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清照武陵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清照武陵春范文1

[关键词] 古诗词;朗读教学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应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并推荐部分篇目,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充分说明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大部分教师在诗词教学中直接填鸭式讲解词义、诗意,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背诵,有意无意地忽略朗读的形式。

(一)学生有畏惧学习古诗文的心理

古诗词距当今学生的时代太遥远了,很多常识都和现实存在差异,学生在刚接触古诗词时,对古诗词的字音、节奏和深奥的表达产生畏惧,学习就提不起兴趣。

(二)教师缺乏古诗词朗读训练的观念

不少教师教古诗词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紧扣字词句含义,字字落实,反复抓全文的背诵和默写,考试完全是为了得分。所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注重全堂讲解,完全忽略了朗读。

二、古诗词教学的朗读方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写、听、说四项实践中,“读”是基础,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积累语料,形成语感,悟得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同时,又能接受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教师用“以读促教”来解决古诗词教学的难题,可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朗读教学。

(一)示范朗读

叶圣陶主张的古诗词最好用美读,美读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而要学生进行古诗词美读前,教师需进行朗读示范。

示范性的朗读可以是教师美读,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学生才能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仿读;假如教师缺乏美读能力,还可以让朗读特别好的同学事先练习,课堂上进行范读,教师总结朗读要点,学生领会。例如:李清照的《武陵春》,示范朗诵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把“许多愁”再重读,拖长用“许―多―愁”表现出来,通过绵延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李清照思念丈夫,有家难回的惆怅,自然而然体会到李清照痛苦之大,哀愁之深,又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的情感;深情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学生在叠词重复的节奏中感受到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极富音乐美。好的泛读能在学生耳边绕梁三日,并作为自己朗读水平提高的目标,受益一生。

(二)情景朗读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真正做到情感自然流入,声由心生。

1.巧妙引读

教师在学生朗读前可介绍诗词背景、作者简介或与古诗词相符合的前言。学生根据情境的不同进行朗读。例如:人在激动时常常借助眼泪来宣泄内心痛苦。教师引读李清照的《武陵春》,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经历了至亲至爱的丈夫离去,家乡沦陷,文物被毁。寻寻觅觅,景物依旧,人事却变了,周围冷冷清清,顿觉凄凄惨惨戚戚,怎能不让李清照感叹。学生深情接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教师巧妙的引读往往能触发学生内心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声由心生,深情朗读。

2.配乐朗读

把音乐元素引入到古诗词诵读当中,可以营造诗意氛围,更易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词传达的意蕴。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与李清照的《武陵春》一样都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愁苦的心境。这首词被编曲为《菩萨蛮》。用歌曲《菩萨蛮》伴奏来作为朗诵李清照《武陵春》的配乐,学生在音乐伴奏中就更能体会诗人的心情,诵读的效果会比较好。

3.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分角色朗读多用于情节性较强的古诗词。例如:唐琬的《钗头凤》和陆游的《钗头凤》诵读教学,让男生尝试扮演陆游,深情朗诵:“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让女生扮演唐琬,悲情朗诵:“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认真体会两人被迫离异、思念对方的悲痛及对封建礼教的愤恨。

分角色朗读应在充分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才会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语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才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相应的表情,伴之以相应的动作。

4.调动感官

诵读不仅要运用嘴形,更是要全面调动耳、眼等感官。正是如此,教师在诵读教学设计上,可以采用多种调动感官的方式,让学生能对古诗词熟读成诵。例如:教师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词中,讲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配上呼啸的风声的音乐,让学生想象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美景,口由心生诵读出来。耳听、心想、口诵,再自然而然地配上肢体动作。

三、拓展性诵读

古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产生困惑,与其教师生硬的解释,硬塞给学生固定的答案,有时不如拓展引入相关的古诗词资料,启发学生较为个性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李清照的《武陵春》讲到“物是人非”对丈夫的思念,可以引出李清照另一首对丈夫思念的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加深对李清照内心“愁”的理解;讲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可以拓展到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对比领悟出李清照写“愁”的精妙。

四、鼓励自主诵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的感情、描写的意境都是个人意会的产物,读者因生活学习环境和知识层面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学生能够谈出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对古诗词的理解,更能将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自主朗读并极具个性地表达出来,就达到了学习效果。

例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鹧鸪双双”的反衬手法,感受人物的孤独;通过容貌服饰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孤寂,从而把朗读的情感定位为“苦闷”。课堂中女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首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精心化妆、挑选华丽的衣服神情,我反而想读出像我们现代女子晚睡晚起,起床后的慵懒但又一定要把自己装扮得美美的随心所欲的闲适美好。”一语激起千层浪,女生们都在悄悄地附和:“是啊,是啊,这首词读出闲适美好多好……”教师:“好,你们女同学好好准备准备,明天读给我们听听。”第二天,学生们朗读时还配上轻缓、舒适的音乐,确实读出来了现代女子的特点,教师在给予同学们充分地肯定后,可以将实际生活与古诗词充分结合,让学生自主朗读。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缺少了诵读,古诗词教学就没有了生机活力。教师在强调古诗词朗诵的同时,还要合理设计古诗词朗诵环节,使课堂的朗诵声变得有节奏,读出古诗词的意境,让古诗词朗诵映辉语文课堂。

李清照武陵春范文2

【关键词】李清照;南渡;前后期;意象

1.南渡前的词意象

1.1“楼”

“楼”能感发出寂寞怀远的闺思,它延展出“危栏”、“帘幕”、“沉水”、“金猊”、“玉簟”、“纱橱”等。如“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楼空”、“流水”意象包含深厚,“烟锁秦楼”,细腻地道出了作者不忍眼前别离、不堪日后思念的幽怨情怀。”

1.2“月”

“月”能感发出空寥、凄清的心境,它还可延展出“中秋”、“星桥”、“暗香”“花影”、“玲珑地”等。在韩传慧的《月笼翠帘雨催花》[1]一文中笔者提到,在李清照词中,月亮的意象因为词人的心境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点。当词人无比欣喜时,月是明月,玲珑剔透。但词人抒写更多的,是对丈夫的思念,此时词人眼中的月亮分外凄清,即使仍然明亮,也不再可爱。

1.3“琴”

“琴”能感发出恍惚幽渺的情致,它可延展出“瑶瑟”、“羌管”、“横笛”、“玉箫”等。如《浣溪沙・春情》“倚楼无语理瑶琴”,用了三个核心意象又融汇成一脉作为怀春心理表征的闲愁,美丽的忧伤情愫。这是生活大环境安定、小环境舒适的闺中少女心灵世界青春病态美的体现。

1.4“花”

“花”能感发出悼惜朱颜的感喟,它可延展出“红藕”、“海棠”、“江梅”、“白菊”、“酴”等。在李清照的40多首词作中, 出现“花”字的有28处之多。翻开《漱玉词》, 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 词人的爱、恨、悲、欢, 借助于梅花、、桂花、梨花、海棠、牡丹、荷花等不同形态表露得多姿多彩。在秦芹的《浅析“易安词”的意象与情思》[2]一文中笔者给出这样的评价,“李清照的咏梅词突破了传统咏梅词意蕴的狭隘圈子。同样,李清照写的笔力亦不逊于写梅花。”由于南渡前安稳的生活,李清照抒发了少女特有的对青春的惆怅,伤春惜花, 感叹似水流年, 表现了闺房少女对时光的敏感, 也寄托着淡淡的闲愁。在何阿的《论易安词中的心灵化意象结构》[3]一文中笔者提到,花是美好的,由花词人想到了美好的生命、爱情、生活; 花又是无奈的,因为它不可改变凋落的命运,每每风雨袭来,总遭无情的摧残,此般情形,一如词人多舛的人生。

2.南渡后的词意象

2.1“江”

“江”这个核心意象能隐示出一种天涯浪迹的长恨。它还可派生出“双溪”、“江湖”、“舴艋舟”、“千帆”、“春浪”等。她在经历了颠沛流离后暂时安定下来。然而,她的心绪仍然是愁苦不宁的,这种愁苦不宁就反映在《武陵春》一词中,以“江”来展开对愁绪的抒发,这标志着她在南渡后的生活,已经从闺楼闲眺的兴趣转为对江船飘流的关注,于是核心意象便从“楼”转为“江”。

2.2“雁”

“雁”能隐示人生孤苦、前景苍凉的觉识,它还可以派生出“归鸿”、“征鸿”。李清照词中的“雁”字也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字。一提到雁,人们很容易想到大雁传书,除此之外,在李清照词中,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3“雨”

“雨”能隐示一种生存阴湿无光的觉识,它还可以派生出“风雨”、“三更雨”、“黄梅雨”、“细雨”等。风雨是易安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自然意象, 如“ 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暖雨、晴风、冻土初解, 初生的柳叶如睡眼初开, 刚绽开的梅花似红艳的腮颊, 这是初春的景致。在李素平的《从李清照的风雨人生看其词的风雨意象》[4]一文中,笔者提到“风、雨在李清照的笔下富有特别的情韵。”

3.前后词意象的比较及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通过“楼”、“月”、“琴”、“花”“酒”等一些意象写出清纯烂漫的少女时期及多愁善感的时期的心境。李清照出生于著名泉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与宋代一般闺秀所遭遇的严格女教环境不同,李清照是生活在相对宽松自由家庭中, 并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可以说, 浓厚的文学氛围、宽松自由的家庭教育, 如和风细雨般滋润出李清照性格的一面―天真、活泼、大胆、率直。她热爱自然, 讴歌自然, 善于用女性的细腻去发现自然中的美。

李清照后期的词通过“江”、“雁”、“雨”、“梦”等抒发愁情。由于李清照生活的年代跨越南北宋之交,靖康之难使她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作为一个敏感、柔弱的女性,作为一个有着显明的自我意识的人,面对着家国的巨变,人世的沧桑,凄清孤寂的愁怀不免陡生。而且,这愁怀绵绵无绝期。

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是在抒写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表达自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后期的词作,随着社会的动荡以及自己生活的变动而发生改变,由前期清新明快,到后期的哀婉凄苦。

4.结论

李清照一生坎坷,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人生风雨,如离别、丧夫、离乡亡国等风雨,因而其对意象的选择是能与自己思想情感相契合的意象。总之,李清照是“把自己一生所处的特定历史、社会、社会境遇中的种种心态作为表现对象,随着时间和社会变化的影响,逐步深掘和袒露着其内在心理动机和情感的轨迹,并通过这种心态、情感变化发展的折射来表现出社会里的复杂内涵及其丰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韩传慧.月笼翠帘雨催花―李清照词中类型化意象[J].文学选刊,2010(7).

[2]秦芹. 浅析“易安词”的意象与情思[J].赤峰学院学报,2007(4).

李清照武陵春范文3

古代文学论文对李清照咏春词赏析

仲春时节,沐浴和煦的暖风,或踏青于郊野,或倦懒于窗前檐下。闲散间爱读读前人咏春的词句,或唐诗,或宋词。其实,无论是前人还是今者,春天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吟咏的季节,有春风拂面,有柳绿桃红。但面对良辰美景,也不全是赞颂,字里行间,说的也不全是欣喜和快乐,也有忧愁和哀惋。本人喜欢李易安的词,在她的词里,就有很多都是在春天美丽的季节里,抒发自己的一腔愁绪和满目的辛酸。

关键词:李清照 咏春词

信手从易安居士的咏春词中拣选出两三首,与同好者共赏。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现代人再没有谁睡过藤床纸帐了。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想像着“梅花纸帐”的淡雅,恨不得马上在自己的卧室里置上一架。有花以养目,有沉香以怡神,有素纸以安心。读一卷书,或诗词,或经文,想想都惬意、舒服。和现代人相比,还是古人会生活,懂得享受。也许是我们现在有太多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了,使得我们再不能像古人那样去关注“春花秋月”。

李清照的“梅花纸帐”并没有给她带来那么多的恬适和快乐,因为她最至亲的人不在身边,随亲人逝去的,还有那份缠绵的柔情。所有的诗人都是敏感的,只有一颗敏感的心才会对一片秋叶的飘落、一朵春花的盛开寄托无限的情思。不知道李清照看到沉香燃尽的时候,心里的那份孤寂可否一心承载,她是否想到的是柔情远去后的冷清。她说:“沈香烟断玉炉寒”是不是影射自己的心情呢,追忆当年的两情相悦,伤怀眼前的孤枕难眠。哪怕是简陋木床,哪怕是粗布棉被,只要鸳鸯交颈,寒夜也温暖,而现在,虽然是“梅花纸帐”,但孤枕寒衾,也让人长夜难奈。春夜还有几分的寒意,而如水的心情,更平添几分寂寞。

无声的夜会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但笛声悠扬的夜,会让伤心的人更伤心。也许是呜咽的笛声让夜色更觉清冷的原因吧,而比笛声更悲凉的,却是箫音,如果此时箫声响起,李易安的眼泪是无论如何也忍不住的。清冷的夜,如泣的笛声,几行清泪,此情此景,无法让人不动容,无法让人不伤心。

伤心的程度是无法形容的,但李清照告诉了我们她有多伤心。空对雅致的藤床纸帐,心里却了无佳思;动听的笛声,在她眼里,只会惊破了梅心的春意,并不能激发半点的快乐心情;淅沥的春雨,并不能让她感觉到生机,只会催下伤心的眼泪;她想到箫音,因为她必有伤心的悲泣,这声音太象箫声;由箫音又想到吹箫人与知音双宿双飞;空楼独倚,断肠人泣,梅花虽美,无人可赠。伤心!我看到的是满纸的伤心!

这首词词牌叫做《孤雁儿》,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李清照有意为之,连词牌都带着几分寂廖之意。

思念之苦,想不出还能有多深;离别之意,想不出还能有多苦。后主词也有太多的悲凉,但那是一国之君的悲凉,虽然大气,但有时未免离人间太远。李清照的伤心,是一个普通人的伤心,她的思念之苦似乎你我都经历过,都可以感受得到,只不过,她叙述得太真切,无论什么时候,读起它,都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彻骨的痛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十三岁的李清照,这一年避难金华。金华双溪,是著名的风景区。前两年,我曾在仲春时节游过金华的武义。熟溪廊桥,郭洞古村,都美得能让人忘情。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有非凡才情的易安居士呢。周辉的《清波杂志》曾记载,李易安在南京时,“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雪天尚且如此,何况春意盎然时节。但在做这首词的时候,恐怕满眼的春色已经不能再让易安居士有那么多的情致和诗兴了。

国破,让一个有爱国热忱的词人悲愤;家散,让一个感情细腻丰富的女人伤心;物失(李清照珍藏的文物丢失),让一朝才女扼腕。在这样的心境下,李清照只有写下这首武陵春以寄托情怀。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春天在怀有不同心情的人眼里,景致和情绪都是不同的。在赏春人的眼里,是万紫千红的。后主词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这里,读者似乎可以嗅到轻风送来的花香;:“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在追忆亡人的情绪里,春色只能使人更添哀愁。梦窗词中的春天,因为爱妾的亡故而使人伤怀。而李清照的眼里的春天,就更有让人难以排遣的愁苦,她不仅仅失去了可以琴瑟相和的丈夫,还失去了把玩在手的字画古玩,就连居所,也无定处。这些令人心痛的情绪堆积在一起,在心头挥之不去,春天,再不能让她有任何美好的兴致和情绪了。落红千片虽然伤感,但毕竟有色彩和香味,可以闻得到,看得见。但当花入尘埃的时候,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去搜寻花香的感觉了,这时,对花香只是一种追忆和缅怀,如同我们缅怀一位逝去的故人。陆放翁《卜算子》有云:“零落化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碾作尘的花是不可能再闻得到香气的,所谓“香如故”只是在回忆中的零散的片断而己。

李清照武陵春范文4

关键词:李清照 词 艺术风格

李清照(1084-?),宋代著名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家学渊厚,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阿终于造就“直欲压倒须眉”的才情,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

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纤细敏感,加之人生道路的坎坷,创作了不少美丽动人的诗词,在中国封建社会堪称一颗明星,光焰照人,直压须眉。李清照的词极尽情之笔墨,千百年来被人传诵,其中许多词句成为千古绝唱。

她将自己一生的欢乐与哀愁婉转而简约地表述在自己的作品中。在李清照人生乐章中,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欢乐,是风和日丽,是鸥鹭碧空,是一种令人向往不已的境界;而它的后半部分的主旋律是悲凉,是风雨如晦,是“谁家横笛吹浓愁”,是一种使人沉重伤怀挥之不去的况味。她抒情有时较直率,但无柳永的“俗”,却隽永有味;而温柔细致,却无秦观的“妩媚”和周邦彦的“玉艳珠鲜”。她的词虽达不到苏轼的清旷境界,但在婉约词中,即使抒写淡淡的哀愁,却常会给人以清颖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说的她的“婉而隽”的词风。下面就李清照的词的艺术风格作初步论述。

一、自我形象的艺术化

李清照以其高超的艺术腕力,用词这种文学样式来为自己作传,表现自我形象,并使其自传化、艺术化。从李清照词的内容来看,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的是词人的清高、坦率、天真和少女、的多情相思形象;壮年、老年时期,主要表现的是飘泊、悲苦、孤寂和凄凉忧愁的老妇、孀妇的形象。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我们可以用“瘦”与“愁”来概括。“人比黄花瘦”、“绿肥红瘦”、“新来瘦”等交替出现。“瘦”一下子揪住了我们的感受,并在我们的不断理解中逐渐清晰化、具体化。“薄雾浓云愁永昼”、“怎一个愁字了得”、“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闷损栏杆愁不倚”等时隐时现。这样就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这个满含愁情,外形清瘦的词人的形象。“愁”是其内在形象,“瘦”是外在形象。正因为内心聚积的“愁”,才使外形表现为“瘦”更加剧了内心的“愁”。易安词正是通过“愁”与“瘦”的整体自我形象,而表现出了词人“愁”与“瘦”的整体意蕴。她的词是她生活道路及思想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是艺术化了的自我心灵的直接而坦率的倾吐。例如她在《点绛唇》中大胆真率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自我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后慵态可掬的娇美情态,下片笔锋转折,细致地刻划了少女的羞态和娇憨神情。通过见客羞走、倚门回首、嗅青梅等一系列细节,将活泼而调皮的少女形象刻划得呼之欲出,非常细腻真切。

二、委婉、含羞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生于宦门之家,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加上天资聪颖,自小才华出众。婚后与丈夫志趣相投,感情融洽,并得以与众多书画名家交往,便沾染了一种倜傥的丈夫气,形成她洒脱不拘、清高傲岸、自信爽快的性格。她的词虽也多以个人生活境遇为题材,抒发内心情感,但好胜的性格、过人的抱负,使她的词作抒情直露,含蓄中带着劲直,时时显出明快疏朗的风格。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词写别前对别后的设想。起头五句围绕一个“慵”字落笔,香炉冷,被乱摊,奁尘满,日高升,这些日常起居环境的描写,细致地表现了词人慵懒不整、无心无绪的愁怀。接着笔势一纵,“生怕离怀别苦”脱口而出,直抒衷肠。而“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婉转曲折中似有一股压不住的愁思,巴不得一吐才快。又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寄情于物,抒发了深沉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怀,直吐胸中悲苦。南渡以后,国破、家亡、夫丧给李清照带来诉说不尽的悲痛,表现在作品中,词风更加跌宕沉博,表达更为劲直。

三、擅长用铺叙白描手法,创造清切婉丽之美

李清照性格直爽,抒情委婉深挚,善于用铺叙、白描手法,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断、琐事,捕捉最能表现心理活动的细节,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描绘出鲜明动人的形象,表现清切婉丽之美,用笔浅直简捷。如她早期所作的《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此词以洗练的笔法、质朴的口语对景物进行线描勾勒,一幅水波浩渺,红荷凋残,山色青秀的秋色图出现在眼前,并把水光山色、眠沙鸥鹭拟人化,分明是自己舍不得离开荷湖鸥鹭,反说鸥鹭对自己有情,不舍得她离开,极富情趣,表现了词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又如南渡后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用白描手法信手写尽她万端无绪的慵懒之态。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欲语泪先流”。“闻说”、“也拟”、“只恐”用虚拟手法写游兴,表现女词人瞬间的心理变化和凄婉的情思。最后以“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结,把无法抑制的愁苦一泻而尽。用情深挚浓厚,下笔却极为平易浅直,朴素自然。

四、工于造语,善用叠字

在现存李清照的词作中,运用叠字的句子约占其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句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摹形状景物的,如“寒日萧萧上寒窗”(《鹧鸪天》),“淡云来往月依依”(《浣溪沙》),“萧萧两鬓生华发”(《清平乐》);另一类是抒情表意的,如“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怨王孙》),“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等。尤其是《声声慢》中运用的叠字,达到了奇绝的妙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开首连用十四字组成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女词人用有限的文字,抒发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显现了她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寻寻觅觅”,突兀而起,反映了她后期孤独寂寞、精神恍惚的情态。女主人公像丢了什么珍爱的东西一样,东寻西觅。这“东西”可能是她前期的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也可能是她心爱的文物书画,也可能是昔日中原的盛世气象。“寻”、“觅”两字作重叠,家国衰亡的双重打击的剧痛和不堪忍受的哀伤、孤寂,便极其概括、形象、委婉、含蓄地全部表现出来了。

总之,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广取博采,多方继承,在婉约派中独辟蹊径,大力创新,独具特色,创就了有名的“易安体”。清朝沈谦在《填词杂说》中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12(1).

[2]周建华.再度审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赤峰学院学报,1995-2006,26(5).

李清照武陵春范文5

关键词:李清照;前期词;艺术特色

在宋代的文坛上,李清照可谓是一朵最绚烂的奇葩。清人李调元在《雨村词话》卷三中云:“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对于她如此高的评价,笔者以为有一半是源于其前期词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原因。今天当我们再次仔细研究其前期作品,便会发现其前期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内容和取材

从李清照前期词的写作内容上看,她多写少女和贵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和含远伤别的闺思情调。此时她的词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欢乐趣事或离别忧愁,将自己的生活融合与词作中,以此来表现一个少女或的生活轨迹或情感历程。如她的早期作品《点唇》(蹴罢秋千)中,词人连用几个动词,写的充满了生活气息。特别是最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主人公的俏皮、可爱写的惟妙惟肖。对此,詹安泰先生在《读词偶记》中云:“儿女情态,曲曲绘出,非易安不能为此。求之宋人,未见其匹。”另一首闺思词《一剪梅》是婚后李清照因思念远行丈夫而作。词中没有太多夸张与奇特手法,只是通过几个很平常化的生活意象,红藕、玉簟、大雁、月,就将一个少女绵绵不绝、无法排遣的伤别之情表达出来,使难于言传的意中之情,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很具有艺术感染力。

在李清照的前期词中“瑞脑”“金兽”等意象频频出现,这些不仅表现出她富裕、安逸的舒适生活,也表达出了她世俗的情感。更可贵的是这些日常物品用在词中给人一种亲近之感,拉近了读者与词人间的距离,从而和读者达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在李清照早期作品中还有一类物象如“梅”“菊”等常常出现。词人正是借这些超尘绝俗的自然之物展现出她的人格姿态,体出她的一种独立、孤傲的性情。

李清照前期词在内容上多写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和离愁,并经过作者审美化的视角进行加工,从而展现给读者一个邻家少女的喜怒哀乐的成长过程。相比之下后期词选材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重大人生变故,这使作者在内容上转而表现对家乡的思念、对命运的感怀。如《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写出深沉的身世之叹,光景依旧、风物不殊,而人已非昨,事事皆休。表达了国破家亡自身飘零的悲痛情怀。[1]此时李词中选用的意象多了些沉重和凄怆之情.。如后期词作中常出现的“乱山”“断香”“残酒”“残梅”“急风”“满地黄花”等,这些形象大多是破损的、零乱的,读来使人觉得灰冷、凝重。

通过对比李清照前后期词在内容和选材上区别,我们不难看出词人的前期作品以日常生活中琐事入手,以少女的天真浪漫眼光看待世界,没有爱人离去的悲伤,没有国破家亡的人生巨痛,因此世界在她眼中是美好的、幸福的,她所抒之情韵调优美、情感平和,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读来使人心情愉快。纵是有离愁在其中,那也是淡淡的哀愁而非凄凉。而其后期词是在经历了战乱和腥风酷雨的磨砺,对世界充满了一种无奈之感而做成的,内容上多为家仇国恨所局限,审美情调较低沉,词中多有一种悲愤之情,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二、李清照词的语言风格

李词在写法上含蓄、婉转、音律和谐,为很多人所接受。在词坛,众多论者都推崇李清照的婉约风格,并给予其婉约风格以高度评价。清人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又称沈谦《填词杂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2]李词其实除婉约的主导风格以外,还融合了其他许多风格。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在这首词中不仅没有那种雌男儿笔下的脂粉气,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丈夫之气,文人之气在里面。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就评价过李清照词:“易安倜傥有丈夫之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的确,仅用婉约来概括李词风格是不全面的。她在《如梦令》《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的俊逸和倜傥也给人们传递了不同于婉约的美感。也正是李清照多元化的风格奠定了其词坛的地位。

词经历了由俗到雅的转变过程。说道俗词要首推柳永,他主张以俗为美。到了北宋前期晏殊、欧阳修等人又追求语言的雅致,而到了周邦彦则把追求语言的典雅推向了极致,这可以说是将语言推向了两个极端。而李清照的寻常语既不同于柳永的俗语,也不同于晏欧派与周邦彦的雅语。她用语朴实,甚至也用俚语、口语,但却不失精美。她注意铸炼语言,但达到“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刘熙载《艺概》)的境界。另外,李词中经常可以看到重叠复沓、叠字叠韵的使用,并且她将这种手段运用到极致从而形成其语言的一大亮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声声慢》。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将当时的环境、氛围推向。《词苑丛谈》卷三曰:“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的确如此,十四个叠字置于篇首既打造了婉丽绝妙的词的境界,又奠定了珠圆玉润的词韵格调。

正是由于李词在风格上推陈出新、自成一体,因此被称为“易安体”。

三、李清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

在宋代,有很多男性词人模拟写作女性生活、闺中之怨,从而形成了“男子作闺音”的风气。这其中包括柳永、温庭筠等。他们写了不少描写女性的作品,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女性,不能发掘她们内心的变化,因此塑造的人物形象不真实、不生动。如温庭筠笔下的女性缺少个性,缺少心理活动的细腻变化,造成所塑人物缺少灵气。柳永虽然塑造了大胆、泼辣的女性形象,但又流于底层市民的浅薄和低俗,不够典雅,缺少一种大家闺秀的风范。然而人物到了李清照这里,她以其女性特有的视觉和敏感去感知生活、抒感,以其大家闺秀的风范和涵养来塑造女性,从而使她笔下的女性有别于花间、柳词成为真正的“别是一家”。

李清照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来书写自己的生活过程和情感历程。因此其词多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其实大多是她自己。李清照一生可谓坎坷不平,在这不凡的生命历程中每个阶段都留下了她不同的形象。以南渡为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很大差别。

在前期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她塑造的活泼、潇洒、自由的女性形象。如《点唇》中,作者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将女性描写的充满活力,同时又不失天真与顽皮,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生活状态。“我们虽看到的是一个慵懒的女性形象,不过这是表现少女尽情游玩,投入大自然和爱情怀抱,生命紧张运动之后肌体恢复和补充能源的短暂等待,是宋代女作家生活中少有的焕发着青春魄力的懒态。[3]随着婚姻的到来,李清照为我们塑造更多的是思春、盼夫的形象。如《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少女,给人一种孤独与冷清之感,可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让我们感到欣慰,虽然远隔天涯但却心心心印,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吧!在李清照的后期作品中,李清照同样以自我为抒情主人公,但她更多写一种无所事事的懒散无聊之态。如《武陵春》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刻写了一个无心梳妆、懒于打扮的懒散形象。只是此时的懒更多的是一种无心之举,一种对生活失去热情,对万物失去兴趣的萎靡之态,表现出的是一种消极、低靡的女性形象。

通过李词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前期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属于一个少女或在那个年龄段应有的热情与激情的释放:她们热爱生活、渴望爱情,同时又饱受相思之苦。总之这个时期的女性是焕发青春魅力的,因而是积极向上的。相比之下,后期李清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身上有一种家国之愁在其中,给人一种长期压抑所导致的精神抑郁和形体的病态之感。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在经历了靖康之耻的大变动后,她的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大的变化分为前期词和后期词。虽然她后期也写下了很多为人所称颂的思乡爱国之作,但相比之下她的前期词正如她在《鹧鸪天》中所说的那样“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指导老师:严都岿

参考文献:

[1]吴惠娟.唐宋词审美观照[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07-109

[2]邓乔彬.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280-283

李清照武陵春范文6

一、语言运用方面

在语言运用方面,李清照和秋瑾都追求通俗生动、浅显清新。如李清照《声声慢》里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口语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字字似随手拈来,却恰到好处。其他写景则更是浑然天成:“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清淡雅致、自然亲切,读之清气爽朗。《永遇乐》中“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句,更是以浅白之语载负哀婉情感。真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秋瑾的诗语言虽近乎直白,但干练有劲,富于气势。如《望海潮》:“唤起大千姊妹,一听五更钟。”《宝刀歌》:“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碳兮,铁铸六洲。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神州。”新体式和新语言表达了新思想,新颖独特。还有《宝剑歌》:“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持铁血主义报祖国。”《同胞苦》:“同胞之苦苦如苦黄连。”字字常见,句句平淡,却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俗而别致,浅而有味。

李清照工于造语,常将一些通俗浅近之语,加以选择、提炼,使之清丽明快而又生动传神,情感浓郁,和谐自然。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口语和俗语结合,清空一气。《如梦令》中“绿肥红瘦”摹写花少叶茂之状,惟妙惟肖。其他诸如“日上帘钩”“煮酒残花”“柳眼梅腮”“宠柳娇花”等,既富情蕴又新颖别致。其素雅的笔调更能塑造优美动人、栩栩如生的形象,这在词的创作历程中也是一大贡献。如《点绛唇》(蹴罢秋千)把一个天真活泼、娇羞可爱、纯情动人的少女形象描绘得如见其人。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塑造了一个心意慵懒、形容憔悴的闺中思妇形象。《武陵春》更是刻画了一个“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饱经忧患、满腹忧愁、孤独憔悴的孀妇形象。语言简洁,意味无穷。

李清照和秋瑾都善用叠字,“复而不厌”,“赜而不乱”,以奇巧卓绝之法,达自然流畅、声意皆出的效果。李词当以《声声慢》为代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十四个叠字开头,营造出一种深沉感伤的情绪和氛围,不论从音乐效果还是表情达意上俱臻极致,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悲凉凄楚之状。秋瑾诗《同胞苦》中的“勿勿勿勿再醉眠”“我今必必必兴师”等句,表达革命决心和全力号召、痛心劝勉的强烈感情,铿锵有力。同样在《读〈警钟〉感赋》中,“来兮来兮莫再迟”“伟哉伟哉人与事”也是运用叠词来增强歌诗的感召力。

二、艺术手法方面

秋瑾毕竟已是封建社会末期之人,有些诗歌除了运用浅俗而生动的语词外,在体式上既继承更创新。她以《诗经》中自由而灵活的连章体为范式,通过复沓叠唱来表达强烈情感,使诗歌在一唱三叹中突出主题,增强艺术效果。如《宝刀歌》:“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碳兮,铁铸六洲。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神州。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国史之奇羞!”体式新颖别致,语言清新自然,令人赏心悦目。《同胞苦》中“同胞苦,同胞之苦苦如苦黄连”一句,反复咏唱,唱出了同胞在清统治者的惨痛剥削和压迫下的苦难,增强了诗歌的感召力和战斗力。

所用其他手法,李清照多以烘托点染,如《醉花阴》词写闺中寂寞和相思,采用烘托之法。“莫道”句通过描写西风卷帘、楼头眺望,望穿秋水,不见尔来,只见萧萧西风、淡淡残菊,倍感凄凉。委婉含蓄,形象生动。《武陵春》更是“物是”而“人非”加以对比,夸张之“愁”太重。秋瑾则多运用夸张和比喻来增强气势。《红毛刀歌》中有“抽刀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共聚韬”夸宝刀之威;《宝刀歌》中有“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神州”夸宝刀之力;《剑歌》中有“夜夜灵光射斗牛,英风豪气动诸侯”赞人剑之神,“酒酣耳热起舞时,夭矫如见龙蛇走”夸酒助剑兴,武艺高超;《泛东海歌》中有“宝光闪闪惊四座,九天白日暗无色”极尽宝刀、宝剑神威之能事,夸张有气有势而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