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生涯设计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生涯设计书范文1
(一)员工发展空间受限制
图书馆员工的职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在职务和职称上的提升,但是因为管理人员数量的限制,因此依靠职务晋升让员工普遍感觉发展空间的紧缺,因此大多数员工转向职称晋升这个方向。截止今日,我国在图书馆职称设置方面只有四个级别,分别为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在目前的设置中,副研究馆员和研究馆员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论文及相应的研究成果有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这个难度的增大,使馆员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同时必然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图书馆的发展。
(二)图书馆员工管理方式方法简单松散
大多数图书馆对于员工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另外监督考核体系不完善。导致员工不安心,队伍不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员工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高校图书馆人员构成大多是各种背景和关系员工的安置场所,导致了高能低职,低能高职等不公平现象,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致使员工队伍人心不稳。
2.职责不清,考核不细,导致激励失效。一是高校图书馆大都是事业单位建制,普遍存在因人设岗、事权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弊病,产生大量的例外管理问题,消耗了各级管理人员不少的精力;二是考核不细,导致激励失效。高校图书馆员工考核大都是量化不足,人为因素多,考核结果只是一个参考依据,权威性不够。同时在图书馆分配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弱化了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
二、对图书馆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首先,适应图书馆的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顺应着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更深层次的类别检索、参考咨询等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和增加中。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也需要相应的高素质、高技能、高学历的新人才,既能了解图书馆的运作流程,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为图书馆的发展添砖加瓦。
其次,图书馆要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管理方法。图书馆要长期有效发展必须把人才留住,只有给员工创造出一条宽阔的发展道路,根据员工个人专业、兴趣和能力的不同,为员工设计一条合理符合个人特性的发展道路,才能留住员工。尽可能发掘出每位员工的潜能,使员工能爱岗敬岗,增加工作满意度,从而保障这支队伍有个稳定并具有朝气的环境和氛围。
三、图书馆员工如何实行职业生涯规划方法
(一)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建立
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是每个员工的自身发展和图书馆需求相互磨合的一个过程。员工应该明确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工好,图书馆应该了解每位员工的工作特长和潜在能力,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再沟通,并制定出不影响相互发展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为员工和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机会。
(二)职业发展道路的多重设置
现有的图书馆设置中,有限的升迁机会和前景,极大地限制了图书馆员工的发展,人多职位少的状况难以改善,应该为图书馆员工设计出更多的职业发展方向。
首先是业务发展的规划;其次是管理职业的规划;再次是业务发展和管理相辅相成的职业规划。这个发展体系将为图书馆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方向,但是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
1.提倡各个类型团队的产生。图书馆要发展,管理者必须提倡灵活性团队的产生和发展,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工作以外的管理工作,培养不同的爱好和技能,开发自身潜力。
2.设置员工的级别。传统图书馆的职位和职称设置相对比较少,容易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目前我国已有个别院校级图书馆,对人员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例如某高校图书馆将工作岗位分为9个级次,运用岗位和职称不挂钩(但是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是必须能高质量、圆满地完成该职位的工作)、津贴随着岗位的变化而变化,9个级次的设置,扩大了员工的职位上升空间,并且激励了员工。
(三)职业生涯的跨越式发展
利用岗位轮流制解决员工长期的工作厌倦和新鲜感缺失的情况,增进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图书馆管理者应提倡员工进行交换式培训,并交换式完成各个层次的不同工作,以此让员工从“岗位轮流制”中适应各种岗位工作。岗位轮流制是员工掌握新能力的机会,既为图书馆人员设置提供了选择机会,又增强了员工对不同岗位的了解,有利于不同工种之间的配合和沟通。
图书馆岗位轮流制主要适用于两类员工:一种是新入职的员工;另一种是培养多功能人才,对于潜力较大的员工,尽力培养各项技能和经验,在同一级别的岗位上轮流工作。
(四)多项流动
图书馆的发展需要院系的专业人员协助图书馆从事信息的编辑处理,硬软件的维护等等相关的工作,需要相关的行政人员到图书馆管理相关的党政工作。另外,也要安排图书馆的员工流向其他非图书管理岗位,这样图书管理工作更能深入到相关的教育岗位,联系更密切。
(五)岗位业务的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岗位前进和发展的源泉,只有通过创新,员工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并能使图书馆业务得到充足的发展。
(六)加强培训
员工的培训是员工继续教育的方式和来源。图书馆应定期对各个工作业务进行培训和交流。对编目、信息技术、专业语种等多种工作知识进行交流和总结性培训,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使各个级别的员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也是一种可持续的人力资源的开发。
(七)实行岗位的流动计划
图书馆人力资源中人员相对比较富余的,但是技术性人才短缺,有专业性技能和特殊技能的人才更是不足。面对如此的人员现状,应通过有效的人才培训和个人技能特色,鼓励员工离开供应过度的岗位,补充人员短缺和不足的岗位。这样,既可以解决人员安排不均的问题,又能为图书馆的发展储备和继续培养人才。
(八)员工障碍的扫除
图书管理员的职业发展障碍:一方面是来自于自身能力的老化、欠缺,无法完成更高级别工作的需求,无法实现职业发展的再辉煌。另一个方面则并非工作因素。图书馆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对员工的再教育和相关培训。二是关心员工的个人生活,为员工免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齐秀霞.论图书馆管理中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5(2).
[2]李鑫璐.高校图书馆应进行有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新世纪图书馆,2004(5).
[3]迟伟凡.论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图书馆学刊,2006(3):4..
[4]徐建华,付娇.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
[5]徐洁.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3(2):
职业生涯设计书范文2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德育课教学加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
职校阶段是一个人由学生时代向职业生涯过渡的准备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职业发展与需求,培养就业创业能力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育。为了使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中职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专门课程教学、专业或学科教学渗透、日常德育工作等。笔者认为,在各种途径中,德育学科教学是目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较为有效途径。因此,笔者结合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有关工作,重点探索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一、德育课教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可行性
(一)德育课教学可以成为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主阵地
中职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职教育阶段既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抉择阶段,提供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教育和指导,是中职德育课教学为职业教育服务的责任。中职德育课课程内容丰富,主要任务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为学生更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因此,德育课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在内容上,有很多交叉之处,在教育的目的上高度重叠,这就决定了德育课教学是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
(二)德育课教学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系统的教育资源
中职德育由《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及《心理健康》五门主干课程构成。
1.专门课程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专门课程,教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竞赛、辩论、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职业生涯基本知识、技能和策略,确定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并形成正确成才观和动力机制。
2.德育课课程教学渗透。《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及《心理健康》这四门课程都突显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要求。其中,《职业道德与法律》着重帮助学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经济政治与社会》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哲学与人生》帮助学生提高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通过这些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提高中职生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中职生顺利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过渡做好准备。可见,德育课的四门主干课程为渗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使职业生涯教育不再局限在职业指导或就业指导。
二、在德育课教学中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主要策略
(一)准确定位职业生涯教育目标,分阶段整合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中职职业生涯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主动规划、自我要求发展的意识,并获得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职业素养,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从学生入学开始,贯穿学生三年中职学习过程。同时,为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分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布局,初步确定年级阶段目标要求。其中,职一级是“职业认识”阶段,主要完成专业、职业的初步了解和自我定位。职二级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积累”阶段,主要是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各个就业方向、完成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锁定目标单位群,积累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就业能力。职三级是“职场实践探索”阶段,主要是引导中职生顺利通过招聘进入目标单位,开始“顶岗实习”,在为期一年的实习阶段,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德育课教学也结合阶段目标要求,确定相应的专题模块教学内容。
我们围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要求,对德育课课程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调整,形成相应的专题模块教学内容,使德育课教学更贴近学生需要,体现职业认知特点,并与学生专业学习一致,也使德育课教学尽可能符合学生职业学习发展需要。
(二)立足《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职业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形式。在该课程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历程,考虑个人的价值、智能、兴趣以及助力和阻力,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发展方向,落实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让学生既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又能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而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认识与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结合专业教育要求,以拓展的方式,如职业能力测评、专业技能比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等。另一方面,要结合职业实践,以职业调查、专业实训、企业宣讲等的形式介绍当前就业的新情况、新特点;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事迹等,加深学生对职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引导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书为载体,开展多样化活动促进学生实践。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一上学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学生基本完成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但是,职业生涯规划书仅是文本形式表现的学生职业生涯远景描绘与近期行动的计划,学生能否将规划的内容落实于行才是职业生涯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在德育课教学中,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于行。主要进行了以下的尝试:第一,开发《学生活动任务指导手册》。该手册围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成长规律,设计了职一年级到职三年级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完成,使学生自身的职业认识和发展得到提高,相关的目标和措施逐步落实,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反思和调整。第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我校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项目列为校技能节比赛的通用项目,每年学校技能节,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然后在初赛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市决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在内容上体现专业及职业教育特色,在形式上拓展了德育课程教学功能,帮助学生强化职业规划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形成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为顺利就业和创业创造条件。第三,尝试就业。创设模拟求职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准备求职简历、关注面试形象、面试礼仪,注意面试问题的应答。消除学生对于“面试”的畏难与紧张情绪,为学生此后真正应对面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面试前的准备工作及面试过程的应对,一方面提升学生的面试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也检阅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阶段目标的实施情况,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调整。
三、德育课教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成效
(一)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效果显著
德育课教学中,通过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职生活,明确学习目标,把职业定位与兴趣特长、阶段目标与具体措施、评估与调整相结合,提高“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在顶岗实习中找出自身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使顶岗实习的稳定度得到很好的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参加广州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中,每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德育课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互相促进
经过两年多教学实践,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德育课堂教学的认可度也增强了。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综合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都得到很大提升,增强了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德育课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形成了良性互动,互相促进。同时,也提高了德育课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德育课教学中强化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成为共同的研究课题。
职业生涯设计书范文3
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中心—— —高等学校的作用更加重要,图书馆一直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图书馆的作用也更趋重要。要办好高校图书馆,其中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只有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图书馆队伍,才可能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校的作用。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把馆员个人的职业理想同图书馆组织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保证高校图书馆组织与馆员个体在目标设置上的一致性。科学合理地规划馆员的职业生涯,有利于图书馆和馆员实现 “双赢” ,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组织进行人才盘存,促进人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一、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从确定职业目标,通过学习、 培训、 从事各种职业,直至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所有职业工作历程。
对职业生涯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从欧美传入中国,最早对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施思教授。
职业生涯设计又称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计划,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要求你根据自身的兴趣、 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在规划职工职业生涯过程中,员工、 管理者、 组织这三方面都要发挥作用。员工负责自我评估,在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现实背景中制定计划,进行特定的开发活动;管理者帮助员工理解组织的需要和要求,促进他们发挥关键性作用;组织本身则提供工具、 资源和设施来支持这一进程。职业生涯的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离开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就孤掌难鸣,反之亦然。
二、 规划馆员职业生涯的意义
1.有利于解决高校图书馆人才外流问题。 图书馆是人才流失率较高的单位,一般馆员跳槽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二是寻求更高的收入;三是寻求更好的工作氛围。
优秀人才最关心的是自己事业的发展,如果自己的才能能够得到发挥,个人发展能够得到重视,就不会轻易地转换单位。西方各国大量实践经验证明,凡重视员工职业发展,不断让员工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并为他们的成长、 发展以及参与管理创造机会和条件的企业,就能使员工工作满意度增加,进而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图书馆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没有认识到人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人才闲置、人才压制的现象较为严重,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不够,工作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更谈不上自身的发展。
2.有利于避免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盲目性,提高员工的能力。
经过职业生涯规划,馆员清楚地了解了自身在组织中的定位与发展通道,就可以有目的、 有计划地结合自身情况采取提高的措施,使员工更专注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员工在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中,对个人的个性特征、 能力水平和优劣势的认知难免主观,对图书馆的职业机会和认识不甚明了,从而带来认识的偏差和信息的不对称。
而职业生涯管理则将帮助员工理性的认识和评价自己适合干什么、 能干什么、 组织需要干什么,从而建立起比较切实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3.有利于图书馆和馆员实现 “双赢” ,提高馆员对组织的认同感。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组织与个人双向沟通而产生预期目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馆员更清楚地认识图书馆的现状、 发展与其自身的关系。
通过将馆员个人的职业理想同图书馆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有效抑制了图书馆与馆员个体在目标设置上的偏差,避免由此造成的馆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因素的丧失,使馆员在图书馆组织中发展,图书馆在馆员发展中成长,最终实现图书馆与馆员之的共同发展。
4.有利于图书馆组织进行人才盘存,促进图书馆的有效管理。
人才盘存就是对组织内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清点。 由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在不断变化,图书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需要拥有与工作相适应的员工,这种适应包括馆员的数量、 素质要求等方面,通过盘存,图书馆可以全面了解人才短缺和富裕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在充分了解馆员能力、 兴趣、 特长、 性格等因素的基础上,同馆员一起设计其职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到组织的目标之中,随时根据组织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使用。
三、 科学规划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的有效途径
1.为馆员开辟多重职业发展道路。
职业发展道路指员工在组织中所要经历的职位序列。如何使组织重视是摆在每个员工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在图书馆员的观念中,得到重用的标志就是职位的晋升。这种传统的、 片面的组织架构已经远远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战略。针对高校图书馆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来设立更加合理有效的职业发展道路。横向发展(轮岗制)。
横向发展就是用工作轮换的方式使员工处于经常性的挑战中,增加成就感。图书馆工作轮换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新入馆的馆员,让新员工对整个图书馆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了解。一方面有利于找到新员工的长处和弱点,以安排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二是对于能力较强的馆员,为了培养其管理技能和积累经验,在同一职级轮流任职。但这种方法对那些业务精深和追求稳定的馆员来说,并不适用。
纵向发展。纵向发展就是指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等级,职称的变化,其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和被尊
重的心理需要,此外,纵向发展可以给馆员带来更多物质上 的回报。从传统的职业晋升渠道上来看,高校图书馆内有两种纵向发展的途径:一是管理职务的提升;二是职称的晋级。然而结合现实图书馆的特性,这两种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要求。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形式更加多样,要求给予馆员更多现实可行的提升途径。例如: “星级员工制”“读者服务明星” 等方式。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馆员的职业方向不能是单一的上行路线,还应该存在逆向途径,即馆员职务、 职称是可上可下的,真正实现按能定级、 按绩定位,充分发现人才、 利用人才和培养人才。双重职业发展。这指的是馆员在高校图书馆同时担任两个职务。
它主要应用在实行矩阵式组织结构的图书馆中。矩阵式组织结构是指图书馆根据某一工作项目的需要,单独组建工作小组,由不同业务部门派人参加。小组中的成员既在小组中承担一定的工作责任,又在原来的业务部门中担任一定的职务。
这种双重职业是团队式的工作方式,它赋予工作人员更多的工作任务,让工作人员承担更大的工作责任,充分利用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2.对馆员所处的职业生涯期不同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
规划馆员职业生涯应遵循个性化原则,针对不同的图书馆员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规划方案,把职业生涯管理具体到每一位图书馆员,提高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在工作中发挥自身潜能,找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相应地,高校图书馆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成长发展期馆员的管理。
新员工进入图书馆后,应指派资深馆员传、 帮、 带,使他们尽快融入组织文化,将理论用于实践,并初步建立人际关系。但是,这一时期的员工也是最容易流失的人员,为稳定处于这一时期的员工,应让他们初步承担责任,用挑战性强的工作吸引其注意力。
对于发展扩充期员工的管理。对于这部分员工的管理,应注意他们技能的更新情况,及时提供交流培训的机会力争让他们成为专家和能手。但是对于考虑离开图书馆组织、始终不能接受图书馆理念和文化的员工,应允许其合理流动。
对稳定维持期员工的管理。
这一阶段员工发展有两个倾向:一是维持现状,不再寻求新的发展;二是继续寻求新的挑战,尝试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
图书馆组织应使用工作轮换、 承担更大挑战性的工作等方式,尽力动员这部分馆员进入工作上的第二个春天。
对衰退期员工的管理。
这一时期员工普遍都有成为良师益友的愿望。高校图书馆应为他们提供条件,使之帮带新员工,将其积累多年的经验得以延续。另外,在生活上和心理上要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正视能力的衰退,做好退休准备。
3. 工作丰富化途径。工作丰富化是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 自主权和控制权,以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减少工作中的枯燥感,达到激励目的。工作丰富化是根据郝茨伯格理论,在工作中只有添加一些可以使员工有机会获得成就感的激励因子,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组织带来效率和效益。
在高校图书馆,可以把缺乏激励因素和工作满意度较低的职位进行重新设计,增加工作的完整性,扩大工作范围。
工作内容的丰富化,不仅可以帮助馆员突破个人工作局限,从整体上重新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还可以给予馆员更大的自主性,以丰富馆员的工作内容。
4. 确定职业锚。职业锚概念是美国管理学家 E.H.施恩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来的,职业锚是指们一种从早期工作经历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职业自我观。
它包括三个部件:
自省的才干和能力、 自省的动机和需要、 自省的态度和价值观。施恩在1996年重新阐明了职业锚的八种类型:管理能力型、 技术职能型、 自由自主型、 安全稳定型、 生活型、服务型、 挑战型和创新型。
职业锚理论对高校图书馆人才管理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每一个馆员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每个馆员只有在适合自己的职业锚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业绩。从组织的角度来讲,图书馆管理层应该考虑弹性的职业发展道路,正视馆员之间的个体差异,通过激励和奖赏制度以及多样化的培训计划来满足不同锚型的馆员的心理需要。
5. 把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个体与组织之间,一直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个体的职业目标的实现,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载体来实现的。
如何使个人职业生涯与组织人才分类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个人与组织同步发展呢?核心的问题是要做到人与岗的合理匹配。职业是否与个性特征匹配,对个人的工作成效和对社会的贡献有着重要影响。此外,还应根据图书馆员的年龄等相关特征,划分出他们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每个人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因此,高校图书馆除了要在横向上了解每一位图书馆员的个性化特征外,还应在纵向上掌握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从而真正做好职业生涯管理。
人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将 “人” 在组织管理中的地位提到了新的高度。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推动组织和个人共赢,成为最有价值的管理实践。
很显然,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是人与组织共赢的重要连接点:基于 “人为本” 的理念,尝试通过对人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实现个人的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
在强调以人为本、 服务创新的今天,开展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地改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开发现代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贺子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李鑫路.高校图书馆应进行有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J].新世纪图书馆,2004,(5).
[4]徐建华,付娇.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
[5]宋显彪.试论图书馆员职业的核心价值[J].图书馆杂志,2002,(9).
[6]牛红亮,霍彩玲.论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J].图书馆学研究,2005,(10).
职业生涯设计书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对策
职业生涯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合素质,实现其人生价值,也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得到了各国研究者、教育部门以及政府的重视。管理学家Rothwell认为,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体在对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1] 职业心理学家Super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出发,把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护以及衰退五个阶段。[2]其中,探索阶段是决定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做出相应的规划和决策,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课程在这个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设计的探索阶段。在国外,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已成为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学校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除高校应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服务体系外,大学生是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应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本文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与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发展。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
在校大学生需要将长远规划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清晰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无疑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不少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理念模糊,在职业生涯设计设计之中还存在如下的问题。
1.规划设计意识淡薄
有关网络调结果显示,33%的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3]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过规范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与指导,对职业生涯设计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设计的观念和意识,只是知道概念而缺少切实可行的的操作步骤。有些学生把职业设计等同于学习计划和职业目标,有的则把职业生涯设计等同于职业选择。实际上,职业选择只是职业生涯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因为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
2.职业自我认识不足
很多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的不足是什么?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是理想化就是很偏激,心理年龄往往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对自己的优劣势不能正确客观的评价,容易自责、自怨、自卑或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自我膨胀,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对待,现实与理想相差很大时更是承受不起。更别说在找工作时将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优势、潜力等结合在一起了。
3.职业发展目标模糊
很多大学生职业发展期望过高,希望毕业马上就能找到铁饭碗。没有职业目标,盲目从众,急于求成。很多大学生选择发展的途径是通过考取职业资质证书和学位证书来实现的,将考取研究生作为自己规划设计的重要目标。还有很多大学生同时准备了四条以上的职业发展道路,比如先考研,再考公务员,不行再出国,同时也找着工作等一系列途径。然而这些路径没有内在的联系性,结果悬殊性较大,发展的方向不够具体,因而他们在实际职业选择的工程中往往犹豫不决,并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
4.职业实践能力缺乏
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薄弱主要表现在社会实践量不足和社会实践的质量不高两个方面上,不少大学生大学期间所从事的工作不是相对较少就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大学生与外部职业环境的隔离,对职业环境不熟悉,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不了解,因而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
二、大学生自身的改进对策
1.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指的是个体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了解、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兴趣、价值观、个性和行为倾向的过程,也就是要认清楚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自我评估是大学生获得可行性规划方案的前提,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兴趣、个性、特长、性格、能力、学识水平、思维方式、情商、价值观以及潜能等一切与个人相关的因素。
确定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首先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把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逐步实现。短期目标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职业目标、收入目标、成就感、名望期望,主要是指个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和具体目标的实现。长期目标一般是职业生涯设计的较高层次。只有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实现短期目标才能最终实现长期目标。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实现职业目标存在的困难和优势,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设计的起点,也职业是生涯设计的归宿。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自己的职业行为才会有方向,才能持之以恒的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同时,生活目标不是一层不变的,职业生涯设计应随着职业目标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
明确价值观。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工作稳定性和忠诚感的来源。职业价值观指导着人们进行各种职业的选择。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然后将其融入到职业选择的过程中。
找寻职业兴趣。大学生要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如借助心理测验量表及根据家长、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及建议)逐步发觉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将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和自己的未来职业联系起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圈,从而更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规划设计和职业选择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要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不仅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还包括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种能力。
2.环境分析
就业环境分析是个体对客观环境的分析,包括对职业环境、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专业的就业圈、行业的环境、企业的环境等
等。[4]大学生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时,必须以当前的就业形势为依据,并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大学生只有认真地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就业市场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大学生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社会中各种人才的供给状况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更应该密切关注的是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圈的发展动向,然后对以后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着重培养,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
3.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将职业发展目标与自己的潜能及主客观条件寻求最佳匹配,在职业圈内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选择的这些职业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需要、价值观以及能力,同时也需要符合客观的就业环境。职业定位应注意以下问题:根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特点、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更适合、更符合自己特点、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分完美的职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5]总之,职业定位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再做出决定。
4.职业实践
职业实践是指在确定了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后,努力地寻找相关的具体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体验职业,培养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积累相应工作经验的过程。大学生只有不断地通过职业实践,才能检验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设计是否合理、客观。因为个体在制定规划设计时大多凭借的是思考和想象,主观的东西难免有偏差。因此,职业生涯设计需要通过客观的职业实践来检验合理性和正确性。在职业实践中如果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规划不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外界的就业形势,那就要依据客观现实再次调整规划设计,然后重新进行职业实践。大学生在校期间及寒暑假可以先根据自己所选定的职业做份兼职,通过实际工作,去亲身体验该职业,从而缩短进入社会的时间,更快捷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5.职业修整
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生看作职业不断发展的连续过程。美国学者Supper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的五阶段论,他将职业生涯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时期。[6]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心理学家Schein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九个阶段。[7]个体职业生涯的过程也是个体自身职业心理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参加职业实践,职业心理得到不断发展,个体的职业价值观、兴趣、需要、能力都会随之发展。职业环境、社会环境更是日新月异,所以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要根据实际变化来适时地调整。在此情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设计行之有效,就须根据变化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评估与修订。重新修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以及计划和行动的变更等。在这个意义上说,职业的反馈调整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根据自身发展的变化进行重新审定自我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庆琳.走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认识误区[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9-81.
[2]蓝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27-28.
[3]刘万永.高校就业指导还是季节性快餐[N].中国青年报,2001-11-12.
[4]万四平,贺志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今日科苑,2009 (10):295-296.
[5]冯媛媛,廖晓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述论[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36-38.
[6]仵林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9-11.
职业生涯设计书范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生涯
要办好高校图书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图书馆队伍。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把馆员自身的职业理想同图书馆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保证高校图书馆与馆员在目标设置上的一致。科学合理地规划馆员的职业生涯,有利于图书馆和馆员实现“双赢”,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人才储备,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主要结合馆员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其职业生涯的管理。
一、职业生涯规划简述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从确定职业目标,通过学习、培训、从事各种职业,直至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所有职业工作历程[1]。对职业生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传入中国,最早对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施思教授。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就是指馆员从进入高校确定从事图书馆员职业开始,通过学习、服务、科研等方式,实现自身价值,直至个人在图书馆工作时段结束的整个过程。
职业生涯设计又称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计划,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要求你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2]。即馆员通过自我评估,在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现实背景中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计划,进行特定的开发活动,以实现自我职业价值。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图书馆和馆员实现“双赢”
馆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清楚的认识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发展与自身的关系,找准定位。其次,也使图书馆这个组织更深入地了解馆员的愿望和专长,增加组织与馆员的沟通渠道。将馆员个人的职业理想同图书馆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使馆员的成长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发展会不断让馆员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为其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实现图书馆和馆员的共同发展。
2.提高馆员的工作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综合分析,看到与既定目标的不足和距离,使馆员清楚地了解自身在图书馆中的定位和发展通道,就可以有计划的采取合理的措施、分配时间、完成任务、提高技能。而且根据计划的完成情况,把握外在的工作环境,保证与图书馆组织的沟通,不断的调整修正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3.避免职业生涯的消极影响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与教研单位比相对较低,而且图书馆重复性工作较多、工作枯燥,馆员认为自己的工作不被认可,看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以及馆员自身地位状况等因素,影响了馆员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另外,由于馆员传统的晋升机制单一,一种是管理职务的提升,但名额有限;第二种是职称的晋级。然而结合现实图书馆的特性,这两种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要求。所以这两种发展道路对馆员来讲都没有多大的空间,容易产生“职业高原”现象。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形式更加多样,给予馆员可行的提升途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失为解决之道,可帮助馆员增强职业信心。
三、图书馆馆员职业生涯特点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图书馆馆员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应承担:保存者;管理者;传播者;教育者;向导者;生产者;中介者;把关者;良师益友的角色[3]。馆员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围绕知识而展开的,其职业生涯具有专业性。
1.广博的知识
要成为一个好的馆员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要具有图书馆的专业知识,而且需具备学院重点学科的专业背景知识。同时,随着科学的进步发展,知识的前沿在推进,馆员必须能跟上这种进步的趋势,才能传播给读者弥久常新的知识。
2.高尚的职业道德
图书馆一直秉承着爱岗敬业的专业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团结友爱精诚协作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服务赢得读者。从职业的角度来说,这种奉献本身就是这一职业赋予馆员责任,是应尽的义务,是馆员的职业道德。馆员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相关的教育技能。
3.“弱生涯阶梯”的生涯
图书馆员可能除少数担任行政工作外,大部分只有职称上的发展,无所谓职务上的晋升问题,所有馆员的身份相同。因此,馆员的职业生涯是内职业生涯的发展。
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经验、能力、身体健康、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4]。内职业生涯的取得,主要是靠自己努力追求而得以实现。与外职业生涯的构成因素不同,内职业生涯的各构成因素内容一旦取得,别人便不能收回或剥夺,内职业生涯是真正人力资本所在,提高内职业生涯而取得的工作成绩会转化为外职业生涯。
4.心理变化
图书馆员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与其工作对象的年龄差距逐渐增大,从职业初期的“大哥、大姐型”转变为“叔叔、阿姨型”最后成为“爷爷、奶奶型”馆员,常常令人有“年华老去”的感慨,所以馆员职业生涯也是个不断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
5.工作量难以衡量
图书馆整个劳动过程中人的作用较大,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生产”,其成果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显性知识包含着馆员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如果说是冰山的尖端,隐性知识则是冰山底部的大部分。知识被馆员吸收、创新而成为他们的隐性知识,只有在交流和共享中才能发挥和发展。劳动质量和劳动效果主要取决于馆员的自身要求和自我监督。
因此,馆员职业生涯中的内职业生涯发展是其整个生涯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途径
1.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中心问题在于“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内部工作环境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途径:馆员首先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包括自己适合从事的工作类型、明白自己擅长什么、可以做什么,对工作期望的参与度和职业发展有关的各种需要以及自我的经历与绩效;其次,馆员每年的素质考评和绩效考核的结果也可以作为判断自我的信息来源;再次,工作领导或同事的客观评价,也可以说明别人对你的看法,对于了解自己的个性也是一种洞见和启迪。
馆员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预期,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付诸实践,在工作中面对现实,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调整思想,通过主观努力,让实现值大于期望值。切忌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年轻的馆员。为了避免期望与现实出现巨大发差的状况,馆员应有意识地调整心态。
2.认识职业环境,掌握发展空间
对图书馆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弄清环境对馆员职业发展的作用、影响及要求。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与不利的方面等等[5]。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使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
馆员应对组织结构的变化、服务方式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等情况做出客观的分析和估量。主动了解所处院校图书馆的特点、发展方向、水平层次,获取馆内各岗位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存在的学习机会,了解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及整体规划,了解体系外部图书馆发展的大致情况,分析其中有可能对自己成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确定自己是否适应环境变化以及怎样来调整自己,以及时做好职业应对的准备。在政策环境上,馆员应当首先熟悉馆员规章,熟悉图书馆工作条例以及本馆工作相关规定。了解了所处环境,才能掌握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发展的空间。
3.寻找自我突破点
非图情专业的馆员应寻找个人知识储备与当前工作的最佳结合点。馆员可在平日的服务中注意读者需求,研究读者心理,从自己的知识储备出发,积极寻求与读者的切合点。同时,多研究国内外图书馆馆员各种角色模式的应用案例,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馆员新的角色模式。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图书馆的角色限制,勇于创立新的角色,探索具体可行的角色模式,使之成为一种现实。如,各院校探索实行的学科馆员这一新的角色。这将会极大地满足馆员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也会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的积极性。
4.基于满足用户服务的提升途径
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说:“图书馆事业首先是一种服务性事业,从其创立之时起,始终是这样。”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构成了服务的主体,尤其是技术配备达到一定层次后,图书馆工作势必转入一种不断深化细致服务。很多时候这种细化的服务并不单指很高的专业技术,而是强调一种态度,一种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始终以满足读者信息需求、便于读者获取信息为第一考虑的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6]。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形式更加多样,馆员承担的角色和服务层次更加深入。馆员在职业发展中,从哪几方面提高自己,工作质量完成到什么标准,如何完善服务等。本文在此借鉴大连图书馆陈渊斐的以用户感受到的服务来定义的图书馆用户服务成熟度模型,为馆员打开思路抛砖引玉。此模型共分为六个级别[7]。
馆员既可以按综合能力升至高级,也可以按专业能力或运用新技术能力走技术轨道,还可以按服务能力当明星馆员,为馆员的发展开辟了多重职业发展通道,使其在不同的职业成长路径之间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转换的可能,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在强调以人为本、服务创新的今天,开展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地改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开发现代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李静.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解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23-24.
[2]同上
[3]蓝芬芬.谈现代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J].图书馆论坛,2004(1):49-51.
[4]惠钢行.处理好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的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224-226.
[5]孟建华.略论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设计[J].图书馆论坛,2007(2):10-12.
[6]许颖.军校图书馆非现役文职馆员职业倦怠心理倾向研究[J].信息管理,2009(4):39-44.
职业生涯设计书范文6
一.师范生职业规划要坚持未来的教师职业角色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初中毕业后考取师范学校,目标不确定,加之可塑性极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临近毕业才着手,而应该从师范生一入校就帮助他们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目前教师岗位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即使在不包分配的情况下,师范生还是大多选择从事教师行业,因此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目标应该以教师为主,教学基本功、专业素养、教师职业道德都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主要方面,不能舍本求末。作为实施职业规划的重要阶段、主要环境的师范学校,必须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为小学培养优质师资,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一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其今后择业增强就业竞争力。如加强师范生书法、普通话、教师礼仪、艺术特长培训,邀请师德专家举办讲座、与名师对话、带领学生经常深入小学、课堂教学渗透教师职业道德、校园文化体现师德师风,师范学校的这些传统特色还应成为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潜移默化的主流影响。
二.师范生要根据个性特征、专业特征规划职业生涯
在以教师角色为主的前提下,实施职业规划要切实和学生实际相结合,要符合学生实际目标,作为师范生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才能为将来成长为名教师而积极进行生涯规划设计。
每位师范生入学都有自己的专业,要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如师范生都要经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培训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且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毕业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师范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因此,师范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离开所学专业,否则无形当中增加了许多“补课”负担,个人的价值就难以实现。
需要强调的是,师范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例如会唱歌、跳舞的老师一般比只会讲课的老师受学生喜欢。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坚持个性化和专业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五年的学习过程进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师范学校与师范生的主次关系。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终生过程,学校只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阶段,社会、经济、心理、教育、生理及机遇等因素都影响个人的生涯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可能很简单,也不是通过一个两个学期就完成的,不能把这个过程简单化。在实施中,起到主导力量的始终是学生本身,学校、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要立足于指导位置,不能越俎代庖。
三.师范学校要加强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师范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难和需求是多方面的,只有系统的课程体系才能够帮助他们学会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校生涯和职业生涯。师范阶段是职业发展的准备阶段,在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安排上,除了让师范生学习和掌握作为未来教师必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外,把重点要放在如何切实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帮助师范生规划自己师范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在课程内容上不能简单照搬目前社会上出版的各种生涯规划和职业辅导方面的书籍。
课程设计要包括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以及匹配理论、生涯发展论以及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又要考虑到师范生五年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计划,设置更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课程。
如一年级新生可以开设生活指导课,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开展学业生涯设计、专业教育,养成独立生活、自主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师范生进行学业生涯设计,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利用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要求他们在上师范之初尽快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思考如何走好未来五年的学业之路。
三年级是五年生活的转折时期,也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目标不确定的倾向,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学校可以开设青春期教育课,引导学生建立正确方向,不断完善自我,对学业生涯进行修正与完善,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目的地开展学习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全面了解社会对师范生素质的要求,提高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树立准职业人的意识。
五年级面临毕业,学校开设职业就业指导课,主要面向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职业导航教育,指导学生如何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工作程序和相关法规;指导师范生掌握获取、运用就业信息的手段和技术;帮助学生掌握择业的技巧,调适就业心态,积极面对职场竞争。
在课程建设中,可能每所师范学校都会形成各自的课程特色,但必定有相对的共性,目前,师范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应注意整合资源,寻求更权威的支持与指导,面对体制转型而更新观念,贴近学生需求,建立更为普遍性的职业课程指导,为学生的多元择业就业、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深入的研讨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师范学校要尽快打造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功能,需要配备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作为从中专提升上来的高等师范学校,在以往包分配的体制下没有职业指导的概念,更没有这样的师资队伍。但是师范学校多年来拥有良好的教育心理学师资,这些教师经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可以较快地转变为职业指导师资力量。
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经常开展职业指导、咨询、推荐等服务工作,必将成为师范生的“灯塔”,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师范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师范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五.师范学校应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软硬件建设
由于五年制高师职业规划起步晚,但需求迫切,因此学校应注重经费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
硬件如人才测评系统、网络信息平台、心理测量器械、职业咨询辅导室等。师范生的职业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要探究其真实状态需要借助于科学的心理测试工具。学校可采用心理测量及自我评定等方法,尤其是优秀的人才测评系统,能够较准确地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才能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在国外,人才测评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必备的指导手段,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进行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学生掌握了测量结果,就能很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方面心理特质,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激发他们的潜力,消除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
软件上还要完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的管理制度,为学生创建职业规划的软环境。师范学校要运用各种手段开展师范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测试和心理测试,提供个别咨询,给出职业发展意见与建议。
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意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
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也受到社会、家庭的影响。如社会上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资格证书,但是许多师范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花费大量精力考取的证书也只是一张不起作用的证书。有的学生主动进行职业探索,包括投入精力参与教育和技能培训,但是社会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被一些社会现实所打击。
家庭中,一些家长不认同职业生涯规划,有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太小,大了以后才做职业生涯规划,有的认为孩子的职业发展客观因素远远大于主观因素,有的家长认为现在最主要的是学习,其余的是次要的。对于许多师范生来说闲暇时间最多,但闲暇时间很少关注外出实践,了解实际生活中的职业世界,更多的是用于上网、逛街、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