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死两相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死两相依范文1
在这些论述新闻思想的文章中,梁启超表现出一种浓厚的精英意识,他始终站在一个启蒙知识分子的角度来阐述报刊的种种,如认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新民”,报刊的主持人应是“怀才抱德”之士,办报的最高宗旨是“122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等。可以说,这种精英报刊思想在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精英意识在梁启超新闻思想中的具体表现
1901年,梁启超曾为他的老师康有为著《南海康先生传》。在文章的第一章,梁启超论述了英雄与时势的关系,他认为:英雄人物有两种,即应时之人物、先时之人物。应时之人物即时势所造之英雄,而先时之人物乃造时势之英雄。梁启超认为“今日中国所相需最殷者,惟先时之人物而已……凡先时人物所最不可缺之德性有三端:一日理想,二曰热诚,三日胆气……其精神专注于前途”。在梁启超的心目中,当时中国缺的不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是能开中国之新局面的造时势之英雄,而符合这个要求的人物,古有孔子,现只有他的老师康有为而已。
梁启超概念中的英雄与我们今日所说的英雄在含义上似乎稍有不同。他更强调人物精神层面的东西,恰似今天所说的“精英”。如果根据他所下的定义来判断,梁启超本人无疑也是属于英雄即精英行列的。作为当时最早觉醒的国人,他希望用包括他在内的知识分子的力量来改变中国闭塞愚昧的状态,从而使中国步入世界强国之列。这种强烈的精英意识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思想中,也体现在他的新闻思想中。
精英意识在报刊功能论述中的体现。
梁启超虽是一个报人,但他首先是一位政治家,他从事报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以言救国、以言论易天下,这种思想直接体现在他对报刊功能的论述中。
梁启超对报刊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1896年办《时务报》时,梁启超认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他认为,国家的强弱主要在于“通塞”。“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反鼓其舌”。为了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去塞求通”,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报馆其导端也”。他还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西国报界的状况,如报刊内容、报刊在国家和国民心目中的地位,最后得出结论:“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曰:惟通之故。”
失败后,梁启超又主编《清议报》。1901年,为庆祝《清议报》满一百册,梁启超发表了《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在这篇文章中,他借西谚赋予报刊以更重要的功能,“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即报刊不仅能助国家“去塞求通”,更能为民众提供思想、行为的借鉴,既满足当下所需,又能指明未来的方向。为此,他提出,好的报刊应“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则又当校本国之历史,察国民之原质,审今后之时势,而知以何种思想为最有利而无病,而后以全力鼓吹之”。
此后,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梁启超进一步将报馆的天职总结为两条“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日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从以上梁启超对于报馆功能所作的一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他自始至终是站在一个从上至下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社会和民众的意义。在梁启超所生活的时代,中国的社会、政府、民众都存在种种问题。作为率先觉醒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梁启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希望能用包括自己在内的知识分子的力量改变现状。虽然梁启超在观念上已有国民意识或公众意识的萌芽,但他仍然抱有强烈的精英主义情怀。在他的眼中,大众是愚昧无知的,政府也是腐败不完善的,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启蒙和监督。在潜意识中,他将自己看作拥有某种道德使命或先知精神的特殊人物,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便可以改变国家和大众的面貌。
精英意识在关于新闻从业人员的论述中的体现。
由于认为报刊具有救国救民的作用,梁启超十分重视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报业之所以发展缓慢。原因有四个,而“病根之根”就是“从事斯业之人,思想浅陋,学识迂愚,才力薄弱,无思易天下之心,无自张其军之力”。由此可以看出,在梁启超的心目中,理想的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思想,还要有高赡远瞩的眼光,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胸怀天下的气度。因此,符合这个标准的,只能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小部分人。为此,梁启超提出,新闻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导人先导己,“为向导者,必先自识途至熟,择途至精,然后有以导人”。
从梁启超对中国报业的惋惜、对当时新闻从业人员的批判可以看出,在他心目中,报刊应该是掌握在像他一样的精英知识分子手中,他的自我意识的中心仍然是在知识分子自身。他认为,只有让精英知识分子掌握报刊,报刊才能真正发挥强国、新民的作用,一般的民众或知识分子是断然不在此列的。在这种思路中,他提出报业从业者要精英化,要改变“由于主笔时事等员之位置,不为世所重,高才之辈莫肯俯就”的局面,希望中国报刊能像欧美各国报刊一样得到重视,“怀才抱德之士,有昨为主笔而今作执政者:亦有朝罢枢府而夕进报馆者”。
舆论与精英的关系。
在《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这篇文章中,梁启超详细论述了他所理解的舆论与豪杰的关系。他认为,舆论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但“未必为公益之所在”,而豪杰能“见寻常人所不及见,行寻常人所不敢行”。豪杰能够洞察时事,然后唤起舆论,再利用舆论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要达到“母舆论”、“仆舆论”的目的,还要摒弃私心,一心为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以格兰斯顿为例,而格兰斯顿除了是政治家以外,也曾是报馆主笔。
梁启超对舆论和豪杰关系的论述同样反映了他强烈的精英意识。在他的观念中,舆论是一般人形成的观点,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普通民众的认知能力不同等众多原因,民众所形成的舆论并不一定就代表了社会和国民的真正利益。这时,就需要一个持有公正之心的人,引导
民众形成符合时势需要的舆论,从而改变风气和国家民族的面貌。
在梁启超那里,与其说是多数人,不如说是精英知识分子掌握着国家的思想资源,他们既是报刊理想的组织者,也是社会的“先知先觉者”。舆论虽是大众形成的观点,但这种观点是在精英的引导下形成的,又是通过精英表达出来的,普通民众根本没有自和话语权。可以说,梁启超舆论观的核心仍然是精英知识分子。
精英意识形成的原因
梁启超之所以在新闻思想中表现出浓厚的精英意识,与他所生活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个人的成长和教育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哲学历史观是分不开的。
自1840年第一次,中国从一个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内忧外患、民生凋敝,而梁启超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一生中既接受了中国儒家经典教育,又受到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熏陶。在当时,受教育只是少数人的权利,大多数民众仍然混沌未开。作为觉醒的一名知识分子,梁启超心中的愤懑与忧虑可想而知,一方面他为政府的腐败无能气愤,另一方面又为民众的麻木漠然痛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很自然地赋予自己“救国救民”的神圣任务,把包括自己在内的精英知识分子们看作改变现状的力量,而报刊就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媒介。
除了现实的原因外,梁启超的哲学历史观也是他新闻思想中精英意识产生的根源。梁启超认为,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人民群众推动的,而是英雄人物推动的。他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吾读数千年中外之历史,不过以百数十英雄之传记磅礴充塞之;使除出此百数十之英雄,则历史殆黯然无色也”。这种“英雄人物是历史的主宰者”的历史观自然而然也反映在他的新闻思想中。
结语
梁启超办报是为了“救国救民”,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与今日报纸“提供信息”的功能截然不同。虽然知识分子是民众的一部分,但在梁启超的潜意识中,知识分子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是高于普通民众的,这种潜意识反映在他的新闻思想中,就是“办报是为了强国、新民”、“报刊应由怀才抱德之士主持”、“舆论是豪杰引导的并帮助豪杰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等一系列论述。只有对梁启超新闻思想中的精英意识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解读他的主张。
心死两相依范文2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利益相关者;关系
一、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
上市作为国家的主要经济主体,其利益相关者重多,利益索取的图径、目的不同,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不同。本文阐述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监管部门、债权人、经营者等。
从股东个人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披露对其利益主要产生两个影响。首先,会计信息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委托-成本,提高公司治理绩效,从而有利于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其次,由于股票价格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会计信息有助于推动股票市场遵循价值规律良性运作,减少市场泡沫成分,因此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公司股票价格涨跌,进而影响股东投资利益。表面上看,这两者之间并无矛盾,但会计信息一旦披露出了“利坏”消息,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一方面,这种信息肯定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股东得以更多了解其人的经营情况,但另一方面,“利坏”的信息一经披露,必然会很快反映在股价上,使股价下跌,从而使股东立即蒙受损失。因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披露实际上既有利于股东的长期利益的增加,但又存在着压低股价损害股东当前利益的可能。会计信息的披露将股东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置于了相互矛盾的境地。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不仅依赖于会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还有赖于强有力的政府监督规范。然而,监管的同时也不乏疏漏之处。上市公司为其自身利益,仍然胆大妄为。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监管,充分发挥监管在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改变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债权人治理机制。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分别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债权作用的全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质量发挥有利的保障作用。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前监督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上,首先债权人可以起到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一旦负债融资形成,当公司需要再融资或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活动出现债务契约中所规定的限制情况时,债权人便有权力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强制其披露相关财务信息。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中激励根据债权人治理机制的激励作用,负债融资通过增加经理人员相对持股份额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进而降低成本,对公司平时的管理决策产生制约作用。
(三)对公司信息质量的事后约束当企业违反契约或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可以通过处理抵押资产和迫使企业破产等制约性方式行使权力,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债权人拥有控制权转移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经理人的会计信息舞弊行为。
经营者作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有其两面性,一方面,由于个人利益与公司业绩相挂钩,使其在一定条件下提供虚假信息。另一方面,受到来自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制约其违规行为。管理者的报酬通常通过经营者的业绩指标制定的,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经营者尽心尽力的为企业创造效益。但,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可以不通过努力工作而仅仅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获取利益。因此,对经营者的监督越有效,就越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管机制,防范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违规行为
1.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消除经营者的违规动机。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建立一套科学的经理选择和评价体系,形成高效的经理人才竞争机制,可以减弱甚至消除“内部人控制”,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减少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违规机会。在建立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要具有前瞻性,要统观时间与空间全局,通过营造有利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有效的会计系统和各种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控制程序,辅之以一定的控制手段如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并将这些控制手段揉入到建立的各种经营管理的具体制度中。
3.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减少会计信息非故意失真。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责任者,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和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二)完善现行会计规范体系,增强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正确处理各项具体规范的关系。完善与发展会计准则,一方面必须有与之配套协调的法规体系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必须理清各种法规之间的关系,明确会计准则与其他经济法规的关系。
2.加快具体准则出台步伐,减少实务中的真空地带。
3.正确对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1.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注会行业目前总体执业质量不高,行业自律性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加强注会行业监管,制止弄虚作假仍是行业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中心任务。
2.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一是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机制。上市公司应由审计委员会行使委托和批准解聘审计机构、审查审计工作的职权,以增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二是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业务涉足过深的现状。
3.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
三、结语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其他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建立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监督治理机制,以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得到公平的实现。
心死两相依范文3
在推进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棉纺织业也加速了优胜劣汰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但与此同时,新建的棉纺纱锭规模也在急剧增加,这又有可能引发全国棉纺织业的产能过剩,使内地中型棉纺织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以新疆为例,近几年新疆新建的棉纺纱锭数成倍增长,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如果政府宏观调控不力,纱锭规模过度扩张,不仅加剧行业竞争,也将会引发新的问题,不利于纺织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近几年纺织产业向新疆转移的基本情况
棉纺织业由于资金、技术门槛较低,对劳动力成本敏感度高,对原料依赖性强而成为优先转移的行业。在国家《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工信部《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指导下,来自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的众多棉纺企业和一些海外棉纺企业纷纷进入新疆,特别是《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推出,加速了内地棉纺企业进军新疆的步伐,新疆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承接纺织产业转移。
我国棉纺纱锭经过1997年限产压锭后,在2003年以前发展极为缓慢。2001年全国棉纺纱锭总数约为3548万锭,当年新疆棉纺纱锭约为182万锭。2005年后新疆棉纺纱锭数增幅明显提高,2007年后呈急剧增长态势,图1所示为新疆棉纺纱锭的增长情况。
香港溢达集团是最早大规模进入新疆的棉纺织企业之一。该集团于1995年设立吐鲁番溢达纺织有限公司,1998年设立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现已形成乌鲁木齐、吐鲁番和昌吉三个棉纺基地。2008年底,该集团在新疆总投资超过一亿二千万美元。
宁波雅戈尔集团于2005年在新疆喀什建31.2万锭的新疆雅戈尔棉纺织有限公司;2008年一期投资4亿元建5万锭的库尔勒雅隆纺织有限公司;2010年投资10亿元建30万锭紧密纺的阿克苏新雅棉纺织有限公司;在阿瓦提县工业园区建5万锭紧密纺及3万锭倍捻项目。
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在2006年先后收购新疆纵横棉业有限公司、恒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天宏新八棉产业有限公司、新润气流纺织有限公司、五家渠青湖纺织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在南疆、北疆两个生产大区拥有阿克苏华孚、新疆纺织工业城(华孚色纺工业园)、阿瓦提华孚、新疆恒孚棉产业集团、五家渠华孚、石河子华孚、奎屯锦孚等工厂。2010年开始在新疆纺织工业城自建一个100万锭新型高效的色纺纱华孚色纺工业园。
随后,华芳集团于2006年投资20亿元建34万锭的华芳石河子纺织有限公司。沙特的阿吉兰公司于2007年投资5000万美元建环锭纺7万余锭、线锭12800锭的新疆爱立泽纺织有限公司。天丰纺织2008年底在阿拉尔市投资建11万锭纺织厂。上海系方实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阿克苏轻纺工业园区投资22亿元建100万锭纺织、日产440吨染色和年产5000万件服装生产线。山东岱银纺织集团于2010年在喀什投资4.5亿元建10万锭精梳棉纺厂。新疆得力棉业有限公司和香港查氏集团常州名力纺织有限公司于2010年共同出资1.2亿元建6万锭的新疆鸿力棉业有限公司。中国立天集团于2010年在阿克苏建10万纱锭、10台气流纺、100万套家纺的新疆立天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洁丽雅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投资35亿元在阿克苏建立年产3万吨毛巾生产基地和20万锭的毛巾特种用纱线项目。广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伽师投资6.5亿元建20万锭。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新疆阿克苏市纺织工业园区内投资6亿元建20万锭。
2010年前后,在新疆投资的知名企业还有浙江天盛集团、浙江巨鹰公司、浙江永翔集团、浙江雄风集团、浙江弘生集团、浙江富丽达公司、河南新野纺织集团公司、山东鲁泰、山东银鹰、河北天鹅、香港百隆、香港福田集团等。这些大型纺织企业在短时间内集中进入新疆并快速扩张,一方面使新疆棉纺织业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棉花资源的控制力度。
二、纺织产业大量向新疆转移带来的问题
由于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纺织行业向中西部转移成为一种趋势,而新疆因为有丰富的棉花资源成为首选地区。由于纺织企业进入新疆主要是看重其棉花资源,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以纺纱加工为主,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业的下游联动比较困难,人才缺乏等问题比较突出而制约了新疆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大规模投资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 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棉花市场价格
棉花市场价格容易受到种植情况、自然条件、产品供求等因素的影响,某些不确定因素变化会引起棉花市场价格的急剧波动,并对纺织企业特别是上游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与小麦、稻谷、大豆等农产品相比较,棉花种植面积调整的弹性最大。棉花的种植情况直接影响到棉花产量,并最终反映到市场价格上。如2004/2005年度棉花大丰收导致棉花价格出现了几十年未遇的大幅下跌,价格几乎被腰斩,结果农民在下年棉花种植面积上进行了适当的调减。
自然条件对棉花总产量的影响十分明显,也会引起棉价的波动。当棉区光照时间充裕、雨量充沛,对棉花生长有利时,棉花市场价格运行平稳;而当雨量过剩、光照时间不足对棉花生长产生影响时,不仅棉花质量下降,棉花减产都将引起市场价格上扬。
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实际上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对棉价的影响更为直接。如2008年金融危机使棉纺产品出口受阻,棉价低迷,棉农种棉积极性受挫,导致2009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减少1240万亩。2010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影响减弱,纺织服装出口逐步恢复,棉花需求量大增,棉花价格则从2010年8月份的1.7万元/吨一路攀升至2011年3月份的 3.4万~3.5万元/吨,之后又掉头猛跌至近2万元/吨。这种大起大落式的涨跌不仅损害了纺织企业的利益,更是打击了棉农植棉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棉花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棉价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直接或间接影响棉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纺织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认真分析棉价对企业未来发展带来的风险。
(二) 圈地圈棉运动抢夺棉花资源
在我国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三大棉花生产基地中,新疆棉区的棉花产量约占全国产量1/3,占世界棉花产量8%左右,是我国重要的棉花资源。近年来新疆棉花播种面积逐年增加,棉花产量不断上升,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棉纺织企业生产的需要,2011年新疆棉区棉花播种面积达2457万亩,总产289.8万吨,比上年增长14.5%。
棉花作为纺纱的主要原料,占产品成本的70%左右。随着我国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对棉花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掌握了棉花资源,则意味着在纺织品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为此,内地众多依赖新疆棉的棉纺企业通过在新疆圈地种棉或扩大纱锭规模等方式加紧对新疆棉花资源的争夺,试图从源头抢占棉花资源。
溢达集团率先于1998年抢滩新疆,收购新疆绿洲长绒棉公司后成功介入长绒棉种植,形成了从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到成衣制作、品牌开发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经过7年培育,成功开发出长绒棉新品种“溢达1号”。新疆雅戈尔棉纺公司于2006年底在伽师县夏普吐勒乡开垦荒地2万亩,作为公司长绒棉生产及研发基地。华孚控股从2006年开始种植8万亩长绒棉。江苏华芳集团也要将新疆的优质细绒棉、彩色棉和有机棉开发为高档精梳针织纱等系列产品,为整个集团生产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2010年是新疆纺织工业飞速发展的一年。为享受新疆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抓住棉花供给源头,内地许多大型知名棉纺织企业,如华芳集团、华孚集团、如意集团、山东鲁泰、河南新野等,从南疆到北疆进行大规模投资及兼并,牢牢占据一方“根据地”。这些大型纺织企业对棉花资源的抢夺使得内地众多依靠新疆棉生产的纺织企业备受煎熬,甚至引发新一轮的洗牌。
(三)产业链不完善制约纺织产业进一步发展
若将产业转移看作是一次产业调整升级过程,则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或会因为承接地产业链的配套不完善而导致产业链的脱节。虽然新疆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也存在着远离纺织市场、产业下游联动困难、缺少机配件和染化料市场配套不足等问题,还有纺织企业对上游产业投入加大而下游产业开发不到位,将导致局部产能过剩情况。
新疆的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部分,棉花加工及棉纺产品占绝大多数,织布、印染、服装等产业承接较少,整个产业尚未形成上下衔接配套、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完整产业链。自2009年以来,内地纺织企业不断加大在疆棉纺纱锭的投资力度,新疆的棉纺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以棉纺为主的产业结构容易导致纺织企业市场同质化,很容易受下游市场需求的影响。要做大做强棉纺业,首先要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继而进一步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因此,在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疆棉纺织业,应根据市场需求,逐渐加大下游相关产业的建设力度,如支持纺织企业通过收购、重组和控股等方式构建棉花加工、棉纺织、印染、服装、营销为一条龙服务的深加工产业链。当然,新疆纺织业的发展还受到水资源不足的制约,织布、染色等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纺织产业链难以短时间完成配套,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四) 劳动力资源短缺及结构性矛盾突出
纺织工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产业转移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内地企业投资棉纺生产的势头不减,用工刚性需求不断加大,新疆纺织企业已出现普通技工断层、高级技工短缺的尴尬局面,用工紧缺、招工难、稳定职工难以及培训团队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纺织企业在新疆发展的瓶颈。尽管当地政府和企业已开始着手培训工作,但远水难解近渴。在投资建厂的纺织企业越来越多的情形下,“技工荒”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善,这已使先期来新疆投资的部分企业陷入“产品有订单、生产无技工”的窘境。按新疆纺织“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现有条件计算,仅新增棉纺纱锭能力所需要的员工将达到3万多人。就目前而言,新疆纺织行业不仅普通技工断层、高级技工短缺,现有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也无法适应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需要。
同时,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国外先进的纺织行业里,高级、中级、初级技术技能人员比例大致分别为45%、50%、5%。但在新疆近九万多纺织工人中,高级工以上的技术技能人员仅占0.8%,中级工占3%,初级工占6.2%,大多数工人没有技术等级。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急需的具有优秀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精深专业能力的关键技术人员却无法得到解决。这种劳动力资源的结构性不合理会给新疆纺织业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实现新疆棉纺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使我国纺织行业向新疆转移后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 合理利用棉花资源,兼顾内地纺织业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棉纺纱锭增长势头强劲,截至2010年,全国棉纺纱锭已突破1.2亿锭。因此,棉纺织业在东部地区发展受限情况下向中西部特别是新疆转移是大势所趋,而这种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使得新疆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如图2所示。但目前的这种产业转移大多是以抢夺棉花资源为前提条件的,整个产业链并不是十分完整。若新疆棉纺纱锭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地消化新疆棉数量将逐年攀升,出疆棉花必将大幅度减少,使得许多依赖新疆棉的内地纺织企业将很快就会面临“无棉可纺”的局面,对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为防止新疆棉纺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政府应适当控制棉纺纱锭的扩张速度,保持纱锭总量和棉纱产量温和放大,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真正做到产业调整升级,做大做强我国纺织行业。
(二) 产品差异化拓展空间,避免同质化竞争
目前新疆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大力发展棉纺织业是一种方向,但由于棉纺纱锭规模短期内快速扩张,一些企业过分依赖对棉花进行生产加工,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使得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旦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和纱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这些上游企业将面临更深层次的市场危机。为使新疆棉纺织业健康发展,企业应调整产品结构,求异求新,进行差异化发展,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一是以棉纺为主的产品高档化。企业若以棉花生产加工为主,则应根据新疆长绒棉的特点,走高端产品路线,避免低层次盲目竞争,如大力开发精纺纱、无接头纱、高支及特高支纱等纺纱产品,满足市场对高端纱线产品的需求。二是纤维加工差异化。除大力发展棉纺织业外,新疆纺织行业还应以差别化和高性能粘胶纤维为发展重点,同时色纺、毛纺、麻纺等特色产业也要得到相应的发展,引入先进的赛络纺纱、紧密赛络纺纱等生产工艺,并根据市场需要适度发展人造纤维产业,多生产精梳纱、功能及时尚纱线、包芯纱、棉/羊绒纱、棉/麻混纺、棉/麻/涤混纺等特殊纱线。三是产业发展一体化。从棉花种植、纤维加工入手,逐步形成棉纺、针织、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深加工产业,初步形成从棉花种植、纱线、坯布、印染、面料、服装、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纺织产业链。四是产品结构多元化。除面料生产加工外,纺织企业可研究开发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等,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保证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解决劳动力问题
新疆纺织行业要想不断壮大自己,就必须建立相应的产业集群,当然这需要培养大量的纺织专业人才不断满足企业的需求。针对目前新疆纺织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保证企业用人需要。
一是就地培养纺织专业人才,加速人才本土化进程。新疆各相关高校应根据市场需要开设纺织专业,并根据企业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级各类纺织专业人员。二是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各纺织企业要加紧与内地纺织院校、纺织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优秀员工送到内地企业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企业培养储备干部。第三,新疆各纺织企业应面向国内外人才市场,招聘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技、营销、管理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从质量和数量上保证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第四,对企业现有的工人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纺织职业技能鉴定指导和培训。对新招聘的工人制定就业前培训课程,提高企业工人的整体素质。通过多途径多层次使人才培养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保证新疆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纺织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产业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能否成功取决于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与努力。近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土地越来越紧张,使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纺织业向新疆、河南、湖北、江西等中西部省份转移,一些大型纺织企业纷纷选择在新疆建立生产基地,以便从源头保证棉花的稳定供应。国务院于2009年4月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业将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以加快纺织强国建设的步伐。
在推进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棉纺织业也加速了优胜劣汰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但与此同时,新建的棉纺纱锭规模也在急剧增加,这又有可能引发全国棉纺织业的产能过剩,使内地中型棉纺织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以新疆为例,近几年新疆新建的棉纺纱锭数成倍增长,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如果政府宏观调控不力,纱锭规模过度扩张,不仅加剧行业竞争,也将会引发新的问题,不利于纺织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近几年纺织产业向新疆转移的基本情况
棉纺织业由于资金、技术门槛较低,对劳动力成本敏感度高,对原料依赖性强而成为优先转移的行业。在国家《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工信部《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指导下,来自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的众多棉纺企业和一些海外棉纺企业纷纷进入新疆,特别是《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推出,加速了内地棉纺企业进军新疆的步伐,新疆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承接纺织产业转移。
我国棉纺纱锭经过1997年限产压锭后,在2003年以前发展极为缓慢。2001年全国棉纺纱锭总数约为3548万锭,当年新疆棉纺纱锭约为182万锭。2005年后新疆棉纺纱锭数增幅明显提高,2007年后呈急剧增长态势,图1所示为新疆棉纺纱锭的增长情况。
香港溢达集团是最早大规模进入新疆的棉纺织企业之一。该集团于1995年设立吐鲁番溢达纺织有限公司,1998年设立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现已形成乌鲁木齐、吐鲁番和昌吉三个棉纺基地。2008年底,该集团在新疆总投资超过一亿二千万美元。
宁波雅戈尔集团于2005年在新疆喀什建31.2万锭的新疆雅戈尔棉纺织有限公司;2008年一期投资4亿元建5万锭的库尔勒雅隆纺织有限公司;2010年投资10亿元建30万锭紧密纺的阿克苏新雅棉纺织有限公司;在阿瓦提县工业园区建5万锭紧密纺及3万锭倍捻项目。
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在2006年先后收购新疆纵横棉业有限公司、恒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天宏新八棉产业有限公司、新润气流纺织有限公司、五家渠青湖纺织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在南疆、北疆两个生产大区拥有阿克苏华孚、新疆纺织工业城(华孚色纺工业园)、阿瓦提华孚、新疆恒孚棉产业集团、五家渠华孚、石河子华孚、奎屯锦孚等工厂。2010年开始在新疆纺织工业城自建一个100万锭新型高效的色纺纱华孚色纺工业园。
随后,华芳集团于2006年投资20亿元建34万锭的华芳石河子纺织有限公司。沙特的阿吉兰公司于2007年投资5000万美元建环锭纺7万余锭、线锭12800锭的新疆爱立泽纺织有限公司。天丰纺织2008年底在阿拉尔市投资建11万锭纺织厂。上海系方实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阿克苏轻纺工业园区投资22亿元建100万锭纺织、日产440吨染色和年产5000万件服装生产线。山东岱银纺织集团于2010年在喀什投资4.5亿元建10万锭精梳棉纺厂。新疆得力棉业有限公司和香港查氏集团常州名力纺织有限公司于2010年共同出资1.2亿元建6万锭的新疆鸿力棉业有限公司。中国立天集团于2010年在阿克苏建10万纱锭、10台气流纺、100万套家纺的新疆立天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洁丽雅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投资35亿元在阿克苏建立年产3万吨毛巾生产基地和20万锭的毛巾特种用纱线项目。广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伽师投资6.5亿元建20万锭。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新疆阿克苏市纺织工业园区内投资6亿元建20万锭。
2010年前后,在新疆投资的知名企业还有浙江天盛集团、浙江巨鹰公司、浙江永翔集团、浙江雄风集团、浙江弘生集团、浙江富丽达公司、河南新野纺织集团公司、山东鲁泰、山东银鹰、河北天鹅、香港百隆、香港福田集团等。这些大型纺织企业在短时间内集中进入新疆并快速扩张,一方面使新疆棉纺织业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棉花资源的控制力度。
二、纺织产业大量向新疆转移带来的问题
由于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纺织行业向中西部转移成为一种趋势,而新疆因为有丰富的棉花资源成为首选地区。由于纺织企业进入新疆主要是看重其棉花资源,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以纺纱加工为主,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业的下游联动比较困难,人才缺乏等问题比较突出而制约了新疆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大规模投资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 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棉花市场价格
棉花市场价格容易受到种植情况、自然条件、产品供求等因素的影响,某些不确定因素变化会引起棉花市场价格的急剧波动,并对纺织企业特别是上游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与小麦、稻谷、大豆等农产品相比较,棉花种植面积调整的弹性最大。棉花的种植情况直接影响到棉花产量,并最终反映到市场价格上。如2004/2005年度棉花大丰收导致棉花价格出现了几十年未遇的大幅下跌,价格几乎被腰斩,结果农民在下年棉花种植面积上进行了适当的调减。
自然条件对棉花总产量的影响十分明显,也会引起棉价的波动。当棉区光照时间充裕、雨量充沛,对棉花生长有利时,棉花市场价格运行平稳;而当雨量过剩、光照时间不足对棉花生长产生影响时,不仅棉花质量下降,棉花减产都将引起市场价格上扬。
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实际上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对棉价的影响更为直接。如2008年金融危机使棉纺产品出口受阻,棉价低迷,棉农种棉积极性受挫,导致2009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减少1240万亩。2010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影响减弱,纺织服装出口逐步恢复,棉花需求量大增,棉花价格则从2010年8月份的1.7万元/吨一路攀升至2011年3月份的 3.4万~3.5万元/吨,之后又掉头猛跌至近2万元/吨。这种大起大落式的涨跌不仅损害了纺织企业的利益,更是打击了棉农植棉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棉花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棉价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直接或间接影响棉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纺织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认真分析棉价对企业未来发展带来的风险。
(二) 圈地圈棉运动抢夺棉花资源
在我国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三大棉花生产基地中,新疆棉区的棉花产量约占全国产量1/3,占世界棉花产量8%左右,是我国重要的棉花资源。近年来新疆棉花播种面积逐年增加,棉花产量不断上升,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棉纺织企业生产的需要,2011年新疆棉区棉花播种面积达2457万亩,总产289.8万吨,比上年增长14.5%。
棉花作为纺纱的主要原料,占产品成本的70%左右。随着我国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对棉花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掌握了棉花资源,则意味着在纺织品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为此,内地众多依赖新疆棉的棉纺企业通过在新疆圈地种棉或扩大纱锭规模等方式加紧对新疆棉花资源的争夺,试图从源头抢占棉花资源。
溢达集团率先于1998年抢滩新疆,收购新疆绿洲长绒棉公司后成功介入长绒棉种植,形成了从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到成衣制作、品牌开发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经过7年培育,成功开发出长绒棉新品种“溢达1号”。新疆雅戈尔棉纺公司于2006年底在伽师县夏普吐勒乡开垦荒地2万亩,作为公司长绒棉生产及研发基地。华孚控股从2006年开始种植8万亩长绒棉。江苏华芳集团也要将新疆的优质细绒棉、彩色棉和有机棉开发为高档精梳针织纱等系列产品,为整个集团生产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2010年是新疆纺织工业飞速发展的一年。为享受新疆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抓住棉花供给源头,内地许多大型知名棉纺织企业,如华芳集团、华孚集团、如意集团、山东鲁泰、河南新野等,从南疆到北疆进行大规模投资及兼并,牢牢占据一方“根据地”。这些大型纺织企业对棉花资源的抢夺使得内地众多依靠新疆棉生产的纺织企业备受煎熬,甚至引发新一轮的洗牌。
(三)产业链不完善制约纺织产业进一步发展
若将产业转移看作是一次产业调整升级过程,则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或会因为承接地产业链的配套不完善而导致产业链的脱节。虽然新疆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也存在着远离纺织市场、产业下游联动困难、缺少机配件和染化料市场配套不足等问题,还有纺织企业对上游产业投入加大而下游产业开发不到位,将导致局部产能过剩情况。
新疆的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部分,棉花加工及棉纺产品占绝大多数,织布、印染、服装等产业承接较少,整个产业尚未形成上下衔接配套、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完整产业链。自2009年以来,内地纺织企业不断加大在疆棉纺纱锭的投资力度,新疆的棉纺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以棉纺为主的产业结构容易导致纺织企业市场同质化,很容易受下游市场需求的影响。要做大做强棉纺业,首先要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继而进一步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因此,在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疆棉纺织业,应根据市场需求,逐渐加大下游相关产业的建设力度,如支持纺织企业通过收购、重组和控股等方式构建棉花加工、棉纺织、印染、服装、营销为一条龙服务的深加工产业链。当然,新疆纺织业的发展还受到水资源不足的制约,织布、染色等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纺织产业链难以短时间完成配套,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四) 劳动力资源短缺及结构性矛盾突出
纺织工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产业转移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内地企业投资棉纺生产的势头不减,用工刚性需求不断加大,新疆纺织企业已出现普通技工断层、高级技工短缺的尴尬局面,用工紧缺、招工难、稳定职工难以及培训团队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纺织企业在新疆发展的瓶颈。尽管当地政府和企业已开始着手培训工作,但远水难解近渴。在投资建厂的纺织企业越来越多的情形下,“技工荒”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善,这已使先期来新疆投资的部分企业陷入“产品有订单、生产无技工”的窘境。按新疆纺织“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现有条件计算,仅新增棉纺纱锭能力所需要的员工将达到3万多人。就目前而言,新疆纺织行业不仅普通技工断层、高级技工短缺,现有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也无法适应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需要。
同时,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国外先进的纺织行业里,高级、中级、初级技术技能人员比例大致分别为45%、50%、5%。但在新疆近九万多纺织工人中,高级工以上的技术技能人员仅占0.8%,中级工占3%,初级工占6.2%,大多数工人没有技术等级。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急需的具有优秀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精深专业能力的关键技术人员却无法得到解决。这种劳动力资源的结构性不合理会给新疆纺织业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实现新疆棉纺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使我国纺织行业向新疆转移后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 合理利用棉花资源,兼顾内地纺织业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棉纺纱锭增长势头强劲,截至2010年,全国棉纺纱锭已突破1.2亿锭。因此,棉纺织业在东部地区发展受限情况下向中西部特别是新疆转移是大势所趋,而这种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使得新疆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如图2所示。但目前的这种产业转移大多是以抢夺棉花资源为前提条件的,整个产业链并不是十分完整。若新疆棉纺纱锭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地消化新疆棉数量将逐年攀升,出疆棉花必将大幅度减少,使得许多依赖新疆棉的内地纺织企业将很快就会面临“无棉可纺”的局面,对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为防止新疆棉纺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政府应适当控制棉纺纱锭的扩张速度,保持纱锭总量和棉纱产量温和放大,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真正做到产业调整升级,做大做强我国纺织行业。
(二) 产品差异化拓展空间,避免同质化竞争
目前新疆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大力发展棉纺织业是一种方向,但由于棉纺纱锭规模短期内快速扩张,一些企业过分依赖对棉花进行生产加工,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使得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旦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和纱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这些上游企业将面临更深层次的市场危机。为使新疆棉纺织业健康发展,企业应调整产品结构,求异求新,进行差异化发展,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一是以棉纺为主的产品高档化。企业若以棉花生产加工为主,则应根据新疆长绒棉的特点,走高端产品路线,避免低层次盲目竞争,如大力开发精纺纱、无接头纱、高支及特高支纱等纺纱产品,满足市场对高端纱线产品的需求。二是纤维加工差异化。除大力发展棉纺织业外,新疆纺织行业还应以差别化和高性能粘胶纤维为发展重点,同时色纺、毛纺、麻纺等特色产业也要得到相应的发展,引入先进的赛络纺纱、紧密赛络纺纱等生产工艺,并根据市场需要适度发展人造纤维产业,多生产精梳纱、功能及时尚纱线、包芯纱、棉/羊绒纱、棉/麻混纺、棉/麻/涤混纺等特殊纱线。三是产业发展一体化。从棉花种植、纤维加工入手,逐步形成棉纺、针织、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深加工产业,初步形成从棉花种植、纱线、坯布、印染、面料、服装、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纺织产业链。四是产品结构多元化。除面料生产加工外,纺织企业可研究开发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等,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保证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解决劳动力问题
新疆纺织行业要想不断壮大自己,就必须建立相应的产业集群,当然这需要培养大量的纺织专业人才不断满足企业的需求。针对目前新疆纺织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保证企业用人需要。
一是就地培养纺织专业人才,加速人才本土化进程。新疆各相关高校应根据市场需要开设纺织专业,并根据企业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级各类纺织专业人员。二是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各纺织企业要加紧与内地纺织院校、纺织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优秀员工送到内地企业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企业培养储备干部。第三,新疆各纺织企业应面向国内外人才市场,招聘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技、营销、管理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从质量和数量上保证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第四,对企业现有的工人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纺织职业技能鉴定指导和培训。对新招聘的工人制定就业前培训课程,提高企业工人的整体素质。通过多途径多层次使人才培养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保证新疆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纺织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产业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能否成功取决于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与努力。近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土地越来越紧张,使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纺织业向新疆、河南、湖北、江西等中西部省份转移,一些大型纺织企业纷纷选择在新疆建立生产基地,以便从源头保证棉花的稳定供应。国务院于2009年4月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业将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以加快纺织强国建设的步伐。
在推进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棉纺织业也加速了优胜劣汰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但与此同时,新建的棉纺纱锭规模也在急剧增加,这又有可能引发全国棉纺织业的产能过剩,使内地中型棉纺织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以新疆为例,近几年新疆新建的棉纺纱锭数成倍增长,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如果政府宏观调控不力,纱锭规模过度扩张,不仅加剧行业竞争,也将会引发新的问题,不利于纺织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近几年纺织产业向新疆转移的基本情况
棉纺织业由于资金、技术门槛较低,对劳动力成本敏感度高,对原料依赖性强而成为优先转移的行业。在国家《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工信部《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指导下,来自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的众多棉纺企业和一些海外棉纺企业纷纷进入新疆,特别是《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推出,加速了内地棉纺企业进军新疆的步伐,新疆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承接纺织产业转移。
我国棉纺纱锭经过1997年限产压锭后,在2003年以前发展极为缓慢。2001年全国棉纺纱锭总数约为3548万锭,当年新疆棉纺纱锭约为182万锭。2005年后新疆棉纺纱锭数增幅明显提高,2007年后呈急剧增长态势,图1所示为新疆棉纺纱锭的增长情况。
香港溢达集团是最早大规模进入新疆的棉纺织企业之一。该集团于1995年设立吐鲁番溢达纺织有限公司,1998年设立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现已形成乌鲁木齐、吐鲁番和昌吉三个棉纺基地。2008年底,该集团在新疆总投资超过一亿二千万美元。
宁波雅戈尔集团于2005年在新疆喀什建31.2万锭的新疆雅戈尔棉纺织有限公司;2008年一期投资4亿元建5万锭的库尔勒雅隆纺织有限公司;2010年投资10亿元建30万锭紧密纺的阿克苏新雅棉纺织有限公司;在阿瓦提县工业园区建5万锭紧密纺及3万锭倍捻项目。
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在2006年先后收购新疆纵横棉业有限公司、恒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天宏新八棉产业有限公司、新润气流纺织有限公司、五家渠青湖纺织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在南疆、北疆两个生产大区拥有阿克苏华孚、新疆纺织工业城(华孚色纺工业园)、阿瓦提华孚、新疆恒孚棉产业集团、五家渠华孚、石河子华孚、奎屯锦孚等工厂。2010年开始在新疆纺织工业城自建一个100万锭新型高效的色纺纱华孚色纺工业园。
随后,华芳集团于2006年投资20亿元建34万锭的华芳石河子纺织有限公司。沙特的阿吉兰公司于2007年投资5000万美元建环锭纺7万余锭、线锭12800锭的新疆爱立泽纺织有限公司。天丰纺织2008年底在阿拉尔市投资建11万锭纺织厂。上海系方实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阿克苏轻纺工业园区投资22亿元建100万锭纺织、日产440吨染色和年产5000万件服装生产线。山东岱银纺织集团于2010年在喀什投资4.5亿元建10万锭精梳棉纺厂。新疆得力棉业有限公司和香港查氏集团常州名力纺织有限公司于2010年共同出资1.2亿元建6万锭的新疆鸿力棉业有限公司。中国立天集团于2010年在阿克苏建10万纱锭、10台气流纺、100万套家纺的新疆立天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洁丽雅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投资35亿元在阿克苏建立年产3万吨毛巾生产基地和20万锭的毛巾特种用纱线项目。广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伽师投资6.5亿元建20万锭。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新疆阿克苏市纺织工业园区内投资6亿元建20万锭。
2010年前后,在新疆投资的知名企业还有浙江天盛集团、浙江巨鹰公司、浙江永翔集团、浙江雄风集团、浙江弘生集团、浙江富丽达公司、河南新野纺织集团公司、山东鲁泰、山东银鹰、河北天鹅、香港百隆、香港福田集团等。这些大型纺织企业在短时间内集中进入新疆并快速扩张,一方面使新疆棉纺织业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棉花资源的控制力度。
二、纺织产业大量向新疆转移带来的问题
由于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纺织行业向中西部转移成为一种趋势,而新疆因为有丰富的棉花资源成为首选地区。由于纺织企业进入新疆主要是看重其棉花资源,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以纺纱加工为主,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业的下游联动比较困难,人才缺乏等问题比较突出而制约了新疆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大规模投资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 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棉花市场价格
棉花市场价格容易受到种植情况、自然条件、产品供求等因素的影响,某些不确定因素变化会引起棉花市场价格的急剧波动,并对纺织企业特别是上游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与小麦、稻谷、大豆等农产品相比较,棉花种植面积调整的弹性最大。棉花的种植情况直接影响到棉花产量,并最终反映到市场价格上。如2004/2005年度棉花大丰收导致棉花价格出现了几十年未遇的大幅下跌,价格几乎被腰斩,结果农民在下年棉花种植面积上进行了适当的调减。
自然条件对棉花总产量的影响十分明显,也会引起棉价的波动。当棉区光照时间充裕、雨量充沛,对棉花生长有利时,棉花市场价格运行平稳;而当雨量过剩、光照时间不足对棉花生长产生影响时,不仅棉花质量下降,棉花减产都将引起市场价格上扬。
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实际上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对棉价的影响更为直接。如2008年金融危机使棉纺产品出口受阻,棉价低迷,棉农种棉积极性受挫,导致2009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减少1240万亩。2010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影响减弱,纺织服装出口逐步恢复,棉花需求量大增,棉花价格则从2010年8月份的1.7万元/吨一路攀升至2011年3月份的 3.4万~3.5万元/吨,之后又掉头猛跌至近2万元/吨。这种大起大落式的涨跌不仅损害了纺织企业的利益,更是打击了棉农植棉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棉花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棉价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直接或间接影响棉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纺织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认真分析棉价对企业未来发展带来的风险。
(二) 圈地圈棉运动抢夺棉花资源
在我国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三大棉花生产基地中,新疆棉区的棉花产量约占全国产量1/3,占世界棉花产量8%左右,是我国重要的棉花资源。近年来新疆棉花播种面积逐年增加,棉花产量不断上升,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棉纺织企业生产的需要,2011年新疆棉区棉花播种面积达2457万亩,总产289.8万吨,比上年增长14.5%。
棉花作为纺纱的主要原料,占产品成本的70%左右。随着我国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对棉花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掌握了棉花资源,则意味着在纺织品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为此,内地众多依赖新疆棉的棉纺企业通过在新疆圈地种棉或扩大纱锭规模等方式加紧对新疆棉花资源的争夺,试图从源头抢占棉花资源。
溢达集团率先于1998年抢滩新疆,收购新疆绿洲长绒棉公司后成功介入长绒棉种植,形成了从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到成衣制作、品牌开发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经过7年培育,成功开发出长绒棉新品种“溢达1号”。新疆雅戈尔棉纺公司于2006年底在伽师县夏普吐勒乡开垦荒地2万亩,作为公司长绒棉生产及研发基地。华孚控股从2006年开始种植8万亩长绒棉。江苏华芳集团也要将新疆的优质细绒棉、彩色棉和有机棉开发为高档精梳针织纱等系列产品,为整个集团生产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2010年是新疆纺织工业飞速发展的一年。为享受新疆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抓住棉花供给源头,内地许多大型知名棉纺织企业,如华芳集团、华孚集团、如意集团、山东鲁泰、河南新野等,从南疆到北疆进行大规模投资及兼并,牢牢占据一方“根据地”。这些大型纺织企业对棉花资源的抢夺使得内地众多依靠新疆棉生产的纺织企业备受煎熬,甚至引发新一轮的洗牌。
(三)产业链不完善制约纺织产业进一步发展
若将产业转移看作是一次产业调整升级过程,则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或会因为承接地产业链的配套不完善而导致产业链的脱节。虽然新疆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也存在着远离纺织市场、产业下游联动困难、缺少机配件和染化料市场配套不足等问题,还有纺织企业对上游产业投入加大而下游产业开发不到位,将导致局部产能过剩情况。
新疆的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部分,棉花加工及棉纺产品占绝大多数,织布、印染、服装等产业承接较少,整个产业尚未形成上下衔接配套、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完整产业链。自2009年以来,内地纺织企业不断加大在疆棉纺纱锭的投资力度,新疆的棉纺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以棉纺为主的产业结构容易导致纺织企业市场同质化,很容易受下游市场需求的影响。要做大做强棉纺业,首先要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继而进一步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因此,在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疆棉纺织业,应根据市场需求,逐渐加大下游相关产业的建设力度,如支持纺织企业通过收购、重组和控股等方式构建棉花加工、棉纺织、印染、服装、营销为一条龙服务的深加工产业链。当然,新疆纺织业的发展还受到水资源不足的制约,织布、染色等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纺织产业链难以短时间完成配套,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四) 劳动力资源短缺及结构性矛盾突出
纺织工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产业转移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内地企业投资棉纺生产的势头不减,用工刚性需求不断加大,新疆纺织企业已出现普通技工断层、高级技工短缺的尴尬局面,用工紧缺、招工难、稳定职工难以及培训团队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纺织企业在新疆发展的瓶颈。尽管当地政府和企业已开始着手培训工作,但远水难解近渴。在投资建厂的纺织企业越来越多的情形下,“技工荒”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善,这已使先期来新疆投资的部分企业陷入“产品有订单、生产无技工”的窘境。按新疆纺织“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现有条件计算,仅新增棉纺纱锭能力所需要的员工将达到3万多人。就目前而言,新疆纺织行业不仅普通技工断层、高级技工短缺,现有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也无法适应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需要。
同时,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国外先进的纺织行业里,高级、中级、初级技术技能人员比例大致分别为45%、50%、5%。但在新疆近九万多纺织工人中,高级工以上的技术技能人员仅占0.8%,中级工占3%,初级工占6.2%,大多数工人没有技术等级。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急需的具有优秀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精深专业能力的关键技术人员却无法得到解决。这种劳动力资源的结构性不合理会给新疆纺织业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实现新疆棉纺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使我国纺织行业向新疆转移后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 合理利用棉花资源,兼顾内地纺织业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棉纺纱锭增长势头强劲,截至2010年,全国棉纺纱锭已突破1.2亿锭。因此,棉纺织业在东部地区发展受限情况下向中西部特别是新疆转移是大势所趋,而这种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使得新疆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如图2所示。但目前的这种产业转移大多是以抢夺棉花资源为前提条件的,整个产业链并不是十分完整。若新疆棉纺纱锭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地消化新疆棉数量将逐年攀升,出疆棉花必将大幅度减少,使得许多依赖新疆棉的内地纺织企业将很快就会面临“无棉可纺”的局面,对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为防止新疆棉纺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政府应适当控制棉纺纱锭的扩张速度,保持纱锭总量和棉纱产量温和放大,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真正做到产业调整升级,做大做强我国纺织行业。
(二) 产品差异化拓展空间,避免同质化竞争
目前新疆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大力发展棉纺织业是一种方向,但由于棉纺纱锭规模短期内快速扩张,一些企业过分依赖对棉花进行生产加工,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使得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旦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和纱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这些上游企业将面临更深层次的市场危机。为使新疆棉纺织业健康发展,企业应调整产品结构,求异求新,进行差异化发展,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一是以棉纺为主的产品高档化。企业若以棉花生产加工为主,则应根据新疆长绒棉的特点,走高端产品路线,避免低层次盲目竞争,如大力开发精纺纱、无接头纱、高支及特高支纱等纺纱产品,满足市场对高端纱线产品的需求。二是纤维加工差异化。除大力发展棉纺织业外,新疆纺织行业还应以差别化和高性能粘胶纤维为发展重点,同时色纺、毛纺、麻纺等特色产业也要得到相应的发展,引入先进的赛络纺纱、紧密赛络纺纱等生产工艺,并根据市场需要适度发展人造纤维产业,多生产精梳纱、功能及时尚纱线、包芯纱、棉/羊绒纱、棉/麻混纺、棉/麻/涤混纺等特殊纱线。三是产业发展一体化。从棉花种植、纤维加工入手,逐步形成棉纺、针织、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深加工产业,初步形成从棉花种植、纱线、坯布、印染、面料、服装、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纺织产业链。四是产品结构多元化。除面料生产加工外,纺织企业可研究开发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等,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保证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解决劳动力问题
心死两相依范文4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生活质量;满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还会给社会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报道表明,积极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及正确的健康指导可使患者获得更为理想的预后,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改善,缓解患者的痛苦,促进生活质量提高。本研究对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收到的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4年6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且均经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确诊。将13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6)和观察组(n=65),对照组男39例,女27例,年龄38~70岁,平均(58.1±8.5)岁,初发患者45例,再发21例,心肌梗死部位:前间壁34例,下壁32例,基础疾病:糖尿病9例,冠心病10例,高血压18例,心律失常4例,心源性休克3例,心衰1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24例,占36.37%。观察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38~71岁,平均(59.8±9.1)岁,初发患者42例,再发23例,心肌梗死部位:前间壁35例,下壁30例,基础疾病:糖尿病11例,冠心病6例,高血压14例,心律失常6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衰2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27例,占41.54%。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中排除有其他器质性疾病患者,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及沟通交流障碍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饮食指导、按医嘱服药、心电监测。血压监测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第1~3天,绝对卧床休息,辅助患者进行各项日常事务,包括饮食、更衣等,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被动活动上肢关节,帮助患者按摩四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患者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应对患者详细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生理,治疗方法、护理方法及预后等,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或缓解不良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对早期康复运动的优点有深入了解,讲解早期康复运动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以达到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的目的。第4~5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坐起训练,但避免时间过长,进行深呼吸,部分生活自理,进食、洗漱、看书等活动均可坐着进行,具体的时间及次数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第6~7天,患者可在床边坐着休息;第8~10天,患者可适当走动,下床前要静卧30min,活动时要在床位附近范围,每天2次,走动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可进行梳头、床边大小便等活动;第11~12天,患者可进行室内或走廊散步活动第13~14天,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监护的情况下,可进行缓慢等楼梯、院外散步等室外活动。在各项活动中一定要配备急救药品及抢救器材,并有专门的护士指导,如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胸痛、面色苍白或患者自觉疲劳时应停止运动。此外,在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心电图等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护,如出现异常则需要将活动立刻停止。
1.3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价
生活质量用SF-36调查表评价,量表共包括8个维度:情感职能、活力、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总体健康,分数为0~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即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反之,生活质量越差。护理满意度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将患者对护理满意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x100%为满意度的计算公式。
1.4统计学处理
整理数据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用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水准a=0.05,P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与护理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满意度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再梗死、焦虑等,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88%(25/66),观察组为20.00%(13/6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8,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以持久性的胸骨疼痛、心率衰竭、心律失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急性心肌梗死会导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因此有起病迅速、发展快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急性心肌梗死所产生的心肌受损及与之伴随产生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可使患者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功能的紊乱,包括焦虑、情绪性格改变等,因此,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在药物治疗之外,有效的护理措施的实施更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使患者能重返社会。
心死两相依范文5
7月10日,全国妇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发表重要讲话,沈跃跃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的四点要求,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这四点要求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是进一步抓牢抓实思想引领工程,坚定扛起引领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结合实际宣传武城县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效、下一步工作重点,宣传巾帼典型,讲好武城巾帼故事,引领广大妇女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进一步抓牢抓实巾帼脱贫、巾帼致富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和“六稳”“六保”。积极开展“巾帼送暖”活动,广泛动员妇联干部、巾帼志愿者,各行业巾帼文明岗、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积极参与进来,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多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努力扩大爱心帮扶覆盖面,凝聚形成关爱帮扶的强大合力。要树牢“企业为尊”观念,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积极为“妇字号”企业、“大姐工坊”、巾帼创业基地、创业项目发展提供技术、金融、销售等服务,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贡献巾帼力量。
三是进一步抓牢抓实“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暖人心、聚人力。要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县域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建设,加快促进基层社区建设“幸福家庭驿站”,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动家庭家教家风融入社会治理,促进家家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进一步抓牢抓实“美丽庭院”“洁净庭院”创建攻坚行动,积极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紧盯目标任务,通过宣传、培训、评比晒、擂台赛等多种方式,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家庭争创“美丽庭院”。要将美丽庭院创建与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家庭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共建美丽家园。完善长效机制,确保“洁净庭院”长期保持 “五净”标准。对于自身无创建能力的贫困户,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其维持居室、庭院及个人卫生;对有创建能力的贫困户,要长期进行督导指导,引导其转变思想,摒弃陋习,提高卫生标准,确保创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