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反思

教育反思范文1

最近,浙江金华四中高二学生徐力不堪学习重负杀死生母,震动全国。各界人士群情涌涌,纷纷反思教育弊端,提出改进措施。

有人认为,家长逼子成龙心切,子女承受力弱,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有人提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因而急切需要减轻学生负担。也有人说,学校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导致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一手硬一手软",使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降低了学生素质,导致惨剧发生。

种种说法都有道理,但都没有击中要害。要害是什么呢?大学太少,招生人数太少。

我国目前约有1000所大学,美国有3500所大学,而且美国人口只有我国的1/5。算下来,我们的大学入学率比美国差多少倍?

也许有人说我们比不了美国。看俄罗斯,俄罗斯也有1000所大学,可是俄罗斯人口大约为我国的1/10。我们比俄罗斯差多少?

如果俄罗斯我们比不了,那么我国大学生在人口中所占比例比印度和埃及要低,还能说什么呢?

就以经济发达的广东而论,据《人民日报》华南版2月22日头版报道,拥有7000万人口的广东省,只有26所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0%。而2000万人口的台湾,却有 63所本科院校。广东的高等教育不是太可怜了吗?

目前知识经济热,知识经济是什么?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为依托的新经济。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国际统计年鉴》发表了各国居民文化构成的数字,其中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一项,泰国为2.9%,印度为2.56%,中国为1.39%。

当然,这个数字是否准确还有一些不同意见。《北京观察》杂志今年2月号发表历史学家雷颐的文章说,我国目前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4%左右。不管哪个数字,幽默一点说,在全国人口当中,大学生有如凤毛麟角。这样的基础,搞知识经济的困难可想而知。

治本之策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必须急速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再等下去,不但要拖住知识经济的步伐,而且无异于纵容更多的"徐力"出现。

为什么这样说?在高等教育供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转动,中小学是不可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在我国,大学生与非大学生在求职、待遇、提升等各方面存在着鸿沟,这不是秘密。不管人们情愿不情愿,"过度竞争"必然会向中小学蔓延,大学生招生太少,高中发展必然受制约。

为了上大学,人们只有千方百计考上为数不多的高中,而且要尽可能考上重点高中。这样,就必须"从娃娃抓起"。结果孩子不得不背起沉重的学习负担。我国社会节衣缩食供孩子读书的传统,更加剧了这种状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前几天,在全国上下大抓"减轻学生负担"的热潮中,北京一所著名民办中学提出星期六和星期日加班上课的决定受到家长热烈欢迎。前来给孩子报名的家长满坑满谷溢出校门,以至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不得不分4批进行。这样的压力,怎能保证不再出"徐力"?正由于此,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反思实在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难道都没有看出问题所在?

也不尽然。大概许多人认为大学扩招非一时能够奏效,所以才回避了要害。难道真没法子了吗?非也。按世界各大学教师与学生比例,我国大学教学办学力量富裕3倍不止。上海一些大学最近实施两项改革:一是把多数行政后勤部门剥离出校,使学校减轻负担,集中财力人力搞好教育教学;二是把房地产商引进学校投资建学生宿舍,建成后10年,学生住宿费都交给房地产商,以保证投资回报,降低房产开发的风险,10年后学校收回房产。结果对3方都有利。如果全国都照这样子推进高校改革,短短时间内大学招生规模就可成倍扩大,中小学压力自然减轻,徐力杀母式的悲剧自然也就可以大大减少了。

教育反思范文2

社会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课程教材的改革,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特别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论的出台,使教师的角色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要求教师能“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用正确的观念的引导入,用丰富的知识武装人,用综合的能力塑造人”。然而,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经济的落后和信息的闭塞,教师普遍存在着观念落后,研究意识淡薄,教法滞后,教学能力低下等不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是每一个教改者都无法回避,也不容忽视的事实。如何引导农村中小学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升其素质,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笔者认为,以反思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主的反思研究是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想途径。

一、反思研究符合农村教师的心理认知特点

反思研究是在对已有教育行为研究的基础上,谋求教育行为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研究。反思研究特别强调,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省或深入思考,诊断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反思研究的中心是教师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发现和界定是反思研究的起点。反思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论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是为了实践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改善。因此反思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实践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改善。因此反思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实践取向的研究,它是在问题发生的真实情景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导向,以提高行为为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的研究。

以上是对反思研究核心内涵的框定。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反思研究反映在教学上,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教学,如何选择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和缺陷及如何改进和优化等,这与农村教师的心理认知特点是一致的。在很多农村学校,教师还属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是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的知识授者。他们不太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却喜欢在实践积累经验,对研究特有一种担心心理,害怕理论与实践脱节,担心搞研究会影响教学质量,这其实也是其关注教学实践的心理反应,这在认知心理上倾向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反思研究的认知心理相吻合。这种心理上的认同,为农村教师接纳反思研究提供了可能,为反思研究在农村学校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一个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深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知识的获取和改善以及反思能力的提高,学科知识可以在各课程中得以掌握,但实践性知识和反思能力只能靠教师在对自我实践的反思中改进,因此,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难怪,美国心理学家波斯曾提出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功”;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这说明,一个农村教师要走出教书匠的藩篱,成为研究型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符合作为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

二、利于农村学校开展校本培训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教师落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自主的校本培训,教师成长缺少氧分,发展没有空间,潜力得不到开发,教师的成长只能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农村学校培训教师的传统方式是外出进修,其限制是明显的,大批量的送出去,学校财力有限,师资紧缺,培训的人数受到限制。个别的派出去,受训的时间总有一个范围,不能长期进行,不可以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的要求相矛盾。反思研究的引入,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迅速上一个台阶,这是反思研究的灵活性决定的。

反思研究立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对象是教师个人的具体教学行为,课堂就是教师培训的阵地,每一堂课都是教师成长的空间,每一节课都给教师发展的可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在反思研究中,研究者就是实践者——上课教师本人,参加研究就能得到培训。这样,学校的教师就可以做到参与,共同提高,解决培训面窄的问题。此其一。

教师只要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每一堂课的成功与不足,都可以作为反思的对象。成功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精益求精,不足处及时发现,及时矫正,避免重蹈覆辙。因此,教师通过反思研究,受训时间没有限制,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时效性大大提高,反思能力和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无疑快了许多。此其二。

反思可以是集体行为,通过教研组、课题组开展听课、评课、说课进行教学诊断,进行集体反思,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相互促进人人受益,这是一般学校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思也可以是个体的行为,如教师通过写经验总结、教学心得、反思日记、教学案例等进行反思,其优势在于帮助教师进行理性思考和行为调节,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往返中使自己不断得到升华,能有效地弥补理论与应用之间的鸿沟,合理发挥教师参加科研的主观能动性。此其三。

归结上述三点,说明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乃是其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与其送出去,不如引进来,实行校本培训,反思研究不失为农村学校实现校本培训的好模式。

三、反思研究模式操作的简易性,符合农村教师的能力水平

反思研究模式包括三个环节:评价——建构——评价,具体操作时分为三个步骤:

教育反思范文3

【关键词】反思;德育教育

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在德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探讨,认为反思能有效地优化班主任工作。

一、借助《班务日记》,反思德育途径

反思,首先应有第一手材料,而《班务日记》则是我们班主任积极探索,并能调动学生热情参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的教育途径。《班务日记》是由学生直接参与轮流负责日班级工作的评价量分的记录。学生可以在《班务日记》上毫无顾忌地表露自己的认识、建议与感想,例如:“某某同学对练习时有点枯燥,想睡觉,但是我挺佩服那些仍然全神贯注,认真听讲的同学。”有对同学的评价的,例如:“某某同学上课听流行音乐,目无师长。”有对教师情感的流露的,例如“某某老师咳嗽厉害,但仍然坚持上课,我们很感动。希望老师注意身体!”有对班级事务的处理建议的,例如:“老师,我认为班干部任用终身制不好。采用班干部轮换制,聘用一日班长和一日班主任,可以给我们提供均等的机会,增强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等等。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判者,而且使学生在评判中获得教益,也体现出管理上的民主。班主任借助《班务日记》这一信息反馈,能在第一时间里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了解学生的反应,知道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情况,洞悉他们的思想道德状态。这种发自学生内心的东西正是我们班主任加强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通过对话交流。反思德育教育

班主任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可以通过课内交流和课外交流来实现。课内交流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活动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动态与能力表现等。一次班会课上,一学生说:“老师,你不如原来的班主任好,你经常不同意我的请假,其实我每次请假的理由纯属真实!”面对学生如此出言不逊,我感到惊讶。作为班主任,要以理智战胜情感,冷静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课外交流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学生容易流露内心世界,也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学生小陈平时学习认真,一日三餐主要以面包或方便面为食,但是他脱离、回避班集体生活,忽略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到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家庭暴力。这个例子,提醒班主任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思想觉悟、心理状态、学习方法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上,于细微处见真情,因材施教,以达到“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三、捕捉教学机智。反思德育技巧

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课,教室里突然响起打呼噜的声音,有学生笑了起来,我不得不停下来,看了看睡觉的学生后,突转话题:“……像写文章一样,要想生动,就要使用象声词,绘声绘色地描写事物的声音形状。绘声,就是用象声词模仿声音。比如,鼾睡可以用这位同学的鼾声来描摹,请你们注意倾听。”我作出倾听状,同学们全都笑了起来,这位学生也被笑醒了。这个例子,我始终没有正面批评这位上课睡觉的学生,而是利用旁敲侧击的教学机智,使自己摆脱窘境,这样,既没有影响上课,也达到了教育目的,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客观事物千变万化,学生性格千差万别,教育工作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对待不同的情况,班主任也要采取不同的技巧,用最短的时间捕捉教学机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使德育工作更加完善和充满开放性。

四、剖析教育案例,反思德育策略

班主任及时剖析典型教育现象,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与研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也是反思的一种重要策略。有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小潘常有轻生的念头,为取消她这种想法,我给她讲了很多名人挫折的故事,但都无济于事。本学期她发生轻生未遂的行为之后,我带领班干部去医院看望她,平时对她更加关心与呵护,她才渐渐回心转意。其实,造成这位学生轻生的主要原因是意志薄弱与缺少温暖。现在,这个学生坚强起来了,性格开朗了,学习也进步了。班主任平时要经常剖析记录这些教育案例,作为以后指导自己育人工作的参考素材,并不断从典型案例中获得信息,借鉴和吸收经验,在互补共生中进行反思,在互补合作中进行反思,才会少走弯路。

五、查找教育“败笔”。反思德育得失

教育反思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育反思

一、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语言的规范要从教师本身开始。在备课时,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做到精炼、准确,思路清楚,叙述有条不紊。课堂提问做到有目的性,所提的每个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情景图,问:“从这张图上你发现了什么跟数字有关信息呢?”这样的提问就使得学生接下来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回答具有针对性,避免了绕远路又说不清的情况。然后根据数学信息交流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引导,减少了学生不愿开口说的僵局,更多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经常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课堂上要经常使用鼓励学生的语言,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述应以肯定和赞扬为主,要运用表扬、激励等措施,激发学生进行数学“说话”的兴趣。教学中教师授课要本着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原则,尤其是要鼓励中下生,对优秀生独到的见解要热情的表扬,对表达困难的学生要有意识,有计划的帮助他们,在发言之后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回答,再循序渐进指出回答的不足,让他们体会到回答问题的成就感,例如在学法的课堂上教师出题“164÷4=?”,教师可以提问“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和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你有勇气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全班学生都做对时,教师又说:“你们真聪明!”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动,而且师生的情感得到发展。学生也会感知“老师对我们真好!”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

小学课堂数学教学是一个对知识逐渐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问与回答是让学生深刻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积极的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踊跃回答问题,这样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使语言多样化,加上面部语言,肢体动作语言,用另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能够使学生主动产生学习动力的老师才是一个合格的好老师。例如“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找到这个问题的已知条件”“你愿意说说你对这道问题的想法吗?”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就可以问类似“为什么”等的问题形式提问,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使老师显得和蔼亲切,就像是与学生一起在解决问题,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主动配合,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领悟,达到非常好的的教学效果。

四、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注意批评语言的幽默

对于小学生来说,上课时刻保持集中注意力听讲是一件比较难的问题,批评的幽默不但能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醒学生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真是一举两得。有时刚过完节假日,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例如,在有学生讲话时,可以说“今天同学们真安静啊,看哪,一小组保持得最久。”若发现有学生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眼珠掉了可不好找!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是两全其美。

五、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

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知识,高效率的掌握学习的重点,将抽象的定义用形象的语言来形容对于小学生的课堂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比喻等修辞方式,形象生动的讲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大于号于小于号区分的时候就有好多同学分不清楚,我们可以编一个顺口溜让学生记住“尖角对小数,开口对大数”这样形象的记忆方式来让学生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了。

结语:数学是一门精练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数学语言的训练是非常之必要的。总而言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的规范性、多用鼓励的语言、提问的艺术性、批评语言的幽默以及语言的形象性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左秀兰.小学数学探究教育方法论[J].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教育反思范文5

一、新世纪文学教育研究现状与文学教育问题反思

21世纪初期,随着中小学与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文学教育”成为诸多学者和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对象,近十年来,关于“文学教育”的研究论文与专著有近2000篇(部),这些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关于文学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平原《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河北学刊》,2013)、鲁定元《文学教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与温儒敏《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等。这些研究对文学教育的内涵、性质做了深入的探讨,明确了文学教育的基本范畴,即以文学作品(文学“读本”)为核心,以哲学、历史与社会学知识为拓展,将审美教育、思想学识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与文学教育相结合,以培养人格健全、思想独立、学识系统的现代人才作为文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二是对文学教育内容的研究。研究着重探讨了文学教育中的西方文学教育(主要是英美文学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以及古代文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总结了中美文学教育、传统与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差异。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江玉娇,邵秀芳《西方文学教育的经验分析及其启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与赵焕亭《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等。三是对不同教育阶段文学教育实践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卢建红,林志敏,朱青茹《今日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王立昌《中学文学教育导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与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1)等。这类科研成果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大中小学与高校)的文学教育的内容、特征及其功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强调了高校的文学教育对于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对理工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的重要作用。四是对文学教育功能的研究。认为文学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即德育与美育功能,前者包括了品德教育与人格养成教育,其次,文学教育还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功能。较有代表性的有:于天红,刘连梅《文学教育与大学生德育之我见》(《语文建设》,2013)、阿茹汉《文学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及道德情操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与叶杰琳《如何通过文学教育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等。

五是对文学教育现状的反思。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葛红兵《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山花》,2010)、鲁枢元,赵玉平《文学教育与教育生态》(《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龙军《对当前“文学教育”的一点反思》(《名作欣赏》,2013)、杨邦俊《回归真正的文学教育》(《语文建设》,2009)、傅书华《时代病症:文学教育之缺失》(《山花》,2010)与于晓泉《文学教育的反思及对策》(《语文建设》,2013)等。此外,还有少量成果是关于儿童文学教育的研究,如胡瑞香《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高校儿童文学教育的经验与现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张心科《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等。国内外关于文学教育的研究,阐释了文学教育的内涵、功能与范畴进,揭示了中小学与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开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文学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为进一步研究文学教育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但是纵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涉及师范院校文学教育及其方法研究的较为缺乏,尤其是对文学教育效果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讨论。少数研究者关注了文学教育方法的问题,如赵炜,冯宇,尹树萍《立体多维教学模式在外国文学教育中的应用》(《芒种》,2012)、张心科《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任树民《教师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文学教育刍议》(《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等。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文学教育实践本身缺乏对方法的注重,文学教育往往止于艺术欣赏和思想道德教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学教育方法本身的理论欠缺,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在强调文学教育的感性特征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文学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二、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科学思维方法既包括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总结的观察实验方法、数学方法、假说方法、逻辑方法(包括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等近代思维方法,也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以来形成的类比、转换与外推思维方法、溯因与预见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包括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逆向思维、悖论思维)等现代思维方法,它是人类进行一切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所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在实践中培养科学人的思维,是人类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平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偏重感性体验的文学教育来说,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养成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为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奠定基础。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对于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又是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因素。强调文学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是文学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理性与文学教育的感性互补,可以塑造出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相结合的、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重视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以及文学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对推动教育改革、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研究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有利于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哲学思考、历史体悟与实践相结合,为师范生的课外自学与学术研究以及论文写作提供有效的方法。

2.为师范院校文学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研究科学思维方法在师范院校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就要以师范院校文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根据文学教育实践以及文学教育方法的应用及其效果的调查统计,探讨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及其功能与意义。研究文学教育的内涵与功能,反思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揭示师范院校文学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探讨科学思维方法的内涵与特征,研究其对文学教育系统化与学理化的建构功能,对师范院校文学教育中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总结科学思维方法在师范院校文学教育中的实践经验,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外阅读延展、毕业论文与学术论文写作为例证,阐明科学思维方法对文学教育纵深化发展的作用,阐明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价值,才能进一步揭示科学思维方法在文理贯通的学识培育、理性与感性融合的人格教养上的关键地位。

3.弥补文学教育重感性轻理性的不足。文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学教育使用的方法直接影响了文学教育的效果,决定了文学教育的价值。科学思维方法的介入,既可以增强文学教育的学理性、逻辑性,也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科学思维方法,弥补以往文学教育重感性轻理性所带来的不足。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也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基础教学与文学教育中将这一方法传递给中小学生,为培养文理并重、既有人文情怀也有理性思辨能力的21世纪新型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反思范文6

日前,一位毕业才一年的学生特地来校看望他以前的教师,老远就亲热地向我打招呼:“张老师,你好!”我一时愕然,这是谁呀?怎么这么眼熟?是我教过的吗……面对满脸茫然的我,学生很知趣地自报家门替我解围。我尴尬地回应着,学生则自我解嘲地笑道:“难怪老师不认识我了,我那时是个差生。”他没有接受我到办公室好好聊聊的邀请,只简单地问候我几句就借故先走了。但我分明读懂了他那满腹委屈的眼神和未尽的腹诽之言!

一位曾经被认为是差得无可救药的顽劣生,毕业后仅四年工夫就成了市建筑公司优秀的质检员,但他在背后评论自己所受到的初中教育时如此激言:“有些老师简直就是误人子弟,根本不负责任。”

一位中途辍学的学生,因不良行为受到司法机关处理,问及其犯错误的思想根源时,他愤然说:“在学校里老师管我一下,我也不至于这样。”

为什么有时我们的教育会让社会不满意,甚至招致滚滚骂名来?笔者个人的看法是,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缺憾,尤其是在教育改造后进生方面颇为不力。我们在教育和改造后进生方面到底有哪些纰漏?

反思一:浅尝辄止与简单冒进式的改造观。

1、急功近利式的改造方式。可以说,教师们都不曾完全放弃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都曾有过一定要改造好他们,要让他们从学习进步中感受求知的快乐的决心,并怀着这种美好的愿望给他们加压和期待,问题是这种期待很可能是一种苛求。一旦愿望没能在短期内实现,再加上他们时有反弹的陋习刺激,很容易放弃。有两个体育故事说,一位跳高运动员比赛落后时,教练就鼓动说:“你只要多跳过2厘米,房子就到手了。”美国跳水名将洛加斯带伤最后一跳时,教练激励他说:“放心去跳完最后一次,然后你就可以回家吃你妈妈做的小馅饼了。”结果前者失败后者成功。一味地要求他们一下子就得到“房子”,而没有在意那最易得的“小馅饼”,结果只能是大相径庭。

2、畏缩不前的思想作怪。后进生改造少有成功的原因在于错误地认为教育转化后进生如同是砍倒一大片森林,得到的却是一小块木炭,从而不愿过多地付出热情和智慧,也不乐意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更罔论迎难而上倾力改造之。这种畏难情绪并非个别现象,它是大多数班主任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

3、改造后进生的理论支撑不足。理论知识的贫乏导致改造形式的单一、改造效果的孱弱。扪心自问,我们对后进生真正了解多少?除了表象性的东西外,深入了解过他们内心世界吗?对后进生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吗?潜心研读过有关教育改造后进生方面的书籍吗?分析过形成他们学力基础薄弱和学习习惯不良的诸多原因吗?深入研讨过后进生的心理障碍表现及矫治对策吗?我们许多教师热衷于对教材教法的钻研探讨,对改造后进生的办法却少有涉及,所有这些,非不能为,而是不愿为。

反思二:教育思想的纰漏。

1、教育思维的惰性。环顾我们的教育环境,必须得承认,对后进生的教育改造的深度与广度常受一个学校大环境的牵制。看到某些老师不甚尽力就盲从于人,并且因循怠惰。比如,我们常耳闻目睹了某些教师同仁一些默许成规的做法:对待后进生,只要上课不吵不闹就万事大吉,课可以不听,作业可以不写,考试可以不动笔,睡觉也行,看课外书消遣也可以。这种观念很容易蔓延并被效仿。

2、缺乏理智的主观能动性。受思维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先入为主地给后进生“盖棺定论”:他们什么都差、要改造好难于上青天、他们是不值得重视的、多弄出几个优良生同样名声在外。受这种教育理念驱使,就懒于动脑子,不积极想办法去因人而异地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后进生,而是不分对象笼统地以一招对付之。

3、评价方面的定势思维和刻板印象。几乎每个班主任在拿到新班级名单时,总是习惯性地先“关注”名单上的最后若干位,并不分青红皂白地视之为差生,先入为主地烙上刻板印象:没用的垃圾、扶不起的刘阿斗和不成型的烂泥巴。可想而知,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后进生的处境会如何?这种一差百差的教育观念误人不浅。

反思三:教学观念的片面性与短视性。

1、过分注重目标教学,忽略后进生的利益。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是以绝大多数学生掌握知识目标、形成能力、开发智力为目的的目标教学模式。加上屈从于教学质量考核的压力,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扶持优良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择优汰劣上,厚此薄彼,亲疏分明。变教育功能为单纯的选拔,这就直接导致后进生对教学方式方法接受不了,内容听不懂,练习做不来,最终厌学,而厌学又是学生变坏变差的肇端。殊不知,当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于精英教育时,那是搞教育资源的不公正分配,是漠视弱势群体;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曾教出若干个优秀生的荣耀背后,又有多少心灵被埋没扭曲;“一将功成万骨枯”,当我们歧视性对待那些认为是永不可翻身的后进生时,我们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

2、忽视后进生的情商教育和持续发展教育。我们现在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在放弃后进生智商教育的同时,也抛弃了对其进行情商教育。既然教不会学生知识与技能,为什么不教会他们学会做人,提升他们的情商?有资料表明,智商仅决定人生的20%,情商主宰人生的80%,而我们恰恰忽视了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致使他们在校时就落后一步,毕业后因自卑更是难以成器。文化成绩可以让人不敢恭维,但我们可以“文明其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心志、踏实的作风、坚韧的毅力、强烈的自信心、不屈的品质同样是事业增值的资本!努力做到这些又何尝不是在育人?

反思四:人际关系上的不公正。

1、态度上的迥异。教育态度决定教育行为。平心而论,我们真心诚意、客观公正地对待过他们吗?和他们说话的语气尽量做到和优良生一样吗?即便是提问,对优良生,我们的眼里充满期待、鼓励、赞许,对他们呢?往往是在看到他们在做小动作时,才猛然提他们一问,有时明摆着让他们出洋相,窘迫地下不了台,这难道不是心理惩罚吗?还有对于同样的错误,我们总是不问明是非就对他们妄加呵斥,而对优良生则睁一眼闭一眼。

2、用人上的势利。对待后进生大多是势利的用人观,用得着时就对你厚爱有加,用不着时就弃之如鸡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大凡学校举办校运会时,那些成绩虽差,但体育素质良好的后进生一时都成了香饽饽,班主任总是不遗余力地倾心鼓励、关心、指导、压重担、定指标,事成后待之又如何呢?还不是打入“冷宫”!

3、待遇上的不公。教育是国民一种普遍性待遇,可我们并没有做到“赏不遗远,罚不阿近”。暂且不说在诸如评优等与荣誉利益沾边的事情上让后进生望之兴叹,就是最常见的编排位置这样的微小待遇上,也时常依据个人的喜恶,不计后进生高低近视与否,毫无商量地要么把他们放在最后,要么放在最前。放在最后图的是眼不见心不烦;放在最前,不是照顾,而是刻意把他们暴露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使之不敢轻举妄动。这种贴标签式的做法何尝不是心理虐待,以致其人格异化!

反思五:价值定位的偏差。

1、没认识到后进生对于教师认识自身价值的可贵。我们教育者一直在漠视后进生存在的价值。后进生是什么?他们是一台精准的天平,可以称量出教师教育价值的含金量;他们是一块试金石,可以检测出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几何;他们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为人师者的道德色彩;他们是一块实验田,可以检测出教师耕耘教育的成果。我们许多人似乎不愿直面他们,并以此来排检出自己教育行为中的缺撼,着实可悲。

2、忽视后进生潜在的发展价值。很多老师心目中,对后进生的认知还停留在班级里的点缀、累赘、垃圾这一层次上!甚至狭隘地认为,后进生就是成绩差,行为习惯非懒即馋、思想品德上非刁即滑,却没想到,很多所谓的后进生仅仅是成绩的一时不如意,假以正确对待,也是能成大器的。文化智商不尽如人意,却有可能是个经商天才,运动健将,操作高手,所以这些都未必可知,岂能因文化成绩差而草率地盖棺定论。

反思六:人文人性心理关怀的缺失。

1、缺少足够尊重,“冷暴力”待人。由于对后进生了解的浅薄与无知,无知到甚至一个学期(年)仍叫不出他们姓氏名谁,叫得出来的也多半是与愚昧落后划等号!无知就无尊重可言,如不尊重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不尊重他们异于常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而随意处罚;不尊重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而随意赶出教室;不尊重他们对自己意愿的自由表达;称呼学生用绰号外号等。不尊重的背后就是“冷暴力”待人,即长期有意漠视某一个或某一群学生的存在,校园内的这种“冷暴力”做法由来已久,它致使此类学生孤僻、不自信、丧失活力与创造力,甚至是性格变态。拷问师德,岂能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