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庄子秋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庄子秋水范文1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对策

0. 概述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的东部,地处豫东平原,属于淮河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商丘市水资源补给主要依靠降水,地表水资源以河川径流为主,地下水资源主要为浅层地下水。

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就是商丘市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他水资源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万众一心,共同治理好商丘市水资源问题,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1. 商丘市水资源状况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趋势

1.1.1 农业用水是主要用水方向

商丘市是中国主要的农业城市,每年70%以上的供水用来满足农业需要,而地表水几乎全部用于农业用水。近几年,随着水资源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低与水污染严重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所以,处理好农业用水矛盾是解决商丘市水资源问题的重中之重。

1.1.2 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

随着城镇居民的增加,非农业用水比例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加上非农业用水的不可间断性,用水矛盾也将更加突出。城镇及工业用水的供水压力会越来越大,如遇旱年或黄河断流情况,商丘市的供水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2.1 水资源短缺

商丘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28.8mm,70%集中在7、8、9三个月。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2.576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87m3,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64.5%。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开采量为13.8亿m3,目前商丘市年缺水3亿~6亿m3。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该市工农业发展的瓶颈。

1.2.2 水污染严重

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农业使用化肥等化学药物率高,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放等。据环境部门监测,市内7条河流全部被污染,浅层地下水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

1.2.3 地下水超采情况严重

商丘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由于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的需求量加大,从而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如果此状况常年继续下去,入不敷出,地下水承载力大幅下降,必将引起更加严峻的环境地质问题。

1.2.4 用水效率低

商丘市缺水严重,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资源浪费现象却屡见不鲜。利用效率最低的当属农业,至今大水漫灌仍是主要的农田浇灌方式。其次,工业用水的可重复利用率也很低,用水浪费很严重。

3. 商丘市水问题的对策

3.1 开源节流

商丘市水资源补给主要依靠降水,而有些年份降水较少时就会出现供需矛盾。而如果单纯依靠开采地下水,超采严重也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所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就是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在不发生洪涝、次生盐碱等情况下,大力利用黄河水,结合本市水资源状况进行合理配置。还可以采取拦蓄降水,以丰补欠,将拦蓄的降水进行农业灌溉,工业供水等。

3.2 加强污水处理

建立污水处理厂,引进先进技术,对现有污水进行处理,并有效监测污水来源,对其源头进行治理,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强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重造成污染的惩罚力度,并推行排污许可制度。经处理的污水可以分级别,进行再次利用,使污水资源化。对生活垃圾,要设定固定堆放地点,禁止乱堆乱排放,要进行统一回收处理。

3.3 提高用水效率

在农业上,积极推行技术创新。采用喷灌、滴灌等新型灌溉技术取代传统的灌溉方式,增加节水灌溉面积,提高用水效率。还可以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农业节水措施来节水,要坚持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在工业上,要降低万元产值耗水量,提高工业循环用水重复率,发展高科技节水型企业。在生活中,大力推广节水用具,节约用水。

3.4 适度开发深层水资源和微咸水的利用

商丘市除浅层地下水以外,在深部400~500m,分布有中细砂含水层,水质良好,可以汲取为城镇人民提供生活用水等。另外,商丘市有相当数量的微咸水可以利用。只要土壤盐分累积不超过作物乃年度,不发生盐分的累积,可以将微咸水和淡水交替使用,可以弥补淡水不足。

3.5 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商丘市是一个人口基数很大的城市,每年由于公民意识薄弱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我们要多多通过各种形式去宣传节水知识,提高普遍公民的节水意识,只有依靠社会各个成员,发动群众,才能从生活中点滴去节约用水,最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水情况,也能使社会成员养成遵纪守法、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良好风气。

4. 结语

水是生命之源,而保护水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更是每个时代应该承担继承的优良传统。只有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做引导,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水资源,人类才能生生不息,经济才能繁荣昌盛,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人民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好。

参考文献

[1] 张向萍、张兴华、张向飞.可持续发展的商丘市水资源管理探讨.中国产地·经济·科技论坛,2011.

[2]郑连科.商丘市水资源规划及保护措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

[3]韩默林、岳秀松.商丘市水资源现状分析与保护.中国西部科技,2009.

作者简介

庄子秋水范文2

摘 要 女子铅球一直是我国田径运动的优势项目,然而近年来,这项运动的发展并不如人意,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名次下降、国内比赛成绩低迷、缺乏优秀拔尖人才等情况开始困扰项目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与发展、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国女子铅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这项研究以期为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在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女子铅球 现状 发展 研究

女子铅球一直是我国田径运动的优势项目,从1984年至今,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的表现特别突出,在六届奥运会上就有6人次进入了前八名,其中包括获得银牌2块、铜牌1块。然而近几年来,这项运动的发展并不如人意,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名次下降、国内比赛成绩低迷、缺乏优秀拔尖人才等情况开始困扰项目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对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现状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并对其现在的发展做出了研究。

一、研究对象

2011年参加世界与全国大赛的排名前10的中国女子铅球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及其发展的文献30余篇,对女子铅球运动的发展及其演变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调查法

对参加国际大赛及全国比赛的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成绩变化、训练水平及其训练环境等信息进行了详尽的调查。

(三)数理统计法

对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成绩以及与国外队员的比较进行了数理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成绩的现状与发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女子铅球的水平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且1990-1992年度黄志红、隋新梅和李梅素等优秀运动员的涌现,使我国女子铅球达到鼎盛时期,占据世界个人最好成绩的榜首,几乎代表世界女子铅球运动的最高水平[1]。然而,近年来,以巩立娇为首的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好成绩是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的20.35米,与处于鼎盛时期的中国女子军团的平均成绩21.21米相差近1米。表1是中国女子铅球运动员在2011年参加各类国内外比赛成绩排名。

表1 2011年我国女子铅球成绩排名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今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成绩除了巩立娇能达到二十米以上,其余的运动员水平均较低,说明近几年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成绩存在明显滑坡趋势,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我国女子铅球与世界的差距

中国女子铅球成绩特别是近几年与世界相差上几米远,在2011年的大邱世锦赛上新西兰的维利掷出21.24米,巩立娇仅以19.97米排名第四,与奖牌失之交臂,而李玲19.71米获第六名。下表是近几年来的国际女子铅球最好成绩排名。

从上表可以看出,世界女子铅球的最好成绩达到了21米多,而我国的巩立娇、李玲在最佳状态极下只掷到了20.35米、19.94米,而她们已代表了我国现阶段的最高水平,说明我国的女子铅球水平已经与世界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参加国际比赛较少

“以赛代练”是国际田坛的成功经验,据统计,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每年比赛的平均次数达到15次左右,其中相当多的运动员一年的比赛次数超过20次[2]。而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成年组)国内大约有9站比赛,这9站绝大部分运动员还不会全部参加。比赛机会比较少,更为重要的是缺乏高水平的国际赛事,不利于我们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的发挥。

2.专项身体素质不好

影响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成绩的专项身体素质有:最大力量、专门投掷训练、专项速度力量[3]。国内的优秀运动员卧推在130公斤左右,深蹲在180公斤左右,与世界优秀女子运动员在卧推(180公斤左右)和深蹲(240公斤左右)方面分别相差50公斤和60公斤左右。由此可见,我们与他们的力量相差很大。

3.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过程的直接组织者,在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运动训练水平的主导因素,在实现训练、比赛目标上起到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4]。我国女子铅球运动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培养出了一大批成绩优异的运动员,促进了整个项目的发展与进步。如今,部分女子铅球项目教练员是运动员出身,对项目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训练的意识不强,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方法落后,影响了项目的发展。

4.训练方法和手段缺少创新

目前,我国在专项能力的训练方法、手段及训练内容组合等方面缺少突破和创新,是造成目前成绩滑坡一个原因。过去我国女子铅球、中长跑、男子跳高以及现在男子110m跨栏项目取得突破,成功的主要经验就是,在正确认识专项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转变训练观念,结合运动员个人特点,对训练方法手段进行创新[5]。

5.科研方面的投入和支持较少

我国女子铅球项目科研投入不够,各省市专业队交流很少,训练主要依靠自己经验来进行,不重视训练中的科技投入与支持,训练中的科技含量低。这种状况造成部分教练员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铅球专项规律与特点,对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和身体状态缺乏科学的珍断,对运动员的技术问题主要依靠个人的主观印象和经验来诊断。训练中的科技含量低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该项目的发展。

四、结论

(一)当今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成绩除了巩立娇能达到二十米以上,其余的运动员水平均较低,而且近几年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成绩存在明显滑坡趋势,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近几年,中国女子铅球与世界间的成绩相差上几米远,进入新世纪,中国女子铅球成绩与世界女子铅球成绩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达到了两米远。

(三)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参加国际比赛较少、专项身体素质不好、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训练方法和手段缺少创新以及科研方面的投入和支持较少。

参考文献:

[1] 金庆凯,赵胜国.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6.22(2).

[2] 吕雪松,肖宇翔,陈丽娟.对中国女子铅球运动发展现状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

[3] 李柱,郭国兵.我国女子铅球一级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水平与运动成绩分析[J].体育学刊.2005.12(6).

庄子秋水范文3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寓言是《庄子》的主要特点,正因为《庄子》创造了许多诙谐怪诞的寓言,所以,与其他儒家经典和诸子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庄子》通过一个个荒诞恢诡的寓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而读者透过一个个夸张变形的寓言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庄子》一书之所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除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之外,莫过于《庄子》寓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一、语言夸张,比喻生动

《庄子》寓言的语言颇具特色,且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语言语势宏大、节奏鲜明、辞采绚丽、音韵和谐,如行云流水,恣肆。如《秋水》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写河水因百川灌河,其水势澎湃,足以使河伯欣然自喜。可是,当河伯洋洋自得东行至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不禁望洋兴叹。行文语言变幻莫测,意境开阔,一张一弛,抑扬顿挫,有一种雄壮美,又有一种回环之美。林云铭《庄子因》对此评论说:“运词变幻,复擅天然神斧,此千古有数文字,开后人无数法门。”

大量运用比喻虽然是先秦诸子的共同特色,但《庄子》的比喻却多样、巧妙、精辟、隽永,且擅长譬喻,经常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次,海市蜃楼,从来无人能及。如《秋水》论述“物各有用”时,就连续用了“梁丽”“骐骥”“鸱”三个比喻。再如《齐物论》中一连串罗列了十几种事物来比喻自然的声响: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乎?山陵之畏崔,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这些宏博新奇、借实表虚的连类譬喻,使文章姿态横生,美不胜收。

二、想象奇特,意境朦胧

《庄子》以幻想的形式创作寓言,其用天马行空的巧妙想象代替了对现实的如实描写,扩大了寓言的表现力。《庄子》就是用寓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幻想的世界,即使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体验的寓言,一经庄子学派的创造性想象,便也变得奇特、神奇莫测,而庄子学派则把自己的思想寄寓在这些寓言之中。如,《逍遥游》由五个寓言故事组成,它的主旨是阐述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但庄子并不是用论述性的寓言去阐述什么是绝对自由,怎样才能达到这种自由,而是通过奇特的想象、生动的形象去感染读者,让读者自己去体会绝对自由的想象。文章一开头就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神奇无比的大鹏的形象。即使这样的神鸟还是“有待”,仍然没有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那么蜩、学鸠、斥之类的小鸟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虽然大小、飞行的高度、速度、距离等有差别,但在“有待”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于是归结到只有做到无功、无名、无己,才能达到“无待”这一最高境界。接着通过“尧让天下于许由”“肩吾问于连叔”“宋人资章甫而适越”三个寓言故事,阐明了绝对自由的思想。胡文英说:《逍遥游》“首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风清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需拨开枝叶,方见本根。”

三、夸大变形,奇谲怪异

运用夸张的、荒诞不经的表现手法,以取得更大的艺术效果,是《庄子》寓言的又一特色。如,《外物》“任公子钓鱼”: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没而下,骛扬而奋,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

这则寓言以钓大鱼比喻求大道,异想天开,而且其用语之夸张,也确实“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从来无人能及。再如《则阳》“蛮触之争”: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蜗牛之角有几何大?却可以大军密集决生死;蜗牛之角有多长?赢者乘胜追击,驰骋十五天才凯旋。这显然是运用了夸张放大的手法所致。

《庄子》寓言在现实生活人物的基础上,塑造了很多具有“特异功能”的人物,例如,列子,本是真实可考的历史人物,但《庄子》作者为了阐说“无己”“无待”的观念,便采取变形夸张的手法将他写成一个天马行空式的神人:“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逍遥游》),真人可以“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大宗师》)……这些高度变了形的事物,真可谓是奇谲怪异,瑰丽幻变,让人看后仿佛置身于奇异的魔幻世界,被一种神秘离奇、恢诡谲怪的氛围所包裹。无怪乎历代文人学士说:“《庄》文意出尘外,怪笔生端”“《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

参考文献:

[1]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2]赖伟卫.《庄子》寓言的审美特征.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03).

庄子秋水范文4

[关键词]无为;有为;法自然;无为而治

[作者简介]邱淅闻,苏州职业大学基础部教师,硕士,江苏苏州215000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187―03

庄子(前369―286),名周,宋国蒙人,生活于战国中期,这是一个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转型时期。当时周王朝逐渐衰弱,各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在这么一个急剧转型、动荡的时代,敏感的知识分子便奋勇而起,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反对礼乐,提倡兼爱;杨朱反对兼爱,提倡为我;孟子反对杨墨,提倡仁义;老庄反对仁义礼乐,提倡无为……虽然老庄都反对仁义礼乐,提倡无为,但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而仅非“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于是老庄在“无为”上的分歧就显现出来了,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为治国”,庄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为治身”,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根本的区别。

庄子和老子一样,强调所谓的“道”。老子所说的“道”不是物质实体,恰恰相反,它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庄子对老子所讲的精神性的“道”,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认为先于天地、早于万物、高于一切的存在就是“道”。“道”产生鬼神、天地、万物,同时又存在于这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内在原因。而且庄子比老子更进一步说明“道”的无所不在,“道”不但无所不在,而且是无始终而永存的――“道无始终,物有生死”(《庄子・秋水》)。这就是“物”不及“道”,因为“物”是有生死的,而“道”是无生死的;“道”是本,而“物”是末。这里,庄子学派基本上承袭了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的“道”论。

由此可见,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两人都讲天道无为,但两者的出发点截然不同。老子的哲学是以自然之道为基础,以无为之术为旨趣,形成与孔、墨有为主张迥然异趣的人生智慧。“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老子哲学的精髓,老子常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的体现,最终结果是“无不为”。“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不能直接理解为“什么事都不干”或是“无所谓”,他是强调顺应事物的本性而活动,强调按规律办事,自然而然的意思。“无为”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点消极,其实不是这样。老子从事物变化中悟到了事物否定的辩证法,“无为”是建立在“反者道之动”的基础上的。他讲柔是为了克刚,讲弱是为了胜强,讲退是为了能进,讲屈是为了伸,讲大智若愚是为了比小智更聪明,讲无为是为了无不为。所以说,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要人善为,顺其自然的为,不做违反自然的事。

与此不同的是,庄子的“无为”,指的是顺应自然而不作不为。庄子的“无为”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其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无待无累的逍遥境界,也就是说让自我存在能够处于绝对自由的至乐天地。我们知道,庄子哲学的最终目的是把追求“天人合一”作为人生的至高理想,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的极重要的道德规范。为了追求这个“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庄子提出了“无为”的建议,把“无为”作为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知北游篇》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显然两者的“无为”思想是有区别的,因为他们两者哲学的出发点不同。老子哲学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关注的是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题,所以他的“无为”实质上是“无为治国”;而庄子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他关注的是在沉重的黑暗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问题,所以他的“无为”实际上是“无为治身”。

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有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哲学家,目击了春秋战国时代,国事纷乱弄得国破人亡,庄子认为这都是由于统治阶层的繁扰政策所导致。庄子认为凡事若能顺其自然,不强行妄为,社会自然就会趋于安定,所以庄子“无为”的主张,是鉴于过度的“人为”所引发的。在庄子看来,凡是严刑峻法、仁义道德、功名利禄、知巧机变以及权谋术数,都是扭曲自然的人性,扼杀自发的个性。他认为,“无为”利天下,“有为”害天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庄子提倡“无为”,反对一切的“有为”。在他看来,凡事都要能适其性,不要拔苗助长,“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庄子・骈拇》)。庄子相信人的本性淳朴,无须教化,如果把仁义道德强加于人头上就会像把凫腿增长、把鹤腿截短,遏制了人的本性,成为痛苦的根源。把自然自发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庄子称之为“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它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在“无为”思想的指导下,庄子强调“法自然”。所谓“法自然”,就是要求人们效法天德,维护自然之德的完美,要以自然为法,一切顺应自然,不用人为干扰天为。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无以心捐道,无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强调不要用思虑损害大道,提倡不用人为干扰天为。

在《应帝王》中,庄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人为必然毁坏自然;为了不毁坏自然,必须禁绝人为。这同《大宗师》中提出的“无以人助天”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都强调要杜绝人为,要顺乎自然,不作不为。《秋水篇》说:“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日: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里说的“牛马四足是谓天”之“天”,指“天为”;所说的“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之“人”,指“人为”。其意是说,所谓天为,类似牛马生有四足的情况;所谓人为,类似给马络首、给牛穿鼻一类的事情。

通过这些,庄子强调要保持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就要树立“无以人灭天,无以

故灭命”(《庄子・秋水》)的思想。在庄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有自己发展变化的特定规律,人们正确的做法是顺应它们的本性,遵循它们的规律,不要刻意妄为,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发展,保持它们自然的禀赋和天真的性情;否则,必然会违背事物的规律,扰乱自然界的秩序,给原本和谐的自然界带来纷乱,甚至造成灾难。所以,一切都要任其自然,不用人为地破坏天为。

庄子和老子一样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它强调君主治国应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所谓“无为而治”就是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庄子则非常痛恨政治,是一个淡泊功名利禄的典范,他关注的是如何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高居于百官之上的相位在庄子眼里不过如“腐鼠”一样,不屑一顾,庄子的“无为而治”,就是要求帝王无为,让人民各作其事,让他们“确乎能其事而已”,人民能在帝王不妄加干涉的情况下,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完成社会的分工合作,自然而然就可以收到天下大治之效了。

庄子强烈反对用正规的政府机器来治天下,主张“无为而治”才是最好的治。“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庄子・在宥》)在宥,就是听其自然,不加干涉,它是一个与“治”相对的概念,在庄子眼里,唯有前者才是可取的,后者是应该摈弃的。

庄子认为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竭力立同的人,动机也许是完全值得钦佩的。他们发现有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可是他们的好心好意,却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惨。《庄子・至乐》篇有个故事说:“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鲁侯以他认为是最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的确是好心好意。可是结果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同样,政府和社会把法典强加于个人以同其事,也会导致与其出发点相反的结果。

因此庄子认为应以“无为”为根本来治理天下,“如此则在上位者清静无为,而臣下任事,自能各得其所。能法天下之自然无为,自能使万物自化,天下自治。而礼仪法度,为欺德之行,吾人若被仁义理法牵拌,便不能游于逍遥自得,所以庄子主张‘退仁义’、‘摈礼乐’,人人不丧其真,率性全理,达到‘心斋坐忘’,即无己且离形去智的境界,自然与道混同。帝王不以礼义治国,摒弃一切法度,无心作为,则人民自然感化;清静不扰,人民自然正当。国与国之间,不伐不夺,不往不来;万物之间,浑然一体,各得其乐,成一和谐状态。”庄子向往古朴、自然的社会,追求浑然、自由的人生,于是他在老子“小国寡民”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理想国――“至德之世”。庄子富有诗情地描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粱,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庄子・马蹄》)“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庄子・肱箧》)“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庄子・盗跖》)庄子向往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理想社会,表现了他对充满荆棘和矛盾的现实社会的鄙视和愤慨。但是,真正的原始时代并不是庄子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着和谐和温馨,所以这种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至德之世”是人类落后蒙昧的原始状态,却恰恰反映了当时那些像庄子一样要求冲破现实桎梏、追求新生活的“士”的愿望。

庄子秋水范文5

一、庄子思想的人文性

(一)尊重生命,关怀生命。

庄子于《内篇》所述:“夫大块载我以形,老我以生,失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他所阐述的,无非是陈述一个长于生活者,必也长于看待死亡,反之亦然。一个尊重生命,热恋生命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去享受生命,创造更有意义的生命,让生命充实而有活力。一个漠视生命,厌弃生命的人,断然不会去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只会日复一日地无聊打发生命,甚至去扼杀别的生命。对生命的敬重是人类的终极关怀,是最为高级的价值关怀。一个懂得生命、尊重生命的人,他必然有自己的坚守,他不会暴殄天物,物丧其性,必然不会敝履红尘,自了其生。他会在自己精神的引航下向自己的航线坚定地走下去。这种情怀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时代尤为珍贵。庄子散文的核心就是对人的肯定。

(二)独立自由,自尊自强。

自由,是人类永远追求的梦想,是人类的终极性价值和终极追求。独立为人类最为高贵的品质。只有不依不傍才可能走向自由,获得自尊和获得别人的尊重。这种独立自由精神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在《养生主》中,庄子表述其自由、自尊的思想,说道“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蓄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泽雉虽然在野外求食艰难,“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但它并不希望把自己束缚在笼子里,囚笼的生活虽然条件优越,饮食不愁,但失去了独立,失去自由,失掉了尊严,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幸福。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独立自尊,也是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顺应自然,返朴归真。

庄子崇尚精神自由,把达到独立无待,绝对自由的“逍遥游”作为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所谓“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的活动,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即庄子散文中的真人,神人或圣人。这些理想人格的特征,庄子概括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顺应自然才能返朴归真,庄子的“返朴归真”的理想,意在矫正浇薄浮华,巧诈虚伪的颓风,呼吁保持人自然纯朴的本真天性。

(四)和谐冲淡、宽容豁达。

中国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和谐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庄子在《天道》里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谓之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也,谓之人乐;与天和者也,谓之天乐。” 然而,现实生活又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庄子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人不能正确地协调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将会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将有害于个体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相处时,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差异性,难免产生误解和矛盾,如果大家都豁达大度,宽容谅解,则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反之则矛盾加剧,人际关系恶化。一个人长期生活于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中,将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会使人格扭曲,甚至为了丁点小事也会使人的行为走极端,产生一些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剧。

二、庄子人文性思想的语文教学实践

(一)平等对话、合作互动。

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语文教师要转变职业角色,以新形象、新姿态来渲染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新的教学理念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者,即教师必须改变自身是知识的拥有者和真理的化身的传统偏见,还学生主体地位。所谓引导者,即教师要以思想经验和学术诸多方面的人生积淀来引导学生成长,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独揽真理的权威。

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建构的地方,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尤其是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 转贴于 这样的课堂是一个允许,包容,甚至鼓励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因为探险是人的天性。学生需要在关心、安全、理解、支持和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探险活动。在这种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的人格受到良好的培育。

(二)激发兴趣,拓宽视野。

庄子散文蕴涵丰富的人文资源,但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篇章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教学中拓展学习其散文是十分必要的。但又不能是强迫式,而应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真正收到实效。那么老师的指导是必要的。

第一,指导阅读范围。如学习《秋水》(节选)后指导学生读完整的《秋水》,使学生了解庄子的世界观,还有学完《庖丁解牛》后要求学习《养生主》等。针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适度拓展学习范围,扩大学生知识面。

第二,指导学生开展辩论、演讲,写小论文,办墙报等活动。如学习《逍遥游》后可开展以“从《逍遥游》看庄子人格境界”、“我眼中的庄子”、“《逍遥游》中的自由”为主题的论文评比或者辩论活动,使学生在搜集资料,观摩评比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宽容和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庄子散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道家文化代表之一的庄子,他以独特的视角来关注世界,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他对现实生活的冷静分析、高度概括,对一些传统观念的挑战和批判对后世影响极深。这些思想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为此,在教学实践中,以庄子散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文素养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庄子散文博奥精深,许多伦理概念十分抽象,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诠释往往见仁见智、各有侧重。我们在探究其散文中的人文思想时,一定要善于理解和区分哪些是正面的、精华的部分,哪些是负面的、糟粕的内容。其寓言中的唯心主义、相对主义、绝对自由等观点当然不足为训,有些还必须批判剔除,但其中还有许多寓言由于蕴涵着前人丰富的经验,或者是形象惊世骇俗,出人意表,往往带来更丰富的积极意义,具有极高的价值。如《逍遥游》开篇有关鲲鹏的描写带有神异色彩,大鹏形象原本是说明“有待”,但它又远远超出了说明“有待”,它更能表现人们向往自由,鄙弃礼俗,一往无前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这个形象客观上给古今无数读者带来了积极向上的艺术享受。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读后就写有《大鹏赋》,极力赞美大鹏“雄姿壮观”,以寄托自己的胸怀。所以,对庄子散文,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须清醒认识并力求避免其消极的影响,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拓宽视野,沙里淘金。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深入理解并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扩大视野,将阅读和研究的触角突破教材的限制,涉及到更多的庄子散文作品上,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如在学习高中语文课本中《秋水》(节选)部分时,可以适当扩大学习范围,涉及全篇内容。文字开篇写河伯因看到黄河水涨而自鸣得意,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来看到大海的浩瀚无边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这则寓言学生很易得到这样的寓意:宇宙无穷,知识无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没有穷尽,因此学无止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些坐井观天、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认识是十分有害的等等。当然,这些“曲解”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该鼓励的。同时,我们更应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勇于质疑。阅读了《秋水》篇后,才发现其本意是要通过大(大海)小(黄河)的对比,揭示事物的相对性,阐明“道”的难穷。只有阅读了全文才能把寓意上升到一个抽象、概括的高度。

庄子秋水范文6

连绵词的定义和分类:

1.1定义:连绵词又称联绵词,是双音节语素的一种,它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连绵词有两个音节,但仅为一个语素。因而我们可以概括的将连绵词概括为单纯的复音词,即把两个音节合起来表达一事一物且两字不可分割。

1.2分类:对于连绵词的分类,学界看法趋于一致,主要分为三类:双声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伶俐”“蹊跷”;叠韵词。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骆驼”“徘徊”;非双声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指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如“寂寞”“仓促”。

2.《庄子》中部分连绵词的释义和探索:

2.1《庄子》中的连绵词情况:《庄子》中的作品,文笔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而其中对于连绵词的巧妙运用是一大特色。《庄子》中的连绵词对于文章的气势、语言的韵律、意蕴的表达都有着重要作用,其自身的词义和使用特点亦有值得探究之处。

根据笔者的统计,《庄子》中双声连绵词有13个,叠韵连绵词有35个,它们虽然词性各异、意义有别,但都在文章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文章增色。下面就从连绵词本身的释义和它们的特点、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2.2《庄子》中连绵词的疑难考释:《庄子》成书时间较早、年代久远,古今语音、语义和语用差异明显,难免会出现许多疑难字词。而连绵词词义的缺失可能会导致连绵词的错认、漏认以及文章含义的误解,也就无法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连绵词的特点及其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因而笔者尝试对《庄子》中的一些疑难连绵词进行一番释义工作,便利后续研究的进行。

望洋:《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所谓望洋,指的是抬头向上看的样子。作仰视貌,其实与“望洋”一词对应的应当是“昂”,因而望洋作为叠韵连绵词也就不奇怪了。

孟浪:《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所谓“孟浪之言”可理解为荒诞宽泛的言论,因而孟浪可解为疏阔而不精要、荒诞而无边际。

环玮:《庄子・天下篇》:“其书虽环玮,而连砦奚恕!贝艘痪湟馑际牵耗潜臼槭樗淙黄叭赐鹱随和,言辞虽然变化多端却奇异可观。联系文意,可解作宏伟奇特。

乎处:《庄子・庚桑楚》:“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所谓“无乎处”,指的是不见、不知在何处。由此推断出“乎处”指的是所在之处。

解垢:《庄子・l箧》:“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於辩矣。” 成玄英疏:“解垢,诈伪也。” 陆德明释文:“解垢,诡曲之辞。”因此解垢意为诡辩伪诈的言辞。

蹇浅:《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 成玄英疏:“好为遗问,徇於小务,可谓劳精神於跛蹇浅薄之事,不能游虚涉远矣。”因此用以形容鄙陋浅薄。

禽贪:《庄子・徐无鬼》:“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夫禽贪者器。” 王先谦集解引宣颖 云:“如禽者之贪得,犹贪渔也。”因此用以形容贪于猎获。

绪余、土苴:《庄子・杂篇・让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绪余:陆德明释文:“ 司马、李 云:绪者,残也,谓残馀也。”具体指抽丝后留在蚕茧上的残丝。借指事物之残余或主体之外所剩余者。

土苴: 陆德明释文:“ 司马 云:土苴,如粪草也。”用以比喻微贱的东西。

2.3《庄子》中的可拆分连绵词问题:根据连绵词的定义,连绵词应当是不能够进行拆分的,然而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语言实践中有些连绵词可以拆分成两个单音词,成为连绵词中的异类。而《庄子》中就有一些论述,可以印证上述观点,举一例尝试着进行验证:

叠韵连绵词“匍匐”,又作扶服等,出现于《庄子・外篇・秋水》中:“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有释义为:匍匐,言尽力也。再联系同时期的其他文献看:《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匐伏,四拜自跪榭”苏秦的嫂子俯伏在地,像蛇一样地爬行,匐伏即为匍匐,也即俯伏。二者意思相同,可以相互比较着解释,因而“匍”和“匐”实际上是两个动作“俯”和“伏”,后世释义字典也多将“匐”解释为“附”的意思,那么“匍”字便很可能与“俯”字想对应。再看《庄子》原文中,燕国人未学会邯郸人走路,又忘记自己原来的姿势,只能俯下身子伏着爬行回去了。此解释也更为通畅、细致,比较可取。

再从语音方面考虑,“古无轻唇音”,“俯”字上古的读音应当为“匐”,也与语义上的解释相互印证。不仅如此,在许多地区的方言中,匍和俯意义也是相通。成为语音例证。因而,“匍匐”实际上有“俯”和“伏”两个意思,可以进行拆分。

3.《庄子》中连绵词的特点:

3.1词性特点:根据统计,《庄子》48个连绵词中,形容词数量最多,有23个;名词次之,有15个;而动词最少,为10个。

可以比较明显的发现,形容词性的连绵词占到了将近一半的数量,究其原因,在于形容词性的连绵词的特殊表现力上。《庄子》行文恣意,多铺张描写,也有抒情表达,同时讲究辞藻的华丽,而形容词极好的满足了文章的实际需求,因而作者使用大量形容词性连绵词来达到修饰夸张的效果,契合文章风格。试举一例:《庄子・天下篇》中“乔傲乎救世之士哉”,以连绵词“乔傲”描写“救市之士”的孤傲风范,高高在上、冷峻傲气,显得入木三分。此外,《庄子》重说理时的气势和张力,创作时的想象力也是天马行空,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形容词加以支撑,而形容词性的连绵词显然能够为之增色不少。

在名词和动词的使用上,连绵词的实用性相对加强了一些。尤其名词性的连绵词,多是用以指代实实在在的事物。例如:“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於辩矣。”中的“解垢”意为诡辩的言辞;同时,也有用其引申义的名词性连绵词,“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一句中,“绪余”、“土苴”分别是残丝和粪草的意思,此处引申为残余的事物和微贱的事物,用以表达低贱之意。

相比之下,动词数量最少,其主要用于表达一个明确的动作,而此功能被大部分简单的单音动词所代替,显得更为简洁准确,使用连绵词表动作有时反而显得累赘,而且动词性连绵词本来数量也不多。因此,其所占比例较小。

3.2与文章关联紧密:《庄子》中连绵词的运用同文章内容和表达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连绵词在其中实实在在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试举几例:

《逍遥游》:“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一句写人的德行同宇宙万物混为一体,形容词性连绵词“磅礴”准确的描写出气势雄浑的样子,让人身临其境。

《庄子・徐无鬼》:“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夫禽贪者器。”用形容词性连绵词“禽贪”描绘出人沉迷于猎获的样子,惟妙惟肖。

再如《秋水》:“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踟蹰而屈伸,反要而语极。”动词性连绵词“踟蹰”写人进退踌躇,引申为人应当顺应天道,顺势进退。既刻画了动作,也表达出内涵。

而名词性的连绵词也多确指某一个事物,如“绪余”、“解垢”等。由此可见,《庄子》中连绵词的使用均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连,是文章表达和叙述的需要,少有单为追求辞藻华丽和音韵节奏而强行使用的连绵词,这也与抒情性作品中大量使用连绵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也展现了《庄子》中用词的严谨和准确。

4.《庄子》中连绵词的作用:

4.1促进音韵和谐、铿锵:古人十分注重声韵和谐。而语音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节奏的匀称感,另一个则是音韵的和谐感。汉语特有的双声叠韵现象,既能表现节奏上的错落铿锵,又能促进音韵上的和谐完备。而《庄子》中连绵词的运用无疑充分展现了散文的音韵美。例如:“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一句中连用“谬悠”、“荒唐”两个连绵词,不仅在句式上显得齐整有序,音韵上更显得和谐流畅,使这一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4.2凸显文章的表现力:《庄子》中文章表现力极强,呈现出连绵不断、滔滔不绝之势,这不得不说同其中连绵词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关系。《庄子》中连绵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表现力很强,刻画描写都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像“孟浪之言”、“望洋兴叹”、“彷徨”、“逡巡”这些连绵词都在表现人物形象动作上十分到位。例如“望洋”,将人物那种迷惘、感叹的样子充分刻画了出来。而“逡巡”也巧妙的把人物犹豫不决、踌躇不前的模样展现出来。而这一系列的连绵词也多被后世所沿用,常常出现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可见其表现力和生命力之强。

4.3促进意境的展现和文章的艺术性:连绵词的使用不仅能增强音韵和谐和文章的表现力,在烘托氛围、展现意境以及增强文章艺术性上也有很大功用。试举几例:《天地》中:“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此处连绵词“昆仑”“赤水”虽然仅仅是名词性的地名,但其却营造出一种飘忽缈邈的意境,“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展现出空间之辽阔无际,苍茫寂寥之感油然而生,用地名造意境,十分巧妙;再如前文所举《逍遥游》:“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一个“磅礴”将宇宙万物之宏伟表现的淋漓尽致,也顺势烘托出神人品行之高洁博大。

此外,许多连绵词本身就有很强的艺术性,像“荒唐”、“彷徨”、“磅礴”都是极富艺术气息的词语,为后世所沿用。也极大的促进了文章本身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增添了艺术作品的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张应斌.连绵词献疑[J].语文研究,2008

[2]杨明明.《庄子》修辞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6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连登岗.《庄子》望洋释义辨[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

[5]芮文浩.《庄子》语词考释[J].南京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