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戴望舒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戴望舒的诗范文1

《雨巷》一诗作于一九二七年春夏之交,诗人此时年仅二十二岁。在此前的两年里,戴望舒曾先后在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及法科求学,课余曾译过法国前期象征派诗人魏尔伦、波特莱尔的诗。他在创作《雨巷》时,主要受了魏尔伦注重音乐性的诗论的影响。魏尔伦曾主张“万般事物中,音乐位居第一”。此外,在戴望舒开始诗歌创作之时,自由诗派的诗歌由于艺术锤炼不够,在诗坛上的影响逐渐减少,格律诗派日渐鼎盛。诗人以其对自由派诗歌缺陷的洞悉和对诗艺的锐意追求,很自然地接受了格律派的某些影响。杜衡在《望舒草・序》中就指出戴望舒作诗“追求着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地可‘吟’的东西,押韵是当然的,甚至还讲究平仄声”。这首被叶圣陶誉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雨巷》代表着他对新诗音乐美的追求达到了高峰,可见其早期在诗的形式上追求古典诗词般的格律、平仄、音韵等音乐性的东西是他当时诗歌创作的明显倾向。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中的节奏极富音乐性,韵脚的整齐划一,平仄的安排有致,重复的词语,一唱三叹的结构,使得诗情如流水,缓缓而行,却迂回曲折,情深哀婉又回环往复,更兼有古典诗歌的意象,借鉴了李商隐《代赠》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和李《摊破浣溪沙》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名句,成功营造出寂寥悠长的雨巷、梦一般飘过的丁香般忧愁的姑娘等意象,把全诗笼罩在丁香一般清丽却又有雨中淡淡的愁怨的意境之中,可谓优美到了极致。从《雨巷》一诗可以窥见到那时的戴望舒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的是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法国前期象征派诗歌理论的完美融合,在形式上更加追求诗歌的音乐性。

诚然,《雨巷》中韵脚之整齐讲究、音节之回环往复,意象之优美朦胧,是天衣无缝,但这种完美是否刻意而为,这种优美是否失之自然。他对古典诗词的韵律、情境的借鉴可以说无懈可击,但未走出自己的步伐。实际上,戴望舒对他的成名作并非十分欣赏。杜衡在《望舒草・序》中写到:“就是望舒自己,对《雨巷》也没有像对比较迟一点的作品那样地珍惜,望舒自己不喜欢《雨巷》的原因比较很简单,就是他在写成《雨巷》的时候,已经开始对诗歌底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地反叛了。”在《雨巷》之后他另辟蹊径,大胆地背判古典诗歌的音乐性,终于在诗观上有一次重大转变,开始走出了寻找表达“诗情”的更好的路,并力争“为自己制最合自己脚的鞋子”。《我底记忆》便是在这条新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我底记忆》一诗也是创作于一九二七年,比《雨巷》稍晚。但它标志着戴望舒诗歌艺术的定型,是从“雨巷”走向了另一片天地。这首诗写的是记忆:“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它存在在燃着的烟卷上,/它存在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它存在在破旧的粉盒上,/它存在在颓垣的木莓上,/它存在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别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它是琐碎的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是沉沉地睡了;/但是我是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从内容上看,他用意象来暗示,以简洁追求丰富,以有限追求无限,境界朦胧。诗中充满了矛盾复杂的情感,语言虽客观冷静,但却饱含深情。写出了诗人沉浸在这种回忆之中,剪不断、理还乱,早已厌倦却又无法忘记、但又不能释怀的愁绪难平的心境。本诗感情真挚,是诗人的心灵感悟,相较《雨巷》更加自然、不加矫饰地表露出诗人的内心情感。少了《雨巷》中匠心之作,而多了一份真诚的体验。从艺术上来看,《我底记忆》是戴望舒早期诗观转变的标志,从这里开始,他就将韵律作为“旧锦囊”彻底地抛弃掉了,而决心培育出新的芳草地。艾青也说:“戴望舒起初写的诗是用韵的,到写《我底记忆》时,改用口语,也不押韵。这是他给新诗带来的新的突破,这是他在新诗发展上立下的功劳。”

戴望舒早期诗观最集中地体现在其最具代表性的诗论文章《望舒诗论》(后收入《望舒草》时改名为《诗论零札》)之中。该文于1932年11月发表在《现代》杂志上,虽在时间上比《我底记忆》要晚,但它体现了戴望舒在编诗集《望舒草》时的主导诗观。诗人在《望舒草》中舍《雨巷》留《我底记忆》,正说明了《我底记忆》一诗是能体现其诗观的较早的代表作,也说明了从《雨巷》到《我底记忆》,诗人的诗观发生了重要转变。我们将《望舒诗论》放在新诗理论批评史上来考察可以看到,它是针对闻一多一九二六年五月发表在《晨报》副刊《诗镌》上的《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倡的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而写下的。可以说《望舒诗论》是对闻一多“三美”说及格律派诗论的反驳。

《望舒诗论》第一条“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表明他不同意诗歌一定要讲求“音乐美”。《望舒诗论》第二条“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第三条“单是美的字眼的组合不是诗的特点”,表明他反对诗歌一定要讲求“绘画美”。《望舒诗论》第七条“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第九条“所谓形式,决非表面上的字的排列,也决非新的字眼的堆积”,表明他反对诗歌一定要讲求“建筑美”。这是他从实践创作中体察到闻一多的“三美”说所存在的弊端而有针对性的反驳。后来他进一步的论述“自由诗是不乞援于一般意义的音乐的纯诗”,“诗情是千变万化的,不是仅仅几套形式和韵律的制服所能衣敝”,“每一首诗应该有它自己固有的‘完整’,既不能移植它自己固有的形式、固有的韵律。”从以上的论述来看,戴望舒已完全划清了与格律派的界限,对“自由诗论”或中国新诗的“自由化”有了较为成熟的独立思考。

戴望舒反对诗歌一定要讲求“三美”原则,并不是反对诗歌要有韵律,他认为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固有形式、固有韵律”,如果像古典诗词那样用固定的体式,所有人写诗时都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填进去,是不可能作出好诗的。所以他提出了自由诗诗体的最高境界: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望舒诗论》第七条中说:“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愚劣的人们削足适履,比较聪明一点的选择合脚的鞋子,但是智者却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他认识到“诗情是千变万化的”,那么诗歌的体式绝不可能是固定的,不能用“仅仅几套的形式和韵律”去“衣敝”那丰富而变化着的诗情、诗意。再看《我底记忆》一诗,全用口语,句子长短不一,每节行数有多有少,呈现出口语的本色美,少了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出了对诗的散文美的追求。可见诗人走出了《雨巷》的整齐的韵律和形式,走向了能充分表达“诗情”的自由天地。

《我底记忆》虽不能说已经臻于戴望舒的诗歌最高境地,但在其诗歌创造之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也是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所一直坚持的。从写作《我底记忆》一诗起,诗人逐步摆脱了法国早期象征主义诗风及当时格律诗派的影响,重新审视了诗的音乐性,跳出了整齐的韵律和形式的樊篱,开始了对“诗情”的追寻与探索,在新诗的自由化之路上昂首前行,最终成为现代诗坛中一位现代派的主将。

参考文献:

1、梁仁主编戴望舒诗全编[C]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9。

2、潘颂德 中国现代诗论40家[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1。

3、龙泉明 中国新诗流变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4、龙泉明、邹建军 现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

戴望舒的诗范文2

传统出版面临挑战

在包括画报类期刊在内的传统出版中,出版社是衔接作者群体和出版物的印刷发行工作以及维护读者群体的重要环节与媒介,在出版产业链中位于比较核心的地位。在数字技术巨大的冲击下, 出版介质、流程、内容以及阅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传统出版的受众和市场遭到分化,传统出版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读者们逐渐选择智能移动电子设备看书,传统出版有限的读者市场遭受严重分割;数字出版使得许多网络运营商与出版社成为竞争对手,在内容资源和版权方面开展激烈争夺,传统出版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网络出版商或数字终端企业以技术优势占领着半壁图书市场,炙手可热的大IP(二次改变的文学作品)现象也昭示着传统出版在资源、营销和渠道方面的薄弱性。传统出版业的传媒边界开始消解,互联网、电信、传媒等行业的和出版行业正在逐渐的相互融合。而原本画报类期刊的发行量和阅读受众相对于图书和报纸以及其他类型的期刊来说比较少,固有的市场份额就略显不足,那么在传统出版遇到瓶颈之时,画报类期刊面对数字出版市场的改革之路更是尤为重要。

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从1978年J.A.Urqart在“科技社会的出版未来”主题会议上首次“电子出版”的全新概念,直到Adobe(世界领先数字媒体和在线营销方案的供应商)提出“一次创建、管理,多次”的模式,标志着泛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的发展和人们对其的认识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渐进的过程。数字出版具有很多不同于传统出版的优势:“无纸”出版,低碳环保,减少生产环节和投入;具有虚拟化与开放性,数字出版作品可以跨时空的进行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科技水平高,各环节创新技术先进;网络化程度高,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增强了与读者的交互性和出版物的增值性。

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阅读端飞速发展之前,期刊数字出版经历了电子期刊、网络版期刊和网络期刊三个阶段。我国期刊数字出版工作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进行了逐渐的摸索和尝试。最早进行数字出版的期刊是学术期刊,由于其具有的学科研究价值,得到国家政策倾向和扶植,成为了早期实现数字化出版的期刊类型。直到本世纪初期,画报类期刊才开始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画报类期刊初期的数字化发展模式主要是两种模式,一是期刊社自身的网站,通过浏览网页的形式将已经出版的期刊以付费或者免费的方式订阅、下载或者在线阅读,如《人民画报》《山东画报》均可以在线阅读。二是期刊集成的资源共享平台模式,如中国期刊网,又称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尚未“消化”的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天下到来,期刊在移动互联网终端上同样也有了相应的产品模式,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以新浪微博为主)、APP应用等。微信公众号是以固定模式进行文字和图片整合的信息平台,面向的受众是订阅用户;微博是以及时性、活跃性、互动性等特征见长的图文平台;APP应用是拥有专业化的体系、个性化的用户界面(UI)以及灵活的编排方式的智能阅读端软件。如《幼儿画报》推出了红袋鼠故事屋APP,《体育画报》也推出一期支持虚拟现实技术(VR)的《泳装特辑》。此外,如Google Glass、Hololens、ITV、iwatch等可穿戴式移动智能终端,这些新技术与移动阅读相结合也是数字出版的趋势之一。

画报类期刊数字出版的优势

纸质媒介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数字化时代受众的需求和新媒体环境的变化。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使用,改变了出版物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阅读习惯。

以大量图片作为主要内容的画报类期刊在数字出版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人们的阅读习惯由“静止”逐渐改为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随时随地的点击微信文章、刷新微博、打开APP,相对于密密麻麻的、颜色单一的文字排版,色彩真实饱满、内容丰富多彩的画面,包括摄影图片、绘画等,更适合这种“随机阅读”模式,更容易接受出版物的信息和内容。其次,我们身处于读图时代,中国的人均阅读量比起大多数发达国家相对不足,而图片模式则是人们倾向于阅读的出版物,因此画报的“浅阅读”模式更受欢迎,读者更愿意阅读。再次,通过不同的数字化平台所展现的画报内容,凭借丰富多样的编排模板、风格迥异的图片选择、交互式的用户界面、活跃的粉丝交流等形式,吻合了当今人们的追求个性化阅读的潮流,通过大数据抓取用户信息,推荐其偏好性内容,获得更稳定的受众。最后,时下热门的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等,与传统出版物的结合发展,也是与辨识图片信息息息相关的,而画报这种媒介又恰好满足了这一基础要求。

结语

戴望舒的诗范文3

关键词:边坡监测;物联网;大数据;展望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58-2

0 引言

作为全球性三大地质灾害之一的边坡失稳塌滑严重危害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大力发展,在矿山、水利、交通、建筑等各个建设领域将出现大量的边坡工程,这样不可避免的涉及一系列由边坡所产生的问题。因而要全面的认识边坡,从而达到有效的预防、治理边坡。其中,边坡监测是认识和治理边坡的关键,合理的监测是边坡整治的可靠技术保障。

目前,我国的边坡监测方法由过去的简易工具测量向自动化、精密化发展,其监测方法主要有简易监测法、设站观测法、仪表观测法和远程监测法[1]。虽然边坡监测手段众多,但是目前的边坡监测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不足之处:①工作量大,消耗大量人力、财力、物力;②监测不够频繁,不能获得精确的边坡变化规律;③观测受外在因素影响,比如气候条件;④观测项目相互独立,不能将各种数据融合分析。

物联网技术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2],它通过感知、通信和智能信息处理,实现物理世界的智能化感知、管理与控制[3]。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为边坡监测提供全新的方法与手段。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技术是大数据价值的手段,而大数据思想就是从很多“毫无关联”的数据中找到它们的相关性。这种思想类似于混沌理论,但是比混沌理论更为简洁的认识事物。对于由多种因素控制的边坡稳定性而言,大数据思想可以很好的发现边坡变化的相关性。

本文首先详细的介绍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国内外物联网技术在边坡监测上的应用,最后指出目前物联网技术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1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简单的说就是实现物与物相连接的网络。其实现途径是通过装置在各物体之间的传感设备,比如有射频识别(RFID)装置、二维码、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传感器把收集起来的信息通过网络传送到信息承载体(云计算平台),然后实现人与物之间的智能化感知。

2 物联网技术构架

从物联网的概念可以得知,物联网的实现应该具有三个要求:①全面感知;②可靠传递;③智能处理。从技术层面上讲,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作为收集物体信息的来源,它的多样化与否直接影响到识别物体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组成,有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摄像头、GPS、RFID等等。这些传感器将从不同角度去识别物体。

网络层由互联网,私有网与云计算平台构成的,负责传递数据。其中云计算平台是其核心组成,它可以实现海量信息的智能处理。

应用层就是针对不同行业的各种应用,提取出同专业的信息并进行数据整合,达到智能化应用。

3 物联网的特点

从物联网的概述和技术构架可以看出,物联网具有如下特点:①实时性。它能不间断的收集、传递信息。②远程监控。传感器能够将采集来的信息通过网络传递,这样就可以达到远程监控的效果。③全面性。不同的传感器从多方面识别物体,能够充分的认识物体的变化情况。④统一决策。将不同的信息整合起来,充分认识到物体变化的主次矛盾,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⑤创新性。物联网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认识世界。

4 大数据

4.1 大数据概念

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实现必须依靠云计算平台的应用,云计算平台能够存储海量的数据,而大数据技术又是云计算的核心,它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然后进行处理。这种技术的存在能够快速的、有效地发现数据的价值和事物的本质。简言之,大数据思想是让人们认识到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数据的理念。

4.2 大数据特点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改变了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4],即世界就是数据,大数据被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大量。②高速。③多样。大数据接收包括文档、音频、图片、视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④价值。大数据的本质就是预测,从相关性的数据中发现问题的原因。

5 物联网技术在边坡监测的研究进展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物联网在建设行业得到很好的运用,比如桥梁健康监测、大坝安全监测、隧道变形监测、智能建筑安全系统等,然而在边坡等地灾的运用还是比较少。

5.1 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国内外对边坡监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监控上,主要手段是通过“3S”技术和DDRS技术。“3S” 技术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这三种技术的统称[5]。DDRS指的是数字减灾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用数学和物理模型来数字仿真,模拟灾害发生传播的全过程[6]。国内曹诗咏提出了将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相结合对滑坡的状态进行远程实时监测的方案[7]。何文娜首次系统化地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地质调查领域的融合性技术框架,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在地质资料管理、地质装备管理方面的应用方案,将其具体应用到公路高边坡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设项目中[8]。

5.2 物联网技术在边坡监测上的不足

综上所述,虽然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它具有远程操作、连续观测、自动采集、存储等优点,但是该技术在目前阶段还没有被成熟的运用。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①现有的一些操作仅仅涉及物联网技术上的感知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数据的整合处理。②对边坡的监测也仅仅是局部的监测,缺乏相关性的大数据,不能系统地认识边坡失稳的原因。③传感器没有达到技术要求。边坡所处环境比较恶劣,这就要求传感器具有耐腐蚀、防水、抗电磁干扰、低耗能、抗压等性能。④缺乏典型试验,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做指导。这样导致每个地方的数据不能够相互借鉴,从而丧失了大数据的意义。⑤缺乏监控预警临界点,容易错失治理的最佳时机。

6 物联网技术在边坡监测中的展望

毫无疑问,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监测边坡的重要方向,未来的监测手段会越来越丰富,监测精度也会越来越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会带动监测仪器的发展。可以预见,物联网技术在边坡监测有如下趋势:①传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融合。以物联网技术为主,传统技术为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达到全面监测的效果。②智能传感器的蓬勃发展。一些造价低、性能好的传感器将得到研究、开发和运用。③大数据会得到全面的认识。边坡失稳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传统的判断方法只是从单一的角度分析,而对大数据的分析就可以简化认识边坡失稳,因为所有的因素都体现在数据上,从数据中提取价值便是大数据思想的核心。④科学、系统的边坡监测体系的建立。从系统上考虑边坡问题,而不是从边坡的某个局部因素考虑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未来会从区域性的角度考虑边坡问题。⑤物联网规范的制定。统一技术指标,让各种各样的数据实现全面无缝对接,从而使物联网达到安全运营,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罗志强.边坡工程监测技术分析[J].公路,2002,05:45-48.

[2] 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1-7.

[3] 杨正洪.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 陆梦寒.针对地震大数据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5] 赵修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地理教学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6] 卢宪雨.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灾情查询系统[D].吉林大学,2006.

戴望舒的诗范文4

关键词:

一、 一路走来的黑白摄影

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到今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当我们翻开一本杂志,阅读一本书,或走进一个展览馆,你会发现彩色照片比比皆是,无处不在。

虽然相机能向镜子那样忠实地再现它所看到的一切,但它还具有某种转化和抽象的能力。而在黑白摄影中这种能力是特别强大的。黑白照片不仅能如实反映现实,还能进而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摄影家的拍摄意图上去。只有清晰地思考才能产生优秀的照片。

黑白摄影能直截了当地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画面并说服他去理解摄影家的观点。它具有一种无可匹敌的力量,比起彩色摄影来毫无逊色,它是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因自身具有独到之处而存在的。艺术样式再现与表现之间的差别容易被人解读,人们能够辨明,这些是生活,而那些则是艺术,因为后者更集中、更强烈、更凝练。(见图1 图2)

                                                        

二、黑白的意义

数码时代的彩色摄影和黑白摄影是有不同的,前者是以表现景物真实颜色为主旨的,后者仅以黑白色调来表现物象。两者明显地区别在造型色彩的表达上,在塑造物象的色调处理上也各显其长,各有其艺术特色和风格。因此,两者是相互存在而不可取代的两门艺术。?

作为黑白摄影艺术家,在作形象思维的艺术构思中,首先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反映的主题物象形成一个黑白色感,把可视的拍摄物象置于“黑白世界”之中。只有练就了分析五颜六色的客观物象向黑白转化的本领,有默识于心,闭目形于前的敏锐反应,更准确地说,这是要使自己拍摄的景物入镜后反映出来的黑白调子与你肉眼观察判断的画面能取得一致效果,这才能可信地认定自己已掌握了黑白照片的基本功。? 

三、 数字化的黑白摄影

    摄影正如他的名称一样更多取决于环境主体,通过镜头成像才能形成画面。各种美丽的景观或现象的发生有着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把握它出现的机遇很关键,也因此更加强调摄影创作建立在对科学知识的深入了解上。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为创造完美艺术画面提供了可能,但是必须与记实摄影区别开来。

    数字加工技术不能取代传统创作手段。照片的创作需要以客观存在的物体或景象为拍摄对象,以光学成像的方式予以记录,这是与绘画等美术创作过程的主要区别。不能完全靠科技手段借助计算机进行图片的加工和拼接来生产照片,照片拍摄过程需要很多的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很难出现十全十美的自然现象,即使出现了未必刚好有相机同时出现在现场,照片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是现实存在的,是不能单靠技术手段完善的,也是人们之所以不辞辛苦孜孜以求而为了获得更加完美效果的动力一直永恒的关键所在。

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师们一直在制作黑白照片,但这并不是因为黑白摄影是摄影师们的唯一选择,一些数码摄影师们会一辈子选择“黑白”,因为他们发现了黑白的魅力。 黑白摄影在社会上非常流行,与传统摄影师们相比,数码摄影师们更热衷于彩色照片的拍摄。一些传统摄影师称黑白照片为单色,而一些数码摄影师则称之为“灰白”,但我却喜欢称之为“黑白”。

四、 黑白摄影的未来

数码的诞生,引起了一场摄影技术革命,传统的胶卷相机已经逐渐被数码相机所取代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大量的后期处理,导致很多数码图像可以满足多种需要,这是导致数码相机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⑥。人们在非常方便使用数码相机的同时,又感到数码技术的摄影理论和摄影技术带来巨大的冲击。

好的东西是经久不衰的,数码时代技术的日益更新和迅速发展,而传统摄影一直散发它独有的光芒。有人说数码摄影的发展回冲击到传统摄影的发展。这是足够片面的。正是由于传统影像有独到的经典之处,所以才会经久不衰。数码影像的发展决不是建立在取代传统影像的基础上进行。

    

五、 结  论

相对于黑白摄影来说,彩色摄影是一个伟大的进步;相对于彩色胶卷来说,数码摄影更是更进一层。然而,黑白摄影作品在我们这个时代,仍然屡见不鲜!黑白摄影作品仅仅以人类最敏感的亮度信息作为主要表现方式,抛开了色彩这一辅助的手段,简单直接的展示光影的魅力。正是因为没有色彩,观察这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亮度变化的每一个层次,所以,创作出色的黑白作品要比彩色作品难得多!真正的大师必然是一个能够驾驭黑白光影的高手。

黑白摄影不会停滞不前,更不会被数码影像所代替,因为它们是互助的关系缺一不可的,黑白将会在新的平台上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传东《现代摄影教程》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年一月出版。

戴望舒的诗范文5

关键词:网络时代;图书营销;新模式

图书包含物质商品与精神商品两种特性,主要是通过间接性和隐蔽性地对人产生影响从而实现其使用价值,因此图书属于特殊的商品。由于消费内容具有多样性,消费者具有多层次性以及消费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图书营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性。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出版等新型文化传播媒介对我国传统图书出版的发行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因而分析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企业如何创新我国图书营销模式,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更加具有意义。

一、传统图书营销存在的模式

图书信息属于出版社图书营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图书营销模式存在消费对象不明确、目标不具体的问题,导致图书营销成本较高而效果较差。具体表现在:(1)纸质营销模式 出版社常定期发送纸质图书目录给目标读者,或者将图书信息清单夹在上架图书中,其缺陷是图书信息难以覆盖更全面的目标群体,且难以保证即时更新,导致出版图书的宣传效果缺乏全面性和时效性。(2)光盘营销模式 出版社将图书信息刻录于光盘中,客户需通过电脑等相关设备阅读或者订购图书。虽然光盘营销模式当前应用范围较广泛,但是该模式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多,需通过固定书展或者其他交流性活动传达于客户,致使图书消费率较低。(3)网站营销模式 出版社通过网站图书信息时受网站空间影响,导致图书信息更新速度较慢;或者仅提供简单的Word和Excel形式图书信息表,不利于客户查询与购买。

二、网络时代下图书营销的新模式

(一)合作营销

合作营销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联合进行营销传播、产品促销等,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获取较大效益的营销活动。传统营销以竞争为导向,而联合营销模式是通过与供应商、经销商甚至竞争方合作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致使出版媒介随之迅速增加,电视、报纸等单一的营销模式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图书的多样化需求。因而,出版社采用合作营销模式可将某一领域的畅销图书快速移植于其他营销途径,并且尽可能延长图书的生命周期,有助于实现图书价值的最大化。具体表现在,出版社可根据图书在网络上的人气数值选择部分进行出版,然后寻求投资筹拍电视剧,图书销量可随电视剧热播程度再次增加,从而达到二次营销的目的。

(二)借力营销

借力营销是指企业借助外力的优势资源以实现自身计划的营销目标,包括借渠道、借品牌以及借用户三种形式,可向专业的营销团队进行产品外包,或者咨询顾问公司等。图书营销可以利用网络时代背景下现代化信息技术具有的成本较低、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等优点,在出版和营销纸质图书前为其进行宣传造势。具体表现在:出版社可借助网络搜索引擎、网络广告、网站专栏以及网络微博等方式进行图书营销活动。针对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微博应用,出版社可通过建立官方微博、作者或编辑个人微博等形式,同时邀请书评专家和文化名人参与活动,以使读者能够与其实现在线网络交流互动,从而获取一定数量的关注图书群体,有利于图书的口碑传播量大幅增加,从而为图书营销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三)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强调关注消费者群体,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相应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要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营销手段。传统图书营销模式中较少涉及和重视服务营销,但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需求层次也逐渐提高,因此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图书营销活动应该充分认识服务营销理念的积极价值,根据图书营销活动的特点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营销体系,然后制定适应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图书营销战略与模式,通过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实现图书营销业绩的提升与图书出版发行业的竞争力。具体表现在,出版社应当引导全体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服务营销理念,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后,采取构建图书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平台措施,同时重视对图书营销员的服务质量和营销人才培训,以增强图书营销员的服务意识。

(四)概念营销

概念营销着眼于结合消费者的积极情感与理性认知,是通过导入消费新观念进行产品促销,以引起消费者认同感的营销模式。图书营销活动应用概念营销主要是应该引导消费者明确购买诉求点,即购买图书的理由和益处。出版发行业进行图书营销时应该与图书创作环节互相衔接,以便适应消费者的多样化心理需求,进而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实现图书营销的目标。具体可通过将图书消费观念寓于公益广告中,积极举办图书展销会或者图书博览会等方式,现场介绍说明图书的优点,使消费者接受图书消费的营销理念。

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对于图书营销领域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数字化技术等新型文化传播媒介的产生使得我国传统图书营销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出版发行业首选应当充分认识网络时代背景下探索图书营销新模式的重要意义,查找传统图书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新型营销战略的同时,将合作营销、借力营销、服务营销以及概念营销等新型营销理念应用于图书营销实践活动中,改善出版发行业的经营管理,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促进传统图书营销向现代网络新型营销转变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媛媛.数字时代图书营销中的SoLoMo[J].出版发行研究,2012,11(20):53-56

[2]周凯.书媒:图书营销新模式探究[J].编辑之友,2012,9(13):72-76

戴望舒的诗范文6

当前我国多数图书馆都形成了一套完善、科学的编目工作制度,对各项管理工作均提出了比较具体、细致的要求,从计算机联合编目、联机检索等工作来看,要想提升工作质量不仅要有完整的著录标准与标引工具,同时还要利用规范的机读目录格式,针对记录在机读载体上的记录格式提出一些规定,从而使后续通讯、交换机数据质量控制可以更加方便。从整体上来看,图书馆编目工作已经从传统手工模式逐步转向网络化、集约化的方向,这种形势下必须以新的方式和手段实现图书馆编目的效能。

一、网络时代下图书馆编目的挑战

1.联机联合面目对人员能力与素质提出较高要求

网络时代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管理的各项工作中,编目工作也从单机编目逐步发展到了集中编目甚至联机编目的阶段,当前正朝着联网、联机及联合编目的方向发展,与以前的图书馆编目模式相比,当前的网络化编目不管是在编目效率或是编目质量上优势都非常明显。例如,网络时代下“联合联机编目”为图书馆下载其他图书馆的相关数据提供了平台,资源共享得到了充分实现,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点方位形式对网上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利用权威图书馆公开的数目查询系统,这无疑为图书馆编目工作提供了方便。此外,还可以在网上使用自己购买的光盘数据,网上数据量非常大,不仅使图书馆信息量得到了拓展,同时编目工作更加简单、效率更高,但是对编目工作人员各方面体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2.网络时代下编目外包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网络环境中整个社会变得非常“小”,同时图书馆编目工作也逐步朝着外包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谓编目业务外包主要存在于图书馆与图书供货商之间,他们利用上传数据、图书编目及加工等活动完成图书馆编目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图书馆开始利用相关业务的外包,后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地区采编中心相继建立,各个图书馆均开始利用编目外包的方式,因为这种外包的形式不仅可以节省很多劳动力,工作效率也比较高,同时大大降低了成本,充分满足了网络时代对编目工作提出的诸多要求。

二、网络时代下如何展开图书馆编目工作

1.提升编目数据质量

很明显,当前图书馆编目工作还缺少一定的规范性,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图书馆在管理工作中不能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在编目过程中随意进行检索点的取舍,不仅软件编制目录不符合要求,机读目录格式不一致,同时从内部管理工作来看,很多图书馆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编目审校体系,对录入完整性、校对规范性造成了不利影响。编目数据质量为编目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础,因此要想将编目工作做好,就必须通过相应措施提升编目数据的质量。首先,必须展开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作业,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并对加工书目数据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做好书目校对工作,以保证编目数据的整体质量;其次,将数据维护工作做好,及时将先关数据信息反馈出来,在具体工作中编目工作者不仅要及时发现业务上的问题,同时还要通过意见反馈、系统留言等方式及时修改数据,保证数据库信息的完整性。

2.编目工作职能逐步扩展

网络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快速增加,不仅知识体系面快速扩展,同时相关报道、揭示的深入性也越来越强,在多项因素的影响下,信息资源整合手段逐步多样化,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编目工作的职能也逐步扩大,要求编目工作者不仅要将文献整理及加工的相关工作做好,同时还要注重信息资源揭示、报道的多样化,不仅要将相关信息资源书目数据单一化处理工作做好,同时还要对文献及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分析,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具体的服务。

3.编目人员素质应整体提高

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中,图书馆编目工作面临的冲击非常大,例如相关业务外包的冲击,专业性编目人才不多等。这种情况下要求编目工作者要积极转变思维,在当前先进检索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刺激之下,加强对图书馆书目控制的力度。传统图书馆编目工作者红目录学是静态的,网络时代下要求对网络数据进行动态化的、全面的加工和处理,利用计算机技术转换、整理及加工数据,编目工作者不仅要以文献整理者和加工者的角色存在,同时还要切实投入到资源信息整合工作之中。图书馆编目工作者还要积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网络时代下联机编目、数字资源整合等工作都需要利用计算机来完成,因此?目工作者不仅要精通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对于编目相关的计算机技能进行全面掌握,清楚多项资源的格式,了解各种资源的处理及转换方式等,必须对计算机进行熟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