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角的初步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范文1
一、活用教材,灵活教法、学法,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1.活用教材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行合理拓展和延伸。对于那些有开放性的知识,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体现生活化的部分比较多,很多生活中的素材都与角有关,比如自行车的三角形架涉及角,钓鱼时鱼竿和地面之间形成了角等等。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物,从中找到有关角的素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中感悟数学概念就在生活中间,和我们密不可分。这样引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数学教材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教学原则。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并借此开始探究,从而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教材是死的,师生在用教材时可以灵活,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留有余地,给学生自我拓展的机会。教师只是教学的指导者,主体是学生,让学生在教材的提示下,自己搜集相关信息,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对教材上的知识点,只要学生自己能学懂学通的,教师坚决不讲,对于学生理解有点困难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需要制作学具的,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尝试课外探究,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也是对教材的有效延伸。
另外,灵活运用教材上的课堂训练题目,教师应精选例题、习题,进行科学取舍,每节课都应扎扎实实完成教学目标。教材上练习题很少,层次性也较差,题型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讲边补充,边练边总结,做到讲练结合。尤其是经典题型,更应随学随练,做到有针对性训练,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打造高效课堂。
2.灵活教法
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始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尽量以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哪里有角的存在,观察身边的物品。这样启发,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发表见解。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借机提问:“你们都找到了生活中的角,你知道角的概念吗?角有哪些特点?怎么分类你们知道吗?”这样提问,学生纷纷讨论起来,七嘴八舌话“角的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基本把相关知识点找得差不多。这样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爱学、想学、会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本节课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注意了知识结构的建构,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3.灵活学法
方法是学习的助推剂,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情境,亲自体验数学过程,及时分析总结,这样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的。比如,在《角的初步知识》教学时,我特意安排学生自己制作不同大小的角的学具,上课时自己展示角有关概念,让学生自己边讲边演示,哪个是边,哪个是角,那个是顶点;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什么样的角是平角或周角。在探究角的大小与边长有无关系时,我叫学生制作多个边长不等的角,让学生亲自探究,从中发现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解决教学难点,增加信息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显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各种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载体,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放大效果,增加了学生观察的直观性;通过动画展示,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的本质。尤其是题型变换,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变换过程,能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利用flash课件演示有关角的形成,用ppt幻灯片比较角的大小等等。这样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行为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节课的教学,我每个环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包括题型的选择,学生活动的设计,多媒体手段的应用,问题探究的设置等。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发挥得不是那么理想,该探究的深度不够,思路不是很广。或许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因此我们要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就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使数学教学越来越科学化、实用化。
角的初步认识范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个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内容和学生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够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大三角板、剪刀
学具:信封(一张圆形纸、两根小棒、两条硬纸条和一个图钉)、三角板、剪刀
教学过程:
一、童话中复习引入
启发学生依次说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最后剩下角,当学生说出是角的时候,教师说:“角,对了。小蜗牛不认识角,我们以前也不熟悉这个图形,这节课我们就和小蜗牛一起到数学王国里去初步认识角。”
二、童话中学习新知
1、找角。
(1)找主题图中的角。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角,(课件出示例1。)让学生说一说剪刀、吸管和水管这些物体表面的角。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角?
学生说完后,教师小结:看来角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用一双数学的眼睛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数学奥秘。
2、指角。
启发学生把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看。学生自由指角。
3、摸角。
请同学们摸一摸有角的物体,有什么感觉?(角的顶部尖尖的,旁边直直的。)
4、识角。
师生共同总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5、想角。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
三、童话中巩固提高
师:我们再看小蜗牛,他也认识了角,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会儿,他想到角家族去看看,于是又爬呀爬,这时,飞来一只角天使,角天使告诉小蜗牛,到角家族得需要闯过四关,这下小蜗牛可发愁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小蜗牛闯过这四关吗?
1、课件出示第一关――辨一辨:下面图形是不是角?是角打√,不是角打×。
2、课件出示第二关――数一数:下面两个图形各有几个角?
3、课件出示第三关――做一做:自己动手做一个角。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信封里老师给准备的材料(小棒、圆形纸、硬纸条、图钉等。),可以用两根小棒摆角,用圆形纸折角,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活动角。
(2)师:同学们看,这组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活动呢,我们可以叫他活动角。还有哪组同学做了活动角?
(3)让两名同学拿着活动角到前面来。师:同学们看他们两个手中的角哪个大?你能不能使你的角比他的大?你能不能使你的角比他的更大呢?从这里可以发现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让两边叉开的角度大。)要使角变小些,只要怎样?(让两边叉开的角度小。)这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4)师生共同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5)教师把一个活动角的边剪短,问学生这个角变小了吗?从直观上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再课件演示,进而让学生发现总结: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6)过渡:所以我们在画角的时候,可以把边画的长一些,也可以把边画的短一些,都不影响角的大小。那么,怎样画角呢?这也是我们要帮小蜗牛闯的第四关。课件出示第四关――画一画: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7)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画角应该先画什么?再课件出示例2,指名读一读,并指出画角先画什么 ?后画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画角。
教师巡视后,让学生指导老师画一个角,强调要用尺子来画角的两条边,之后再让学生用尺子画一个角。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角。
(8)过渡:小蜗牛非常感谢同学们帮他闯过四关,他顺利地来到了角家族,角家族的成员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还邀请他参加活动。
课件出示活动一:
剪一剪: 一张正方形的纸有4个角,用剪子沿直线剪一次,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间可以互相合作,并可以动手实践完成此题。
课件出示活动二:
想一想:下面图形有几个角?
四、全课总结: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课后反思:
本课对教材的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处理,并由此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特别是几何图形教学的模式,对传统的几何知识教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引起很大的反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成功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一)把数学学习安排在童话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快乐数学。
(二)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范文3
[关键词]原始问题 数学名词 教学价值
一、烦人的“端点”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中的内容。有关角的知识是分成两个阶段学习的,《角的初步认识》这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发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是角是什么样的?学生说不出来,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不清。通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顶点和边。这一知识点并不是这节课的难点,可就这一个小小的“顶点”,差点就难住笔者!学生第一阶段出现叫“顶点”为“端点”是课的起始部分,即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时,当时笔者问:“你们知道这个尖尖的部分叫什么名字吗?”“端点!”一小部分同学回答。他们这样回答,是因为开学初刚刚认识了线段,学生叫角的这个点“端点”,是在笔者的预料之中。因此,笔者没有理会,就告诉了他们正确的名称“顶点”。
学生第二阶段出现叫“顶点”为“端点”是在课进行15分钟左右,教学怎样画角的时候,一个学生画了一个三角形,学生经过判断,认为这个图形不是角,在说理由时,学生说:“因为一个角有一个端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学生紧紧抓住角的组成来判断,看来真的是从大量的素材中抽象出了角的样子,形成了空间概念。只不过说错了名称,笔者请其他学生纠正了这个错误地名称,继续教学。可是,后边的几个学生在介绍画法时还是把“顶点”叫成“端点”,笔者只好一遍又一遍地纠正,心里开始着急了,盘算着怎么更好地应对!这个阶段学生出现了4次叫“顶点”为“端点”。
第三阶段,新授内容全部结束,进行基本练习,判断8个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理由是什么。这个练习的开始,前5个图形判断,不管这个图形是不是角,学生说出的理由都是“一个角有一个端点……”就像copy好的,一点不差,笔者进入了反复让学生纠正的阶段,脑子里也飞快地搜寻问题出在哪了。“你们是不是跟线段的名称端点混了?”笔者试探地问,“角的这个点叫做顶点,不叫端点,就像你们的名字,你叫李芳,同学和老师都叫你张芳,你高兴吗?”全班同学听完后,哈哈哈地笑了,李芳不好意思地着摇头说:“我不愿意!”“同样的道理,你们老叫它“端点”,角精灵会不高兴的!”孩子们不好意思地笑了。所幸,这之后地10分钟教学中,学生正确的叫出了角各部分名称,那个烦人的“端点”问题终于落幕了。
二、反思:为什么总是出现“端点”
这节课可以说是笔者精心设计的一节课,课前笔者进行大量的学生调查,可以说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并且在试讲的过程中,选择了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前三个班中根本没有出现此次“偶发事件”。那么,为什么在这个班会引发此次“偶发事件”呢?诱发的原因是什么?
在第一次学生出现叫“端点”时,没能及时捕捉到这个学生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端点”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有关图形知识“点”的数学名称,因此学生对角的这个点叫“端点”是来自原有知识的合情迁移,是一种朴素的大胆的“猜想”。当时笔者对学生这种大胆地猜想,没有正面地回应,而是将整个角画好后,才对学生说:“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这种轻描淡写的告知之后,也没有对第一个正确叫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的学生给予正面地评价,以至于使这个本应不是难点的知识点,反复地在课堂教学中没完没了的出现了10次,差一点成为整节课的绊脚石。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是多么的重要。
这个偶发事件的处理,起初笔者认为自己处理地相当有艺术性,符合儿童的童趣,从具体事例中让学生知道并记住了角的名称。但是课下,一个孩子这样问:“老师,角的这个点为什么叫顶点,而不叫端点呢?”听到这个问题,再反思自己的课堂处理,这样的处理显得勉强了。因为笔者在课堂上对这个“偶发事件”原有的认知,就是学生受到了“端点”这个知识点的负迁移的干扰。
三、数学名词的教学价值
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这个看似简单的“傻”问题,笔者是否能捕捉到?并且能利用学生这个朴素问题为教学服务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内心困惑地问题。表面看着“傻” 的问题,却体现了数学名称的价值,是一个数学本质的问题,是教师最不应该回避的数学教学中的原始问题。
那么,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问题呢?再用课堂中的方法不免太滑稽可笑了!如果真的遇到这个原始问题,在课堂上笔者能放慢自己的课堂速度,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解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回答更好呢?只是告诉他们这是数学上规定好的名称,可以吗?还是告诉他们线段的两个点叫“端点”是因为这个直直线的开始,可以量出线段的长度;而角中的点叫“顶点”是因为这两个边像小山似的互相靠着,互相顶着才有了角。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哪种方式的处理更能有效地处理“生成资源”,更能揭示这个原始问题呢?
再如,平行线与平行关系这对名称。(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而平行关系是与平行线相近或相似的关系,如长方形中两条对边的关系就是平行关系。)还有分数中分母、分子这些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从表面看是数学中“约定俗成”的名称知识,但是这个“约定俗成”并不是胡乱规定的,它们背后蕴藏了数学文化,这些名称的由来是有其“合理性”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认识到其背后的本质问题,在教学中能通过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名称背后的合理性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合理性,就会改变学生对数学、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促使学生学好数学。
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教师能否更好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角的初步认识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方法
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能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或一个已知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第40—41页的例3和例4的内容及相应的“做一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学生熟悉的国旗、椅子等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本、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一做”第1题中安排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来判断哪些是直角,以及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在安排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直角
从知识的引入来说:课本从校园生活情景引出直角。从实物中分别抽象出直角。使学生经历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会从数学化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从知识的应用来说,学生可以通过认识了直角以后,说说周围哪些地方有直角。
2.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课本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应更多把关注放在后进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看、找、比、画、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看、找、比、画、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通过探索,掌握直角的画法。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难点: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具准备:不规则的纸片、三角板、自制的活动角等。
四、教学步骤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引入
让学生通过玩活动的角来对认识的角的复习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抽象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记。接着让学生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练习八第4题”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学生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学生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学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一做”第2题。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例3的折直角,让学生拿出一张纸折一个直角,折好后与同学们交流自己折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其次,完成练习八第4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再次,完成“做一做”第2题,通过画直角,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接着,完成练习八第7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的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角的初步认识范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平均分”。
2.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用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感知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两个苹果;两张正方形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实物导入
师:(拿出两个苹果)老师准备了两个苹果,要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我们共同来“分一分”。
生:每人分一个。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公平。
师:那么,你能给这种分法起个名字吗?
生:公平分,平均分……
师:对,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评析: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苹果实物直观演示,揭示平均分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认识分数二分之一
师:两个苹果,两个人可以平均一人分一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怎样分呢?
生:把这个苹果分成两半,一人一半。
师:那么怎么分才算公平呢?
生:平均分才算公平。
师:一个苹果我们用数“1”来表示,那么半个苹果用什么表示呢?请同学们拿出手中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折一折,指出哪是一半。
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设计出一个表示一半的符号,然后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师:谁知道在数学里怎样表示一半?
生:我知道在数学中表示一半用二分之一。
(板书: 二分之一。)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整数、小数,那么二分之一是什么数呢?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请同学们看二分之一这个分数,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二分之一中的2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苹果分成了两份。
师:上面的1表示什么?
生:表示一半,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那么二分之一中间的横线表示什么?
生:表示平均分。
师:谁能总结出二分之一的意思是什么?
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图形的一半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3页“涂一涂”,分别涂出它们的二分之一,然后同桌检查。
(先让学生独立操作,保证每一位学生至少能找到一种策略,再让小组交流方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师:课前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两张正方形纸,请你拿出一张折出正方形的二分之一。
(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如下图。)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分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积累活动经验,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思考的能力。】
三、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几分之几
师:你们能把手中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吗?请同学们折一折。
师:老师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一份涂上红色,那么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其中两份涂上红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二。
师:你能把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的四分之三涂上颜色,并在正方形的后面标出分数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让学生口、手、脑结合,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师:如果老师把整个图形都涂上颜色,那么应该用什么表示呢?
生:四分之四。
师:什么是分数呢?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共同建构分数的概念。)
生(总结):像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都是利用平均数得到的数,这就是分数。
师:分数各部分也都有自己的名字,请同学们看书54页粉色方框中的文字,然后汇报。
(生汇报自学结果。)
师:以四分之三这个分数为例, “-”是分数线,上面分子、下面分母。
提问:分数线表示什么,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生: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师:怎样读这个分数?
(板书,读作:四分之三。)
【评析】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分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建构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拓展练习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对分数的认识掌握情况。请同学们看教科书54页“说一说”。每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这条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就是三分之一。
生2:把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涂色部分占这个五角星的五分之三,没涂色的部分占这个五角星的五分之二。
生3:方框里有6个大小一样的圆,其中5个涂上了颜色,那么涂色部分占六分之五,没涂色的圆形占六分之一。
师:我们可以把圆形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涂色圆形占这个整体的六分之五,没涂色的图形占这个整体的六分之一。
师:再来看55页“练一练”第一题,请同学们填在书上。
(课件出示巩固习题。)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形的涂色部分。
( ) ( ) ( )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有基础性、拓展性、综合性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通过此练习更扎实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角的初步认识范文6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一”,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在实践探索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若干,西瓜、五星等各种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答案就在谜语中:看上去是绿色的,吃进去是红色的,吐出来是黑色的。谁知道是什么?
(谜底:西瓜。)
师:老师只带了一个西瓜, 想分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每位同学能得到整数个吗?那么,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
师:我们的祖先特别聪明。(出示图片。)他们在测量、分物、计算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时,于是就发明了一种表示平均分的数,就是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评析】此教学环节,教师创设了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上课伊始就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课
1.明确“平均分”
出示西瓜图片最后演变成一个圆,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试着将一个圆形分成相等的几份。
(生口述自己将一个圆分成了几个相等的份数。)
(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分法。)
师:分得“同样多”的方法,我们就叫它――
生:平均分。
师:对,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活当中我们很多时候要用到平均分,谁能说说我们可以把哪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随意说。
【评析】此教学环节,教师把西瓜图片用圆形片代替,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平均分,体现了几何直观的思想。为接下来认识分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认识分数
(再次出现西瓜图片。)
师:同学们,愿意吃西瓜吗?现在我们就来分西瓜: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两位同学,每人分几个?(课件出示:把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画面。)
(预设:生会说“一半“,“半个”,“半块”。)
师:半个,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请你发挥想象力创造一种形式来表示“半个”。(独立思考,交流。)
(师板书。)
师:(出示分数■,介绍分数线)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母,表示取其中的份数作分子,二分之一就是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二分之一写作: ■ 。(边写边说写法。)读作:二分之一。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圆形,表示出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并用水彩笔涂上颜色。
师:将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折一折,找出它的二分之一。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折出了几个图形的“ ■ ”。在每个图形的“■ ”里,“―”“2”“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又表示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
【评析】此教学环节,教师充分地读懂课标,设计了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折不同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单位“1”不同,分数单位相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找了图形中二分之一,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二分之一吗?
生:两扇小门合成一个大门,其中一扇小门就是这个大门的二分之一。
生:把一个黑板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生:把一块玻璃平均分成两份,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3.认识“几分之一”
师:你能折出这张纸的“ ■”,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
生:■、■、■、■、■……(板书。)
师:请你用手中的纸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创造出你喜欢的几分之一。想一想:你是如何创造的?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师:现在老师想把一个大西瓜平均分给第一组的14名同学,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平均分给两组的28名同学,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平均分给全班56人呢?每人分得几分之几?
【评析】教师又一次引导学生操作 , 用手中的纸,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创造出喜欢的几分之一。这样使学生体会了分数单位,体会了分的份数越多,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同时把分的西瓜,分给每个同学,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三、欣赏生活,寻找分数
师:让我们到生活中再来找一找分数的影子。(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图片,有:五星图、太极图、花儿图、奔驰车标志、胸针、三色国旗、四色国旗、巧克力图。让学生看到图片说分数。)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图片展示,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进一步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了分数的概念。
四、智力闯关
1.火眼金睛
2.心灵手巧
动手圈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3.奇思妙想
■
【评析】练习设计有层次和梯度,不仅有基础的几何图形的涂色,也有动手圈一圈、猜一猜的不同思维层次的训练。学生通过练习更扎实掌握了分数中的单位“1”和分数单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