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无本创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无本创业范文1
在校大学生黎明在听了某营销师的培训讲课之后,心生一计,欲将大一新生军训后的衣服和鞋子转卖到农村去。军训后的军训服和鞋子,一般家庭经济条件稍好的学生军训之后就一无用处了,而农村经济虽有较大的发展,但这物美价廉的军装和鞋子做劳动服还是受欢迎的。
黎明想,这笔生意既有供应者(大学生)又有顾客(农民),而且几乎没有竞争者。于是,他以平均单价20元每套在学校大量收购军训服,由于他是该校大三学生,有一定号召力,所以很快就回收了100套军训服装,而且大多数是赊款。很快,他以25元至30元的价格卖给家乡的一个村民,这位村民再以35元至40元的价格卖给村民做劳动服,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把第一批军训服全部卖完了。有了流动资金,他把赊款迅速还清,立马开始第二、第三轮回收,他的雪球生意模式慢慢滚了起来,仅仅倒卖军训服装这个项目,他就赚了万把块钱,时间是三个月。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黎明的成功得益于他发现了一个新兴的商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郑州的王莽因公出差到内蒙古,偶然接触到一位在内蒙古投资办厂的韩国老板。当他得知这位老板有意到内地投资办厂的信息时,就主动提出愿意为她联系合适的投资地点。回郑州后,王莽广泛联系,最后选定一街道办事处,并拿到了这个街道办事处“对引资中介人予以奖励”的正式承诺合同,几经牵线撮合,居然还真把韩商吸引到了郑州,投资办了一个防水材料公司。因此,王莽得到了街道办事处奖励的5万元人民币,更令王莽高兴的是:韩商还把他介绍到韩国公司工作。
解剖王莽的赚钱秘诀,可以归纳为:发现信息――订立中介合同并得到奖励承诺――沟通信息――交易成功、坐收中介费。除此外,一般情况下还有以下三大无本创业方式:
1.找个适合的项目搞代销
代销是无本经营者起步时的首选创业方式,作为一个代销者,最有利的条件是这种经营方式不占用自己的资金,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一方面厂家主要是为了开拓市场,而创业者则是为了找一个无本经营的平台,项目和人力、激情在这个时候正好完美组合。
2.把信息转化为资本
买家找卖家,卖家找买家,中间总有一些信息的盲区,而不能有效交易。于是,一个买卖所需的中间平台就在无形之中产生了。一般来说中介人(无本创业者)只是牵线搭桥,有时还可利用与买卖双方都熟悉的特殊身份,帮助双方进行沟通、协调,以从中获得劳务费。当然,有时候你只要把自己搜集的某个信息,介绍给某个用户就行了,从客户那里直接收取信息费。
3.免费拆旧
城市拆迁,危房改造时,有大部分旧房需要拆除,有些聪明人找几个帮手免费接下这些旧房拆除的任务,只要求把那些旧房拆下来的旧门窗和旧砖送给他们。房主一般都因为这些破旧无法再用,堆着又占地方且还会被城管罚款,所以都乐得给他们。而拆迁队拿到这些旧货后,可以到农村以较低廉的价格卖给农民建猪圈或鸡舍。因为货源和买方都市场前景广阔,你完全不用付出什么成本就可以好好赚一笔。
4.个体景点导游
无本创业范文2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本将取代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这意味着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为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一、传统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无形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在资本的发展过程中,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本。以技术、品牌、商誉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本具备了资本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远比有形资本强大的价值增值能力。无形资本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和有形资本有所不同,无形资本理论是对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1、无形资本的价值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或价格)。大多数无形资本是由劳动创造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高风险、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象特许经营权这样的无形资本,是“权利资本化”的结果,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从均衡价格理论来看,由于无形资本对企业有很高的效用强度,使其成为市场中一种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较高的市场价格。无形资本的创建,具有个别性生产的特征,不象一般商品那样可以成批重复生产,所以它的价值量应由个别生产者在个别生产中耗费的个别劳动来决定。实践中,企业在创建无形资本中的各种耗费,很难完整准确的计量,现在通行的做法,是用无形资本可能带来的收益,确定无形资本的价格。
2、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造成其产权轻易被侵害。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表现为,它可以被一个主体反复使用和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这使得无形资本被侵害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之无形资本存在方式的非实物性,造成产权主体对无形资本的独占能力弱化,因而无形资本的平安对法律有绝对的依靠性。
3、无形资本具有强大的增值功能。无形资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强大的竞争功能和垄断能力。新技术可以数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品牌、商誉、特许经营权等经营用无形资本,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使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使企业垄断某种产品的某个细分市场,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无形资本自身的增值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质量型而非数量型的资本增值方式,其价值可以在数量不扩张的情况不断地积累,这也是无形资本具有较高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形资本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不发生有形磨损,有些无形资本反而可以自动增值。例如品牌资本,使用的次数越多,其知名度越大,价值越高。
4、无形资本和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保证了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无形资本和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是无形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企业以有意识、有计划的有形资本的投入,催生和扩张无形资本,即所谓的“有中生无”。同时,企业应发挥无形资本的强大的增值功能,以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增值,提高资本利润率,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即所谓的“无中生有”。无形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多数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征,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用无形资本进行投资、出售、出租、特许经营,以实现其的价值或取得某种收益权。
二、无形资本理论呼唤企业制度的创新
1、无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工业化初期,以机器、设备、厂房为代表的有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处于支配地位。此时,企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的广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术、品牌等无形资本在生产经营中处于辅助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变得激烈而残酷,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开始由生产环节转向产品开发环节和销售环节,技术、品牌等决定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的无形资本,逐渐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进而取代有形资本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企业拥有无形资本的质和量,以及管理和经营无形资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它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质资源面临的有限性的约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复制,因而资本收益递减的法则不再成立。对无形资本的开发和使用,大大缓解了企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空前地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2、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当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有形资本的投入来实现时,企业的制度布置是以生产环节为重心的,企业的资本结构以有形资本为主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以生产组织为主体,企业的产权制度以无形资本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企业的劳动力构成以工人为主体,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对有形资本的管理为核心。当无形资本超越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之后,企业的制度布置则要围绕无形资本的开发和经营这两个重心来进行,这给企业制度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
3、企业的制度创新,同时又促进了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活动使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从而使无形资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那些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正是那些无形资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经营者,也毫无例外的是始终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些企业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改组,非凡是近年来,大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令人瞩目,企业无形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突出。
4、无形资本理论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导向功能。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无形资本的发展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无形资本理论为这种创新指明了方向。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企业开发和运用无形资本的能力,应该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目标。拥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可口可乐品牌和配方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而且还在继续为可口可乐公司创造着丰厚的利润。比尔·盖茨创造的微软神话更为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无形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有形资本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无形资本的时代,无形资本将把企业带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了操作平台
1、制约国有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无形资本意识淡漠、熟悉落后,是导致无形资本理论和实践低水平的主观原因。熟悉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摘要:第一,无形资本存在意识淡漠。由于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觉和把握,而且企业对无形资本的管理和运营也不太熟悉,这些往往使企业忽视无形资本的存在,甚至对其流失也视而不见。第二,无形资本的生产要素意识淡漠。在传统的观念里,企业的生产要素仅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土地和有形资本,而忽视了无形资本,更不能熟悉到无形资本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在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第三,对无形资本的功能熟悉还不到位。虽然企业对技术开发、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熟悉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多数企业还认为,技术开发和广告等的投入是企业的费用而不是投资,说明企业对无形资本的熟悉还有差距。
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响着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强化了这种不利影响,使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面临重重障碍。第一,国有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普遍仍带有明显的“生产型”特征,还没有质的改变,势必会限制企业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倾向,使从事无形资本开发和经营的企业人力资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结果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严重短缺。第三,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动和使用,仍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离“市场化”的距离还很远。在人力资本的选用和开发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场选择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国《公司法》中规定,股份公司以无形资本方式的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否则工商部门将不予注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无形资本的核算范围、入帐价值的确认方法以及费用摊销方法等,导致无形资本帐内无价或帐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类似这样的制度布置,无疑是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障碍。第五,对国有无形资本监管不力。国有企业在和外商合资过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不计算或低估国有无形资本价值的情况;国有企业的技术诀窍流失、专利技术被侵权、商业秘密泄露、名牌商标被假冒等现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国有无形资本大量流失。第六,国有企业无形资本的投资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资,不敢冒风险。一方面是投资效率不高。比如,前几年中心电视台的广告标王之争,中标企业花费的巨额广告费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投资行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没有和企业有形资本的生产经营很好地结合,巨额投资开发出的是“泡沫”无形资本。
2、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操作平台。首先,要改革无形资本产权制度。明确产权主体、明晰权责边界,保证产权的可交易性是实现无形资本优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条件;反映无形资本特征,保证无形资本的平安,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非凡条件。国有企业中建立的“法人财产制度”,为明晰国有资本的产权找到了有效的办法。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逐步取消对包括无形资本在内的国有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具体来说摘要:一,除了和企业无法分离的无形资本(如商誉)和企业无法完全控制的无形资本(如供销网络),应答应可交易的无形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二,对于产权可以自然人化的无形资本(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不应片面强调其国有化或法人化,应鼓励国有企业的无形资本的结构中存在自然人产权,并赋予其和国有产权和法人产权平等的权利,这样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可以避免非自然人产权带来的交易费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三,应在法律的层次上明确国有企业在国有无形资本的平安和保值增值上的责任。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无形资本产权模糊、产权主体错位和产权结构单一化的新问题,将会改变国有企业中无形资本开发无动力、经营无活力、负责无能力的状况。
其次,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制度。假如说有形资本的积累主要依靠于大自然的恩赐的话,那么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则主要依靠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他们虽然是人,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却具有资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资本制度就是要承认他们的资本所有者地位,他们进入企业就是以人力资本对企业投资,虽然他们没有投入货币资本,但是应该拥有产权。相应的,他们的收益应该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工资。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企业的股份构成中设立人力资本股,其产权属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并适当限制其转让或上市交易,以此作为企业人才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的基础。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在企业中建立人力资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拥有该公司的250万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这250万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资本投资,体现的是他所拥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价值。我们认为,这种人力资本股制度比经营者年薪制更科学、更规范、更到位,因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纳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的引入制度和开发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国有企业应打破地区和部门的条条框框,打破户籍甚至国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场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资本。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当然有权力选择企业的经营者,但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市场中形成的企业家,而不应该是政府的行政人员;二,以人力资本股制度的建立为龙头,确立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非凡地位和权利,创造吸引人力资本的企业制度环境;三,为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功能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四,和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应有退出制度,保证人力资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就开发制度而言,企业对人力资本开发要舍得投资,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回避制度。企业要清醒地熟悉到人力资本投资意味着要企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将是长远的利益。企业可以依托院校培训和市场实践为企业开发人力资本,并把人力资本的引入和开发结合起来。
第三,要加强企业的无形资本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企业无形资本的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好比是企业的“两翼”,缺少任何一个会失衡,只有“两翼”丰满,富有力量,协调一致,企业才能展翅高飞。就技术开发而言,第一种模式是设立企业的探究所或探究院。其优点是技术的可转化性强、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能把握竞争的主动权。第二种模式是和国内的高等院校或探究机构进行联合,把技术开发交给他们去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精简机构,转移开发风险,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技术的适用性差。第三种模式是完全通过技术市场购买企业所需技术。引进的技术不可能是最好的技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中,我们提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开发,非凡是一些关键技术,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从国有企业非凡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我们主张企业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形成技术优势,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技术的转化率。从宏观上讲,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就企业营销用无形资本(如品牌、商誉、供销网络等)的开发和经营而言,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但应配备具备创新能力的专门人员负责。由于这些无形资本一般存在于企业同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中,所以协调企业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他们的基本职责。加强企业的开发组织和营销组织,并不是否认生产组织的重要性,而是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制造加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同企业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因生产水平上的差异而形成企业在竞争中绝对优势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已。
无本创业范文3
操作指数/
财富指数/
典型代表/张红
张红的老家在重庆万州区龙驹镇,2001年举家搬迁至万州市。张红在重庆打过工,学过美容,还在一家美甲店干过,但一直没有赚着钱。2003年,在外面飘荡了两年的张红回到老家,无意中发现天天有人来找母亲做绣花鞋垫,母亲做的绣花鞋垫竟如此受人欢迎。一直在寻找商机的张红眼前一亮,自己在外面找来找去都没找到赚钱的好项目,而妈妈的绣花鞋垫既然做得这么漂亮,乡下的人们这么喜欢,城里人说不定会更喜欢。城里人有的是钱,只要他们喜欢,就不愁没钱赚。自己反正坐在家里也闲得没事,不如试试。这样想着,第二天,张红就把母亲做的一些绣花鞋垫打了个包,背到万州城里,找了个摆摊的朋友,把绣花鞋垫往旁边一搁。第一次独立做生意,她也不好意思吆喝,就傻傻地站在一边守株待兔。尽管这样,不到半天,她带去的几十双绣花鞋垫全卖完了。成本约6元钱的一双绣花鞋垫,竟然卖到20多元,人们仍旧抢着要。
张红回到家里把事情一说,母亲也吃惊不小。老人家绣了一辈子鞋垫,从未想到过自己绣的鞋垫能够这么值钱。这以后,母亲绣,张红卖,持续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张红正在吃饭的时候,朋友打电话来,张红就是经常借她的摊位卖鞋垫。朋友说,有人正在她的摊上,想买几十双绣花鞋垫,问她还有没有。天哪,几十双鞋垫,那得多长时间才能绣出来?张红说没有。让朋友把那个人的电话记下来,说等有了货再通知他。
放下电话,张红就问母亲多长时间能绣出那么多鞋垫来。母亲说,手快的话,也可能要绣上一两个月才行。眼看送到嘴边的肥肉吃不着,张红未免有点沮丧。母亲问清楚了情况,说我一下子绣不出来,咱乡下会绣鞋垫的妇女多着哪,为什么不到她们手里去收过来,然后你再转手卖给别人不就行了?张红一听对呀,还是母亲的脑子转得快。张红从此对母亲愈加佩服了。
次日,张红便在母亲的陪伴下,坐车来到乡下挨家挨户地收购绣花鞋垫。因为是第一次有人上门出钱买这玩意儿,村民们都觉得稀罕,要的价钱都非常低。那一天,张红收了200多双绣花鞋垫。临走,她还叮嘱大家有空多绣一些,她可以负责包销。
回城后,张红找了家塑料厂订制了一批塑料薄膜,然后根据绣花鞋垫的不同题材和不同质量,分门别类做好包装。这时候那位摆摊的朋友因为生意不太景气,也同意将一半的摊位交给张红经营,摊租一人负责一半。这样,张红独立挑起了一摊,开始正儿八经做生意。开始的时候,张红一个月只能赚两三千元。她觉得按照这东西的价值,应该不止赚这么点钱。经过仔细观察,她发现好东西之所以没有卖出好价钱的原因,在于到她摊上买绣花鞋垫的大多是老年人。老年人消费能力不强,买东西斤斤计较,当然不可能让她赚太多。她想,要是这东西的消费主力能够变成经济实力强的年轻人,那么一定会比卖给老年人强得多。可是,像这种东西,怎么能让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喜欢呢?
这个问题让张红伤透了脑筋。这样过了几个月,张红一直没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天,她在摊上闲着没事随便翻一本杂志,突然看到这样几句话:“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很重视情义,礼品文化源远流长。”张红盯着这一行字停顿了一下,忽然一激灵,不禁一拍脑袋:对呀,我为什么不将绣花鞋垫做成礼品呢?加上那些时尚元素,城里的年轻人一定会喜欢。说干就干。她知道农村妇女绣鞋垫的手艺是不错的,但谈到文化就有点奢求了,所以,她的想法要想实现,首先就要过好产品设计这一关。具体到绣花鞋垫,所谓产品设计主要就是个图案设计的问题。这个并不太难,现成的图案就有很多种,稍加变化就是很好的绣花图样,加上朋友帮忙弄的一些图样,短时间足够用了。等到不够用时,可以慢慢再弄。其次,是产品生产速度问题。做绣花鞋垫是纯手工活,从粘鞋垫到绣鞋垫,做好一双绣花鞋垫快手至少也得一天多。为了提高生产速度,张红找厂家先做出半成品,以每双2.5元的低价提供给刺绣者。这样,绣花的妇女省去了粘鞋垫的麻烦,只要照着半成品上的图样绣完就可以了,大大提高了成品的产出率。
经过努力,张红的绣花鞋垫很快上了一个档次,逐渐形成了许多个富于文化内涵和吉庆意味的产品系列,如适合后辈作为礼物送给长辈的祝寿系列,适合过年过节送给朋友、亲人的“平安贺喜”系列,适合商人的“马到成功”系列,适合司机的“一路平安”系列,适合夫妻间馈赠的“勿忘我”系列,适合公务员的“步步高升”系列,等等。还有两双一起卖的情侣鞋垫――两双鞋垫拼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吉祥图案。真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现代商业手段的包装运作下,张红的绣花鞋垫很快就打出了名声,产品不仅畅销本地的万州、重庆等地,还销往外地,甚至远销到海外。随着产品供不应求,张红又和附近乡镇和街道办联系,办起了10多个妇女刺绣学习班,前后培训了6000多名妇女,都掌握了绣花的技艺。
出师后的妇女都开始绣鞋垫。张红以每双30到40元的价格收购她们的刺绣作品,既解决了令一个当地政府头痛的社会问题,又直接增加了这些妇女的收入,同时,张红的货源也得到了保障,可谓一举多得。
后来,张红又为自己的绣花鞋垫申请了注册商标,唤做“巧大嫂”。
无本创业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物业管理;创新
一、房地产业主的特点及需求分析
随着消费理念的更新,房地产的业主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提出了新的准求,譬如在物业管理方面,需要物业管理公司能够在其居住或者工作的区域范围内,提供更为现代化和市场的物业管理服务。
(1)房地产业主的特点,是想享受“信手拈来”的物业管理服务,希望物业公司能够在其生活和工作的区域环境中,提供各种类型的休闲娱乐设施、便利的交通停车场所、便捷的各种商铺物品买卖等。而物业管理公司为了体现出在物业管理服务方面的优势,从物业管理的硬件设施着手,为业主提供越来越多的“贴心”服务,使得物业管理服务“锦上添花”。
(2)房地产业主在需求方面,从精神需求层面开始,不断要求物业管理公司升级服务和功能,通常在获得业主群体认同的同时,还需要体现出物业服务经济高效的特征。细化来说,精神需求是业主希望能享受居住或者工作环境的乐享其中,譬如小区的园林休闲设施;服务升级物业管理公司需要根据业主个性化的需求,为其提供人性化的服务项目;功能升级是针对现有的小区或者写字楼硬件设施,从物业管理职责的角度,进一步提高设施的稳定性;群体认同是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物业服务,业主们都能基本接受和认同,并整体性满足大多数人的物业服务需求;经济高效是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具有较为优越的性价比,而业主不需要付出太高的物业管理费即可享受。
从以上房地产业主特点和需求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方向,而笔者认为业主的物业管理服务需求呈动态变化趋势,也就是说,随着生活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以及相关需求的改变,物业管理服务在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应该满足更多业主的合理化需求。
二、嘉善县社区物业创新管理的基本要求
嘉善县社区物业在创新管理方面,要求了最大限度利用物业管理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业主的物业管理需求,对物业管理服务进行升级,以求进一步提高业务管理服务的品质水平,满足更多业主对房地产物业管理的需求。
(一)嘉善县社区物业管理概况
嘉善县社区物业管理起步较晚,从1994年第一家物业服务企业成立到2013年初,全县已有物业服务企业32家,从业人员2100人左右,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有130个,涉及住户达4.8万户,管理覆盖面积近715万平方米。嘉善县物业管理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取得很大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文明建设和百姓安居乐业,居民之间、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物业服务企业与居委会之间关系良好,出现了证大・东方名嘉、嘉辰花苑、嘉业阳光城等为代表的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齐全、物业管理规范、开展多样有益社区活动的住宅小区。这些小区的出现,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带动了嘉善县物业服务水准的提升和文明和谐社区的建设发展。
(二)创新管理基本要求
嘉善县社区物业的创新管理,笔者认为需要从资源整理、产业升级、品质提高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创新管理的基本要求。
(1)资源整理方面。房地产物业管理资源,除了物业管理公司能够提供的有形硬件设施之外,还包括各种物业管理的服务。物业管理公司利用这些资源为业主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满足业主的基本服务需求。物业的创新管理,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这些资源,因此需要整理和挖掘现有的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物业资源、客户资源、品牌资源等的整合。物业管理公司需要在建立行业网站的基础上,采用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手段,减少有限资源的浪费,并发挥这些资源最大的物业收益。鉴于房地产物业管理分散性的特征,要求在整合资源的时候,能够提高物业资源、品牌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性,提高物业管理品牌的知名度,并与当地高校、企业等的合作,开发物业资源整理研究的基地,以及集中其他行业的资源,形成多链条式的物业管理产业结构。
(2)产业升级要求。作为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新兴产业,物业管理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瓶颈性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近几年,物业管理的消费者投诉率越来越高,其具体的原因是某些物业管理公司在收取物业管理费用之后,没有提供相应的物业管理服务,因此物业管理纠纷接连不断。为此,嘉善县社区物业认为有必要对整个产业进行升级,力求在鱼目混杂的物业管理市场当中脱颖而出,围绕业主实施企业兼并、收购、改造、改组等多种方案,为房地产物业的创新管理,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
(3)品质提高要求。嘉善县社区物业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转型,从单纯的“管理型”转变成为“服务型”,在物业管理行业内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其中包括各种房地产的业主。房地产的物业管理,服务品质是业主追求的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房地产业主在消费理念方面可谓更上一层楼,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而物业管理行业为了迎合业主的这些需求,只能对服务品质进行开拓创新,嘉善县社区物业提高物业管理服务品质,是从专业性、服务宽幅、服务内涵、管理成本等方面入手,转变企业的部分职能,以服务集成化的模式,进一步提高服务管理的品质。
三、嘉善县社区物业创新管理的方法
在明确嘉善县社区物业创新管理实施途径的基础上,从服务产品、服务定价、服务沟通、服务形象展示等方面,采用不同的创新管理策略,力求全面满足房地产业主的服务需求和行业创新的需求。
无本创业范文5
关键词:物流;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创新;企业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52.3文献标识码:B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全社会的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20%,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账面比例达40%,运输成本占国民经济总成本的3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物流水平相对落后.发展潜力巨大。而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企业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大都已接近极限、很难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向物流这一块新领地,力争在这里寻求出路,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不再单纯的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其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物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
(2)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
(3)电子商务物流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
(4)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
(5)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
二、物流成本管理
1、物流成本管理及其与物流成本的关系
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物流成本的关心日渐浓厚。要想管理好物流,就要管理好物流成本,然而管理好物流成本并不等于管理好了物流,因为物流成本管理并非只是管理物流成本,而是通过对物流成本实态的掌握、分析和研究,达到管理物流的目的。管理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对物流成本本身的管理,后者是对物流整体的管理,出发点不同,本质上也有根本的区别。如果以为物流成本管理是管理物流成本的话,就可能只在计算物流成本上下功夫,把计算物流成本当成目的。这样,虽然弄清了物流成本,但不一定知道怎样利用。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实质,是把成本作为一种管理物流的手段,并把物流成本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各项工作的标准、尺度,把物流工作放在同一标准和尺度下,去比较和分析,就会明显地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哪些环节存在问题,以便有目标地解决问题。
2、物流成本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知道,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但价格背后体现的还是产品的价值量,即产品中所凝聚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数量。商品价值并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而是由行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当某个企业的物流活动效率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物流活动效率,物流费用低于所属行业平均的物流费用水平的时候,该企业就有可能因此获得超额利润,物流成本的降低部分就被转化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所谓“第三利润”,是指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继降低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之后企业获取利润的第三种途径;反之,企业的利润空间就会下降。正是这种与降低物流成本相关的超额利润的存在,而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导致企业积极关注物流领域的成本管理,致力于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后,企业具备了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可以利用相对低的价格销售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物流成本管理现存的问题
1.财务模式未建立
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模式尚未建立,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由于物流成本没有被列入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制造企业习惯物流费用计入制造成本和诸项费用中;流通企业则将物流费用包括在商品流通费用中,因此,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流通企业,不仅难以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且连已经被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分割开来的物流成本,也不能单独真实地计算并反映出来,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真实的全貌。
2.市场信息的把握程度低
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反映在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获得客户持续满意的能力。这个能力体现在对市场信息的把握程度和反应速度上,通过对市场先机的把握去创造更大的需求市场。这就是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最终表现是价格,价格竞争的本钱是成本,成本下降的空间取决于物流成本,物流降成本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3.物流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物流的体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建设、合理化改进、物流运作、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分别由若干部门完成,物流系统涉及成本方面的基础数据很难进行完整有效的统计,造成企业难于了解企物流成本的现状,物流的利润源就掩藏在“冰山”之下,使得企业无法明确目标,无法有效“开发”这个利润源。
四、物流成本管理的创新
企业从第一利润源,到第二利润源,再到第三利润源的不断创新挖掘,使创新成了企业获利的关键所在,因此,降低物流成本与创新始终是分不开的。虽然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各种因素均会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高低,但物流成本管理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及独特的运作模式。
1、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的创新
采用先进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即运作驱动的方法,包括物流运作、资金运作及市场运作。这要求在物流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完善销售、采购网络,依靠先进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尽量减小库存或实现零库存,提高物流运作的速度,缩短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加速资金运作,从而大大减小资金占用成本。
标准化物流作业。在物流标准化改造中,应按国际惯例和国家通行标准制定物流设施标准,规范物流设施和有关技术设备,对每个环节都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标准,并规范物流用语。
进行产业重组,整合物流供应链资源,如通过改造途径,优化运送模式;利用联合途径,合理化物流通路;借助联合重组,优化物流资源。
2、物流成本管理手段的创新
建立整合性信息系统,开发物流信息资源,并运用从外部的POS、EDI、EOS、VAN到内部作业的RF、HT、AS/RS及CAPS等新技术手段,降低物流成本。
建立数据仓库平台,支撑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
3、 物流成本管理理念的创新
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物流成本管理理念,协调物流企业与用户的关系。这需要从几方面着手:
要处理好物流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利润分享、市场开拓和信息传递等手段,使两者形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要合理布局物流企业的地理位置,为用户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
要完善物流企业与用户的信息网络设施。达到点与面的合理结合、优化结构,提高供应链之间网络化性能,保证物流企业与用户之间信息畅通,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要增加物流企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合作投入,合理分摊费用,进而降低各自的物流成本。
4、 物流成本管理制度的创新
拓宽物流成本的包含范围,反映物流实际成本。物流成本的概念必须拓展,因为库存支出不仅仅是仓储的保管费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它所占有的库存资金成本,即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此外,物流成本中还应包含资金周转速度的内涵,才能真正反映物流实际成本。目前,中国现行的财务制度还很不适应这样的要求,应该逐步向国际接轨。
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完善物流成本的分类。物流成本的分类方式计有:按物流领域、支付形态、物流功能、归属标的、成本性质及营运管理等标准划分。我们要在合理利用现行成本会计的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拓宽物流成本分类方法,归类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三大项。
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配制度,恰当分配物流成本。虽然以成本核算中心为基础的传统会计方法仍是首选的核算技术,但其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进而影响了物流合理化的发展。因此,应导入作业基础成本制,将所有与完成物流功能有关的成本纳入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分类中,将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资源成本正确地分摊到各类作业上,进而计算出物流服务的成本,以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汉斯•克里斯蒂安•波弗尔(德).物流前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8
[2]姜大立.行业物流管理[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98-107.
[3]王自勤.物流管理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12.
[4]赵光忠.企业物流管理模板与操作流程[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31-133.
[5]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 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4-77.
[6]牟旭东,陈健.物流――第三方利润源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21-25.
[7]姚定康.中国企业如何进入国际供应链[J].物流,2004,2004(0802):19-20.
Revolution in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Fu Junwei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无本创业范文6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本将取代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这意味着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为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一、传统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无形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在资本的发展过程中,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本。以技术、品牌、商誉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本具备了资本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远比有形资本强大的价值增值能力。无形资本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与有形资本有所不同,无形资本理论是对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1、无形资本的价值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或价格)。大多数无形资本是由劳动创造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高风险、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象特许经营权这样的无形资本,是“权利资本化”的结果,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从均衡价格理论来看,由于无形资本对企业有很高的效用强度,使其成为市场中一种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较高的市场价格。无形资本的创建,具有个别性生产的特点,不象一般商品那样可以成批重复生产,所以它的价值量应由个别生产者在个别生产中耗费的个别劳动来决定。实践中,企业在创建无形资本中的各种耗费,很难完整准确的计量,现在通行的做法,是用无形资本可能带来的收益,确定无形资本的价格。
2、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造成其产权容易被侵害。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表现为,它可以被一个主体反复使用和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这使得无形资本被侵害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之无形资本存在方式的非实物性,造成产权主体对无形资本的独占能力弱化,因而无形资本的安全对法律有绝对的依赖性。
3、无形资本具有强大的增值功能。无形资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强大的竞争功能和垄断能力。新技术可以数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品牌、商誉、特许经营权等经营用无形资本,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使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使企业垄断某种产品的某个细分市场,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无形资本自身的增值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质量型而非数量型的资本增值方式,其价值可以在数量不扩张的情况不断地积累,这也是无形资本具有较高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形资本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不发生有形磨损,有些无形资本反而可以自动增值。例如品牌资本,使用的次数越多,其知名度越大,价值越高。
4、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保证了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是无形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企业以有意识、有计划的有形资本的投入,催生和扩张无形资本,即所谓的“有中生无”。同时,企业应发挥无形资本的强大的增值功能,以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增值,提高资本利润率,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即所谓的“无中生有”。无形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多数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用无形资本进行投资、出售、出租、特许经营,以实现其的价值或取得某种收益权。
二、无形资本理论呼唤企业制度的创新
1、无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工业化初期,以机器、设备、厂房为代表的有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处于支配地位。此时,企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的广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术、品牌等无形资本在生产经营中处于辅助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变得激烈而残酷,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开始由生产环节转向产品开发环节和销售环节,技术、品牌等决定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的无形资本,逐渐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进而取代有形资本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企业拥有无形资本的质和量,以及管理和经营无形资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它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质资源面临的有限性的约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复制,因而资本收益递减的法则不再成立。对无形资本的开发和使用,大大缓解了企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空前地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2、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当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有形资本的投入来实现时,企业的制度安排是以生产环节为重心的,企业的资本结构以有形资本为主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以生产组织为主体,企业的产权制度以无形资本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企业的劳动力构成以工人为主体,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对有形资本的管理为核心。当无形资本超越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之后,企业的制度安排则要围绕无形资本的开发和经营这两个重心来进行,这给企业制度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
3、企业的制度创新,同时又促进了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活动使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从而使无形资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那些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正是那些无形资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经营者,也毫无例外的是始终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些企业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改组,特别是近年来,大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令人瞩目,企业无形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
4、无形资本理论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导向作用。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无形资本的发展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无形资本理论为这种创新指明了方向。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企业开发和运用无形资本的能力,应该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目标。拥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可口可乐品牌和配方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而且还在继续为可口可乐公司创造着丰厚的利润。比尔·盖茨创造的微软神话更为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无形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有形资本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无形资本的时代,无形资本将把企业带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了操作平台
1、制约国有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无形资本意识淡漠、认识落后,是导致无形资本理论和实践低水平的主观原因。认识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无形资本存在意识淡漠。由于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觉和把握,而且企业对无形资本的管理和运营也不太熟悉,这些往往使企业忽视无形资本的存在,甚至对其流失也视而不见。第二,无形资本的生产要素意识淡漠。在传统的观念里,企业的生产要素仅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土地和有形资本,而忽视了无形资本,更不能认识到无形资本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在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对无形资本的功能认识还不到位。虽然企业对技术开发、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多数企业还认为,技术开发和广告等的投入是企业的费用而不是投资,说明企业对无形资本的认识还有差距。
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响着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强化了这种不利影响,使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面临重重障碍。第一,国有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普遍仍带有明显的“生产型”特征,还没有质的改变,势必会限制企业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倾向,使从事无形资本开发和经营的企业人力资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结果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严重短缺。第三,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动和使用,仍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离“市场化”的距离还很远。在人力资本的选用和开发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场选择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国《公司法》中规定,股份公司以无形资本方式的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否则工商部门将不予注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无形资本的核算范围、入帐价值的确认方法以及费用摊销方法等,导致无形资本帐内无价或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类似这样的制度安排,无疑是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障碍。第五,对国有无形资本监管不力。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不计算或低估国有无形资本价值的情况;国有企业的技术诀窍流失、专利技术被侵权、商业秘密泄露、名牌商标被假冒等现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国有无形资本大量流失。第六,国有企业无形资本的投资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资,不敢冒风险。一方面是投资效率不高。比如,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之争,中标企业花费的巨额广告费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投资行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没有和企业有形资本的生产经营很好地结合,巨额投资开发出的是“泡沫”无形资本。
2、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操作平台。首先,要改革无形资本产权制度。明确产权主体、明晰权责边界,保证产权的可交易性是实现无形资本优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条件;反映无形资本特点,保证无形资本的安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特殊条件。国有企业中建立的“法人财产制度”,为明晰国有资本的产权找到了有效的办法。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逐步取消对包括无形资本在内的国有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具体来说:一,除了与企业无法分离的无形资本(如商誉)和企业无法完全控制的无形资本(如供销网络),应允许可交易的无形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二,对于产权可以自然人化的无形资本(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不应片面强调其国有化或法人化,应鼓励国有企业的无形资本的结构中存在自然人产权,并赋予其与国有产权和法人产权平等的权利,这样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可以避免非自然人产权带来的交易费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三,应在法律的层次上明确国有企业在国有无形资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责任。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无形资本产权模糊、产权主体错位和产权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将会改变国有企业中无形资本开发无动力、经营无活力、负责无能力的状况。
其次,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制度。如果说有形资本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的话,那么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则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他们虽然是人,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却具有资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资本制度就是要承认他们的资本所有者地位,他们进入企业就是以人力资本对企业投资,虽然他们没有投入货币资本,但是应该拥有产权。相应的,他们的收益应该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工资。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企业的股份构成中设立人力资本股,其产权属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并适当限制其转让或上市交易,以此作为企业人才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的基础。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在企业中建立人力资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拥有该公司的250万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这250万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资本投资,体现的是他所拥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价值。我们认为,这种人力资本股制度比经营者年薪制更科学、更规范、更到位,因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纳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的引入制度和开发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国有企业应打破地区和部门的条条框框,打破户籍甚至国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场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资本。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当然有权力选择企业的经营者,但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市场中形成的企业家,而不应该是政府的行政人员;二,以人力资本股制度的建立为龙头,确立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利,创造吸引人力资本的企业制度环境;三,为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功能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四,与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应有退出制度,保证人力资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就开发制度而言,企业对人力资本开发要舍得投资,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回避制度。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意味着要企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将是长远的利益。企业可以依托院校培训和市场实践为企业开发人力资本,并把人力资本的引入和开发结合起来。
第三,要加强企业的无形资本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企业无形资本的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好比是企业的“两翼”,缺少任何一个会失衡,只有“两翼”丰满,富有力量,协调一致,企业才能展翅高飞。就技术开发而言,第一种模式是设立企业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优点是技术的可转化性强、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第二种模式是与国内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把技术开发交给他们去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精简机构,转移开发风险,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技术的适用性差。第三种模式是完全通过技术市场购买企业所需技术。引进的技术不可能是最好的技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中,我们提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开发,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我们主张企业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形成技术优势,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技术的转化率。从宏观上讲,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保证。新晨
就企业营销用无形资本(如品牌、商誉、供销网络等)的开发和经营而言,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但应配备具备创新能力的专门人员负责。由于这些无形资本一般存在于企业同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中,所以协调企业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他们的基本职责。加强企业的开发组织和营销组织,并不是否认生产组织的重要性,而是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制造加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同企业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因生产水平上的差异而形成企业在竞争中绝对优势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