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鉴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范文1

首先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个误区。

一般而言,高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而且摸索了一定的学习方式或方法,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却被我们所误解,形成在教学中的第一个误区。认为鉴赏教学应该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表现形式,但却走上了为“形式”而形式。在课堂上,有些老师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地用游戏、表演等形式。而对于这些形式做法是否达到真正理解美术语言并没有认真考虑,把时间花在听觉或表演上下功夫,结果学生学习美术语言反而被剥削,作品的鉴赏也就无从谈起,作品内涵的挖掘也就成无稽之谈。

误区二,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于小组合作的目的并没有认真的设计,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讨论,有些甚至钻牛角尖,更谈不上集体智慧的挖掘,实际上是典型的应付式。这些课,表面上很热闹,但却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去鉴赏美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因为这种热闹就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有真正做深入的思考,对本学科的美术语言的学习迷失了方向,在这样的课堂上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思维点拨的职责。这种方式,实际上是片面化、庸俗化,失去了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只是一句空话。

误区三,认为教师讲的越少越好,让学生自由发挥,片面强调自主性学习。

高中美术新课标实施以来,出现这样的观点,教师要少讲,要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发挥,学生无论有何感受都是对的,并一味给予表扬,认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其表达的正误,并认为这是对学生个人感受和学习主动性的尊重,并认为教师指出学生的感受有误,有灌输之嫌,如果对作品做出解释,就是“一言堂”。事实上,学生对作品的解释违背了作品的基本意义范围,则说明他对作品的鉴赏还可能处于茫然的状态,教师不给予纠正,则是把“自主”变成了“自流”,这种做法,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性”的学习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而还有可能导致学生这种自主性学习变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要走出这些误区,第一必须循序渐进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般都是以接受性学习方式为主,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学生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这次的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在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方法,注意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要真正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又要掌握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的如何,而在与学生“学”的如何。过去课堂上“你讲我听”式的教法,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现在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逐步地转变,真正地完成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第二、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美术教师,除了本是很要有精良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努力通过个方面的学习形式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兴趣之外,尊重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因。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对他尊重程度的界尺,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榜样,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使学生学会对学科产生尊重的态度,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应该是我们实施教育手段的一个策略,当然,教师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思考。将美术课定性为人文学科,实际上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渐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虽然有些学生反映像语文课,但这又有何妨呢!

第三、注重学科本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同时也指出:“懂得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地使用美术术语……”;所以在对具体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摆脱只是注意作品较为明显的和自己所熟悉的形式特征的“看图识字”阶段,逐渐对作品片面描述及经常使用通俗语言而非“美术语言”,甚至学会从不同角度仔细贯彻作品,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对形式语言景象识别、概括、整合,从而完整把握作品的形式特征及精神。在对作品的描述时,鼓励、启发、促使学生进行自由准确地交流和表达,并不断引导促使学生使用美术术语,使其鉴赏、评述能力规范,水平日渐提高。一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在不同指向的“解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果美术学习一点喜欢野性都没有,也就没有开设这门功课的必要。

《课程标准》认为美术鉴赏和基本方法是“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是在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在不同指向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描述也好,分析、解释和评价也好,总是建立在表达的基础上。多年的美术教学经理,我发现学生普遍表达能力偏低,词汇贫乏,或者极不规范,不入门道。所以,在教学中,在把握美术的学科本位同时,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美术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美术术语的运用,大到文章的整合,小到造词造句,我一直跟他们强调,要用术语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在签订学科本位的同时,应该充分调查清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

美术鉴赏范文2

目前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古典艺术,针对当代艺术鉴赏的教学内容很少。据调查表明,由于缺乏相应的当代艺术鉴赏教学,当代高中生对当代艺术极为陌生,部分学生对当代艺术的概念、代表作、艺术家不甚了解。而经过对当代艺术的分析、解释之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对当代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并表示想进一步了解当代艺术的代表作以及当代艺术家,希望教师能把当代艺术引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增强自身的艺术鉴赏力。由此可见,当代艺术进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具有很好的学生基础,把当代艺术引入高中美术教学符合时代潮流对高中生艺术欣赏力的要求。

二、当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实践与总结

1.当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

把当代艺术引入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后,先从当代艺术简史开始,介绍当代艺术的四种主要类型(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概念艺术、过程艺术)的主要代表作品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评价作品传达的情感及其艺术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不仅会评价一幅美术作品,还会对作品进行批判。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多带学生参加当代艺术展,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2.当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总结

(1)教学成效通过对当代艺术的教学,学生的艺术兴趣得到显著提高。学生普遍喜欢新异的现代艺术,并认为将当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比古典艺术鉴赏教学更有趣。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自己的知识面得到了显著提升,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不仅会欣赏艺术品,还会作出适当的批判性评价。

(2)注意事项首先,教师应当系统地讲解当代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当代艺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进行讲解,缺乏系统性的梳理,所以学生学习较为吃力。其次,合理安排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课时比例。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不能太片面,既要引进现代艺术课程,同时不能丢弃古典艺术。只有合理安排两种课程的课时,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力。再次,教师要多带学生参观现代艺术作品展。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力的提升,不仅要靠课堂学习,更要靠对作品的领悟。最后,由于一些当代艺术的观念较为偏激,教师在对教学中应该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恰当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③

三、结语

美术鉴赏范文3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现状与反思

1.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的掌握则比较薄弱,而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论教材;此外,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就是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2.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在当前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由于美术是非统考科目,高中美术欣赏课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有的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的情况。

3.教学课时少

目前,艺术课程虽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调味”课。大部分高中美术课的开设安排,一般都为每班两周一课时,即隔周上课。由于所隔时间较长,知识得不到系统的识记和理解,也就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整体化。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对策

1.提升教学理念,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反思,不拘一格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表达。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善于思考,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作品很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评价,又由于学生经验能力所限,看法也许是幼稚或不全面的,但只要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其次,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既要组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又要主动而坦诚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要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此外,还应该看到,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普及,学生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广,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查找到很多相关的学习资料,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课外去搜集资料,即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2.展示学科魅力,挖掘作品意蕴

在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都是美术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兵马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3.提高教学艺术,增强学科魅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是现代教育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艺术手段。为了能更快更全面地让学生了解,采用多媒体技术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把世界大战影片片段、工业革命的成果等进行播放和展示,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为接下来开展学生的自主鉴赏奠定了基础,无形中也加强了美术与历史、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此外,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恰当地引入音乐,可以起到调动情绪、丰富感受、创设氛围的作用。

三、探究意义深远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打破以往的满堂灌输模式,创设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寓问题探究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构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并在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的基础上,悟出对问题以及相关美术知识方法更为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美术鉴赏范文4

摘 要: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美术鉴赏课也要有高效的教与学,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了我们的研究目标。本文将比较式鉴赏结合一节美术鉴赏课实例,对比较式鉴赏的特点、形式、应用、注意事项和意义,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美术鉴赏;比较式鉴赏;教学法

美术鉴赏课在普通高中开设得很普遍,但是想上得高效却并不容易。普通高中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师: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尽可能进入情境获得审美体验,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面对不同的鉴赏内容,使用适宜的方法去鉴赏。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很多,本文主要就比较式鉴赏在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比较式鉴赏是有目的地选取相关的美术作品放在同一环境中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特点的鉴赏方法。通常是比较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的差异和导致这些差异的社会因素,具体对比哪些内容,有时还要依靠感觉,所以比较式鉴赏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美术鉴赏课教学时,经常会遇到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流派、艺术家和作品都很多的情况。如《十七世纪的欧洲美术》,重要的艺术流派就有巴洛克、荷兰小画派、法国古典主义,还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需要了解和认识的艺术家及代表作品就更多,面对大量的概念和各种风格,学生很难区分。但用比较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辨别异同,识别风格上的差异就容易多了。下面,结合比较式鉴赏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美术》中的应用,就比较式鉴赏的特点、形式、应用过程、注意事项和意义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美术鉴赏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一、比较式鉴赏的特点

比较性鉴赏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呈现出不同于其他鉴赏方法的一些特点:

1、可比性。进行比较的美术作品之间既要有相同性又要有相异点,相同是比较的基础,相异是比较的结果,这样才具有可比性。

2、直观性。比较性鉴赏是对美术作品做比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从多角度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深刻的印象。

3、综合性。比较性鉴赏通常是比较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的差异和导致这些差异的社会因素,具体对比哪些内容,有时还要依靠感觉,所以比较式鉴赏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4、经验性。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对于有无比较的需要,比较作品的哪些方面,同什么作品进行比较,用何种方法比较,都完全取决于鉴赏者的知识经验和艺术素养。

二、比较式鉴赏的形式

比较式鉴赏的形式概括起来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但是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细分出更多种类。本文结合案例,重点介绍如下几种类型。

1、同一题材,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作品的纵向比较。例如:将十七世纪鲁本斯的《劫夺鲁西普斯的女儿》与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相比较,比较其题材、构图、色彩、主题、风格。会发现这两幅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绘画作品,题材虽然类似,但其它方面就截然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对鲁本斯作品中巴洛克运动激情的艺术风格,就一目了然了。

2、同一位艺术家,同一类型,不同年代作品的纵向比较。伦勃朗的著名群体肖像《夜巡》,如果单独来鉴赏,学生很难看懂。他们不明白这幅人物众多,忽明忽暗的群像到底好在哪里?但是我将《夜巡》和伦勃朗早期的群体肖像《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放在一起比较,学生很轻松就观察出《夜巡》的优秀之处。

3、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民族、流派、艺术家、作品的横向比较。鲁本斯的《土与水》和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一对比就会发现:作品的风格、体现的审美理想和服务的阶层都不一样。

4、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不同艺术种类作品的横向比较。如将巴洛克艺术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他们具有“运动激情、华丽复杂”的共同特征,更加深了学生对巴洛克艺术的理解。

三、比较式鉴赏的应用过程

比较式鉴赏是一个过程性的鉴赏,以鉴赏巴洛克绘画为例。

首先,比较的作品要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巴洛克作品就选最具代表性的鲁本斯的《劫夺鲁西普斯的女儿》,与它做对比的要选哪件作品呢?巴洛克美术因为不遵守古典美学的原则才被称为巴洛克,所以就选择古典主义的作品与其做对比。又考虑到学生刚学过文艺复兴的美术,所以权衡后选择与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做比较。选择比较对象时除了要利用经验,还要加上理性分析。

接着,选取观察比较的任务。可对比的角度有很多,但要考虑到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所以任务不能乱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比较兴趣及比较效果。这两幅作品的比较是题材相近不同时代的纵向比较,根据两幅作品的视觉效果,教师提示学生就题材、情节、构图、色彩、人物等方面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可以用提问法,如:这两幅画在题材上相似吗?情节上有何不同?也可以用图表法将作比较的各个方面列出来,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

最后,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异同点,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找出对比双方的差异,研究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巴洛克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留下对这种艺术风格的深刻印象,产生个人的看法和评价。

四、比较式鉴赏的注意事项

应用比较式鉴赏的教学方式,要注意几个问题:

1、要有可比性。比较的对象之间要有一定的相关性。如相同、相异、因果等,毫无联系或牵强附会的比较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2、选择合适的对比角度。美术鉴赏活动中,可观察的角度很多,但要根据比较的目的去选择一些有效的角度去比较。

3、比较方法的运用要灵活多样。根据比较的需要,灵活运用多钟比较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五、比较式鉴赏的意义

比较式鉴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根据事物异同点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综合能力。比较法教学的运用,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意义.

总之,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是一个视觉体验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感应、精神享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鉴赏方法去获得最大的体验。但“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只要成为一名好的引导者,让学生自己掌握科学正确的鉴赏方法,才能深化他们的鉴赏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作者单位: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术鉴赏范文5

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会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他需要通过一个委婉的抽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我们在鉴赏一见艺术作品时,往往看的不是他表面所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而是通过这些表面的东西来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窥视创作者心中真正的想法,达到一种“景外意”,“意外妙”的境界。意境的表达最好的诠释可以说是中国画了,在鉴赏中国画时,我们会发现中国画想要表达的画外之意非常的含蓄,没有很高艺术造诣的人往往很难笃定其中蕴含的寓意。宋代画院的考试题多选自名诗。如“踏花归去马蹄香”,如何能画出“香”字来呢,一应试画家画一奔马,有几只蝴蝶追随马蹄飞舞,使观者联想到蝶恋花,由花而联想到香,这就把“香”字暗示出来了。画面上的事物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嗅觉,但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人们视觉的蝴蝶追随马啼飞舞,唤起欣赏者的嗅觉感受,使欣赏者观花时闻到花的香味。这副作品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嗅觉彼此打通。文学语言艺术中也有不少运用通感技巧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意境氛围,堪称经典的有古代白居易《琵琶行》中那段对琵琶女演技的描写、现代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月色的描写等等。

2、共鸣

不同的人很多会有相同的经历,不同的人对事务的看法也会有所相同,这是因为他们对同一事务产生了一种感官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是通过看到的事务联想到自身曾经所经历的经历而产生的。在美术鉴赏中运用这种通感能够更好的展现作品的吸引力,同时还能够弥补作品本身存在的技术上的不足。我们在欣赏王式廓的绘画作品《血衣》时,我们从看到劳苦大众翻身斗争恶霸地主的场面,看到群众呐喊愤怒的情绪、看着画面前景那全身瘫痪的青年人、拿着卖身契的虚弱老人,看着画中高举血衣控诉的妇女及抱者母亲大腿哭泣的孩子、愤怒声讨的群众等等生动的形象,这些画面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冲进我们的脑海中,这时大脑有关类似情节的人就会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我们仿佛看到了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凄惨遭遇;又仿佛听到了二胡曲《江河水》那痛苦、凄惨、悲愤的旋律中所表达的对万恶旧社会控诉等等。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欣赏者对作品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从简单的感性认识升华到一种深刻的内部感悟,这也是通感现象的功能所在。

3、气韵

中国的艺术旨在于给人表现一种跳脱的生命力,美术作品中需要暗藏一种独特的气韵,会给人一种音乐的律动感,唐代诗人沈佺期《范山人画山水歌》有云:“山峥嵘,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复如远道望乡客,梦绕山川身不行。”这首诗歌里就是称颂范山人画得山水画就像是一首乐曲,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表现出来一种十分清晰的韵动感,其中蕴含着一种音乐境界韵本身还有一种作用,就是能够产生张力效用,造成一种唤起和要求完结的作用,有规律的韵律才能达到力的平衡。“气韵生动”的真正含义是指一种“生命的律动”他不能目观,不能耳闻,不能鼻嗅,只是由视觉表象引起通感后,五官互动而感知出的一种“韵”的气味。绘画之外,中国的书法、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有一种天然的音乐感,都遵循着“韵”律。

4、联想、想象

美术鉴赏范文6

关键词:民间艺术;高中美术鉴赏;渗透

一、让开放性课堂打破传统

设置开放性课堂,就要使课堂从此开始活跃起来,将课堂由传统的室内扩展到室外,更大地调动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它不仅是一门必修的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扩展视野的一门艺术。民间艺术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一种美术形式。所以,传统课堂教学不能与它相提并论,民间艺术高于传统美术鉴赏。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接触民间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或视频来进行了解和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室外寻找当地的民间艺术。如,在美术教材中有关于陶器、瓷器、壁画和木刻的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商店里售卖的瓷器和陶器等。观察它们的形态,它们独到的美,还可以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在里面欣赏悠久的壁画,或是在民间寻找会木刻的匠人或是发现新的木雕工艺。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美术和生活的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也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二、将民间素材加入到课本

民间艺术涉及广泛,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而教师不可能将这些精髓都包含进教材里。所以,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去民间搜集素材,进而丰富课本中的内容,弥补一些不足。该办法不仅能锻炼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也能促进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可以通过上网、采访当地人或是询问教师等方法获取材料和素材,并进行汇总。然后,向班里的同学展示,有好的作品或材料也可以在学校里展览。如,在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有一个课时是“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而民间美术品种又很多,它包括:绘画、雕塑、剪纸和编织等十几种。其中的剪纸,我们过年时贴的窗花就是剪纸的一种。当然,它在平时也可以装饰屋子,这时学生可以向当地的人们学习一些简单的剪纸。对于雕塑,学生可以请教当地人捏小型的泥人,在获得民间素材的同时也体验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接着把自己的这些作品带回学校向同学们展示,也可以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向他们讲解制作过程和真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