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于谦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于谦的诗范文1

诗歌,这个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诗歌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懂她,理解她。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审美教学,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然而,新时期的青少年对诗歌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领悟多少?教师又如何来实现课标的要求呢?下面笔者根据对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诗歌鉴赏。

一、品味诗歌的韵律美

诗词教学的常用方法就是反复朗诵,因为学生通过反复朗诵诗歌能逐渐理解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诵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时,应该特别注意朗诵的基本常识,如语速、声音大小、停顿等,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朗诵节奏。首先,要正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欢快的诗歌,因为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喜悦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朗诵时语速要适当加快,节奏分明;如果读的是悲凉的诗歌,语速就要放慢,把握好停顿,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要放慢语速,这样才能将诗人的凄凉、孤寂之情表达出来,并体会到诗歌中孤独荒凉的意境。

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是人们在了解现实和思考想象中形成的,它是一个思想体系,用现实的人、物、景来展现诗歌中的情境。一般情况下,人们赞叹诗歌的意境非常美,是因为诗人做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这也是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在鉴赏诗歌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深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找到诗眼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这样才能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例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雪》时,通过朗诵可以发现,上阕的诗眼是“望”,其主要作用是总领全诗;下阕的诗眼是“惜”,借用历史上一些著名君王的事迹来为下文的“还看今朝”作铺垫,这就是诗的中心思想。再比如,在教学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作者借用落花来形容自己离别时的不舍,更衬托出了离别之时凄凉的气氛,这与前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感叹。

三、体会诗歌的美学美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目的就是以诗歌鉴赏为基础,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具备美学思想,并在生活中得以体现,去发现美,创造美。学习诗歌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诗歌的意境美。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诗眼,其中,“直”“圆”会在人的脑海中形成立体形象,让人联想到边关环境的凄凉。每首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都各具特色,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美,这是诗歌鉴赏教学的核心。

四、鉴赏诗歌的具体方法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的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e累、运用鉴赏知识

1.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对于不同类别的诗歌我们要各有侧重,有所体会,绝不能一脉相承。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等。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3)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了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2.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4.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可以体会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一般情况下,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5.表现手法

于谦的诗范文2

关键词:摄影;记录;生活;艺术;意义

一、摄影的历史变迁

摄影术的发明是人类近代文明的一大进步,因为它一出现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平民化的烙印。虽然摄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有钱人的,在风云变幻的广阔天地里找到它的地位和作用,它迎合了当代文明进步的主流方向。

现在的摄影是再平民化不过的了,相机走入每个平常的家庭,闲暇无事之余,携家带口或呼朋唤友出去游玩时拍几张照片做个留念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拍拍山川秀美的景色给人予美的享受;结婚了拍一组美美的婚纱照做个永久的纪念;为了留住青春留住美丽拍一拍人像摄影,这么看来,摄影好象是一个很轻松惬意的事情了。

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摄影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它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摄影是一瞬决定了永久。摄影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在于它瞬间。照片背后的故事,瞬间以后的思考。摄影,此时面临着两条路的选择。一是艺术性,一是纪实性。或许有些照片感到一丝的愉悦,而有的感到有着一份沉重。摄影也许它有着多样性。就如文学中有着优美柔软的一面外,也有着饱含着力量和血泪的一面。摄影是真实映象瞬间的定格,它的这个特性就注定和其它的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摄影术的诞生到现在总也脱不开照相机和胶卷的传统模式,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1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为寻求一种新的感光材料和更为方便实用的摄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复杂、陈旧、落后的传统摄影方式。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伴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迅速普及,数字时代已经来临,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冲击,应运而生的数码相机,开拓了数字影像丰富的世界。

二、摄影的分类:

1.静物摄影:在真实反映被摄体固有特征的基础上,经过创意构思,并结合构图、光线、影调、色彩等摄影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将拍摄对象表现成具有艺术美感的摄影作品。这就叫静物摄影。静物摄影与人物摄影、景物摄影相对,以无生命(此无生命为相对概念,比如从海里捕捞上来的鱼虾、已摘掉的瓜果等)、人为可自由移动或组合的物体为表现对象的摄影。多以工业或手工制成品、自然存在的无生命物体等为拍摄题材。静物摄影在选材方面有广阔的天地,在择好素材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理这些对象,因为被摄物体是无生命的,可以任凭摆布,多角度移动以达到创作意图。对摄影者来说,静物摄影的难处在于它的画面构成具有独到之处。当布置好被摄物体之后,必须选择拍摄角度,在用光方面发挥创造性,进而把从静物摄影中学习到的实际摄影知识、基础原理应用到日常摄影中去。

2.人像摄影:人像摄影与一般的人物摄影不同,虽然有些人像摄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节,但它仍以表现被照者的相貌为主,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像摄影作品只交待被摄者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的情节。而人物摄影是以表现有被摄者参与的事件与活动为主,它以表现具体的情节为主要任务,而不在于以鲜明的形象去表现被摄者的相貌和神态。这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具体描绘人物的相貌。不管是单人的或是多人的,不管是在现场中抓拍的还是在照相室里摆拍的,不管是否带有情节,只要是以表现被摄者具体的外貌和精神状态为主的照片,都属于人像摄影的范畴。那些主要表现人物的活动与情节,反映的是一定的生活主题,被摄者的相貌并不很突出的摄影作品,不管它是近景也好,全身也好,只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当然,从广义上来说,人像摄影拍的是人,它也属于人物摄影。

3.艺术摄影: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的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普通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像作身份证或留个纪念,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艺术摄影拍出来的效果更唯美,因为这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找准拍摄的时间、地点和角度。

4.商业摄影:顾名思义是指作为商业用途而开展的摄影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商业摄影,广义上就是未商品或者撰写故等进行的摄影类型,这种类型在时下的摄影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这类摄影是为商业利益而存在的,要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拍摄,比较拘束。

5.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三、摄影的现实意义

一个摄影师他终会苍老,会死去,但他拍的有意义的照片可能永远不会消失,是永久地生存。而照片后的故事可能会深深地打动着几代几代的人。这是摄影师的伟大,也是摄影师的责任。去寻找照片中所含的普遍性的意义,而真正的普通性的意义就是能打动人心的那一份真诚、那一份善良;那一份心痛的侧隐、那一份共鸣的唏嘘;那一份悲怆的激愤、那一份无言的感动。如果你能用相机去寻找那个普遍性的意义,那你就是一个摄影师。无论你是用着是什么型号的相机,无论你是拍得有没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只要你的心去寻找了,你就是一个摄影师。用光影留住美好的事物,用心发现身边的美丽。人常比喻摄影是文明的手印。

从现在学习摄影吧,既能够使你感受美又能够接近美,更可以把身体从办公室、电视机、电脑前解放出来,感受美丽的大自然。能够在工作之余,多一样放松自己身心的方式,挎着相机,搜索每个美丽的景色,并且能够记录下你生活中每个值得收藏回忆的瞬间。寻觅、感知、发现、观察、取舍……神奇大自然馈予了许许多多的人生体验,换一种角度去观察整个世界,摄影的乐趣是在于身心的愉悦,在于被摄景物与心智的共鸣。

于谦的诗范文3

我与压岁钱的事

今年虎年,虎虎生威,每年缝年过节,有许多小朋友会收到压岁钱,有时多,有时少……

大年三十,每户人家都亮着灯,吃着年夜饭,那便是理所当然,但收到压岁钱的小朋友们,更是欢天喜地,心里打着如意小算盘!吃过年夜饭,我又向“农民”“讨债”去了。我一边拿着红包,一边哼着歌,当看到农民“交税”时,我心里美滋滋的,每个红包都是扁扁的,但有一些稍微凸起来的好运肯定是500元、600元的啦!但有一个却是鼓鼓的,那是妈妈给的。 小学生优秀 白云飘飘网

于谦的诗范文4

那么责任呢?所谓责任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义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而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担负的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既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又影响自己工作的成败。教师的责任心主要表现在教书育人上,它是驱使我们做好工作的动力,但它不是在轰轰烈烈中展示,而是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中体现,具体表现为:

一、爱岗敬业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它把野蛮变成文明,把无知变成渊博。”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人把名誉、金钱、权力看成是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砝码,朝思暮想、梦寐以求地去追名求利。而教师,依然是两袖清风,在付出与物质回报上,似乎永远不能等同,但他们总是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只因为他们怀揣梦想和责任,有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有一颗“鞠躬尽瘁”的决心。他们懂得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在平凡、琐碎乃至忙碌中,享受不平凡的乐趣!正所谓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永远以一种乐观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扛着自己身上的担子,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默默做着贡献,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岗敬业”吧!

二、热爱学生

每当我读到那句教育名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时总忍不住感叹,这是何等高的教育境界!同时更为自己还有同行们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是像母亲一样爱别人的孩子,却是圣人的行为。”老师不是圣人,但特殊的职业却要求我们像母亲一样爱每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更是为人师者的一种幸福的奉献。这种奉献表现以我的理解和体会,具体如下:

倾听,关爱学生的开始。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盼,倾听就是爱!倾听他们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酸楚,倾听他们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渴盼,倾听他们内心的不满和对外界的欣赏。总之,倾听是关爱学生的开始,也是关爱的一种方式。倾听让你接近学生让你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可以帮助你因人施教、有的放矢。爱学生就必须做真诚的倾听者,否则,就算不上爱学生,更无所谓对学生负责任。

尊重,关爱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信赖、最崇敬的人。学生也渴望老师的爱和尊重,特别是后进生,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甚至社会的压力,存在着较严重的消极乃至自卑心理,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与尊重,从而找回自信。我想,每位有责任感的教师都是爱学生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今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然而真正的爱不是束缚,也不是放纵,爱应当从尊重开始。尊重就是接纳,接纳优点也接纳缺点。

但接纳优点容易做到,可是怎样去接纳他们的缺点呢?首先要认清学生的人格可塑性是非常强的,他们都是本质不坏的璞玉。其次,人无完人,没有谁能做到完美无瑕,我们的责任就是尽力减少他们的缺点,让他们的优点越来越多。第三,缺点的改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尽量做到包容,看到他们在努力。第四,多看优点,弱化可容忍性的缺点,强化优点。

信任,关爱学生的关键。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孩子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耐心;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在充满被接受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这个世界;在充满被肯定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立志定向。”

作为教师,如何适应孩子的需要,做一个家长信任的教师?我觉得,首先应该从对学生的信任开始。只有信任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树立教师的威信。尤其当学生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老师应鼓励、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正确处理。

三、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教师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必须学会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在全面提高自己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上下功夫。“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应该有一桶水”,这句教育名言在今天似乎已远远不够了,现在的教师应该像自来水像甘泉一样,取之不尽,回味无穷。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引领孩子们认识世界,适应社会。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这句话虽然说得绝对了些,但它也有某种程度的真理性。学生们的个性差异是客观现象,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或是歧视成绩差的学生,而要充分地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名学生。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识与品德永无止境,至真、至善是教师一生的追求。古往今来,从教人员无论社会上称之为“先生”还是呼之为“教师”,无论众人评定他们社会地位是高还是低,无论领到的薪水是多还是少,在人们的眼里,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倍受世人尊重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都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于谦的诗范文5

教师语言暴力,即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底毁、蔑视、嘲笑等侮辱岐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上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言暴力,大多后果一时难以为人们所察觉,且容易为人们所忽视。教师把语言暴力赐予学生,从近期后果看,它会使学生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其后果只能是挫伤孩子的进取心,养成怯弱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从长期影响看,它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伤害学生纯洁的心灵,对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理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丧失正常的人格和健康心理,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二、教师语言暴力的产生的原因:

1、教师素质存在严重问题。很多可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这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素质是一个人综合性的东西,对教师这个群体来讲,你有了学科背景,仅表明你有了掌握教授这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你明白了如何育人的知识和道理,也并不表明你身体力行地付诸于实践,真正地作到为人师表,总之一句话,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2、教育观念陈旧。

应该说存在语言暴力的教师的主观愿望还是好的,都是希望学生学有所成,但是对严师出高徒理解的太偏颇,认为打骂、恶语讥讽才能取得效果,意识不到对学生身心所造成的摧残,忽视了学生是未成年人,接受不了老师这一教育方法的现实。

3、法律意识淡薄。

教师在实施语言暴力的时候,恐怕只想到的是在教育,而没有想到自己正在实施违法行为。新修订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两部法律都严令禁止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

4、教师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

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我国一个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组曾对某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

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陈伟分析,教师心理压力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教育体制当中引进的激烈的竞争,比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平均分,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第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他们接受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职业,就不得不尽量满足人们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因此而常常掩盖和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从而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第三,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

三、教师语言暴力的防范

1、加强教师的培训,扎实有效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职业倦怠是制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瓶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非常容易使人沉溺于旧的方法方式,拒绝接受新鲜事物,有时甚至明知不对但却故意为之。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2、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虽然已经开始得到关注,但还没有从实践层面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认真调研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危害,弄清症结,找出办法,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培训,建立相应的心理干预机制,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减轻教师承担的心理压力,杜绝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保证教师健康的心理。

3、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于谦的诗范文6

关键词:教育理想 学前教育 科学主义 教育公平 课程

教育活动是一种规律性的活动,有其外在和内在的主观追求,因而教育活动又是一种价值性的活动。因而,教育活动的展开,不仅要受制于客观现实,更是预设了人们观念性的“需要”或者是价值趋向。这种观念性的“需要”或是价值趋向充分表征为教育理想,它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要动力。

一、什么是教育理想

1、教育理想概念的界定

教育理想是“一定的主体,依据其价值现,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趋向为依据,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发展规律及趋势的观念系统,包含着人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等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首先,教育理想是教育对教育中的人与社会“未来现实”的美好设计与想象,它侧重于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价值及作用,它制约着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式的运用及教育组织管理的取向,它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其次,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身的需要,通过想象而确立的教育的价值目标。它要以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依据。第,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自己所赞同的教育价值而选择教育的结果,它体现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以,教育理想包含着教育的价值,它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的价值取向。

2、教百理想的特征

第一,教育理想的超前性。作为对客观现实可能性的反映,理想当然是一种认识,但理想这种反映具有超前性,从而构成主体在实践努力的方向。教育理想亦是如此。教育理想是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映,但是教育理想又不是对教育现实的简单摹写和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作为人们的超前性认识,教育理想的对象不是教育的历史或现实,而是教育的未来,而人们对未来的建构总是要立足于现实。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意味着与现实的隔绝,相反,其目的恰恰是立足于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去提升现实。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对教育理想的建构应注意摈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成分。

第二,教育理想的批判性。作为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教育理想不仅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性、反思性的反映,教育理想的构建本质上是一种对于教育现实的批判性的认识活动。其之所以如此,在于既有的教育现实不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全盘抛弃或否定,不是不负责任的,而是立足于发展着的社会需要而对于教育现实的一种积极性的批判和扬弃。它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假丑恶的东西加以贬抑和排斥,另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真善美的东西加以确认和发扬。

第三,教育理想的导向性。教育理想包含着人们对教育未来的预测和预见,其预测和预见的目的是要以“未来”来规范和导向现实中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教育理想是人们对应然状态的价值追求,这种“应然”超越于人、社会及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的制约,比“现有”形态更规范、更合理、更完善,因而往往会成为人们进一步活动的取向,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教育理想作为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规律的观念系统,体现了每一时代人们对教育应然的价值追求,它可以引导教育实践向合目的合规律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使教育不断地趋向于真、善、美。

二、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

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是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其主要基础的。在教育史上,从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到实验教育学创始人拉伊和梅伊曼等等,都把心理学看成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研究界风行教育实验和心理测验,教育学日渐成为心理学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而学前教育学则成为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

2、学前教育的民营化改革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在学前教育领域引入社会民间资本,推进学前教育的“民营化”,这在我国许多地方已形成一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私立幼儿园纷纷出现,一些公立幼儿园也在一夜之间转制为私立幼儿园、贵族幼儿园。

3、不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评价

评价是对课程成效的宣判,但是幼儿同课程评价对幼儿园老师来讲很难操作和实施。例如,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强调幼儿发展,将幼儿发展水平作为评价幼儿同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求通过幼儿园教育达成幼儿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指标。而幼儿的发展并不全然归因于教育,更不全然归因于幼儿园教育。

三、教育理想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现

首先,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的一般有限原则加以不适当地推广和转换,将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搬用并用以规范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不合适的。学前教育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矛盾并非科学主义的研究能够解决的,学前教育迫切需要的是从学前教育现场问题出发的生态研究。学前教育的变革者也不应始终坚持以“理想化”的状态为标准,强行规范和改造“不理想”的状态的幼儿园及课程。

其次,学前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逐渐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幼儿人园率,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平性要得到实现与强化,最关键的还在于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扩建、多建公办幼儿园,平衡各幼儿园间的师资与设施配置。同时,幼儿园收费标准的制订应与公众普遍收入相适应的程度,能让大多数孩子进入条件相差不大而又能保证教育质量且收费相对低廉的公办幼儿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前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