体验店面积有300平方米,而相邻的星巴克是200平方米。

在体验店内,除了魅族手机外,还有各种魅族手机配件出售,购机顾客可以在这里享受一站式购买体验服务。

魅族店员作为魅族的梦想大使,会为顾客详细介绍每一款产品,也会为他们介绍魅族品牌。魅族体验店不仅销售魅族手机,还为顾客提供剪卡、贴膜等服务,这里不仅是魅族手机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场所,更是魅族“煤油”交流的场所。

尽管魅族产品品种不多,建立专卖店看起来是一个冒险的渠道策略,但这个主意得到了经销商的支持。珠三角主要城市目前都有了蓝色大门的魅族专卖店。

魅族的经销商大部分也是从“煤油”转变而来的,他们从魅族生产MP3时便成为“煤油”,通过网络论坛认识了J.Wong除了专卖店模式,还真找不到一种贴切的方式以表示经销商对魅族产品的喜爱。

期待新的突破

那么多的年轻人,那么大的粉丝团,那么执著追求一个品牌,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对魅族而言,这种力量是积极的,也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魅族对“煤油”们的热爱,得到了狂热的回报,魅族因此成了最像苹果的中国公司。

魅族的很多举动是不符合中国人惯常认可的商业逻辑的,甚至背离了主流的商业价值观,但是魅族牢牢抓住了一点:产品,产品,就是产品——即便是模仿,也要模仿最牛的;即便是没条件,也要打造最顶级的。正是对产品的狂热追逐,魅族手机成为“煤油”们的最爱,他们对M8、M9的热爱不会比苹果迷对iPhone差。

这其实是魅族“效仿—反超”苹果的开始。魅族的逻辑就是产品制胜,瞄准最高标杆,打造完美产品。这对收入层次偏低、更注重性价比的用户以及天生的产品膜拜徒而言是很好的追随理由。

一家本土的手机企业,在产品设计和营销手法上不断将自己与苹果公司扯上关系,从商业战略上看,被视为一种“可以理解”的发展路径。

硬币总有两面。由于身份名不正、言不顺,魅族并未进入主流运营商的渠道,在实体销售环节,魅族与200多位经销商为魅族手机选择了专卖店销售渠道,而且只有这么一种。

同样模仿iPhone专卖店的形式,将专卖店做成体验店的形式,在走大卖场模式的今天,这种形式可能会让魅族成为一种小众产品,而难以广泛流行。因为苹果获得的成功不仅仅是一款手机,更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另外,当网络传播方式促使魅族产品推广取得成功时,不容回避的是,魅族手机的系统稳定性差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同样被放大,虽然在不断地改变优化,但仅仅模仿到皮毛,甚至仅仅在某个硬件上取得一点突破,并不能为魅族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根基。

其实,魅族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发展中的“短板”。就像那些曾经靠模仿创新成长起来的企业,魅族在苹果身上咬了一口之后,也在考虑自我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