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哲理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哲理的文章范文1
一、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融合了写景和抒情两项内容。写景散文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现心情和感受;抒情散文是通过一定的情境来抒感和思想,两者往往在写作之中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下面,给同学们谈一谈写景抒情散文开头的几个技巧。
1.用修辞格吸引阅卷老师目光
开头用排比、比喻、拟人、引用古语等修辞格都可以起到好的效果。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拟人,能增加文章的人情味,使人感到亲切;比喻,能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表现景物的特征,更好地和抒情融合在一起。引用,可以让文章典雅厚重,增强写景的历史长度感,从而很好地为抒情张本。
2.句式上整句和散句灵活应用
整句和散句是从句子结构形式的角度分出来的类别。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散句是指字数不等,结构不一,形式参差的句子。两种句式具有不同的风格,使用整句有整齐之美,铿锵有力之感;使用散句则有错落之美、抑扬顿挫之力。两者同时使用犹如刚柔并济,节奏快慢均匀,使用效果很好。在考场上可以得到阅卷老师的喜欢。
例如话题作文以“我的选择,我做主”为题目,以写“选择”为素材,我们可以这样开头。
若能采撷香山红叶,我选择最华丽的;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软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做主。
整散句一结合,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作文的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开头用“红叶”“华丽”“月光”“柔软”“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用色彩吸引人的眼球,同时具有音韵之美,读起来非常舒服。
二、叙事哲理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哲理散文是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写法上它一般十分工整,除了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还具有行文对仗内容丰富的特点。叙事散文和哲理散文结合在一起是近几年考试作文的新趋势。叙事哲理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具体、突出,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启迪人生的智慧,抓住思想闪光点穿透人生,写对社会、生活感悟,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情感。在开头的选取上,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警句,展开主题
警句,一般是一句话或一段引语,主要用来激励和告诉当事人某些道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某些精神品格,所以也叫醒句。在叙事哲理散文开头运用警句可以起到沉淀感性,寻找理性,升华思想,感悟主旨,深度挖掘文章的作用。
如写对生命的感悟主题时,我们在作文的开头可以用警句开头,这样可以让人深思,从而和叙事有机融合,为下文写作奠定文脉。“生命是什么”可以这样开篇:人生之大,生死二字。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有别的了。
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凝练、平易、深刻、精辟。下文再写善待生命的事例就显得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2.以对话和事例开篇,简洁铺陈
有哲理的文章范文2
《霞》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冰心。
2、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
3、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2、学习象征手法运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六、教学课型
讲读课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讲解法、音乐欣赏法
八、教具
小黑板、图片、录音机、幻灯机
九、教学过程
(一)学习引导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复习散文的文体知识。
②了解作者的生平。
③查字典,读准音,为本文的生字生词正音、释义。
2.导入新课
古诗鉴赏
乐游园
李商隐
向晚不适意,驱车登古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在诗人李商隐的眼中,黄昏、晚霞是带着丝丝哀愁、感伤色彩的。那在其他作家心中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冰心的《霞》,看看它们有没有不同!
3.检测练习
(1)、冰心,原名,著有小说、;诗歌《繁星》、;散文、;儿童文学等。《霞》选自,是冰心期的作品。
(2)给下列加点字音,并解释词语
云翳、璀璨、惆怅、衬托
4.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幻灯片出示]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和翻译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
主要作品有:
小说《小橘灯》
诗歌集《繁星》《春水》
儿童文学《再寄小读者》(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是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冰心早期的作品,多以“爱”为主题,抒写母爱、童真、自然等内容;因此早期的作品有“爱的哲学”之称。
晚期的作品多是抨击时弊的杂文以及充满哲理韵味的散文。《霞》是她晚期哲理散文之一。
(二)研习课文
1.出示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散文,充满了哲理与智慧。作者能够仔细观察生活,从普通的事物身上发现深刻的蕴义,融会个人的体验,深化为更高的哲理,实在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学习。
2.朗读体会
(1)方法:自由朗读
(2)朗读的要求:
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②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3.思考讨论活动
(1)整体感知
文章题目是《霞》,那全文都是描写霞吗?不是的话,那文章究竟写了那些内容?
——明确:全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自然的霞
二是作者的人生感悟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喜欢的句段或对本文的看法、体会。
(首先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对句子的看法,然后其他同学也谈谈他们的看法,最后老师作总结、引导)
例如:
①“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对此,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呢?
(同学们发表意见后,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们进行对比领悟。)
——由图画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光的折射、反射,有云翳的时候霞光就更加色彩缤纷了。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审美观的角度去理解这句子。这里运用了美丑对比原则的观点看待事物。美丑对比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提出来的。他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当。”当两者并存时,人们因为受到刺激而情绪激动,产生震撼。这时,美的东西就更美,丑的东西就更丑。但是,丑的存在并非是无意义的。丑的价值并不在丑的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的对待美与丑!
②、“生命不是只要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互相衬托的。”
——明确;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直白而富有哲理韵味。
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体会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感悟吗?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四人小组间互相的述说、讨论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学生自由讨论)
③、“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明确: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用我们日常的话说,就是“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唯有经历过苦难、挫折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精彩的。
4、重点分析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那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明确: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描写内容的时空跨越大。
空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重庆乐山写到故乡,又写到美国东岸慰冰湖,超越时空的记叙;时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中年写到童年,从晚年又写到青年。
“神聚”聚在作者的“人生感悟”上,诸多材料无一不受这一“感悟”或隐或现的统制,全部材料皆围绕此中心而写。
(2)作者通过霞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是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
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
从全文看,文章以《霞》为题,要三大妙处:一.“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霞”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三.“霞”象征着人生的精神、幸福和快乐。
5、写法探究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具体而抽象。作者由霞的感悟揭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由具体而抽象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避免了说教,更易感染人。
(三)音乐鉴赏,深化理解
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体会本文的深刻含义,并畅谈自己的学习后感。
(四)迁移活动
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并尝试写成一段短话。(也可以自选题材)
1.灯光——4.白色——
2.绿色——5.彩虹——
3.红色——6。粉笔——
十、板书设计
霞
冰心
云彩
自然的霞璀璨
云翳托
物人生的精神
霞言幸福和快乐
快乐志
人生感悟精彩
痛苦
有哲理的文章范文3
一、展示哲理妙思,升华文章主旨
为了使学生的作文结尾具有一定的哲理,产生耐人寻味,久久难忘的感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注重使用哲理,引导学生思考,达到升华文章主旨的目的。通过富有哲理的语言和句子的运用,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促进读者思维的活跃,进而融入到作文的情境中,进行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哲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有学生的作文结尾中写到:如同数轴,成长是一条永远向正方向前进的射线,没有终点,人这一生都在不断成长;而成熟是数轴上的重点节点,有节点的数轴才是有意义的数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这个结尾,借数轴和节点比喻人生的成长和成熟,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达到了妙不可言的效果,可以说是含蓄精警,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这种结尾方式可用于议论文的写作或者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引发读者思考,进而形成自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认识。哲理性的结尾会让读者从深度和广度上去进一步思考,起到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文章的结尾本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学生在写作中无需故意进行雕饰。如果故意地去写作反而会让人感觉画蛇添足。学生在作文结尾时要注意不要拖泥带水,应该自然收放,达到简约明快,朴素无华,却有令人深思的目的。文章的结尾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随欲,马虎草率。学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遵循文章的脉络发展来自然结尾。这样的结尾最有说服力,也最有影响力,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例如,有学生的作文这样结尾:“嘟――嘟――”那一声哨声,还在我耳边回响,不断刺激着我的神经,我捏紧拳头,咬紧牙关,步伐显得格外坚定。结尾是顺应着自己的记叙来写的,看上去轻松自如,理所应当,但是却给人力量,明确了观点态度。这种自然而然的结尾会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很舒服,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这种形式的结尾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不断地积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实践练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展现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三、定格特写镜头,凸显鲜明形象
如果文章的结尾象电影镜头一样来一个特写定格,让文章在特定环境的形象特写中定格,戛然而止,必定有利于凸显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也能给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进行写作结尾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某一个特写镜头来定格,通过这个定格来突出形象,使读者可以把目光集中在这个定格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例如,在《最后一课》中:然后他待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文章定格在教师挥手说散学的一瞬间,突出了教师的形象,把教师对教学、对课堂依依不舍的描述,描写得惟妙惟肖。这个鲜明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耐人寻味。通过形象的展示,读者在阅读后会在大脑中勾勒出一幅画面,并且把这个镜头定格,留住这个形象,使之挥之不去,久久萦绕在心头。
四、凝聚深情期盼。意味含蓄隽永
学生在写作结尾处不仅仅要描写的生动形象,而且要注重意境悠远,余韵袅袅,通过语言来营造一种境界,使读者可以投入到这个氛围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借助事物或风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出一种期盼和希望,透过事物来描写自己内心的感受,达到意味深长的目的。
有哲理的文章范文4
1、希腊神话具有人神同姓同形的特点。人和神同样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希腊神话中的神实际上是人化的神,希腊神话中的人实际上是神化的人,显示了希腊神话的进步性、现实性。
2、希腊神话还以艺术和哲理的方式反映希腊氏族社会最本质的面貌。 希腊神话的艺术性与哲理性表现特别充分。在艺术手法上既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和幻想,又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其哲理性显示了古代希腊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神话思维。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哲理的文章范文5
[关键词] 中国动画 哲理 表达
一
没有人能否认影视艺术所具有的强大教育功能,这是该艺术本体特有的传播性质所决定的。同样,中国当代动画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教化功能。但这个良好的初衷正日益成为中国动画自身发展的一个瓶颈,处于前所未有的窘境。
通俗而言,哲理是具备一定哲学基础并贯彻了一定哲学理念的观点与认识。自古以来,我国的文艺作品就承担着教化作用,从张彦远的“成教化,助人伦”,再到广电总局对于动画产业的文件中所描述的那样都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这些都说明动画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担任教化这一责任的。另一方面,也表明需要动画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总体而言,哲理(或者简化为道理)均与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尽管众多国家/地区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的哲学基础,但一个国家/地区的哲理是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与其所经历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无法回避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因此,中国动画的哲理表达无法回避中国的历史与民族文化。
作为文艺作品形式之一,动画影视作品同样遵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规律。无论题材、形式多么灿烂、复杂,其创作源泉均与现实生活无法剥离,影片必然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动画中所蕴涵的哲理也就不再高深与遥不可及。相反,好的动画影视作品具有极强的反映现实能力。因此,可以明确的是,动画影视作品表达哲理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存在问题的是表达哲理的方式与创作者具体的把握能力。
二
就目前而言,中国动画影片的哲理表达能力还有相当的缺憾。动画作为一种较特殊的文艺作品,其目标群体与表述方式等与其他文艺形式应有较大差别。若在具体表述上不仔细区分与定位的话,哲理的传达能力将会大大受损,而且会极大影响动画作品的所指与能指能力。
首先,动画策划者/创作者需要仔细区分作品的目标群体。一直以来,公认的观点均是动画影片属于“小儿科”,“是小孩子看的”,虽然经学界与政府的大力矫正,特别是随着大众对动画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外动画的现状逐步了解而有所改观。但创作人员对目标群体的定位能力却没有与之快速上升,将动画影片定位于低龄儿童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相关研究表明,动画影片的接受人群早已不只是之前的低龄儿童,大量的青年、中年,甚至老年人已成为目标群体的一大组成部分。因此,制作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角色、内容设计,并且在有关哲理的表达上尽量兼顾各个层次的需求。
退一步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低龄儿童的智力与身体发育也有了较大变化。制作者不能以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判断能力与喜好,儿童的需求应成为制作者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了受众群体的需求之后才能进行有目的性的创作,哲理的内嵌式表达也遵从此规律。儿童的判断能力有所变化,若在哲理的表述上采取不变的方式,必然无法起到教育与潜移默化的作用,反而会留下国产动画影片枯燥与满口道理的不良印象。
其次,哲理的表述方式要有针对性,且要融入影片的情节之中,不做肤浅的表述。华夏民族历来讲求含蓄之美,动画的哲理表述也应遵循此规律,直白的表述反而无法起到最佳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提倡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此方式对动画的哲理表述同样适用。新的教育模式下,人越来越具有个性,即使是低龄儿童也会对频频的直白说教感到厌烦。动画作品中,哲理的表述更应与影片情节紧密联系,使观点随故事情节散发出去,于不知不觉中将哲理传达。而目前的中国动画作品中经常出现诸如“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等表述,既不符合上文中提到的目标群体细分方法,也不符合当今儿童的教育方法。
再者,从受众需求与动画的成功案例分析,可知受众观看动画影片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了娱乐。无论是低龄的儿童,还是青年与成年人都希望从夸张的造型、绚烂的色彩、离奇的故事中寻找童话般的梦,得到身心的舒适与协调,而不是为了在观看过程中听一大段的道理叙述。尽管目前成功的动画作品中有不乏蕴涵深刻哲理的例子,但其表述方式都显得隐忍而温和,与中国式的直白表述不可同日而语。从动画最初的产生来看,娱乐性也在其中占据了很重要一个方面,而众多的成功案例也表明哲理的表述方式必须符合故事情节,且隐喻式的表述。哲理的表述必须融入故事的具体情节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不断的向受众渗透并达到观者于片结尾之时接受的目的,而此种表述方式中国动画影片式的直白是不可能达到的。正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传播学教授格伯纳在著名的传播培养理论中提出的: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举一个例子:“迪斯尼所编制的每一个‘梦’几乎都是带有特定的教育含义,而他们将美国人所能接受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巧妙融入娱乐性极强的动画表现形式里,因而深受美国人青睐。比如,动画片《猫和老鼠》,通过滑稽幽默、夸张的表演与镜头组接,使人们充分享受了快乐。这种愉悦的体验,一方面,出自于人们记忆结构中的经验性认知:猫在现实中是老鼠的天敌,老鼠怕猫是正常的。而在该影片中,偏偏是老鼠捉弄猫,猫常常成为老鼠的手下败将,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反现实表现手法,恰恰满足了受众潜意识中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同情弱者,赞赏弱者以智慧战胜强者’。另一方面,受众的快乐感觉来自于影片的编排,满足了受众对丰富想象力的视觉需求。事实上动画片本体元素的基本特征:夸张性、假设性、幽默性以及丰富的想象性,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建构创造性思维极好的启蒙、教育与开发。”
三
综上所述,中国动画影片的哲理表述陷入了较大的误区,不仅存在受众人群的定位问题,也存在哲理的具体表述方式问题,当然还有主管部门的审查机制上的问题等。但随着国家对动画产业的扶植力度的加大,对动画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笔者认为,国家在体制上为其营造宽松环境的同时,动画从业者更应仔细研究影片的目标群体,让已经成年的群体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从而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谈路明.国产动画片低幼化现象的传播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有哲理的文章范文6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时时处处上演着一幕幕故事。正是这些或传奇或平淡、或漫长或短暂、或重大或渺小的故事汇成我们人生的长河,如果你能够停下匆匆的脚步,掬起一捧来细心体察,总能找到烛照人生的哲理。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写作中,我们要善于从绚丽缤纷的世界、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发现诗的意境、美的情趣,从经历的事情中自然而然地揭示出耐人寻味的事理或哲理。所谓“独特体察,因事得理”,就是通过对生活中发生的不被人注意的一个或多个平凡事情的体验和观察,挖掘生活的底蕴,感悟生命的意义,或者领会生活的真谛,从而提升对生活的品味能力。这样的文章,事理相谐,虚实相生,既有叙述的生动活泼,又有议论的深刻警策。
【妙语导入】
1.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丰子恺《山中避雨》
2.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的深刻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工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林清玄《生命的化妆》
3.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有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余秋雨《垂钓》
4.“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见过樱桃吗?那上面明明挂着一枚核桃。”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而是一棵核桃树。
10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棵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它要我知道,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谁会真正认识你。
——刘燕敏《一棵核桃树》
【阅读心得】
片段1中,因为山中避雨,借了胡琴拉奏,女孩们和三家村的青年们一起和着歌唱,作者感到了“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体味到了“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的“乐以教和”的深刻道理。文章一避对世事人生的忧叹与哀伤,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个艺术家对生活对世界的唯美追求和深刻感悟。
片段2中,真正的化妆不是仅仅在脸面上下工夫的,而是生命的化妆。作者借化妆比喻人生,明晓事理,揭示人生真谛:改善生命质量的关键在于内在品质的提升。文章语浅意深,言近旨远,可谓匠心独运,发人深思。
片段3中,两个垂钓者,“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两者“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作者意在告诉人们: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文章在感性体验中包容着理性思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诠释。
片段4中,一棵不知名的树,被多次冠以错误的树名,到底是人的错,还是树的错?以经验来对某些事或物做判断是一些人经常犯的错误,看来这是人的错;可是,如果树不结出果实来证明自己,又怎么能让别人正确认识自己?所以,不管别人有没有慧眼,我们都要像那棵树一样,努力地结出果实。文章别出心裁,旨意深长。
【技法点睛】
“独特体察,因事得理”,即常以精辟的语言来阐发作者对事情的独特感悟。同学们要写好这一点,功在平时:一是培养感知事物的敏锐触觉,即平时做生活的有心人,对日常生活现象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善于发现事中所蕴涵的哲理;二是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即平时通过广泛的阅读涉猎,提高自己的体察水平。运用此点,一般是先叙述事情,然后自然生发议论,揭示哲理。揭示哲理的常见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情至理生,情理交融
常言的“多愁善感”,表现在写作中即日常生活情景触发了作者情感之弦,引发作者对生活本质的思考,水到渠成地得出耐人寻味的道理。如《山中避雨》一文,先由事及情,叙山中游玩之事,抒写雨中游山的独到体验和情趣;后由情化理,指出山中的“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只有像“我”这样的文人、画家才能欣赏,这仅是“独乐”;而拉琴歌唱是雅俗共赏之乐,是“与民同乐”;最后,再自然而然地点出“乐以教和”的深刻道理。
二、由此及彼,由点到面
从这一点生发开去,由个别到一般,由一件事联想到一类事,联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示出人生的相同意趣,揭示事物的共同规律,从而感受其中的哲理。如《生命的化妆》一文采用对话的形式,由化妆联想到生命真谛,在作者与化妆师娓娓的叙谈中告诉读者人生的哲理,可谓自然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