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夏景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夏景的诗句范文1
——辛弃疾《西江月》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
5、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苏轼《浣溪沙》
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8、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写夏景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文化;协同;廊坊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文化协同的脚步在逐步加快,在国家重大的战略发展形势下,京津廊城市群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廊坊市将打造文化体验城市作为全市发展“四大城市名片”之一,对于京津廊文化一体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京津廊城市群的区位优势
京津廊城市群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位置,位于我国华北大平原的北隅,西面和西北面为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所环绕,东有渤海与东北亚各国隔海相望。地理区位的优越为该区域的城市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居于全国的中枢地位,廊坊市处在环渤海经济圈中、京津都市圈中心地带,是京津走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廊坊市区距北京40千米、距离天津60千米,与京津两个机场相隔70千米,距天津新港10千米,毗邻东北、华北两大工业基地,属多种产业和人口高密度区,不仅市场容量大,而且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京津廊城市群区内交通十分便捷,已形成了铁路、公路、海运、客运及管道运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二、京津廊文化一体化格局创建的文化优势
(一)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基础雄厚
北京和天津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城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古至今积累了大量的文化发展的经验和资金。作为京津廊城市群之一的廊坊市同样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其中廊坊的白塔寺,全称是辽代白塔龙泉寺,寺中最北弘法楼三层的卧佛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一尊,此外,廊坊还有胜芳花灯、扎刻、剪纸、玉石雕刻、陶瓷彩绘等文化艺术,特征鲜明,在文化设施方面,截至2015年末,廊坊市共有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所(不含私人企业)7个,群众艺术馆2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4个,2015、2016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第什里”文化风筝节,极大地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教育发达
京津廊城市群,由于北京首都的独特地位,集中了大量的文化、教育、科技等各种优秀高精尖专业人才,北京集中了60多所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各类研究院所、高等院校聚集在北京,居全国之首。天津的文化教育、科技也十分发达,比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都是国内著名的重点大学都集聚在天津。廊坊因紧邻着北京和天津,受两个地区的影响,科学、教育事业也走上了快车道,廊坊的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以东方大学城为代表的现代化的教育园区。
(三)人文古迹胜多,旅游资源及其丰富
北京是世界上罕见的历史文化名城,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为一体,市区内有大量的文化遗址、皇家园林、古建筑和革命遗址,其中在全市各类文物古迹和历史遗迹中,24个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8000多个,20个市级保护,如闻名遐迩的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天津的文化资源也很丰富,天津历史遗址、文物古迹丰富,有40个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区有大型的木制寺庙建于隋朝独乐寺,已有1000年的历史,蓟县黄崖关长城,全长41公里,多种不同造型的古台1000座以上,陡峭,气势磅礴,蓟县盘山被称为“京东第一山”,山势雄伟,层峦叠秀,是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此外,还有天后宫、文庙、大清真寺、田成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楼教堂、广东音乐厅、天津青年革命活动纪念馆。廊坊的历史资源也很丰富,有宋辽古战道、白塔寺、隆福寺等,尤其是近年来,廊坊市极力发展旅游业,发展了温泉产业、第什里风筝文化产业等,旅游资源在逐步完善和丰富。
三、深度整合京津廊文化资源,促进三地资源流动和共享
科学的分析京津廊城市群三个城市不同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以及共性以及区别,不同地区的区位特点、资源分类、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等,不断调整和完善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打造共同促进三个地区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精品,激发廊坊文化产业活力,分析北京、天津、廊坊文化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将廊坊产业发展置于京津廊大繁荣的背景下,探讨文化资源的文化功能,在文化产业中提升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实现京津廊文化产业的对接,京津廊文化一体化格局创建的策略。例如:将社区文化更加贴近群众,可以发挥资源优势、名人效应,多元化的拓宽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渠道,鼓励群众文化团体的各类主题活动,深度发掘北京、天津、廊坊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展文化主题类的讲座等,实现文化的互动和交流。
在京津廊这一城市群当中,北京、天津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是城市群当中的核心所在,同廊坊这一城市相比具有更强的辐射能力和影响能力,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城市的产业过于集中、人口流动无序化,城市的基础设施承载超负荷,住房问题、交通问题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们的生活环境逐步变差等,极其不利于城市的建设和整个京津廊城市群体的发展。因此,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下,为了共同促进三地的发展和繁荣,作为核心城市的北京和天津,更应该注重疏散过于集中的人口、疏散集中的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地重组和整合自身的城市结构,通过多方面、多途径、多手段,实现三个地区人口、文化资源、科学技术、资金、旅游、产业结构的互通、交流,使得城市发展更加有序化、科学化,最终形成一个完备的城市群体。
参考文献:
[1] 迟莹.中国文化产业国际拓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 李国平,等著.协调发展与区域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白美丽.文化资源产业化如何助力文化强国梦[J].中国出版.2013(22).
[4] 文魁,祝尔娟,主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 叶山土,著.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新思维[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6] 周立群,等著.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与中国经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写夏景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琦君 散文 意境
素有“台湾的冰心”之誉的琦君,是以撰写散文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并成为影响极大的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琦君的一生,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最后再回到中国台湾,其实就是众多近代华人的迁徙过程,再加上她个人的成长背景,使她拥有非常特别的生命体验。陈爱丽女士评价琦君的散文:“用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技巧上是近诗的,从素材的运用到再现也是经历诗化和美化的过程的。”琦君的作品无论写人、记事、状物,每一字都是从心中流出,而不是运用文字技巧编织而成。琦君始终秉持超越且悲悯的眼光,怀揣一颗单纯的心从事写作,对人间世相以爱体认,而后放手去尊重去原谅。她写母亲,写往事,写恩师,写朋友,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天光云影,感受人间悲辛交集的离乱或厮守。
一、琦君散文的灵魂――“情境”
读琦君的散文,总是不知不觉会热泪盈眶。细腻的文笔,真挚感情的流露,慢慢软化了日益淡漠的心,像一个从未见过面的朋友,给人心灵的温暖。读她的散文,仿佛回顾自己的童年,有淡淡喜悦和开怀。因对故乡的迷恋,使她梦魂牵绕。所以,在她的全部作品中,半数以上是描写她在家乡的童年生活和求学过程中的人和事。像她的散文《香草忆儿时》,写的就是在瞿溪过年时的情景:宰猪、掸尘、捣年糕、祭灶、分岁酒、压岁钱、拜年、迎提神灯……另一些散文通过写“茶山杨梅”、“月光饼”、“瓯柑”,抒发了“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的情怀。琦君散文中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曾让千千万万的游子潸然落泪。
在她所有的散文作品中,最上乘的是她的怀旧散文,写童年之趣、母女之情、友伴之谊,风格晶莹清澈,温润婉约,犹如一杯清新的绿茶所散发的淡淡幽香,在平淡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逸朴实中见出秀美。读她的散文,自己眼前就浮现出作者那种淡雅肃静的生活韵味,被她笔端所描写的母亲的祥和与宁静、浑厚与温馨的情怀所征服。阅读《髻》这篇散文,如同翻阅着发黄的老照片,照片背后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苍凉而怆痛,弥漫着悲凉的人生况味。作者娓娓讲述的故事虽年代离我们那么久远,但本文所弥漫的孩童的纯朴、大人世界的无情,又确实感人。甚至可以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相比。
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虽然容取材上不算丰富,但同一样的容主,在琦君笔下却不会显得沉闷重复,因为琦君总会挑选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物件,抒发对母亲不同的感情,描写母亲不同的性情,琦君的散文最是有同中有异的特色。在抒情手法上,琦君多用感兴,以一件物件为抒情主线,开展文章。这一特点在琦君很多的散文命名可一斑,如:《髻》、《烟愁》、《毛衣》、《金盒子》、《红纱灯》、《风筝》等等,都环绕一样物件,引出与之有关的人物、事情,最后抒发有关情怀的。这种“以物写情”的手法是她散文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法。
“任何景语皆情语”在琦君的散文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无论以什么为素材,几乎都是无情不下笔。游记通常被认为并不是琦君所长,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琦君的游记散文太多关注一个“情”字。亲情、友情、故乡情、国家情,凡是故地重游,琦君下笔便不再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故人的身影。思念之情倾泻抒发之际,时光似乎也在倒流。联想到琦君的身世,如一叶飘零的浮萍,我们便不难理解琦君散文的那种魂牵梦绕了。
琦君以故乡的人、故乡的景、故乡的风俗为写作题材,写了很多思乡怀人散文,正如琦君在她《烟愁》后记中所言“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或许,琦君正是用这种深入灵魂的情意来抒写对亲友、对故土、对逝去的岁月那无可替代的爱,才会这么广泛和永恒的获得了读者的青睐。
二、琦君散文的气质――“诗境”
琦君散文的语言含蓄而有古典的美,她常常用炼铸诗句的精湛功夫,增加文章的意蕴。说到琦君散文的“诗境”,不能不联想到她的恩师,著名的词学家夏承焘教授。夏承焘先生不但对诗词研究的造诣深厚,作诗作词也是才华横溢。“短策暂辞奔竞场,同来此地乞清凉。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无一语,答秋光,愁边征雁忽成行。中年只有看山感,西北阑干半夕阳。”就是夏先生的得意之作,如今读来也是诗意盎然。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只看标题,琦君散文,就能感觉到缠绵的诗情:《往事恍如昨》、《一回相见一回老》、《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而《长风不断任吹衣》,更是借用老师夏承焘先生“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任吹衣。”的诗句。再细品其文,更觉每一言、每一语,字字珠玑,却又并无雕琢,发自内心深处,情意深挚,真是“村茶胜酒”。如:在《下雨天,真好》中,“院子里风竹萧疏,雨丝纷纷,散落在琉璃瓦上,发出丁冬之音”,寥寥几笔勾勒出优美的雨夜风竹图。同样在此文中,她引用范仲淹的诗“片心高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犹笑白云多自在,等闲因雨出山来”来赞美“妻梅子鹤”的隐士林和靖。读琦君散文,如饮一杯茗茶,淡香盈怀,涤荡身心。而琦君散文诗意中往往并不缺少禅机,禅意中也常常充满诗的神韵。
三、琦君散文的风骨――“禅境”
不必强求做诗人,却必须培养一颗诗心。“诗心”就是“灵心”也是对万物的“爱心”。“与众生同乐,使众生免苦。”这是佛家用语,也是琦君的追求。读琦君的散文,我们也会发现宗教思想对她的人生观有很深影响,她并不说玄谈禅,而佛理自现。琦君信佛,但并不拘泥于崇奉的某种形式,她是深深地理解了佛的慈悲与包容,坚定了一颗向善的心。“宽容、慈爱、诫杀生”等主题在琦君的散文中随处可见(如:《送鸽记》、《守着蚂蚁》《鼠年怀鼠》《遥念》等,把一个人对任何生命的爱惜、对弱者的同情都写到了极致),她是把佛的精神溶入了日常的点滴生活当中.对人待物,琦君都心存善念,她说自己的写作宗旨是:“再深的苦难,再令人伤心地丑陋事实,总要给予人们一丝慰藉,一份宽恕,一缕希望。” 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和人生实践加以改造,倡导一种虚心谦和、宽容爱人的基本人生态度,并以此为人处事,体验宇宙人间,观察写作,传导出一片温存清明的艺术境界。
不念佛语心中却有佛,在琦君心中,最伟大的佛自然是母亲。琦君对佛的认知,是由母亲言传身教获得的,“我每于念经时,心头同时浮现的是观音的法相和母亲的慈容,也感到烦忧顿消,怨怒自息。”琦君在这里将母亲和观音菩萨等而论之,就是因为从小琦君就为母亲的善和温柔所折服,这种善和温柔是植根于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中华女性的血液中的,也同时植根在琦君的字里行间,这就是琦君散文的“禅境”。 诗境禅境, 诗意禅意,自在中各得其所,各得其心境。
“情境”的灵魂,“诗境”的气质,“禅境”的风骨。琦君的散文虽精简,但富于人生哲理;琦君的文字虽朴实,却令人读了之后感到精彩;琦君的思想情感虽平淡,反而让人一再回味。不夸张的说,读琦君的散文是一种艺术上的最高享受,给人心灵以温暖,于平实中传递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大爱,让人感动。它让我们越发的相信生活的真谛,尽管会有苦难,但生命的步伐会以它原本的轨迹继续,生活在这世界的我们,惟有用爱去弥补环境的遗憾,用一颗善良的素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参考文献:
[1]琦 君:《留予他年说梦痕》,洪范书店,1980。
[2]琦 君:《水是故乡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写夏景的诗句范文4
一、用诗“拽”气势
“拽”文片段:
我爱家乡的苍凌山,它四时景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我爱家乡的苍凌山,它雄伟险峻――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我爱家乡的苍凌山,它美如仙境――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我爱家乡的苍凌山,它空灵幽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病因解析:
这段写山景的文字,因为引用了好多“山诗”,加上排比的修辞方法,初读时让人感觉很有气势,细品时却感觉这是“虚张声势”。作者生拼硬凑了这么多的诗文,真是太“拽”,“拽”出来的气势华而不实。山景是美的,它是实实在在的美,需要用实实在在的语言来描述,没有必要引用这么多的诗文把真实的美景变成虚幻的声势。
二、用诗“拽”文采
“拽”文片段:
带着自己满腹的情愫,体味着诗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回忆,品评着诗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壮志凌云,欣赏着诗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圣洁感情,仰慕诗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缠绵爱情,我感悟着人生,看清了世界,净化着心灵。
病因分析:
在作文中引用诗词典故是给作文增添文采的常用方法,但凡事都有个“度”的问题――如果诗文引用过多,不但起不到增添文采的作用,反而会生出哗众取宠、“拽”文卖弄的嫌疑。上面这段文字,一连引用了四句诗,这些人生“感悟”,全是诗人的感悟,并非自己的感悟,把古人的感悟生“拽”成自己的“感悟”,应该算是空话连篇,而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采飞扬。
三、用诗“拽”道理
“拽”文片段: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至理名言;屈原又在《离骚》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明示了人生需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道理;苏轼还写诗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道出了人生要留下足迹的真谛。我要胸怀抱负,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拼搏,把诗中的道理化为人生的真实。
病因分析:
关于人生,道理很多,但没有必要把这么多的人生道理用“古诗”聚拢到一起。上面这段文字,引用了不同的古诗,“拽”出了好多的人生道理,把这些道理炒在一起,炒成了一锅大杂烩――用这么多诗句“拽”出的道理,杂乱地铺陈在一起,真让读者头晕眼花,看不明白了,这真是越“拽”越没有“道理”呀!
四、用诗“拽”情感
“拽”文片段:
老同桌,你在他乡还好吗?时光如梭,曾经与你一起“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分别的那天我曾经下决心“愿将双泪啼为雨,明日留君不出城”,可到头来却只是“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我们虽然居两地,难见面,但友谊长存,心灵相通。
写夏景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山水画;繁密;意境;删繁就简
杨夏林,别名杨嘉懋,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师从傅抱石、李可染、黄君璧等名家。他注重中西兼取,师法造化,工写兼能,擅于描绘枝繁叶茂,一树一石,莫不千锤百炼,其作品整体布局都繁密饱满,意境幽远,其笔底描绘了福建植被覆盖的浓郁葱翠的山体和闽南“独木成林”的古榕,枝繁深秀,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艺术风格;张晓寒与杨夏林一样,他们都曾就读于重庆国立艺专,杨夏林毕业后回到福建厦门创办了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前身),1953年,张晓寒亦来到厦门,于该校执教,时间长达三十五年之久,然而两个人的艺术风格却截然不同。张晓寒则更多的是偏向于文人画风格,他描写景物删繁就简,用简洁凝练的笔墨语言描绘出简逸空灵、疏简高逸的山水世界,极简的画面却蕴含着诸多人生哲思,令人回味。
一、章法布局
章法(构图),关于构图历来就受到画家们的重视,早在一千多年前东晋时顾恺之就有“置陈布势”的构图论述:“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1]他的“置陈布势”也就是构图原则,在他之后,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六法”中提出“经营位置”,[3]明确指出构图及构图的需要,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环节。可以说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全是构图当中,是画之总要。杨夏林和张晓寒作为代表福建绘画艺术的山水画大家,其山水画的构图上都各有特点,独树一帜,二人均有其独到之处。
(一)杨夏林:繁密朴茂
杨夏林的作品以繁密朴茂,苍茫深邃,多采取繁满的构图为主,山多密林,流水潺潺、境象幽深,气势恢宏是他的整体风格。著名书画家罗丹为他题写诗句曰:“千山泼黛春如潮,万壑奔流水似龙”,[2]。杨夏林寓居厦门鼓浪屿,这里四面环海,古榕蔽日,他喜绘榕树和大海,是他一生永绘不尽的话题,他笔下的榕树盘根错节,根多叶茂。例如他的《苍虬飞瀑》,布局繁密,苍莽而深邃。下紧上松,画面几乎被密实的花岗岩和榕树所填满,区别于传统中留大量空白,虽是如此,但一点也不失其空灵。这样的构图,是杨夏林构图的整体风格。鼓浪屿是福建较为典型的花岗岩岩质,花岗岩石质坚硬,榕树根须只能从石缝间生长出来,吸收养份,可谓是风餐崖宿,餐云嚼雾,风吹雨打,历经数百年的顽强挣扎,始终傲然矗立。在杨夏林的画中,根须倒挂于绝壁之间如瀑布般流泻,这皆来自鼓浪屿上榕树生长的实景。
(二)张晓寒:疏简幽淡
张晓寒和杨夏林相比,明显趋于疏简,他的山水画以天然幽淡为趣,以线为主,删繁就简,多取材于闽南小景,他敏锐地捕捉闽南山石的特点,往往寥寥几笔,信手而作,已具神韵。他的山水画作品,从构图到用笔用墨都极为简练,如《晃岩晨晖》,树无根,山无脚,画面大量留白,一气而就,几笔勾成。疏简而苍秀,删尽繁缛,高度精简净化所绘景物,使用大片的空白营造广阔的空间。简单的说,张晓寒的山水画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疏简,简洁的构图,皴擦点染也极其简约,使画面简逸空灵、自然率真。
二、意境表达
意境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中的最高境界,萧中胤说:“所谓山水画的意境,是作者的真情和山水的真景,共同铸就的真意,从而达到画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更简要而言,真情合于真景,情境无限就是意境。石涛和尚云:‘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石涛画谱》),可为意境作注释。山川的真景与季节、气候有关。人的真情与环境、情绪有关。内部条件和外部在因素缺一不可。”[4]
(一)杨夏林:繁密典雅、可游可居
杨夏林从1949年扎根于厦门,绘画中开始反应厦门、八闽的山山水水。他长年深入生活、大自然进行写生、感悟,尽得自然之法,以苍茫沉郁的自然物象为载体来描绘闽山鹭水,形成了深邃苍茫、繁密朴茂的意境。他画面中的“繁和密”正是其物我交融的一种表达方式,尤其是他画的榕树,枝干壮实,根多叶茂,蕴含着蓬勃旺盛的生机,有一种坚忍不拔的雄伟气概,这更是他自我的一种人格写照,也是画家对人生、自然的深切体悟与深思。杨夏林注重写生,观造化之理,对自然山川蕴涵无限生机的景象体悟至深,若非如此,他怎能用繁复的点线来状物塑形,使物象结构生动、画面虚实得当、韵律起伏跌宕呢?
杨夏林的画面中常常是山路崎岖、飞瀑流动或是盘根错节、绿荫无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幽远繁茂的诗化世界,真可谓是画外有画,诗中有诗,让人心灵为之振奋,正如李泽厚所说的:“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地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5]
(二)张晓寒:简约质朴、高古超逸
与杨夏林的深邃苍茫、繁密朴茂不同,张晓寒的山水画意境则是简约朴素、静穆淡远。他早年足迹遍及陕、川、云、贵等地,所到名山大川举不胜举,这使得他眼界大开,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他很注重画外工,对古典文学、画史、诗词的大量研习,积蓄了深厚的学养,使得他的画很有文气,有诗境。他的山水画简洁明快,自成一格,写武夷之峭拔,溪流九曲,曲折蜿蜒;画太姥山之幽奇,大气磅礴,气象万千。深得福建山水之灵气,这无疑是福建的地域影响了张晓寒的绘画风格。他的画简练、概括似表达象外之意,在书写着自己的丹青世界。他的画情景交融、平淡天真,虽然着笔不多,落墨不浓而常常留白题诗,但却显得笔墨隽永,意境深远,他所要表现的是灵魂深处宁静、淡远而又超脱的自由的山水,而只有当我们真正获得自然的心境。
杨夏林和张晓寒他们师法造化,大胆创新,运用笔墨但不拘泥于笔墨,表现自然物象但又能超乎自然物象,用自身的人生体验、感悟和高超的笔墨技法,追求个人性情的表达,创造出了极具蕴含的意境。
杨夏林的山水画以繁密为逸,张晓寒则以疏简为逸,但他们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画面之中,在杨夏林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他的画面是严谨、细腻、典雅的,他以一种繁密的风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别样的福建山水天地,正是他的出现,才一扫福建历史以来以海派为宗的画风,并在福建美术教育上得以传播其艺术思想,影响深远。而张晓寒则用干净明洁、单纯利索的笔墨表现着他的山水天地,诗境入画,以疏简的山水画风格流露出他内心对人生、自然的体悟之情。
【注释】
[1][2]俞剑华.中国古代山水画论类编(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348;355.
[3]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编.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夏林[M].2008:14.
写夏景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平罗八景 八景诗 平罗纪略
一、八景的起源及宁夏八景概述
“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八景作为代表性的八处景物,常常是某一名胜地、或者扩大到某一城市或地区的著名景物的集合,也是它们的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从而“八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被赋予很多的意义而形成其独有的价值。
很多学者普遍认同“八景”文化的来源是北宋的“潇湘八景图”,根据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十七书画》中提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①。自此以后浓缩各地风物名胜的人文“八景”应运而生,沿袭不绝。每有八景成立,必先有定名诗,而后设点勒石,邀请文人唱和,墨客挥毫而作,代表地方八景的冠名也就传世了。
宁夏地区的八景多收录在地方志之中,并且以八景为题所赋的诗也收录在其中,如《乾隆宁夏府志》②中收录的宁夏八景及宁夏八景诗;《嘉靖万历固原州志》中收录的固原八景以及刘继铭、金希声、韩国栋等人所题的固原八景诗。除此之外还有广武、韦州、灵州、中卫、平远、海城等地的“八景”及八景诗均在各地的地方志书中有所体现。由此可见宁夏八景的丰富性和八景文化的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平罗八景及八景诗介绍
平罗八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平罗八景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独特性,并且保存得特别完整。以下对平罗和平罗八景诗作简单介绍:
(一)平罗地理概貌
今平罗县位于宁夏平原北部,清雍正三年置平罗县,从此该县开始有了系统的文字记载。在《弘治宁夏新志》中记载平罗的沿革历史“自古无城。国朝永乐初建,只有军马哨备。景泰六年,奏拔前卫后千户所十百户军余居之。弘治六年,因居人繁庶,展筑新城。正德六年,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设守备,镇城迤北地方皆领之”,对于其地理描述为“贺兰背于西北,黄河面于东南”。③浙江归安人徐宝字在道光四年至道光五年、道光八年两次任平罗知县,在任上他编修了平罗县志《道光平罗纪略》。在《平罗纪略》中可以知道平罗的名称的变革――“平罗”古称“平虏”,据《平罗纪略》中记载“明设五路七卫,灵州与武平虏三所”“雍正三年改平罗县” ④31在《平罗纪略q序》中记载:“平虏一隅左黄河右贺兰” ④1就大致勾勒出了平罗的地理形势。在《平罗纪略・卷一》中对平罗方域的记载为“平虏城广一百里,袤一百三十里,东至黄河一十五里,西至贺兰山六十里,北至镇远关九十里,南至洪广堡六十里”,由此可清楚了解平罗的历史地理概况。
(二)平罗八景及八景诗介绍
在徐保字修订的《平罗纪略》中确定了平罗”八景”:西园翰墨、马营远树、虎洞归云、磴口春帆、北寺清泉、杰阁层阴、边墙晚照、贺兰古雪。在《平罗纪略》中还收录了蒋延禄依咏题所赋写景诗8首。于道光二十一年至道光二十三年任平罗知县的张梯完成了《增续平罗纪略》的编修。在《增续平罗纪略》中他改动了徐保字所定的平罗”八景”,将平罗”八景”定为:官桥烟柳、马营远树、虎洞归云、磴口春帆、佛寺泉香、杰阁层阴、边墙晚照、贺兰夏雪。并且在《增续平罗纪略》中收录他本人所赋的八景诗8首,同时还收录了王以晋、郭鸿熙所赋的八景诗各八首。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平罗八景诗共有32首。
三、平罗八景诗探析
据《平罗纪略》和《增续平罗纪略》记载,创作平罗八景诗的诗人共有四位:蒋延禄、张梯、王以晋、郭鸿熙。下面对这四位诗人的八景诗进行探析:
(一)蒋延禄八景组诗
蒋延禄,清代平罗县文人,他所作的平罗八景诗是最早收录在平罗的地方志《平罗纪略》之中的,所赋的八景诗是以两任平罗知县的徐保字所定的平罗八景,也就是最早的平罗八景为题的。蒋延禄所写的八景诗以平罗八景为描写对象,简约精炼。如蒋延禄所作的平罗八景组诗之一《贺兰古雪》一诗:
天外一峰划远痕,雪山亘古照边屯。
不知谁把盐池化,撒向空中补暗门。
《平罗纪略》称:“贺兰山四时多雪。” ④38“贺兰古雪”之一说是因为贺兰山处于西北的独特地理位置,常年积雪,构成一幅独特的雪山美景,所以将其定为平罗八景之一。在蒋延禄的《贺兰古雪》一诗中用“雪山亘古照边屯”一句既写出了贺兰山的突出特点,又写出了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简明扼要且表达准确。“不知谁把盐池化,撒向空中补暗门”一句更是用了独特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贺兰山的雪。这首诗表现出的是蒋延禄独特的写作特色:简约。这样的风格在其他八景诗中也有体现:平罗八景组诗之一《边墙晚照》:
一带颓垣柳陌河,长城饮马此中过。
挥鞭小住斜阳里,贪看边山红叶多。
平罗八景之一“边墙晚照”中的“边墙”指的是平罗县城以北5公里处,明嘉靖十年筑的新北长城,又称边防北关门墙。
蒋延禄用“一带颓垣柳陌河,长城饮马此中过”写边墙周围的景色:边墙周围柳陌河静静流淌,古来征戍之客在这一带防守边疆。两句诗简约但表意明确,既写出了边墙周围的景色,又表现出了边墙的历史价值。而后两句诗“挥鞭小住斜阳里,贪看边山红叶多”则表达自己的情感:挥鞭骑马驻足在斜阳里,为的是多看几眼边墙周围的红叶。一个“贪”就展现的是自己溢于言表的喜爱之情。这首八景诗简约而生动,既写景又写情,是蒋延禄平罗八景组诗中的上乘之作。
(二)张梯平罗八景组诗
张梯,字颐园,河南鹿邑人,于清代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任平罗知县。张梯在《续增平罗纪略中》收录了自己以平罗八景为题所赋的八景诗。
张梯所赋的八景诗文采盎然,不仅仅注重对景物的描写,还注重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他的平罗八景组诗之一《杰阁层阴》:
天府文光百丈开,培风特起最高台。
春秋灌献人o数,不是书生不上来。
紫阁雕甍耸几层,窗开四面晓霞蒸。
上头原近青云露,愿与诸生努力登。
在这里“杰阁”指的是文昌阁。据《平罗纪略》载:“文昌阁临唐徕渠,携}凭轩,然意远。” ④通过志书的记载,文昌阁是文化底蕴很深的所在,所以自然此地就成了读书人的天堂。在张梯的八景诗《杰阁层阴》中表达得就十分清楚:“天府文光百丈开,培风特起最高台。春秋灌献人无数,不是书生不上来。”既表达了平罗人杰地灵,也看出儒生对这样一个文化圣地的向往。在这首诗的尾联张梯用“上头原近青云露,愿与诸生努力登”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后生的期望和鼓励,同时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张梯的八景诗创作,以八景为题,并不是一味地具体细致描绘八景,而是将八景作为背景或一种承载体,主要的目的还是对自己情感意志的体现。如在《虎洞归云》一诗中就用“愧我不同云出岫,遍施霖雨慰苍生”这样的诗句,表现诗人忧民情怀和为百姓着想的迫切心情,大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情怀,而这种情怀也是中国文人历来所有的一种担当。
(三)王以晋平罗八景组
王以晋,陕西咸宁县(今陕西长安县)人。清道光二十一年任宁夏平罗训导。王以晋的八景诗有一部分表达的是一种悠闲自适、怡然自乐的感受,一种美好清幽的环境带给人心灵的释放和回归自然的本真。如《官桥烟柳》一诗:
桥槛檐楹照水新①,两行杨柳画中春。
莺鸣玉g蛙鸣鼓②,早晚迎人又送人。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笔下的“桥槛”、“檐楹”“杨柳”“水”给人以灵动之感,用玉g里吹奏出来的音乐来形容“莺鸣”,用“蛙鼓鸣”借写悠闲自适及环境荒旷,独特的比喻,对人感官上的一种唤醒,显得诗人创作上的独到之处。
诗人倾心于山水,但是依旧荡不尽一片“尘心”。王以晋所作的平罗八景诗与蒋延禄、张梯相比,在思想上显得更加的深沉。王以晋的诗作体现着一种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也表达着文人身上固有的一种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忧天下之忧的情怀。如《马营远树》一诗:
难辨唐家与宋家,旧时壁垒委黄沙。
不知多少英雄血,散向长林化晚霞。
马营,即哨马营。哨马营作为战时的军事建筑,多年后已难以辨明它是何时存在过的,旧时的壁垒也已经被黄沙所淹没,战场厮杀,多少的英雄血洒于疆场之上,已化成长林边的一缕晚霞。面对古时所遗留下的残迹,以物是人非,带给人一种怆然之感。在《边墙晚照》一诗中就用“秦劳民力竭民财,万里空留赤土堆”这样的诗句表达诗人对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低位,劳民伤财,让百姓苦不堪言的军事建筑到头来只留黄土一堆的讽刺,可以看出作为一代文人的王以晋心忧百姓疾苦的高尚情怀。
(四)郭鸿熙平罗八景组诗
郭鸿熙,于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宁夏平罗县知县,他所赋的八景诗是以张梯所定的平罗八景为题的。在郭鸿熙的诗作中对景色的描绘是从小处着手的,如在《磴口春帆》一诗中写:
春生磴口绿波多,为挂轻帆一叶过。
回忆赭湖风景好,水云乡里听渔歌。
仅选取黄河水道中的一叶扁舟,展开联想和想象,给人展现了一片美好的景象。在《边墙晚照》一诗中写:
锋镝销F战垒空,断砖零落野花红。
村农倦倚苔垣坐,闲话桑麻夕照中。
同样是对战争的描写,郭鸿熙除了以激动的心情写逝去的历史,还热情地歌颂了长城脚下村民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和边塞的美丽风光。
在郭鸿熙的诗作中对景色的描绘是从小处着手的,通常选择有代表性的东西进行吟诵,并未进行全方位的描绘,但是仅仅是小处就让人感到妙趣横生,以点盖面,让人体会到景色独有的特点。在诗人表达情感的过程中,诗人大多是乐观明朗的情绪,即使是怀古,也未让人感到愁苦,在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一种恬淡自然的情绪。
平罗八景产生于清代,在此基础上发展得很快,并且八景是也表现出“多产”的状态,究其历史原因是在明清时期,八景文化发展比较兴盛,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志景必有八”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文人也有了借此题赋诗的习惯,而平罗八景诗就是这样的文化现象的产物。
平罗八景作为宁夏地区的八景之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罗八景为题创作的数量的领先:共有四位诗人依题而赋诗计32首。平罗八景的选取以高标准的审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为前提的,在平罗八景的选取中表现出的有“贺兰夏雪”的奇异之美,也有“官桥烟柳”的柔情万种;“马营远树”体现的是宁夏地区作为重镇边防的特点,“边墙晚照”体现的又是一种战争遗留下来的断壁残垣的独特的美感;“北寺清泉”展现静谧而悠闲的放松与心灵的舒缓,“西园翰墨”展现的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浓重的书卷的气息。并且在平罗八景中多历代文人运用在诗歌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意象,如“雪”、“柳树”“夕阳”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平罗八景诗的发展自然就是繁荣的了。其次以平罗八景为题所赋诗的诗人均为在平罗当地生活的文人或者参与修定志书的官员,他们在对平罗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了解的基础上题诗,自然而然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思想上的厚重感。再者,文人以八景为题赋诗是时代潮流,平罗此地却是如此之多,就映射出了平罗在清代是一个汇集人才的地方,是一个重视文化的地方。
注释
① 沈括.梦溪笔谈[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86-187.
② (清)张金城,修.(清)杨浣雨,纂.陈明猷,校注.乾隆宁夏府志[M].1992,21:797-874.
③ (明)王,主修.胡汝励,编纂.范宗兴,签注.弘治宁夏新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77.
④ (清)徐保字.平罗纪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31页
参考文献
[1] 朱靖宇.八景的源流[J].北京观察.1994(8).
[2] 申月华.八景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景观研究.2009(1):75.
[3] 范宗兴,吴晓红,霍丽娜,王玉琴.志与宁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4] 薛正昌.宁夏历史文化地理―黄河文明的绿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5] (清)徐保字.平罗纪略[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6] (清)张梯.续增平罗纪略[M].宁夏教育出版社,2003.
[7] (明)杨经,纂辑.(明)刘敏宽,纂次.嘉靖万历固原州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8] 张廷银.西北地方志中的八景诗述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