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实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范文1

一、分层教学概述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智商等方面的因素,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够弥补“一站式”教学的缺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基于分层教育的定义,可以确定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学生方面,因为分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优秀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中等生进行高难度知识训练、学困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所提高.而在教师方面,因为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所以教师需要了解专业课程的知识,并探索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1.学生分层.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弥补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差异,落实数学分层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具体的做法是,按照高中数学教学课标的要求,将高中数学教学目标设为三个层次,即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按照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A层次学生为在数学知识学习方面比较困难的学困生;B层次学生为掌握数学课本知识,并且能够独立完成练习的中等生;C层次学生为名列前茅的优等生.

2.分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环节中的关键,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满足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具体的做法是,按照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及发展目标,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三种教学活动.针对A类学生,以教授学生基础数学知识为主开展趣味的教学活动;针对B类学生,开展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题能力为主的教学活动;针对C类学生,开展探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某次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置了微课堂版块,由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教学主题,让学生根据教学主题,进行教学内容设置,并进行教学内容讲解.然后将学生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录制成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其他学生对学生在视频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改正.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数学成绩都有明显提高.由此看来,在新课程理念下,落实数学分层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使分层教学发挥作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

3.分层练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习题练习,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还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分层练习.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知识掌握情况,分层布置练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不同的练习任务,并且在完成练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上一层次习题解答,挑战自我,突破自我,促使学生得到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当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合理对学生进行分层,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还要实施分层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今天,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分层教学发挥作用是有意义的,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吕娜.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探索[J].环球人文地理,2014(24).

教学实施范文2

        一个班中,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它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而主要是后者,作为一个任课教师,必须摸清情况,因材施教,切忌把整班学生当作原有水平相同的情况来组织实施教学,否则会使“掉队”的学生越来越多,也使教学质量越来越低下.

        本人多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几点做法:

        一、课堂教学设计应有目的性

        要使全班学生取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首先要培养其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讲“无理数”前以历史故事讲述无理数一词的出典:古希腊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正方形对角线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比来表示,即遭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反对,认为这是无理的,希伯索斯为真理献身,而产生了无理数,通过探究可顺势导入无理数的教学.

        教师必须创设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必须丢弃“满堂灌”的陈旧教法.

        二、上课、提问、板演应有针对性

        教学的基点应放在一个班中大部分学生的原有水平上,把“差”生尽力拉上来,把“优”生努力推上去.

        教师要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总的原则为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必须照顾到全体学生.组织课堂数学教学应遵循:

        1、教学目标主导性原则.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位置不可颠倒.

        2、学生参与原则.采用有效手段强调学生参与意识,推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3、交往与民主原则.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交往,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

        4、巩固强化原则.要求学生时刻不忘学习效果,而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及时克服困难,巩固知识,使之顺利进行学习.

        如讲授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定理时,可提出生活中会发生的实际问题,一块三角形玻璃碎成了如图(a)所示a与b两块,要配大小同样的三角形玻璃,且只可取一块a或b,让学生思考应取哪一块? 为什么?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急于探求结果而导入新课.抓住关键,精神引导,拓展思维,使全班学生都动起脑筋来.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注意双基,开发潜能,有条不紊,环环紧扣,还须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连续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差”生通过诱导渐渐跟上,“优”生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对顶角”概念讲述后,可讨论如下问题,如图(b)所示:

        (1)画∠aob,反向延长边 oa、ob成边oc、od,

        找出∠aod与∠boc的关系.

        (2) ∠aod,∠boc与∠aob有何关系?

        (3)一条直线mn过点o,则∠1与∠2是否为对顶角?

        (4)有哪几对对顶角? 

               

        (5)若三个角有公共顶点,其中二个角与第三个角分别互补,这两个角是否为对顶角?

         数学教学中,板演最能看出学生当堂课掌握知识的程度,课本中的“练习”基本上应尽可能多由“中”或“差”生完成,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出、改正,同时让“优”生讨论,思考课后的“想一想”.如学了分式方程的解法后讨论:为什么有的分式方程会产生增根,而有的却没有?又如讨论:若关于(y2­4y+a)∕(y-3) = 0的方程有增根,求a的值.

        对有独特见解,一题多解的学生的板演进行鼓励与比较,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应给予提醒,让学生如老师那样讲解和改正.教师也可采用讲题目时故谬的方法,准备一系列有错解的题目让学生识别、纠错.如下列合并同类项中是否有错?错在哪里?

        ① 3a + 2b = 5ab;② 5x2 - 2x2 = 5;③ 5p - 5p = p;④ -6p2 + 5pq2 = -p2q

        ⑤ 7xy - 7yx=x;⑥ 5x3 + 2x2 = 7x6; 

        从讨论与纠错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合并同类项.

        三、课堂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性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已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向他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以加深他们的理解,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而难度较高的题目,以培养他们的能力;还可通过课外活动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数学才能.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起点要放得低些,使之解题正确率高些,以此提高信心,克服畏难情绪,课堂练习必须多层次设计.

        例:已知,abc中,ef∥bc,ef分别交ab,ac于e、f,

        (1)若ad交bc于d,交ef于g(图1)

        求证:eg∕bd = fg∕cd

        (2)若ad为abc的中线,则ef与fg有什么关系?(图2) 

                    

        (3)若ad为abc的角平分线(图3)

        ①. 求证:bd∕dc = ab∕ac

        ②. 求s四边形ebdg: s四边形fcdg的值(设ab:ac = 2:1)

        第(3)小题可让“优”生练习.

        四、课后作业布置和课后辅导应有灵活性

        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课后作业是通过学习,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布置作业切忌一刀切,必须选做,对课本中基础题一般都要求学生做作业,对“差”生可先进行揭示,以使进一步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对“优”生要求做好提高题,实际上,教师可把基础题适当修改,使知识延伸.

        课后辅导也须分两个层次,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且必须保持连续性,这也是课内辅导的灵活补充.对“差”生的作业尽量面批,或尽量边批边讲边练,根据其遗漏的知识点,再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让其练习.其中有些学生的困难是由于以前知识没有学好,对于这些学生就要设法帮助他们弥补缺陷,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有些学生学习的困难是由于智力发展的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对于这些学生要适当放低要求,多进行灵活辅导,集中力量让他们把最基本的、最必要的知识弄懂,多练,逐步提高要求,当取得一定成效后及时在辅导中鼓励,循序渐进,使之跟上一般水平,最后达到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五、章节巩固测试应多样性

        数学试题要难度适中,分量恰当.对单元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还要注意到试题覆盖面要大,并且把大纲提出的要求,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多方面在试题中要反映出来.

教学实施范文3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原因 主要内容 课堂操作

根据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同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新一轮课改的一大主题。实施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因

分层教学就是在新一轮课改中要求的因材施教,已被赋予更广泛、更具体的内容,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忽视这些差异,按照同一尺度、同一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同一层次的教学内容,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因“吃不饱”而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分层教学正是针对这种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根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最有利自己的发展区,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增强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的主要内容

1.学生的分层

对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人为地给学生划分等级,而是为了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力求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对学生的分层必须以深入的调查分析为前提。为客观把握学生的层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努力做到:认真观察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如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及学生内在的兴趣潜能,根据学生的特长、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等进行综合考察,客观地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哪个学生归哪一层次,只有教师心中有数。三个层次要达到的水平,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校、本班的具体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的实际而定。

2.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使高层学生达到一类水平,中层学生由“二类”向“一类”水平递进,低层学生由“三类”向“二类”水平递进。

处于“三类”水平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习惯于在老师的讲解下学习并只停留在对知识的表象理解上,仅会处理一些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贴近的简单的题目,知识水平仅限于记忆之上。

处于“二类”水平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是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记忆,并有一定的获取信息并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于“一类”水平的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能够进行推理论证,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综合信息并进行反思的能力和创造信息、构成体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相关的问题。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课堂操作

根据高、中、低层学生水平的差异,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分层的不同,先吃饱,低层水平的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要求定性,初步理解其含义,定性地知道它与有关知识的联系,做到基础知识讲透,重点知识讲清。通过设置较低层次的问题,指导低层水平学生掌握如何应运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技等,并在实施过程中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不断鼓励、表扬,正确引导使其向中层学生迈进。对于中层水平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同时只需稍加点拨和指导,使其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做到对知识的迁移理解和应用,从而自觉地挖掘其潜力。通过设置较高层次的课堂问题,刺激高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自觉学习,勇于探究,从学生生活和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其个性化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课堂操作,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直至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较大的提升。

实施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分层教学认真落实到备课、上课、作业、课外辅导、实验、测试等教学环节中。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做到分层,以纵向对比的自我评价方法作为评价学生的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来的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就应该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对学生的分层应遵循动态的原则,根据学生提高的程度,对层次进行及时调整,使他们处于不断的前进状态。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有着很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卢元锴.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20-49.

教学实施范文4

一、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激励竞争

学期初,我们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成绩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A组为优生(14)分一大组,B组为中等生(20人)分两大组,C组为差生(8人),分一大组,排位置时首先让C组坐在中间,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情况和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如果发现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有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学生也可以调换到C组。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 “分层教学”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从教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只要C组学生能初步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加他们的愉悦感。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的学习。

2、课堂教学。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 “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同一练习分层要求。如课本上的习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除外)都是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做这类题时中上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中下生(特别是后进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同一练习还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如:教学分数应用题后,做课本第113页第4、5、6三道应用题时,要求优生三道题都完成,要求中等生完成4、5两题,要求后进生只完成第4题。这样,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时,可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般说,优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优生的指导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

A、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

B、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

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同时,对后进生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

3、作业与评价。

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后进生一般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中等生做。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教学实施范文5

一、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是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

二、细心引导学习方法

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情况随时调控。这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就是不再是主要靠听,而是靠解题。一方面凭借已有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用已获得的认知结构去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扩充原来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获取,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

三、着力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手段。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1)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2)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3)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知道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收益。

实践使我体会到实施“分层教学”主要有三大好处:

一、能更好的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面向全体学生。班内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益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

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显然有益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本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显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自然的变为,教师津津乐道地讲,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题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

三、能更好的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过程的体现。班内分层教学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达到因材施教。这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题目与各层学生之间的关系。一般说,在学生按层次解了相应题目之后,再由教师控制师生共同由低到高地解决各层问题。在解决低档题时,虽然B、C两组学生没有做,但他们完全可以在A组学生回答题的同时,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到解题决策并迅速做出正确答案。这样就自然地训练了他们的思维的敏捷性。同时A组学生回答了简单问题,坚定了他学习的信心,又为他们解中档题打下了基础,在解决中档题时,由于A组学生刚解了基础题,稍加努力就可以解决中档题,这样就容易激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益于他们思维的发展。C组学生此时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因为他们要快速解决中档题也不是十分轻松的了。每节课的重点就在于解决中档题。这是要求大多数人都应掌握层次,也是联系他们三组学生思维的纽带和桥梁。在解决难题时,教师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适当处理,既使A、B两组学生能够够得着,受启发,也使C组学生有所得,在此基础上进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实施范文6

 

本文拟从会计技能教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入手,结合当前教育背景的创新与发展特点,从而分析在全新背景下,实施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思路。

 

1 引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我们已经进入整个教育体系成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完善,加上教学实践改革日益推进,如今传统教育理念和思路,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时代要求,教学模式改革变化势在必行。

 

会计学科是培养整个社会经世致用人才的重要学科,也是我们必须重视发挥其学科作用和价值的学科,但一直以来,由于我们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放在了对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上,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这就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到自身就业所需知识。

 

2 会计技能教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分析

 

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状态的必然产物,而现代会计更是商业经济高度发达的重要表现。而想要精准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有效发展自身经济,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须丰富会计教学内容,有效提升会计技能水平。事实上,经济活动是应用性强,极其注重实践性的活动,所以只掌握会计理论是无法满足具体经济活动需要的,因此必须注重开展会计技能教学,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客观实践活动。

 

通过创新会计技能教学模式,提升会计教学的职业度和应用度,通过有针对解决当前整个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根本上确保整个会计技能教学与经济实践应用相匹配。通过有效开展会计技能教学,能实现以下价值和意义:

 

首先,实施会计技能教学是在全新社会发展环境下所做出的具体变革,通过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将帮助我们有效培养创新、实用型的会计学科人才。现阶段,整个会计教学所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为传统教学思路,其注重教学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具体培养。

 

随着我们经济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必须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技能要求,从而探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在当前社会转型发展新阶段,教育必须深化调整、改革,通过转变教学方式,从而适应时代要求。

 

其次,实施会计技能教学是在丰富会计学科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该学科价值所做出的具体变革,因此实施会计技能教学,将帮助我们深化发展会计学科价值和作用,助推会计学科的发展、深化,以往会计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对会计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因此在会计技能实践应用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通过此次深化会计技能教学,必然为整个会计学科的发展创新提供重要基础和保障。

 

最后,实施会计技能教学是在会计行业具体应用环境下所做出的具体变革。会计学科的主要价值在于经济活动应用。随着整个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整个市场的经济活动变化多样。在这一背景下,对会计行业及会计学科的要求就更高,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教学思路与内容,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会计技能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融入了实践所需,同时更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创新与发展,因此通过完善开展会计技能教学,必然能够实现新发展环境下会计学科的发展。

 

3 新背景下实施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思路

 

可以说,无论是时展需求,还是人才培养要求,乃至整个会计学科的具体应用,都使得我们当前在开展会计技能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完善教学思路,从而为整个会计教学达到理想效果提供重要保障。而目前想要实现会计技能教学目标,就必须从当前会计教学存在问题入手,针对实践技能要求,实施教学方案的改革与创新。

 

3.1 现代实践技能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特点分析

 

当前开展现代实践技能教育,其首先要做的就是创新。之所以要创新,这与当前整个时代特点有很大关系。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创新已经成为这一时代的象征,只有创新和融入,才能适应时代要求。事实证明,只有会创新,才能实现整个教育价值与目标。所以,会计教学必须融入创新元素,也就是要事实会计技能教育。此外,就是发展。所谓发展,一是只有适应需求,才会发展,也就是会计学科要想发展,必须融入实践需求,通过从实践中挖掘需求点,进而实现教育目的。二是认识其动态发展规律,要将整个会计教学放在不断发展的状态中,去考虑问题。

 

3.2 转变会计教学模式和思路,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想要实现技能教学目标,首先必须着重转变教学模式和实施思路,通过重视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整个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进而达到会计实践技能教学目标。随着整个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会计行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以往注重会计理论学习转化为理论与技能共同学习,技能更重的教学思路。而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达到会计教学的目的,从而在提升会计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整个教学模式优化与人才培养的协调与融合。

 

3.3 完善会计教学内容与考核模式,重视对学生技能的有效培养

 

如今会计行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其不仅需要从业者掌握丰富的理论素养,同时更需要从业者能够将实践理论与技能充分融合,通过技能的具体掌握,从而满足整个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在就业导向要求下,只有学生具备了会计行业从业的具体实践技能,才能满足岗位需求,因此可以说完善会计教学内容,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客观要求。其次,会计教学,还要转变考核机制,从以往注重考核理论内容,逐渐深化发展为注重对具体实践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让教学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相融合。

 

3.4 构建会计教学课堂内外一体化的融合教学思路

 

无论是实践技能教学,还是理论知识教学,想要发挥两者的作用和价值,必须以融合为切入点,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其实现最大价值。这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客观要求,更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此外,作为实践应用为主的学科,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应用课下时间,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融入到具体教学活动中,才能在具体实践应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对整个教学课堂的丰富认知。当然构建内外一体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必须突出对教学实践技能的足够重视,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具体教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有效总结。

 

4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和弊端日益突出。以往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全忽略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与融入,因此整个教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脱节现象。在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发展背景下,培养懂技能、会实践的人才就成为我们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落脚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趋于理性,加上当前整个社会人才结构失调,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体系,日益重要。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以实践技能创新背景切入,改革与创新会计技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