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企业会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企业会计论文范文1
会计论文写作程序一般包括确定论文题目,草拟论文提纲,写出初稿,反复修改直至定稿等内容。
(一)选题
选定论题范围简称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即选择论证的学术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论题不同于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是论文的标题,是从论题范围中选择出来的,研究的范围比论题小。
1.论题的来源。论题可以从理论研讨和社会实践两方面来。一方面,来自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业务、新问题。比如,企业的存货大量积压,从而造成会计报告中的存货的信息严重失真。再如,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力度的加大,原有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需要进行改革。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解决,由此围绕着“会计诚信的思考”、“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等展开讨论。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比如,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股票期权业务的开展,以知识资本进行的投资,资产重组概念的提出,通货膨胀的加剧等等,这些都对原有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提出了挑战,也迫切要求有新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来自科研领域中出现的新观点、新问题。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我们的财会工作也要和世界接轨,接踵而来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经济关系势必要求我们的会计理论先行一步。比如,跨国企业会计、海外投资业务处理、金融保险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问题,都值得探讨、研究。
一般会计论文论题的范围包括:
(1)会计方面
(2)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
(3)审计方面
(4)管理会计与预算会计方面
(5)会计电算化方面
在本资料附注中,有相关的论文选题参考题目。
2.选题的一般原则。客观上讲,要选择有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观上讲,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展开研究,自己可以驾驭完成的论题。
这里所说选择有科学价值的、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要是指:其一是要有理论价值,就是指那些对本专业、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能起先导、开拓作用,对各项工作起重要指导、推动作用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二是实用价值,就是指那些经济发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即选题应该着重考虑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人们关注的热点、争论的焦点问题。
(1)创造性原则。
(2)现实可行性原则。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兴趣爱好,并考虑基本的实际研究能力、资料积累,以及可能争取到的指导、协调等条件去选题。我们应该在自己熟悉或有浓厚兴趣的业务领域内选题。
(3)补充性原则。可以去选择那些在财会学科的研究中、工作实践中被忽视的领域和被忽视的环节,经过研究提出见解,填补空白。
(4)前瞻性原则。
3.选题的方法
(1)观察事物,寻找问题,发现矛盾,探讨解决方法。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从会计实务中选题、从会计理论中选题及从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发展形势中选题。
(2)多方面探索和一方面选择相结合。
(3)想象、联想、直觉选择的方法。
4.选题注意事项
(1)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业务方法的探讨。
(2)难度适中,量力而行,即要探索新问题,又要考虑自己的专业基础。
选题切忌过大、过难、过旧。
(3)要有自己的见解,中心明确,避免综合论述,拼凑成章。 选题时,要掌握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要了解该选题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不要人云亦云,凑热闹,找“热门”,要经过深入研究,冷静地考虑,确有新见。
此外,还要考虑个人的时间、资料和研究能力。
总之,写财会论文,首先要找资料,看文章,了解别人已有的观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启发自己思考。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理论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其次,对各种材料必须消化吸收、融会贯通,重点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独到的见解。看材料、写文章,犹如春蚕吐丝,先吃进桑叶,经过咀嚼、消化,排除废物,然后吐出蚕丝,做成美丽的蚕茧,进而织成五光十色的锦缎,切忌搞大拼盘,进行简单的组合装配。
选好题目后,接下来就是研究步骤。
1.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
2.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3.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二)草拟论文提纲
提纲是文章的骨架,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以及全文的逻辑性和结构框架。通过草拟提纲,可以规划基本内容,搭好基本框架,使自己的思想明确、条理清晰,还可以发现构思的缺陷、材料的不足、论据的不充分、思路的不清晰,使论文写作少走弯路。
论文提纲一般应包括文章的基本论点和主要论据,反映文章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说,提纲要列出一级题目、二级题目,如有需要,再作一些说明。有的人不习惯于写提纲,提起笔来就写初稿,结果由于构思不成熟,往往费时更多。
提纲写好后,要不断修改、推敲。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适合;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是否能阐明中心论点或说明主要议题;三是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段落是否合乎逻辑;四是验证材料是否充分说明问题。这些工作完成后,再开始动笔写初稿也不迟。
论文提纲按照详略程度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标题式提纲。用简要的词语概括内容,以标题的形式列出。在正文中一般可以作为主线、大的框框来处理。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2)句子式提纲。用一个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概括内容,该句子可以带有标点。
(3)段落提纲。是句子提纲的扩充,常用来编写详细提纲,故又称详细提纲。
上述三种形式可以综合运用。论文写作者可根据内容和篇幅的需要加以选择,只要用起来得心应手即可。
3.编写提纲的方法与步骤
(1)先拟标题。拟定标题时,力求简单、具体、醒目,或揭示论点,或揭示论题。需注意的是,编写提纲的标题一般是最后确定的标题。
(2)用主题句子列出全文的基本论点,以明确论文中心,统领全纲。
(3)合理安排论文各大部分的逻辑顺序,用标题或主题句的形式列出,设计出论文的结构和框架。
(4)对于论文中的各大部分,逐层展开,扩展深化,设制细项目,结合搜集使用的材料,进一步构思层次,形成近似论文概要的详细提纲。
(5)对于每个层次分成各个段落,写出每个段落的论点句子,并依次整理出需要参考的资料,如卡片、笔记等,标上序号,排列备用。
(6)检查整个论文提纲,做出必要的修改,即增加、删除、调整等。
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三)编写初稿与修改定稿
俗话说:“七分材料三分写”。会计论文执笔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为论文执笔成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何把会计领域中好的研究成果,形成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落实在书面篇章中,这是会计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
1.起草初稿。根据编写的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初稿撰写有两种方法:一是一气呵成写完初稿,然后再从头仔细推敲加工修改;二是根据文章的层次结构,一部分一部分地撰写、推敲、加工修订,全文分部分写完后,再合并起来通读、统稿完成。
会计专业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在搜集材料充分的前提下,撰写论文初稿应适度掌握速度,不宜求快,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井然有序,详略得当。
2.文稿修订。一般说来,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论文初稿完成后,往往存在不成熟、疏漏、重复、有误、用词不当等问题,需要反复推敲修改。修改前,应重新阅读有关参考文献和资料,虚心听取论文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论文,也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难得机会,因此要认真、严肃、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修改要注意精炼,简明。
通过这—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3.誊清定稿
论文修订后作最后检查,满意后定稿。
毕业论文应由学员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学员在专科学习阶段所作毕业论文不得直接或变相用作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应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论证充分,思路畅通,结构完整、严谨,条理分明,语言通顺。需把握以下几点:
(l)要思路畅通,纲举目张
(2)要层次清晰,有条有理
(3)要论证充分,以理服人
(4)要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毕业论文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种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出。
二、会计毕业论文基本格式:
毕业论文由标题、摘要、目录、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方面内容构成。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原则上,题目要简单明了,能反应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能一眼看出论文的的中心内容要讲什么,切忌笼统、空泛。语言也要补实,同时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毕业论文的格式应该有专业的模板格式,参考格式请点击毕业论文格式。
目录
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内容摘要要求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应有高度的概括力,且要全面反映论文要点,简明、明确、畅达。
关键词:3-5个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所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关分析,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在毕业论文中,最常见的安排层次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层进式,即论文的各层意思之间是层层推进的关系。各个分论点作为中心论点的论据,呈现出一种纵向联系的层次关系。二是总分式,即采用"总题分述"的方式,先总括起来说,然后分开说;或者先分开说,最后再总结。三是并列式,即论文各层意思之间是并列关系,各分论点的段落相互平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呈现出一种横向的内在联系。
正文中的各个层次如果用数字表示,一般要用不同类型或种类的数字。第一层次为:一、二、三、四、……;第二层次为:(一)(二)(三)(四)……;第三层次为:l、2、3、4……;第四层次为:(l)(2)(3)(4)……;第五层次一般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或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序列词,以标明几层意思、或几个方面之间的联系,或者用词语的重复来表示思路的层次。层次和段落有着密切的关系。层次,着眼于文章内容的划分;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它们之间,有时是一致的关系,即文章段落的划分正好反映内容的层次;有时,层次大于段落,即几个自然段表达同一个层次的内容;有时,段落大于层次,在一个大的自然段里,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层次。
写企业会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会计学科;会计学术研究;会计教育;会计
一级学科;学术评价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属于会计学科的本科专业至少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三个专业,归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类。其中,会计学专业设置最早,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部分高校就设置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其后不久,少数高校还一度招收了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可以说是从原会计学专业中衍生、独立出来的新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于1998年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审计学专业则于1998年作为试点专业进入该目录,到2012年才正式进入该目录。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会计学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尽管财务管理学和审计学在该目录中尚不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专业),但许多高校已经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自行设置了财务管理学(有的高校命名为“财务学”)二级学科(专业),并招收普通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审计学也可以独立设置为二级学科,但目前尚不多见)。此外,在该目录中,会计和审计研究生均被设置为专业硕士学位。会计学术研究、会计学科和会计教育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学科的设置直接服务于会计教育;会计学术研究的成果、水平、质量、风气、活跃程度,以及会计学科设置的合理性,也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教育的水平。反过来说,由于会计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是会计学术研究的主体,所以提高会计教育的质量理应成为会计学术研究最主要的动力;会计学科设置也会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制约因素。会计教育的规模、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会计学术研究的水准,都是会计学科设置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本文重点从我国当前会计学术研究的导向以及会计学科设置的角度,论述了会计学科面临的发展瓶颈,以及对会计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会计学术研究的不良导向及其危害
(一)会计学术研究的不良导向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所从事的会计学术研究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将会计研究划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两种类型,而且基本上将实证研究等同于会计学术研究,同时对会计实证研究的理解和实际操作往往又非常狭隘。当前会计实证研究的基本做法是:利用一些公开的文献数据,参考一些英美国家的外文期刊,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工具,通过相关分析或回归分析来检验事先提出的假设。但是这些假设的理论依据及演绎推理过程常常十分薄弱,而且工具运用得并不娴熟。也就是说,时下流行的会计实证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从形式上看具有数理化、数量化、模型化、科学化、多学科交叉性等明显特征,比较符合目前高等学校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极推进高校国际化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前述特征的会计实证研究几乎变成了会计学术研究的代名词。而除这类会计实证研究以外的会计研究类型往往被笼统地称为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分类一度在经济学中非常流行。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界兴起经济解释思潮,试图将经济学改造成像物理学一样的实证科学,其研究类型当然首先是采用研究“是什么”及“为什么”的实证研究;“应该是什么”及“如何做”的研究被称为规范研究,并因其不符合经济学所追求的实证科学目标要求而受到排斥。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会计学界追随经济学的这种发展趋势,将这一分类应用于会计学,并将实证研究作为正宗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也受到相当程度的排斥和抑制。事实上,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分类并不符合会计学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社会科学的学科特征,因为作为一门工程性质的社会科学,规范研究必然是其最重要的研究类型。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会计学界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升高校国际化的进程中受到了美英会计实证研究模式的深刻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将会计实证研究搞得更加模式化、更加极端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会计学博士生及学术型研究生所做的研究几乎都是实证研究,这些论文往往局限于资本市场等比较狭窄的领域,对于政府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不太适合实证研究的专题则很少涉及。高校为了使得博士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尽快掌握会计实证研究的技巧和方法,不但成倍增加“计量”课程、削减会计类课程,而且举办的校内外会计学术讲座也几乎都是“实证”风格的。学术型研究生对于大量来自于会计理论及实践的会计问题视而不见,因为其难以写成实证研究样式的论文而不再感兴趣,或者由于知识结构所限只能去写实证研究类论文。在这种氛围之下,会计实证研究的课题设计也更容易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师对于写非实证研究类的会计论文没有积极性,因为写了也难以在被认可的杂志上发表。
(二)会计学术研究不良导向的危害
不可否认,开展一定程度的严谨的实证研究对于会计学科的发展是有益的,它有利于会计学与经济学等解释性学科的交叉联系,从而开拓会计研究的新视野。但是,盲目推崇会计实证研究,不理性地任意拔高实证研究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甚至将其视为会计学术研究的“正宗”或全部,则是很有害的。首先,尽管会计实证研究也进行一定程度的经验研究,但由于受其总体研究目的所限,更由于其形成的模式化状态,此类研究往往缺乏通过运用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试验研究等多种手段对会计实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无法满足解决会计实践问题、健全会计(包括管理会计和审计)制度及发展会计理论的需要。其次,由于受到研究目的及定量研究方法的限制,会计实证研究热衷聚焦于资本市场等比较狭窄的领域,对会计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如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会计、会计史及会计思想史、法务会计、国民经济核算等)缺乏应有的关注。再次,会计理论通常表现为用于指导、评价会计实践及其结果的建设性理论,在会计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会计准则、制度、方案、对策,通常表现为定性假设而非定量假设,而这种理论和假设往往难以纳入以定量研究为特征的实证研究模式。因此,该类研究通常表现为与会计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脱节。最后,由于社会科学概念操作化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更由于会计研究工作者自身统计技术以及严谨性的欠缺,大量会计实证研究的研究假设缺乏比较成功的操作化过程(如对有关概念未经严格的定义、武断地以某一单一指标代表内涵丰富的抽象概念、相同概念或指标采用不可比的计量方法等)。因此,会计实证研究往往在经验层面上就缺乏可比性,也难以取得共识,而且相当多的此类研究中的研究假设缺乏明确的理论检验对象,其理论意义也就变得含糊不清。
二、会计学科未能实现有效整合且学科设置层次有待提升
(一)会计学科未能实现有效整合
会计学术研究之所以走上与自身的学科性质并不相匹配、进行会计理论与实践比较脱节的会计实证研究的道路,与会计学科未能实现有效整合且受到强势学科的挤压有密切的关系。自卢卡∙帕乔利于1494年发表《簿记论》起,会计学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50年代,会计学正式分化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大分支。众多的会计分支学科(如成本会计学、税务会计学、国际会计学、环境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学、银行会计学等)也在此后陆续形成,但这些分支学科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纳入财务会计学或管理会计学两个分支。更令人遗憾的是,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大分支后,放弃了会计学长期以来的形成的原则和理论框架,从而使会计学失去了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基础。财务会计学主要采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放弃了传统会计学的原则和理论架构,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然而其概念框架却陷入了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之中;而管理会计学虽然是一个多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却与理论框架独立的财务会计学并列为会计学的两大分支。由于缺乏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基础,将其他已经有所发展的会计分支学科硬性纳入财务会计学或管理会计学框架的做法,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另外,从会计学中分化、衍生出来的财务管理、审计学,以及法务会计学、国民经济核算等会计边缘学科,长期以来也未能在理论上实现与狭义会计学的有效整合(曹伟,2015)。因此可以说,整个会计学科体系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界兴起经济解释和实证研究的思潮,试图将经济学改造成像物理学一样的经验科学。196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可以认为这是对于经济学科学化努力的一种肯定。在这种背景之下,经济学无疑成为社会科学中的显性强势学科。20世纪50年代以前,会计学尚未受到经济学实证思潮的影响,长期以来会计研究者从会计实务和会计实践出发,探索会计自身的发展规律,归纳总结出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架构,并将会计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开拓会计学发展的新局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美国会计学术界,追随经济学的新的发展趋势,将会计研究纳入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中,逐步将实证研究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此外的研究方式一般被认为属于规范研究,进而受到排斥和抑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会计实证研究在美国迎来全盛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会计学术界开始对实证研究进行反思。但是,实证研究范式目前仍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会计学术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合理地推断,在美国的普通高校中,会计学这种实用性学科,受到经济学这种强势的基础性学科的强烈挑战。高校会计学的研究人员为了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主动将会计学纳入经济学的羽翼之下,使会计研究更多地成了经济学研究的附属品。但是美国是一个价值多元的国家,其高校也是高度自治和价值多元的,因此,实证研究以外的会计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会计学科设置层次有待提升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几乎全部是公立大学,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在学科设置方面执行国家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规定,高校自行设置学科的自微乎其微。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之前,会计学属于经济学门类之下的一个专业,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及博士后制度均设置齐全,当时还没有设置财务管理及审计学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及审计学的人才培养均通过会计学专业进行,并授予经济学学位。1997年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管理学学科门类,会计学成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二级学科是学位授予单位实施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第三条)。从此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开始突出一级学科的作用,并按照一级学科对普通高校进行学科评估(此前是更突出二级学科的作用,并按照二级学科进行学科评估)。应当看到,会计学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特征,属于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础性学科,其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工商管理的范畴;另外,只要有受托责任关系及其相应的会计活动,就需要相应的审计活动作为保障,因此审计的意义也早已超出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也是如此。尽管这三个专业具有分立的必要性,但是三者相互依存、密切联系,有共同服务于相同目标的一面,若不以宏观综合的视角看待和管理这三个专业,很容易画地为牢、人为割断联系,从而难以实现三者共同的目标。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科的评价和管理开始采取突出一级学科、淡化二级学科的背景下,各普通高校也开始按照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划定自己的核心期刊范围,并对核心期刊进行分级,以此作为对论文科研成果质量评价的依据。普通高校拟定的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大多以SSCI以及教育部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依据。CSSCI收录的期刊主要由中国社科院及省级地方社科院、各高校学报、国家级专业学会主办的期刊组成。该期刊目录很难照顾到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会计学和审计学各自只有一本期刊入围就是例证。高校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为了能够在学校认可的更高层次期刊上,纷纷转向与会计理论、实践、教学比较脱节的、与经济学联系更紧密的、逐步模式化的实证研究。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存在多方面原因,然而会计类学科设置层次低、自身缺乏话语权,则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三、会计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社会和市场需求旺盛,就业门路宽广,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是很热门的专业,办学高校多、学生多、生源好、教师多是这三个专业的重要特点。会计类专业办学层次齐全,本、硕、博都有,其中,硕士层次又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种类型,有条件的高校学术型硕士开始采取硕博连读的方式,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培养质量;专业硕士不被鼓励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直接到实务部门就业。普通高校师资主要有两个来源渠道:一是国内外博士毕业生(也有少数优秀的学术型硕士毕业生);二是从国外高校教师中引进(会计类师资主要来自美英国家或擅长在美英国家期刊的英语系国家或地区)。近年来,会计学术界本来就存在对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片面认识,而在按照期刊大类进行分级评价论文质量的制度背景之下,经过有关利益主体的博弈,最后在会计学术圈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固的均衡状态,即会计学术研究只有做“会计实证研究”才能更好地生存。在这种学术评价制度和学术氛围之下培养的博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由于将大量时间用于“计量”课程,满足于依据一些现成数据及外文资料制作实证研究样式的,对于会计、财务管理及审计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这些学生又成为将来国家最重要的会计学术力量和师资来源,他们作为教师又将同样的学习和研究方式传递给未来的学生。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日新月异,由此产生的会计、财务管理及审计方面的问题异常复杂、难解,不管是在政府监管层面,还是在社会和组织的管理层面,都对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端财、会、审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将由制造型大国转型为创新型和金融型大国,不管是宏观的经济管理还是微观的企业管理,难度都将成倍增加。财务管理作为金融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被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师资状况、教学状况和博士生的论文状况来看,会计教育不容乐观。先不说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能否满足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就拿具有基础性、规范性、法规性的财务会计来说,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采取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政策,而后者不仅不断公布新准则、修改旧准则,而且越来越复杂化。而研究生由于热衷于实证研究,对实证研究以外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其他领域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因此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资产负债观、公允价值、资本保全、决策有用性等)存在似是而非的理解,对于会计准则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样势必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的正确运用,而会计准则则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和企业财务评价的重要基础。
四、关于会计学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对会计学科进行理论整合,充分认识会计学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后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大分支,并衍生出财务管理、审计学、法务会计、国民经济核算等众多的分支学科。可以看出,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遵循着不断分化的总体趋势。在对这些会计分支学科进行理论整合时发现,会计学科体系其实应当分为如下几个层次:基础会计学、狭义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边缘会计学科、广义会计学。基础会计学反映了长期以来支撑会计学发展的最基础的理论结构,用来实现最基本的会计目标——分期核算企业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通过基础会计学可以形成企业基本会计报表:综合收益及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狭义会计学是建立在基础会计学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分为对外报告会计和对内报告会计两个子系统。有人将财务会计等同于对外报告会计,将管理会计等同于对内报告会计,这种认识其实并不科学。因为如果是这样,税务会计、政府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对外报告会计系统就无法整合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则容易被误解为不具有内部管理职能。另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学科缺乏共同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二者各自发展其概念框架且共同称之为会计学,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而且,目前由FASB及IASB所主导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自身也陷入了理论困境。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会计学科重新进行理论整合。理论整合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构建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基础会计学;其次,以基础会计学为基础,根据具体会计目标,建立对外报告会计和对内报告会计两个子系统(狭义会计学)。狭义会计学依然符合会计学的四大基本假设。从基础会计学(实质就是传统会计学)到狭义会计学,既是学科分化的过程,也是学科交叉发展的过程。如对内报告会计可以看作是基础会计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税务会计可以看作是基础会计学与税务管理的交叉学科等。典型的会计边缘学科目前主要有国民经济核算和法务会计学,它们属于狭义会计学与有关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前者可以看作是会计学(主要是基础会计学)与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等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后者可以看作是会计学与审计学、法学、检查学等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这两个学科虽然也是以提供货币信息为主,但由于它们不符合会计学的四大基本假设(主要是不符合会计主体假设),因此不将其纳入狭义会计学下。目前,国民经济核算通常设置在统计学科范畴,法务会计学则主要由法学学者在研究。会计学者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重点从会计学角度来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和法务会计学。广义会计学则是对(狭义)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学科所做的又一次整合。财务管理是从会计学延伸而来,可以看作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会计侧重于资金信息的提供,财务管理则是对资金运动的直接管理,所以二者联系紧密。审计是对会计和财务管理活动的鉴证和监督,所以审计学依存于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由于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三者同属于会计主体价值管理(资金运动管理)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将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包括成本管理)等学科整合为广义的会计学。从已有会计学科的基本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会计学科是在满足经济和社会管理要求的过程中,通过会计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以不断分化的形态向前发展的。显然,这种学科分化扩大了会计学的视野和研究领域,提升了会计的功能和作用。学科的交叉和分化对于学科发展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但是还需要经常性地对学科进行理论整合。通过学科的理论整合,可以进一步发现学科之间的理论关联,从而对有关学科进行调整,形成学科体系或学科群。比如,通过整合现有会计学科发现,有必要恢复和建立会计学的最基础的学科——基础会计学;将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并不十分恰当;狭义会计学符合会计学的四大基本假设;一些会计学科之所以被称为边缘学科的理由;有必要按照价值管理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价值评估等学科整合为广义会计学;可以按照价值管理将广义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税务学进一步整合为一个以价值管理为特点的学科群。另外,会计学界应当有会计学属于基础学科的意识,将会计学同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来进行建设,认识到会计学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工商管理的范畴。会计最基础的功能是会计主体的货币计量和信息提供。会计主体不仅包括工商企业,还包括其他类型的企业以及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不仅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各种职能管理,而且服务于资本市场管理、金融管理、税收管理、国民经济管理,以及法务管理、社会责任管理等。作为企业或组织综合性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会计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并成为财政、金融、资本市场运行的不可分离的基础。会计还是市场经济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因为市场经济建立在产权界定明晰的基础之上,会计通过复式记账法清楚地核算了法人财产权、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权益,以及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来源——利润,因此如果没有会计,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都是难以想象的。从会计学中分化出来的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也已经远远超出了工商管理的范畴。只要有受托责任关系及其相应的会计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审计活动作为保障。审计是国家财政资金运行的保障,是资本市场和金融运行的必要制度安排。这些都足以说明审计的意义早已远远超出了工商管理。另外,不仅工商企业需要财务管理,任何企业及有资金运行的组织都离不开财务管理,所以工商管理也难以涵盖财务管理。
(二)提升会计学科的层次,增加学科建设和评价的话语权
在目前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学科管理和评价的情况下,原会计学科被分割成几个二级学科,各自为政,在政府和学校层面进行学科建设和评价的话语权很薄弱。因此,有必要在会计学科整合的基础上谋求建设会计学一级学科。在国家没有批准会计一级学科之前,会计界也应当有会计一级学科的意识,为会计学科的发展和评价出谋划策。事实上,成立会计学一级学科的条件已经具备,笔者对此也做了专门论述(曹伟,2015),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①会计学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基础理论结构;②会计学拥有众多的分支学科并已形成体系;③从会计分支学科中已经分化出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独立的专业;④会计学科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工商管理的范畴;⑤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三个专业既有分立的必要性,又有整合的必要性;⑥会计学科各专业具备很强的社会需求和较高的招生规模。最近一次政府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2011年)》,并没有将会计学列为一级学科。会计学界、教育界、实务部门,以及会计主管部门、有关团体,都应为此积极努力。尽管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如果主观上努力不足,准备不充分,可能下一次还是不能成功提升会计学科的层次。要做的准备工作至少有:①对有关会计数据进行统计,以示会计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影响之巨大;②对会计学科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以示会计学科和会计教育有着长期的渊源和共同的知识积淀;③呈现会计学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以示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④从理论上梳理和构建会计学的学科体系,以示会计学科逻辑严谨、根深叶茂;⑤整合属于一级会计学科的二级学科,论证这些二级学科的有机联系以及共同的目标;⑥论证会计一级学科独立的必要性,以及与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二级学科的关系。
(三)精心打造会计类学术期刊,发挥会计类期
刊及同行评议在会计学术评价中的推动作用我国会计类学术期刊其实并非很少,只是在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学术评价的背景下会计期刊被边缘化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目前归属在教育部学科目录“工商管理类”之下。工商管理中的二级学科很庞杂,强势二级学科是企业管理等;而且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学术成果往往难以区分。因此,在进行学术评价时,这两个一级学科通常是捆绑在一起选择和确定核心期刊目录的,导致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期刊几乎垄断了这两个一级学科的核心期刊目录。进入CSSCI目录的会计类期刊只有《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近公布的“工商管理”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通用的A类期刊目录,也只有《会计研究》属于会计类期刊。但是,设置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三个专业的高校数量、硕博研究生人数、教师数量等指标,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及工商管理类的其他专业相比,其相对数量要占绝对优势。在这种矛盾非常突出的情况下,会计研究的论文成果自然纷纷转向管理学和经济学期刊,这也是会计学术界不愿意触及会计问题、热衷于所谓会计实证研究的根源之一。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会计学术团体及会计学界的有识之士必须呼吁增加会计类期刊在学术评价核心期刊目录中的数量。提高会计类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也是这些会计类期刊提升办刊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另外,还应当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创办会计期刊以及会计学与有关学科相交叉的期刊,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目前,除了北大、清华等极少数高校分别创办了以实证研究风格为主的会计期刊,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一些老牌会计传统高校都还没有创办或形成有影响力且风格鲜明的会计学术期刊。会计学术评价最终还是要靠内容评价,因此必须建立同行学术评议制度。
(四)反思会计研究方法论,避免学术研究模式
化和单一化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一方面表现出“很热”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目前的高校环境和评价体制之下,会计学术界人士(主要包括普通高校的教师和学术型研究生)尽管身在会计队伍中,但又有意无意地极力回避会计中的问题,“一窝蜂”式地热衷于比较模式化的会计实证研究。虽不能说这些会计实证研究与会计理论和实践无关联,实则是会计研究视野中的一个并非很大的领域;如此的“以偏概全”且追求形式化,又表现出会计学术研究“极冷”的一面。这一现象值得思考和研究。一位长期在国外任教、后来回国的著名会计学教授表示,在美国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他说:“一个头衔为‘会计教授’的学者,大概代表他是教会计的,他的学术专长很可能是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心理学。会计只是应用技术,经济学与心理学才是学术。”这段话的前一句,可能意在说明存在于美国的一个事实:教会计的会计教授研究专长不是会计,而是经济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充其量在其专长的学科中加入些会计的“佐料”。而后一句话,则意在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观原因:会计只是应用技术,无须多加研究;经济学和心理学是学术,所以教会计的老师要研究学术就要研究经济学或心理学。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分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中的工程技术学科更是包含庞大的体系,难道从事临床医学的,为了做学术研究就一定要从事生理或病理研究吗?从事土木工程的,为了做学术研究就只能研究数学或物理吗?从事建筑学的,为了所谓的学术研究和多发表SCI论文,就都要研究建筑科技吗?显然,这是不可思议的。会计现在难道还只是500年前的复式记账法吗?上述观点反映出对学科的片面理解和对应用性社会科学的歧视。存在这种教学专长与研究专长相分离的现象是不合理的,是需要扭转的,而不应当是被鼓励的。会计研究走上模式化的“实证研究”之路,就是这种教学专长与研究专长相分离的表现。现在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摆脱这种局面。深刻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并且端正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认识,端正对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认识,无疑都是必要的。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尽管与认识论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目前按照大类期刊等级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质量的制度背景下,会计学科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在制定评价规则方面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可以想象,在科研队伍十分庞大,拥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热门专业的会计学科,在一些高校的科研评价中只认可《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两本国内期刊,会形成什么样的学术生态和结果!
(五)在会计学术研究中重视“跨行业”和“跨学科”研究,拓宽会计学的研究视野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已经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事实。但会计学科的学术研究却不尽人意。高校会计研究的高端人才不愿意关注会计的核心问题,研究内容与会计理论和实践越来越脱节,研究成果也不太被社会所重视,表现出“空心化”和“边缘化”的趋势。这一现象形成的总体原因比较复杂,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学科在20世纪经过学科分化以后,缺乏有效的理论整合,自身存在理论困境,从而未能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二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处于世界会计学领导地位的美国会计学术界,在会计学科面临自身理论困境及强势学科的压力之下,将服务于经济学等学科的会计实证研究作为会计学术研究的正宗,从而使会计学术研究陷于狭隘的境地,并逐步偏离以解决会计问题为导向的正确道路。进入21世纪之后,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引导下,我国高校为了尽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高校世界排名,通过制定有关学术评价制度,使美国高校学术界的会计实证研究方式迅速被我国会计学术界广泛接受,而且其在国内的应用比美国更为模式化和形式化。应当说,最早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开展的实证研究,是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与会计学相交叉的一种跨学科研究,不失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但遗憾的是,过分夸大了这种实证研究在会计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计学术研究应当在夯实会计学科自身理论的基础上,继续走跨学科发展的道路,以扩大会计学科在社会和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也为庞大的会计学术研究队伍提供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学术空间。传统的会计实证研究应作为会计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领域来看待,而绝非会计学术研究的全部。会计学跨学科研究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首先,会计学研究应注重与不同行业的结合。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按照西方国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设置会计学科体系以来,一直很注重一般工商企业会计的研究,但是由于矫枉过正,严重忽视了行业会计的研究,而一些特殊行业的会计问题却非常具有特殊性和挑战性,如金融、保险、农业、互联网经济等。其次,会计学术研究除传统的纳入解释性学科研究循环的实证研究以外,应当大力开展与税务管理、金融管理、财政管理、企业管理、国民经济管理、法务管理、网络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提升会计学科服务社会和经济管理的能力,扩大会计学科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另外,在研究方法方面,逐步淡化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分类,突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和制度研究的结合;在开展经验研究时,提倡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鼓励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举。在进行学术评价时,应突出会计专业期刊,并注重研究成果的会计学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陈孟贤.当代会计研究方法:检讨和反思[J].会计研究,2007(4).
曹伟.论会计学科的理论整合及会计学的边界[J].当代财经,2015(1).
曹伟.会计学一级学科设置探讨[J].财会通讯,2015(1).
曹伟.应用型社会科学研究逻辑重构与会计研究方法反思[J].财会通讯,2014(10).
曹伟.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15(2).
葛家澍,占美松.关于会计实证研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7(12).
袁卫.机遇与挑战:写在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之际[J].统计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