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天职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天职阅读答案范文1
Jenny was a student in my class. She lived in a happy family. She had three sisters and she was the 1 . She seemed to be glued (粘贴) to her mother’s skirts. Her three elder sisters 2 the bus to school every morning, but she was always driven to school by her mother.
One Friday, Jenny’s mother said to me, “My husband and I have to go to Europe on business for two weeks. I’m very 3 Jenny. She’s so young and weak. Will you please help me 4 her while we’re away?”
5 a mother of a kid, I knew how worried a mother would be if she was away from her child. “Don’t worry! I’ll try my best to take good care of her,” I said. I even 6 to say that I would wait for Jenny at the school gate every morning to give her a familiar face.
On the next Monday morning, I waited at the school gate to meet Jenny. When the bus arrived, Jenny and her three sisters 7 it. I was surprised to see a happy girl, not a sad, tearful girl. I asked Jenny 8 the bus ride went. “Very interesting!” she said. “I wanted to take a bus with my sisters, but Mom was 9 together with me. You see there isn’t 10 baby in our family now. I can ride a bus without Mom. I’m no longer a kid.”
( ) 1. A. oldest B. tallest C. youngest D. shortest
( ) 2. A. took B. bought C. brought D. drove
( ) 3. A. proud of B. angry with C. afraid of D. worried about
( ) 4. A. look at B. look after C. look for D. look like
( ) 5. A. For B. With C. As D. To
( ) 6. A. volunteered B. decided C. wanted D. advised
( ) 7. A. get up B. get on C. get over D. got off
( ) 8. A. when B. how C. where D. why
( ) 9. A. always B. ever C. never D. hardly
( ) 10. A. some B. many C. any D. much
答案解析1.C Jenny有三个姐姐,她是最年轻的。
2. A 她的三个姐姐每天早晨乘坐公共汽车去上学。
3.D 我和丈夫要去欧洲出差,我非常担心Jenny。她年龄太小,脆弱。
4.B 我们不在时,请你帮我照顾她好吗? look at表动作,意为“看”; look after意为“照顾;照看”;look for意为“寻找”;look like意为“看起来像”。根据上下文语境,应用look after。
5.C 作为一名孩子的妈妈,我知道如果离开孩子,妈妈会多么担心自己的孩子。
6. A我甚至自告奋勇说我可以每天早晨在学校门口等她……volunteer在这里是动词,volunteer to do sth意为“自愿做某事”。
7.D 公共汽车来了,Jenny和她的三个姐姐下了车。
8. B由下文Very interesting可知,我问Jenny乘车的旅途怎么样。
天职阅读答案范文2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有亲和力,与学生融为一体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既是一名导演又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投去鼓励的目光;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投去欣赏的目光;学生有精彩的回答,教师要投去惊喜的目光,并伴以颔首或者鼓励的话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对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摧毁一个人,首先是摧毁他的自信心;成就一个人,首先是树立他的自信心。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在鼓励学生;一个平庸的教师,总是在埋怨学生。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注意的焦点。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举手一投足,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面带微笑,显得和蔼可亲;切忌那种绷着脸,僵硬死板的表情。教师的手势要大方自然,洒脱舒展;尽量不要手舞足蹈,更不要得意忘形。教师要“制怒”,因为人发怒时面部表情异常,甚至很丑,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不适。教师的一次发怒,可能会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看法。所以“笑意写在脸上,鼓励挂在嘴上”,这是基本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以情动人、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加强师生合作,共同树立信心,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个性,他们是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安慰的。因而,老师应想办法用各种疏通渠道,增进师生友谊。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针对这一心理特点,要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养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这个老师,同时,对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欲、探索欲、成功欲,巧设情景和教学环节
语文课堂可经常设计自主型的活动环节或开设自主型的活动课,使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产生互动,让学生在研究探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例如,《桥之美》的课堂教学前,笔者让学生登录网站查询中国和世界桥梁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讲,带领着其他老师和同学一同欣赏世界桥梁的美。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环节设计中,设计一节“事物的正确答案有一个还是几个”的辩论赛,组织正方反方展开激烈辩论,大家一起正确答案的数量,以这样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思维并且勇跃发言。在这样的自主型学习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知识归纳能力、深入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拓宽眼界积累知识的同时,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感受也被激发,自然也就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无论是课堂上自主型的活动环节还是自主型的活动课,都要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态教学中深刻体验、大胆推理、乐于思考、勇于表现,让学生对动态教学的种种形式产生兴趣,积极投入而成为学习中的主动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拓宽眼界、积累知识的同时,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感受也被激发,自然也就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3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阅读活动
天职阅读答案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 无效教学
根据新课标,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实效显著,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逐渐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魅力。然而,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全面把握,教育倾向的习惯性往往使合作学习“误入歧途”,导致了课堂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的无效性。
一、重形式,轻内容
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宽容序言》的教学公开课,教师设计了两次讨论:“一读课文,讨论了解文章大意,口述主要内容。”“二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两个人物的有关句子,总结出这些形象的特点,并讨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他们的深层含义?”对于第一次的讨论,学生完全可以独立解决,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并思考后得出的,而不是让学生讨论出来的。在讨论过程中,其实学生都在自己阅读,很少有学生参与热烈的讨论。在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夸奖时,夸奖的不是学生讨论的结果,而是学生个人思考的结果。第二次的讨论中,虽然大部分的学生是参与讨论的,可是,在要求某一组同学回答问题时,却是一个代表回答,其他同学也没有发表不同意见,好像没有异议,而老师当然也就是一味地表扬。可是在老师满意地总结结论时,有些表情疑惑的同学只能欲言又止,只为跟上教师上课的节奏。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别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解决问题。没有个别学习这一前提,合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果收效甚微。这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无效性的一个表现。
二、急于求成,轻视思考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产生错误认识时, 在交流中就会和其他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在争执中使问题越辩越明, 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很多公开课上,教师刚提出问题,随着老师“一声令下”,由同桌或邻桌学生组成的自由小组马上“行动”起来,每个学生都在张嘴,各说各的,好不热闹,乍看倒是真有合作学习的样子。而时间不长,只听得老师“啪啪”两声拍掌,学生便又恢复原位,这样学生就很少有时间独立思考问题,导致有些学生根本不开动脑筋,只是听别人的发言或急于在课本中寻找答案,有的则是脱离主要内容进行探讨。如在讲公开课《祝福》时,在讨论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时,老师给的时间不长,有的小组为了答题的速度,根本不加讨论,立刻拿出参考书中的答案,稍加整理一下,便形成答案,竟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时,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在小组内交流,因为选择的内容不一样,甚至每人都选择了不同的段落,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没有选择的段落,他们怎么能讨论呢?
三、重“主体”,轻“主导”
在现今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扛着《语文课程标准》这柄尚方宝剑,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退避三舍(尤其在合作学习中)。听同行讲述了一位老师教学苏洵《六国论》的情况:上课伊始,他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翻译全文,而教师自己呢,则坐在讲台上浏览教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室里一开始就热火朝天,颇为热闹。约30分钟后,教师让小组长走上黑板写出本组成员不懂的问题,结果一个班的学生提出了近20个问题。自然,问题之中确有问题,但如此放羊式的合作有什么效果呢?
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后,自己要么倒背着双手站在讲台上,一副欣赏自己导演的好戏的模样;要么蜻蜓点水般地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象征性地在这一组插一言, 在那一组提一句,或弯下身子做做样子(给听课者看的);要么时而看看学生,时而看看手表,无所事事。只待此环节所预先设定的时间一到,便迫不及待地命令小组开始汇报?
乍一看,这种做法尊重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重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实质上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将自身当作合作交流过程的局外人。这样的合作学习失去了“教师”这一参与学习的主角,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急需的帮助不能得到及时的给予,这样的合作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四、重个体,轻整体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中,一不留神,合作学习就会成了“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就“千姿百态”,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或窃窃私语,自得其乐;或自己读读课文;或静坐一言不发……当教师确定的时间一到,便请小组代表(均为优生)汇报,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只有尖子生在唱独角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其他小组成员,于是小组讨论让少数人“垄断”。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指导、引导学生合作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义务和天职。合作的宗旨和归宿是在学生“个人钻研(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改变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无效性的现状,努力提高“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是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天职阅读答案范文4
一、“点”――知识讲解、“本体感觉”的设疑
体育教学中的讲解、示范都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开始,这个时候的特点是,神经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做动作吃力、紧张、不协调,控制能力差并伴有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出现。因此,依据教学任务设疑的内容应偏重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明确动作的意义、结构、规格、要领和完成动作的方法等方面,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克服困难,树立完成动作的信心。
二、“线”――理解、应用的设疑
教师根据课的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向学生设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用启发式设问,轻轻点拨,缓缓引导,让学生自悟其形、自明其理,积极思维,理解新的动作、新的技术,获得新的概念。
在“线”的牵动下,这个时候神经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做动作时逐步消除牵强、紧张现象,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逐渐减少,能较准确地完成动作。此时的教学任务和设问内容,是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揭示动作的内在规律,好像交通道上的红绿灯,在学生思想迂回运转的路上,果断设疑以加深动作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体感觉”,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多余和错误动作,逐步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
三、“面”――复习、巩固的设疑
教师以学生学过的教材和技术动作做复习、巩固的设疑。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动作技术,提高动作技能,增强体质,需经过反复不断的动作练习。特别是“本体感觉”的情况,即要明确学生感知动作的要点和巩固用力的程度、方法是否正确;对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空间等关系的变化是否有所意识,从而提出一些以教材有关的知识、技术的要点为主的疑问,并有明确的针对性,让学生交叉思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线”成“面”的结合中,神经联系处于巩固阶段。根据教材的深浅、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技术水平的高低、理解能力的快慢等情况,设疑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以此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的自然逻辑系列形成有条理的逻辑思路,做到有的放矢。
四、“体”――综合、分析的设疑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某技术动作细节,把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纵向连贯、横向沟通,形成体系的设疑。教师还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步步引导,启发学生多思、深思,做到“思”“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面”到“体”的过程中,神经联系处于动力定型和自动化阶段,完成动作准确、熟练、轻快有力,给人以美的感觉。教学任务和设疑内容应是巩固发展已形成动作的动力定型,改进动作的某些细节,提高动作技能,并在各种条件下都能灵活自如地完成动作。
五、设疑时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的系统性、连贯性,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善于发现新旧教材之间的矛盾和相互渗透,运用准确、精练、合乎逻辑、学生又能理解的体育术语,这样设疑才能提到关键之处。这时教师再根据设问的目的,进行适当的启发、追问或反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启发思路,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2.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设疑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但不宜过多,以免冲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设问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其他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后也要有停顿,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据专家测验结果表明,设疑时必要的停顿时间,可使学生的表达量增长300%~700%。这样看来教师把握好设疑的时间是很重要的。
3.教师设疑须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的学生都要照顾,对不同目的、不同难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根据情况给予总结评价。多肯定优点,指明不足,提示思考方法,做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通过设问,把提问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传递快,学生接触外界事物多。因而,他们的思维相当活跃,无论知识的广度、深度、求知欲望都相当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内容,把握动作本身的要点、关键,把握它与其他动作的区别和联系,并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使设疑做到规范、严谨、新颖、适时、精练和巧妙,提高体育教学的设疑水平,以促进体育教学,从而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1998(1~6).
[2]体育教学,1999(4~6).
[3]体育教育学.
天职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是传播知识的途径,同时也是教育学生的舞台。然而,新课程改革下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仅让我们开始思索语文课堂到底要教给学生点什么?如何上好语文课成了最大的问题。
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关于什么是语文,有很多种定义,有的甚至相诋,但语文应包含“语言”“文字”“文学”“文化”似乎是没有争议的。但事实上,许多语文老师的实际理解仅“语言”“文字”,略含“文学”,不提“文化”,这是一种“窄化”现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七到九年级总目标是从5个方面要求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但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几分落实?“识字与写字”只有“识字”;“阅读”只落实了“课内阅读”;“写作”基本“靠天收”;“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干脆束之高阁。说语文“少慢差费”,说语文“枯燥无味”,说“学生语文能力怎么了”,说“读写听说”欠缺,都是因为将语文“窄化”了。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备课时确定教学目标,往往是教参教案列出这是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就将它作为课堂目标,努力地教给学生。如此一来,如果教学目标太难,势必远离学生实际,造成学生学不懂而使课堂气氛沉闷;如果教学目标太简单,通过教师简单提示就可以学懂,我们还津津有味地作为课堂目标突破,学生也会因为缺乏求知动力而课堂倦怠。无论是教学目标太难还是太简单,这样的课堂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
根据课标和学情确立教学目标之后,把课文文本作为一个载体,通过问题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来完成教学任务。明确了一节课的任务和目标,锻炼情节分析能力、语言分析能力、文意分析能力。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结合课文来完成目标,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锻炼学生的这样一种能力,使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通过学习可以对其他课文学会自学,这其实也是对能力的一个训练。
其次是怎么教的问题。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新课程实施以来,出现了较多新的教学形式与新的教学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语文教学新的空间,但要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务实高效,必须要注意一个“度”——也就是合适这个问题。
要想使课堂效率高就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备课过程当中不能单单只备书本上的东西,还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和内容设想一些话题和内容,预想到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课堂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一切都要设计好。这样只会准备充分,才能上好课。课堂问题的预设首先要结合教材教参和学情,提问是为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追求课堂的表面互动热闹。教师在备课时,应努力对问题的提问、回答作一些指向性的设计,巧于相机点拨,重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有迹可循,而非满足于给出结论式的答案,从而培养其语文能力。
再次是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一直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就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所以说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是引导学生的有效途径,找到了适合学生的方法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高,成绩自然就会好。在讲课过程当中对待同样的一个班级,两个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风格,教学效果和课堂的积极性就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方法和风格。同样现在也要追求“流行”,所谓的“流行”就是指能够了解当前最热门、最受学生喜欢的歌曲、流行语、偶像明星等,这样便于和学生有共同话题,对于课堂气氛的调动也有一定的作用。
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开放的课堂首先是民主的课堂,而民主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同时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合作化阅读,允许学生探究,在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发现文本中有价值的问题,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在乐学中积极参与,带着自己的体验、带着自己的渴望去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感受”,真正体现了在合作交流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天职阅读答案范文6
沈先生用镜头记录物语,还原“物”之本真。当然,“物”自己是会说话的,会表达的,它一定有它自己的生命事件和附在它身上的故事。“物”之本真,并不是传递着非常理想化和浪漫化的过去观,而是源于民众生活与体验的本真性。这种本真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消逝,而其残缺的存在也恰好体现了这种生动文化的有机社群。
从2001至2004年,沈继光先生长途跋涉,踏遍燕赵、中州、三晋、巴蜀等地,不顾千辛万苦探寻村落古镇。用自己的镜头细心聚焦,对准那些与平民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琐碎物件,希求获取最平凡也是最珍贵的素材。无论是褡裢、火镰、鞋拔子、烟丝袋、煤油灯等“生活用品”,还是犁、耙、锄、镐、石磨、碾子等“劳动工具”,都成为了其镜头捕捉的目标。1200多幅图片的背后,是无数的删除重拍,是不计其数的精挑细选,是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
乡土社会学大家说:“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生存的方式,有序而且典范,涉及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产生于远古的各类体验,对应着自然环境和岁月的节奏。无心之人,熟视无睹;有心之人,爱不释手。对于这样的反差,这历史的“本真”到底是指什么呢?沈继光的镜头物语似乎给出了答案:一种植根于本真社会价值标准中,不受外界影响和商业牟利玷污的“纯”文化。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好也罢,坏也罢,有文化的君子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结果或许如此,但过程绝非这样,文化君子沈继光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美好的日子定格,让正在消失的物件得以展示,让历史的产物重现展示价值。瓦尔特・本雅明说:“随着单个艺术活动从礼仪这个母腹中的解放,其产品便增加了展示的机会。能够送来送去的半身像就比固定在庙宇中的神像具有更大的可展示性。”如此说来,镜头物件的展示价值,意味着艺术实践从生产生活实践中解放了出来,成为供人观赏之物,甚至成为文化之物。曾经,它们仅是浩瀚宇宙中的细微之物;如今,毫不起眼的残缺一片,却成了文化标志,意义重大。
《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记录一种不能复现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这些老物件虽然已经渐渐远离生活,但昔日的辉煌依旧在今日的沧桑中留有印记。物件易损,记忆难磨。记忆的不可磨灭让这些物件演绎着一个个精彩不断的情节,讲述着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昨日之碎片,代代消失,代代记录;今日之文化,代代承续,呆呆珍藏。或许,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物件,就能窥探出文明的意蕴。全书共计24个专题,从“燕郊山村”、“中州古镇”,读者可以看出古朴村庄的丰饶生活;从“阿坝藏居”、“三晋高墙”,读者可以发现古老物件的重要力量;从“驭牛饲马”、“凿井而饮”,可以触碰农耕社会的智慧火花;从“学闲游戏”、“木轮远行”,读者可以品味平静生活的精彩乐趣。“收复人类的生活,成为人类的遗产”,读者可透过具体的物的历史,切实感受到生活的质地,真切了解到历史的空白。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比拼,是一次触摸人性的尝试,是一段快乐至极的回忆。在拍摄中,作者享受着风景和自由;在阅读中,读者感受着残缺和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