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主管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主管培训范文1
大家好,我是林国营。对于去年来我的工作情况及表现,大家也早已耳闻目染,所以就不再重复。我认为自己很适合培训(客服)主管的这个职位,也许有人会说:你懂得讲课、懂得培训、可你懂得客服工作吗?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大家,竞争这个位置我起码有七大优势:
一、思想端正,心态积极
从发行部开展竞聘上岗以来,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对岗位竞聘的熟悉从思想上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我们无论是否参与竞选,作为海峡导报大家庭的成员,关心我们部门自身的队伍建设是我们每个人最起码的职责,而参与更是关心的直接体现,也是面对报业发展形势下的自我挑战,只有敢于拿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大家比一比,看看你到底几斤几两,不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能够战胜自我就是很可贵的进步,平庸与退缩迟早会被前进的脚步所淘汰。
二、爱岗敬业、认真负责
职务与权力并不画等号,而与责任息息相关,作为部门主管既是领导决策的执行者,又是领导决策的参谋者。我不仅要带领本岗位员工努力完成领导下达的计划任务,还要对本部门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作出分析、猜测和规划,为高层决策提供相关依据和报告。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不会拿着“鸡毛当令箭”,而是既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又要负起整个岗位的责任。
三、严格自律、防微杜渐
竞聘是报社人事体制与优秀企业接轨的桥梁,竞聘是一种责任,竞聘是一种奉献,主管竞聘是主管岗位对报社的承诺。凡是都要从报社大局和员工的利益出发,以身正求公正,以公正换人心,做到严格自律,防微杜渐。
四、肯干勤学、适应性强
几年来历任发行站站长、培训主管、兼任客服主管等,对相关岗位的适应都曾挑战过。现在虽不能说对客服工作和培训工作的整合很在行,但我相信凭着个人现有素质加肯干勤学精神,定能克服困难,成为一个称职的培训(客服)主管。
五、善于团结同事,服务意识强
不论是外面的客户,还是内部的同事,都能做到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一样热情,对上服务和对下服务一样周到。
六、受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曾多次参加“客服经理”研讨班的学习和PTT讲师班的练习,对客服工作和培训工作有相关的专业技能知识。
七、熟悉培训和客服工作的现状及改善措施
1、客服工作方面:
从近几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当前客服工作应加强解决的是:“三点问题”。
突出重点:完善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流程制定,以让我们的服务体系通过ISO9000认证为今年工作目标。首先是配送流程的制定,只要把配送流程理顺,才能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做好多种经营的配送;其次是加大服务监督力度,迫使一线员工养成配送自检习惯,促进对错送、漏送的自我检查;再次延伸服务品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逐层抽查。
注重特点:加强文化建设、开展服务知识竞赛、套报竞赛等、定期开展服务交流会议。
解决难点:主动深入一线站点进行辅导练习,对员工的培训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加强身教:“跟我来、听我说、学我做”。
2、培训工作方面:
培训工作是抓好发行团队的重要环节,培训是规范发行队伍及提高发行队伍素质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规范制度和发行领导对发行队伍的指导及影响。当然,要做好培训工作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说教,而要注重与年度战略目标相结合,尤其是在“”上提出的多种经营战略规划。我认为今年在培训规划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四方面:其一是主抓站长、组长和骨干员工的培训,促进站点建立核心治理层;其二定期开展配送服务的培训,引导员工对开展多种经营重要意义的熟悉,并在各站形成制度化,而不是流于形式;其三是在不耽误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轮番培训,滚动培训;其四是开展以老带新,以先进带后进,手把手的传递经验,心连心的培训交流。
由于这些优势,所以我觉得:“也许我不是最在行的,但我是最专业的;也许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是最适合的”。假如组织信任,这次竞聘成功后,我既可迅速上岗,立即进入角色。
最后我用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我的演讲,那就是:
我没有好的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和汗水!
主管培训范文2
大家好,我认为自己很适合培训(客服)主管的这个职位,也许有人会说:你懂得讲课、懂得培训、可你懂得客服工作吗?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大家,竞争这个位置我起码有七大优势:
一、思想端正,创先争优
从发行部开展竞聘上岗以来,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对岗位竞聘的认识从思想上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我们无论是否参与竞选,作为海峡导报大家庭的成员,关心我们部门自身的队伍建设是我们每个人最起码的职责,而参与更是关心的直接体现,也是面对报业发展形势下的自我挑战,只有敢于拿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大家比一比,看看你到底几斤几两,不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能够战胜自我就是很可贵的进步,平庸与退缩迟早会被前进的脚步所淘汰。
二、爱岗敬业、认真负责
职务与权力并不画等号,而与责任息息相关,作为部门主管既是领导决策的执行者,又是领导决策的参谋者。我不仅要带领本岗位员工努力完成领导下达的计划任务,还要对本部门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作出分析、预测和规划,为高层决策提供相关依据和报告。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不会拿着“鸡毛当令箭”,而是既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又要负起整个岗位的责任。
三、严格自律、防微杜渐
竞聘是报社人事体制与优秀企业接轨的桥梁,竞聘是一种责任,竞聘是一种奉献,主管竞聘是主管岗位对报社的承诺。凡是都要从报社大局和员工的利益出发,以身正求公正,以公正换人心,做到严格自律,防微杜渐。
四、肯干勤学、适应性强
几年来历任发行站站长、培训主管、兼任客服主管等,对相关岗位的适应都曾挑战过。现在虽不能说对客服工作和培训工作的整合很在行,但我相信凭着个人现有素质加肯干勤学精神,定能克服困难,成为一个称职的培训(客服)主管。
五、善于团结同事,服务意识强
不论是外面的客户,还是内部的同事,都能做到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一样热情,对上服务和对下服务一样周到。
六、受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曾多次参加“客服经理”研讨班的学习和PTT讲师班的训练,对客服工作和培训工作有相关的专业技能知识。
主管培训范文3
一、培训工作情况:
2011年我部与培训部协作共举办了新入职员工消防培训34期,共923人,每届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基本达到了目标要求;内部员工培训8次(其中包括全公司处置突发事件培训2次,员工消防知识3次,消防实战练习3次,参训人员达245人次。
二、培训工作分析:
1、2011年的培训工作比起2010年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无论是在培训课程还是培训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幅度。
2、完整了培训计划:建立了制度性培训体系,比起以往的培训工作缺乏制度完善和系统化,培训管理幅度和力度较弱,员工培训意识差,培训工作开展起来较为困难的情形。我部与培训部经过多次沟通,改变了原有的培训模式,将“为什么培训和培训什么”融入到整个公司培训工作中来,在总结了以往的培训经验基础上,优化了培训的重要性,重点加强了培训内容全面性,提升了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3、不断改进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2011年的培训工作,我们主要采取幻灯片、实践训练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培训工作,让新入职员工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在投入工作。
三、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培训工作考核少,造成培训“参加与不参加一个样,学好与学孬一个样”的消极局面,导致培训工作的被动性。
2、虽改变了培训制度但是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只是一味的采取“上面讲,下面听‘形式,呆板、枯燥,提不起员工的兴趣,导致员工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3、培训过于形式化:培训时间与课时的不长是导致形式化的主要体现,短短的半个小时不能完全将所要讲的课程融入到培训工作中来。
4、作为部门的培训副主管,个人的授课技巧不高、制作课件水平不足、知识面也需要亟待提高。
四、除了分管的培训工作外,还协助部门主管或其它副主管处理好消防及治安等日常工作,还完成了2011年度部门职场约定,并进入到全公司前五名之列。
五、由于本身经验尚浅,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对显得有点舍本逐末。在处理事件时有时忽略了公司的利益和宗旨,使公司蒙受了不好的影响。
六、要检讨的是部门各种规章制度那都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我们的工作应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拘于形式主义的表面工作,制度是有了但是都没能很好的贯彻和执行下去,上至管理层下至一般员工都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这对部门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阻碍,更不敢谈规范、更不能说正规。
对来年的展望:
1、希望能有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来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的增强自己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学习、管理能力。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从而来提高自己。
2、配合部门主管和其它副主管共同做好部门工作,完善和实施部门制度,真抓实干,树立整个团队的形象和凝聚力,加强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的优化工作,坚决完成公司所交付的任务。
3、加强队伍思想建设:由于队员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各个的综合素质、兴趣、爱好均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年青人可塑性大但是可变性也很大,因此我们在团队建设中要把思想建设贯穿始,常抓不懈。
主管培训范文4
一、加深了对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理解
何谓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经营策略,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最大。通俗的讲,是把企业视同一项资产组合拿到“市场”去卖得到的价值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克服和避免了“规模最大化”、“质量最大化”目标的狭隘;“价值最大化”也不同于利润最大化,它不仅反映以即期效益为核心的现实财务状况,也考虑了企业未来价值增长的发展潜力,它不仅计量了现实经营损失和风险成本,也综合考虑了资本收益的要求,是银行经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成长性的高度统一。作为现代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深刻认识和领会价值最大化理念的精髓,并探讨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建设银行将“成为最具价值创造力的银行”确定为发展的远景。其实质就是要求建设银行能持续保持优异的经营业绩,在国际通行的财务指标上达到领先水平;在市场价值的增长上达到同业领先水平;树立全面的价值观,能够为股东、客户、员工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优厚的价值回报。
二、在实践中印证了理论,锻炼了能力。
本次培训体会最深的是“拓展训练”,拓展式训练不同于竞技比赛、军事训练。它是一种培训,是一种通过每一个人的亲身参与、挑战自身的心里障碍从而获得提升的一种体验式培训。它以“先行后知”而区别与其他培训,精华就在于参与后的交流和领悟。通过拓展训练给我感悟最深的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1+1>2!”。一个人不可能完美,但团队可以;每个角色都是优点缺点相伴相生,合作能弥补能力不足。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困难和挑战无处不在,有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有些是我们不敢逾越的,但是团队可以完成只身一人不敢完成的任务,团队可以完成只身一人不能完成的任务。
(二)模拟银行演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经营要成功,必须具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这才是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通过四天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战演练”,使我们近距离地亲身感受和了解了西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及先进的经营理念,找到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战略目标和实施策略的制定,到根据业务战略在存贷款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证券投资、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决策,再到每一个战略步骤的具体实施;使我们真正体验了如何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规避和控制风险,如何优化业务、量化培训、抢占市场、争得先机,努力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
“模拟银行”演练收获颇多,感触最深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
模拟演练的最终结果反映在各家模拟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股价(即各家银行的市场价值)上。在四天的模拟演练中,我们切身体验了如何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去权衡“规模扩张”、“追求利润”、“资本对风险资产的约束”以及“资金流动性”的关系;体验了他们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运动过程,理解了要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必须以“博弈”的方法去寻求“价值最大”的“平衡点”。更加深刻的领悟了“价值最大化”是银行经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以及成长性的高度统一;价值最大化不仅是衡量业绩的指标,更是生存发展的基础,进而将其贯穿于全行经营管理的始终;而“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和效益约束机制”、“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是价值创造的两个核心机制。
2、明确了银行管理的目标。
银行管理的目标是要确定如何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成为持续高效的银行。而持续高效银行不会为了一时的高利润而接受较高的风险,而只在限定的“风险承受范围”内开展业务;不会为了更快的赚钱而频繁变动业务方向,而要保持目标和方向的稳定性;不会经常进行剧烈的变革,而是坚持循序渐进,注重长期治理。
3、“战略决定方向,细节影响成败”的深刻教训。
在模拟演练中,我所在的银行因一次微小的操作失误,导致了8个亿的“搭桥贷款”利息损失和下一年度23个亿的“交易收入”损失,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直接影响了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蝴蝶效应”的深刻教训,引起的反思是我行推行“六西格玛”管理的必要。高效银行与低效银行在资产收益率上的差别可能只有0.5,他们的唯一差别不过是高效银行在100件小事上比低效银行做得稍微好一些,而最终的结果二者却有天壤之别。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防范和控制风险是生命线。而风险防范的根本在于人,在于员工的风险控制能力,在于各个业务环节上员工的履职尽责能力,这是“六西格玛”精细化管理的实质所在。
三、在思考中领悟了做人做事的真谛。
在领导素质与能力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我思考了很多也领悟了许多,感触最深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如何做领导
做领导是一件既复杂又简单的管理工作。美国管理专家米契尔拉伯福在《管理原则》一书中指出,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就是简单的一句话: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以人为本”是做领导的真谛。而人的管理和领导的关键又在于三样东西:“人的思想观念”、“人的情感情绪”和“人的利益”。一个成功或卓越的领导者、管理者就是要在这三个方面赢得员工和下属的信赖支持,从而创造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
成一个颇具群体意志和协同战斗力的工作团队。这样的团队不仅具有更强的做事上的执行力,而且具备一种克服困难、团队作战、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工作问题,创造经营奇迹的神奇力量,从而能够为企业或组织的长期高速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
(二)如何做下属
做下属的真谛只有两个字“协调”。对上级重在心理上的协调,而“心理协调”的关键是“理解”,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正确理解领导意图;二是要有“全局观念”,让领导“安心、放心、贴心”;三是要在正确理解领导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执行”,进而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对下级重在利益上的协调,“利益协调”的关键是“激励”,通过薪酬激励、发展激励、文化激励和感情激励体现差别化的“利益协调”,同时兼顾公平、公正。
(三)如何做自己
1、转变观念
有句谚语说到:“如果你想种植几天,就种花;如果你想种植几年,就种树;如果你想流传百世,就种植观念!”。我们每个人都想着改变世界,但是很少有人想真正去改变自己。转变观念就是要“超越自我”,打破“舒适区”。“冷水煮青蛙”的故事告诉我们,熟悉的生活方式,是最危险的。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能做到在明显有危险的地方止步,但是能清楚地认识潜在的危机,并及时跨越生命的高度,就难能可贵了。转变的方法只有一个:“学习”。要学会与人相处、要学会追求知识、要学会做事、要学会发展。未来的竞争是学习力的竞争,“无知”即“无能”。
2、调整心态
“心态”影响“思考”,“思考”影响“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个性”,“个性”决定“命运”;可见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要有“感恩的心态”,对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要心存感激;要有“归零的心态”,只有心态归零你才能快速成长,才能学到新的技巧与方法;要有“学习的心态”,学习是储备知识的唯一途径;要有“积极的心态”,事物永远是阴阳同存,积极的心态看到的永远是事物好的一面,而消极的心态,只看到不好的一面,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最基本的要素。
3、积累自己
主管培训范文5
后者,在时下尤其受关注。因其承担起提高管理绩效、加强团队管理、打造企业文化、培养未来接班人等等使命,管理类的培训可谓被寄予厚望。但是,仅仅上几次课就能解决全部问题吗?当然不。管理类培训不仅需要建设成体系才能呈现出作用,而且,在体系建立中也大有玄机。
简言之,就是要抓住五个点——起点、重点、难点、焦点、终点,点点贯通。
起点,人才分层管理
根据通用电器前CEO杰克?韦尔奇的活力曲线观点,企业的员工符合这样的比例分布:20%最优秀的人,可称之为人力资本;70%一般员工,可称之为人力资源;还有10%的员工则是成本。在韦尔奇的管理哲学中,成本是要削减的,因而可以理解这最后的10%是一定要淘汰的。而资源是要充分开发利用的,至于资本,则是要加大投入的,原因很简单,资本可以增值。
事实上,对于人才进行分层,也是培训体系建设的起点。显然,对于20%的“人力资本”来说,最迫切的需求是发展,储备下一个阶梯的能力与素质,提升他们的准备度是更为重要的。而中间的70%“人力资源”则是做好当前工作的骨干,他们的能力与公司的要求是否一致?有没有差距?如果有的话如何才能弥补这个差距?这是对这部分人要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分层管理过程中,顶层的高级管理人员所需要的也许只是管理哲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概念技能的引导而已;而中层管理者要学会的是执行、绩效、团队等管理;一线管理者需要的是用人、激励、目标等内容。此外,岗位序列也是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不同的职业序列可能对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交叉能力的培养问题不可忽视。
重点,价值观打造
企业都是追求高绩效的,而绩效的创造取决于战略和组织能力两个要素。就组织能力而言,其中包括员工的能力、员工的意愿和组织的治理架构。而无论对于员工的能力还是意愿,培训都是可以也应该有所作为的。
员工能力的培养,不外乎知识与技能这两类内容,目前都已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但是知识与技能往往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同样一个员工,在民营企业工作时也许天天加班不拿加班费也觉得很正常,但到了外企以后可能没有加班费就拒绝加班。如此巨大的转变并非这个员工本人产生了怎样的突变,而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改变。当他在民营企业时,所有的人都在免费加班,他不去会觉得不合适,所以尽管不愿意,但结果可能还是去加班了,以免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这是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而在外企,周围的人都不加班,那他也就认为免费的加班是没必要的。
归根结底,这种变化其实决定于企业的文化,传递价值观本身是培训体系要解决的实质问题之一,也是重点的问题之一。
关于价值观的打造,教导型组织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关于如何打造教导型组织,以前的文章中已有描述(详见本刊2012年4期《学习型组织不是解决培训的万能钥匙》),GE的克劳顿威尔大学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难点,让一线经理人承担起人员管理的责任
如果我们知道培训的终极目的是打造一支具备高绩效文化的队伍,那就应该明白,这个队伍的领头人是非常重要的。培养1000名士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10个将军。因为,不管HR做得如何好,都永远无法亲自去指挥这支队伍打仗,而是要依靠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培养他们成为管理和激励人员的高手,这远比培养单个士兵重要,也更难。要知道,成为管理者的一个核心标志是他知道如何让别人去做他要做的事情,而不只是自己去做。
让一线经理人承担起人员管理的责任,其中还包括制度建设、工具打造、流程改造,文化建设等途径。笔者曾在阿尔卡特工作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当时有一个流程是有关员工加班审批的,原来的流程是员工申请,直接主管审批,然后HR审批,最后是部门负责人审批。全过程看上去审批的环节很健全,应该不会有人情加班费吧,可事实上,正因为审批的人很多,谁都在依赖下一个人做恶人,而最后的老板认为前面都确认过了,肯定不会有问题,因而也只是走过场,从而导致这个审批流程形同虚设。正是认识到这个弊端,笔者要求取消后两个审批人,HR只提供两份月度报告,一份是加班成本占全部员工成本的比例,另一个报告是加班最多的前10名员工以及加班的明细。两个月后,一线经理只好自己承担起判断的标准,从而杜绝了不合理的加班,最后轻松解决了这个长期以来存在的难题。这个案例也说明,一个合理的流程,审批人不能超过两个,否则便是无效的。
焦点,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培训这件事,如果只有一头热,就永远也做不好,只有当受训者认为“这对我有好处”时,才会真正的投入其中。
现在的培训工作吃力不讨好的原因是公司有投入,但员工不认账,究其原因是你总是在推销你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从来不考虑你的顾客需要什么,就如那个经典小段子——你送给她一车香蕉,完全感动了你,然而竟不能打动她,原因是她只喜欢苹果啊。培训可以视为一种投资,希望被培训的人有所改变,无论是态度还是思维,或者是行为。可是改变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外而内的改变,一种是由内而外的改变,显然,前者是短暂的,后者才是永恒的。以鸡蛋为例,前者得到的是鸡蛋汤,后者得到的是小鸡,价值迥然不同!
所以,要时刻思考:这件事对员工的好处在哪里,他们认可这个好处吗?这就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思路,这种思路其实也可以运用到HR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上去,也就是找到工作的真正价值。每一次培训,不再仅仅抱着完成公司任务的心态去做,而是去寻找真正为员工所需要的,也真正能为他们所接受的形式与内容,包括讲师或促进者(Facilitator)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真正的学习不局限于请一个老师来讲课,还包括:团队学习、行动学习、内容研讨、同行分享等等形式。将学习纳入到完整培训体系中来,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使学习成为一种投资,如是,培训工作才算是真正发挥了作用。
主管培训范文6
1.培训管理部门职责履行差强人意的原因,培训者地位被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层面对企业培训重视不够。
(1)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员工培训没有实质效果,员工能力增强反而增加了员工被挖或主动跳槽的危险,那么培训的花费对企业是得不偿失的,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建筑企业,新技术、新材料、新技术更新速度慢,原有技术水平已经可以生产需要,培训方面的投入不像设备和材料看作一种资源,仅仅当作企业成本。
(2)从员工个人角度看,认为培训什么没有作用的员工占有相当比例,技能高低与工作岗位的有无及工资待遇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接受培训又要花时间又要花精力,部分员工对培训还有相当的抵触情绪。
2.造成培训激励机制缺乏的原因。任免体制僵化,由于缺少对实际工作绩效的评估,或者评估结论不作为岗位任免,工作薪酬的参考标准,使培训的迁移效果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国有体制论资排辈的弊端显露无疑,有能力的员工缺少上升渠道,没有能力的员工也不会被处罚。对于积极参加培训的单单依靠给予少量的物质补偿,无法满足员工对自身长远利益的需要,企业从客观上看,劳动力队伍的技能升级会使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具有市场影响力,这构成了影响企业和员工的困境。员工通过技能提升改变了自己的就业能力在为企业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可以为任何人工作从而增加了受训人员的流动性的可能。许多私人企业也热衷于开出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来吸引来自国企的技术性员工。建筑企业每年的技术骨干的流动性趋势日益明显。
二、培训设计与实施管理方面
1.培训需求分析不细致,目前建筑企业作为大型企业,选择的员工培训需求的评估方法基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为主,调查问卷具有可以从大量人员那里获得数据,也易于对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时间长,回收率低,回收的数据缺乏真实性,问卷内容不够具体,填写者对培训调查本身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随意丢弃,胡乱填写不能反映其本身的意愿,调查表不分专业,不分岗位设置,反映的是大众化需要,没有针对性。数据收集以后,没有向被调查者反馈信息,公布调查结果,员工参与热情不高,需求分析调查以后不及时调整培训安排,往往使需求分析失去了意义。
2.建筑企业企业文化的虽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往往不在重点,主要表现在:
(1)建工企业没有系统的规划,往往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什么时候需要做才做,具有随意性。
(2)没有根据不同人员、不同岗位和级别进行分层培训。
(3)培训形式过于单一,没有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传统的讲授式的培训方式效果不甚理想,没有针对企业的具体管理问题和经营特色,也没有针对成年人学习的特点,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的一种,以价值观凝聚企业的凝聚力、塑造文化核心、提升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为目的。企业文化的好坏没有办法从书本上学习而来而是要靠所有人的身体力行,不仅需要扬建的企业高层起到标杆作用,上行而下效;项目经理理解并贯彻实施,向一线员工积极传递灌输企业文化,凝聚项目组;基层人员在自己的岗位工作中能反映企业文化对其工作的影响。因材施教,否则事倍功半。
3.培训课程设计方面缺乏科学系和系统性的主要原因,培训工作大都是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任务,忽略了项目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新进员工的培训需求,对员工提出的建议不予采纳。培训成为“走过场、走形式”,没有根据企业急需的需求进行设置,培训内容也是诸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文明生产文件的阅读,工程安全生产合格标准须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的方式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一线员工的培训缺少施工现场指导,培训师资缺乏针对性,有经验的技术师傅、企业培训师、高校教师没有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师资。虽然高校讲师或中职老师更适合传统的理论的讲解,善于掌握控制学习的进度,而且经济投入不高,但是对于一线工作人员在实际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由于并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无法培养其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还不如有经验的师傅在日常的工作中手把手的传授来的有效,或者在课堂中以实际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为案例进行分析能够带到员工的参与热情。
三、培训评估与效果迁移管理方面
1.建筑企业员工培训评估方面缺乏科学性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企业现有的培训评估体系和方法的缺乏,会导致企业花费了时间精力和人员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培训部的职责不能停留在签签到,发发调查表,整理整理数据,统计一下学员满意度,职能专业化程度低。而要转向对效果的评估,在建筑企业以往的培训过程中往往在做完一级评估和二级评估后就草草了事,对三级和四级评估的时候缺少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如生产率、投资回报率、事故率、员工流动率,那么在培训评估后期定量和定性分析时来就无法根据相关数据来评定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