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与痛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愉悦与痛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愉悦与痛苦

愉悦与痛苦范文1

【关键词】音乐干预;胃镜检查;痛苦体验

Effect of 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interfered in affliction grade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

YI Hong-yan,CHEN Shuang-shuang,ZHONG Zhi-ming,et al.Department of Gastroscope Room,Shajing Hospital Shenzhen,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5181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interfered inaffliction grade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 and to provid evidence forintervention on relieveaffliction.Methods 320 patients undergoing gasteoscop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and each group has 160 patients.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was undertaked on treatment group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cared in the usual way.Beobserved patients affliction grade.Results The affliction state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Music therapy;Gastroscopy;Affliction grade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胃镜检查已成为目前诊断和治疗胃、食管、十二指肠等疾病可靠而常用的方法。但由于胃镜检查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易引起患者的紧张恐惧感,过度的紧张使患者难以配合医生,引起了胃镜检查本身应有的痛苦体验[1]。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护理方法能缓解胃镜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体验。近年来,音乐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音乐疗法用于胃镜检查的报道还很少,本研究通过采用个体化音乐对缓解胃镜检查患者的痛苦体验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年5月初次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3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60例:男96例,女 64例 ,年龄12~72岁。对照组150例:男 88例,女72例,年龄14~76岁。两组患者均由一组医生和助手进行操作,均使用Olympus 160型纤维内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常规实施胃镜检查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其对检查的认知、心理状况、音乐喜好等情况,应用个体化音乐实施干预。分别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反应:呛咳、呃逆、躁动、恶心、呕吐等。同时用德国产的惠普M3046A型监测仪于听音乐前、检查中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实验组患者于检查时双耳戴耳机欣赏音乐进行胃镜检查。

1.2.2 音乐干预的方法 研究者根据患者的喜好在计算机上构建音乐库以供选择。

1.2.3 两组患者由同一医生及助手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1.3.1 生理指标 检测时间:患者检查前休息30 min后、检查中各测量1次,由同一监测仪测量血压、脉搏、呼吸。

1.3.2 心理指标 观察术中患者客观行为表现,包括镜检期间患者的反应呛咳、呃逆、躁动、恶心、呕吐、流泪等反应。操作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表情和医护人员的评估测定其客观行为程度,其行为表现用完全没有、轻度、中度、重度4个程度评定[2]。

1.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痛苦症状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音乐疗法是有消除精神紧张、减轻痛苦体验的作用

一般能威胁个人身体和精神安全的挫折、冲突或应激均可产生紧张,它是一种主观的情绪变化。胃镜检查对患者来说是一种较大的刺激,一方面直接刺激上消化道;另一方面,患者多为初次受检,对胃镜检查缺乏了解,道听途说内镜检查的痛苦。这些都可作为应激原刺激患者发生生理、心理反应,表现为紧张、恐惧、敏感性增强等[3]。音乐通过艺术感染力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以情导理,调摄情志恢复心理平衡[4]。本研究中通过试验组患者个体化音乐疗法后两组患者痛苦症状比较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痛苦症状比对照组患者痛苦症状明显减轻,P

3.2 音乐具有稳定血压、心率的作用 音乐对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以及人体内脏和躯体功能等神经机构都能产生直接影响。临床实践证明,适宜的音乐可以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少,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从而使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呼吸平稳、血压、心率稳定[6]。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检查时被平静、柔和、动听的音乐所感染,收缩压由入室时(14.78±0.56)kPa下降到检查中的(14.53±0.56)kPa,舒张压由入室时(9.85±0.68)kPa下降到检查中的(9.12±0.76)kPa,心率由入室时(73.4±5.68)次/min下降到检查中的(71.52±5.12)次/min,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压、心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个体化音乐具有稳定胃镜检查患者血压、心率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张树英.放松训练应用于胃镜检查患者的效果探讨.当代护士,2006,8:34-40.

[2] 罗金凤.胃镜检查病人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护理研究,2005,8(19.8):1532-1533.

[3] 李小麟.精神科护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24(26):147.

[4] 施隽,蔡建伟.略谈音乐疗法及临床应用.江苏中医,1999,20(11):44.

愉悦与痛苦范文2

近日,演员王珞丹微博一张自拍照,照片中膝盖处淤青一片,配文“总觉得这样才算真的爱过”,王珞丹回应说“为新角色练舞,估计到新戏杀青,真爱一直都在,瘀青有增无减”。网友们纷纷用爱过体造句并上图,彰显谁人没有辛酸泪?如有网友把自己所有复习材料拍照上传,足足有几大捆,配上文字“总觉得这样才算真的爱过”。还有人说:“熬夜作图好伤啊! 不过发现同志们都奋斗到凌晨3、4点。好吧,心里平衡一点了。目前还有4页,继续努力! 总觉得这样才算真的爱过。”于是,王珞丹的“爱过体”不断地感动很多人,成为近来最受欢迎流行句式。

心理解读:

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曾说:“爱是一种主动性。”意义疗法的鼻祖弗兰克(V.E.Frankl)说:“爱是一种优雅,我们不能指望它给我们带来利益。他们都在强调爱是一个主动的产出的过程。我们以爱的姿态投入生活,并不指向结果,而是看重自己拼搏过、坚持过,哪怕是伤痛,都是爱的勋章。”淤青、熬夜、成捆的复习材料…….愿意承担这些,只因为它们见证了我们真的爱过。

找寻生活的意义

心理学中,意义疗法强调追寻生命意义的企图,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动机,而心理健康是奠基于某种程度的紧张:人“已经达成”与“还应该完成”二者之间的紧张,或者是:“人是什么”与“应该成为什么”之间的紧张。人真正在乎的并非“不紧张”,而是为了某一值得的目标而奋斗挣扎;人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任何代价地解除紧张,而是唤醒那等待他去实现的潜在意义。

就像“爱过体”强调的,尽管可能承受着种种痛,但我们仍觉得这样才算爱过,只因为我们想践行生命的意义,愿意为生活的理想“赴汤蹈火”。

那如何找寻生活的意义?弗兰克曾说,有意义的生活是活出来的,活出生命的本质来就是庄严。他提出了探求生活意义的三种途径:

1、积极创造、努力工作。

2、体认价值。第二种途径是经由体验某种事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或经由体验某个人,如爱情,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3、受苦。意义治疗学的基本信条之一即是:人主要的关注点,并不在于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要了解生命中的意义。这就是之所以人在某些情况下,宁愿受苦,是因为确定自己的苦难具有意义。

痛苦是人性的伟业

愉悦与痛苦范文3

“幸福”这个概念的确切的含义――“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觉。它必须通过反思,所以会有“身在福中不知福”之说。幸福只是灵魂的事,肉体只会有,不会有幸福感。

既然一切美好的经历必须转化为内心的体验才能成其为幸福,那么,内心体验的敏感和丰富与否就的确是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对于内心世界不同的人来说,相同的经历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事实上他们也并不拥有相同的经历。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都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遇苦难,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的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也只能成为一个精神事件,而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和痛感是肉体的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和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鲜明感觉。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现乃至最高的实现,因此苦难与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更多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我相信,即使是这样,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领悟悲剧也须有深刻的心灵,人生的艰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有的人一生遭遇不幸,却未曾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人也可能经历着巨大的内心悲剧。

愉悦与痛苦范文4

明知对身体有害,却又燃起一支烟;

明知家里人又要担忧,却再次满上一杯酒;明知积蓄马上见底,却总也阻止不了自己赌博的手……这种“虽然痛下决心但是怎么也戒不掉”的状态,被看做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俗称“依赖症”。像酒精依赖、药物依赖等症状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近年来,购物依赖、手机依赖、游戏依赖等词语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依赖症中说到的“依赖”,除了像酒精、尼古丁、咖啡因、兴奋剂、大麻等物质产生的“物质依赖”,还包括赌博(角子机、赛马等)、购物、游戏等行为产生的“过程依赖”,以及亲子之间、男女之间等种种“人际关系”产生的“关系依赖”。这些依赖症的产生不分年龄性别,同样也会发生在社会名流、德高望重的人身上,有的依赖症甚至令人倾家荡产,奋斗多年的人生就此化为乌有。

如何判断是否患有“依赖症”?

没准我也有依赖症呢……看到这里,不少人会不由自主地这么想。究竟什么程度的依赖属于正常,什么程度的依赖属于不正常,这个尺度应该如何把握呢?

日本东京精神医学综合研究所的池田和隆博士表示,在诊断精神疾病时,普遍使用一种叫做“DSM-IV”的诊断标准。DSM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的简称,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制定的精神疾病指导手册。

判断是否属于依赖症请参考后面的7个问题。如果其中有3项以上是过去一年内同一时间地点发生的,就可以做好接受“你患有依赖症”的心理准备了。但是,现在使用DSM仅能判断是否属于依赖症中的物质依赖和赌博依赖(即精神医学上的“病态性赌博症”)。购物依赖、游戏依赖和关系依赖目前还没有归类到精神疾病中去。

此外,过程依赖和关系依赖被划分到精神疾病中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分析购物依赖患者的大脑活动,会发现它跟物质依赖患者脑部活动原理非常类似。其实,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方面也正在考虑要不要把它放入接下来要颁布的“DSM-V”当中去。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被研究的最多的物质依赖患者的脑部活动分析。

大脑追求的是“愉悦体验”

DSM-IV把让人上瘾的物质(依赖性物质)分成11类,分别是酒精,兴奋剂(安非他明、梅太德林甲基苯丙胺),咖啡因,大麻,可卡因,致幻剂,挥发性有机溶剂(油漆的稀释剂等),尼古丁,鸦片类,,镇定剂、催眠药物、抗焦虑药物。一般来讲,除了上面提到的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其他的物质统一被称为“药物”。

依赖性物质并不能直接进入血液,必须要通过消化管的吸收来完成。一旦进入血液,这些依赖性物质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血脑屏障是保证大脑只摄取所需物质的“屏障”,它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大脑。作为长在大脑毛细血管上的特殊构造,血脑屏障可以将血管里的营养成分运输到神经细胞,相反也可以将神经细胞中的代谢产物和垃圾物质等运输到血管。然而,多数依赖性物质正是冲破血脑屏障入侵到人的大脑中的。

依赖性物质主要起到制造“愉悦体验”(冲动情绪)、消除痛苦悲伤的作用。不光是一些违法药物,其实饮酒、吸烟等也可以带来相同的效果,不同的只是程度上的深浅。

依赖性物质是如何带来这种畅觉的呢?这和我们与生俱来的“奖赏效应”结构密切相关。比如,口渴的时候喝水会觉得“好喝”,与喜欢的人见面会觉得“高兴”。这里的“好喝”和“高兴”都是一种愉悦体验,属于奖赏效应。对生物来讲,奖赏效应就是可以感知诉求被满足时候的。它一开始就存在于生物体内。

身体的这种机能不仅可以获取愉悦体验,还能减轻痛苦和悲伤。比如在马拉松比赛时跑了好长一段,虽然中途会感觉非常痛苦,但同时也会非常愉悦。这叫做“跑步者的愉悦感”(runner’s high)。摆脱痛苦是大脑的自然反应。也有人为了追求这种,喜欢甚至依赖上了跑步、跑马拉松。

那么,这种自然而然的愉悦体验是如何产生的呢?产生这种愉悦感的机能很多,最常见的一种叫做“多巴胺奖赏回路”。多巴胺是一种人体内产生的物质,它在许多大脑活动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愉悦”由多巴胺制造

多巴胺奖赏回路的主角是多巴胺神经元。这种与愉悦体验相关的神经元连接了腹侧被盖区和伏隔核(参见图1),一旦大脑判断出有乐事发生,位于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神经元即刻兴奋起来,并将这种兴奋传递给伏隔核。伏隔核周围也有许多多巴胺神经元,这两种多巴胺神经元通过神经元突触进行信息交换。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场所。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突触前膜处存在含有多巴胺的突触小泡。兴奋感传递过来的时候,突触小泡里的多巴胺会通过突触间隙释放出来。

释放出来的多巴胺大部分会通过“多巴胺运输蛋白”再次回到突触前膜,其余部分则进入突触后膜。愉悦体验就是由进入突触后膜的多巴胺引起的。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仅能确定愉悦体验产生的时候有多巴胺进入突触后膜,至于是大脑的哪一部分产生这种兴奋还无从知晓。

上文介绍了由多巴胺带来的愉悦体验的系统。跑步者的愉悦体验则由另一系统产生。

通常,多巴胺神经元处于被抑制状态,这是因为有预防多巴胺分泌过剩的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的存在。这种抑制性神经元的表面有吸收各种物质的“受体”(参照图2)。

感到剧烈的疼痛时,脑内会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该物质会与抑制性神经元表面的“吗啡受体”结合。内啡肽被称为脑内吗肽,它能阻碍抑制性神经元发挥作用。与受体结合之后,多巴胺神经元摆脱了抑制约束,会大量分泌多巴胺,从而带来愉悦体验。当然,多巴胺分泌越多,人就越觉得愉悦。

依赖性物质在哪里起作用?

依赖性物质“利用”的其实是自然反应。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第一条路径是直接作用于多巴胺神经元。可卡因、兴奋剂就是这种类型的物质,它们可以抑制多巴胺运输蛋白的活动,从而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重吸收。日常生活中人还是会正常产生愉悦的,只不过这时的效果没有使用药物那么明显。正常情况下,人体验到愉悦感是要靠分泌多巴胺的。在这种状态下,药物一旦抑制了多巴胺运输蛋白的活动,多巴胺无法返回突触前膜,突触间隙里的多巴胺就会增加。这么一来,突触后膜吸收的多巴胺增多,心情会变得异常愉悦。

第二条路径是作用于抑制性神经元。酒精、安眠药、鸦片属于这种类型。抑制性神经元的表面除了“吗啡受体”还有“GABA受体”等受体,与这些受体结合的物质进入大脑会限制抑制性神经元的作用。没了抑制约束,多巴胺分泌增加,自然心情就变好了。

此外,尼古丁、咖啡因、大麻等也是通过利用与各自匹配的受体间接引起多巴胺的分泌。顺便多说一句,这类依赖性物质的作用和效果一般会在小白鼠身上得以验证。当小白鼠进入一按控制杆就有依赖性物质注入其血管的装置时,它们会重复不停按控制杆。

从多巴胺分泌量增加会加倍带来愉悦体验这一点来看,赌博获胜、游戏过关的,通过手机和某个人联络时的安心感等体验,和依赖性物质带给人们的体验是极其相似的。相信今后的研究会很快清晰列出食物、异性带来的自然反应,同药物等物质、赌博等活动带来的报酬的异同点。

至此已经清楚地介绍了人们感到心情愉悦的原理。那么,怎么戒也戒不掉是怎么回事呢?

总是戒不掉其实“合情合理”

多数情况下,在陷入依赖症之前,会有一个特定的阶段。那个阶段典型的想法是“希望再拥有一次这种愉悦体验”。

意志坚定的人会忍住这种想法。但是忍不住的还是占大多数。追求愉悦体验的想法是人之常情,正是有着这种想法我们才会全力以赴去学习去工作去运动。不过,下面我们讨论的引起诸多问题的罪魁祸首,不是努力追求得到的喜悦或者成就感,而是通过药物也可以获得的愉悦体验。

一般来讲,依赖症是抱着再次获得愉悦体验的想法重复摄入有关物质造成的。等自我感觉不对劲的时候,往往身体已经将摄入该物质的状态认为是正常状态。结果,大脑和身体原本的机能平衡被打破,一种新的平衡建立。因为大脑和身体将该物质的存在视为正常,所以一旦停止摄入该物质,新平衡又被打破,此时人会感觉非常痛苦。这时候,有人会腹泻,有人不由自主地全身颤抖。再比如想戒烟的时候,因为体内缺乏尼古丁,人会出现失眠、焦躁等症状,也更容易情绪激动。一旦这种戒断症状出现,为了摆脱痛苦,人自然会努力想要摄入该物质。甚至全天24小时这种强烈的想法都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其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当然,依赖症的严重与否因人而异。最近,对于影响依赖症产生的遗传因素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依赖症不单单表现为“怎么戒也戒不了”,还表现为为了达到最初愉悦体验的效果,必须增加摄入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神经元产生或传递兴奋速度减慢、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等。这么一来,在“缺失就痛苦”的症状之上,还要加上“不增大摄入量就无法获得满足感”的不适。

身心饱受摧残

人一旦患上依赖症,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以兴奋剂这样的依赖性物质为例,多次摄入会导致幻视、幻听、妄想症等精神疾病。人的体质各不相同,有的人甚至仅摄入一次就会患病。这些症状与精神分裂症没什么区别,有的人产生的症状甚至比患精神分裂症更严重。但是,目前还没有对产生这种症状的系统的准确定位。

不仅在精神层面,其实依赖症患者的身体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酗酒会伤害肝脏和肾脏,严重的会造成失忆。吸烟会损坏肺和气管,是各种隐疾的罪魁祸首。

依赖症有药可医吗?

池田博士介绍说:“现在还没有针对依赖症的特效药。对于易患依赖症的人,我们主要从纠正其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的角度来入手治疗。”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患者自己记录下何时何地想要摄取该物质,然后分析原因,自己多加注意,努力改正。

也有一些医学方法可以帮助依赖症患者摆脱疾病,比如戒酒药、尼古丁贴等。戒酒药可以抑制分解酒精的酶发挥作用,患者服用这种药物后由于体内无法分解酒精,酒量自然变小,甚至可以说是变成了“不会喝酒的人”。尼古丁贴则是贴在皮肤上的含有尼古丁的贴片。人刚开始戒烟时会变得异常焦躁,也很容易放弃。尼古丁贴能够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尼古丁的摄入量,从而达到戒烟目的。

了解依赖症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情绪,清楚自己心情的波动,这同样可以起到预防或者治疗依赖症的效果。有专家指出,决定采取某种行动或者是怀有什么情感,本身就是普通人每天要做的司空见惯的事情。只不过依赖症患者通常情感比一般人强烈得多,他们做每件事都像要决定人生去向一样。其实,研究这种极端的例子会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内心活动。这就是位于正常生活延长线上的依赖症。人们对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科学世界》2010年第1期)

科技资讯

我国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1月17日0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研究称鱼类记忆并非只有3秒

据《悉尼先驱晨报》1月16日报道,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鱼类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更聪明。长久以来的观念是,金鱼在鱼缸里之所以快活地游动是因为它们只有3秒钟的记忆。“那种观念现在完全被抛弃”麦格理大学生态学家库拉姆・布朗说:“现在已经非常确定鱼类存在比较长的记忆。鱼类是一种聪明生物,具备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猴子也敬老 懂礼貌聆听“长辈教诲”

一项针对人类近亲――猴子的科学研究发现,猴子也像人类一样尊重长者。研究人员说,这说明敬老意识可能由基因决定,深深植根于灵长类动物进化过程中。这一研究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学会主办的《生物学通讯》。

植物通过体内基因“温度计”感知温度变化

英国约翰・英尼斯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细胞》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拟南芥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一种名为H2A.Z的组蛋白是植物的“温度计”。当植物生长的环境温度较低时,这种组蛋白会绑在DNA(脱氧核糖核酸)上,使得一些基因无法发挥作用,从而抑制植物生长;而当温度升高时,它就会松开DNA,相关基因就可以发挥作用,指导植物生长。

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奇特行星

愉悦与痛苦范文5

在人类所品尝过的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内涵最复杂、最丰富、也最具哲学意味的一种味道了。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可能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顽强、最原始的抵抗。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儿,大都是灰暗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叫“吃苦”,生活困难叫“穷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极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苦是人生之逆旅,苦是漫漫之长夜,人们对苦的东西往往惟恐避之不及。

与苦相对的是甜。人们对甜的接近性也近乎是天生的。哪个孩子不喜吃糖?哪个婴儿吃药时不以甜水送之?人们语言中的“甜”字也总是作为“苦”的对应物而出现的,如“苦尽甜来”、“如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等等。可是同样令人不解的是,当人们走向成熟之后,对甜的东西却会逐渐疏远。至于出于健康或美容的需要而视甜物如寇仇,更近乎成为一种现代时尚了。这种苦与甜的二律背反,不是很值得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去探究一番吗?

甜能给人带来瞬间的愉悦,但它来得快去得也快,不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苦中的真味却要慢慢咀嚼才能品出来,就像青橄榄的苦涩,需要细细品味才能苦后回甘、余味绵长的。其实,我们的人生之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你在人生之路上跋涉了一段之后,回眸望去,是否一如曹孟德诗中所言的“去日苦多”呢?同样,当你在人生的深秋黄叶中漫步遐想时,你所能深伫于心底的往往不是那稍纵即逝的甜蜜和幸福,而是那些铭心刻骨的痛苦。你或许会发现,凡是昔日品味过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痛苦,如今都已变成了久酿的陈酒,于苦涩之中充溢着人生的甜蜜和醇厚。你会觉得,倘若当年未曾体验那些痛苦,自己的人生将会是何其苍白、何其平淡!

如此说来,苦之况味其实并非人类的天敌,更多的时候它乃是与人类相伴相随、须臾不可分离的诤友。请不要拒绝痛苦吧,朋友!因为正是有了痛苦,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精神才变得坚韧敏锐,我们也才会有勇气去承受痛苦、甚至享受痛苦!

桌前正摆着一杯清茗,碧绿的茶芽正一片片沉落杯底。我品一口微苦而涩的茶水,不由得又想起了知堂老人的那句名诗:“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

愉悦与痛苦范文6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会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

双耳失聪的贝多芬用痛苦谱写的与命运抗争的音乐,为后世留下了享受不尽的精神食粮: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扼住命运的喉咙,“用痛苦换来欢乐”。正如他所说:“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此担当患难。”“噢,人啊,你应当自强不息!”

痛苦的米开朗琪罗用他一生的血泪创作出不朽的杰作。面对敌人给他的种种困难,他总是以坚定的意志来面对。他那伟大的心灵犹如高耸云端的山峰,在浩然长空之中,在碧波云海之间,那么伟岸,那么圣洁。

文坛巨匠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万千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他用自己的不朽作品向世界传播着爱的种子。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他们都经受了痛苦的考验。面对人生的劫难和世间的悲苦,他们从来就没有一丝的惶恐与颤抖,他们英雄的姿态是那么桀骜不驯,有如波涛,有如飙风,不住的吹响欢快的号角。他们从来就不讳言痛苦,而事实上,他们的痛苦在常人看来又是难以想像的。他们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有些人面对困难就畏缩不前,而有些人则勇往直前;有些人面对小蚂蚁一样的小生命就一味的把它给踩死,而有些人善良的人看着它们慢慢远去……这就是区别,人生的区别,心灵的区别,意志的区别。这些事例,我们的生活中都能遇到。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是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