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1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R19732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4-0129-02
Abstract:
Keywords: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是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联系起来的桥梁学科,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的医学基础学科,对指导临床医生用药具有重要意义[1]。但长期以来,药理学课堂教学多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普遍反映其内容庞杂、枯燥乏味、难以记忆。学完之后对理论内容理解不深刻,学过的知识和临床实际相脱节,无法做到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临床实际。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院在学分制教学改革同时,在卓越医师教改班药理学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即进行案例教学法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性,以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我院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卓越医师教改班药理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包头医学院卓越医师教改班(45人)为试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同时将同年级和同专业的其他班级(共227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两组均为我院统一招生。
12教材采用石京山等主编的高等学校基础医学系列教材《药理学》,2014年出版。
13研究方法药理学教学由3位教师完成,在课堂上均采用了案例教学法。理论教学每次课2学时,教师可利用 1~15学时对药理学理论知识重点内容进行系统讲述,如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时机将筛选的案例导入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熟悉案例,再将设计好的问题呈现给大家,分5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概括性总结并答疑。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主要以教师理论讲述为主。为评价一学期的教学效果,在期末考试试卷中设计了一道综合式病例分析题。
14效果评价课程教学完成后,对试验组学生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填写;组织期末考试,两组采用同一试卷,试题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设计,各章节均有涉及,难易程度适中。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反馈情况,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效果。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及格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平均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考试成绩分析考试成绩按5个档次来划分,即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从图1可见,试验组成绩分布趋向于高分较多,经χ2检验,试验组和对照组考试成绩在中等以上的学生比率((优秀人数+良好人数+中等人数)/总人数×100%)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分,x±s)
期末理论平均成绩病例分析题平均成绩对照组707±14236±08试验组748±12667±19*注:与对照组相比,*P
表2试验组对药理学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
调查项目支持人数所占百分比/%提高学习兴趣4293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4089提高团队协作能力3884有利于拓宽知识面3987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4191有利于基础知识与临床的联系3987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4089
3讨论
药理学课程相比其他基础课程知识繁多,涉及面广,难以记忆,加之新的药物不断涌现,更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且该课程开课时,学生还未接触临床课程,对疾病的认识很浅,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老师教学的难度。长期以来,理学教学一直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上比较欠缺,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今后在临床工作上难以将学过的知识和临床实际结合起来,这也是目前部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却无法胜任工作的原因所在[2]。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提高药理学的教学效果,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提高药理学教学效果,课题组在卓越医师教改班采用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从图1可知,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试验组学生成绩偏向高分部分,经X2检验,两组中等及以上学生人数比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
虽然学生赞同课程教学改革,从考试成绩和调查结果也看出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要优于传统教学法,但是在在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也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教学过种中如何去寻找案例,这些案例能不能符合教学的要求,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学习,这需要老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加之药理老师一般临床知识和经验相对比较缺乏,课堂中能否坦然面对学生针对案例提出的多样化的问题,这些都对老师提出了挑战,增加了老师备课的难度。其次,从学生的角度说,学生在改革后的教学学习中花费的时间比传统教学中花费的多,因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会布置一些作业,需要学生课下自行查阅资料学习准备,而医学的学生学习负担都很重,所以有部分学生反映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负担,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疲惫心里。
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是可行的,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的医学素养提升培训、案例的选择、考核方式等的建立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参考文献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2
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开设在经济学院,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总目标。目前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有《金融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课程。根据学校的规定,各学院基础课程期末时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使用计算机组卷。所谓计算机组卷,即由每门课的任课教师组成题库建设团队,设计多种考试题型和题目,题目总数量达600道左右,将拟好的题目导入到专门的题库系统,每次期末考试由教师确定考核的知识点及考试范围,具体的题目由题库系统自动抽取并组合成试卷。考试结束后,试卷由相关任课教师共同批改,并根据每个班的成绩分布作为试卷分析,如果班级的卷面成绩及格率低于50%,教师应深入分析原因。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比为60%———70%,期中考试可以选择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展开,期中考试成绩占比为20%———10%,平时成绩为10%———20%。在这种模式下,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考核结果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需要在期末考试的准备上花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以往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考前复习获得关于考试的一些信息,是复习准备有明确的方向。在计算机组卷的模式下,学生只能全面复习,教师也无法为其提供考试信息。对学生来说,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施加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容易体现出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试紧密结合。因为题库的题目量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大小知识点都给学生提示到,有些重点内容需要在课堂上详解,有些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课外自学,或是以作业的形式安排给学生。与以往相比,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需要加大,而且对整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也更高。可以说,自从实行该考核模式以来,对于金融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服务于培养目标的效果来看,这种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有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知识。本来学生就习惯于考前突击复习,而一次性的期末计算机组卷考试更促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期末考试前。短期的快速复习可以使学生通过考试,但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掌握多少知识,很多的知识点在考试结束后,学生很快就全忘记了。其次,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多门基础课程会在同一学期考试,而这些课程全都使用计算机组卷考试,学生的复习压力很大。再加上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比又高,如果期末复习稍有放松,可能就会考试不及格。虽然,平时的学习基础也很重要,但在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平时所付出的努力,并不能在期末考试环节得到很好地区分。
三、改革实践情况
(一)改革的总体情况
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该课程面向金融学、国贸、经济学、保险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使用计算机组卷考试,题库总题量是720道。考核改革时间是在2014年后半年,这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班级共6个,为了体现改革效果,本次改革选择了金融两个班作为改革对象。该课程分三个阶段组织教学,每阶段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考试,其中最后一次考试为各专业同步开展的期末考试,通过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区分考核改革的效果。前两次考试采用计算机组卷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小时,试卷题目总数为50道题,题型不超过6种,以客观题为主。
(二)考试资格审核
本学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的班级中,金融班的同学必须参加阶段性考试,其他班级的同学可在第一阶段考试前一周内向任课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经任课教师、教研室、学院领导批准后,也可参加阶段性考试。金融专业的同学第一次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0分者、考试作弊者,将被取消参加第二次考试的资格;第二次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0分者、考试作弊者,将被取消参加第三次考试的资格。未获得第二次考试资格者,不得参加第三次考试。被取消第二或第三次考试资格的同学,第二或第三次考试成绩以零分计入总成绩,总成绩由三次考试的成绩构成,详见成绩评定部分。
(三)成绩评定
每次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在考试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试卷评阅和成绩公布,以便于学生根据成绩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三次阶段性考试的成绩计算办法是:总成绩=第一次考试卷面成绩*25%+第二次考试卷面成绩*25%+第三次考试卷面成绩*40%+考勤成绩*10%。考勤成绩总分为100分,缺勤一次扣2分。根据新考核方案,每次考试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向教务处和学院报送成绩,并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录入成绩。除第一次考试外,另外两次考试的资格审核,可由系统自动按上一次成绩筛选确定。
(四)改革成效
本次改革的结果主要是将金融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班级使用同一份计算机组卷的期末考试试卷同步进行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涉及一学期所讲的所有章节。从考试结果来看,金融学专业的卷面成绩普遍较高,该专业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比其他未进行考核改革的班级都高出近10分左右,其教学改革的效果显而易见。考虑到专业的差异,将本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与往届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期末成绩相比,其平均分也高出近8分左右。将本次期末考试成绩与前两次阶段性考试成绩比较,可以发现其平均分只相差3分左右,期末考试的平均分稍低于前两次。可见,本次考核改革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本次考核改革,一方面有效的督促了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扎实的学习,另一方面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还可以减少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更好的区分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改革总结
本次考核改革的核心点在于将以往的期末考试改为分阶段考试,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考核制度的设计上,有三个优点:第一,以前一次阶段性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学生是否具备下一阶段考试的考试资格,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刻也不懈怠。第二,不同阶段的考试成绩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的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三,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可以使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在实施阶段性考试后,教师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对试题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在改卷过程中将出错率较高的题目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通过分析得分分布,找出学生在哪些章节或知识点上还有薄弱环节,以便将来在课堂上进一步讲解。另外,对于成绩过低的学生,在未取消考试资格的情况下,应针对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再进行一次课外辅导,并给与课程预警提示,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预警提示可以使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五、带来的启示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3
关键词:核Fisher判别分析;高职教育;考试成绩预测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76-04
一、引言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顺利进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社会和教育界的共识,高职院校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随着高职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还没有摆脱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每况愈下。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学习新知识的意愿不强,无论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还是课下的平时作业完成情况,都不尽如人意,使得教师很难在真正考试之前评估教学效果,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社会和学校都关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期末考试之前,有针对性的建立模型预测考试成绩,提前评估教学效果,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对那些有可能不及格的学生及时纠正其不良学习行为,并进行单独辅导,则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减少不合格现象,进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优化课程设计,促进教师教学进步。
正是意识到学生成绩预测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国内一些学者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对该领域展开研究。大部分学者将成绩预测视为分类问题,于是多采用数据挖掘或机器学习领域的算法,如决策树、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来建立模型。其中,决策树方法因为理论发展成熟、易于理解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大学生英语成绩预测[1]、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预测[2]、一般性课程的成绩预测[3, 4]等;而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也因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应用,被用于大学生课程成绩预测[5,6],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核Fisher判别分析作为基于核函数的机器学习算法的典型代表[7],其分类效果在其他模式识别和预测领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8,9]。学者们前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决策树、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方法在学生考试成绩预测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发现有学者应用完整的核Fisher判别分析进行大学生成绩预测的系统报道(虽然有学者利用线性Fisher判别分析对SVM模型中的数据因素进行加权[6])。因此,本文提出利用核Fisher判别分析作为工具,尝试寻找学生学习属性与成绩之间隐含的非线性复杂关系,从而建立高职在校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预测模型。实验分析中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5级3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性别、生源地、考勤表现和平时作业成绩等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来预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结果证明,核Fisher判别分析的泛化能力强,其预测精度与支持向量机十分接近,并且优于C4.5决策树方法。
二、核Fisher判别分析
核Fisher判别分析[7]是基于核函数的机器学习算法中的一种,其结合了线性Fisher判别分析与核函数的思想,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分类问题[8, 9] 。
1.线性Fisher判别分析原理[10]
线性Fisher判别分析是一种有监督学习的分类方法。给定一组d维空间的样本数据x∈R(i∈1,2,.....n),n为样本数据集的大小,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两类,则样本类别标识记为yi∈{1,2}。属于类1的n1个样本记为X1={x11,x12,......x1},属于类2的n2个样本记为X2={x21,x22,......x2}。算法“学习”或者“训练”的过程,就是要找到样本数据与其类别隐含的内在关系模式xy。线性Fisher判别分析构造学习模型的核心目标是寻找一个d维向量w∈R,当样本数据向该方向投影时,最大化类间散度和类内散度的比值,使得样本数据在这个方向上尽可能的分开,达到清楚辨识的目的。定义某一类样本(i=1,2)数据类内均值为:
2.核Fisher判别分析原理
线性Fisher判别分析是一种线性分类器,当样本数据与类别呈现线性关系时其分类效果会很好。但是实际问题中,样本数据与其类别的关系往往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则线性Fisher判别分析的分类效果就会差强人意,而且也无法解决模式识别中常见的维数灾难问题。在支持向量机中成功应用的核函数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11, 12]。核函数首先将数据从低维的输入向量空间R映射到高维(甚至是无限维)的特征空间,即φ:R。通过某些核φ(・),映射可表示为xiφ(xi)=(a1φ1(xi),……,amφm(xi),……)。在这个高维的特征空间中应用线性Fisher判别分析,在特征空间得到的线性分类器通过核映射回原始的输入数据空间R时,就得到了非线性分类器。
基于线性Fisher判别分析的原理,核Fisher判别分析在特征空间要寻找w∈,使得下式F(w)最大化:
三、实验及分析
为了评估本文提出的基于核Fisher判别分析的预测模型的实际效果,我们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5级3个班级共15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第一学年某门专业基础课的期末考试成绩及相关因素作为模型的输出和输入变量。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样本属性)应该与考试成绩密切相关,我们选择输入向量时主要根据日常教学经验反馈的以下几点事实:①大学生个体的期末成绩往往与其旷课、迟到次数(出勤反映学习态度)负相关,与平时作业成绩(平时作业代表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正相关;②本专业学生的自有特点是女同学平均成绩比男同学略胜一筹;③深圳市外生源较市内生源入学平均成绩高。因此,我们选择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出勤表现和平时作业成绩作为样本的属性变量,具体总结如表1所示。
此外,将所有学生分为两类,期末考试成绩大于等于60分记为“合格”,否则记为“不合格”。数据集中的部分样本示例如表2所示。
我们在MATLAB环境中编写核Fisher判别分析的实现代码,并装载收集到的原始数据集进行实验研究。为了比较核Fisher判别分析对高职学生成绩的预测效果,我们还测试了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和C4.5决策树方法,这两种方法同样在MATLAB环境中实现。在核Fisher判别分析和SVM建模时,为了防止样本中某个维度的数值过大而在核函数计算中淹没其他维度数据的作用,我们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即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在[-1,+1]的范围内。在使用C4.5决策树建模时,因为其能够同时处理连续值和离散值的属性,训练和测试过程不受数据大小的影响,所以C4.5方法实现中仍旧保持原始数据,不进行额外处理。
由于实验用的原始数据集较小,如果简单地分为训练和测试两个数据集合,评估效果容易出现偏差。为了能够全面反映各种算法预测的精度,我们对整个样本数据进行多次划分,每次从全体数据集中选择10%的数据作为测试数据,其余数据用于训练模型和确定最优参数。此外,核Fisher判别分析和SVM均采用RBF径向基核K(xi,xj)=exp(-γ||xi-xj||2)作为核函数,其中γ是核参数。由于训练得到的模型的泛化能力高度依赖于核函数参数、正则化参数或惩罚系数的选择,因此选择最优的参数很有必要。在实验中,核Fisher判别分析的正则化参数设为δ=10-3,核Fisher判别分析和SVM中用到的核参数γ和惩罚系数由10-交叉验证网格搜索法来确定[13]。在最优参数设置下对测试样本数据进行预测,每次测试的准确率定义如下:
准确率=×100%(14)
实验的结果是进行十次测试的平均值,如表3所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基于核函数方法的核Fisher判别分析和SVM预测精度相近(其中核Fisher判别分析预测准确度的平均值略微高于SVM),这一点与两者在标准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一致[7],但是两者的预测精度都明显高于C4.5决策树算法。C4.5决策树方法训练模型时,主要采用信息增益率作为选择根结点和各内部结点中分支属性的评价标准,训练速度快,得到的模型直观性强,规则易于被使用者理解。但是决策树方法在训练集上的预测效果往往优于测试集,即容易出现过拟合的现象。核Fisher判别分析和SVM利用的核函数将数据从低维的输入空间映射到高维的特征空间,在特征空间都基于各自的分类原理构建线性分类器使得两类数据集尽可能的分开,得到的线性分类器经过核函数映射回输入空间后,即成为非线性分类器。因此,核Fisher判别分析和SVM得到的预测模型泛化性能良好,能够挖掘出输入样本属性与其类别之间隐含的非线性复杂关系。另外,本文用到的原始实验数据采集自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中包含着一部分不完全、有噪声的数据,比如有些学生学习能力强、成绩突出,但是有个别作业没有提交或是迟到的情况,却依然会通过考试。噪声数据会使得决策树方法产生的过拟合现象更加严重,减小了泛化能力,从而影响测试效果。与之对应的是,核Fisher判别分析和SVM分类的基本原理保证了尽可能将噪声数据的影响降到最低,所以会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
四、结束语
在我国的长期规划中,高等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目前高职教学和生源的自有特点,建立准确的学生考试成绩预测模型,能够帮助教师提前评估教学成果,改进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MATLAB环境中建立了基于核Fisher判别方法的学生考试成绩预测模型,可以在期末考试之前,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平时表现来预测其成绩。在以本校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核Fisher判别方法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可以成为一线教师提高教学的有力工具。同时,只要能够正确地选择输入变量的属性,该模型可以被直接推广到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考试成绩预测中,同时也为后续建立教育信息化决策系统打下基础。
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拓展。第一,在实际情况中,经常会出现通过考试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未通过考试的学生数量,使得不同类别的原始采样数据数量不平衡,这有可能影响模型的泛化能力。未来可以考虑如何针对不平衡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第二,本文建立的分类模型,仅仅可以根据输入向量来预测学生是否通过考试,而不能预测学生具体的考试分数。期望以后能够应用基于核函数的回归分析算法[11],进行学生成绩的分数预测。
参考文献:
[1]孙力,程玉霞.大数据时代网络教育学习成绩预测的研究与实现――以本科公共课程统考英语为例[J]. 开放教育研究,2015(3): 74-80.
[2]黄振功.决策树在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分析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3(25):18-19.
[3]武彤,王秀坤.决策树算法在学生成绩预测分析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10(3): 209-211.
[4]于立红,张建伟.基于数据挖掘的高职生成绩分析与预测[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3): 77-79.
[5]邱文教.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成绩预测[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0(4): 5-6.
[6]李建萍.基于加权支持向量机的学习成绩预测模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 137-138.
[7]Mika S, R tsch G, Weston J, et al. Fisher discriminant analysis with kernels[C]. Neural Networks for Signal Processing IX, 1999. Proceedings of the 1999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Workshop.
[8]李建云,邱菀华.核Fisher判别分析方法评估消费者信用风险[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6): 548-552.
[9]李映,焦李成.基于核Fisher判别分析的目标识别[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3(2):179-182.
[10]Bishop C.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6.
[11]Vapnik V.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4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及动手能力来体现。选择一个最佳的临床见习教学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及动手能力是目前临床见习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2005年以来我们在传统教学法基础理论上,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1],应用在普通外科和骨科病人护理见习课中获得良好效果,2007年笔者将该教学法应用于心胸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也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我院2004级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5年制 50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005级护理学本科60名学生为对照组。两组学生授课教师、授课内容、进度、考试考核相同,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实验组在心胸外科护理见习中采用文献[1] 介绍教学法:①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于见习课前到附属医院的心胸外科病区筛选符合教学法要求的典型病例3~4人,如病区内无相应的住院病人则到病案室选择典型病案1~4份;②开课时教师用10~15 min介绍本次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所准备的患者或典型病案,提出3~5个问题;③学生分组到病房对病人进行健康评估,有条件的可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④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等综合分析运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⑤教师总结。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即见习前集中复习理论课10~15 min,再分组到病房收集资料,然后集中学生由教师再重复讲授一遍理论知识后,再讲述该病人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3.评价方法
于心胸外科见习课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统一命题测验,考题难度一致,份量一样,时间为40 min;采用复旦大学试题分析系统进行考题分析,比较两组期末考试成绩。
4.统计学处理
对采集的相关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教学法测验考试成绩分类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记忆型考试成绩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理解分析型和发挥应用型的考试成绩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1。表1 两组教学法测验成绩比较(略)
2.两组教学法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78.54±7.35)分,及格率为96%(48/ 50),优良率(≥80分)为38%(19/50)。对照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70.06±5.83)分,及格率为81.67%(49/60),优良率为20%(12/60)。实验组及格率和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讨 论
心胸外科疾病尤其是心脏疾病是外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传统的教学法,虽然可以让学生较全面地接触心胸外科疾病的理论知识,但理论与实际脱节,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学以致用的能力。“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根据“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原理设计的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通过在心胸外科临床护理见习实践,可以认为“病例导入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1.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由表1显示, 两组学生记忆题型成绩接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理解分析题型、发挥应用题型上实验组学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成绩(P<0.01);且期末成绩比较,实验组及格率和优良率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我们认为:病例导入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探索和思考,在不断自主地发现问题、评价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实验结果说明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与葛静玲等[2]研究结果相符,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知识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积累起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会高层次思维技能,如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和欲望是产生兴趣的基础。兴趣是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这种内在的兴趣动机,可以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把教育对象的教育意图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更符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理论[3]。病例导入式教学法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引导,有助于将抽象的医学理论感性化,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把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寻找答案的学习活动上,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活跃思维,使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宽厚的知识面,又要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强烈的教学意识及责任感;因而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的病例应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可伸展性,设计的问题具有引导性,能体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且难易适中,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掌握讨论气氛的调动、引导等技巧。因此,促使教师要不断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积累知识,从而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
实践表明:心胸外科教学中尝试“病历导入式”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病历导入式”教学法培养学生求知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索,对培养有能力、有创新、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芳艳,黄秋环,韦桂源,等.病历导入式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见习课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6):1093-1094.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儿科护理;创新应用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传统“填鸭式”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弥补这一弊端。笔者从2012年应用案例教学已有三年多,收到良好的效果。以2011级护理159班和160班为例,现回顾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决定试验组和对照组,护理160班63人为试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护理159班68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时间为2013年3月~2013年7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是2014年3月底~2014年5月中旬。两个班的儿科护理学为同一授课老师,两个班学生均为女性,试验组年龄为(18.2±1.1)岁,对照组年龄为(18.3±1.0)岁,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1.2.1.1对照组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授课,学生听课。
1.2.1.2试验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应用
(1)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习兴趣:提前到甘肃省人民医院儿科收集好各个系统的真实病例,病例具有典型性、实用性。病例要经过加工处理成案例,难易度适中,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重点、难点相联系,但不失真。以案例导入新课,采用多媒体展示案例,结合典型图片、动画,表现更加直观、生动,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病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选择典型案例,贯穿一次授课内容始终:在一次授课中,用一个案例贯穿全部授课过程。运用一个案例说明不同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1]。比如新生儿黄疸案例:患儿,女,3天,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以“皮肤黄染3天”收治入院。全身皮肤严重黄染,巩膜发黄。今查血清总胆红素373umol/L,其母血型为O型,患儿血型为A型。在此案例中说明了两个知识点:一是该患儿是病理性黄疸,因为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学生一定要学会鉴别,因生理性黄疸无需处理,而病理性黄疸严重者会引起胆红素脑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二是出现病理性黄疸的时间:生后24小时内;三是该患儿出现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新生儿溶血症。四是黄疸程度重:血清总胆红素373μmol/L,大于221μmol/L。(3)案例教学过程中糅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护理职业的准入门槛,授课中糅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是学生的刚性需求。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均采用以选择题为主的客观型试题。有单句型最佳选择题、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病历组型最佳选择题、病历串型最佳选择题4种题型,单句型题在考试题中约占20%[2],而病历分析题约占80%。教师授课时以考题为例,便于学生掌握疑难知识点[3],有助于提高病例分析能力。比如上述新生儿黄疸案例,在讲解完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特点后,教师提出问题:病例中的宝宝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为什么?在讲解完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病因后,提出问题:引起该患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依据?这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常考点。(4)分组讨论:讨论环节是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师讲授新课,在讲解完和每一个问题有关的知识点后,重新回到案例,明确讨论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每组6~8人,根据讨论结果由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其他组员或教师补充。(5)归纳讲评案例:教师以案例为中心精讲点拨,对本章节重点内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强调和总结,回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1.2.2评价方法
1.2.2.1期末考试成绩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统一期末考试,为100道选择题,题型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有单句型最佳选择题、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病历组型最佳选择题、病历串型最佳选择题,难度低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难度,时间为80分钟,试卷由带课教师统一评阅。按照考试成绩分为三个等级,80~100分者为优良,60~79分者为合格,<60分者为差,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
1.2.2.2学生评价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评价。调查问卷包括7个问题,力求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认可程度,统计对每项问题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及百分比,共发放调查问卷63份,回收63份,有效回收率100%。
1.2.2.3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评价
两组学生临床实习结束后均参加学校组织的2014年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集中辅导,由原任带课老师担任辅导,辅导过程中两组学生均采用案例教学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分为2个等级,通过与未通过,比较两组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2.2试验组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评价
在收回的63份不记名调查问卷中,95.24%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87.30%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促进主动学习,98.41%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理论联系实践,92.06%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增强临床应用,84.13%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创新能力,93.65%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培养沟通协作能力,96.83%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讨论
3.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穿插案例及问题,学生处于不断的思考状态,学生不断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深化了中职课堂教学互动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
3.2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临床应用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少接触临床病例,更谈不上有临床经验了,对一些疾病的症状、体征也限于理论层面上的学习,印象不够深刻。案例教学法则让学生融入到整个案例中,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锻炼,为以后的实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的是一个实际事件,案例讨论的结果也略有差异,目的在于使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为她们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4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和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能有效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试验组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明显高于于对照组。同时也高于2014年学院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平均通过率56.69%,高于2014年全国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50%。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能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罗丽芳 卢玉彬 曾辉 单位:甘肃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启莉,李敏.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3,7:66-67.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竞赛式教学法 学习效能检验
当前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是中职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现实。笔者在中职国商教学中发现,中职生虽然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情绪浮躁,但是活泼开朗,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笔者借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开心词典”等节目模式,在授课中尝试引入竞赛式教学法,构建趣味竞赛式课堂,经过几次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一、竞赛式教学法的内涵
竞赛式教学法是将竞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采用竞赛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寓教于赛、寓学于赛、寓乐于赛。该教学法的思路源于英国教育学家斯宾赛的快乐教学理论,该理论主张“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快乐的”。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竞赛模式能使学生体会到竞争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竞赛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中设计和实施赛任务时需把握两点,一是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标准,活化教学内容,在竞赛的同时把所授知识的重点、难点都展现出来;二是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笔者以中职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一堂复习课为例,具体阐述竞赛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大部分竞技类比赛相比,课堂竞赛组织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内容设计与教学课程联系更紧密,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赛前准备
1.时间的选择。
笔者是在讲完教学计划中所有内容、刚进入总复习时开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知识竞赛非常适用于对已知知识的回顾与总结,需以学生对国贸基础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为基础才能开展;二是在期末复习阶段,这样的专业知识竞赛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迎考氛围。
2.题目的设计。
这是课堂竞赛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设计题目建议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题目内容的筛选。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结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精心处理题目内容,如国贸基础题的内容可涵盖基本概念、数字运算、知识应用等诸多方面,基本概念题的内容主要为一些识记型知识,如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关税的性质、普惠制的原则等;数字运算主要涉及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和选择税的计算,贸易顺逆差的计算和判断,贸易条件恶化与改善的计算和判断等;知识应用主要是考虑到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如节选某篇贸易类文章,让学生找出文中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标志有哪些等。
二是题目类型的设定。笔者将竞赛题目分为小组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三种类型,以PPT的形式呈现。每一种题型都有一定的答题时间,题目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分值也有所不同。在必答题环节中,每组有3道必答题,每题1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在抢答题环节中,共有20道,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错误、不完全、超时均不得分,也不倒扣分;在风险题环节中,风险题有10分、20分、30分3类分值,每类分值下各有10道题可供同学抽取,各参赛队可视自己场上积分自由选择或放弃,答对加相应分数,答错扣相应分数。
3.动员和分组。
知识竞赛确定后,提前一到两周给学生开动员会,动员会上教师要做三方面的准备:一是强调竞赛规则和课堂纪律,培养学生的遵纪意识,避免竞赛的混乱无序。二是引导学生为竞赛活动做知识储备,教师可提供竞赛题目的大致范围及发问方式,鼓励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和查阅资料,必要时可提供有关资料。三是做好分组工作,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同时要注意学优生最好不要集中在一起,如笔者曾任教过的国商143班,该班共30人,笔者规定分成6组,首先全班范围内推选出6名组长(以学习成绩为导向推选),然后由组长依次轮流逐一选取该组组员,这样有利于确保各组实力相当,使竞赛时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二)课堂组织
课堂组织阶段主要工作包含抢答器体验、竞赛和颁奖。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成为赛场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除了宣读比赛规则及注意事项外,还注意把握和调节赛场气氛,毕竟竞赛具有一定的对抗性,关系到个人成绩和团队荣誉,场面有时会超出预期,如遇到容易的题目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激烈的局面,遇到较难的题目时也可能出现冷场的局面,教师事先要有预案,根据实际情况把控场上节奏。另外,根据班级情况,主持人也可请学生担当,教师在旁督导。竞赛结束后,根据得分情况评出名次,并组织颁奖。
(三)赛后总结
赛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予以点评,点评包括肯定学生的课堂纪律、参与热情和学习精神,以及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知识掌握上的问题,尽可能消除他们在知识理解中的含糊性,增强准确性。
三、竞赛式教学法的效果分析及讨论
(一)效果分析
为检验上述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两个平行班国商142班(对照组)和国商143班(实验组)中进行教学实验,即国商143班开展了知识竞赛,而国商142班没有组织知识竞赛直接进入传统的总复习。在实验后,分别给两个班的同学做了问卷调查,同时将他们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1.问卷调查情况。
表1 两个班同学问卷调查情况汇总(%)
如表1所示,国商143(实验组)在对课程兴趣度、参与度和课后的学习拓展能力方面均高于国商142(对照组)。
2.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表2 两个班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分析(X±S)
为检验在期末总复习前运用竞赛教学法的成效,笔者用SPSS21.0统计软件针对上述两个班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采用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水平定为P=0.05,即当P0.05时无统计学差异。检验竞赛式教学法有效性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表2中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商142班和国商143班在期中考试成绩中,两个班的总体方差F检验P值为0.820>0.05;总体均值T检验双尾概率P值0.733>0.05,说明这两个班的期中考试成绩并无明显的差异,两个班的国贸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差不多;而在期末考试中,两个班的总体方差F检验P值为0.653>0.05,说明两个总体的方差无显著差异,但是总体均值T检验双尾概率P值0.033
(二)探讨
每次课堂竞赛完毕,笔者和学生都有种“课虽完,意未尽”的感觉,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提高,学生被点燃了学习热情的同时,教师也被激发了驾驭课堂的创造力,这样的效果源于竞赛式教学法的若干价值维度。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竞赛教学模式巧妙地将内在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化成一种轻松快乐的比拼形式,紧紧地把握住当代中职生的特点,迎合了这个年龄段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乐趣和学习的快乐,提高了他们对课程的兴趣。为能在竞赛中取得佳绩,学生会主动参与到知识储备的学习中,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发挥主体性有较好的作用。
2.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毕业后是要面对充满竞争的社会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现代人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在机会相等的条件下,谁的节奏快,竞争意识强,谁就占据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无疑是很有必要的,竞赛式教学法对促进中职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竞赛式课堂不仅有竞争,还有合作,讲究团队意识,分组竞赛把学生分成几组,分组的成员间可以感受到伙伴的帮助,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竞赛式课堂教学相比传统课堂教学而言更自由、开放和有竞争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均有帮助,如学生在众人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既能“练胆”,克服心理上的胆怯害羞,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又能提高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再如竞技类的活动对参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在比分落后时如何调整心态积极迎战,在比分领先时如何沉着冷静不骄不躁。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业务技能。
组织课堂竞赛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赛前准备、赛中控场、赛后总结,每一个环节很考验教师统驭学科内容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教学的能力。而且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涵盖所有教学,每种教学法都有优势和局限,在实际运用竞赛教学法时,往往会与多种教学法一起综合运用,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师唯有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了解授课对象,才能将竞赛式教学法运用得更成熟、更全面。
四、结语
当前,中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注重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新的教改理念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用新理念、新模式改造原有的教学旧框框,开发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体系。“竞赛式教学法”便是很好的借鉴模式,它将知识的学习趣味化、游戏化,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文孝霞,杜子学,何义团.以专业知识竞赛为契机构、建专业知识竞赛组织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