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朗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琵琶行朗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琵琶行朗诵

琵琶行朗诵范文1

“在教学系统中,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情意因素”,“学生应该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系统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要创造一切条件、千方百计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独立性,特别是独立思考”。以上理论的中心信息就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打破了多年来教师对课堂的“一言堂”式的“统治”,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对我这个多年受传统教学模式熏陶影响的“学生”和现在把这种理念模式付诸课堂的教师来讲,不啻于一场颇有难度的挑战。

要把“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真正改掉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绝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对我们这些从教只有六七年的教师来说,接受理念可能很快,但要把理念变成实践可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借助学校一课三摩活动的东风,反复地实践修改、循序渐进,终于摸索到了较为有效的操作流程。其中有两点我感受最深,如今整理下来,以资共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创设情境,其乐融融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太阳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式。而所谓“导向性信息诱导”尤其要注意情意的动力激励,教师要用心去创设情境,使学生把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意,从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欲望。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包括:形象情境,愤悱情境,实验情境,体验情境,迁移情境,尝试情境等。教学情境一经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意,又引导学生进入了认识世界的过程。一堂饶有兴趣的语文课,不但能极大地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还像磁石吸铁,把学生的爱好拉向语文方面。其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意义,决不亚于知识教育。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对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充分吸收知识甚至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光明正大的人格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一堂课的开始,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我们教授《琵琶行》一课时,就注意了体验情境和迁移情境的设置运用。

课前用多媒体播放琵琶曲《琵琶行曲》,营造充满古典韵律的美妙的音乐世界。上课铃声响起,把音量调小,使之成为背景音乐,教师在深沉悠扬的乐声中导入:“现在萦绕在我们耳边的是现代人依据白居易的《琵琶行》谱写的《琵琶行曲》,它凝聚了一千多年以来人们对《琵琶行》的喜爱、理解、欣赏和感动。而在唐代当时也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赞誉。一首长诗,跨越千年,竟然带给人们相同的感动,它到底有何魅力?现在,我们就来深入学习《琵琶行》,欣赏它沉淀了千年的魅力。”教师关闭背景音乐,同时打开配乐朗诵。通过听配乐朗诵,让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文段,注意揣摩每一段的妙处。同步进行的还有展示用优美的艺术字作出的幻灯片:“请君为我倾耳听,千古绝唱《琵琶行》。”以创设积极氛围。学生被优美的琵琶曲和至情至性的朗诵吸引,不禁沉浸其中。体验了古今以来人们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欣赏,学生很自然就把自己的解读迁移进来,纷纷在后面环节的探讨中各抒己见,思考活跃而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我们考虑到诗化的优美语言。课前让学生听文章的配乐朗诵,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朗读兴趣,以读带解,创造了一个人人欲读而后快的尝试情境,使学生在对文章阅读语气、速度、情态的讨论中理解文章的语言美、情致美。而结果也正像预想的那样,学生们听完了录音,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争相发表对朗诵的听后感,有的甚至指出录音中不足的地方,并加以范读,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言,气氛非常活跃,找出的句子,进行或深或浅的分析,充满了学生的灵性被激发起来以后所具有的热情和智慧。教师只需要作适当点拨,很自然的,“品味语言”这一学习目标就在学生的积极热烈的动耳听、动情读、动脑思、动口议的过程中顺利完成。

由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情境创设功不可没。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分组教学,质的飞跃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主,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认真听、认真记,很少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往往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学生厌学情绪强烈,师生双方都很苦恼。我们经过多方阅读探讨,结合其他教育教学理论的成功范例,决定采用分组教学法。这一方法其实并不新鲜,重要的是分组之后的课堂实践。分组方法很简单:根据座位排列直接确定每一列是一大组,共四组,大组中再分小组,按就近组合原则,四到六人为一组。各大、小组皆推选一位学生作为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内的各项事宜。小组成员主要工作是在课堂上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工。实际操作时,必须“全家总动员”,发言时由一人作代表,其他成员亦可自由发言,及时对本组发言者进行补充、纠正。这样一来,遇到问题时,学生们动脑思,动口议,交流探讨,把一个人的见解融合到大家的见解中去,使得他们既锻炼了能力,又丰富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层次,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了起来。规定每组必有发言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使分组教学流于形式,充分发挥每一小组的作用,教师只起一个掌控全局和解答疑难问题的作用,真正实现了还课堂于学生,体现出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当然,这个理想中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在一两节课里就能实现的。因为,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也是经历了多年的“填鸭”式教学,变得不会活跃、不愿讨论,更不屑或是不敢主动站起来发言了。起初的几节课几乎是在教师的威逼利诱加哀求下才有个别原本就较为开朗的学生能够主动地回答问题。这时,我们又遵从赏识教育理论,对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回答的学生毫不吝啬地表扬,大力提倡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风尚。就这样,用了大约两个星期还要多的时间,我们的学生们才逐渐适应了新的模式,如同幼儿学步一般,颤颤巍巍、跌跌撞撞、小心翼翼而又充满好奇地一步步走了起来,直至今天。虽然还谈不上健步如飞。但走得平稳扎实,表现了出较大的潜力。

小组活动、还课堂于学生,唤醒、开掘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方面的和谐发展,使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助的合作,加上师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问题,扩大了思维空间和知识领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课堂的主体功能真正转化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与发展,较之以往,实在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三、明确不足,学习不懈

琵琶行朗诵范文2

诗歌――文学殿堂高雅的女神却并不受学生的亲睐,为什么?因为在传统教学里诗歌意象、艺术技巧、主题思想的讲解,显得僵化教条、枯燥乏味,往往忽略了诗歌的韵味、情趣,怎样将诗歌教学生动化,使学生易于接受,重焕其艺术魅力呢?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我获取了一些心得,以下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想象入境法,诗歌往往通过跳跃性的语言来描绘意象,而要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思想,我们往往要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情境中,从而才能和诗人产生共鸣,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怀和感慨;因此展开想象,透过诗歌形象的语言展开想象,甚至达到身临其境的程度,是有利于对诗歌理解的;

二、 音乐触动法,音乐本身就有一种潜移默化、染清悦性的作用,诗歌、音乐、舞蹈自古就是一家,艺术是相通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融入音乐的手段确可以取得较佳的效果,比如我在执教《琵琶行》这首古诗时,白居易的这段音乐描写可谓千古绝唱、精彩之至,讲解琵琶女演奏乐曲这段诗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确切的体会诗句,我特意选放了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中的一段,其乐曲节奏变化恰好与诗句描写相符,不仅让学生加深体会了诗句描写,也欣赏了一段美妙的琵琶演奏,通过音乐的播放,同学们似乎更能融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对琵琶女的心理变化、性格特点、对诗人的描写技巧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与把握,真可谓一举多得;又如我在教《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也运用了音乐手段,在范读该诗时,我选放的音乐是一段舒缓、优美的乐曲《在水边的阿狄丽娜〉,一边范读,一边播放音乐,有音乐伴奏的范读似乎更加声情并茂,学生深深的浸润在舒缓、优美的氛围中,仿佛置身于诗歌情境中,与诗人徐志摩漫步于康桥河畔,与其浅吟低唱、沉醉其中;自然而然对诗人美好情怀的体会就更深了。

三、 诗歌朗诵比赛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一可增加语感,二可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诗歌的理解,而如果在朗读中仅是以"齐读、带读、教师范读"的形式则显得单一,效果平平,而如果以比赛的形式来进行,效果则大大增强,首先学生都有表现欲,这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加重视诗歌的朗读;于是,在诗歌这一单元即将结束时,我在班里组织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并从学生中选出评委,由科代表担任主持,我担任主评,并提供了录音机给需要音乐伴奏的学生,果然学生都作了精心的准备,有的选读课内的作品,有的选读课外的作品;有的选放热情奔放的音乐,有的则选舒缓深沉的;有的独自吟诵,有的甚至来个二重吟诵,当音乐响起,平日里"动口不动情,用嘴不用心"的朗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丰富表情变化,有抑扬顿挫语调的朗读,教室里活跃了,学生们积极了,我会心的微笑了……

当课堂上真正响起学生们对诗的用心吟唱时,不禁感叹这才是诗歌应有的魅力!这才是诗歌女神应有的风采!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

琵琶行朗诵范文3

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布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讲授情景和气氛才能吸引住学生。多媒体是集文本、声音、图片、三维图像、电影片段、动画等为一体的强有力的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一个形象直观、生动逼真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使学生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演讲”这一章节时,上课时我首先让他们看了一段网上盛行的约17分钟的“一个学校的感人演讲会”――《让世界充满爱》,学生完全被演讲家高超的演讲艺术征服了,很多学生都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第二次课,学生跃跃欲试纷纷登台展示自己演讲的风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涵与外延,使其变得生动形象、立体多样,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有效地吸引学生积极地发现美、感知美。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审美情境的有效途径。如在讲授《琵琶行》之前,先播放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用多媒体推出蓝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沉闷而凄冷的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令人拍案叫绝,可推为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之绝唱。“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诗句描写的音乐中激越高亢、欢快娴雅、珠圆玉润的表演技法,可播放古典琵琶曲《高山流水》中的片段。悠扬柔美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陶醉在美妙的情境氛围中。

运用多媒体挖掘课文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但很多课文历史悠久,学生受年龄、时代、生活阅历的局限,凭已有文学修养很难深刻理解历史上曾有的生活或情感。如果在课堂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讲《荷塘月色》时,我给学生放《荷塘月色》的电视散文录像及孙道临朗诵的《荷塘月色》的录音带,随着“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等一幅幅画面直观、形象逼真的展现,学生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索淡朦胧,什么是和谐宁静。再加上委婉深沉、渗透力极强的朗诵,视听结合,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寄寓景中的淡淡的哀愁和苦闷彷徨的情绪,以及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利用多媒体再现名家经典,培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利用多媒体,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网络上大师们的经典朗诵能够恰到好处地再现文章的语言节奏以及文章蕴含的情味,同时录音还可多次重复,因而在多媒体上运用录音进行朗读训练,效果很好。我在讲舒婷的《致橡树》就用的是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学生听后就模仿着朗诵,感情把握得还不错。还可以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名篇名著让学生欣赏,看后让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思考问题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合理运用多媒体

琵琶行朗诵范文4

文/长河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博大精深、典雅隽美。吟诗诵词,让我们在欣赏其文句之妙,领略其意境之美的同时,启智悟道,陶冶情操。

在早年,私塾和学校都要求学生要背诵诗词,先是读,了解其义;继是诵,朗朗上口;接着是背,背对着书而诵。学童们每天放学前都要把当天所授的诗文背熟,然后将书本放在先生的书桌前,转过身子,背对书本和先生,身子左右摇晃着,嘴里一字一句地背诵出来……

背诵能长久记忆,尤其是孩提时代记忆深刻,不易忘记。我有一位朱姓前辈,已经八十好几,可是他满脑袋储存了许多诗词文章,如数家珍,你说“不才明主弃”,他立即接上“多病故人疏”。你说“风急天高猿啸哀”,他马上把杜甫的《登高》全诗像滚豆似的念了出来。有一次我特地背了两句梁朝周兴嗣的《千字文》:“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想不到他轻而易举地就接下去念:“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他也是自幼在私塾中背诵不少诗文,及长,犹不时阅读复诵,引以为乐,蔚为习惯。翻新旧忆,越记越多,记忆力跟年轻人没有两样。

诵诗是过程,背诗是结果,对一首好诗妙词,反复朗诵,自然能背。诵诗乃是人生一大乐趣,也是滋润心灵的一大源泉,我非常赞同周绍贤在其所著《道家与神仙》书中所云:“诵诗可使六腑安宁、秽气消亡,可以启智悟道、招吉纳祥。”当我们反复吟诵诗词时,不仅让胸臆的郁闷随着琅琅之声挥发殆尽,心绪也会随着诗词的意境而飘逸升华,这时大脑皮层运作活跃,血液循环开始顺畅,免疫功能逐渐加强,对心身会产生莫大的助益。

古人吟诗,往往以情意为主,诗人借一己之情绪,即兴之感触,把外界景象化为灵感,结合而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后人读来,不仅只欣赏其文句之妙,更领会其意境之美,所谓诗中有画、掷地有声,背诵起来,格外怡悦,再加上平仄押韵,因此很好背诵。我自幼背诗,抓住一项窍门,譬如背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全诗精华在于描写女子弹琵琶的情景,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开始,一连有二十句的精辟形容,背诵这段诗句时,要把女子弹琵琶时的景象、表情和动作泛现在脑中,宛如看图识字,这样就不会轻易忘记了。银发族如果觉得自己生活缺乏情趣,不妨找些古诗来背诵,就以三百首唐诗来说罢,一两天背诵一首,一年之内,就可全部背诵下来,然后随时复习,不但强化了脑细胞的活动,加强了记忆力,也使生活内容变得很充实、很文学。然后在散步运动时可以背诵,候车乘车时可以背诵,任何时空都可背诵,让心情轻松、时间易过,真是生活上的剂、万灵丹。

还有,背诵诗词有助入眠。每当夜晚辗转难眠、心事烦躁时,我就集中精力背诵《长恨歌》,每次背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时,我已经步入梦乡,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了。

搓筷子搓出健康

文/王晓河

退休后,我恋上了电脑。精神充实了,身体却出了不少毛病,如颈椎痛、手臂麻木、腹泻、感冒等。我通过做颈椎操改善了颈椎病,可其他毛病还是反复不好。

一天,我对一位医生谈及病情,医生说这是久坐不动缺少锻炼所致,除了提醒我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他还教我闲时搓搓筷子。

医生告诉我说:“手部和脚部一样,有着大片的生理反射区,人的一只手正反面就有七十多个病理反射区和治疗穴位。只要准确地、不断地刺激按摩手部穴位,就能使内脏不断受到良性刺激,而逐渐强化其功能。”

琵琶行朗诵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奇异果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学已经打破了有限空间和书本的桎梏,以其宽阔的视域,丰富的资源、美妙的音乐与画面,让学生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激发着他们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不愧是语文教学中的“奇异果”。

一、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

荀子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知,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的内因,突破教学重点。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我们可以收集大量的影视资料并加以运用。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视频短片与课文进行比较,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影片展现的故事情节是否与小说相吻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二、就某一具体情节,谈一谈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哪一种的表现效果更好?学生通过比较,对小说的特点便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而且对影视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利用多媒体解析古代诗词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中职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古诗词教学采用电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讲授《琵琶行》之前,先播放琵琶独奏曲,用多媒体推出蓝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沉闷而凄冷的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令人拍案叫绝,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诗句描写的音乐中激越高亢、欢快娴雅、珠圆玉润的表演技法,可播放古典琵琶曲《高山流水》中的片段。悠扬柔美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陶醉在美妙的情境氛围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怕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我们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如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材料作文,我提醒学生不能停留在我如何“关注生活”这一层面,材料已经说明了生活给有心人带来的财富,即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去体会才感受得到,即要求描摹出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一些感人的东西。此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采集的生活中的小片段,其中包括近几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一些感人的生活画面,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从而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做“有米之炊”。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认知能力

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属于基本认知能力,在语文课中,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如讲授《荷塘月色》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课文里超然的意境之美,可以给学生放《荷塘月色》的电视散文录像及孙道临朗诵的《荷塘月色》的录音带,随着“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等一幅幅画面直观、形象逼真的展现,学生如身临其境,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什么是索淡朦胧,什么是和谐宁静。不但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了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再加上渗透力极强的朗诵与视频结合,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作者寄寓景中的淡淡的哀愁和苦闷彷徨的情绪,以及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琵琶行朗诵范文6

关键词:中职语文 情境教学 运用

随着中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大力发展,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优美的情境,借助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启迪,接通学生平时的经验和感受,唤醒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和内在情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学习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下面对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情境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一定要以课文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导入的情境必须与所要教学的内容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情境,不管教师设计的情境是多么的吸引,多么的别出心裁都不能起到最终的目的。

2.启发性

教师设计的情境应该对学生所学新知识具有启发性。情境中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主动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达到主动探究知识的目的。

3.趣味性

有些课文内容的确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想要去学习的兴趣点比较低,对于这类情况,我们教师设计情境的内容最好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层,设计出生动、新鲜、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破枯燥学习的僵局。

4.艺术性

教师需要讲究情境的语言艺术,以使设置的情境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火花。语言的准确性、简明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一个有效情境教学的前提。

二、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实践

1.用语言描绘情境

教师通过语言艺术,或抒情,或描绘,或议论,以铺陈渲染、述感追思、评价点拨,把学生带入与文学作品相适应的特定情境中去。

汉字富声色之美,不仅节奏性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声音层面,或舒缓,或急促,或流畅人,或凝滞。语文教师借助朗读吟咏,让学生从语气、语调中体味不同的情感。

人的情感变化会引发人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反应又会造成音色、音高、音长、语速、节奏等语音形式方面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情感的语音载体,例如语调、语势、节奏、标点符号等;要具备纯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进而引导学生借助朗读与吟咏体味作者的情感,并作出评价和判断。

在朗诵中,要注意层次:首先是对整体的感知,要求比较简单,读出段、句之间的停顿,读准音即可。其次对重点段、句的朗读。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尾的复唱使全诗在语音上产生了一种节奏的运动,并借助语势渲染了一种氛围,构成了一种蕴含丰富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朗读让学生感知并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师的引导可以从停顿、重音、语调的处理上着手:第一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调:是轻缓?是低沉?是飘逸?第二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义停顿: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三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轻轻的”的轻重音处理:是否是重音?是轻读,是重读,还是重音轻吐?学生边朗读,边体味,边修正。这样,在朗读―修正―朗读的反复过程中,学生的体验越来越贴近作者的体验,对诗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当学生通过朗读把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就表明学生已经充分体味了作者无限的依恋和挥之不去的离别之情。

2.以多媒体展现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视听结合、信息丰富的特点,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为学生提供直接生动的感知,迅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以生动的具象接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启迪学生的内心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诸如多媒体之类的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美的旋律、精美的画面,营造出诗作的氛围,学生们沉浸其中,就能较快地克服学习障碍,轻松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例如可以运用配乐朗诵体验情感,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显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组织学生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当乐声响起,学生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的乐曲,身心沉浸在琵琶声中,仿佛走到浔阳江头,在夜色中,迎着瑟瑟的秋风,看到茫茫江水、望着水中的寒月和岸边的枫叶衰草,品味着琵琶声中流露出的伤感,在动听的音乐和朗诵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3.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境创设

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境创设,简单易行,既可提高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同身临其境,既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更好地理解剧本的主旨。通过表演,学生们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培养想象能力及创造力,一举多得。

4.利用生活展示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