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马谡失街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马谡失街亭范文1

1、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国。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当时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议论者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

2、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汉来伐后,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阻挡马谡。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而且马谡仗恃南山的地势,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马谡的士兵败逃四散。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只得攻取西县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汉中。

(来源:文章屋网 )

马谡失街亭范文2

【关键词】 孔明;马谡;街亭之战;图解

地图是战争的利剑。再伟大的军事指挥家,也得把相关的战争形势图奉为精典,因为有了它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行军用兵之术”,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罗贯中在被现代人推为军事教科书的《三国演义》里,用他的精微的艺术之笔表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料想他在用兵的时候,早已在纸上(布上或心上)绘好了相应的战役图谱。根据笔者的课堂教学经验,绘一幅“街亭攻守图”,会给赏析《失街亭》所表现的孔明用兵之术带来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将精心绘制的“街亭攻守图”推荐给大家,希望对其不妥之处加以指正,以备同行在教学中笑纳这一拙劣之法。

1 附图

2 图注

新城――今湖北房县。

祁山――今甘肃礼县东。

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

阳平关――今陕西省勉县西北。

箕谷――今陕西省勉县北。

斜谷――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

城――今陕西省周至县西。

武功山――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南。

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县一带。

安定――今甘肃省镇原县一带。

南安――今甘肃省陇西县一带。

3 文图对照理清《失街亭》情节

细子急报新城是引子。不管孔明如何谨慎用兵,不取东线,也不管孔明如何深知“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 ,但不可否认他对新城的孟达叛魏归蜀是抱过希望的。倘若孟达事成,孔明既可得兵增之喜,又可据东线之要。既然新城事败,东线进攻无望,就要安排西线的部署了,知己知彼方知街亭“干系甚重”。这样就引出了攻守街亭的主要情节。

孔明调兵是故事的开端:①马谡争先愿守街亭。②命王平辅作马谡,下寨必当要道之处。③恐马谡、王平二人有失,派高翔屯兵列柳,以备救。④思高翔非张对手,派魏延据要屯兵街亭之右,既可接应街亭,又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⑤派赵云、邓芝引军箕谷,以为疑兵。⑥孔明自出斜谷径取城,为破长安准备。

马谡拒谏,司马探营是故事的发展:①马谡刚愎自用,以“天赐之险”、“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为由,拒绝五路总口下寨的劝谏。②王平领兵山下十里下寨。③司马父子探营,因马谡不在要口下寨而大喜。

双方激战是故事的:①司马调兵,命张引兵挡王平来路;令申耽、申仪围街亭,断汲水道路。②司马进兵,蜀兵不但不如马谡所愿的“以一当十”,反而皆尽丧胆,不敢下山。处于被动,只等外应。③王平救援,却遇张迎挡。④马谡败逃,魏延救援。⑤魏延欲复夺街亭,却被司马父子伏兵包围,王平救援。魏延、王平奔列柳投高翔。⑥高翔为救援街亭,弃列柳,与魏延、王平三军相遇。⑦三军来复取列柳,不料已被郭淮占领。(这不是魏方的谋略,而是魏方内部矛盾的偶成;当郭淮与高、魏、王三军交战时,司马懿却又趁虚而入)⑧孔明紧急退兵。1)令关兴、张苞投武功山作疑兵,待军退尽,投奔阳平关。2)令张翼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3)密令大军暗收行装,以备起程。4)令马岱、姜维断后。5)差心腹,告三郡(天水、南安、安定)官吏军民入汉。6)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孔明挥泪斩马谡是故事的结局。

4 简析孔明用兵之术

孔明以法治军,纪律严明,注意发挥士卒的作用,强调知己知彼,提倡灵活机动的战术,就他参与指挥的战争而言大部分是有成效的。他的“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没有成功,但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孔明的用兵之术,我们可以由《失街亭》一文窥见一斑。

孔明用兵之术首先表现为舍近求远,谨慎用兵。为什么孔明舍距长安最近的东线而取偏远的陇西之路呢?原来近有近的困难远有远的便利。《三国演义》第92回:“魏延上帐献策曰:‘……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懋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这就是,公元228年春,孔明第一次北伐。结果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命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据守箕谷,扬言由斜谷攻取城。当魏将曹真被吸引去驰援城时,孔明却率主力军从汉中北进攻祁山。蜀军兵强将勇,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在蜀军出其不意的攻击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归蜀,魏将姜维也投降了孔明。

街亭是南北的咽喉要道,较穿越秦岭的古道(子午道、褒斜道、故道、阳平道是秦汉时连接关中、汉中、巴蜀的道路)要平坦得多。街亭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况且有前面已经取得的战果,足见孔明为守街亭谨慎部署的原因了。

孔明用兵之术其次表现为统观全局,部署周密。统观全局,失街亭一役,孔明由祁山发兵三路:一路向街亭,一路向斜谷,一路向箕谷。向街亭一路,孔明任马谡,派王平,令高翔,命魏延三思而行,王平辅作,高翔备战,魏延据要,部署周密之至。向斜谷一路,径取城,在街亭不失,供给保障的条件下,可破长安,进而收复中原。向箕谷一路,佯攻长安,实以迷惑魏军钳制其部分兵力,便于前面两路作战。三路大军相辅相承。如此周密部署却遭失败,得怪只会纸上谈兵,刚愎自用的马谡,得怪平生谨慎糊涂一时错用马谡的孔明本人。孔明用兵之术再次表现为出其不意,巧用“疑兵”。孔明用兵虚虚实实,高深莫测。表现之一就是出其不意,巧用“疑兵”。上面提到的派邓芝、赵云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就是一例。孔明退兵时,令关兴、张苞投武功山作疑兵,待军退尽,便奔阳平关去,又是一例。最显著的要算课文没选取的孔明在西城上演的“空城计”。

孔明用兵之术还表现为临危不乱,退兵有节。孔明用兵高明,不仅表现在进兵时部署谨慎周密、战术高深莫测方面,而且表现在退兵时的有理有节方面。就如《失街亭》一文中,孔明退兵部署得有条有理无微不至(详见㈢司马退兵)。

马谡失街亭范文3

唱一唱戏曲,可以活跃气氛。很多学生抱怨语文课比较沉闷,其中有教师不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因素。在语文课上唱一唱歌,无疑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是由音乐的特点决定的。而戏曲是音乐中的一种,其婉转的曲调、行云流水般的旋律,具有别样的韵味。尽管学生对戏曲艺术不感兴趣,但对歌曲他们是喜爱的,戏曲的唱段让他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乐意听。我也算一个戏迷了,课上偶尔唱一段,效果不错。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宝黛相会时,我为同学们唱了一段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娴静有似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是旧时友。”听后,学生们急于结合课文进一步赏析人物形象。我有一个发现,凡是教师在课堂上唱歌,学生没有不欢迎的,只要不跑调!

唱一唱戏曲,加深课文理解。上课唱歌唱戏不仅仅是为气氛而唱,而是为语文教学而唱,为理解课文而唱。我们看到,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如《失街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孔雀东南飞》《苏武传》等等,很多戏就取材于这些古典作品,如《空城计》《野猪林》《刘兰芝》《苏武牧羊》等。比如在学习《失街亭》时,讲解失街亭后果严重诸葛亮不得不使用空城计时,我唱了京剧《空城计》的片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兵往西行。一来是马谡无谋少才能,二来是将帅不和才失街亭。你连得三城多侥幸,贪而无厌又夺我的西城。”“马谡无谋少才能”、“将帅不和”在课文《失街亭》中有具体的表现,这一下子就把戏和文联系起来了。戏曲的词难于听懂,我事先便把戏词做好课件,演唱时把它打在电视屏幕上,通过听戏学课文,学生对失街亭的前因后果及诸葛亮马谡等人的认识更深了。

唱一唱戏曲,培养艺术趣味。现在的青年学生对流行歌曲、动画漫画特别青睐,而对戏曲等传统艺术比较陌生乃至拒绝。中学生不能仅仅会欣赏浅层次的快餐文化,更要懂一点高雅艺术,这也是现代中学生的一个基本素质。戏曲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但又是一种比较难懂的艺术,怎样让中学生接受呢?耳濡目染就是一种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兴之所至地唱上一段,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戏曲启蒙,至少以后再接触戏曲时,他们不会感到完全陌生。同时,艺术的各个门类是相通的,弄懂了戏曲有利于理解文学、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另外,戏词典雅、简练,完全是诗的语言,如前文所引的戏文,它本身就是很好的语文教材。

马谡失街亭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分析综合能力 鉴赏能力 迁移能力 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培根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提高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这些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能使教学中固有的师生“传承”教学模式得以根本性的改造,让学生从令人几近窒息的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地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一、开展问题式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衍生出新的信息。以《失街亭》为例,马谡自以为是、纸上谈兵,导致街亭失守,可谓是“街亭失,大势去”。那么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何在呢?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就可找到以下信息:马谡据守街亭、王平相助,高翔屯兵街亭东北,魏延屯兵街亭之右,赵云、邓芝布疑兵,诸葛亮自出斜谷。马谡违令,山上扎寨,受围;马谡落荒而逃,王平增援受阻;魏延及时增援,遭魏方重兵埋伏;王平引兵援延,王平魏延与高翔夜袭魏营,又遭埋伏;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在理出这些信息后,学生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就可以得到“战前部署可谓步步为营,而战争过程却处处被动”的结论,继而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失街亭究竟是谁之过。这样学生对“失街亭,孰之过”这个话题的分析就会有理有据,而不致于泛泛而谈。网络交互性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并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这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二、开展比较性阅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与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同样以生命为主题的两篇散文。史铁生对生死的豁达是基于“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的观念,显然是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托尔斯泰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渴望过的是苦行僧般朴素的生活,死能和土地结合,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安宁。通过对这两篇文章围绕生命主题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中西生命文化的不同,了解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精华。

通过研究性学习,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能够让学生掌握一类文章,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类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例如,学了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对词中的“离愁别绪”有了很深的体会。这时,就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另外的大量的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相见欢》、欧阳修《诉衷情》、周紫芝的《踏莎行》和《鹧鸪天》、杜牧《赠别》、罗邺《蜡烛》、晏殊的《清平乐》等等,无论是妻离子散的凄凉、情人相思的煎熬,抑或友人分手的不舍,都为多愁善感的词人所捕捉,他们用多情之笔流泻下了当时的感动。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融入词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词的美,还提高了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三、突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

马谡失街亭范文5

关键词:写作训练; 文本阅读; 能力迁移;

教师要解决作文训练游离课本、机械重复、屡战屡败的怪圈,最切近的做法,就是从文本阅读中及时地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教师可以放下那种摆开阵势、任意拔高的严肃劲儿,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向课本挖掘题材,为学生搭建写作平台,创造更便捷、更多、更好的写作机会。

第一,随堂片段训练是开拓视野、丰富思想、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首先,是模仿性训练。可以就文中的精彩句、段进行仿写,也可以就其某一技巧(特别是细节、开头和结尾)进行仿写。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这种模仿对高中学生仍是必要的,因为只一味地要求他们创新也是不现实的。譬如按照课文名句仿造的句子:美酒,已使我沉醉不已了;丝竹,尤使我心旷神怡。他们俩人,一个磨磨叽叽,一个火爆脾气,凑在一块儿,正像是卤大骨之与麻辣烫,小三轮之与法拉利,京剧之与摇滚,太极之与拳击。悔恨啊,悔恨啊!不在悔恨中崛起,就在悔恨中沉沦。唐朝的诗,当然也有它奇幻的地方的,巫山的云雾,沧海的明月,巴山的秋池,渭城的朝雨,可是比起断肠人的愁来,正像是江枫之与渔火,晓风之与残月。等等。结合这些随堂训练,我又准备并组织了一堂仿句专题课。因为例子来自他们的作业,真实、鲜活、生动,所以,通过这堂专题课,他们对仿句的有关原则、要求和技巧也就吃得更准,掌握得更好了。通过以上系列化的训练,就将语言解读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次,是拓展性训练。学完课文,可以让学生联系社会人生写一段“感言”;或把对某一问题的理解用精短的文字表述出来;或把在个性化阅读中对某一观点的质疑用思辩的方式写出来。在此期间,教师一定要安排时间给学生展示和评价写作的成果。我在组织《失街亭》一课的探究学习时,请同学们围绕“失街亭,谁之过”这个问题,写发言稿(或提纲),然后主要以宣读发言稿的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在展示中,大多同学认为:马谡轻敌自恃,违令拒谏,死守教条;失街亭,马谡之过。一小部分同学认为:诸葛亮忘记先帝(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嘱咐,关键时刻,用人不当;街亭失手,难辞其咎。还有学生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相关内容的对照中,指出了罗贯中创作中大胆的想像和虚构的精彩与可贵。同学们有了一种审视和探究文学作品的别样的思维方式。其实这种写作训练提升了读的境界,提升了读的质量。

第二,应把课外小练笔作为语文作业的主要形式。

《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它强调了课外练笔的重要性。而我们不少老师由于求全贪多,作业设置多到四、五种,却不见练笔本,结果是只有量没有质,这是典型的伪训练。课外练笔的内容也可以以课文为中心向自然、社会、生活延伸;有了课文的生发和启迪,学生就会以此为跳板,让思维弹射得高远而舒展,这样,写起文章来更加充实、自如。课外练笔相对于课堂片段训练,文字要多一些,结构要相对完整;教师可以把课上没时间完成的,或需要课外观察、调查的,或还要搜集、准备材料的训练题目作为语文作业布置在课外完成。对这类作业,教师一定要及时批阅、讲评、反馈,要从方法上作精要的点拔、引导。

第三,对于平时的整篇作文训练,一部分也可以由阅读内容(课文或其它范文)迁延而生发。

比如学完有关课文,可以拟写《林冲训练特警队》《兰芝创办婚介所》《死是节日?》《项链得失之间》《小心谨慎黛玉心》《茶馆中的玄机》《一切等待,不再是等待》《做稳了奴隶以后……》等新颖有趣的题目进行训练;或由学生自拟题目,甄选推介,进行训练。这对调动学生的热情,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求异创新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地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要善于从文本阅读中灵活机动地挖掘题材,为学生搭建写作平台,创造更便捷、更多、更好的写作机会,从而取得阅读与写作的“双赢”。随堂片段训练、课外小练笔、整篇训练均可从课本中提取材料或题目。

马谡失街亭范文6

一、识人的过程是长期而复杂的

作为军事家、谋略家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其用人水平也非常人所比。那么,为什么在马谡的问题上,他会犯这样一个低级错误呢?人事管理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识人的过程是长期而复杂的,不论多么高明的领导,有时候也会出错。那么马谡是如何获得诸葛亮赏识的呢?

建兴三年,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孟获起兵犯境侵略,诸葛亮亲自带兵远征。有一天,中军帐外报传天子差使命来了,这位天子使命就是马谡。此时诸葛亮对马谡并不十分了解,也只是从朝中大臣口中听说过他有一定的谋略。诸葛亮非常爱才,自然就想看一看这位传说中的人才究竟才高几斗,于是当晚就留马谡在帐中谈论当前的形势。他说:“久闻幼常熟读兵书,才识过人,望乞赐教。”马谡见诸葛亮十分虚心,也就开门见山说:“我有一个建议。正所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孟获部落依仗地远山险,不服朝廷久矣,如我们凭一时之勇征服了他们,他日大军一撤,他们又会卷土重来。到时候丞相为了一统天下而北伐中原时,必定会腹背受敌。因此,建议丞相攻心为上,这才是上策。”诸葛亮一听,心里不禁暗叹:“此人虽然年轻,但却有如此的战略眼光,不仅对于征服南方部落的建议与我已定下的攻心为上相同,而且其远见也正合我对未来的判断呀。与朝中那些贪图安乐的大臣真是不同。”于是,诸葛亮上书朝庭,决定留下马谡作为参军。诸葛亮初识马谡,马谡给他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在识人的过程中往往有着先入为主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人才,如果能给各级领导特别是掌握用人大权的书记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话,那么其后来的发展往往要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马谡第一步是成功的。

几年过后,新的魏主曹睿即位,诸葛亮觉得攻打魏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但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那就是如何除去心腹大患司马懿。此时马谡又不失时机地向诸葛亮献上一计:司马懿掌握兵权,在朝中权势过大,使得新的魏主曹睿对他存有很强的戒心。可利用君臣间的猜忌,派人到洛阳等处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欲起兵谋反,再借司马懿名义,作告示于天下,使曹睿相信司马懿真的会谋反。这与诸葛亮的想法又是一致的,于是依此计行事后,司马懿被解除兵权,闲赋在家。诸葛亮扫除这个对手后,立即部署北伐曹魏事宜。这次建议以后,诸葛亮认为马谡是个可用之才,这也与他精于谋略的性格相符。许多领导在识人的过程中,往往会比较重视那些与自己的主张和意见相同的人,这也符合一般规律。尽管各级领导都明白,要团结与其有不同意见甚至相反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但大多数领导不太容易做到。

二、用人事关成败,决策要慎之又慎

识人是基础,用人是关键。如果说诸葛亮在识人过程中并没有重大失误的话,那么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用马谡的决策呢?

诸葛亮初出祁山,骂死王朗,连败曹真,收服姜维,魏国朝野震惊,眼前蜀军逼近洛阳,局势告急,魏主迫不得已重新起用司马懿,统兵抗击蜀军。司马懿的谋略与诸葛亮不相上下,他一出手便消灭了意欲降蜀与诸葛亮里应外合攻取洛阳的孟达,并乘胜直取街亭,欲断诸葛亮的咽喉之道。当诸葛亮得知这一情报后,当即决定派兵镇守街亭。此时的马谡早就跃跃欲试了,他向诸葛亮请命镇守街亭。一生谨小慎微的诸葛亮有些担心地说:“街亭虽小,但关系重大。街亭四周无城郭,又无险阻,对方又是司马懿,你马谡恐怕不行。”但急欲立功证明自己的马谡夸口说:“不要说司马懿,就是魏主曹睿亲来,又有什么可怕,我愿立军令状。”也许诸葛亮也希望马谡通过此役能一战成名,加上此时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了,就这样诸葛亮同意了马谡的请求。但诸葛亮还是十分谨慎,为了确保马谡的胜利,诸葛亮又派了富有实战经验的王平辅佐马谡,还让大将高翔、魏延随时支援马谡。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用马谡做主帅的决策是有明显疑虑的,也许诸葛亮想给他看中的人才一个成名的机会,或许他觉得主帅的谋略比带兵打仗的经验更为重要,让他做出了这样一个错误的用人决策。恰恰是这个决策,给诸葛亮的大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局。同志曾说过,一个好的领导,主要应该干好两件事情,一是出点子,二是用人。出点子即谋划全局,决定事业发展方向与路线,用人即用符合实现这些目标的人去执行完成任务。这正是的名言“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目标规划的再好,终究要适合的人去实现,那么用人的问题就更加关键了。因此,在各级领导用人的问题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必须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人才成长必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修养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二者缺一不可。当人才的能力素质还没有达到其拟任岗位时,切不可拔苗助长。

三、领导的理论提升不能替代实践经验的积累

马谡失街亭的过程,许多人都很熟悉,主要是由于他没有带过兵,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建议,在布防、守备、行军、作战等实践性环节上自以为是,忘记了兵书上的谋略只是理论。例如在布防时,王平建议在道口布防以阻魏兵,马谡不同意:“大路口岂是下寨之地。那边有座孤山,山上都是树,此乃天赐高险地势,可上山驻扎。”王平问:“如魏兵围住孤山,如何是好?”马谡大笑:“真是妇人之见!兵法上说: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如魏兵敢来,我从山上冲下,杀他片甲不留。”但王平又有疑惑:“如魏兵在山下断我汲水之道,必将不战自乱。”马谡却更不以为然:“你休要罗嗦了,《孙子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水源被断,我军定置之死地而后生。”王平见马谡执意不听,便带了部分人马离开高山十里处下寨,并将驻兵情况画成图飞送诸葛亮,然而,一切已经太晚了。从这些对话我们也可以看得出,军队的指挥官也好,国家的领导干部也好,其理论知识再多再专,理论功底再深再厚,都不能替代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能力。

后来司马懿兵临街亭后,恰恰如王平所言那样攻打蜀兵的。这也证明了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领导成长的必由之路。司马懿命张颌引兵挡住王平来路,命申耿、申仪断了孤山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攻山。马谡依照兵书所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来指挥,但蜀兵见魏兵势大,不敢下山,马谡大怒立斩二将,蜀兵方才冲下山来,一番厮杀之后,魏兵把蜀兵又赶回了山上。马谡见势不妙,只得紧闭寨门,等待援兵。但此刻王平人马太少又被张颌拦住,无法支援。几天后,饥渴难耐的蜀兵并没有象马谡想象的兵书上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那样奋力死战,却纷纷下山降魏。司马懿又命人放火,马谡最终弃山逃跑,街亭失守。司马懿乘胜追击,击破了高翔、魏延的支援,夺下列柳城,引兵直取诸葛亮。至此,蜀汉的攻势被彻底瓦解,虽然诸葛亮使出浑身解数,以空城计击退魏兵。但攻势从此转折为守势,街亭之战不仅是战争的转折点,使诸葛亮丧失了收复中原的最佳时机,也差点令蜀军全军覆没。所以,兵者,国之大事。一场战役,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前途命运,一个用人上的成败,可以决定事业的兴衰。

四、用人所长是用人的一般规律

诸葛亮兵败回到汉中,无地自容的马谡自缚跪于帐前,诸葛亮痛心疾首:“你自幼饱读兵书,临走我几次告诫,你也以全家性命领此重任。如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如不明正军法,何以服众?”马谡被斩以后,诸葛亮大哭不已,左右大惑:“幼常罪有应得,既正军法,丞相又为何痛哭不已呢?”诸葛亮道:“我并不是为马谡哭啊。我想起了先帝临终的嘱咐:“马谡言过其实,未可大用。今天果然应验了先帝预言,我深恨自己用人不当。”

人事管理的宗旨是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从而实现人岗的最佳结合,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用人所长是用人的一般规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才都有优缺点。作为各级党委和领导,在决策用人的时候,首先要看这个人从总体上适合什么样的岗位,根据其性格特点、知识结构、任职经历、气质等,判断这个人才是个将才还是个帅才,是适合作决策还是适合执行。然后,可以根据人才具体的长处与特点,把其放到最适合发挥其作用的岗位上去,切不可随自己心意而动,更不能用人之短。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