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见真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繁华落尽见真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繁华落尽见真淳范文1

你还会遗憾吗?(52分)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你的才华馥郁了一个王朝!

十岁遍观百家,作赋更凌相如。沉香子亭下,熏熏乎挥笔成章;碧玉金殿上,贵妃研墨力士脱靴!可人的一生哪能有这么多繁华?于是--

你看见高力士那恨恨的眼神了吗!你看见杨贵妃妩媚多谲的恣笑了吗?三天,你便成了一个背着"才名"的"御用文人"!难道皇帝的"赐退金"不是施舍?

"繁华落尽见真淳"!于是你花月下对饮三人,放浪形骸之外,享尽了"谪仙人"的飘逸潇洒!于是你慵懒地坐在黄花梨椅子上,举觞搔头地问着:"主人为何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在你眼里不过是身外之物!

葡萄美酒,壶觞交错,一醉解千愁!

"唐朝啊唐朝!你为何宜诗宜酒不宜诗人?"

你不再像从前那般"执着",把天下疾苦通通交给了杜二去低吟浅唱……

你寻白鹿,访天姥,把所有的遗憾洒在了镜湖!是啊,老天也不忍一颗诗心搁浅在功名利禄!

无奈,留恋与不舍,揪着遗憾一同扔到了酒壶里!可你心中为何还有惆怅?

哦--抱负不展!憾矣!那么,许我--

采借你诗歌中的平平仄仄,借录你灵魂里的缕缕丝丝,以青冥为长剑撷取七分二寸,以流水声调演绎八音三叠。你有芳香的魂,我要留醇厚的韵!无人赏识,你与飞仙共游天;我有机遇,我与风同入壶!我要酿一口铁血丹心,酿一口豪气万丈!

繁华落尽见真淳范文2

秋,却是意境的写照,清冷、萧瑟、寂寥、悲凉、质朴,是人生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凄寒之境。“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秋霄日色胜春霄,万里霜天静寂寥。”王勃的意境更为开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则以豪放见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苏轼这个大才子,心境随世态而渐老,他的笔下既有色彩斑斓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又有往事如烟不可追忆之苦,“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了无痕。”还有人生如梦不堪回首的浩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宋林逋则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抛开了浅盏低吟,唱起了“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对于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清人王士祯则是独钓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人遗世独立超然物外,其境旷世高古摄魂夺魄。世人总喜欢春天的繁华似锦,排斥秋天的无情与落寞,然而,秋天却是人们回避不了必然经历的季节,无论是时令之秋,还是人生之秋,有了阅历有了苦难有了沧桑,才有秋天的成熟与丰收,才有艺术的苍老之境。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唱响了嘹亮的秋的赞歌:刘禹锡有《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诗人杨万里则从另一个角度领略了秋天的别样美景,他的《秋凉晚步》云: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李白从秋山秋水中,感受秋天的逸兴湍飞,秋高气爽宜人秋色直入笔底:

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秋,是走向衰老的标志,成语“老气横秋”是也。然而它的另一面,却是成熟与老辣的象征,是清寒与寥廓的外显;是秋月朗朗,鹊桥飞渡;是枫叶萧萧,秋蝉默默。此刻,树叶完成了一个轮回,把自己交给大地,交给粗壮的根,在蜕变中孕育新一轮的成熟与丰收。因此,秋又是落叶对根的情思,是大雁对长空的向往;秋天的奉献是无私的,秋天给人的境界是深远的。

田园诗人王维,隐逸山林之中,写诗画画参禅,每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对秋天的感悟刻骨铭心而又深入浅出,物态自然,意象空灵,情与景融,意与境谐,他那眼中之山水,即心中之山水,即意象之山水。他的一组组山水诗就是一幅幅山水画,读了,心驰神往;看了,神与物游;品了,通会之境,人书俱老。《山居秋暝》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感慨于秋之空山的幽远空旷与寂静,禅意十足,归意可掬,那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竹喧与浣女,莲动与渔舟。是诗焉?是画焉?是禅焉?似是又不全是。这是一幅世外桃源归隐图,沉醉于兹,心旷神怡,这种诗画禅俱佳的秋的去处,纵使贵族王孙,亦足以陶然可乐,而流连忘返。

四季有四季的特点,“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我却独爱着秋天,秋天是令人怀念的。与春天的浓艳热闹相比,秋天是肃穆静寂的,与夏天的芜杂茂密相比,秋天是简洁透明的,与冬天的空灵虚幻相比,秋天是厚实宽容的。秋天是富有个性的季节,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秋天蕴藉着寂灭与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乡,秋天是朦胧诗人的底色。当春天伸张它慵懒断魂的双臂,当夏日豪情满怀悄悄远去,而冬夜万籁俱寂作客梦乡的时候,惟有秋天,面对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情思绵绵与心灵震撼,没有懊悔与惊愕,没有固执与软弱,细细品味着淡淡的忧伤,涵泳着一片布满皱纹的宁静,以你的博大浑厚消解着春的轻佻与夏的轻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缄其口,“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热泪盈眶的感动写进生命的十四行诗。

秋天,我为你的每一片落叶而阵阵讴歌!

秋天,我为你的每一处苍老而击节赞叹!

繁华落尽见真淳范文3

一、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设置要有探究价值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必要拿来小组合作,也不是每节课都要有小组合作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具有探究和讨论的价值。

1.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了两个人的思想。其实,学生们在交流中会不断生成新的思想,成倍地复制更新,这样的交换意味着用集体的智慧来重新构建问题答案。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段。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想一想,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麦穗前提出的要求暗示了什么?

⑵体会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时的语气。

⑶找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

⑷弟子们找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

⑸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苏格拉底的话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怎么理解两个“最大的”?

⑹弟子们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⑺你希望一生中能找到“最大的麦穗”吗?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这7个问题都拿来讨论。小组合作只能放在重点问题第⑷题、第⑹题、第⑺题上,这样教学重心才能凸显出来。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统一分歧

当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导致意见不统一时,我们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的思路越辩越清晰,让问题越辩越明了,而且在交流中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第二课时导学案设计。

合作探究:

⑴阅读课文第三节,说说这一节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谈谈你的看法。(教师要在巡回中适时提示:本段共写了多少种花?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⑵辩论:这一段是不是写走题了?

通过小组辩论,学生理解并领悟到作者在这一段话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的表达方法,也领悟了其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的参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小组合作中,我们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认真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给予点拨、督促。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

1.规范学生的讨论行为。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效果。

2.及时发现富有创意的想法。学生小组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要在参与小组的活动中倾听、感受、寻找,默默记住这些迸发的“火花”,并在全班交流时予以重点展示,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升华为智慧的“灵光”。

3.教师应给予及时点拨,帮助学生排除障碍,有效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充分发挥小组评价奖励机制的作用

合理的奖励机制是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组间竞争,就能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

合作学习中,我们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我们实行了三级评价体系:1.日评价。2.周评价。3.月评价。每学期综合评比出“优秀学习小组”“优秀合作标兵”。我们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

繁华落尽见真淳范文4

一、扎扎实实学词

一老师在上《真实的高度》时,匠心独具地抓词语开展阅读教学。她先出示几组词语,不难发现,这几组词语选得非常巧妙。第一组,文中的多音字;第二组,文中难读难懂的词语;第三组,带有“名”字的词语;第四组,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这几组词语,逐步深入,纵成一条线,使文中的词语教学一层又一层地推向另一个高度。有了“主线”的串联,避免了词的机械和积累的无序,词语的理解有了依托,有了方向,有利于词语多角度的理解、多层次的积累。这样的积累和运用必然是更有效的。尤其是第四组词语,它们与文本内涵关系密切,对它们的理解,是一种铺垫,是一个台阶。老师的设计没有一蹴而就,是有层次,有梯度的。首先让学生说说词的表面意思,接着让学生读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挖掘它的内涵,追求一定的深度。如:小仲马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最后老师紧抓“真实的高度”一词走向文本,深入阅读,不仅落实了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扫清了阅读障碍,同时以它为切入点,巧妙地把课堂引入另一个。

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富有层次,这样的词语教学可谓简约明快,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进入教学的难点,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二、入情入境朗读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情感与语文是紧密融合、不可分割的。教学《白杨》这篇文章,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军旅歌曲《小白杨》,知道是谁唱的吗?歌中是借小白杨来比喻谁呢?

生:借小白杨来比喻边防军人。

师:你们真聪明,像这种借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写法叫借物喻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白杨》也采用了这样的写作方法。那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多媒体播放戈壁风光。)

教师动情地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在如此荒凉的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排排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去欣赏一下戈壁白杨的风采吧。(多媒体播放白杨)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白杨说点什么呢?

生:白杨树,你的身形真优美。

生:白杨树,你的生命真顽强。

生:白杨树,我要学习你不怕困难,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

生:我要学习白杨树无怨无悔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乐观生活。

师:孩子们,你们的发言真让人感动。那文中的爸爸和孩子们是怎样谈论白杨树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段落,并把爸爸的话多读几遍。

在教学中,这是这种情景交融,以景触情,让学生体验了当时的恶劣环境,体会到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情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这样浓郁地朗读,扣动着孩子们的心弦。

三、真真实实写话

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就是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淡化指导的痕迹,把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

繁华落尽见真淳范文5

摘要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很多老师都在尝试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去经历“合作、交流、对话”的过程,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的合作学习教学也暴露出了我们对于合作学习理解的简单和片面。合作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应该是有效的,是能够提高其数学认识思维水平的过程。

关键词有效;合作学习;教学经验

一、营氛围,造合作之沃土

学习活动应当被看成相应的、社会共同位的共同行为,社会共同体的某些共同认识一旦得到确定乃至形成特点的文化传统,就获得了很强的生命力。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就用一种诗化的语言营造了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上课伊始老师播放了一个石子投入池塘产生波纹的录像。问学生看到了什么?这些波纹形成的是什么形状?(学生说:看到了一个池塘,水面投入一个石子以后产生一圈圈圆形的波纹)老师说:圆形的东西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我们看……于是老师又播放了一些大自然中的景物,如花朵、太阳、向日葵等等。学生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欣赏着这些精美的景物,流连忘返。看完之后,老师说:这些圆形的事物美吗?(学生:太美了)圆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随处可见。或者说信手拈来皆有圆啊!同学们你画过圆吗?(学生说:画过)你们有哪些方法画圆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带着对圆的浓厚兴趣展开了自己画圆经历的讨论:有的说可以借助圆形物体画圆;有的说可以用圆规画;有的说用两只笔夹起来画;还有的说用一根绳子就能画一个圆……我们看到孩子们流连其间,对圆产生了一种老朋友般的感情。不难看出这种学习氛围的营造正体现出了教者的教育艺术,教师从貌似平淡的大自然出发,在舒展的背景音乐中娓娓道来地介绍着大自然中的景物。孩子们似乎看到“圆”从大自然中一步步地走出来,走到了课堂里。这里形成了一种宽松、和谐、带着欣赏美的学习氛围,为下面展开画圆方法的讨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创情境,究合作目标

美国数学家哈尔其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将书中的例题作了改动:妈妈要小明到超市买苹果,每斤3.4元,要买两斤,小明带5元钱够不够?学生没有经过讨论就知道了:小明带的钱不够!这时老师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有学生说用加法,因为小数加法学生已学过,很容易就算出来了;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用乘法列式3.4×2小数乘法学生还没学,于是老师追问大家:3.4×2你有办法算出来吗?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交流一下。因为前面已经复习了元、角、分单位的互化,学生说:“这里我把元化成角34角乘2等于68角,再把68角化成元就等于6.8元了”。而实质上这就是小数乘法方法产生的基础,解决了这一难点也就使学生更深刻领会小数乘法法则的本质。这里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然而又都是有深意的、有价值的,它们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有效地把握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与生长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下面展开小数乘法法则的讨论打下了基础。

三、简规则,明小组内分工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自有其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然而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就其组织而言,它应该有明确的小组分工,有简洁的合作规则,体现出小组集体的智慧。既然称之为合作,必须有与其相应的规则,否则便很容易出现各说各的、各做各的,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首先,笔者认为合作并不排除独立思考,相反合作的重要前提正是独立思考,因而在合作之前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逐渐形成整理和概括自己想法的习惯,高年级的学生也可适当要求其将自己想法用几个词或几句话写下来。其次,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我们必须明确小组分工,建立合作规则。小组的分工要民主、平等、包涵竞争机制,小组长可以通过竞争上岗或轮换制等合适的方法选出。再次,合作、交流应该是有序的、理性的,课堂中我们看到的合作、交流很多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暴风雨式的一阵,甚至很多情况同学之间说什么都不是很清楚。小组内有序的举手发言可以很好地培养其完整表述思想的能力,以及倾听、辨析别人想法的能力,也许这样的讨论并不是十分热闹,但它却更能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交流。

繁华落尽见真淳范文6

一、参与、体验生活

“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真实的水来?”叶圣陶先生这段话精辟而又切中时弊。生活着就要体验着,没有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的冲动、精神的觉醒和智慧的发现。要让学生作文流淌出“真实”的水来,就必须带着学生跳出课本小书和语文小课堂,走进“生活百科书”和“生活大课堂”,主动参与、亲自体验,取得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写作时才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我曾布置学生走上大街考察各种店铺、品牌的徽章,访问其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设计班徽,并用文字解说设计思路和作品含义。为完成这项作业,学生必须与许多人交往,也会碰到许多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会有各种体验,这些都为孩子们创造了写作的源泉。

二、观察、积累生活

生活每天都给人以启迪,然而生活的这种赐予却是转瞬即逝的。如何捕捉并且留住它们,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注意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巴金说:“我最主要的一位教师是生活,中国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观察感受使我成为作家。”大量的写作实践告诉我们,作者的思想修养、知识修养和写作技巧是在他们对生活进行观察和在写作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学生观察、记录在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到作文时尽可调兵遣将,不愁无米下锅了。

一个盛夏的傍晚,我的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自习,教室一片寂静。忽闻一声响雷,随即狂风、闪电、暴雨一一粉墨登场。学生们循声望去,发出声声惊呼,我嗅到了不安分的气息,当即决定:给他们一个观察、积累的机会吧!他们兴奋极了,飞出门外。我也来到其间,引导他们多角度进行细致观察、大胆想象。待雨变小了,我甚至鼓励他们到操场上去和雨嬉戏。回到教室,我们一起分享、交流,教室里充满了快乐和童趣,也充满了丰富、新奇的想象,还点缀了些许深沉的哲思。在后来的作文训练中,许多佳作的题材就来自这次和雨的不期邂逅。

三、感悟、整理生活

生活只是素材,人们在阅读、交谈、沉思、观察、接触新事物时,总是要经过分析、认识、产生各种感想、有所领悟,才能将生活素材凝聚到文章中去。如果只有生活的素材,却没有深刻、的思考,就只写了表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热爱、观察生活,还要指导他们思考、鉴别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悟出事物所蕴涵的意义。对记录下来的随感还要经常加以整理,从中求得新的判断与认识,使思考更具深度和层次。

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埋葬魔鬼”的活动。我让学生先将自己近期的过失写在纸上,反思其不良影响,然后大声对这些过错说:“你是魔鬼,我要战胜你、毁灭你、抛弃你、埋葬你。”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大家将这张纸撕得粉碎,如同将魔鬼撕得粉碎。最后我提议将撕碎的“魔鬼”残骸亲手埋葬在泥土中。没有挖土的工具,大家就用手,石子、枯枝划破了他们的手指,我心疼地让他们找小木棍之类的工具,可他们说:“这点疼痛不足以惩罚所犯的过错,手指的痛刻在心里,记忆才深刻,教训才深刻。”当天,我布置学生将这段经历及感想写进日记本里。后来,不少学生将该素材用于作文创作中,涌现了许多情真意切的佳作。

四、交流、探究生活

经验、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对生活理解的差异,积累、思考的有限决定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有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与师长、同学交流思想,不失时机、甚至创造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争鸣,相互沟通、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建构更完整、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宽松、自由、平等的探究环境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作文兴趣。

我曾借2012年7月24美国影院枪击案中发生的感人瞬间,组织学生以“什么才是真挚的爱”为话题展开讨论。学生觉得老师与他们谈论这敏感的话题是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就慎重地思考、讨论起来。在交流、碰撞中,他们学会了对美与丑,善与恶的审视,道德情感得以升华,更乐于探索未知领域。写作时,一下就切入了主题,涌现了许多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

五、提炼、表达生活

作文是作者思想认识的外在表现,文章思想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而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提炼。对于初中生而言,缺乏生活的提炼、思想的砥砺,使他们的文章即便辞藻华丽,也掩饰不住矫揉造作,缺少思想内涵。身边无闲事,世界有热点,生活中值得思索的问题不计其数,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犀利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机智去重组,做一个善于关注生活,善于思考、提炼生活的人。在学生对生活有所体验,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有所提炼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打开生活的宝库,激发表达的欲望,在作文这方天地中自由真实地抒写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