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先帝创业未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先帝创业未半范文1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先帝创业未半范文2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课文下面注释: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4、殊遇:优待,厚遇。
5、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6、光:发扬光大。
7、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光大。也作“恢宏”。
8、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9、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臧否,善恶。
10、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
12、理:治。
13、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15、简拔:选拔。
16、遗():给予。17、悉以恣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咨,询问。
18、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19、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20、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3、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24、驱驰:奔走效劳。
25、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
26、尔来:那时以来。
27、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8、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
29、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30、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31、攘除:排除,铲除。
32、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33、慢:怠慢,疏忽。
34、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
35、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
36、雅言:正言。
37、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①诸葛亮在第一段中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利客观条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的主观条件。
②诸葛亮从形势出发,向后主刘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建议,其中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这些建议是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愿望。
③诸葛亮在文中插入对往事的追忆,是为了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的真挚感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2、文中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历程是什么?在全文的作用如何理解?
3、第七自然段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此处照应了前边的哪句话?
4、《出师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细体会,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
1.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亲贤远佞只有这样,才能广开言路,赏罚严明,才能稳定国内政局,才能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③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报先帝而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三顾茅庐出山效命临危受命委以重任临崩寄大事。作用:追述先帝殊遇,说明进言属忠谏,叫后主舒心;鼓励后奋发图强;以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叫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可前功尽弃;劝后主效法先帝;自表心态,让后主放心,并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
3、条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照应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界崩寄臣以大事也”
4、有感于先帝知遇之恩而图报,对刘氏父子和蜀汉一片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围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答即可。
6、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A.从要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的角度回答;
B.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回答;
C.从人际交往中,选择君子,远离小人角度回答。
10、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11、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12、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
13、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14、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
15、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6、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7、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
18、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蔌,菜蔬。
19、陈:摆开。
2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1、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22、弈():下棋。
2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24、苍颜:脸色苍老。
25、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愿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26、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27、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28、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30、谓:为,是。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1)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引出人和事。其中描写琅琊山的是________________,描写酿泉的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醉翁亭的是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主要人物、事件和“醉翁”由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全文核心命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醉”与“乐”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其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日暮醉归,从____________写到_____________,进而写到______________,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
2.“醉”字和“乐”字在文问森中多次出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请概括说出本文中的三种“乐”,并作简要分析。
答:
3.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答案
1.(1)望之蔚然而深秀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醉翁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草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太守之乐其乐
先帝创业未半范文3
公元263年,蜀国灭亡,不久,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成了永恒的经典。后世群情激奋,一方面蔑视阿斗,一方面悲叹诸葛亮。看了天鹅背负雏鸟渡水这幅画,我觉得阿斗就像那躲在羽翼下的雏鸟,而诸葛亮就是那只包揽一切、关怀雏鸟的天鹅。
先看《出师表》,我发现诸葛亮完全把刘禅当孩子看待。诸葛亮开篇便是:“先帝创业未半……”接下来更是大说特说先帝如何如何。意思很明确,你比不上你父亲刘备,你还是雏鸟,得要我罩着。
再往后读,诸葛亮对军、政、法、人事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划,就连刘禅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都说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真应了刘备临终之言,让刘禅“事之(诸葛亮)如父”,诸葛亮就成了保护雏鸟的天鹅。我们看诸葛亮的通篇行文,虽是臣对君的格式,但又无不是“父对子”的语言,话语之细微,古往今来绝无仅有。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刘禅作为一个青年,十七岁登基,胸中应是有一腔热血的,但诸葛亮给他这个机会了吗?没有。查遍了《三国志》,只看见“诸葛亮治蜀”的故事,却鲜见刘禅议政议军的情境。有人说这是因为刘禅无能,我看不如说是诸葛亮包揽了万事,让刘禅无从插手吧。
再看君臣二人的关系。刘备“事之如父”的遗言犹在,又给了诸葛亮“如其不材,君可自取”的权力,刘禅对诸葛亮必然是又敬又怕。但后来诸葛亮忠心耿耿,一心为国,毫无僭越之心,刘禅的“怕”是打消了,但好像又陷入了另一种不自由的境地之中,通俗一点说就是找到了一个“全职保姆”。蜀国大事小情,无论轻重,都交给了“相父”,而“相父”也不愿让刘禅来做。就是这种特殊的“亦臣亦父”的感情,逐渐让刘禅养成了对诸葛亮的过分依赖,这也成了刘禅日后毫无作为的根源。
诸葛亮不放权,不放心,所以万事“咸决于孔明”;刘禅想管,想做,想治国,但无奈有个好丞相,久而久之,人就懒了,不想作为了。因此,诸葛亮虽然是好心,如那只成年天鹅一样处处辛苦,哪怕渡水也背负着雏鸟,用他丰满的“羽翼”保护着刘禅,但刘禅却因为这种过度的呵护,成了亡国之君,受后人鄙视。
先帝创业未半范文4
近年来,在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开始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越来越倾向于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试题大多选取难易程度适当、文字量适中的课外篇目,比较的主要内容是对选文进行比较分析,包括其观点、事件、主旨、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及读者感受等。另外,还较多涉及断句、实词、虚词、句子翻译理解等内容,有的还会考查考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判定、辨析文言词义的能力。这种考查方式,有助于引导考生向外拓展,增大平时的阅读量,提高自己理解、鉴赏、评价和探究等能力,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典例呈现】
1.(2014・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
2.(2014・辽宁丹东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 、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
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考点解析】
考点一 内容比较理解
[思维轨迹]这是对比阅读中最常见的考查类型之一,最能体现出“对比”性,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1中考查的是比较劝谏艺术的不同,此题的难点在于准确理解选文的内容和主旨。解答时,要有“同中求异”的辨析比较能力,结合两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诸葛亮和魏郑公都在劝诫君主,但是他们劝谏的方法不一样:前者是直言相劝,不拐弯抹角;后者则注意方式方法,寓深刻的道理于形象的比喻之中,更便于国君理解并采纳。劝谏方法的不同正是二者鲜明的区别。
[参考答案]诸葛亮:直言进谏。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
考点二 人物比较分析
[思维轨迹]此类题型的考查形式主要是比较两文中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或相同之处。例2主要考查曹刿和苏秦人物形象的共同点,通过分析能看出他们都能放眼长远,从国家的根本利益、从大局出发去考虑问题,因此都很有治国的智慧,能深谋远虑。
[参考答案]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
【技巧总结】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透过相似的表面现象,找出个性,揭示个性特征。“异中求同”则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的规律。解答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阅读,把握选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浏览全文,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了解,明确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要利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作品的出处、题目、注释等,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概括出选文的中心。
2.反复阅读相关文字,增强答题的针对性。这是一个精读的过程,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对相关文字反复推敲,逐项进行对比分析。
3.抓住材料的基本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这主要包括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方面,例如记叙类文章,要先找出记叙要素,同时抓住关键语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议论抒情句等;然后提炼信息,概括出主要观点、事件等。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或评价,要抓住关键情节去分析人物言行。
4.对选文的情感倾向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可以通过议论、抒情等关键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其次可以通过揣摩词语的感彩和修辞手法来感受蕴藏于字里行间的感情;另外要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言外之意;最后再比较两则材料中思想感情的异同。
【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节选自《陋室铭》)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自己所住的房屋,并跟自己的品行修养相联系,两段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自《右溪记》)
(1)比较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先帝创业未半范文5
在文言文中,每一个词一般都属于固定的词类,但有时也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作另一类词用,这种由这一类词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通过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实现的,如果离开短语或句子孤立地看一个词,就看不出它是不是活用了。“活用”后的词义,与原来的词义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理解的重点应为后者。
在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现象是最灵活、最广泛的,它们往往可以自由地改变词性,这是文言语法的一大特点。
“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用做动词、名词用做状语、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用做名词、动词用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下面即对这些常见的活用现象予以归纳、解析。
1.名词活用做动词。名词在一定的结构里表示动作的意义,起动词的作用,即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如:(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名词“刑”活用做动词“惩罚”。)(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名词“市”活用做动词“买”。)(3)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名词“器”活用做动词“器重”。)
2.名词活用做状语。在文言文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用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充当状语,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工具等。如:(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名词“丹”本义是“朱砂”,这里是“用朱砂”之意,活用做状语。)(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犬”本义是“狗”,这里译为“像狗一样”,活用做状语。)(3)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东”“西”原来是方位名词,句中意为“向东”“向西”,活用做状语。)
3.动词、形容词活用做名词。由于句子要求简练,文言文中常把动词、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即当动词、形容词用在一定的结构里而具有事物的意义时,就变成名词。如:(1)诚宜开张圣听。(动词“听”活用做名词“听闻”。)(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动词“提携”本义为“搀扶”,这里活用做名词,指“被牵着的小孩”。)(3)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形容词“坚”和“锐”在句中都做宾语,活用做名词,意思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贤”活用做名词,意为“有德才的人”。)
4.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文言文中只是少数形容词活用做一般动词,结构形式是“动词+宾语”,构成动宾关系。而绝大多数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两种特殊用法会在下面进行专项讲解。“动词+宾语”形式,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和“远”都是形容词,带宾语“贤臣”和“小人”,活用做动词,分别是“亲近”和“疏远”的意思。)
5.使动用法。这是“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动词对于其后面的宾语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其特点是:使动用法的动词,不是表示主语的动作行为,而是表示宾语的动作行为;它不是陈述主语的,而是陈述宾语的。与一般名词、形容词活用做动词的作用不同,它可以使句子结构紧凑,增强形象感。使动用法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1)名词的使动用法。如: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名词“汗”活用做“使……流汗”。)(2)动词本身的使动用法。如: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动词“忿恚”活用做“使……恼怒”。)②中军置酒饮归客。(动词“饮”活用做“使……饮”。)(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①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苦”活用做“使……痛苦”。)②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劳”活用做“使……劳累”。)
6.意动用法。这是形容词或名词活用做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做什么”,含有“以……为……”“认为……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活用做“以……为乐”。)(2)名词的意动用法,如:①稍稍宾客其父。(名词“宾客”活用做“以……为宾客”。)②父利其然也。(名词“利”活用做“认为……有利”。)
7.动词活用做副词。有一些动词可活用做副词,做其后动词的状语。如:(1)始龀,跳往助之。(动词“跳”活用做副词,做后面动词“助”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式。)(2)永之人争奔走焉。(动词“争”活用做副词,做它后面动词“奔走”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状态。)
8.数词活用做动词。数词有时可活用做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如:(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数词“半”活用做动词,充当谓语,意为“完成一半”。)(2)六国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数词“一”活用做不及物动词,充当谓语,意为“统一”。)
【典例解析】
【例1】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相关问题。
[甲]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zhèn):皇帝自称。
1.给加点字注音。
叱咄( ) 翌日(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②色愈恭,礼愈至。
③濂具以实对。
④间问群臣臧否。
3.下面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句是( )
A.帝密使人侦视 B.坐客为谁?
C.卒获有所闻D.善者与臣友
4.翻译下面句子。
诚然,卿不朕欺。
5.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甲]文表现宋濂______的品质;[乙]文表现宋濂______的品质。
(2009年南充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文比较阅读题,两文在选材上有所关联,甲文出自课内,乙文为介绍甲文作者的一段课外史料。试题涉及了注音、实词解释、词类活用、语句翻译、内容理解等文言文常见考点。
第1题考查识字能力,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都不太常用,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答案:duō;yì。
第2题考查对实词含义的理解。要想准确解答此类题型,一是平时要有扎实的积累,二是要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答案:①担忧、忧虑;②周到、到位;③同“俱”,都、完全;④好坏优劣。
第3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词类活用现象。D句中的“友”本为名词,意为“朋友”,此处做动词,意为“交朋友”。答案:D。
第4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诚”“卿”“朕”“欺”等词的含义,还要注意调整“朕欺”翻译后的语序。答案: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第5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答题时要根据积累及相关文言知识,读懂选文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提示写出相关答案。答案:勤奋好学,尊敬老师;实事求是,荐人唯贤。
【例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相关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媵人持汤沃灌。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腰白玉之环。
④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3.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2009年绍兴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对常用文言实词的掌握程度。其中第①④题分别考查了文言实词“汤”和“敝”古今义的区别,第②题考查了文言句中的通假字,第③题考查了词类的活用。答案:①热水;②通“披”,穿;③腰挂,做动词;④破。
第2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将省略的主语补上。答案:(我)寄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提供两顿饭食,(我)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
第3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通过对相关语句的阅读,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可知文中写“同舍生”是通过对比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模拟练习】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⑤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
⑥义不杀少而杀众( )
2.下列加点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里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 D.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公将鼓之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安陵君其许寡人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何苦而不平?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⑤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⑦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先帝创业未半范文6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积累;文言词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摆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教学“瓶颈”。我们如何才能很切入、到位地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对于这一难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重在诵读,背诵下了即可;有的则说,文言文教学应在文意理解上下功夫;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翻译,必须通篇翻译。对于以上观点,我不完全赞同。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按“通读文言文――练说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解悟文言文”的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其中,“积累文言词”这一教学环节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也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显著特点。
通过近十五年的语文教学活动,我曾不断地勇于创新和尝试,深深地领悟到: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平台。所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词的教学。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实现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瓶颈”问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文言词的积累,应分门别类,切入文意,立于语境作以理解和积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通假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通假类型。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七年级上册《童趣》)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古今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古今类型。
1)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可怜、怜悯)(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表示谢意,感谢)(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今义:指太阳)(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对于古今类的文言词,既要理解、积累古义,也要理解、积累今义。
多义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多义类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纸条”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任用”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责任”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意思)(七年级上册《论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的意思)(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多义类的文言词,有的多义类文言词义项可供选择。根据当时的语境,即可选择性确定。例如:
之――
1)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是“他们”、“她们”、“它们”。
2)用为指示代词。是“这”、“这样”、“这种”。
3)用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得”。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
5)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置动前的结构标志。例如: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属于第一种)(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属于第二种)(九年级下册《公输》)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属于第三种)(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
4)孤之又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属于第四种)(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5)孔子曰:“何陋之有?”(属于第五种)(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称谓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称谓类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指刘禅)(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指刘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指秦王)(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疑问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疑问类型。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为什么”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能”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哪一个”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的意思)(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语气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语气类型。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吗”)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罢了”)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啊”) (七年级上册《论语》)
4)与臣而将四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了”)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对于语气类文言词,是要根据句式特点来判断,就表示何种语气。有的语气词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语气词。
活用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活用类型。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唔之。(“喂乳”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七年级下册《口技》)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远离”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意动用法)(七年级上册《伤仲永》)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使……发扬光大”)(使动用法)(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5)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像狐狸一样”)(名词用作状语)(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对于活用类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应根据文言词所处的语境理解和积累活用的意思。
其它类。根据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和理解与积累文言词的需要,有侧重点的积累一些文言词。主要是一些陌生、重点难点的文言词。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其表达的意思是确定的、唯一的。例如:“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下转第368页)
(上接第285页)以上九种类型的文言词,是我们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掌握和积累的。其类型是切入文言文文意和当时句子的语境而划分的,也是文言词归类积累的需要和学生便于识记积累的要求。但不是唯一的,应在语文实际教学中灵活对待即可。源于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是按分散到集中,少到多,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科学性的顺序编排,我们初中学生一定要学好文言文,也一定要继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从理解和积累文言文的文言词做起!
【参考文献】
[1]叶青.现代视野下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发现及其改革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