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桥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桥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桥的诗歌

有关桥的诗歌范文1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讲解,所以“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现代诗歌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难题。

一个诗的国度,竟然没有了诗,没有了激情应该属于诗的年龄的青少年不愿读诗,也读不懂,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文体的陌生转换。语文课堂分析讲解的多是实用文,以及少量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至少在文体方面的概念表述上有相近之处:中心、内容、材料、层次、表达方法……而诗歌在文体方面的概念上的表述是分行、省略、押韵、意象……加上现代诗歌风格多样,的确造成很大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阅读习惯。其他文体是朗读,诗歌是涵咏其他文体抓材料归纳中心,诗歌是从意象中捕捉感情流程等毒他文体对语言、感情、技巧的要求不如诗歌高。再者,教师的学识修养也有所欠缺。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他们对诗歌的了解还是大学教科书《文学概论》里得到的知识。然而,时代在发展,诗歌理论也在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对诗歌的阅读、写作也是不多的。因此,遇到诗歌篇目,就感到不太好掌握备课的尺度,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二、现代诗歌的比读审美

把诗歌放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进行对读,是能够读出新意的。这些阅读与比对.可以在中外古今诗作之间,可以在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也可以在不同作者同类作品之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比如徐志摩对于康桥,曾写有几篇诗文。教师讲解《再别康桥》时,就可以结合徐志摩的另一首诗歌《康桥再会吧》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就其中相应的河桥、水波、青草、云彩、钟声等意象进行比较,了解其散文和诗歌,采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表达出不同的美学效果。再如,穆旦的《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可以将其跟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比较。如两首爱国诗篇不仅写作背景和主题相同,而且在艺术上相似,都选择了悲凉凄清的意象来表达祖国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风格上却相异,艾青的诗自然晓畅而不流俗,感情热烈而不做作穆旦的诗浓郁顿挫而不悲观,含蓄蕴藉而不晦涩。

三、现代诗歌的比读探究

一首现代诗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阅读梳理出不同的理解,并借助这些问题的解析和共同探究,努力学生去拥有个性化的解读。如对何其芳《预言》诗中“年轻的神”的理解,有理解为春天的使者,有理解为飞逝的时光,也有理解为诗人梦中的爱人。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反复吟诵,结合诗的相关背景,谈谈自己对上述诠释的理解,甚而提出自己的新解。卞之琳的《断章》和郑愁予的《错误》都有多种解读,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新的联想、新的评价。卞之琳说《断章》是通过形象的画面着重表达“相对”的意思,如果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是否可以这样说:诗人透过旁观者的眼睛,写出“人”对“情”的无奈,及“情”对“人”的捉弄?客观的铺叙中隐隐细味出淡淡清愁,以及诗中你、我、他三方面的关系?而郑愁予的《错误》,一般认为是一首爱情诗,而联系作者身世及背景,我们还能对诗的主旨产生其他联想或许是作者通过对大陆生活一段旧情的追忆,抒写与亲人久别后产生的一种惆惆怅心情等等。

四、现代诗歌的创作实践

许多作家是从爱好诗歌逐步走向文学殿堂的,诗歌还在潜移默化中对提炼语言的简洁、营造场景的氛围方面起了作用。因此,我认为,中学生写诗好处不小。经过教学实践,我还发现如果指导得法,中学生是可以写出好诗的!

有关桥的诗歌范文2

【关键词】诗歌教学,兴趣,欣赏

正文:有一位中学生在诗中写道:“我们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每一片白云,都是一片纯洁的遐想;每一束阳光,都是一个梦的意境;每一个大胆的念头,都是一位浪漫诗人的抒情……”是啊,十七岁、十八岁,一个人一生中最富有诗意的年龄。可是我发现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是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大喜欢阅读诗歌,他们大都对小说情有独钟。但是每年的高考题又都少不了诗歌鉴赏题,而这类的题学生们又往往爱出错,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很重要。

可是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想,我们不妨先从爱情诗歌入手。爱情,本来就是人世间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而绝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们,处于青春萌动期,不少人在“爱”的门口徘徊、张望。作为教师,没有必要去阻遏他们的好奇心,去规定种种“不许”、“不准”,不如干脆带领他们去领略和欣赏优秀的经典的有关“爱”的文学作品,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懂得“爱”的真谛。

先从明白易懂、短小有趣的爱情诗词入手

例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短小易懂。红豆,又叫“相思豆”,在古代是用来表达男女相思之情的。当然,这首诗还有它的写作背景。但我认为就这首诗而言,还是从文本本身来欣赏会更好。把它当做纯粹的爱情诗来读,会更单纯、更有趣。

一、学生有所耳闻的诗词容易引起共鸣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中,“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学生有所耳闻的,他们读起来感到很亲切。在学生读了以后,指出最后一句用了双关手法,“晴”与“情”谐音双关。学生们从这短小的诗歌中感受到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委婉含蓄,又领路了中国文字在表达上的独特魅力。于是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并且很快就能把它记在心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都是学生从琼瑶作品中似曾相见的诗句。当将这些诗歌向学生整体展现之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诗“古已有之”啊!他们在欣赏琼瑶的博学的同时,更会喜爱诗歌的。

二、含有故事的诗词令人印象深刻

王建的《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诗歌中,含有一个关于“望夫石”的民间故事,学生感到很有趣。最后一句“行人归来石应语”,很有想象力,也非常符合民间故事的构思思路,读来非常奇妙。

三、婉约派词人的词自然是一定要让学生知晓的

情感的缠绵、表达的到位,是婉约派词人的强项。中国古代爱情诗词的鉴赏,无论如何也不能漏了这一块。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秦观的《鹊桥仙》等等,让学生体验到了古代爱情诗词的精品,玩味无穷。

爱情诗词的阅读只是一种吸引性的导入阅读。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爱情诗词以后,音韵铿锵的、苍凉悲壮的、具有风骨的、豪放的诗词就可以穿来,其他风格和题材的诗词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涉猎。这一方面避免让学生太沉迷于爱情诗词,另一方面避免了审美疲劳。这样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有了,接下来就该说说如何鉴赏诗歌了。如何鉴赏诗歌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

我们阅读与欣赏诗歌,首先要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情感的展现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直抒胸臆。这一类诗歌情感奔放,从字面上就能感触到诗人跃动的脉搏,也就是说,欣赏时容易进入诗歌所展现的情感世界。例如,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艾青的《我爱着土地》等。

另一类是含而不露。这一类诗歌感情比较含蓄,有的寄情于景,如舒婷的《致橡树》;有的托物言志,如莱蒙托夫的《帆》;有的将激越的情感藏在平静的文字地下,如郑愁予的《错误》。欣赏这一类诗歌,需要细加品味,才能体察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感情。

二、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境”和“意”的统一。诗中客观的描写对象是“境”,诗人主观的感受体验是“意”。换句话说,“意境”就是诗人感情与客观事物相契合,在诗歌中所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展现。诗人写诗总是要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与欢乐、希望和追求的;要领略“意”与“境”是如何浑然一体、融情于景的;最好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诗歌的意境,来唤起自己与诗人的共鸣。例如我们在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四句的理解中,会在眼前展现出一幅深秋悲凉的夕照图,理解越深刻,画面越清晰,也就越能感受到整首诗极其低沉的基调,这些景象都是为了表现“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冷孤独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仅28个字的小令中,“情”与“景”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一种十分美妙的艺术境界。

三、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优秀的诗人更注重用凝练的语言体现出形象美、情感美、音乐美。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这就是说诗歌的语言应当让读者感受到鲜活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凡是感情真挚、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富有节奏的诗歌都琅琅上口,都会在朗诵中感受到音乐美。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还可以从艺术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着手去欣赏诗歌。

本文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如何欣赏诗歌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有关桥的诗歌范文3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美读专题讲解形象感知小组自由活动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路的研究,至今争论颇多。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诗歌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诵读,知人论世,联系感悟的能力,打造高效、实用、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更好地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对此我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声情并茂的美读

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人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1]这就道出了诗歌诵读的必要性。

古代私塾曾收获了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可现在的语文课太急功近利了,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诵读,鉴赏诗歌,声情并茂地美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2]取法乎上,得乎中。学生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进而传递出诗歌的美感。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3]可谓道出学诗的真谛。试想,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淡定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从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碰撞,体味情愫的丝丝颤动,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驾驭诗歌。

二、以点带面的专题讲解

学诗歌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如意象、象征、意境等,高二学生应系统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快乐地收获新知,即所谓的“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就“意象”而言,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样感觉?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的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本身并没感彩,但经作者“加工”和“剪辑”后,就不再是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了浓烈的主观情绪色彩。“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花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掌握了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诗歌的内涵有着莫大帮助。同时,诗人们对意象的使用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独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高中的诗歌鉴赏,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进行一些这样的专题操练,也可以在教学中穿行,这样可引领学生畅快地在诗歌广阔的海洋中自由徜徉。

三、以整体带肢解的形象感知

高中涉猎的诗歌,诗人往往在其中描绘了许多新奇的意象。教师应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感知个别物象入手,把这些个别物象在头脑中重新整合再创造,构建一个整体形象,进而才能准确把握全诗。如果在指导学生鉴赏过程中,把一首优美、空灵、清新的诗歌从头至尾,层层解剖、肢解成字、词、句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而不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甚或犯欧阳修说《枫桥夜泊》“其如三更不是打钟之时”这种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诗歌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如穆旦的《赞美》中的“起伏的山峦”、“河流和草原”、“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干燥的风”、“低压的暗云”、“单调的东流的水”“忧郁的森林”这一系列意象,只要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是诗人对民族苦难历史与现实的呈现,而这些具有独特体验的意象能更好地唤起读者莫名的惆怅、冥思和感动即可。

四、以练带学的小组自主活动

高中诗歌教学不应是教师“填鸭式”机械的讲述,着眼于诗歌本身,让学生自主讨论,深入挖掘诗歌,多写多练必不可少。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4]倡导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写出来,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自发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发掘学生潜力的做法。学生主动去学,去掌握,这也正是“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

总之,变革中的诗歌解读模式,应从古香古色的传统方法中汲取营养,为诗歌的解读注入新的血液。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鉴赏诗歌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打造灵活、高效、实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这也是高中诗歌教学的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古代诗歌的诵读教学,2005,(11).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有关桥的诗歌范文4

一、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说法阐明了诗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有的人》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节奏,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的停顿叫做节奏。教师示范第一段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的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押韵。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押韵。请同学齐读第四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到诗中的不同的人生态度。

二、创设有新旧知迁移的教学思路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学生马上回忆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每首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它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在诗歌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中。

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这一物象本来表达一种客观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后,逐渐为诗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思想情绪,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等,成为带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意象。在教学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笛”“月亮”“挥手”“没有年轮的树”。“笛”“月亮”“挥手”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地抒发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意境的基本构成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在具体的物象之内,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即透过物象表面,表达作者深邃悠远的思想情感,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是水到渠成。再细心地把学生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此后再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意境美,还要设计丰富多姿的诗歌朗诵、欣赏新诗、研讨等活动。

1.诗歌朗诵,积累活动。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喜欢的名诗作,还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色彩》《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同样的诗题,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2.欣赏新诗。给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等,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3.研讨活动。如冰心的《纸船》,船――舟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船(舟)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舟的文化意义。

有关桥的诗歌范文5

关键词:诗词教学 兴趣 信息技术 想象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61-01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诗词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借助这些古代优秀诗词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语文感觉,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优秀的素材。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对古代诗词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下面,笔者将自己这些年来的经验进行详细论述。

1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基础

学生一旦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项技能的学习拥有了兴趣,那么就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有关的学习之中,并且学生会自觉主动地进行有关的探究和摸索。初中很多学生慢慢开始喜欢上流行歌曲甚至是一些民俗歌曲,那么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借助歌曲导入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月满西楼》这首歌曲其实就是以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相残)为歌词一首民俗歌曲。所以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这首歌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歌词的细腻美和填词的精到之处。学生在这样的歌声中也能够更好地投入其中,在歌声的带动下,学生甚至会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这样学生对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相残)这首词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当教学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听歌写歌词。完成这一步后,再让将这首词完整地展示在黑板上,从而进入到教学之中。

这样的方式是激发出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当然借助歌曲帮助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是有效的方法,同时借助歌曲帮助学生回忆起旧的知识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涛声依旧》这首歌曲中的有关内容就和《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有关联。教师就可以借助这首歌引导学生将这首歌和《枫桥夜泊》这首古诗进行联系。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学生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借助歌曲和有关的古诗词进行联系,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听觉体验,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协助教学

教师在进行古代诗词的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协助教学,可以在进行诗词讲解时将有关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诗词内容。

例如:在讨论完古代诗人的推敲和苦吟的创作过程后,教师就可以将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首诗进行延展阅读,并且将贾岛对这首诗的推敲过程作为一个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有关的学习。在进行诗歌背景介绍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将一个诗人背对着学生,面朝着树木的图片展示出来来更好地阐释“推敲”这一背景知识。在进行内容讲解的时候可以将“荒园”、“池塘”、“树木”等意象图片展示出来,进而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闲居少邻先,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歌。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在图片的帮助下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想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当然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有趣的动画进行播放,以及制作一些精美的课件协助开展教学。这些方式对于诗词的教学都有巨大的帮助。

3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诗歌其实是由诸多的意象构成的一幅幅的美丽的图画的,所以很多时候学生读懂了诗歌表层含义,但是很多学生无法对诗歌的有关内容进行深究,以及对诗歌的主旨等理解也并不是很到位,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开展合理的想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诗词的内容。

例如:进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歌的学习。需要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进而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在这里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画面进行想象。教师可以这样起头:苍茫的天空中闪闪发光那颗牵牛星是那么孤单,而在宽阔的银河的另一边有一个女子用自己的纤纤玉手不停地织布……

教师这样引导后,就鼓励学生对后面的诗句进行想象阐释,这样下去,学生在教师引导的轨道下就能够轻松地感受出诗歌中,所透露出的一种悲情以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那种无奈之情。

这样学生的想象力经过训练不断得到激发,学生的诗歌思维模式也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实现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效果的提高。

4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使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进行课文的阅读及分析,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争取,教师从而进行点评,以增加学生在探讨中学到知识的乐趣,提高教学水平。

例如,老师在七年级上册讲授《狼》这一文章时,先给了一段材料,内容是草原上由于少了狼的存在,兔子大量繁殖破坏草原,于是政府决定引进狼群。教师让学生不同小组以此为主题讨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且说说和狼有关的词语。

小组1: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合理,因为狼的数量过多,会给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狼的天性是奸诈狡猾的、残忍的。

小组2:我们认为合理,因为兔子没有天敌的对抗,会使得草原大面积破坏,牧民同样无法进行生产。狼是凶猛的食肉动物,群体协作能力强。

小组3:我们则认为它们两个小组说的不全面,应既要引进狼群,从而控制兔子数量,又要注意狼群的危害,保证牧民安全。狼是嗜血的、动作敏捷的、贪婪。

有关桥的诗歌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能力 提高

一直以来,诗歌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诗歌鉴赏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的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要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文之中的美,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使他们真正喜欢上诗歌,并将它发扬光大。

一、把握诗歌背景开展教学

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之前,教师应当先与学生一起搜集诗词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涵,并为鉴赏诗歌奠定基础。其实,在诗歌教学中,如果教师深入钻研,每首诗歌都能够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有的诗歌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介绍柳永的诗词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有一位词人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如此新颖奇特的作者简介立刻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教学,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视听方面的刺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当学生鉴赏的热情被点燃后,教师还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感悟作品,这样能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

诗歌鉴赏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在具体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做好方法的指导,同时要和学生一起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的总结,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课后的自学,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具体的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专题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结合具体的诗歌来集中讲授诗歌鉴赏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意象”,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列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思考:“读完这首诗后,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有的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上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相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等;“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学生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以写促赏,激活学生的思维

古诗词是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包含大量的联想和想象。作者“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抚四海于一瞬”,然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教师应结合诗歌语言的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等特征,让学生练习描述诗词意境,可以较好地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述王维的《山居秋暝》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画面,提出问题:画面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哪些事物表现出来这些特点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揣摩后,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进行描绘。最后,学生将自己的描绘和诗作比对,看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醒学生鉴赏诗歌要从意象入手,再关注人、景,进而到意境,最后落脚到情感。画面的描绘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沉浸于细腻的诗味中,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很容易就被学生体会到。

另外,在学习古典诗词时,教师可有意识地通过写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可以是对诗歌画面的还原,如《旅夜书怀》;可以是诗歌意境的描摹,如《天净沙 秋思》;可以是诗歌中人物的心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可以是对诗歌感情的评价,如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可以是专题性质的总结。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又能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综上所述,优化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完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采用有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其他方面的素养也得到提升和发展。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笔者一直用这些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的时候对课堂时间把握不准,有时甚至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认识到教学是一门永不完美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努力让这门艺术变得更完美。

参考文献:

[1]吴忠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策略[J].神州:下旬刊,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