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范文1

[1]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我阅读熊华军教授、史志刚同学的《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2种CSSCI来源期刊载文数据》和陈昌芸同学的《共词可视化视角下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构成及发展趋势》两文后首先意识到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想到要谈谈对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的认识与看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是关于高等教育学大领域研究情况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2010-2013年12种教育学期刊刊载的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进行可视化研究,总结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发文规律,揭示了作者间的知识交流机制与合作交流模式,得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部属大学引导、鼓励和组织学者开展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主要来自教育学,多受到省级和部级的基金资助,彼此之间合作规模较小,合著强度较低,合作率不高,主要围绕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德育、大学教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八方面开展研究等结论。这些研究,数据可靠,分析透切,很有说服力。陈昌芸同学的文章,采用的也是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不过,关注的只是高等教育大领域中教学服务型大学小领域研究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以刘献君教授为代表的院校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是院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子领域。这个研究领域,也是由刘献君教授在2007年开启的,现在随着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实践的逐步推进,也产生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陈昌芸同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当前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教学服务型与其他大学的区别和联系、具备的特征及价值和功能、建设主体、建设路径、具体问题探讨五大领域,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未来需要注重学科发展,着力特色研究;重视社会服务,推进合作研究;关注人才培养,突出创新研究;强调多维审视,多视角研究。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五大领域的查找及其研究趋势的提出,为进行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

这里选编的两篇文章都对其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了梳理,并列出了名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得出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高产作者有王建华、张楚廷和王洪才等为代表的66位,形成了以潘懋元、张应强和刘献君等为代表的高被引作者群,高文兵、李立国、王建华和刘克勤是综合网络中影响力较大的作者等数据。陈昌芸同学的文章得出了在发表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的50种期刊中《铜仁学院学报》刊发了14篇、《浙江树人大学学报》13篇,核心作者有刘献君、侯长林、罗静、陈明、徐绪卿、魏钢焰、陈琼英、沈云慈等结论。这些数据和结论,既是对相关刊物和作者的肯定,也为更多的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强化了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意识。铜仁学院能够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有一定的地位,就是其高等教育研究团队近几年来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这个领域的研究上,没有对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的集中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既是方法,也是策略。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领域,可大可小,具体要视研究者个人或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和兴趣而定。能力强、水平高,又有兴趣者,其研究领域可以不断拓展,直至满足研究需求为止;能力弱、水平低者,其研究领域可以小一点、窄一点,小和窄到能够把握得了的领域为止。研究领域大小、宽窄的确定,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一旦确定,就要在一段时间之内,甚至比较长的时间之内,咬定青山不放松,方可见成效。之所以有“专家”的称呼,不就是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点研究的结果吗?关注某一点的时间长了,研究的问题深了,积累的东西多了,也就自然成为了专家。其实,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学等理论研究需要专注于某一领域,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也有领域意识,比如陆文夫的“苏州小巷”、刘绍棠的“运河滩”、何士光的“梨花屯”等,就是坚守在一定领域中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所以,选定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就要尽可能将其领域中的矿石挖掘出来,并逐步占据该领域的制高点。占据了高等教育学某个领域的制高点,就是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贡献!

作者:侯长林 单位:铜仁学院

高等教育学范文2

“教育与人”一节内容中,人的发展是一个关键词,教师在导入环节以“人”字作为切入点,从训诂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人”字的含义:“人”字的结构简单,所以坦坦荡荡;“人”字的笔画灵活,但是不失原则;“人”字的结构稳固,寓意做人要有责任感。简单的一个“人”字,被教师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学生从中感悟到的不仅是字本身的意思,更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和对人生的思考。人是完整的,教育也应该是完整的,每个个体需要的不只是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支撑专业发展必备的精神动力,这就是对人生的感悟———正确的人生观。在师生的每一次交流中,这种完整的思想会如春雨般渗透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血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回顾环节中的人生发展指导

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已有知识的回顾,来引发新知识的呈现。在“遗传与个体成熟”的探讨中,教师请学生回顾个体发展的各个关键期,如大脑分区的关键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身体发育的关键期等。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关键期的了解多限于儿童期(0-18周岁),在讨论中并未提及成年后的关键期,于是教师在补充环节强调了“20岁是成年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了在大学阶段应该树立的人生发展的方向。教育覆盖所有领域,贯穿人的一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达的全面与整合的思想,会通过每个教学环节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方向,教育在课堂之外,这是教育本身对教学活动的要求。

三、理论应用环节中的常识教育与文化传承

高等教育学范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研究取向;学科建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学从教育领域范畴内独立出来,关于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越来越多,这其中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最为明显。本文从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历程、基本概念以及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国外的高等教育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开始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学术热点课题,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学始终是作为同一个问题在研究讨论,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起初就被列为单独的研究范畴,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意识较强。

(一)理论研究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学科建设理论体系上,不注重理论体系的研究会导致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需要向脱节。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应立足于现实需要,理论研究服务于具体实际问题的需要,加强热点问题的研究,注意现实问题实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思考。

(二)问题研究

赞同问题研究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项专门的学科,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解答教育中的矛盾、困难和疑惑,帮助人们增加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本身的重视,不必过分强调构建一个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与其建立一个不成熟的体系,不如解决现实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不断修改论证研究中的某些理论。

(三)研究问题与构建体系并重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问题研究和构建体系的观点进行的综合与折中,认为二者并不冲突和矛盾,从根本上来讲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在研究目标上应该坚持二者兼顾的原则,不断的研究问题,创新理论。努力构建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有利于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解以及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醒方法论指导。研究理论是途径,解决问题是目的,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理论的源泉。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现存问题

许多研究学者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作为重点课题,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自诞生之时广大学者就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等问题上进行了讨论研究,尤其是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内容进行了论述,促进高等教育学里理论不断进步。

(一)学科建制

高等教育学一直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是高等教育学研究学者的攻克对象,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与国外相比,起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将高等教育学从教育学的范畴内剥离出来,最终扩大到国家学科专门目录,以教育学下的分支专业合法存在,许多师范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增设了博士点、硕士点,加大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力度。我国高等教育学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以及理论成果几个阶段,最终被确立为专门学科,至此,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仍不够完善,在理论成果与实践应用上仍需要不断研究和修改。

(二)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从来都具有专门的、独立的研究对象,这是学科得以存在的基本要素。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上。许多研究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应该是基于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为了探索与总结高等教育的深刻意义,促进高等人才素质的提高。将以上观点进行综合整理后不难发现,各学者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上存在异议也存在着相同之处,即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其本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在高等教育学的内容与分支上仍具有争议,有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学科学建设中的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较为重要,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规律更重要。当今社会的大环境背景下,将高等教育学编织成一个动态的、科学的、多元的系统,其中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因素,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三、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措施

(一)改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就高等教育学的教育目标而言,在学术界存在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应综合考社社会需求,以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水平、教育资源等为基础,避免因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条件由于高等教育低下而下降。同时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正面思维,减少社会功利性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品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为高等教育学教课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二)树立长期人才培养战略意识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此,应树立人才兴国战略意识,从高校入手实施。有观点认为专业和综合知识相结合是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此一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提高其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其专业水平。高等教育应该将培养专业人才与提高公民素质相结合,通过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人才,实现全社会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将出现专业人才与综合素质人才共同培养的全方位培养模式。依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笔者给出以下参考:调整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实施社会教学,增加社会实践,增强理论基础的同时,全面提高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在重点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开展试点,推广本硕连读方式,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实现高等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战略是发展与竞争的重要内容,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长远问题,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用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探析—跨学科的视角[D].汕头:汕头大学,2006.

[2]文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5(6):54-59.

[3]黄敏.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思考研究[J].考试周刊,2015(53):147.

[4]文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述评[J].江西教育科研,2005(7):25-28.

高等教育学范文4

一、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发展同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相互矛盾

高等教育学面对的广大知识水平相对极高的大学生,因为该专业设置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要求学生学术能力的提升,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与教育学发展趋势同步。然而就当前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需求来看,更注重的是今后就业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希望在教育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实用性知识,能够运用在专业领域。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发展同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协调,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需要采取进行深入的探究,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二)大学生人才培养达不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高校纷纷设置了学分制来考察大学生的综合情况。在学分制度体系的约束下,高等教育的目的性虽然更加明确,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大学生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学分,单方面的发展自身的能力,使高等教育的本质产生了变化。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专业人才不仅同高等教育的本质相违背,甚至还会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无法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1]。

(三)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

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准则,其中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培养方案是否同大学教育状况相适应、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否能够保障等,如果开展了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会浪费教育资源,事倍功半。因此还需要对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完善,严格限定人才质量标准,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二、基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培养高等教育学人才

(一)使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培养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人才掌握了基本的理论性知识,如果脱离理论教育只是强调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就会本末倒置[2]。所以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做好基础理论性教育工作,要求大学生涉猎高等教育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构建,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帮助专业人才树立良好的研究意识

研究意识是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在具备较强的研究意识的基础上,大学生才可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力,从而更加科学的处理和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探究思维和习惯,这就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制定的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学分制的作用,让大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状况,在所擅长的专业中发展研究能力[3]。除此之外,还要将大学专业人才研究意识的培养纳入到培养体系中,使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将研究意识培养贯彻、落实到整个高等教学过程中,确保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钻探、探索意识,使大学生实现从理论型向探究型的转换,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三)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也不仅仅包括授课这一基本方面,还要在大学生课下任务,要求大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因此在高等教育下,要想让大学生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必须布置实践探索任务,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可以进行如下安排:1)让大学生自主完成该专业知识的搜集、整理工作,让大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把握;2)设置一些较为困难的专业探索性课题,供大学生课下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对课题开展实证分析,及时解决疑惑,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钻研知识,凸显出高等教育实践性强的特征,培养出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高等教育学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教育公平

1.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

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不同的学者站在各自不同的观点、立场和背景上,对教育公平的本质理解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本质认识也是不相同的,其主要的代表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高等教育公平就是高等教育权利或机会平等

西方学者大多从这个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公平,如霍普金斯大学的詹姆斯·科尔曼,[1]瑞典教育家胡森[2],等等。联合国大会1948年12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3]1966年12月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规定:“高等教育应根据能力,以一切适当方法,对一切人平等开放。”[4]1989年11月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第28条规定:“根据能力以一切适当方式使所有人均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5]我国学者杨德广与杨东平也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6]

1.2高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机会资源分配的合理公正

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学者斯蒂芬·海纳曼,他认为机会均等的实质可以归纳为享有公平使用教育资源的机会,不一定因为就读机会的不平等就应该减少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7]刘复兴认为,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这种利益分配体现在三个方面: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的分配、发展条件的分配(或称教育资源配置)、发展水平和资格的认定。[8]华东师大陈玉琨认为:“从本质上说,‘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资源的享受联系在一起的。”[9]

1.3高等教育公平是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

我国学者张应强认为,教育公平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既存利益(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等)分配平等与否及其产生原因、标准等的价值评价和判断。[10]李润洲认为教育公平是指人际间教育利益关系以及非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和评价。[11]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12]

2.学费制度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2.1在免费制度下

国际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到底是应该实行免费还是收费,以及其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公立学校应当实行免费的制度,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高等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付不起学费的人们会因为收费问题而无法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这是不公平的。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接受高等教育与他们在此之前接受的包括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在内的全部教育紧密相关,因而不是一件简单孤立的事情,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对一切人平等开放。因此,《儿童权利公约》并没有重申“免费”高等教育,而是提出:“以一切适当的方式根据个人的能力使所有人均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M.布雷认为:“与出身于较贫困阶层的同龄人相比,出生于富裕阶层的年轻人更有可能进入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补贴有可能主要为富人造福。”[13]艾舍尔认为:“免费的高等教育是让穷人来支付富人上大学的费用。不取消高校免费入学制度,实际上就是坚持把穷人的收入作有利于富人的两次再分配,免费高等教育既不能保证有效又不能保证平等。”[14]倘若高等教育实行免费制度,那么对于教育的投入必然是有限的,通过人口学的知识我们便可以得出,这会使得整个高等教育的规模与适龄人口的比例变得极其不平衡,造成获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局面。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分析,在免学费和大范围助学金的情况下,这也意味着高等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不公平。

2.2在收费制度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若片面地理解高等教育“社会价值”,在经费上过分强调国家与高等教育脱钩,则会导致有两种危险:一种是过分要求“成本回收”,另一种是过分要求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各种商业化活动,弱化了高等教育的三个主要职责。如果将高等教育经费上的问题都转嫁给家庭,那么这只会加剧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有学者做过相关的研究调查表明,经济收入水平不同的家庭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学校和专业时有不同的倾向性,这就使得这些学生选择高等教育的机会变得不均等,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的学生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上处于不利的地位。[15]家庭收入越高的学生越倾向于综合和工程类大学、重点大学,以及艺术、管理、经济、新闻和医学等专业;家庭收入越低的学生越倾向于农林地质类学校、普通本科,以及农林、教育等专业。这种收费制度不仅会导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还可能导致这些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后的结果不公平,也就是说,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往往会进入教学质量一般甚至是较差的学校,选择的专业也是比较“冷门”的低收费专业,从而影响他们的就业前景。高等教育学费的不断提高,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这无疑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问题。

3.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根源

高等教育无论是实行免费制度还是收费制度,教育公平问题都是无法避免的。套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我国当前落后的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也就是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无法真正避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人民群众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是居民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原因。要解决教育的不公平,就必须解决居民在经济上的不公平。有学者指出,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即使实行免费教育的政策,也不能消灭机会不均等的经济根源,因为免费学校绝不意味着学生的教育成本对任何经济水平的家庭都同样重要。当实施免费教育时,仍有许多家庭无法供养较大的子女上学,因为他的劳动无论对地处农村还是城市的家庭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16]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高等教育实行免费制度并不意味着教育公平,反而会使高等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变得低效率和不公平,从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来看,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要比免费制度更能体现公平。(二)经济上的不平等是高等学校出现贫困生并且引发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根源,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还是免费的制度几乎与此无关。(三)高校贫困生问题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是有联系的,但并非紧密相关,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消除经济上的不平等,在经济上平衡发展,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四)依靠国家财政支付,对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低的学生给予财政资助,完善贫困生贷款制度,为贫困生提供条件和方便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是解决高校贫困生眼前问题的最快捷的办法。(五)高等教育的学费标准应当与当前大部分居民的家庭收入情况和支付能力相匹配。

参考文献:

[1][2][16]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79-217.

[3]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R].Adopted and proclaimed by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217 A(III)of 10 December,1948.

[4]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R].Adopted and opened for signature, ratification and accession by General Assembly.resolution 2200A(XXI)of 16 December,1966.

[5]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R].Adopted and opened for signature,ratification and accession by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44/25 of 20 November,1989.

[6]杨德广,张兴.关于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杨东平.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与反思[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4).

[7]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

[8]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02,(10).

[9]陈玉琨.试论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

[10]张应强,马庭奇.高等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02,(12).

[11]李润州.教育公平刍议[J].江西教育科研,2002,(4).

[12]马和鸣.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7.

[13]M.布雷.高等教育筹措经费前模式、趋势与选择方案[J].教育展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3):60.

高等教育学范文6

学前教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

A.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生产产品的活动

C.商品交换的活动 D.传递知识的活动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在说明

A.天然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B.人工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C.精神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D.物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3.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

A.经济发展 B.文化水平

C.人口状况 D.政治制度

4.儿童因为情绪紧张或压抑引起厌食,这表明

A.身体发育决定心理发展 B.心理发展影响身体发育

C.身体发育影响心理发展 D.心理发展决定身体发育

5.“成熟势力说”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 B.格塞尔

C.华生 D.皮亚杰

6.为学前儿童拟订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7.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是

A.福禄贝尔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洛克

8.影响当前美国开放式教学方式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卢梭

C.夸美纽斯 D.福禄贝尔

9.学前教育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

A.社会需要 B.学科需要

C.教育方针的需要 D.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

10.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

A.使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B.使每个人平均发展

C.使每个人得到同样的发展 D.使门门功课得高分

11.下列各项表达中不属于游戏特点的一项是

A.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 B.游戏是自由自在的

C.游戏是有一定的模式的 D.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12.《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13.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这是

A.保教结合原则 B.独立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启蒙性原则

14.发展适宜性的含义:一是个体适宜性,一是

A.目标适宜性 B.方法适宜性

C.年龄适宜性 D.课程适宜性

15.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

A.蒙台梭利 B.裴斯泰洛齐

C.福禄贝尔 D.陈鹤琴

16.下列各项不属于有规则游戏的是

A.音乐游戏 B.智力游戏

C.表演游戏 D.体育游戏

17.《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的时间是

A.1980年 B.1990年

C.1996年 D.2000年

18.1-2岁的婴儿主要的活动形式是

A.集体性活动 B.个别活动

C.小组活动 D.班级活动

19.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制的

A.义务教育阶段 B.基础教育阶段

C.可有可无阶段 D.福利教育阶段

20.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

A.测验

B.评价幼儿学习文化知识、算算术、认字的水平

C.考试

D.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21.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是

A.游戏法 B.移情法

C.故事法 D.讲解示范法

22.中班幼儿思维的特点是

A.感知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23.在园所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工作中,教师要坚持

A.园所对家长的领导地位 B.园所对家长的主导地位

C.尊重家长,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 D.家长对园所的主导地位

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A.多重角色 B.教育效果的长期性

C.创造性 D.纯真美好

25.教师与幼儿沟通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注意倾听 B.注意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

C.言语专业化 D.言语儿童化

26.我国幼儿园大班一般为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27.在河北定县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的是

A.陶行知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陈鹤琴

28.关于“提前开始计划”(Head Start Program)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A.是根据“教育人人平等”的理念进行的 B.是针对环境不利的儿童进行的

C.是一种补偿性教育 D.是在法国进行的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29.白板说

30.角色游戏

31.保教结合原则

32.结构游戏

33.核心家庭

34.分离焦虑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35.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36.简述杜威的儿童观。

37.简述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38.简述讨论法的操作过程。

39.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

40.简述我国农村不发达地区的社区学前教育形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