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设问题情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1
我们知道,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般要经历“感知——表象——概念”三个阶段,从认知心理学讲,也是一个从物化到内化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宜采用“引探”教学法,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特别是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在不断尝试探究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经过自我“设疑 析疑 释疑”过程,提高他们学习水平。
创设问题,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了解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巧妙地将课堂教学的教与学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阅读分析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空间,创设一个情境,开展由问导思、培养能力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实现学生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人格,采用民主性原则,将助于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同时,加大教改力度,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着力点,核心观念。成功体验原则,激励评价体系,以及创造问题由问导思,均围绕核心理念,有效地确立了学生主体性地位,渗透了学法指导,最终落脚于发展学生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2
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是探究式教学,而探究式教学自然离不开赋予情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守科学规律,内容上必须科学,是生活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而不是人为编造的,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要符合学生以知规律和发展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自己研究、创新得以解决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例举相关实例:
如在讲化学反应速率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给出一些影像资料;溶洞的形成,铁桥的腐蚀,白色垃圾的降解,建筑物的爆破等就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比较和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控制化学反应速率?问题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在讲离子反应时,说实验时不小心将盐酸沾到手上,现可用Na2CO3溶液擦洗,问题:写出离子方程式?学生自然会回答是CO32-+2H+=H2O+CO2 ;反应的历程是什么?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考虑欠妥,正确答案应该是CO32-+H+= HCO3-,这样的情境,学生觉得很新颖且很易于接受。
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新旧知识的冲突设置问题,比如说按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分Fe2O3+3CO=2Fe+3CO2 属何种反应类型?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又突破了学生初中阶段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的局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就要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氛围的宽松,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就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过程基本是老师们声嘶力竭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们往往还不知所云,却也不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缺少了师生互动的效果。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培养,如实验室制制乙炔时,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并且自己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把问题收集整理后,基本归纳为以下几个:
为什么不用启普以生器制备?
为什么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
导管口为何塞棉球?
产生的气体为何有难闻的气味?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3
关键词:问题情境;趣味性;生活性;冲突性;挑战性
“问题自主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教师创设的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获取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新旧知识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寻根问底的认知心理趋向,不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因此,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上好一节数学课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因此,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充分体验和享受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这样进行情境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一天将近中午,大家又饥又渴,唐僧就叫猪八戒去找水喝。不一会儿,猪八戒就抱回了一个大西瓜。悟空拿出刀子正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人四分之一个。这时,猪八戒不干了,说西瓜是自己找来的,至于也要分到八分之一个。孙悟空很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唐僧和沙和尚却在旁边哈哈大笑……唐僧和沙和尚为什么发笑呢?”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趣故事或童话世界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时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最佳的结合点,并架起桥梁,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让学生学喜欢的数学,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要重视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所以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我们要注重问题情境创设的生活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知识无所不在,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位置》时,可以出示中国地图,标明的位置,让学生分别说出分别位于北京、福州、台北的什么位置,以及北京、福州、台北分别位于的什么位置。教师可以根据的位置展开新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小培养学生喜欢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情感态度。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冲突性
“问题自主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调节手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新旧知识背景中积极思维,形成新的知识矛盾冲突,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认识心理趋势,从而产生自主思考、探索、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因此,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如何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可以通过课件演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引入新课:如何把圆通过类似的方法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因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及梯形都是同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通过切割很容易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如何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这与学生学过的知识就形成了新的认知冲突。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富有冲突性的问题情境中,能够大胆猜测想象,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实践验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突破了旧知识的认知限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情境创设的挑战性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总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的这些角色更有激情和信心地发挥,从而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特别是学习完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给学生:一种自行车的前后轮胎大小一样,而且前后轮胎的位置可以调换,后轮胎属于驱动轮,磨损较快,最多能行驶800千米,前轮胎最多行驶1000千米,一副轮胎(前后轮胎各一条)最多能行驶多少千米?这样的问题极富挑战性,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之中,学生的智慧被激活,思维异常活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特别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具有诱惑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4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只有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才可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数学学科高度的抽象性就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虽然感觉到困难,但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学习。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我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到商店买袜子,只要把袜子底在拳头上绕一圈就知道袜子是否适合自己穿,这是什么道理?公安人员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能估计到罪犯的身高,这又是什么道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我接着趁势问学生:“同学们,想知道这里的奥妙吗?通过对下面内容的学习,就可知道为什么了。”这样使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中,聚精会神地学习,思考问题,仅用15分钟就令人满意地完成了这课时的教学任务。在学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后,学生对买袜子、估身高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要引导学生发现、探究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究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究问题。
1.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是不常用的,但在问题情境的建立上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关键在于模型要简单和要解决的问题联系非常密切。
例如:扇形的面积教学中,课题引入的部分首先播放一段机枪扫射的战争场面,把同学的情绪激发出来,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机枪的射程是100米,机枪转动的角度是60度,那么机枪的控制区域是多大?”自然地引入了扇形的面积问题,让学生模拟机枪扫射的动作,并画出模拟图。这样也让学生接触了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要选择绝大多数同学所熟知的,感兴趣的,建立数学模型比较容易的事物。因为我们只是利用模型,而不是学习数学建模。
2.创设能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知识的发生过程,推迟知识结论的得出,有意识增加设疑、猜想。追求知识的来源,让学生上课时,处于有问题可想的思维状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推进思维的发展。
例如:弧长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操作让学生在动手中理解弧长与什么量有关系,圆心角的大小与弧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怎样计算它的弧长,然后观察特殊的图形,圆心角是180o的弧长是多少?60o呢?120o呢?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想一想no弧长是圆周长的几分之几?你能用公式表示吗?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想一想,最后得到了弧长公式,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并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探求过程中,强化了探索能力的培养。
三、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5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因此,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应抓住时机,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创造旧知识能解决新问题的情境,或在观察演示时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二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我抓住100以内不退位减法与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两个旧知识与新知识的不同点作为衔接点。新课前,出示两组口算题,第一组28-3=? 46-5=?……第二组15-7=? 12-6=?……让学生自己说出结果,又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提出这两组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35-7=?同时问,个位上的5-7不够减,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探索新的问题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启学生思维大门。
二、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善于应用启发式教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思考,从思路受阻到另找捷径,教师应适时给予点拨,切中要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在思维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突破思路的重困,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习,能自己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教乘法的简便算法。我先出示一道题25×36,问:“同学们,谁能口算出这道算式的积?”学生摇头表示不能。我立刻写出积是900。接着又写出算式25×44,说:“这道题我也能很快说出答案。”接着写上1100。学生说:“老师好棒,你是怎么算的,教教我们吧!”这时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给学生做了适当的提醒:“同学们都有好朋友是不是?”学生回答:“有”。“那在乘法中,25有没有朋友?”学生马上说:“在乘法中25和4是好朋友,因为4乘25得100。”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点拨:这个好朋友在另一个因数中能找到吗?于是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探寻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口算这两道题的秘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归纳出口算方法:因为36和44都有因数4,并以此拓展开来,让学生再去探寻其余的简便算法。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求知欲望
问题意识是数学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核心所在,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肤浅的、被动的学习。因此教学伊始,教师要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是指学生较难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加以解决的问题。问题最好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实际中提出,在矛盾冲突中提出,使问题的提出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准备,使问题本身具有动机功能,变“教师要教什么”为“学生要学什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求知欲望,自主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上课一开始,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圆形的?”学生回答:“钟、车轮……”教师用设疑的方法提问:“有些物体的形状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改变,比如窗户框,它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你们想象一下,如果车轮也做成是长方形的,可以吗?”学生认为长方形有棱角,车子走不动,教师马上追问:“椭圆形(像鸡蛋样子)没有棱角,那么,车轮能做成椭圆形的吗?”引起学生的争议,然后通过动画演示验证,紧接着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样,把学生引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教学情境中,同时导出课题,让学生带着希望解决问题的渴望,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去。
四、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我们教师在上新课时都会发现一个规律,学生所学的新知识一种是旧知识的深入,一种是了解或解决日常生活的某一类问题。而且小学数学多是由问题构成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带着“问题”的心理参与学习。因此,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教师经常以课前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驱动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发展综合能力的目的,并以此来全面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6
一、创设实践探究的问题情境
如让学生运用利息、统计、概率、函数等相关数学知识,对银行的利率变化的基本状况进行简单的数学分析,从而对理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虽然,学生提出来的见解不一定都正确,或是说有多高明。但是,作为教师,看重的不应仅仅是结果,更应注重的是学生在情境中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更懂得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其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创设关联的问题情境
以高级技工学校《圆锥曲线》这一章的教学为例,讲椭圆这节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关联的问题情境:
问题1: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2: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将会是什么曲线?
问题3: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吗?
问题4:这个条件与与圆满足的几何条件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通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形成定义,由学生熟悉的圆的定义出发去探讨动点的变化规律:椭圆上的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为定值,由学生观察并概括,教师补充,整理成定义,简洁明了,为接下来根据椭圆的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探究椭圆的几何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趣味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假设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