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合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争与合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争与合作

竞争与合作范文1

所谓竞争,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一定范围内为谋求他们共同需要的资源而进行比较、追赶和争胜的过程。而合作则是个人或群体为谋求共同的目的彼此配合的社会行为。另外,竞争和合作都是社会存在与发展所必要的。

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始终充满着竞争,竞争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正置身于为中华崛起而奋力拼搏的历史大竞争的洪流之中,要自觉迎接挑战,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焕发人生的光彩,促进社会的进步。从个体来说,竞争影响人生。竞争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一个人的创造潜能很大,而安于现状的惰性也同样大。竞争意味着对人的潜能的释放。勇敢地参与竞争能拓宽人生业绩,对人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社会生活中有竞争,更有合作。合作具有极大的社会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合作。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基。合作产生人的群体力量—社会力量,这种力量是单独个体的力量所无法比拟的,也不等于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合作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没有哪个人能够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需要融洽、和谐,需要互相帮助。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有力量。良好的合作,人们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作为我们初三的学生,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中考,我们同学之间既存在着竞争也存在着合作,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信心,不敢跟其他同学在学习上勇敢竞争,争取理想的成绩,那么我们就是学习上的懦夫,我们的成长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但是为了自己的成功,不愿意在学习上跟他人交流,不愿意告诉他人自己掌握的知识,也就是说不肯相互合作,那更是一种做人的失败。一个不懂得跟他人合作的人,即使暂时可以取得好成绩,但他不可能永远取得好成绩,因为这个社会是合作的社会,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的。

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的今天,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同时又需要更加紧密合作的社会。竞争需要借助合作才更有可能获胜,合作增强了竞争的能力。

竞争与合作范文2

案例描述

上课前,将全班按座位分为了4组,每一组安排了正副组长各一人。开始上课我就问学生们有没有做过板报,多数学生说没做过。我就让所有学生转过头,看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其实黑板报是他们自己做的,他们只是不知道这就是板报),告诉他们这就是板报,并且让他们观察黑板报中都由哪几部分组成。通过学生回答,我进一步为学生总结板报的组成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你们喜欢做黑板报吗?”

“不喜欢~”

“那你们喜欢玩电脑吗?”

“喜欢!”

“那咱们今天就用电脑来做一次板报,感受一次用电脑做板报的乐趣。”

让学生欣赏几幅优秀的电子板报作品,让学生对电子板报可能是什么样的有一个基本的预想。

“一年中,春天是最绚丽多彩的季节;在人的一生中,更有光彩夺目的春天,那就是金色年华。你们正处在这个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金色年华中,因此我们今天制作电子板报的主题就叫做‘金色年华’吧!今天的我们这个板报老师不将怎么做了,由你们小组合作自己完成,咱们看看那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们一听老师不讲课了,一个个都兴奋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这情绪那叫一个高涨,照这样下去,屋顶都得被他们顶翻。我赶忙命令他们先静下来,听清要求和各组的任务。首先,给学生重复了一下分组和组长情况;然后强调了小组长的任务不是让他们去做而是为小组内合理分工、组织讨论,汇报时一定能顺利完成任务;最后,在课件上给出了每一个小组的任务,并且每一个小组发了两张任务卡,让他们可以方便查看。

分配好任务后,我又给他们用PPT课件复习回顾了一下前面三节学过的文字格式、段落格式、图文混排、表格制作的知识。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要完成的任务,所以给他们复习的时候他们都听得比平常要认真很多。看到他们一个个专注的眼神,我心里说不出的温暖。

复习过后,给了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5分钟让他们小组内讨论,我在学生中间巡视,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在投影上给出倒计时,让学生有紧迫感。当然,因为他们对word2003并不熟悉,所以对于一些新的操作(比如通过插入文件的方式添加文字内容等)我会提示他们参考教材上的操作指南。

5分钟热烈的讨论很快就过去了,当时间到的铃声响起时,我赶紧组织学生做好,并强调每一组同学上来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务,因为你代表的不仅仅是你自己的实力,还有你们一个组的努力。然而,当我让第一组的代表上来做的时候却迟迟没有人敢站起来,我让小组长赶紧选人,他们都你推我、我推你的。没办法,我只好随意点了两个1组的学生来做。学生们完成的还不错,但可能是被我刚刚的话吓到了,不敢上来做了。所以我赶忙鼓励了第一组的两个同学,煽动其他组的向1组的挑战。这样,后面三组的学生一组比一组积极。而且当组内代表有个别地方遇到困难时,组员能及时帮忙,还是很团结的。

在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金色年华》这个电子板报,较为顺利的完成了。我对每个组的表现简单做了一下评价,指出他们各自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给四个小组分别颁发了不同的奖项(任务完成精准奖、最佳审美奖、最佳团体奖和效率最高奖)。

课下我问几个学生上这节课跟以前的课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有的说上这节课很开心,感觉一会儿就过去了;有点说这节课是上过的最紧张的微机课了(因为她是组长,她非常担心自己的小组完不成任务);也有同学说这节课下来,自己第一次比XXX做得更好,心里特别开心……

案例反思

竞争与合作范文3

大家都知道,体育以它的竞争性与残酷性展现其魅力所在,体育运动鼓励人们通过不懈的努力,饱满的自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追求成功。胜不骄、败不馁,败了也要拼搏,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同时提高对于失败的承受能力。竞争意识不仅是运动员所独有,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应具备,那就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安排各类竞赛,开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能力,为其以后的成长、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十几年来在体育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应讲求“公平竞争”

运动场是培养公平与合理竞争意识的最佳场所,教师通过组织好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确公平的重要性,所有人成与败的机会与风险都是均等的,增强学生对于竞争的信任感以及对于挑战、面对竞争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明确竞争是承认强者的合理方法,要想证明自己要通过竞争,要想真正了解自己的实力就要公平竞争,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

二、应在竞争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提高与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通过教学比赛,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去分析、解决问题。我们知道,要想取得胜利,首先要综合分析对方与自己的实力情况、战术战略,然后根据对方的情况扬长避短,这样才能获得胜利。然而在比赛过程中或许因为紧张、落后,学生心理会发生变化,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组织和指导比赛,如举行班级间的足球赛、篮球赛等,既要对其战术、技术进行指导,还要对其比赛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得到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比赛过后教师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特别是对一些尽了全力却没有获胜的同学更要加以肯定,保证其积极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为日后的比赛、生活积累经验。最后,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不一,要在教学比赛中因人而异制定规则,使每一个同学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积极学习、刻苦练习,缩短学生间的差距,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竞争与合作范文4

另外,近年来资产管理行业也有一些负面内容,更多是体现在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当中,也包括一些第三方财务管理公司等。这些风险会在这个行业当中“传染”。因此,在目前的状态下,有必要来讨论这样一个话题。

本刊邀请了“大”资管行业内不同类型的机构,包括银行、券商、保险、信托等主要从业专家,来共同论道资管行业的竞争与合作,分析现状、展望未来。本刊将各位专家的发言整理编排,以飨读者。编排以发言顺序为准,部分内容未与作者本人确认。

刘煜辉:大浪淘沙方显出真资本管理人

前一段看到一个段子,说炒股票非常辛苦,想吃鸡蛋犒劳一下自己,结果看到了鸡蛋期货报告后,就又把鸡蛋放回冰箱里再持有几天。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了国人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预期判断能力了,尽管大家都调侃统计局吃的猪肉和老百姓吃的猪肉价格不太一样,这也反映了当通胀来临时,权益资产投资能不能带来企业盈利的恢复,这种逻辑是禁不住考验的。

整个金融市场目前来看是比较混乱的,一方面商品市场暴涨,而且增长的速度飞快,从事权益资本的分析师每天高喊着“周期归来”和“周期为王”,但是产能过剩行业的一些债券却出现了债务违约的一个小,这些现象放在一起是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在金融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是比较难解释的。

而另一方面,现在的政策信号也是非常混乱的。营改增,大家理解为有加息效应。债转股,给金融传递的是允许道德风险释放的信号,这是因为政府总是想着分金融的“奶酪”,也就是说第一刀砍在整个盈利占全社会整个产业一半以上的金融行业上,所以国有经济部门、僵尸企业、僵尸产业会心领神会,所以撇账是很正常的事情。既然要分金融的奶酪,那么政策就不能朝令夕改,要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在三月初的时候,中央银行实际上做了一次降息的动作,接下来实际的状况是维持货币资产的高价格,所以看到所有这些行为对交易商来讲,是非常难理解的,因为在这样一个政策交互矛盾当中,头寸的处理、配资的安排都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

从宏观研究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基本上是非常稳定的风险,从事理论研究是非常熟悉的,简单把它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从商业研究角度来讲,把它称之为库存周期的艺术。但是这一套规定在2013年之后逐渐不适应,因为它的失灵代表着中国即有宏观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德改变,也代表着库存周期失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最近几年形成共识―― 中国的债务周期进入了一个下行区间, 2013年之后中国的杠杆率上升的速度非常惊人,因为总量不小,从一个非常高的规模向上攀升,保持较高的加速度。

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个经济进入债务周期的后半期之后发现经济表现出一个共同的表征就是金融部门超越实体经济, 表现得异常繁荣,简单讲在经济的四个部门――政府、企业、居民、金融四个部门中间,在债务周期的后期,看到哪个部门加杠杆加得最凶,一定是金融。在中国, 大家都经历过最近这五年,整个金融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行业发展非常迅猛, 大家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从2012~2013年的影子银行,到今天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也包括零零总总的各种财富管理的平台,整个金融交易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明白,当然中间是来自于行业的智慧,它本身就是一个金融迅猛创新的过程、金融杠杆膨胀的过程,在中国有很深刻的政策背景,也就是说其实从2013年之后看到中国的宏观政策经常处于一个自相矛盾的状态,就是大家通俗讲的即要又不要,相互矛盾,中国整个的金融监管又处在一个传统的“划地为牢”的状态。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给整个行业里的精英和翘楚,提供了非常大的发挥和发展空间,知情人士透露,三月初商业银行的理财投资达到26万亿元,2015 年年底的时候是23.5万亿元,就是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理财涨了1.5万亿元,增长速度在67%。从2015年开始,整个银行资产管理部门,面临着一个主要的矛盾―― 市场配资方面临前所未有的配资荒,实际上从数据上看整个银行的资产扩张速度并不慢,到今年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资产增长速度达到17%,股份制银行增长了20%,中小银行增长速度在25%~30%,增长速度如此之快资产却荒在什么地方呢?荒在利差的部分。找不到和成本相匹配的资产。分析整个银行行业资产会发现,驱动整个金融资产快速膨胀的主要的动力是来自于银行。比如说金融行业内部所进行的交易业务形成的资产,增长速度非常快,银行和非银之间的资产增长速度在今年一季度达到75%,当然之前速度也不慢。今年二月底所谓同业的存款同比上升两万亿。

整个金融部门不光是表内资产在膨胀,表外理财为代表的资产增长速度其实去年是57%,今年依然保持高速,到今年2月就已经达到26万亿,同时看到一个比较清晰的叫做金融空转这样一个链条,因为一季度大概6.6万亿投放下去,当然实体经济层面加了一些杠杆,比如说驱动了居民帮房地产业去库存,所以一季度房地产的按揭资产上升了5万亿,但是剩下的,这一万亿在整个的大盘子中间,其实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对有限的,剩下的6.6万亿的大部分是地方政府的配资,当然地方政府开启了一些新项目以及十三五第一年启动了一些,当然我相信大部分资金还是在银行的账上,看到整个投资这么大的信用投放量,从2015年年底的10%上升到10.7%,边际效应很多,所以我相信6.6万亿放下去以后,可能中间相当大的比例跟去年状况是一样的,就是在银行的账上,看到很多的投资存入银行以后转手就买了银行理财,实际上把资金又交给了银行的资管部门,一个高层的负债纳入银行管理体系实际上形成了包袱,对于资管业务银行并不能无所顾忌地进行,风险偏好及信用文化,包括银行比较强的资本约束,都束缚着银行大量的更为激进的投资,所以看到大量的结构性金融产品,背后是非常强的体制因素推动,一方面看到整个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在加速下降,预期在不断恶化,另一方面从融资市场的角度,因为大量的债务,需要存续、需要借新还旧产生庞大的融资需求,使得资金所要求的回报率降得非常低,这使得整个金融部门面临一个非常大的转机,就是资产收益率和负债成本之间形成一个倒挂,而且倒挂形成的裂口越来越大,为了弥补裂口,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只能通过加杠杆,加风险。例如某一个银行的资产管理部的老总,今年负责一个FTP的内部资金架构,利率是4.5%。这种利率水平到市场上根本找不到,找不到交易对手只能靠圈里的兄弟姐妹帮忙,我卖一个理财你买我一个理财,所以形成这样的交易,实际上和实体经济之间和传统的投资之间关系越来越远,这就是大家现在所面临的现实,就是2013年之后,所谓的金融杠杆,看到的是整个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的迅速扩张。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形成很慢,这种倒挂背后其实有很多是体制因素在推动,比方说去年的债务置换,包括今年的债转股,某种程度起到的就是欧洲负利率产生的作用,它严重损害了金融借贷的供给端,它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整个金融行业的逆向选择行为,使其去承担不应该承担的巨大风险,也是为未来整个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在加码,在增加压力。

(杨治宇系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

童文涛:大资管时代即将到来

大资管的时代真正到来应该是从2015年开始,发展速度非常快,直至今天大资管规模已经达到93万亿,其中银行大约23万亿左右,有很多银行的资管都委托给了相关的第三方的公司进行操作,并且保持着50%的年增长速度,预计今年银行的资管规模肯定超过30万亿。

从事资管业务是银行的谋变之举。为什么银行大量的资金进入到资管行业?传统的银行产业现在利差越来越薄,挣钱越来越不容易。四大行近年的利润都在两千亿以上,而且按照国资委要求,利润水平是不能下降的,也不能负增长的。今年银行的增长幅度较去年同期只增长不到1%,只是各个银行都在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大量的资金都投向了资管业务。五大行的量虽然很大,但是现在发展最迅猛的恐怕还是股份制银行。银行的资金近年来越发吃紧,尤其在进入利率市场化以后,资金投向了新的领域,从表内开发到表外,这其实就是一个市场化的表现。银行业的资管成本现在是3.5%左右,要盈利的话今年能够收益率要达到5%,也就是说上万亿资产要有一百多亿的利润增长,而且就是资金高度密集,人才高度密集的行业。资管市场资产配置虚拟的成分和加杠杆的成分越来越大,似乎整个行业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大行对待这个问题相对审慎,自身甚少购买理财,但是不排除一些中小机构,在这方面有直接的操作,量大小取决于操作手法和业务被逼的程度。

非标资产是银行资管配资的传统优势。传统的银行资产就是非标资产,是银行的优势,当然非标近期在市场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监管要求资管非标不能超过35%。但是现在各家银行的报表都高于35%,银行的非标资产在银行资产中间占了不少的份额,其资产优势是什么?就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当初说到35%的概念的时候,当时表面信贷资金规模非常紧张,大量的表内业务转到表外,所以当时从做类信贷开始的,所以要求有35%不能做影子银行,那么经过这两年发展,现代银行的这种非标资产大量的转向了产业基金,各种各样基金,股权的收益权,资产的收益权等等资产,现在一部分又是跟政府合作,甚至进行了一些政府的融资平台或者政府相类似的机构。2013~2014年政府融资平台的利率成本平均在10%左右,都是有政府相类似的担保,大量的银行资管资金进入市场,包括其他的信托,大量的资金进来以后导致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去年以来政府融资平台资金的成本直接由10%降到了6%,今年甚至会更低,其实这就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除此之外政府内的融资平台也大幅度降价,去年说利息就降了两三亿的利息,目前非标资产应该说银行业的资产理财还是一个大头,收益还是不错的。

债券市场也是银行资管资金主要流向。另一个就是债券市场,固收类市场也是银行资管配置主要的方向。原来银行存款贷款,这是间接融资,债券是直接融资,银行做表内是间接融资,理财做债券是直接融资。现在银行23万亿的资金空间有30%是信用贷,那么今年按这样一个发展速度,如果资管十万亿,信用贷有3万亿,大量的资金进入债券市场。现在债券市场又出现一些新的动向,导致资产配置确实非常为难,就是开始出现信用贷的违约,大量的信用贷出现违约,而且是央企带头违约和逃避债,几大央企已经引起了大量债务市场的恐慌,不同的监管部门探讨了三次关于债券市场今后的走向和对策。

资管行业谨慎加杠杆。因为银行的信贷债券的收益都很低,整个债券市场价格比较混乱,产能过剩,敏感性行业债券对经销方机构来讲都是不接受的,大量的债券发不出去,所以说债券市场可能就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那么监管部门当前一个是债务违约,市场受到冲击,第二个债务加杠杆加了多大规模,会不会像股市一样加杠杆,股灾以后又是债灾,确实是大家关心的事,债券加杠杆主要还是大量的债是委托经销方在管理,自己队伍经验人才储备暂时都跟不上,所以大量的都是委外,这样就会有压力。在这么低的利率下,再加杠杆怎么做,总体上感觉,加杠杆还好,基本上还是能满足要求,不会超过150%左右,杠杆不会太高,总体的风险把控应该还算好。

未来资管行业前景一片大好。现在投债确实整个市场上都很矛盾,债券价格是一个历史的低点,各种生产要素也稳定,对利率价格都会发生一些大幅度的波动,特别是长久的加杠杆,大量的资产都非常慎重,目前确实投资债券比较困难,因为要求不高,我觉得大行可能对这方面要求都不是很高,稍微加一点杠杆,应该还是可以实现预期业绩目标,所以说各行情况都差不多,不会太激进,会稍微稳健一些,总体看就是说,这个资本市场今后肯定还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今后的投资领域也会不断扩大,包括对投资的限制,我相信这个业务肯定是发展趋势,包括人民币业务、海外配资肯定是一个发展趋势,中企的海外投资量非常大,动辄都是上百亿美金的资产收购,很多还需要动用到资管理财,现在资管需要理财来配资,这个市场这么大,相应监管的措施,监管的政策可能要随时跟进,我相信监管部门也非常关心这个领域。所以我觉得从事资管行业未来是很有意义的、很有前途的。

(童文涛系中国建设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

李依贫:信托视角下的资管发展

信托的角度看资管现状与问题

多种因素致使信托业务发展减速。就是说当时做了“两反一规”的督促,也可以说2006年算是整个信托行业的新的一个发展起点,在这之前,整个信托行业的规模是可以说是国内经济金融市场中一个可以忽略不记的行业,但2006年至2010年经过五年每年30%~40%增长率,信托行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到了2013年以后,信托的发展速度明显的开始减缓,发展速度明显减弱,截至2015年末整个信托行业的总规模大约为十六万三千亿,也就是说从2006年不到一万亿的情况下,发展十年到现在的16万亿,发展速度确实是非常快的。另外一方面这几年发展速度有所减缓,跟整个行业出现的情况有些关系,包括监管政策的缩紧,比如以前对资本金方面基本没有要求,这两年对信托行业的资本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信托资管繁荣的背后并存隐患。两三年以前,整个信托行业的非标业务的收益率是非常高的,在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股权的直接融资以外,信托起到了非常好的拾遗补缺的作用。但是目前信托公司整个行业里面出现的一些不良风险问题,所以才出台了信托行业的资本金标准。第二个因为整个行业的收益明显下降,所以才降低了投资人的资质要求,由此降低了整个资产端配资收益率。所以目前在整个信托市场上出售的信托产品,价格还在7%左右,而四年前确实百分之十几,现在整个信托行业有很多公司,大量的资产并不是配资在非标产业,并不是配资在基本的体系,或者说在房地产证券PE投资,大量的配资还是在债券,或者说跟银行理财对接的一些业务上,包括政府融资平台等一些领域。总体看这几年发展的这么快,也是很正常的情况,整个市场机制高速发展30年以后积累的财富有一个好的配资,除了房地产以外,资本市场充满了对各种投资的限制。但是在信托兑付问题爆发以后,信托公司虽然有一些出了一些问题,但是从维护各家信托公司的资金和品牌,维护整个行业的角度出发,信托行业信用还没有打破。

资管的风险控制力度不够。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目前的政策取向不清晰,降杠杆到底什么时刻开始降,如果说真正在整个金融行业进行一次针对资管业务的大动作,可能政策制定者因为没有经验或者有所顾忌而却步。我感觉股市在目前的情况下面临冲击可能会更大,资管可能很多东西不仅仅是老百姓个人的钱,这里面还涉及到很多的机构,而且机构在资管里面的收益参与的层次很高,参与量很大,参与度非常深。一些大的问题,无论是非标引起的,或者是政府融资平台引起的,问题可能都比较大,而且现在资管规模达到90多万亿,如果真的出问题,结果可能无法想象。但是信心还在,从信托公司的角度来讲,虽然有一些问题,有一些隐患,或者遇到一些矛盾,会有一些看的模糊不清,但是整个市场今后的发展还是比较光明的,只是道路恐怕会非常曲折。

针对现行资管业务的建议

加大资管业务的创新力度。资管行业走到现在规模发展非常快,整个行业发展比较健康,它没有出现一个比较重大的风险,一些商业银行涉足资管也是比较重视,包括建行、工行、招行这几年也在下功夫,所以说未来的发展只要国家几十万亿的老百姓的资金没有合适的投资途径,全放在银行存款不太可能,所以未来发展资管相对来说空间比较大,所以了解的情况无论是在非标配资上面,包括配资的类型,配资的标地物基本上差不多。但是我感觉从信托行业来看,其实信托行业做的资管相对比较复杂一些。在资产配资上面,今后发展创新类的产品会比较大的发展,而目以前资管在创新上相对比较保守,比如说管理不良贷款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包括其它一些投资渠道的拓宽。

从事资管的机构分化风险值得关注。关于投资分析,资管不到十年就发展到90万亿,应该说大家一窝蜂上来,都发展差不多,但是真正的各项资产投资的领域、时间、时机的把握恐怕都不一样的,所以哪一大类的资产哪一段时间都比较好的机会,哪一类资产在哪一段时间发展比较快,真的到了一个堰塞湖的状态。包括18家信托公司的整个信托行业发展不错,但是细分下来,差距还是蛮大的,有的信托公司虽然还没有出现什么大的违约现象,但是生存环境还是有所恶化,所以资管恐怕变化也比较大。银行资源相对比较稳健一些,但是一些民营的或者说非银行监管的机构面临的冲击可能比较大。

提高资管内控及监管水平。信托公司无论是做什么行当都差不多,可以说在风控方面,相对信托行业是比较注意的,信托行业经过了五六次的动荡,活下来的基本上都是精英,接下来十年是资管行业最好的时间,但是资管行业从2006年开始,整个大环境讲是发展很好的,但是从内部风险的控制无论信托和资管都应该努力审慎,一旦整个资管的体制机制的设计方面出现问题,往往影响是极其重大的,不光是一家公司,整个行业都可能出现大问题。而且现在很多从事资管的业务对于监管方面有些东西是模糊不清的,监管政策上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样监管,所以在风险这块一定要抓好。

资管机构要注重自身人才培养。资管行业人才是非常短缺的,建议资管行业应该在没有出现大问题的时候防患于未然。大家都不出问题的时候什么都好说,来的人怎么做都行,稍微学一下,也没有什么难的,签的字,画的押,搞个合同,但是人员的培养,是要花很大的时间积累的,信托在这方面的要求要更为严格,我建议做资管公司努力培养有水平的风险人才队伍,要把自己的风控及监管水平提高。

(李依贫系交银国际信托副总裁)

李珉: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

商业银行主要是靠吸收资金来源进行资金运用,实现自我经营。而从2007年资产管理兴起以后,银行起到了受托人的作用,产生了委托-这样一个关系。银行的这个业务形成最终对商业银行提出了相应的一种挑战。

第一,资管行业是未来趋势,要尽早转型。传统商业银行是靠吸收存款,而银行理财是接受客户的委托,代客户来进行相应的投资管理,这个业务是一个全新社会关系,而且这个关系模式肯定是持续加速的。从美国的数据来看,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到2012年,它的存款业务占比仅有17%,而我国储蓄存款是60万亿元。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利率市场化的深水区了,最后肯定是去存款化率,所以银行要转向资管行业转型。

第二,投资者主要以个人为主,要提高机构的占比。我们说我国的资管规模达到93万亿元的规模,但从93万亿元的投资者群体来看,我们和全球经济体的投资者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个人投资者在我国资管行业占到65%左右的比例,而国际上65%的投资者是机构。这一方面和中国整个经济开放时间比较短有关系,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机构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欠缺,所谓“术业有专攻”,专业群体是接下来的趋势,要提高机构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才能在资管行业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未来市场的参与主体将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2007~2008年时,理财业务发展的较慢,这种委托是在主动投资管理上的委托,不是资产管理真正意义上的委托。真正意义上的委托资管行业每一个机构都有核心能力,有自己的资源、方案、客户、交易顾问等。这对于资管机构来说挑战是比较大的。

(李珉系华夏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琚泽钧:资管行业应该更加规范化

从2004年开始,银行开始做理财产品业务,12年过程当中,理财业务的增长速度非常迅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银行利润空间在逐渐缩小,从2015年的年报来看,基本上利差空间不足2.6,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很多,大行甚至不足1%,股份制银行也缩水了一半。从2009年四万亿投资拉动开始,中国经济走到了一个拐点,银行的配资都奔着非标资产去了,目前非标资产在银行配资方面仍占有很大的比例,可以说资金基本上都进入了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到了2015年下半年以后,优质资产明显减少了,若想要风险可控,必须要接受收益较低的资产了。所以在未来,有可能随着地方债的发行置换,要求客户提前还款,降低客户的融资成本。

2015年以后,固定收益类非标资产配置在下降,权益类有所增加,但相对来说占比仍不是很高,这可能跟银行的资金来源,资金的性质有一定的关系。买理财的客户对于资金的安全性还是比较看重的。基于这种情况,资管业务还是一种上升的趋势,这种投资对于银行权益投资没有明显的限制,投资范围比较宽的。银行理财作为利率市场化的试验田,突破了利率的管制,突破了一种商业银行法的控制。

当然,也存在一些争论,银行做了那么多资产管理,投资没有限制,市场地位有比较高。所以监管部门也加大了监管力度,银监会出台的35号文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银行理财的投资的确没有什么限制,股票市场也做、直接参与企业股权的也有,还有海外的中资股等,根本是在于风险是可控的情况下,这种参与也未尝不可,关键在于控制风险,这是资管业务长远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关于资管行业未来的趋势,我认为要考虑对政策进行一个重新的审视,特别是监管方面,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方便监管行业监管。无论从支持实体经济角度出发,还是资管业务发展出发,资产管理应该是朝着降低中间通道的成本,变相解决融资企业成本高的方面发展。可以再进一步的扩大投资范围,原来只做资产的部分,未来包括一些可以盘活资产的权益、增资也可以做。所以说,原来做投资企业的负债,现在是做资产负债表的全科目。从原来单纯的做理财产品设计、发行,到目前已经到了大量合作比较好的委托、,帮助客户做资产管理等,再往后到包括提高资金的周转率,通过结构化的设计,实现不同的收益,标准和非标准之间的转换。

(琚泽钧系北京银行资产管理部常务副总经理)

司斌:资管行业的发展趋势

从资管行业的趋势上来看,我个人有几点看法。

第一,中国金融向综合经营方向发展。这将会对我们各个资管业态产生长远的影响,从目前的政策信号来看,中国金融的综合经营肯定会发生变化,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这会长期影响我们的资管行业。

第二,从资管发展的方向来看,将会从混乱走向规范。我们现在所谓的大资管是处在混沌发展的状态,虽然也有各自相51 BANKERS FORUM 银行家论坛关的规定,但是基本上还是比较混乱的。当然,是在混乱中不断成长,所以也是只有中国会出现这样的一些状况,同样的一个事情,存在不同的三四套规则在市场上操作,这也是中国金融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下一阶段这个混乱将会随着两个方面的逐渐改善而逐渐规范,一方面是立法,我们的资管行业主要是有委托-关系,信托关系,这是两种主要的法律关系,下一阶段很可能得到统一;另一方面是监管,在具体产品的约束层面,从道德法律体系,到具体产品的约束的进一步规范,最近有一些政策信号,包括基金业可能要进行净资产的管理,包括对期货的资本管理也做了一些调整等,也就是说在混乱到规范的过程当中,我们过去监管的套利空间将逐渐消失。

第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后,资管行业应该走向一个专业化道路。各个资管的子行业,它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托其本身的核心专业能力,这个趋势无论是从全球来看还是从中国未来的资管行业的发展来说都是肯定的。

第四,资产管理行业的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这个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特别是未来的收入结构、盈利结构上潜力还是非常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占比都是25%以上的。

最后,具体的产品将会更加多元化。相对于成熟的市场来说,中国的资管产品是比较单一和非标准化的,因此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肯定是标准化、多元化的趋势。

(司斌系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副总裁)

江亚明:券商角度看资管

从整个证券业的角度来看,券商在未来的资产管理市场将占有一定的空间。现在的市场规模是93万亿元,其中大部分的资产配置在债券及货币市场,分别占50%和23%。券商的资管和银行信托差异很大,券商的资管是净值化管理,这也恰恰是未来银行保险以及信托未来的方向。净值化管理面临更高的监管要求,合规要求、风控要求更高,这也是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下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券商能够在这样的监管环境、合规环境、风控环境下面能够熬得住,能够把资管做起来,将来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几年不断的实践,券商的资管具备了业务底蕴和产品特性,除了通道类产品,还包括投融资类,它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这么多的标准和非标产品结合的市场。现在券商也在探讨一些体制模式的转变,将整个券商的资产管理产品做得更好。,比如一些产品所有行业都在做,券商在做、信托在做、银行在做,券商的产品跟银行有点类似,但是它多了企业的配套融资,再到后面的资产证券化转型,同时满足了客户的产品要求,如新三版的企业订购、定向增发、股东增持以及可交换债等等交易工具的使用,都纳入到整个资产管理从现金管理到融资方案的解决,在整个市场的综合当中,起到了一个贯穿企业全链条的资产管理。

(江亚明系东兴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梁成杰: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发展与转型

最后,我对大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每次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将提供大资管行业更好的发展契机。

(李晓强系恒丰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柴山:资管要回归实体经济

我们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财务公司,我们更关心实体经济的发展。2011~2012年的时候,那时的经营、资产都是一个最高峰的时候,做什么都能挣钱。但是到了2012年、2013年以后,寒流开始来了,一直到2015年的时候感受越来越深。因为矿产行业实际上是去产能的行业。由于这个过剩产能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去掉,科技创新、产品结构调整都没有那么容易能够实现去产能。这种情况下,我们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保生存。

从国内的政策上,我们是属于去产能的行业,金融行业对我们都会绕道走,资金肯定是不愿意到这个行业去,我们也不太去指望再增加。我们更多地希望在存量的基础上,能够持续转换。去产能,很多东西要降成本。另外就是债转股,我们企业要活下去,就要争取一些国家资金的支持。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是有市场机会的。所以说我们在按自己做好内部管控的同时,也在寻求市场机会。但是这个周期性的行业,没有三四年是没办法调整好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行业的资产情况呢。一些人一直在说资产荒,自己空转。我觉得资产管理,或者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实际上是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国家一方面在支持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但是钱就是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这是有风险的。金融行业的核心基础是什么?是实体经济。金融行业自己转自己的,左手转右手,最后就变成了谁来接这最后一棒。那么如果实体经济好起来,也就是说存在金融资产的标的,有转换的余地。否则的话,无论是债务也好、资产理财也好、信托也好等等,都会出现危机。

这种情况下,资管行业确实要考虑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如何去创新资管产品。目前的资管行业,总是说资管产品,都是你买债我买债,你做这个我做这个,同质化非常严重,真正的资管没有创新的产品能够进入到实体企业,帮助实体企业做“去化”。至少现在没有看到,除了资产证券化,什么都没有。资本发展到现在有这么大的规模,我觉得不太可能持续下去了,因为实体经济收益率就摆在那。我认为资管行业还是需要突围,真正深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寻找一些创新的产品。这个过程非常难,这需要一定的成本,可能收益率与投入不成比例,但我坚信早晚会有。

(柴山系五矿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金鉴:如何将券商资管业务做大做强

其实券商资管在整个大资管行业里还是一个后来的“小兄弟”,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起步晚。券商资管业务的规模发展始于2004年,在这之前都是代客理财。在2006年,新的业务开始涌现,但是券商的资管业务扩张仍一直是步履艰难。直到2012~2013年监管层的口风出现松动,券商资管行业才“忽如一夜春风来”,创新与发展齐头并进,但由于起步太晚,以至于券商资管在整个行业当中仍只占一小部分。其二,竞争力弱。从券商资本的结构来看,券商资管竞争力并不强。在十万亿左右的资产里面大概也就20%左右是主动管理的,即使由于统计口径的误差,充其量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这造成了一个局面,即,券商资管缺少“亮点”,在整个大资管行业中,券商资管显得有点可有可无,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券商在近年来的资管业务的发展战略存在问题,分到了市场的一块“蛋糕”,但并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知道,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与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分不开的,业务的发展首先需要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但反观券商在近年来的资管业务发展,在同业竞争方面一直存在劣势,券商一旦进入某个个领域,不但冲击原有行业的机构,同时也冲击自己,形成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例如通道业务,券商进入通道业务领域时,最早是信托占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且收费较高,券商进入后即采取低价策略,先杀价,结果就是通道业务的费用从2012年的千分之三左右降到了如今的万分之三,通过这样的方式,券商抢到了市场上的部分份额,但“只有低价,不及其余”,券商在市场上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在资管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券商缺少一个如何在该领域开展竞争的大战略。

那么,在未来的资管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券商应如何制定自身的竞争战略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券商一定要拿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券商应首先从自身出发,挖掘自身的优势。举例来说,券商拥有以投资银行为平台的资管系统,这是券商的一个强项。从资管券商角度说,可以以投行业务来带动资管,基于此,券商应当树立三个业务方向,第一,传统的通道业务。在推动通道业务上,不管是利用自身的通道或是帮助其他机构搭建的通道,券商都应积极地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第二,非标业务。类似于地产融资,征信平台和债券业务等传统信托业务,都不是券商的强项,在该领域券商并不具有优势。在与股权相关的业务上,或者说非标准的股权投资,券商的优势才真正得以体现。这种非标股权投资可以采用整体收购再进行分拆销售的方式,利用券商的现有资源,确定收购的资产和股权,再到市场中进行匹配,寻找合适的潜在投资人,这种类型的股权投资,恰恰是券商的强项。只有认清自身的优势所在,并以此为立足点,才能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合理的竞争策略。

最后,我认为,券商做资管应定位于私募,放弃与公募基金的竞争。中国的私募市场方兴未艾,市场前景广阔,而且品牌和市场份额都没有形成规模。因此,从券商的角度出发,定位于私募,并形成一个具有长期效应的私募基金品牌,应当是未来券商资管发展的方向。

(金鉴系九州证券副总裁)

陈伟:财务公司角度看资管

银行、券商、保险、信托是资管行业的主要推动者。作为财务公司来说来说,仅仅是参与者。因为财务公司和银行、券商、信托、保险不同,它们的业务都是前端(设计产品),而财务公司只是在资金流转阶段进行参与。这是财务公司参与资产管理的一个限制,资金来源于企业集团,有了资金之后,财务公司才能更多得参与到资管行业当中。

第二个限制就是监管的要求。目前银监会对财务公司的投资比例有要求,所有的投资,不管是非标也好,标准也好,还是权益也好,通道业务也好,加起来的投资比例不能超过70%。这极大地限制了财务公司参与资管行业的发展。

而对于资管行业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有两大趋势值得关注。

一个是“非标转标”,这无疑是资金从经济体系向实体经济的转移,比较典型的是权益类的非标发展。

另一个是是国内转向国外,从国内来说,非标资产有两大块:靠实体经济挣钱、靠央行征税,若这两块都不能实现的话,只能想方设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解决利差缩小的困难。那么该如何去应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呢?我觉得要从后端向前端发展,更贴近实体企业,更了解到实体企业的要求,生产更好的产品。对财务公司来说,就是跟银行、券商等机构一起向上走。

(陈伟系三峡财务有限公司投行部总经理)

欧明刚:资产管理的转型与合作

今天很高兴能将各位来自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朋友召集在一起,讨论资产管理的话题。当前,在金融业的不同业态或不同机构之间,虽然监管部门各异,但都在进行资产管理业务。这一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大资管。这里讲的资产管理业务就是受客户的委托将客户资金进行投资管理的业务。这是金融服务业的本质决定的,金融业毕竟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是沟通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中介行业,是基于信用程度极高的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在本质上还是沟通资金盈余者和需求者的业务,这正是所有金融机构都具备的功能。当然,之所以在当前比较兴盛,则是各种金融业态适应环境变化纷纷转型的结果,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以及监管变化使银行传统存贷业务转型为理财及资产管理业务;为避免靠天吃饭和提升竞争能力,资产管理被券商及监管部门委以重任;为壮大实力和增加盈利来源,借着保险资产运用的经验保险公司大力开拓资产管理业务;至于信托投资公司发行信托计划更是传统业务。加上各种新兴的未被监管的财富管理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则更是直接参与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行业好似一遍繁荣景象。据最新统计,各类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达90万亿。即使这样,资产管理部门被相应的机构寄予厚望,利润指标越调越高,资产管理同仁叫苦不迭。

竞争与合作范文5

是竞争造就了人类!

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其中充满了竞争。但是光有竞争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合作。要知道,竞争应该一步伤害人为前提,以共同提高为原则。合作是人的生存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合作的典范吗?

今天,我们大可把合作与竞争联合起来,合作离不开竞争,竞争离不开合作。有时候,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也许大家会说,现在是21世纪,是竞争的社会,真么能合作呢?虽然我们现在的二十一世纪充满了竞争,但是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我们今天的生存将会变得伤痕累累。

大家一定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你们知道乌龟最后为什么会赢呢?这是乌龟持之以恒努力的结果。现在是这个故事在经济上被改成“龟兔双赢理论”,就是龟兔互相合作,在陆地上兔子被乌龟跑到河边,在河里乌龟驮兔子到彼岸,这就是“双赢”。而双赢的精髓是互相合作且合作间又带有竞争。

一个善于合作的人,往往都具有团队精神,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合作是生存的必要手段,竞争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竞争使得社会发展得飞快,是每个国家必须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而合作有让这些国家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竞争与合作范文6

【摘 要】文章通过探讨合作学习理论的内涵以及我国教育竞争的现状,挖掘出二者之间所蕴含的合作性与竞争性的冲突与融合之处,进而提出合作学习理论应与我国教育竞争的情境共同作用来促进学校教育。

【关键词】合作性学习 竞争性教育 冲突 融合

合作学习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到我国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之间合作意识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当今过度强调竞争的教育传统所引起的零效应甚至负效应影响。那么强调合作性的合作学习理论的引入是否与我国教育传统的竞争性存在冲突或者是否可以融合?这是学校教育在对该理论的引入与我国教育传统的可融合性进行考量时必须要正视的问题[1]。

一、合作学习与我国教育竞争之冲突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虽有不少学者对合作学习做过不同表述,但对合作学习的看法大致相同,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异质小组成员在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所进行的合作互动,每个成员要承担个体责任,以期实现个人目标完成的最大化以及小组共同目标的最佳化。该理论强调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互动,认为知识是在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在不断交互、沟通与协商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小组成员之间的依赖程度影响着共同目标实现的有效与否以及小组成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做出的合作性努力。

与合作学习强调的合作性有所不同,受科举制度影响的我国传统教育强调竞争性,认为竞争有利于刺激学生学习动机并激发学生潜能,进而选拔出才学兼备的人才。然而,该竞争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发生着异化,在我国现当代阶段的教育中体现得异常明显。这首先体现在我国教育资源的有限和分布的不均衡上[2][3],其次则是我国教育体制和经营模式的“中央集权化、分层化以及遴选化”[4]。例如,重点、次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层次的划分使得我国教育体系呈现出“倒金字塔式”的形态,于是,通过考试进行遴选成为必然。虽然自“十二五”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将教育公平提上了日程,并了诸如划片就近入学、废除985、211重点学校划分等相关政策,但是植根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竞争性却不会随着政策的出台而消失,而是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实施及成效。

可以说,合作学习与我国教育传统的最大冲突在于前者过分强调合作,而后者过分关注竞争。有了合作,就抵触竞争;有了竞争,合作就会消减[5]。事实上,将二者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有些过于表面。那么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究竟如何?

二、合作学习与我国教育竞争之关系

合作学习虽然强调共同目标的实现需要小组内个人目标实现的最大化以及小组目标的最佳化,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不少学生滋生了懒惰心理,依赖组内其他成员来完成任务,进而坐享其成;有不少学生在组内占有的信息量较少,因此不愿意也不敢在组内其他成员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也就削弱了该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打击了他们的学习自信。

与之不同的是,我国教育传统过度关注学生间的竞争,这也意味着对学生合作互动的淡化甚至忽视,进而导致了学生竞争意识的扭曲――少数人的成功是以其他学生的失败为代价的。这样必定会造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冷漠、班集体内部的不和谐以及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6]。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合作与竞争的影响,不能只关注其中的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那么合作学习强调的合作性与我国传统教育强调的竞争性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具体而言,竞争无处不在,具有客观性。就像林格伦所说:“竞争确实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我们试图将之逐出学校之外,也是办不到的。”[7]而合作则是主观创造的,具有相对性。一个缺乏合作意识的人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很难站住脚跟。可以说,竞争与合作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合作中包含着竞争意识。合作学习虽然强调小组间的互动合作,但也没有忽视小组内部成员以及小组间适当的竞争。适当的竞争会更好地刺激合作,激发个体或小组强烈的合作愿望,而缺乏竞争的合作势必是低效的。

另一方面,竞争中也蕴含着合作的理念。不同个体间的竞争建立在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之上,在合作中暗自较劲,激发各自的潜力。在缺乏合作的竞争中,任何个人或群体只能是孤掌难鸣,所进行的竞争也是盲目的。

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合作与竞争确有融合的可能和必要。关注合作并非要消除竞争,而是要更客观地看待竞争以及打破对竞争的偏见,合作一旦脱离了竞争就会变为一汪死水。同理,我们也不能因竞争的积极影响而一味地强调竞争,这样反而暴露出竞争的消极影响。

三、合作学习与我国教育竞争之融合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一味强调合作会滋生惰性,效果欠佳;过分强调竞争也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因此二者之间应该融合起来,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那么,强调合作性的合作学习与强调竞争性的我国教育如何实现融合呢?

(一)竞争性合作

竞争性合作就是在组间竞争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在小组之间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刺激下,小组内成员通过合作来互相提升水平,进而实现共同目标。竞争性合作是一种群体内的合作模式,具有内指向性,突破了过去的个体化努力,这使得处在竞争性合作中的群体有一种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出个体的责任感。此外,竞争性合作的结果不以个人的目标完成为准,而是以组内所有人的目标完成以及个人在群体中的贡献度为准,这就促使个人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还要帮助组内其他成员完成目标。

上一篇保密工作制度

下一篇健身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